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时期,德国人为什么迫害犹太人
因为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
二战的时候,有接近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希特勒当属罪魁。希特勒对犹太人特有的种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态心理的一种特殊反映。
导致希特勒严重病态心理的“菌种”来自历史成见和宗教情结,恰好这些又得到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的孕育。
确切地说,希特勒的严重病态心理与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疯狂病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疯狂的病态心理正是历史成见、宗教情结和现实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剂;另一方面,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疯狂病态的心理推向了极端,从而引发了那场人类历史的大悲剧。
(1)德国为什么向犹太人投降扩展阅读:
人类历史以来最大的灾难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深受其害的有很多国家,其中伤害最大的就是犹太人。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希特勒是一个杀人狂魔,据不完全统计,光杀死的犹太人就达到了600多万,是日本鬼子进行南京大屠杀的20倍。
一些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历史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希特勒杀犹太人还有一个原因。可以说希特勒对犹太人是有偏见的,这也是迄今为止他杀掉种族人数最多的国家。
希特勒小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他的父亲是个暴虐狂,每天只知道喝酒赌钱,输了钱回到家,就会毒打他的母亲。
父亲的所作所为,被希特勒看在眼里。每次父亲挥舞皮鞭想要抽打他的时候,都会被母亲极力呵护,可以说从小的时候,希特勒对母亲的感情就是非常深厚的!
父亲离世后,母亲跟希特勒的日子过得非常的拮据。为了生活,母亲不得不到一个富人家里做女佣,这个富人是犹太人,但是他们给的工钱非常低。为了让希特勒吃饱穿暖,即便离家很远,母亲还是毫无怨言。
母亲在这个富人家里做活,经常遭受到辱骂,即便是这样,她还是忍辱负重,只希望希特勒能够过得好一些!在一次给这个富人家修剪花枝的时候,不小心弄伤了手指,还把花枝剪错。
富人发现后,要求解雇她。希特勒的母亲当时就跪在地上给她们说好话,求情希望她们能把自己留下来。然而这一切都被希特勒看在眼里,当时的他只有10岁。为了保住这份工作,母亲在这个富人家做了几年的女佣。
最后因为自己年龄大,又生病;被犹太人富商给撵出家门,母亲难以承受这一切最后离开了人世。从小,希特勒就仇恨犹太人,他把这种仇恨已经上升到对整个犹太民族的仇恨,最后才发动了那次大屠杀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犹太人
② 二战结束时,德国明明还有七百万大军,可为何要选择投降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对这个题目提点儿意见。
首先,时间概念的先后顺序反了,柏林战役结束后,德国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战结束的时间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时间来计算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其次,对于德国这七百万大军很多人可能觉得比较夸张
二战时期德国动员的兵力超过1700余万人。
闪击波兰德军出动了88万人,算上预备役,兵力超过160万人。
“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德军出动了大约500万人。
结合各个战线投入的兵力德军总数超过1000万应该是靠谱的。
二战后期,德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希特勒之所以坚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还是数百万德军有生力量。
既然有这么多军队,那么德军为什么要投降呢,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一、这些所谓的700万军队恐怕只是纸面上的数据,能实际参加战斗的远达不到这个数字,而且精锐兵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现存部队的战斗力是个大问题。
二、随着德军的节节败退,德军内部也出现了厌战情绪,将帅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部队秘密和盟军接触,军队中反对希特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队伍不好带啊。
三、柏林战役德军最后的精锐被苏军歼灭,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杀,德军失去了继续战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势已去,随着德军在东线战场的节节败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的溃败,德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
综合上述原因,当苏联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象征帝国大厦时,希特勒选择了自尽,而德国也只能选择投降。
③ 二战德国,为什么要仇恨犹太人
有这么以下几点原因。
1、历史上,犹太人没有土地,所以大多经商,而经商在古代被人歧视,所以,欧洲有反对犹太人的情绪。
2、现实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打击了德国,同时由于一战的打压,使其工业生产倒退到了上世纪末的水平,国力渐衰。
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的理所当然。
3、另外,居住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较之于其他民族而言,不仅富有,而且素质也要高些。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希特勒及其党徒们,既感到仇恨,又觉得胆怯。
在他们的心中,犹太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他们实现“第三帝国”美梦的严重威胁。这些,无疑加剧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
4、还有就是宗教原因了。
④ 希特勒当年为什么要发动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希特勒的反犹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第一是因为传统,第二因为当时的形势之下反犹有利;第三则是个人原因。
首先第一条,就是因为欧洲很多民族,尤其是日耳曼人,本身就有反犹传统,所以希特勒一旦反犹,就会吸引来很多支持者。
而所谓的反犹传统,其实根本就来自《圣经》,譬如《圣经·新约》里有一段如是说:“你们(犹太人)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而且,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对立,绝大多数犹太人拒绝承认耶稣就是弥赛亚(救世主),所以《圣经》有这样的意思:犹太人已经从上帝的“选民”沦为“弃民”,基督徒才是上帝的选民。而在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之后,这种神学纷争就变成了国家法度,438年的提奥多西法典,便禁止犹太人禁止与基督徒通婚,且不得修建新的犹太会堂。
进入中世纪之后,欧洲的新主宰日耳曼人也接受了基督教,他们同样认为是犹太人害死了耶稣,所以很自然,仇视犹太人这种传统继续被保留了下来——希特勒,以纯正的日耳曼人自居,当然要继续发扬这种传统。
而从当时的时局论,犹太人确实成了欧洲其他民族怨恨的对象。因为犹太人善于理财,大银行大企业都是他们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别人流血流泪,他们却大发战争财——这是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
再一个,1929年经济危机,德国自然也不能例外,按理说德国的犹太富商在这个时候若是拿点钱出来赈济百姓的话,也许能赢得好感。然事实是有钱人拒不帮助国家共渡经济危机,甚至牛奶供不应求时,某些犹太商人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出售或是赠送给穷人。如此一来,德国民间更加痛恨犹太人。
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政客们发现,面对经济衰退,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干脆就把一切罪恶归于犹太人,是个很好的办法。
希特勒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他的纳粹党,正是拿起了两块当时最受欢迎的招牌,一块是社会主义,另一块便是民族主义,而民族主义的核心就是一褒一贬,褒是对德意志民族,说是优秀民族,贬则是对犹太人,说他们是劣等民族。这种宣传,一旦与历史上长久的反犹主义结合,与德国民众的仇富情绪相结合,与德国人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相结合,便形成了纳粹党的强大基石。
⑤ 德国纳粹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犹太是一个民族还是国家
犹太是一个民族。
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原因。
公元13至15世纪,德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产生了利益冲突,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迫使大批犹太人被赶往东欧及美洲各国。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一直“遗传”到现代。 政治目的引发大屠杀 19世纪中叶,德国的反犹开始有了明确的政治目的。德国的政客们发现,面对当时的经济衰退,把犹太人定为罪魁祸首可以有效地消弭反对当政政权的声浪。当时在德国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当时正在蔓延的经济危机又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希特勒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就成为必然。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国人民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希特勒将此理论蓄意“嫁接”后,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希特勒利用历史上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这一理论更加具有煽动性。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犹太人一直被基督教视为异教徒,犹太教的真神是路西法,意为黑暗与破坏之神,与基督教的真神相对立。因此犹太人在中世纪一直不能从事农业等社会支柱产业,只能从事为基督教义所鄙视的高利贷,商业等行业。文艺复兴后,犹太人便垄断了金融业,银行业等新兴行业,进而发展出保险,借贷等金融衍生品,大发横财。
犹太教义中,犹太人自认为犹太人是上帝创造的最优越的人种,与欧洲其他民族国家格格不入。一战中,德国的犹太人拒绝参加德国陆军,却在后方担任公务员等职务;犹太商人借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德国在一战后着名的“匕首传说”也有犹太人投降卖国的参与。
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的德国央行,为保自己的利益,宣布德国马克无限贬值,将德国人从上至下洗劫一遍,德国中产阶级与社会精英阶层一夜间一贫如洗;而犹太小商人也乘机囤积货物,谋取暴利,激起了德国整个社会阶层的义愤与仇恨。纳粹屠犹排犹时,犹太人冤枉地说,我以为在德国忍了五百年就会得到认同。但是,当犹太人大发国难财时,他们有没有想到过自己是德国人?
有因必有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犹太人亦是如此!
⑥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希特勒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根子,人类生活秩序的破坏者。这些观点成了希特勒后来屠杀数百万犹太人,企图灭绝犹太人的理论依据。究其原因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透视:
1、历史的原由。在历史上,欧洲人对犹太人持有成见。为了阐明问题,有必要对犹太民族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机关的回顾。犹太人的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公元前,他们的祖先曾聚居生活在阿拉伯马勒斯坦土地上。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举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的犹太人起义再义惨遭失败为止,在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百万犹太人,最后把还把余者全部赶出马勒斯坦土地,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的农牧社会,土地被人们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商业则是人们鄙视的行业。犹太人逃往西欧后,当地的封建主们非常歧视他们,不许他们占有土地,只许他们经营商业。不知是历史过错教育了他们,还是生死磨难砥砺了他们,或者说这本来就是历史赋予的机遇,总之,由这一切所构成的历史集合体,铸就了犹太人的特质,使得他们聪明起来,坚强起来。他们不仅在困境中顽强地繁衍生息,而且逐渐地富有了。
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不幸的是,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居然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沉淀,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一直“遗传”到现代。尤其是进入本世纪后的德及奥民族,反犹情绪与日俱增,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宗教的情结。基督教是世界上流传最广、信教人数最多的宗教。在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们普遍信仰基督耶稣。虽说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之一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两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但基督教教义认为,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的犹大为了30块银币而出卖了上帝之子,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了基督徒们在情感上对犹太人的仇视。所以说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是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世代“遗传”,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当这种潜在的东西某个(些)政治野心家利用时,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成为一种疯狂的社会驱动力。
应该看到,当时的德及奥民族的内部,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原有的宗教情绪在现实利益冲突的激化下,使人们本来已有的反犹情绪更加激烈,从而加剧了对犹太人的仇视。在这种社会氛围的熏陶下,希特勒的“仇犹反犹”观点逐步形成,并迅速成为了这股社会情绪的主导,一方面,当时德及奥民族仇犹反犹的社会情绪极大地刺激着他的政治野心,使其民族主义思想恶性膨胀,为其日后仇犹反犹灭犹政策和措施制造社会价值取向,培植政治力量。
3、现实的需要。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使其工业生产倒退到了上世纪末的水平,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德意志民族必须从掠夺的土地和生产空间中寻找出路”,希特勒的这一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然而,实施建立一个德意志民族的日耳曼帝国的罪恶计划需要巨额资金提供财力保证。在国力衰落的情况下,把手伸向富有的犹太人成为了他们的理所当然。
另外,居住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较之于其他民族而言,不仅富有,而且素质也要高些。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希特勒及其党徒们,既感到仇恨,又觉得胆怯。在他们的心中,犹太人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他们实现“第三帝国”美梦的严重威胁。这些,无疑加剧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仇恨和政治嫉恨。加上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完全处在一种极端疯狂的症状之中,使希特勒的仇犹反犹观点不仅有了适当的社会环境,且得以迅速疯狂起来。
4、狂暴的病态心理。希特勒是奥地利海关一个小官吏的私生子,从小缺少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时代整天流浪于维也纳和慕尼黑街头,铸就了他既自私又狂妄的性格。正如他小时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后来回忆所说的那样:“希特勒缺乏自制力,至少被大家认为性格执拗,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和脾气暴躁。”加上他患有痉挛性的神经质,发起癫狂来甚至会趴在地上啃地毯边。从有关史料上可以看出,狂暴是希特勒性格的典型特征。例如,1942年的一天,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外科医师扎尔·伯罗赫奉命去晋见希特勒,希特勒的爱犬就猛扑这位医师,吓得他魂不附体,医师被迫与它细声细语地说话,很快它就平静地趴在医师身边,把前肢搁在医师膝盖上,两眼温顺地看着他,并与他逗笑。希特勒见此情景暴跳如雷:“它是完全忠于我的惟一生物,可你把它骗去了,我要杀死它。”声音越来越高,简直到了嘶叫的地步,恕吼着威胁要监禁医生,类似这样的事,时有发生,狂暴如嫉恨,又造就了他的狠毒和残忍,希特勒是一个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政治狂人。
上述四大原因,如果孤立地看其中任何一个原因,都很难构成对犹太人的灭绝性仇杀。只有把这四大原因融合为一体时,才能产生确定性的使犹太民族在劫难逃的社会效应,而希特勒则是把这四大原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魁首。
首先,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为了蛊惑人心,欺骗德国广大民众,希特勒对这种种族歧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周密的包装。一是按照他自己的社会逻辑,怕断章取义地摘取前人论述人口问题中的某些词句,拼凑成一个种族优劣的理论,为把犹太人打入劣等人种制造理论依据。二是利用早就深植于德及奥人心中的反犹意识和宗教情结,大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经过希特勒的蓄意“嫁接”,使得这个理论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种族歧视了。他利用历史的宗教的因素,为其灭绝犹太人而创设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使得这一理论更加具有普遍的煽动性。希特勒一上台,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一整套疯狂迫害犹太人的反犹灭犹政策,无疑得益于他这个荒谬绝伦的理论。其次,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国内广大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
在这四大原因中,现实的需要是最直接的要素,其它两方面的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历史的原因和宗教的情结作为先导性条件,那么,即使现实再需要,也很难想象会达到如此疯狂和残忍的程度。只有当这四方面的原因聚合为一体时,才产生了那可怕可憎的充满血腥的驱动力。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社会各种相关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或者说是时事造就的。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希特勒当属罪魁。希特勒对犹太人特有的种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态心理的一种特殊反映。导致希特勒严重病态心理的“菌种”就是来自历史成见和宗教情结,恰好又得到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的孕育。确切地说,希特勒的严重病态心理与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疯狂病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疯狂的病态心理正是历史成见、宗教情结和现实需要三大原因的粘合剂;另一方面,这三大原因的聚合又把希特勒疯狂病态的心理推向了极端,从而引发了那场人类历史的大悲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愿世界永久各平,让所有民族平等和睦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太人出卖了德国,是这样的吗
1918年11月11日世界第一次大战以德国投降宣告结束!
德国投降签署凡尔赛条约
然而在当时的德国国内,很多人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因为当时德国民众一直认为,德国领土从未被占领过。
除此之外,德军还在法国北部驻守的。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战后的分析可知,其实德国战败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当时德国的生产力大幅下跌,并且生产力达到了最高峰根本无力再增加产量,因此德国根本无法与协约国打消耗战而取胜。德国的人口和工业产量完全无法与协约国相比。并且随着美国这个实力远胜德国的国家加入进来,更加注定德国的失败!
综合各种因素,无论当时的德国国内发生什么幺蛾子,不管是工人罢工,还是犹太人造反,都不是造成战败的主要原因。
那既然不是犹太人的原因造成的战败,那为啥就被扣上一顶叛徒的帽子了呢!
首先我们得弄清当时在德国刀刺在背传说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当时作为德皇旗下的首席参谋长鲁登道夫在和英国将军尼尔·马尔科姆共进午餐时。
尼尔问及鲁登道夫对于德国战败的看法,鲁登道夫列举了数个理由,例如当时国内的生产拖累了德军前进!
尼尔就问:“你们就像被人在后面捅了一刀对吗?”
尼尔此话正合鲁登道夫意思。于是鲁登道夫在回到参谋部后就跟参谋部成员介绍了这个刀刺在背的传言,并让其在德国国内流传!右派政治势力就利用这传说攻击威玛共和政府,指出政府要为德国的失败负责。
而且,右派还用上“十一月罪人”之名词,意指为负责签署凡尔赛条约的政府官员,也指共产党人和犹太人等 。
他们也指出,那些“不够爱国”或不支持军国主义的德国人也是罪犯。
另外,参与德国革命、推翻帝国政府和建立威玛共和国的一干人士,也是罪犯。因为领导威玛共和政府的核心成员就是犹太人,因此犹太人就被扣上了一个叛徒的帽子了。说白了就是当时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和前军事领导人借此推卸责任而耍的伎俩而已!要说实在的当时的犹太人在战争中的确也是出力很少。
就从一战中德国人口6697万人,德军参战人数1325万人,犹太人仅参战9万人,这一点足以让战后的德国人对犹太人产生仇视了。在加上战后英国对欧陆封锁长达一年,使得德国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就是这个时候,犹太人不但哄抬物价,既是食品过期扔掉也不愿降价出售,使得德国民众对其进一步怨恨!前面犹太人被人扣上叛徒帽子,后面犹太人又以利益为重不顾民众生死,这种种做法另后面的纳粹党借之
⑧ 为什么德国总理就向犹太人下跪
表示德国人的忏悔,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说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
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以表示现在德国和二战德国的切割。
⑨ 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反对犹太人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sm”,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例如在公元438年生效的罗马提奥尔西法典中规定的针对犹太人的附加条款,后来就成为一些人反犹的法律依据。
2、经济上的偏见和短视。由于犹太人一直被视为魔鬼和异教徒,所以他们的就业和经营也受到了很大限制,不少人只能去从事商业和金融业,特别是高利贷行业。流散到各地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很快就聚敛起大量财富,但这又会成为当地人妒嫉和仇视的对象。基督教禁止基督徒进行放贷食息,所以犹太人的放贷一直被视为是“罪恶勾当”,实际上“这是一个为自己掘墓的怪圈,其背后则是基督教欧洲对犹太民族的宗教迫害和种族歧视。”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绘的犹太高利贷商夏洛克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欧洲人心中对犹太人的偏见。
欧洲统治者一方面迫害犹太人,另一方面又把犹太人作为“敲竹杠”的榨取对象。法国统治者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滑稽,从公元1182年到1321年,法国曾四次驱逐犹太人,为了财税收入又四次召回犹太人。1361年法国国王好人约翰被英国俘虏,为了筹集巨额赎金,允许犹太人返回法国,1394年又把他们驱逐了出去。以色列着名历史学家阿巴·埃班在《犹太史》中曾写道“他们(犹太人)在英国短暂的定居史逼真而深刻地反映了中世纪犹太人的命运:始则受鼓励,继而受辱,受迫害,最后则遭驱逐。”2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以后,犹太人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也成为非理性反犹的新借口,一些反犹组织通过联合抵制的办法反对犹太人,把犹太人排除在一些行业和社团组织之外。在奥地利,一些反犹主义者在报纸上和集会上就公开打出“不从犹太人处购货”的口号。法国反犹分子爱德华·阿道夫·德律蒙在《法国犹太人》一书中竟然提出:法国的经济萧条和社会贫困是犹太人的罪过。他认为犹太人在法国人口中虽然只占0.25%,可是他们却掌握着法国一半以上的财富,所以要征收犹太人“显然用非法手段牟取的财产”。这本书在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十万册,在社会上起到了极大的蛊惑作用。
3、政治地位的缺乏。犹太人在客居地基本上都是以少数族裔的面目出现的,他们的经济地位凸显了他们这一群体的独特性,但他们始终没有完全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来保障自身的利益,这使得他们始终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再加上一些当权者别有用心的纵容和挑唆犹太人常常会无端的成为权力争斗牺牲品。在中世纪,一些欧洲国家统治者为了讨好教会,不遗余力的迫害犹太人。到了近代,欧洲各国的统治者为了转移国内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视线,又往往拿犹太人作为“替罪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政权就利用反对犹太人来转移国内的不满,在当时的反犹浪潮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势力同样是利用人们对犹太人的仇视来一步一步夺取权力的。从历史上来看,从《圣经》中在埃及为相的约瑟到在波斯国为后的以斯贴,从近代欧洲的“宫廷犹太人”到当今美国的犹太人,凡是犹太人有一定政治地位的时候,其权利就可以得到较好的维护,就可以有效的抵御反犹主义的攻击。
4、宗教文化上的不兼容性。公元4世纪后随着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宣布为国教后,它就逐渐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其地位一直受到来自犹太教的质疑,被基督教奉为经典的《新约》和基督耶稣一直为犹太教所否认,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3这是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其次是宗教传说中的犹太人对基督耶稣的迫害,以及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把犹太人附会成为出卖耶稣的犹大的后裔,这些宗教传说不论其真实与否,在基督教会不厌其烦的鼓吹下,都在一定程度加深着基督徒对犹太人的偏见,并导致了一种强烈的宗教复仇情绪。最后是在宗教价值观上的对立。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着某种契约关系;基督教虽脱胎于犹太教,但已演变成一种普世的宗教,它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化为上帝的子民,基督徒负有拯救人类和世界的使命。所以,当基督教与具有优越感的犹太教迎头相撞时,冲突就不可避免了,要么被归化,要么成为“万恶不赦”的异教徒。正因为如此,那些狂热的十字军战士在东征时就提出了“干掉一个犹太人,以拯救你的灵魂”的口号,基督教会也想尽办法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来迫使犹太人改变信仰乃至消灭掉他们。
犹太人由于在宗教和价值观上的独特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有别于基督教世界。这种差异使他们往往被视为是“非我族类”,进而形成一种深刻的偏见。按理上说这种差异并不一定能成为现实的冲突,一般而言,任何民族文化内部都存在两种机能: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性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稳定,它是一种文化出于保护自身的本能而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做出的反应。包容性则有利于吸收外来文化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两种机能发挥作用并不是同步的和均衡的,它与这种文化自身的自信程度和开放程度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希腊罗马以后的欧洲世界不具有中国文化上的那种优越和自信,再加上基督教占据社会思想主体地位后所带来的偏执和非理性因素,所以对异质的犹太人和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排斥而不是宽容。这样,以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为主体的社会在文化生活上表现出的差异竟然成了一种现实冲突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