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军在sorve半岛上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什么电影
这是一部二战电影,是诺曼底登陆贾盛的最后一道防线。
‘贰’ 1945年的柏林战役希特勒要怎么打才能使德军守住柏林
一、怎么打都不行了,整个国家的工业生产、经济、民生系统、运输系统、能源生产等等已经被盟国彻底摧毁,怎么打呢?
军队的战斗力是要支撑的,没有武器、弹药、油料补充,能够撑多少时间呢?而且也没有回旋余地,军队被压缩在如此小的面积内,也无法进行运动和机动(其实也没有足够的油料和弹药进行机动了),其实就是在死守,打死对方一个赚一个而已,败局是不可挽回的。
因此早在1944年时候,许多德国高级军官实际上也多次提出尽快放下武器,包括着名的隆美尔也是如此观点,已经是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了,在抵抗其实就是意味着死更多的德国人,德国被破坏的程度更大,更严重。
二、空中优势彻底失去,满天都是英美战机,随意轰炸,城市早已被摧毁,海权霸气也是英美控制,德国资源只有本土这么范围,盟国两面夹击,能源枯竭、工业崩溃。
其实到了最后,德国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概念了,已经被炸成了一个地理名词,作为国家概念的经济、工业、组织结构已经全被打垮了。
二、面对已经逐渐强大的苏联红军雄厚的兵力你说让这些德军如何守住柏林呢?连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功能都已经被打没了,这个军队还如何能够坚守呢?德国第二次武力崛起之路,再次以悲剧结束。德国悲剧在入侵波兰时,挑战西方大国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在不列颠空战失利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的结果,向拿破仑一样,拿破仑在输掉了特拉法家海战,无法战胜英国,最后也是被迫转向俄罗斯。随着美国的崛起,一战、二战,德国必然会陷入世界列强的群起而攻之的地步。德国两次挑战海权大国(英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拿破仑也是挑战英国这个海权大国,也是陷入了被联军绞杀的悲剧。因此早在战争初期,德国国防军都是坚决反对,希特勒挑战西方,而希特勒多次承诺,不会与西方发生冲突,但是同时又把一些反对意见的指挥官解除了职务。
三、能在欧洲投入兵力的世界最强大列强一共有几个?英、美、德、法、俄罗斯。楼主一看就明白了,一次大战,二次大战都是英、美、法、俄罗斯打德国。当时世界大哥应该还是英国(世界影响力等等,尽管已经衰败),德国都是挑战英国,导致的悲剧。当然,之所以德国发起挑战,其根本就是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英国已经衰败了(当时英国的国力,已经被美国、德国、甚至苏联超越),因此导致世界秩序逐渐滑下了混乱,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兴强国,在国际秩序中处于低一级的国家,组成联盟武力崛起,重新建立新的秩序。
最终还是被英美俄三国击败,再次稳定了国际秩序。
‘叁’ 莫斯科战役中,德军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巨大胜利,也打破了纳粹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然而,当我们在今天重新翻开这段历史,仔细研究它的话,不妨做出一个假设,难道德国真的没有机会赢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吗?莫斯科真的是不可攻陷的吗?
一.苏军的实力
莫斯科的防御实际上并不坚固,按照苏军统帅部的思路,他们计划在莫斯科周边建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热泽夫—维亚济马—布良斯克,第二道防线是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它建立在加里宁和卡卢加之间,是一道双重防线,最后一道防线则是沿着莫斯科外围构筑的防线,这是三道防线组成的莫斯科防御带,也是莫斯科的最后一道屏障。
而德军则只需要静静的守在防线里,坐等苏军进攻。此时已经濒临冬季,苏军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缺乏技术装备和车辆的他们,发起进攻就如同自杀一样。即便有这样的勇气,寒冷的冬天,泥泞的道路,恶劣的补给都会让这场进攻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杀。苏军自身的能力和糟糕的后勤都会让他们的陷入非常可怕的境地里,而德军只需要以逸待劳消灭苏军即可。
同时德军可以抓住机会,集中力量夺下列宁格勒,夺取这个苏联的交通枢纽,从而保证己方运力的增强和稳固。列宁格勒一旦被攻陷,德军就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上威胁莫斯科,因为此时钳制北方集团军群的列宁格勒已经不存在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此刻可以放开手脚对苏军展开进攻。一旦情况拖入1942年的夏季,德军已经补充完毕,完全可以对莫斯科发动一次强有力的攻击,将莫斯科这个在地理上不适合防守的城市攻陷,从而彻底结束苏联在欧洲国土上的战斗。
结语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个假设,一个猜想。现实中的德军并没有这样去做,而是将一切都赌在了可以在冬季前拿下莫斯科这一不切实际的希望上。狂热的纳粹德国忽略了他们所面临的的实际情况,未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倘若他们冷静下来,执行一个更务实和符合实际情况的战略计划,那么苏德战争的胜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肆’ 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马奇诺防线在当时法国人的眼里犹如中国的长城一样,号称固若金汤,也被称为法国人的骄傲。然而,这个极为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在二战爆发后,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法国人被啪啪打脸了。
综合来说,马奇诺防线并非是没有意义的存在,它本身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它也并非是个摆设,所以法国人才会话重金打造这么一个防线,法国人并不蠢,相反很聪明。
‘伍’ 谁有二战中德国的齐格菲防线的资料
齐格菲防线(长630千米)的投资是35亿帝国马克,相当于当时的14亿美元。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一永备防御工程,以其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姓氏命名。德国人通常称之为“西部壁垒”,世界着名四大防线之一。1936年开始构筑,1939年8月基本建成、投入总计55万人。防线自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域,全长630千米。全防线共构筑有各 类永备工事1.4万个。有火炮、装甲机枪、指挥所、隐蔽部和弹药库等。防线内设有完善的道路网。便于部队实施机动。防御工事构筑的特点是数量多、容量小、结构简单。防线由保障地带、主要防御地带和后方阵地组成,纵深35~75 千米 工事构筑的特点是工事小 ,数量多 ,结构较简单。总共构筑永备筑城工事约14000 个 。包括钢筋混凝土和装甲的机枪、火炮工事及指挥所、观察所、人员掩蔽部、弹药库等 。主要的障碍物有“ 龙牙 ”(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防坦克壕及有刺铁丝网 。地雷爆炸 性障 碍物设置也较广泛。 1945年2月,西线盟军进逼齐格菲防线,东线苏军进至奥得河,对柏林构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德军不得不把西线半数以上的装甲兵和大批坦克、火炮调到苏德战场。在西线则企图以剩下的大约59个师的兵力,依托沿莱茵河西岸构筑的齐格菲防线,阻止盟军的推进。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当时预言,如果再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就可使法西斯德国受到致命的打击。为此,盟军制定的军事行动计划是:首先歼灭莱茵河以西的德军,尔后强渡莱茵河攻占鲁尔区,继而发动最后进攻,进抵易北河与苏军会师。2月8日,加拿大第一集团军在进行了5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后发起进攻,2月13日突破德军主要防御地带后向东南推进。2月22日,美军第九集团军和第一集团军开始强渡鲁尔河,至3月2日,美军抵达靠近杜塞多尔夫的莱茵河,次日与加军会合,使德军15个师陷入被包围歼灭的威胁之中。德军在遭到损失后慌忙撤到了莱茵河东岸。美军第三集团军一部于2月23日发起进攻后,在特里尔附近首先突入齐格菲防线。3月初,该集团军发动进攻,于3月9日-10日抵达莱茵河。3月15日,盟军第六集团军从齐格菲防线南面、第十二集团军一部从北面同时实施强大的向心攻击,于3月25日全部肃清了萨尔盆地的敌人。3月23日,盟军开始强渡莱茵河,并对河东鲁尔工业区进行突击。在鲁尔工业区防守的是西线德军最强大的“B”集团军群。3月23日夜,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发起进攻,一夜之间,英第二集团军和美第九集团军强渡了莱茵河,在河东岸夺取了登陆场。第十二集团军群在辅助方向上进攻的也很顺利,于4月1日与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部队在利普施塔特地域会合,从而对鲁尔工业区的德军18个师,共32、5万人完成了合围。德军抵抗18天后投降,“B”集团军群总司令莫德尔自杀。鲁尔合围后,盟军统帅部决定立即在全线发起最后的进攻。第十二集团军群于4月16日进抵易北河,19日攻占莱比锡,而后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4月25日,美第一集团军的部队在托尔高地域的易北河上与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会师。从此,反法西斯战线在欧洲的东西两个战场联结起来。此时,法西斯德国灭亡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以反法西斯各国取得胜利而告结束的前景已经确定无疑。在这重要时刻,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的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雅尔塔会议是继德黑兰会议之后,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举行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讨论了铲除NC主义,分区占领德国、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以及战后安排等问题,签订了《雅尔塔协议》,并发表了《克里米亚宣言》2003年德国政府决定在这个冬季拆毁6个大碉堡,这些碉堡是当年希特勒建筑的“西墙”的部分建筑,“西墙”原本由总 长630公里的碉堡、战壕以及坦克防空壕组成,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因此这次拆除引起了一些争论。德国的“西墙”,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来防止联军从德国西部边境进攻的。德国政府的一个委员会,鉴于建筑本身不安全,而且也成为新纳粹分子的聚集场所,因此决定拆除这些建筑。但是,一些历史学家和二战时期的老兵却认为这些在1936年至1940年在德国和瑞士及法国接壤边境附近建成的碉堡,是历史的见证,应当保存。 西墙原本具有2万个地堡,但许多地堡在联军于1944至1945年攻入时已经摧毁,当年在此阵亡的德国兵士数以万计。回顾历史,当年希特勒很重视西部防卫,因此曾动员50万工人,拨用全国20%的建筑材料来兴建这道西墙,原本规模是相当宏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