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为什么不战略收缩

德国为什么不战略收缩

发布时间:2022-04-23 21:02:29

Ⅰ 德国为什么到了二战后期会逐渐地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1942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不久,因为美国不断援助英国,德国被迫对美国宣战.美国加入战争之后德军在西线的对英空中战场处于守势,美英空军转入对德国的轰炸,德国空军,战争工业资源大部分被东线牵制,无法赢得空中优势,虽然使战略轰炸的美英空军受到严重损失,但工业生产虽然也扩大了规模,却受到严重干扰.美英还向苏联提供高达百亿美元的租借物资,或无偿军援.虽然份量和比例大概只占苏联工业生产能力的1/10,美国的介入打破了苏联与德国已经僵持的战争的天平,使苏军转入反攻
整个战争中苏联依靠仅残存的不到德国三分之一,美国七八分之一的机床和钢产量生产了相当于美国三分之二的武器和军火,两倍于美国的弹药.德国的工业生产由于动员准备的不足,战略轰炸的影响和资源的匮乏逐渐处于颓势,东线德军的骁勇善战也不能改变整体被动的局面.
苏联红军在莫斯科战役之后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了上百万德军精锐力量,德国的元气大伤,随后的库尔斯克会战消耗了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同时德军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也被美英等盟军的优势力量击溃.兵力全线收缩.
这时,美英见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成熟,经过成功的战争准备和战略欺骗,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虽然牵制的德军兵力只有东线苏德主战场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但也敲响了纳粹必然灭亡的丧钟.

Ⅱ 苏德战争中,德国要以怎样的战略才能胜利

首先中心是坚持闪电战

其次是把战争时间放到第二年的春季,这样有足够的时间避开西伯利亚寒冬。而苏联战略战术僵化,即使再给他半年准备时间也无所谓。

第三,调整军事战略全力收缩军事力量,放弃北非以集中兵力,德国对苏联战争的失败在于缺乏军事底蕴,所以一定要集中兵力。一口气拿不下,形成相持就必输无疑。

第四、前期战术突击沿用历史,基本不用变,以歼灭苏联有生力量为重点,中期特别注意不要攻打坚城,特别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改为包围切断后勤的办法来困死苏军,或者是逼迫苏军野战。

最后,搞好对日关系,尽管希望不大,但如果做出重大利益交换,可能会促使日本牵制远东战场的苏军。可能性很小,但如成功,作用可改变战局。

Ⅲ 二战期间日本的对手一般是落后国家,而德国为啥要选发达国家

打仗不是打架哎。亚洲除了日本哪哪还有什么发达国家啊。后来和美国,也是为了争夺太平洋制海权,抢占马来等战略资源,譬如橡胶等。打仗抢的是资源。日本和苏联之前签过互不侵犯条约,但日本忍不住想试试苏联的底线和实力,结果在诺门坎大败,苏军损失也不小,先败,因为没准备,斯大林空降朱可夫到前线,优势兵力和装备的前提下,大胜。苏军加上前面的失败,综合起来也只能说是惨胜。虽然T26是轻型坦克,可比日本的95是重多了。关东军马上学乖了,在边境大修工事。在陆路上和苏联拼,日本永远不可能胜,从装备到体系苏联优势太多了。而和美国打,前期主要是海军和空军,日本都是占优的,虽然它捂着两艘大和、武藏超级战列舰不舍得用,还是奉行战列舰至上的路线,但初期正确的运用了航母。相比美国,航母少且小,没有优秀的舰载机。到了后期,美国大量制造的战列舰主要担负航母护航、商船护航的任务,充当大型防空平台。而日本航母损失殆尽,特别是熟练的舰员和空勤人员,一口吃成胖子的实力远不能和美国自成体系的工业相比。它打中国,在正规军对抗上是占优的,95式基本是横冲直撞,空军与陆军协调进攻。国军斗志不一,装备不一,派系不同,孤掌难鸣啊。国军不乏胜利,可放到大背景上,只能撑着等日本被人夹击才有反攻的机会。
另外德国实际没有攻打过瑞士,希特勒口头上说是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清除低等人种。但打苏联、南欧、东欧,是为了石油、矿产和重型机械制造,像捷克、匈牙利等的机械制造是非常有实力的,可以为德国所用制造坦克、枪械。向西为了出海口,这是非常重要的,苏联也一直在位出海路努力。打西欧——和法国是宿敌,况且法国的铁矿很好。而且不打北欧和西欧,就没法用海军和陆军打英国的通路,空军也需要前进基地。德国空军没有在役的战略轰炸机。迎合容克贵族还有工业巨头,扩大市场,抵消国内的各种压力。
不落下风的话,德国实力的确比日本强,除了海军之外,陆、空装备水平和系统性都比日本强,战争初期的参谋部效率也是非常高的。兵力调动主要是通过陆路,铁路、公路,欧洲铁路建设也很完善。效率比日本这个岛国通过海路高多了,除了东亚外,其余地方都要靠海运,很容易成为孤子,所以麦克阿瑟后期采用的蛙跳式岛屿登陆战作用很大。而德国战术上的失败体现在战略上,就是陆军可以在陆地上边打边撤,逐渐收缩,类似于弹性防御,但放到日本在海洋是做不到的。任何一种强大都是相对的,德国一旦败,没有战略收缩空间,占领区的消化能力靠几年融合不进占领国的。德国的军事短板在于没有出海口,海军长期得不到锻炼,大型舰艇不足,海洋前进基地几乎没有;空军又独断专行,隆美尔在北非就注定败了。而日本在海洋上乘着美国还没缓过劲来,大肆扩张,但后期广阔的海面,就成了日军驻岛部队的绝路。
至于下面几位说的货币战争,没那么夸张,可的确存在。举个例子,德国的化学巨头(名字忘了)和美国在战前有一项长期贸易项目,从德国出口,一直到德国战败,才停止。欧战后期,德国通过制造伪币,主要是伪造英镑,试图扰乱英国的金融秩序,当时英国已经掏空国库了,每天二三亿英镑的军费支出。这也是货币战争的一种。

Ⅳ 二战时,德国为何不占领捷克后就收手,它的目的是什么

他是想让德国过的更好一些,因为一战之后的德国经济落后。

它增强了德国发动战争和统治欧洲的意愿和决心。希特勒对纳粹德国的侵略野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捷克共和国的吞并,从而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众所周知,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也给希特勒提供了法西斯主义突然出现的机会。希特勒于1933年升任德国总理,直到1936年。在短短几年内,希特勒将德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翻了一番,这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毕竟,德国的土地面积有限,资源稀缺最好的出路是战争。

Ⅳ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马上攻下整个欧洲,突然停手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还是没有攻下整个欧洲的机会的。所以说它突然停手,是并没有什么根据的。他的几次停手其实都是因为进攻受阻。比如在法国的时候,差点要把英国和法国联军赶下海下海就突然停止进攻,导致英国进行了一次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其实是因为法国军队英勇抵抗,虽然法国军队的战斗力不足,没有办法击败德军,但是足够给德军制造一点麻烦,让他们的进攻受阻。加上德国也比较害怕如果强行进攻会遭到英国海军重炮的轰炸,所以也没有尽快拿下敦刻尔克把英法联军包饺子。

这里要说的是:希特勒先期的西线行为不外可看出二个作用,即:英国在帮助法国反德,这里打痛你一下,以示警告:俺希特勒回过头来还是要与你英国决一雌雄的。二,这要提到:斯大林曾与德国签有《互不侵犯》的条约;这本就是希特勒的疑兵之计,是用于麻脾苏军的。那么,骚扰英国为什么不是欺骗苏俄存在有同等意义的作用呢?因此,小编认为:提问的问题:纳粹没有可能很快攻下西方,一,军事力量德英不在同一的水准上。二,纳粹即便攻下英国后,又如何来维持政权呢?民计呢?物资呢?这就是希特勒放弃英国而攻打苏联的初衷和原因!

Ⅵ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德国宣布进行合并,为何此时苏联不出兵干涉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德国宣布进行合并,为何此时苏联不出兵干涉原因,这是由于苏联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问题,没有那么大的精力去干涉德国合并。

Ⅶ 1949年德国分裂为哪两个政权有什么影响

德国是二战的策源地加战败国,因此在战争结束后,遭到了雅尔塔体系的制裁,被战胜国分区占领。冷战的序幕拉开后,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大国,基本主导了德国的秩序。在苏、美对峙的历史背景下,德国在1949年分化为东德、西德两个政权,继而成为了冷战的前线。在此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是苏、美军事对抗的“前沿基地”。

不可否认,德国为了完成国家统一,花费了许多钱财,也付出了不少代价。两德统一后,德国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也尚没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但是两德实现统一的这段历史,却仍给了人们很多启示。它告诉我们:只有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有效借助历史浪潮的推动,并主宰自身的命运。

Ⅷ 为什么曾经横扫欧洲的德国,现在却对军事完全丧失兴趣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德国在上世纪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战争,从普法战争开始到二战结束的70多年时间里,德国在欧洲所向披靡,打遍欧洲无敌手。

一战前夕,德国靠发展军工产业,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陆军的拥有者;二战前,德国在纳粹党的带领下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军工技术,而且还坐拥克虏伯和斯柯达两大兵工厂,其军工产业足以傲世整个欧洲。

为什么这么说?要知道,克虏伯军工厂是20世纪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就已经威名赫赫;而斯柯达兵工厂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厂,以生产火炮和各类型的枪械出名。1939年年初,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后接管了这座军工厂。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工业,德国才获得了逐鹿天下的实力。

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美苏两强崛起,德国在衰落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发展军事工业的欲望和能力,转而通过大力发展经济、组建欧洲共同体等方式,将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隐藏在欧洲的集体行动中,以“欧洲”的名义和渠道投放自身影响力,在国际上贯彻自己的意志和主张。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国为何会放弃发展军事?难道德国民众的彻底反思,使得他们看清了发展军事进而引发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破坏性和残酷性,从此对军事深恶痛绝?

这种主观层面的分析显然不符合事实,要不然德国在一战中吃亏后,也不会主动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了。更何况,从回避历史问题到真正全面反思纳粹历史,德国在反省的道路上也经历了诸多波折。

熟悉云石君之前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许会指出,二战结束后,德国元气大伤,德国(西德)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领土被四国划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权。这种境遇下,德国拿什么来发展军事工业?

不得不承认,美国对德国的军事接管和钳制是德国无法发展军事的一大主因,但也仅仅是外部因素。我们都知道,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本文中,云石君试着从内因入手,来挖一挖德国不愿发展军事的深层原因。

首先,在美苏两强冷战对峙的背景下,德国再怎么发展军事,也无法抵抗苏联,何况有美国撑腰,自保无虞。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强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很不幸,由于地缘关系的相对接近,使得德国在地缘上不得不直面苏东集团,并且由于国土面积不大,完全缺乏战略纵深,东西南部都被欧洲国家包围,处于四战之地,这一点和中国战国时代的魏国与韩国的地缘政治格局颇为类似。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战争的伤害水平之深,已经远非德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可以承受。分裂后的西德一旦有想通过发展军事做大做强称霸欧洲的意念,必将面临其东西两面传统欧洲强国(尤其是强大的苏联)的联合打击。而随着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毕竟核武器的破坏性太大,这是西德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自身军事力量强势与否已经没有意义(反正都打不过苏联,狭小的更无法承受核弹――德国的人口密集度在欧洲大国中排名第一),而且德国的军事复苏还会加剧东西方紧张,增大沦为炮灰的风险。既然注定不是苏联的对手,而且有美国这个欧洲的太上皇在背后撑腰,自保完全没有问题,德国索性放弃了军事复苏的念头,避免刺激周边国家敏感的神经,更愿意用和平方式充当东西方缓和的桥梁,以一个温和的赎罪者的形象示人,这样既节省了军费,更可以避免自己沦为冷战变热战的炮灰,何乐而不为?

其次,战后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大洗牌,靠武力征服已不太现实,德国要领导欧洲,只能通过软实力吸引大家主动接受自己领导。

从政治方面来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传统的欧洲列强普遍衰落。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在二战结束后出现断崖式衰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势力急剧收缩,从世界霸主变成了二流国家,逐渐沦为美国的小跟班;德国在战后也受到了严厉制裁,国土沦为废墟,大部分军事基地、军工厂被摧毁,军事政治被美国接管,国运可谓是一落千丈。

随着全球政治格局大洗牌,欧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两大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争霸的前沿阵地。贫病交加的现状让欧洲各国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为了让欧洲从战后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中解脱出来,欧洲必须整合各国资源,完成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然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欧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国已经不可能靠军事实力来整合欧洲的政治秩序,毕竟今时不同往日,通过发展军事来征服别人这种简单粗暴的玩法已成为过去时。要想做欧洲的主宰者,只能换种温和的玩法,建立一种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而德国通过发展军事、进而发动世界大战这个历史因素,明显构成了让其他国家认可的阻碍,很难和周边邻国建立政治互信。这就使得德国只能放弃武力,通过经济发展提升自身软实力,用利益诱惑人家接受自己的领导,进而完成欧洲一体化整合。

从经济方面讲,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国际政治两极化的格局下,欧洲各国实力普遍都差不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上。德国作为欧洲的中枢,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也不能逆潮流而动,只能适应大趋势,与邻国加强经贸合作来提振本国经济。

再次,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和美国对德国的改造,使得德国社会整体思想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反战成为民众的共识。

二战前夕,德国在纳粹党领导下出现的“经济奇迹”,民众对纳粹党欢欣鼓舞并感恩戴德,唯希特勒马首是瞻。殊不知,正是这种战时经济体制将德国拖入了战争的深渊中,让民众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德国元气大伤,国内民生凋敝,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国内工业体系全面崩溃。虽然德国后来获得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输血援助,但这种明显带有政治附加条件的援助和控制是德国人无法接受的。

这也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虽然纳粹党早已灰飞烟灭,但德国民众必须为他们自己的疯狂行为买单。通过军事霸权掠夺资源固然爽,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民众必须承受由此带来的代价。在这种战后的深刻反省中,德国民众真正认清了战争的残酷性,对任何涉及军事和战争的苗头都极为敏感,反战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这种共识也影响了德国整合领导欧洲的思路。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后,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在霸权主义的思维习惯下,德国通过大力发展军工产业,梦想着通过武力来征服各国称霸欧洲,而结果却是国土被分割,军事政治被阉割。在这种背景下,德国要想整合欧洲,只能顺应民意,通过和平崛起的方式融进欧洲区域经济广泛合作的大潮中,实现德国二战后的经济复苏和繁荣。

基于这种考量,德国索性摒弃了军事力量,与法国这个宿敌联起手来,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在吸纳了更多欧洲国家加入后,升格为包括经济、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欧洲联盟。而德国凭借着自身的工业实力,逐步领导欧盟事务,成为欧盟的扛把子。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目前国际形势依然动荡不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欧洲及其边缘地区,由于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领土纠纷,发生地区性危机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冲突呈上升势头;原苏联地区的动乱以及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仍对德国构成“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各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增无减,使德国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险”。而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让德国很不爽,双方龃龉逐渐加深,德国显然已经意识到,完全依赖美国的时代已经结束,是时候自力更生了。

Ⅸ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丧失了进攻能力,从而转入了防御他为什么没有能力进攻了希特勒不是

这个观点本身是不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消耗了德军在东线近四分之一(100万人左右)的兵力,但在斯大林格勒之后之后德军完全没有丧失进攻能力。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全军覆没对德军的战斗力虽然没有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却导致了南部战线的严重不稳。此时德军的撤退和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时一样,是为了稳固战线进行的,而不是没有进攻能力的表现。恰恰相反,德军在之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取得胜利成功夺回哈尔科夫,消灭苏军52个师共8万人。足以说明德军在斯大林保卫战之后的反击能力。
与之相对的是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它在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就受阻于由朱可夫指挥的列宁格勒城外,之后一直没能在北路取得任何进展。在1942年希特勒发动蓝色作战方案后,其兵力更是大部分被抽调到了斯大林格勒方向,所以它在苏联北部就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德军于1943年7~8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进攻中受挫,被苏联红军击败,最终丧失了在整个东线战场的主动权,此时德军才算是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望采纳,谢谢

Ⅹ 德国在二战中军队有1000万,而苏联在损失这么多人的前提下还是取胜了,为什么德国不在增加兵源

首先更正一下,其实德军并非都是德国人。

德国军队最多的时候总数为1040万(官方统计),但是很多是雇佣军和其他部队,也就是说由纯正的德国人组成的军队不是全部(但是德国军队一般都是精锐,如党卫军)。所以在战争初期,德国的军队人数方面给它国家本身造成的压力还不是这么大。军费可以从所侵略的国家那里榨(如维希法国),军队可以组成雇佣军(如匈牙利)。攻占重要矿点可以获得矿石资源等。

人数虽然多,但是到了后期能用的并不多。因为自从1941年苏德战争开始以来,德国就一直两线作战,战线大幅拉长,这种战略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不能再派出更多的部队。一个苏联,就能让400多万德军被拖住,其他地方肯定也是很紧张的。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情况:苏联战场还在艰苦作战,北非那边也在挣扎,大西洋上也不太平,本土时不时的还总被轰炸。虽然基本征服了欧洲(除了英国等),但是战争形势还不能太乐观。德国在一开始攻入苏联的时候很顺利,但是随着战线拉长和时间推移(到了冬季),苏联战场上德军就开始逐渐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守,进攻的步伐缓慢,大城市屡攻不下。

德军一开始的确是增兵的,因为1941年一开始用来进攻苏联的军队只有150——200万(平摊到几百几千公里的战线上)。在战争前期德军取得重大进展,比如创造过全歼苏军一个方面军的战绩(基辅大会战,击毙苏军司令基尔波洛斯,使苏联损失66.5万人),苏军也确实遭到了极大损失。

但是由于战略的失误、冬季的来临和苏军的反击,德军也有损失,双方开始僵持,德军于是增加兵力。但1942年春季苏联大反攻失败,而德军又没有趁机集中兵力击破苏军防线,终于丧失战机。之后再增多少兵也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这里涉及到双方对于战争之“势”的把握。一旦苏联开始了有效的反攻,德军就很难再站住脚了。

到了中后期,德军几个方向兵力已经不占什么优势了。所以几乎也派不出什么兵。有的时候军队派过去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苏联及其所在的同盟国扩大优势,逐步收复失地,击败第三帝国。

到了攻克柏林之前,希特勒的一次讲话中就指出,男人作为战士应该去战斗,而女子就要为帝国培养未来的战士。这句几乎是厚颜无耻的一句话也确实道出了德国那时的窘况。所以军队的锐减当然在情理之中。

说句题外话,苏联进攻柏林的时候,德军有70万,苏军200万。战役结果是苏军胜利,损失30.8万(据说因为围攻柏林的时候苏军人太多,很多人是被自己人的炮弹打死的)。德国到了最后关头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200万人战线分散、士气低下,不可能与同盟国抗衡。

所以总结一下:

1、苏德战争一开始,德军取得巨大胜利,没有增兵,也没有必要增兵。但是希特勒错误地估计了苏联军队的顽强意志和反击决心,认为击败苏联就如同踢倒一座腐朽的老木屋一般简单。

2、苏德战争中前期和中期,由于苏联的反击和一些其他因素,德军付出一定的伤亡。由于那个时候欧洲战场基本已经被德国占据,在这种战略局面下,德国增兵苏联来试图达到其击败苏联的目的。苏联领土上的德军最多达到400万。我个人认为这个时期完全结束的标志是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役,德国损失数十万精锐(保卢斯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中后期,开始于盟军的大规模反击。德军在苏联的情势已经逐渐走下坡。由于其他战场军力分配不均匀,及军力的匮乏,各地的战场均要求增加援兵(比如隆美尔就是因为得不到补给和援兵而被迫撤退的)。德军已经不可能稳定住苏德战场的局面。

4、苏军全面反攻,大举收复失地;德国丢失大量侵略地,全面收缩的时候,德国几乎是捉襟见肘。

5、战争末期,德国覆灭。

所以,德国不是没有增兵,具体的增兵情况及原因和后来的战况是有联系的。而当德国想再往苏联增兵的时候,因为各地区的战略原因,已经缺兵可增。

希望对你理解这段历史有帮助。我不是专家,但是我对历史也有些兴趣。我的分析你可以参考。

阅读全文

与德国为什么不战略收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2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6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2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9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2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7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