❶ 德军为何进攻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即原来的察里津,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❷ 丘吉尔为什么轰炸巴库油田
重要战略资源要地,以防落入敌手
❸ 二战时候德国进攻苏联,北路圣彼得堡,中路莫斯科,南路苏联粮仓乌克兰以及巴库的油田
1)从根本战略上:苏联太大,战线太长,德国根本动员不出足够的力量,因此根本不可能去进攻所有的战略要点。在希特勒心中,圣彼得堡相对于其他目标是小目标,连北方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到时候都要抽调去莫斯科归中央集团军指挥,怎么可能有力量去进攻边远的摩尔曼斯克呢?
2)从地里环境上:如果要进攻摩尔曼斯克,需要动用德国的挪威集团军和芬兰军队,挪威地域狭长,对面又是贼心不死的英国,德国海军又没有制海权,瑞典中立,德国根本不可能配给挪威集团军一个强大的军队去进攻摩尔曼斯克。至于芬兰军队,刚从苏芬战争缓过来,能在卡列利阿地峡从北面威胁列宁格勒就不错,就别指望它还能进攻摩尔曼斯克了。
3)从摩尔曼斯克的战略价值上看:摩尔曼斯克是苏联接受外援的起点港口,运到摩尔曼斯克的物质还是要经列宁格勒运送到各地。如果打下列宁格勒,掐断运输通道,那打不打摩尔曼斯克就没有必要了。
4)从列宁格勒战役和苏德战争的战局上看:打下列宁格勒是主要目标,但最主要的目标是要在苏联反应过来以前快速占领莫斯科。因此列宁格勒战役应该速战速决,集中优势兵力沿波罗的海直捣列宁格勒,芬兰军队从北面牵制夹击,在列宁格勒外围迅速形成包围圈占领列宁格勒,然后抽调军队压向莫斯科。至于几百公里以外的摩尔曼斯克,等拿下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之后自然不攻自破。
❹ 德军夺得高加索油田,为什么会大失所望
1942年7月24日苏联南部,德军“蓝色方案”已实施了27天,苏军参战的几个方面军像以往那样,未能阻挡住德军的进攻。不同的是,苏军“逃跑”的速度显然快于德军的闪击战,以至于德国元首希望消灭苏军重兵集团主力的想法破灭。
为此,不甘心的德国元首勒令延误战机的博克元帅退休,并将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集团军群,分别进攻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随着攻占罗斯托夫,德军再次夺取了顿巴斯资源区,下一步将撞开高加索的大门,夺取那里的油田。
尽管如此,德军还是攻占了迈科普,德国元首终于夺得了梦寐以求的油田,但让其失望的是,经德军“石油旅”的专家和工程师确认,短时间内恢复石油生产根本不可能。原来,早在德军攻陷之前,布琼尼就命令士兵对油田进行了破坏。
苏军不仅填埋了所有的油井,而且撤走了一切采油设备,搬不走的要么掩埋、要么炸毁,宗旨就是一条“不给德军留下一滴油”。在苏联统帅看来,既然保不住,也不会给对手留下,即使双方都打回“石器时代”也不足惜,苏联有的是人和物。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❺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是野心膨胀还是迫不得已
德国闪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都一样,都是迫不得已。
要知道作为统治者,他们是不会轻易失去理智的。
他们都一样,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系这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了。
德国必须拿下巴库油田,所以闪击苏联。
日本必须拿下东南亚的油田,但那里是美英的殖民地,珍珠港虎视眈眈,所以必须先打掉珍珠港。
❻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夺取巴库油田的意义(对当时或现今的意义)
德军二战以来最终的原因就是缺少燃料,没有油坦克飞机都不能作战。都说德军坦克用汽油机不明智实际上德军当时没有足够的柴油用于坦克,而是给了潜艇。坦克飞机的燃油通过煤炭液化提炼的。夺取可油田意味着德军有了最后的石油保障。
❼ 德军夺得高加索油田后,为什么会大失所望
苏联南边,德军“深蓝色计划方案”已执行了27天,苏军像过去那般,无法阻拦住德军的攻击。不一样的是,苏军“逃走”的速率显而易见快于德军的闪击战,以致于德国元首期待解决苏军雄师集团公司主力军的念头毁灭。
因此,不甘的德国元首责令耽误战斗机的博克元帅离休,并将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集团军群,各自攻击高加索地域和斯大林格勒。伴随着占领罗斯托夫,德军再度夺得了顿巴斯资源区,下一步将撞碎高加索的大门口,夺得那边的油田。
苏德双方都把高加索视作决策战事输赢的重要。高加索的战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全苏联65%的燃气和56%的锰矿都源于该地域,尤其是保持战事的工业原料石油,也是占到86.5%。德军一旦夺得,就相当于断开了苏军的“血夜主动脉”,并封禁英、美国军队援经过里海和伊朗的关键安全通道。
二是,高加索地域的地貌特别适合易守难攻,在顿河南端是没有水、旱灾的大平原,基本上没有路面,仅有沿岸地区的道路和铁路线联接着主陆,但苏联黑海舰队是不容易给德军过多的主题活动室内空间;而海拔高度5000米左右的高加索山峰,即便是专业人员也难以上来。
更重要的是,应对无节制的撤离,苏联统率签定了知名的“第227号指令”,“不管投入多少成本,都需要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禁止倒退一步”,并警示还有相近状况,指挥者将遭受惩处,逃走者将枪决。苏军士兵都清晰,这一警示并不是说说而已。因此,由布琼尼指引的北高加索方面军逐渐用心抵御,虽然仍然抵不住德军的攻击,但运用高加索地貌或是让前行中的德军吃完许多酸心,尤其是前线变长、后勤管理补充艰难,德军迫不得已根据国际空运为重型坦克给油,每日强行军的速率仅为50公里。
即便如此,德军或是占领了迈科普,德国元首总算斩获了朝思暮想的油田,但让其心寒的是,经德军“石油旅”的权威专家和技术工程师确定,短期内内修复石油生产制造压根不太可能。原先,早在德军攻占以前,布琼尼就指令战士对油田开展了毁坏。
苏军不但垃圾填埋了全部的油气井,并且撒离了一切采油设备,搬不动的要不埋藏、要不摧毁,服务宗旨便是一条“不给德军留有一滴油”。在苏联统率来看,既然要不了,也不会给敌人留有,即便双方都打回“石器时代M”也不够惜,苏联有的是人与物。
❽ 中东那么多石油,二战时期希特勒怎么没入侵呢
中东地区坐落在地中海东部与南部一带。中东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地区,因为在这里有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资源。石油是全球不可或缺的资源这也就导致了如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都靠丰富资源而迅速崛起。不只是现代在历史上,中东也有过奥斯曼帝国这样辉煌的王国。但是奇怪的是在二战时期,希特勒却没有入侵中东,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其实在整个二战时期,德国一直都对石油需求很大,也一度石油短缺。所以在当时德军非常想得到巴库油田,这样既可以打击苏联人,德国还能赚到一大笔。这样的好事,德国军队怎么会不干。可是想法很美好,实施起来就不太容易了,德国以为自己能快速的打一场漂亮仗。结果被牢牢的粘在苏联,一个个精锐师团都深陷苏联的积雪中。北非战场上,德国也不能取得压倒性优势。隆美尔再能打,也起不到什么扭转性作用。一个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双方不断陷入胶着状态。即使德国对中东有兴趣,也是心有余,力不足。
❾ 二战时期,如果此地被德军占领,苏联只有挨打的份
近代战争史中,石油是无法忽略的一个因素,任何一场现代战争,都摆脱不掉它的影子,是“左右地缘政治和国家命运”的“战争血液”。
二战时期,德军就看中了苏联高加索地区,并企图“消灭苏军、夺取最富饶的产粮区和石油产地以及打入近东和中东地区”。
德军闪击苏联一年多的时间里,希特勒将目光聚焦在以生产粮食和石油为主的高加索地区。要知道,自1939年战争爆发后,德国的石油来源仅依靠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国内加工的油料替代品和从苏联进口的石油,而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进口已堵死,此时盟军又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严重影响油田的产量。
到了1943年1月1日,苏军在3个空军集团军的支援下,向季霍列茨克与克拉斯诺达尔、莫兹多克、阿尔马维尔等多方向发起进攻。之后,苏军乘胜追击,发动一系列战役。至10月9日,苏军收复塔曼半岛,战役遂告结束。
最后,苏军一共歼灭德军40万人,解放了大片被占领土,彻底粉碎了德国的战略企图。仅在苏联红军实施进攻战役期间,德军就损失官兵28.1万人、坦克1358辆、飞机2000架,火炮和迫击炮7000余门、汽车2.2万辆,以及其他许多武器物资。
此外,该战役,也直接影响了德军进军斯大林格勒进程和结局。
❿ 从战略上看斯大林格勒战役必然性,德国为何不断豪赌
二战时候的纳粹德国,进攻苏联,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豪赌!即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之后,他们依然有继续赌博的诉求和动力。很多人都困惑,为何斯大林格勒战败之后,德国可以在数个月后恢复,进而发动库尔斯克战役。
其实是不了解德国战争潜力的真相,与德国而言,当时并不存在恢复进攻能力的说法,因为德国的进攻能力其实一直存在!
(兵工厂产能全开)
此消彼长之间,德军的战斗力恢复其实就是必然!百万大军,数千坦克,加上无数的支援装备构成了德国再一次发动大规模战役的基础。唯一要等待的不过是囤积石油,因为那个无法生产于是,数个月之后!德国又一次进行了一场豪赌,这豪赌就是库尔斯克战役。但是,这一次囤积的石油,其实是不够的,原因也很简单,随着第二战场的开辟,随着盟军的不断深入,原本德国闪电战的基础,罗马尼亚的油田,陷入了盟军的空袭之中,产能不断降低,最后几乎与没有!准备不充分的库尔斯克战役吗,就在这一冒险的境地下开始了!
最后豪赌没有奇迹,德军投入近百万兵力无数战略装备进行的战争依然失败!德国再也没有了战略主动权,反而步步后退,一败再败!除了阿登反击战那迫于无奈的冲锋,在没有一次像样的反击。
失去斯大林格勒战役,没有如预期中战略高加索巴库的油田,成了德国的催命符!无论你军事工业多么发达也好,民心多么万众一心也好,没有现代工业血液的石油,一切都是伪命题。
德国就这样败在了战略资源手上,不知希特勒看见此结果,有没有后悔,在三路出击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不断削弱原本主攻的南方某集团军群兵力去攻打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