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表现主义如何诞生的

德国表现主义如何诞生的

发布时间:2022-04-27 05:44:39

A. 德国电影表现主义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变化十万火急!!!!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精神世界

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诞生,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上述法国先锋派电影中 的各种美学流派一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开始于1910年的慕尼黑,它首先在绘画中,而后在文学、戏剧、音乐及建筑艺术中相继出 现,形成了一场文艺运动。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 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 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主义的美学追求,在德国战败后的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迅速地发展起来,在柏林的街道、商店、剧场和咖啡馆 中,招贴画、广告画和装磺设计都被蒙上了一层表现主义的色彩。德国艺术家仍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 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在这样一种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
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以剧中人物弗朗西斯的叙述,揭示了卡里加里博士的邪恶和他对社会所 施加的暴力和恐怖,创造出那个纯属于精神病患者的幻想世界。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 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 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
弗莱德立希·茂瑙的《吸血鬼诺斯费拉枚》(1922年),是关于布拉姆·思托克的吸血鬼的故事,而影片中成群结队的老鼠,则预示着那令人可怖的鼠疫。保罗 ·莱尼的《蜡像陈列馆》(1924年),蜡像馆中3个蜡人起死复生,各自讲述了他们以残酷的刑罚残暴地统治人类的故事。在这些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 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那个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 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然而,这恰恰映现了战败后的德意志民族的社会心理状态。而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化反证社会现实,正是表现主义电影 以美学化、风格化的形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实际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影片《卡里加里博士》曾被当时的人们以“卡里加里主义”作为表现主义的代名词,将二者等同起来。这便突出了这部影片作为代表作品的重要地位。编剧是卡尔。 梅育和汉斯·雅诺维奇为这部影片提供了一个反常规的叙事方式,影片一开始由弗朗西斯向另一个人讲述他所经历和参与过的一段事。接下去,影片便进入了事件本 身:几起谋杀引起了弗朗西斯对游戏场上施催眠术的性情怪僻的卡里加里的怀疑,但警方以查无根据否认了弗朗西斯的猜测。
又一起杀人未遂,弗朗西斯跟踪卡里加里来到了精神病院,结果发现他竟是这家医院的院长。一次趁卡里加里睡觉的机会,弗朗西斯和医生们翻看了他的日记,发现 了他以催眠术控制和指使他的病人进行谋杀的真相(这里运用了幻想画面)。在被揭露为兇手的时候,卡里加里歇斯底里的如同一个精神病患者。影片又回到了开 始,弗朗西斯以战胜了对手结束了他的叙述。但影片并没有完,弗朗西斯再次来到精神病院,在他与卡里加里的冲突中,却向我们证实了弗朗西斯实际上是精神病院 的一个病人,而卡里加里则完全是一个善良的医生,在他分析弗朗西斯的病情时,确认他的病可以治愈,全片结束。影片的剧作结构非常富有特点,出现了多层面的 叙事,特别是最后一笔(当然,在克拉考尔论《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认为这一笔是导演罗伯特·维内的绝妙处理。)使得本来就是戏中有戏的叙事形式又 增添了一层暧昧性叙事,使影片结构更加复杂。最终关于谋杀的幻想主题也得以形成,从而使观众进入到一种对于真实的相对性的思维状态之中,人们不仅要问谁是 真正的病人?谁究竟失去了理性7这种没有答案的处理,恰恰是作品的独具匠心之处,它是创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真理与谬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界限不清的状态的表 现。而对于资产阶级权威人物的象征——卡里加里所进行的描写与揭’露,则实现了创作者对于资本主义的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秩序等所进行的曲折钩批判。《卡里 加里博士》在叙事上富有创造性的主观表现,被克拉考尔评价为:
“即使在今天,电影叙事也没有能够普遍地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
《卡里加里博士))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风格化的特征,是影片表现主义造型风格的处理。那个由“狂飙社”助三位表现主义画家:
赫尔曼·伐尔姆、华尔特·罗里希和雷曼所绘制的布景:
建筑物是倾斜的,地面是失去水平线的,远近透视也是相互颠倒的。表现主义的画家们以一种超现实的扭曲形式创造了影片模糊的“出了问题”的幻觉世界。这个布 景不仅有效地体现了作品的叙事背景和情调的要求,同时,还在影片中起到了视觉主导作用,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由美工师决定影片视觉风格的先例(在德国,这时 的美工师薪水已相当高,着名的美工师可以拿到比主角还要多的钱,这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影片中人物造型的处理也与布景相一致,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 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动作夸张的表演,创造出卡里加里(维纳·克劳斯)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特别是卡里加里,在乔治·萨杜尔的评价中被称作“悲剧 的典型”,同时,他还指出:“这个典型所代表的与其说是个人物,倒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一种残忍和急躁、幻想和疯狂的混合心理状态”①。人物造型和背 景造型和谐地在风格上统一起来。《卡里加里博士》造型特征的另一个方面,是影片光和阴影的处理。在布景的绘制中,画家们就十分注重明暗的对比。而在拍摄的 过程中,影片没有使用自然光效,完全靠人工照明,创造出投射在自墙上的人物黑影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了影片的神秘感和恐怖感。创造性地动用光的阴影效果, 最终成为表现主义影片视觉造型的一大特征,向表现主义戏剧学习,他们利用脚灯造成使人物变形的巨大投影。
在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中,还精心设计了手提灯光、煤油灯光、火炬等一系列光源效果,用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营造影片的环境气氛。在表现主义电影 之后,具有表现力地运用灯光效果的方法,最终发展为所有德国电影形式表现的一大特征,同时也为电影恐怖片的造型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经验;表现主义的电影制作 者们就是这样,接受了表现主义造型艺术的影响,对于他们眼中的那个荒诞的社会,在《卡里加里博士》一片中,寻找到一种怪诞的造型视觉语言来进行表现。
当然,应该指出的是,在赫尔曼。伐尔姆的“电影应当成为活动的图画”的观念的影响下,影片《卡里加里博士》的确成为一部活动起来的表现主义绘画,被完全剥 夺了电影的物质性,而成为梅里爱式的“银幕即舞台”的观念的再现。然而,《卡里加里博士》并非是简单地重复前者的形式,而是从梅里爱的取悦于观众的魔术表 演,到这部影片神秘、复杂而深刻的叙事;从梅里爱的作为戏剧背景的布景的使用,到这部影片作为环境和气氛的视觉造型的创造;从梅里爱的固定视点的表面状态 的形式表现,到这部影片深人人物内心和精神状态的探索,等等。虽然,同样是客观地记录舞台,同样是属于戏剧舞台的场面调度,但《卡里加里博士》中的人物不 是简单的横向运动,而是出现了奇特的纵深运动(比如,影片开始的游戏场和夜间追逐兇手的段落的处理等),使人物与布景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种立体效果。并给 人以启示,说明在摄影机前面的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的重要性。
表现主义电影在《卡里加里博士》之后,作为一种风格化的形式被人们所接受,电影制作者不再把表现主义仅当作是疯人的叙事视点来看待,而是让它在创造恐惧与 幻想故事中起到风格化的作用。正如克拉考尔指出过的那样,《卡里加里博士》成为以后一系列描写专制暴君的影片的前驱。在他之后,《吸血鬼诺斯费拉杜》、 《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 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然而,所不同的是这些影片不拘泥于《卡里加里博士》的舞台布景的表现形式,而是部分地具有法国超现实主义影片中的实景拍 摄的特点,但在这自然背景前面活动着的人,仍旧是属于表现主义戏剧舞台式的浓重化妆和夸张的表演。表现主义电影美学的实验,是对电影超现实倾向的发展,特 别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表现,是建立在当时的德意志民族的特殊的心理状态上的,因此,正象霍华德·劳逊分析的那样:“这些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环境一般都是混乱 的。有的影片表现狂人征服社会;有的表现生性残暴的人强行进行极权统治;有的表现男男女女听任超自然的摆布;有的把犯罪和堕落表现为人类社会必然具有的属 性。大部分影片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含蓄的批评。但有些批评只是低声表示不满,有些则冷嘲热讽地接受现状。更多的影片是表现痛苦、失望和无可奈何的愤怒, 偶尔也流露出一线希望”。
去这个人的BLOG看看,貌似不错。希望找到你想要得http://hi..com/aicaocao/blog/item/e069a6b7e34e76f430add1bc.html

B. 表现主义的起源是什么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艺流派。这个词最早是一组油画的题目,1914年后才逐渐被普遍使用。表现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表现主义就是荒诞离奇,反传统的代言词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人物。

C. 德国的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是在一股反传统的思潮中孕育而生,在创作方法上它摒弃了在欧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模仿论或反映论,推崇极具个人色彩的表现论的美学。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中不再只是客观的描摹世界,而是根据自己内心内在的需求,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意象与幻想进行创作。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主观情感;个人色彩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66-02

一、德国表现主义的先驱人物

代表先驱:“蒙克”、“康定斯基”等。表现主义的先驱: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鸣曲》。他把梦魇鬼魂搬上银幕,将人、亡魂幻影同时登场,被称为表现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的欧洲文艺运动与思潮中,表现主义以其鲜明的外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典型代表人物:凯尔希纳(1880~1938),是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凯尔希纳早期从事绘画与木刻,在慕尼黑艺术学校进行深造学习。他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饱受战争、疾病与穷苦的煎熬。他深受高更和梵高创作画风的影响,强烈崇拜反自然主义色彩的表现方式。1901年他前往德累斯顿学习建筑,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于1905年与海克尔、洛特鲁夫等成员成立桥派。他们期望如巴黎野兽派一样能在当地产生巨大的影响[1]。凯尔希纳1911年定居柏林,开办现代绘画研习所。在1933年受到法西斯迫害,作品被从美术馆移出、没收捣毁。纳粹上台后迁居瑞士,然而这次的迁徙并没有使凯尔希纳看到希望,德军进入奥地利,边境距离凯尔希纳的家25公里。这一次他彻底感到绝望,在长期的被迫害和病痛中开枪自杀身亡。他的主要作品有:《街道》《街头五个女人》《桥社画家肖像》《马戏团的骑士》等。凯尔希纳作为桥社的重要一员,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在绘画风格上,凯尔希纳以叛逆、抽象躁动、狂放不羁惊世,他崇拜梵高与塞尚,但在作品的表达气质上并不具备欢快的灵动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德意志民族的坚韧奋发的风格。凯尔希纳的作品融于生活,给人以慵懒颓废的讽刺意味。这位狂野不羁极富激情的画家在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德国表现主义从人性所共有的特征出发,随人物内心情绪变化而塑造事物的外部形态。表现主义将丑陋与怪咖搬上银幕,在内容上反对客观模仿,要求一切从主观感受出发,并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2]。虽然表现主义画家对绘画的创作主张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从主观层次来看却是相同的。与此同时,这一倾向与尼采的悲剧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形成交汇,产生了一种奇诡新颖的审美形态与艺术特征。总体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暴力的激情。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充满着对客观真实的暴力,整个画面都具有粗放狂野的激情,表现主义画家面对往往表现出偏激的感情色彩,比如忧郁痛苦愁苦等,这同时也在画面中反映出一种比较“幽暗”的美感。最为代表的是梵高与蒙克的作品。如蒙克《呐喊》(如图1所示),蒙克,挪威画家,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艳丽鲜明快活的色彩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夸张的手法把原本安静祥和的云彩和潺潺的小溪表现为缠绕、扭动、狂乱的色线,从而与桥的粗壮挺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蒙克又通过对主人公夸张的动势传达出波的流动和刺耳的听觉感受,将画面的表现形式推到了高潮。刺眼的橘黄背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斥着动荡与极度焦虑的情绪感。这种简练而又细腻的人物变形表达出了对社会的政治讽刺和批判意味。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出表现主义者大多以主观是唯一事实依据,着力表达出艺术家们自己内心情感而非顺应外界市场的潮流。不再将和作品的真实视觉感作为衡量艺术品优劣的基础,而是把个人情感由内向外表达出去。他们把对社会的不满通过画纸表现出来,所呈现出来的情感主题具有孤独、恐惧疯狂与死亡的感情色彩[3]。

D. 德国表现主义的成就及影响

任何有西方艺术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德国在现代艺术的贡献:德国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国家,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波伊斯,以及包豪斯和后表现主义等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中,随着希特勒法西斯纳粹在1933年获得政权之后,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希特勒把现代艺术称为“颓废艺术”,下令严禁现代艺术地的公开展览;更有甚者,一些现代艺术家受到迫害和镇压。纳粹之所以对现代主义恨之入骨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德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的明显的政治色彩。这种政治色彩由于精力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不断被强化,而战争中出现的德国的达达主义和战后出现的表现主义特别是新客观现实派,更把矛头直指德国资产阶级的丑恶的阴暗面;这就使得德国纳粹政府绝对不允许现代主义在德国境内存在。
1933年希特勒纳粹法西斯政权强行通过并发布了新政府的对于艺术家的法规—据说参加制定该法规的有希特勒本人,格林大元帅,宣传部长格培尔等。1933年11月,成立了《德国视觉艺术会》的组织。德国政府再次依据法规,规定所有在德国境内的艺术家以及和艺术有关的职业人士镫等,都限期登记入会。所有会员都必须效忠德国政府,推动德国文化艺术“ 健康发展”。截至到1938年,该艺术会拥有大约3200名雕塑家和15000多名画家,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团体。这且不说,由政府直接控制的钙该艺术会德的中心领导机构,决定正式审核登记的会员的资格,并制定会规,审查合格的授予会员资格,不合格者不允许金星进行艺术活动;更有甚者,还有一些艺术家杯被认为是“异己分子和颓废派”等,被放逐和逮捕入狱。在第一批被批评的,和被攻击迫害的艺术家中有贝克曼,迪克斯。葛罗兹,克其那,马克,诺尔德等人—他们大多为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艺术家;此外不是德国人地的毕加索,马蒂斯,梅金杰,;鲁阿特等也被列入其中。
值得称赞的是德国现代派艺术家从来没有放弃过艺术创作。早在1920年,他们就举办了德国的达达主义画展,约翰 赫尔弗尔德创作的拼贴划画《格林;第三帝国的行政管理 》直接把矛头指向法西斯纳粹的头子格林。为了打击德国的现代派艺术,同时鼓吹纳粹的新艺术政策,1930年,由格林亲自出马举办了《 德国艺术之家》大型艺术展,在开幕式上希特勒发表了吆要绞杀德国现代派艺术地的疯狂叫嚣。但这丝毫没有吓掉正直的德国艺术家。1937年,他们在德国慕尼黑市举办了《当代德国艺术展 》,德国艺术家的勇敢也赢得德国人民的支持,竟然有200多万人前来参观;而同时举办的由德国官方支持的《伟大德国艺术展》,只有不到60万人来参观;而且占大多数的是纳粹党组织的观众。
当时比较活跃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有麦克斯 贝克曼(Max Becjmann)884-1950),早在战前,他已经出名了。在20世纪30年代中,他是德国的“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 )的积极份子。在希特勒法西斯纳粹政权当政时,他不畏权势,暴力,恶势力等,以一位真正的艺术及家的良心,批评,抨击德国的反动的社会现象。他时常以德国的古典神话史实,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原始素材,在透过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形象压迫容纳在一个画面的空间之内,达到挤触观众的情绪几乎到屏息闷气的窒息程度。但他的画作世是具有相当的时代,民族和政治批评的价值,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地的德国艺术家之一。
欧托 迪克斯(Otto Dix)也是德国“新客观主义”流派画家。他没有贝克曼等人的直截大胆的抨击和火辣。他的风格近乎古典;但他以自己的洞察入微,锯细不遗地态度,冷眼旁观社会的百态;然后以意思一丝不苟的认真,把它们以描绘在画面上,他终于西欧的具像传统,技巧甚至援引德国,荷兰古典大师们的法本。
着名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还有乔治 葛罗兹(George Grosz),厄恩斯特 路德维格 克其那(Ernst-Ludwig Kirchner),佛朗兹 马克(Franz Mark) 埃米尔 诺尔德(Emil Nolde )等。
约瑟夫 波伊斯:伟大的艺术家
在现代—当代艺术是史中,有不少杰出的,真正的艺术伟人;他们不但具有伟大的艺术创作天才;二而更重要的他们的伟大人文主义精神。毕加索,齐白石,张大千等就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联合国称他们是文化伟人,巨匠。德国的艺术家约瑟夫 波伊斯是被公认可以同毕加索并驾齐驱的大师。
约瑟夫 波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出生于1921年,早年学习生物,自然科学,昆虫学,动物学等,热爱自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征集入伍,成为一名德国空军驾驶员;1943年,他驾驶飞机执行任务时,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空被炮火击中,坠机落地摔成重伤;幸亏当地土着—游牧波西米亚人解救,得以绝处逢生。战后他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雕塑。他参加了多种的流派,包括行为,装置等艺术创作。
1961年,波伊斯成为了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地的教授,他认为教育是实现自己的艺术理念的最好地方;他以极其天真的严肃,把自己的民主思想和社会雕塑的理念投入到教育之中;他把教师教室变成一个向所有人开放的,并使得学生能全面塑造自己的殿堂。他说 教育应该是兑对人的全面塑。1967年,也就是在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时,波伊斯宣布成立了德国大学生党,后来转变成德国民主党,目前依然活动。在法国学生运动高涨时,波伊斯领到德国学生造反,占领了学校办公室,后来他被警察抓走,学校接触解除他的教职,长达六年,而不久波伊斯意境已经成为红遍西欧的艺术大师。从1962到1967年,波伊斯多次举办激浪派的艺术展。1964年,他在亚圳工业大学,他在舞台上,向一家架钢琴中添加洗衣粉和垃圾,让钢琴发出刺耳的沉闷声;一个学生不解何意,上台殴打波伊斯;他仍不还手,鼻子流出血;只见他丛怀中拿出一个基督像,用左手高举头顶上,右手示意大家安静;全长场顿时肃然了。这个形象后来成为他的标准像—体现出他的艺术具有精神治疗作用的艺术观。波伊斯世是一位积极的,甚至于有些狂热的理想主义者;他声称 我没有兴趣去掩盖疾病和弊端;我把唤醒和教育更多的人看作是我的民主义务。他所关注的是艺术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以及艺术对于社会的影像影响,教化作用。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商业文化和艺术,不止一次地公开批评。
他还是一位环境保护运动积极分子;1980年他参加欧洲议会选举大会时,带头组织清扫大街和森林;1982年,在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上,他拿出一个题为《700 棵橡树 》的行为展,号召艺术家和观众共同植树;就在这时他亲自动手种下第一颗橡树;虽然,由于他的死亡,他未能看到700克树苗种植的局面;但他终于唤醒了人们保护自然的良知:在1987年终于完成了计划;来参加指书植树的不仅是艺术家们,还有欧洲各国的元首,联合国的官员,孩子,老头,军人和医生们。现在,当人们观看这一片茂盛的橡树林世时,没有人不怀念,波伊斯这个最具有人性的,伟大的艺术家。
新表现主义;
安理说,德国新表现主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到了70年代末期,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新流派。大多数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之间。这一代人,已经抛弃了世纪初七期,那些前卫艺术家所具有的革命精神,而标变得要现实的剁多。他们不在乎什么惊奇的艺术手法和孤高的理想;他们更加自由,放纵,从当代社会的五颜十色的现实中吸取创作的素材和源流:商业咨询广告,流行时装,硬是影视图像,广告,插图,摄影照片,杂志,什么都行;飞利浦 葛斯顿(Philip Guaston )就是这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他画电灯泡,香烟,雪茄,写字鞋子,成衣,衬衣衬裤,没有鼻子和眼睛的肖像,鬼脸, 党面罩,钉着钉子的木棒;这些暗含着个人寓意的具象绘画。
此后出现的德国的新表现主义(Nouvelle Expressionism ),是以乔治 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和西格玛 波克(Sigmar Polke )二人为两大代表的新艺术运动。乔治 巴塞利兹(1938 - )出生在东德,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当时东德诶为苏联的社会主义联盟的部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影响着整个东欧;把巴塞利兹不满和反对当时东德的艺术潮流,被以政治部成熟为理由从东柏林艺术学校 开除。19岁时来到西德,马上投入到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创作之中。他致力追求真理;但他个人是悲剧的,不幸的。他独居在德国北部的一座修道院的古堡中。这里原是蒙斯特王子的府第;但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和战后的驻军的摧残,已经破烂不堪。在这里,巴塞利兹发展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形象是倒置的。这种倒置不仅仅是针对观众的观看,艺术家本人在创作时也是倒着画的,用巴塞利兹自己的话,这种创作方式是为了“引发出迷惑和震撼,表现出一种挑战的姿态。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画面本身,而部专注于主题,巴塞利兹地的画面中的形象是用强烈的色彩和阔大而粗狂的笔触绘制而成,看起来很粗鲁而悲怅。
西格马 波克(1942- )是另一类艺术家,他熟悉几乎所有的视觉媒介,可以任意选择创作;他自己也说,他可以用任何一种伙或几种方式进行综合性的创作,他甚至使用过一种有毒的颜料进行绘画,是一种含有砒霜成分的颜料。他以极端辛辣的态度,毫不留情地讽刺美国的商业艺术和学术霸气,他以玩笑的态度用自己的艺术形象来抒发自己的理念。
德国年轻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主要包括有 潘克,约尔格 伊门多夫, 安塞尔姆 基弗 等人。对于这些年轻一代人,波伊斯世是他们的精神领袖;的确波伊斯给于他们以巨大的影响。伊门多夫曾经是波伊斯的学生,他参加了波伊斯的许多艺术活动,也试图通过艺术造成社会和政治影响;但总感到势孤力单无法行事,最终选择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于德国的现状的担忧和不满。基弗是战后废墟中诞生的一代,他一心想振兴的德国的传统绘画艺术,而在他的创作中来体现出自己对于德国历史的看法和思索;他的一个重达7吨的大型装置艺术《打碎的容器 》就是一例:基弗用铅钣制成书的形状,并且在上面印上一些历史照片;排列在书架上,暑假书架前面散落着玻璃碎片。这个作品的灵感来自原始犹太教义:人把上帝拥有的10种神秘五物放置在容器内,包括有爱,知识,死亡,生存,性等;但人不安分,想知道上帝的秘密;在收集过程中打碎了6个器皿,因此,美德和邪恶就同时散落出来。而基弗的作品中有9种神秘的名称被写在架子上,漏掉的一种就是知识;这样地上散落的玻璃象征的就是散落在世界上的知识;艺术家正是通过这样的医书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类弱点的亦即以及人类当前处境的批评和反思。
着名的艺术批评家卢西-史密斯对于德国新表现主义有这样的感想:“ 德国新表现主义 的存在与发展似乎形成一个完整的轨道—由完全的抵制到世界性的全盘接受。前辈们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最新一代德国艺术家行进更为艰难。新表现主义对他们来说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学院艺术。”

E. 电影史:简述德国表现主义

  1. 德国表现主义是从1919至1924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它的艺术目的是力图通过不自然的形式和极度失真、变形的世界形象来强烈的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恐惧、焦虑、爱和憎的情绪。布景高度失真变形、摄影角度古怪奇特、照明阴沉朦胧,表达的共同的主题是谋杀、死亡和暴力,描绘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悲愤、痛苦和恐惧。其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疲倦的死》、《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蜡像陈列馆》等。

  2.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下后续发展出了两个分支流派:街道电影和室内剧电影。街道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街道》、派布斯特《没有欢乐的街》、布鲁诺拉恩《街头惨剧》;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有卡尔梅育尔《后楼梯》、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茂瑙《最卑贱的人》。

F. 表现主义画派始于德国是正确的吗

正确。表现主义电影则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德国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国家,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波伊斯,以及包豪斯和后表现主义等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G. 德国表现主义

伊门多夫1945年生于德国布勒克得,1964年就读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是大师瑟夫•博伊斯的门生。60年代,伊门多夫参加了博伊斯倡导的“行为艺术运动”,然而很快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在别的地方,于1977年开始架上绘画的创作。七十年代末开始,与巴塞利兹、吕佩尔兹、里希特、基辅、波尔克、彭克等人,共同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潮流。伊门多夫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些形式技巧,不同的是,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德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
画家约尔格•伊门多夫是当代德国最着名的艺术家之一,也是政治性最强的艺术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创作“德国咖啡馆”绘画系列,描述对两个德国现实的印象,随后创作的“德•弗勒咖啡馆”绘画系列反映伊门多夫与自己的榜样和朋友的关系。

H. 表现主义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艺流派。这个词最早是一组油画的题目,1914年后才逐渐被普遍使用。表现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人物。

I. 表现主义文学的起源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以德国为中心兴起的一场国际性文学运动。表现主义文学是表现主义艺术在文学领域的体现,涉及到文学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以戏剧和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
“表现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抛掷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表现主义思潮最先出现在绘画界,其后波及文学界。“表现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最早确立于1913年。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J. 表现主义的历史起源

表现主义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它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
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尼采通过对古风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一个疏导和关键的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式的艺术是理智、秩序、规则和文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则来自于人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与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互不相容,又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
广义地说表现主义是指任何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品都表现艺术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强调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感情。尤其在社会动乱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从15世纪开始这样的动乱时常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等,所有这些动乱和压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迹。虽然这些作品一般从艺术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们通过它们所描述的恐怖始终能够在其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表现主义(2009年版辞海定义):亦称“表现派”。现代西方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二三十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国。 ·要求突破事物表象而凸显其内在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楔入其内在灵魂,突破对暂时性的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或“真理”。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响。由于强调描写永恒品质,笔下人物往往是某种共性的抽象与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直觉和下意识,多采用内心独白、梦境、潜台词、假面具等手段;由于注重由作者主观出发,去摄取事物实质,往往有意识的扭曲客观事象。小说代表人物卡夫卡,戏剧代表人物有斯特林堡。

阅读全文

与德国表现主义如何诞生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2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0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890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23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349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39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365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2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19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01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1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26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30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40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16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4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165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988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27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