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的教育体系如何
风靡全球的诺贝尔奖已经揭晓,但留给了我们很深刻的思考,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德国教育的快乐天性教育。德国教育学家支持儿童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儿童到7岁之前的教育极为重要。但是不同于中国的学前班,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在于创造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孩子能力。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那么到底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一位旅居德国的妈妈告诉我们,她儿子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个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另外一个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诸如传话游戏、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卓有成效。
充满趣味的情景艺术教室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宝宝无意识的心里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生理和心里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为2-6岁的孩子量身定制情景剧场与混龄语言开发场景,BBunion独家引入韩国PDM情景艺术课程将认知、品德、艺术与探索完美融合在课程体验过程中,在游戏中锻炼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对周边事物的认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们永远会在课程体验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原本无聊的概念性学习变得令人充满期待。下一堂课,又有什么样的惊喜在等着我呢?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国际前沿幼儿教育实践精髓,按照适龄发展原则,引进全球超39个国家1000多种品牌教具,源自德国、韩国、西班牙、英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瑞士、美国等各地品牌教研团队的成效,并结合BBunion专业课程体系,解锁每个孩子的无限潜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设计理念完整的诠释了我们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不能错过的一堂课。诺贝尔奖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养创造世界的人。
㈡ 德国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你并非一定要得第一” 德国父母很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他们不希望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他们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比实力更重要。从另一方面说,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渲染孩子,他们很关心孩子,从小就使孩子感受到爱,每次都会鼓励他们去做,做得更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行为不良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去和孩子探讨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考虑问题,而不会用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来自德国,现在北京大学读中文的里求(中文名)说:“我的爸爸很早就让我知道:我并非一定要得第一。在我失败时,他总是很平和地告诉我,他认为我比成绩要重要得多,但是他的确很希望我能够有好成绩”。 里求说,“他们把孩子置于成绩的上面,而不是成绩要比孩子重要。”20多年里,他发现德国人十分善于在家庭中营造一种教育的氛围。就以里求来说,他的爸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一个公司里的职员。小时候,他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里求父母并没有因此而不再爱他。里求记忆最深的是,小学的第一次考试他没有及格,到家后,他妈妈知道了他的成绩后,并没有骂他,更没有打他,而是问他是不是感到功课太重了。她还去学校找了老师,从此之后她更关心里求,如果里求有什么问题,里求妈妈总是和里求一起解决而不是责骂。里求说:“我考试就像是我们一起去考试。”里求还说他的同学里很少有因为成绩原因而遭到父母的责骂的。 “不会对我发脾气” 德国父母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动性和自觉性,比如做作业,孩子不会,父母只会鼓励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绝对不会轻易说出答案。里求说:“在我家,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家里就有一个书房,专门为我留着。由于工作原爸爸要到慕尼黑去打工,他从来不会因心情不好对我发脾气。他常常告诉我:“你不需要每次都做到最好。但是要自立,不要过于依赖他人。”里求在德国读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考上了柏林大学,之后又来北大留学,他的父母一直都支持他。 里求说:“我有今天,完全是父母对我的家教的结果,父母一直都是我的榜样。” “从小让我作决定” 特斯,北大哲学系的大三学生,来自德国法兰克福。今年24岁的特斯成绩优秀。特斯说:“我的父母自小就让我作决定,他们总是告诉我说,我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可以选择一边读书一般学习音乐,也可以选择去做运动员,反正我的人生是我自己决定的,他们只给我指导意见,有意无意之中向我灌输责任感的重要性。而他们也会为他们自己的行为负责。妈妈在面包房里工作,每天都在家里把黑面发酵,这么多年一直都很敬业,也从来不会占面包房的小便宜。就是她的这份责任心感染了我。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得给孩子做榜样” 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了一件让他感触最深的“小事”:“在德国过马路,人们绝对是按人行横道上红绿灯的指示行事的,但是,有一天傍晚,我在莱比锡火车站发现两个当地的年轻人违章过马路。当时人行横道的红灯亮了,尽管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但人们都站在原地不动,只有那两个人犹豫了一下便跑了过去。我甚至有点“兴灾乐祸”地对我的德国同学裴海丽说:“你看,德国也有行人过马路不守规矩的。”然而,她的回答足足让我回味了好半天:“其实,我有时候也会这样做的,如果当时马路上一辆车也没有的话。不过,在一种情况下我是绝对不会违章过马路的,不管当时有没有车,这就是当我的身边站着孩子的时候。我得给他做榜样。”实在发人深省。
㈢ 德国人性化的幼儿教育,具体是怎样的
我研究少儿心智教育多年了,我认为孩子在七岁以前智力被过度的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应该给孩子的大脑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过早的灌输过多的死背硬记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像计算机的硬盘储存器,强硬灌输过度后,孩子就不会主动思考了,那样的后果我想不是母亲们想要的吧?后果是可怕的!我曾经还专门请教过德国教育界的朋友,与他们沟通交流!在中国,如果说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我认为,仅仅三个方面的教育引导就足够了。
㈣ 德国妈妈如何教育孩子
1.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a、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b、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c、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其实,欧洲有关国家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德国麻麻说了: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3.德国的“辣妈”:残酷教育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某学者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走进了幼稚园。
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
㈤ 德国人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对待孩子的态度 要平等对待,相互尊重 孩子做错了事,也必须让他道歉,而大人自己做错了,也会向孩子道歉。在孩子做对了的时候,家长会很自豪的去表扬他们,有时会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奖品,比如糖或者冰淇淋之类的。 “我教了很久,才教会他们要拿东西去给父母吃,然后,那个一岁的小孩就会在吃饭的时候用手抓起东西,给一圈。这时一定要谢谢他,然后吃下去,表扬对他们很重要。”倾听孩子孩子早上去幼儿园,中午或下午是由大人接回家的。在接回家的路中,大人就会问他,今天干什么了,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小孩在回答的时候,大人会很认真的去听,然后会说上几句。晚餐的时候,就会让孩子把有意思的事情说给父母听。 遵守规则田芳忆女士深有感触的说,“如果在一起玩的时候小孩耍赖,也不会太纵容,而是很认真的对他说,你这样是不对的,这不符合游戏规则,这次我可以原谅你,如果有下次,我就没兴趣和你一起玩了。 一般晚上7点就应让孩子做睡觉准备。孩子晚上上床睡觉,都不会太听话,大人会先说,还有五分钟就去睡觉了,孩子说,好。五分钟过后,当然他不会去睡,这时大人又会说,那你还可以玩一小会儿,然后就必须睡了。过了一会儿,大人就再叫一次。如果这时孩子还是不干,那就告诉他,我已经问过你一次,你的回答是什么,又问了一次,你的回答又是什么,现在你必须怎么做。这时就已经是最后的回答了。”先到原则朱珠举例说,“如果两个孩子在一起争一个玩具,那大人就会问是谁先拿到的,谁先拿到就谁先玩,如果后来的那个不干,就问先拿到的那个,能不能请你给他也先玩一会儿呢?如果小孩说可以,就可以拿走了,如果小孩不同意,那第二个就不能玩。哭,闹都是没用的。如果两个人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那么,在争执不下的时候这件玩具就会被大人拿走,两人都没得玩了。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吃饭朱珠说,“我刚到德国的时候,家里的小小孩是一岁,我看到他的第一天,他已经自己做在自己的儿单木椅上,用个塑料的小盘子在自己吃东西。还不停的要这要那,我很惊讶。而那个大一点的孩子,正是三岁,他已经坐在桌边,和大人一起用正式的餐具用餐了,而在用餐过程中,父母还不断的告诉他,用餐的注意事项。吃晚餐的时候,必须等所有的人都吃完才能离开座位。”自己走路“一岁的小孩一般都是自己走路,要出门的时候会用儿童车来推着他,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的时候,他自己会在地上走手扶着儿童车,等走累了,再让他坐在车上推他。爬山或滑雪的时候也都是一起去的,大人都会和他一起走。 接小孩放学,小孩的小书包,一般都是自己背的,只有他在背不动的时候,他会告诉大人,能不能请你帮我拿,大人才会接过来。” 多些时间陪孩子 “下午的时候,孩子都会到公共的游戏场去玩沙子,水和玩具。或者在家里的院子里或者玩具室里玩。父母会陪他们一起玩。星期六日一般都是陪孩子去骑自行车或者大人跑步小孩骑车。 父母会一起陪孩子去参加幼儿园的化妆舞会,和小孩们一起跳舞,化很搞笑的妆。” 参加家庭劳动 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小孩过生日,父母会帮他一起准备生日宴会的请贴,一般都是让孩子自己在纸上按上小手印,由父母去写地址和日期。请一些小孩想请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当然也会准备好很多小孩爱吃的东西。大人一起聊天,小孩一起玩。 幼儿园----不以教学,而以娱乐为主: 田女士比较说,“德国的幼儿园有教会的,当地政府的,和私人的。大数时间孩子们是,一起玩,一起唱歌,一起做手工,而幼儿园也会把今天孩子做好的小饼干、图画之类的成品,写上孩子的名字,给父母。在幼儿园里,小孩自己玩的玩具是要自己去收拾的,而且有一个自己专用的小柜子来放自己的东西。德国的小孩下午比较空闲,所以他们会有一些有趣的课程,比如游泳,唱歌,跳舞,学英语,运动之类的,课程很活泼也很有意思。 而中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和中国的竞争有关。为了孩子,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回家就要做作业。实在太可怜了。三岁之前的教育的确是最重要的,但是这种教育只会禁锢他们的想象力。” 最后,田芳忆女士呼吁到,“请给我们的孩子适当的自由,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完全的尊重!”
㈥ 德国拿走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说起德国教育,可谓有口皆碑,人口仅为世界总数1.1%的德国,却获得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很多专家学者更是对德国的幼儿教育交口称赞,认可德国教育中尊重儿童发展规律、强调生存技能、自我表达的教育理念。至于8200万的德国人为什么能摘取一半的诺贝尔奖?
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其实,这些教育重点不仅仅是德国人的专利,欧洲其他国家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㈦ 德国人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教育问题是他们最头疼的。而令我国家长最头疼的就是让孩子适应我国的应试教育,能够看到各种试卷时都能精准作答,并且在这种选拔方式中脱颖而出。
而在这种教育观念当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只是考试的工具,他们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我们才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孩子在大学毕业之后,步入社会,却什么都不会,甚至连照顾自己的能力都没有。
其实,我国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历史的文化所导致的。而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一方面强迫着父母这样做,虽然这种教育观念有很多弊端,但是他还是适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情况。只是我们要充分了解到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影响,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在其它方面的发展。
所以,家长们不要再一味地只看孩子成绩了,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父母的这种教育观念,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㈧ 德国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首先想说一下关于网络上经常看到的“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傻不啦叽的就是玩,而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的小。
㈨ 求问德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在教育还这方面,各国都有各国的特色,在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父母提倡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整的人!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孩子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父母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㈩ 德国在幼儿教育方面远远出色,那么这些德国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国,只要孩子进入学校,面对的就是整整齐齐的课桌、成摞的厚重书本,和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数家长还会在课余及校外时间为孩子安排大量课程。这挤压了孩子的放松时间,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较而言,作为全世界产生最多科学家和科创人才,包揽了一半诺贝尔奖的国家,德国在幼儿教育方面远远出色。
那么这些德国家长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则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在孩子的探索中给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让他自己在舒适区找到感兴趣的科学探索的方向与方式,这比大人生硬的将知识灌进孩子大脑中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