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麻烦解决一下
1、国际合作与经济全球化
3、说明了因为国际合作,市场价格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4、科技、电子
5、
一、前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推进和中国入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我国高新区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加速高新区的发展,顺利完成“二次创业”的目标,成为中国科技产业界的一大课题。研究和总结国外高技术园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国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51年,世界上最早的高技术园区诞生于美国,它就是闻名世界的“硅谷”。它的建设和发展对促进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建设高技术园区成为世界各国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普遍做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高技术园区(我国称为“高新区”)。在世界高技术园区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世界高技术园区的发展十分缓慢,设区的主要是经济发达的国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仅有23家高技术园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美国。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革命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兴起了一股建设高技术园区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全世界已经发展到802个高技术园区。全世界的高技术园区主要分布在三个地理区,即: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高技术区,以德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高技术区和以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和台湾为代表的东亚高技术区。三个高技术区各有特点,北美高技术区是以美国高技术园为典型,是纯市场经济的产物。西欧高技术区则以发展本土高技术为特征。东亚高技术区则多为政府规划的产物,且多以美国高技术园区为榜样。由于各高技术园区所处的环境不同,它们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发展的状况也各异,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二、国外高技术园区的成功经验
在众多的高技术园区中,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园区,如:美国的硅谷、美国波士顿128高技术产业走廊、加拿大技术三角区、日本筑波科学城、台湾的新竹科技园等,他们为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里,我们重点对美国硅谷进行剖析。
硅谷(Silicon vally)成立于1951年,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产物,是美国半导体、电脑、微处理器等产品的诞生地,硅谷分布在长30英里、宽15英里的地区内,2003年有7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年营销额2000亿美元,且以每星期11家新企业的速度增长,许多国际着名公司,如:英特尔公司、IBM公司、HP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先进微器件公司等都诞生在这里。所以,硅谷是全世界最早的、最着名的科技园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而在50多年前,硅谷所在地---旧金山以南的圣克拉拉县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县城,硅谷当时是一片果园谷地,曾是果脯之都,只有制造业工人800人,其中一半在罐头厂和食品厂工作 。是什么原因使得当年的小县城一举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科学园区呢?
笔者认为,硅谷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靠近大学。硅谷有3所本科大学,9所专科大学。这些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有许多科研成果,特别是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是一所能培养博士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也是一所技术学科较强的工科大学。靠近大学,不仅有利于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有利于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项目源、技术源和人才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原始性创新。斯坦福大学为了鼓励学者们与企业合作,制定了很好的政策,允许教授把利用学校财力、物力研究出来的成果获得的专利权使用费的1/3留为已有[4] 。可以说,没有斯坦福等大学,就没有硅谷。
2.政府支持。硅谷是多种因素互动形成的自然产物,美国政府间接支持了这个自然产物的发展。这些支持主要是:(1)组织管理。由地方政府、银行家、企业家、大学组成顾问委员会,进行重大决策,确定商业贷款项目,给予不同工业区和企业以各种鼓励计划。(2)科研经费投入。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在高技术领域赶超前苏联,将科研经费增加到100亿美元,且大量的军事订货成了硅谷高技术产品的最大市场,从而加速了硅谷的发展。(3)特殊政策。在企业买地建厂房时,政府提供免税政策;政府为新成立的软件公司提供临时的工作场所,或收取很少的租金,以减少投资风险;政府提供免费培训计划,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4)物色人才。政府设有专门机构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员工,使有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合适的工作。
3.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军事市场以外的电子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与一般情况不同,硅谷最初的风险投资是来自自身产生的财富。硅谷第一批电子公司中的工程师和商人靠他们自己的经验来证实创业过程的可行性,判断新建公司的可能性,从而为下一轮新公司的成长投入资金和培育新的企业家。随后,有许多金融等机构的风险投资进入了硅谷,风险投资不仅为几百家新创建的微电子公司提供了创业资金,还对这些创建初期的公司提供咨询并协助管理,从而促进了这些公司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为缔造辉煌的硅谷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
4.硅谷文化。技术革命常常与某种特定文化的出现有关,这种文化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硅谷,这种文化存在于管理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之中,它构成了硅谷领先的创新环境的人文基础。硅谷文化具体地说,就是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M.Castells和P.Hall指出,企业家精神是硅谷文化的基本特征,硅谷的大多数职业人员和工程师虽然在为大公司工作,但他们的榜样依然是创立公司的青年领导者。由于他们有能力创新,有冒险精神创立新公司,从而成为百万富翁。这种企业家精神和冒险精神文化提供了无休止衍生公司的土壤,从而培养了硅谷创新的持续力。另一个关键的硅谷文化就是进取性的竞争精神,这种竞争既在个人间又在公司间进行,这是为了保持领先的需要。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硅谷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对从事尖端技术的责任感和对其事业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正是这些积极向上的硅谷文化,营造了硅谷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推动了硅谷的成功和飞速发展。
三、国外高技术园区失败的教训
以原苏联的西伯利亚科学城(以下简称“西伯利亚科学城”)为例。西伯利亚科学城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前身。在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展十分缓慢。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分析,认为原因不少,既有体制方面的,也有机制方面的;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非政治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训。
1.自我封闭,缺乏相互交流合作的环境和机制。这是西伯利亚科学城失败的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1)科学城与工业企业联系甚少。科学城的研究成果只是上报给科学院或发表在学术杂志上,只为其所在研究所的上级部门了解,而不是想方设法让其研究成果与工业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和应用;(2)科学城与外界缺乏沟通与交流。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城的科学家与外界科学家交流极少;(3)科学城内各单位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和合作,因为科学城内各研究机构能够自给自足;(4)科研人员之间缺乏交流合作。该科学城中,每个研究人员都在自己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项课题研究,而导师只直接对项目主管负责。
2.官僚化和政治环境变化,使科学家们的创新思想受到打击,创新氛围受到压抑,从而削弱了科学城初期所具有的创造激情。
3.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进程。(1)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企业的生产只按照企业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和任务进行,对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不感兴趣,需求甚少;(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前苏联的计划指标并不是根据科研机构的尖端项目研制设备的潜能来计算,而是依赖于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的技术而定,这从根本上丧失了将苏联的科研成果引入工业应用领域的机会;(3)负责有关工业企业的国家部委要求每个企业都依靠自己的研究机构,而不是依靠科学院,从而影响了工业企业与研究所的接触。
4.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政府为使科学家们能集中精力从事研究,按照科学社区对西伯利亚科学城进行规划和建设,使科学城与新西伯得亚政府以及产业工人隔离开来,他们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理解,从而造成了当地政府认为科学城是靠人为的移植,吸引莫斯科资金来酬谢无用的知识分子的.故而,当地政府以种种巧妙的方式给科学城设置障碍,限制科学城发展。
5.工作和生活环境差,西伯利亚科学城地处绝无人烟、完全未开发的森林之中,那里有许多可以使人患脑膜炎的蛭虫,冬天十分寒冷,也没有铁路交通,只有一条公共汽车线路,交通十分不便,且工作岗位少,住房十分紧张,高中或大学毕业的孩子们无法找到工作,只能与父母住在一起。所以,那里的生活环境并不好,很多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到这里工作,从而造成人力资源匮乏。
四、加速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启示
通过分析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园区的成功经验、以西伯利亚科学城为代表的高技术园区的失败教训,从中得出如下启示:
1.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官、产、学、研结合的步伐。笔者认为,应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来建立健全高新区技术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以高新区管委会为创新组织者,以高新区内的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新区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和知识库,以高新区内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中介组织为沟通知识流动的载体,以高新区所在地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及企业为创新投资主体的创新推动网络。依托这个创新推动网络的平台,使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各方都能充分沟通和交流,避免形成像西伯利亚科学城那样的封闭环境,并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达到“多赢”目的,从而加速高新区的发展。
2.高新区的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地摒弃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旧观念,以市场经济的新理念为高新区内的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引导这些企业,特别是计划经济意识较浓的企业,尽快地从机制、制度和发展策略上走上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
3.政府要加大对高新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首先,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高新区的产、学、研项目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其次,在政府采购中,要把更多的订单和合同交给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空间;第三,为高新区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高新区能吸引和留住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科研开发及产业化人才。
4.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要通过各种途径建设高新区的创新文化,提倡硅谷高技术园区的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同时营造一个“鼓励成功,容忍失败”的良好环境,使教授和学生们走出教室,研究员走出实验室,走进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创新创业。
5.进一步加大开放和交流的力度。一方面,高新区管委会要与所在地政府多沟通,多交流,要想方设法取得当地政府及其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高新区的管理者和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要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这有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6.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使风险资本有退出机制。高投入、高风险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银行基本走上商业化运作,为了减少风险,银行很难像以前那样贷款给高风险的高科技产业。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是一种准固定回报制度,而高科技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应该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所以,必须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解决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问题。我国已经建立的主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为科技企业的融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市场,它的建立是形成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的关键环节,因此它是风险资本撤出的最佳渠道。但是,就中国金融市场的客观实际,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不能只关注中小企业板市场,还应考虑其他方式作为退出机制起步阶段的有效退出途径。笔者认为,还应该培育一个第三层次资本市场,就是柜台交易系统(OTC),从而在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为了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同时辅以严格的监管措施,为我国的风险投资营造一个可靠、独立的法治环境。
B. 德国如何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一)深化为民服务铁的信念,提升新班子的思想力。
(二)深化众志成城铁的团结,提升新班子的协作力。
(三)深化令行禁止铁的纪律,强化新班子的执行力 。
(四)深化勤政廉政铁的作风,强化新班子的向心力。
(五)深化勇争一流铁的目标,强化新班子的创造力
C. 如何实现,投资创业移民德国
因为面临出生率低下,人口逐渐老龄化等问题。为了刺激经济、引进外资,德国政府开放了商业投资定居政策。
新的移民法规定,投资人在德国成立一家公司,最少注册资金是2万5千欧元。(新公司可以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也可以是中国公司的子公司,即您在中国已经有公司希望到德国设立分公司。)您的公司在德国正常运营3年,在您把业务拓展到海外的同时,也会获得德国的永久居留签权,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绿卡,可以享有除选举和被选举权以外的任何福利待遇。在获得绿卡5年后,您就可以申请加入德国国籍。
当公司注册完成,公司经理就可动用这笔注册资金用于公司运作,比如支付办公租金及工资等。
在您的德国公司成立后,可以马上办理家庭团聚,您及您的家庭成员可以获得德国的居留签证,持此居留签证的申请人及其家庭可以纳入德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计划中;由于德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免费的,所以申请人全家还可享受免费教育,即您的孩子可以免费面试上300多所德国大学。
依据德国《外国人法》,申请人所持的商务签证通常情况下每年换一次,2004年7月,德国备受瞩目的移民法通过,这标志着德国开放了外来民族的融入,同时也意味着德国承认自己是个移民国家。新移民法自2005年生效。您的公司只需成功运作3年后就可以申请德国的长期居留签证,此签证没有时间限制,不需要再延续签证,拥有此签证后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到德国任何地点定居,可以自由出入欧盟,无须签证。
取得长期居留签证5年后还可以申请加入德国国籍,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也可以选择继续保留中国国籍,但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 持有德国长期居留签证者还可以赴欧盟其他国家从事合法职业。获得德国永久居留身份后,办理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东欧国家的签证就很容易。有利于开拓欧美市场。
在德国注册新公司和办理长期商务签证,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策相比,注册资金少,审批速度快,没有严格的语言和学历要求。虽然公司在德国设立但申请人可以以生意的理由不需在德国居住,只要公司是确实运作良好就可以。
德国各地政府有很多优惠措施扶持新企业。在德国注册新公司可以享受政府办公租金补贴,员工工资补贴,高技术出口补贴,投资补贴等。
德国创业定居的办理流程
2008-5-22 11:20 | 查看: 8241次 【投资移民在线评估】
步骤:
→ 咨询与前期评估;
→ 签委托代理协议;
→ 根据客户的商业评估表来起草商业计划书,并根据商业计划的内容列出客户需要提交的文件清单,指导客户准备材料;
→ 所有材料寄往德国,由律师注册公司并在工商会进行商业计划书的审批;
→ 德国律师将邀请函和注册公司的材料邮寄到中国;
→ 和德国大使馆预约面谈;客户准备参加大使馆的面试;
→ 取得三个月的长期商务签证;
→ 客户在德国银行开办公司账户,将2.5万欧元的注册资金打入银行帐户;
→ 申请人前往德国外国人管理局换发1年的居留许可,一年到期后可申请两年的居留许可,两年后可以申请德国的永久居留权,五年后可以申请德国国籍。
D. 为什么德国在工业化时期要实行反垄断机制
(一)德国促进工业发展的基本政策思路:促进市场公平和反垄断
联邦德国在战后实行以市场竞争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指导和协调职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这是联邦德国高速发展并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制度基础。从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上看,德国采用的是社会合作主义的协商干预形式,在这种干预体制下,既没有国家对产业的所有权控制,也没有国家直接的实施计划,只有对产业投资政策的间接控制和影响。从政策的侧重点看,德国政府十分重视对产业组织的引导和规制,而对产业结构的干预相对较小。德国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秩序的公平比产业结构优化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垄断优先”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从支柱产业的选择看,德国政府没有严格选定过支柱产业。德国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市场竞争的自发过程,政府在其中只是为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秩序性创造必要的制度前提并提供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从对外贸易看,德国从二战后初期的艾哈德时代起的各个时期的政府都主张自由贸易,并始终采取自由放任的对内对外投资政策。
(二)产业扶持资金的重点是中小企业和科研机构
从扶持的方式看,德国政府通常不直接向某个企业提供财政补贴,而是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融资服务来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政府也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提供利息补贴,政府还出资在不少地方建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在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提供信用担保,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困难。从扶持重点看,刺激技术进步,特别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扩散是产业资金扶持的重点。例如,2006年至2009年期间,政府投入120亿欧元用于扶持纳米、生物、微系统等17个重点领域内科技研发和推广。
(三)营造私人部门为主体创新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共性技术转化
一方面,政府较少干预具体的技术研发活动,研究开发活动具有独立自主性。1949年,德国宪法规定了科学是完全独立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并不会通过政策使国家科技资源向某个具体方向或领域集中,科技政策也不会制定很具体的使命取向、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注重共性技术的传播和转化。德国各个科研联合会在共性技术的传播和转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独特的筹资机制、合作模式、评估方式和转化机制保障了技术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四)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扶持和促进政策
首先,鼓励中小企业的创办,协助中小企业融资。德国联邦政府和银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了“自有资本援助计划”、“共同任务”项下的改善地区结构计划等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创办的各种政策和计划,对新开业企业进行资金补助和技术、人才帮助。其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具体的政策包括:(1)中小企业制定科技转让促进政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专门计划,以促进多家企业与研究所开展共同研究项目和签订第三方研究开发合同。(2)企业研发人员间接促进政策。1989年,德国在西部地区实施“工商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增长促进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对企业的新聘科技人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工资补助,以促进科技人员流动。(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通过低息贷款和承担部门责任的方式鼓励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其他投资者尽可能早地介入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中去。总之,联邦政府各方面的政策都给中小企业扶持和引导,不干预主义和非歧视产业政策,再加上价格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五)通过终身学习机制实现劳动技能提升
首先,德国鼓励终身学习与劳动力技能提升的政策有明确而统一的方向。德国终身学习与劳动力技能提升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从最初倡导继续学习开始,到提出终身学习的方式。其次,终身学习和劳动力技能提升的主要途径是继续教育。德国拥有全球体系最大、覆盖最广、能量最强的成人教育机构。成人教育中心的办学灵活,收费低廉,劳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以很低成本接受到需要的培训。第三,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德国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对终身学习和技能提升的激励也是全方位的。例如,对全时参加学习并独立开办企业的人员给予自主并部分免于归还贷款。
(六)促进知识产业聚集的集群策动政策
作为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创造合理的制度环境,增进厂商之间的信任,催生厂商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三是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升级;四是发挥产业集群政策的策动效应,即从单个的集群内部主体间的合作到集群整体的创新,从单个的集群创新转型到集群之间的合作。
二、德国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经验对中国工业化的启示
首先,实行科技立国。德国以私人经济部门为主体的技术资源结构和促进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值得我国借鉴。通过各种研究学会组织,政府资助的基础研究与企业主导的应用研究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打通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应用的通道,同时也使得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发获得资金保障。德国政府还非常重视对前沿技术和未来技术的研发,通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德国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优势。
其次,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一是规范市场竞争,促进中小企业的繁荣。我国虽也制定了放开搞活国有中小型企业以及促进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其中有一些措施不是从反对限制竞争的立场出发,而恰好是从限制竞争的角度去制定政策。可以借鉴德国规范市场竞争和产业组织方面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环境。二是规范政府职能,完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缺乏各级管理部门的服务,2000年以后中小企业的发展日益艰难。应该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管理重在“服务”而不是规制,重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而不是针对具体企业具体项目的资助。三是重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政府对中小企业信贷不是直接对企业,而是通过中小企业银行,政府给予贴息支持。对中小企业股份投资和风险投资方面,德国政府对新型行业、高科技中小企业等进行直接投资,但不参与企业管理。
最后,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第一,终身学习由政府主导并提供支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统筹领导协调规划,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机构的功能,有效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第二,加强不同教育体系间的合作。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内部各种学校体系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关系。应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成绩的评估鉴定和学分互认等制度;加强教育制度的弹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变单一的,只有通过大学才能成才的“独木桥”为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学习和创新都可以成才的“立交桥”。第三,以政策法规为引导。德国从儿童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多,其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是终身学习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我国的终身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立法还比较缺乏。应借鉴德国经验,大力加强终身学习的法制建设,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及相关责任,将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E. 德国留学的真实环境是怎样的
一个留学德国五年的中国学子,回首五年来在德国留学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并把这些心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即将来德国求学的及已经在德国大学奋斗的中国学子有帮助。
(1)选择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不要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转专业是很麻烦的事情,损失一年时间很可惜的。
(2)课表要排得科学。这个可以请教大学里的学长们,大学里的Fachschaft也会提供帮助,不过德国人的观点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学生,所以最好问一下高年级的中国学生,论坛里的热心人也是不少的。
(3)德国大学学习主要靠平时。学期当中一般没有考试,期末大考的范围很广,仅仅靠考前一两周时间准备是不够的,除非你是天才。
(4)准备考试的时候要全面复习。可能考完你会感觉不需要复习那么多,但学习并不只是为了考试,这次用不到将来可能就会用得到。归纳重点是全面复习后的一个步骤,而不是将其取而代之,有的学科考试可能就一两道大题,没复习到就肯定过不了,一个学期也就荒废了。放弃全面复习的风险无异于豪赌。
(5)基础阶段(Grundstudium)的考试虽然简单,但却是为今后专业学习阶段(Hauptstudium)做准备。与其到时再来补不如现在就学好。Vordiplom的成绩并非真的不重要,比如申请实习的时候靠的就是它。
(6)要摆正学习和打工的关系,要勤工助学不要勤工弃学。宁可平时节省一些,不要一边拼命打工,一边又花钱如流水。这个问题希望那些还没来德国的朋友特别要注意,光靠打工是很难将一年的生活费挣出来的,所以来德的时候必须准备好至少一到两年的生活费。平时花在打工上的时间太多就可能要读很长时间才能毕业。德国企业近两年招聘有明显的年轻化倾向,很多公司都不收30岁的毕业生,有的岗位甚至将年龄限制到28岁,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学习。
(7)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期里的勤工助学要有所选择。将来准备向科研方向发展准备做学者的可以考虑申请大学相应专业的Hiwi(SHK),一方面可以早些同教授认识,将来申请读博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教授那里通过专业杂志及时了解行业动态。将来准备毕业后进企业工作的,可以找一下德国公司的Teilzeit。每周工作一天的岗位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如果你觉得某个学期课比较少,平时有充裕时间,申请每周16-20小时的工作也是可行的,但你一定会觉得很辛苦。
(8)假期时间要充分利用,定期回国是有必要的。但不要太频繁,一年半到两年回一次家比较合适。过了Vordiplom以后可以考虑实习,之前可以到德国企业打工,能对企业有一定了解,学会与德国同事相处,另外也可以改善口语水平。中国人当中单兵作战的人才多的是,有团队精神的人比较少,在一个德国企业里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9)大学一般都会定期与企业合作搞些活动如Workshop之类的,另外德国每年都有大学生招聘会,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寻找实习或是工作岗位。申请第一个实习的时候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大公司身上。大公司申请实习的人很多,其中甚至还有毕业生,所以没有实习经历的大公司一般不收。到小公司实习要注意实习与专业的相关性,否则实习的含金量就大打折扣。实习的工资虽然远远及不上打工,一般每月200-700欧元,但这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条件下不要计较工资高低。我体会是书本上的东西真的和实际中相差很大,实习以后你才会体会到大学学的那套东西有多么肤浅。实习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早些和公司建立联系,能在实习期间给他们留个好印象将来毕业后就有在那里直接工作的可能。
(10)网络只是个信息平台,不要沉溺于其中。由于网上信息量实在太大,所以要有所选择。天下大事当然要关心,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信息也要关注,至于某个女歌星和某个男球星传出绯闻之类的新闻只能权当消遣,两周以后也就没人提了,所以就没什么价值可言,今后准备当娱乐新闻记者的除外。
F. 如何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
1、要把握需求,学生创业政策回应性
明确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定位,将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升到国家成长高度。调剂政策关注点,扩大政策受益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鼓励生计性创业慢慢转向成长性创业与生计性创业并重,扩大政策受益面,慢慢建立普惠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
2、健全公共办事体系,慢慢实现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办事
加强宣传,提嵬峨学生的创业政策知晓率。充分发挥公共就业办事机构的感化。慢慢建立并完善创业信息宣布办事机制,建立创业项目征集与开辟机制,加强创业培训,慢慢完善大学生创业的价值评估、实践模拟、政策与治理咨询等方面的创业指导办事体系,加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扶植。培养大学生创业中介办事市场,鼓励有关市场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信息咨询、创业培训与指导活动。
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业,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业促进政策并产生了优越效果。
3、优化工作体系体例机制,提嵬峨学生创业工作质量与效率
强化宏观治理,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为基本,强化大学生创业工作引导机制和部门调和机制,将大学生创业工作绩效纳入就业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并适当提嵬峨学生创业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加大政府投入,为大学生创业者供给融资、贴息、补贴等方面支持,形成大学生创业投入引导效应。发挥市场机制感化,加大大学生创业投入补偿政策力度,经由过程强化政策性间接投入,建立并赓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投入补偿机制,调动各类主体对大学生投入的积极性。
G. 德国怎样改善自己国家的情况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中小资产阶级在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提出:我们需要一种新时代的信仰!我们要改造社会、强烈地渴望一种进行改良、改善自己政治、经济处境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城市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企业主强烈地希望,在大垄断资本面前得到国家的保护,限制大工厂、大企业的势力,以求生存,进而改善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H. “GEM的创业环境”
1.对区域创业环境的比较与评价。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三螺旋理论、累积因果理论、核心—外围模式等理论模式,这些理论对区域发展差异和机制的解释也可以看成是对区域创业环境的解释。全球创业观察(GEM)的研究一开始就集中于研究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创业环境,通过详细地探索创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横向地测度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活动水平、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还包括世界各国的报告,对创业环境从国际比较和国内比较两个方面进行了较好的总结与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2.对中心城市创业环境的比较与评价。目前,关于城市创业环境的比较与评价大多集中在城市竞争力与投资环境上,这些研究以改善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为目标,系统地研究了城市创业环境的各种要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3.对高技术企业创业环境的比较与评价。现有文献对高技术企业生长环境的论述主要包括如下八大方面的因素:技术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人力资源支撑体系、资本支撑体系、制度与政策支撑体系、社会文化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策环境。以这八大因素为基础,相应地形成了八个方面子环境指标的评价体系。
I. 德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有哪些
青年处于创新创业的活跃期,大学生是“万众创业”的主力军。但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率只在2%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比率的平均水平20%相差还很大。高校还应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究竟该如何开展?要激发的大学生创业,大学营造一种创业文化很重要。现在大学中创业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在大学里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中,学术方面的内容居多,而关于创业的较少。今后可以多邀请企业家和成功的创业者来到大学开讲座、同学生交流,让企业家的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发芽。要支持和鼓励老师和学生成立的创业沙龙,比如清华大学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学生和老师能在一起学习和交流关于创业的思想和心得,并亲自动手实践创新,也是塑造创业文化的一种途径。学校里也应该兴创新工厂、车库咖啡这样的场所,让学生有创业的文化和氛围。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在营造创业文化的过程中,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创业不仅是就业和挣钱,更是一种更高一层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创业应该是比简单的就业具有更高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要激发的大学生创业,加强创业实践教学是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创业,仅通过开设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创业是综合多方面内容的复杂实践,因此创业教育一定要通过实践性的教学和训练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借鉴MBA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创业案例,学习和体会创业中需要的工商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组织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让学生在模拟创业练习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两年一次,参加人数有限。各个学校可以在学院层次定期举类似的创业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硅谷的创业教父彼得·泰尔从2011年起,启动资助“20Under20”创业青年人项目,鼓励大学生退学创业。虽然我们不一定要鼓励退学创业,但这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活动,在美国乃至很多国家引起了很大反响。激发大学生创业,需要给学生提供创业空间。实验空间就像乔布斯家的车库,是创新创业的原始空间。因此,利用大学科技园提供创业空间很必要。这方面需要高校予以重视,出台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到科技园创企业的政策和措施。这方面工作做得好,我国的大学也能够像斯坦福等国外大学那样,在大学科技园中产生很多有影响的创新企业。创业教育还要求高校转变学思路,与社会加强联系,使的金融、法律等资源进入学校,为创业服务。由于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较为缺乏实践经验,这就促使学校要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创新,使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走进学校,以多种灵活的形式到学校上课或任教。这也可借鉴德国大学的经验,对一些学科的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的经验。
J. 注册佛罗里达州公司的优势
1.足够优良的商业氛围,为提高佛罗里达州的全球竞争力- 佛罗里达州采取奖励投资政策。提供劳务、投资和培训服务。
2.足够良好的创业环境;佛罗里达州是各种商务活动条件最完善的州之一,是全美企业家中心的所在地。佛罗里达州是灵活、快速发展的小型企业,在美国最理想的创业成长地之一。
3.以商务发展的佛罗里达州政府,佛罗里达州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的工作突显其商务功能,佛罗里达州有协助商业、重视科技的部门,制定政策和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
4.免税措施,在佛州新成立公司,州政府会有许多奖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