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人求问 二战德国早的坦克有哪些
二战早期,德国的坦克有:
1、一号坦克(PzKpfw I),1934年开始生产。
车重5吨,武器只有 两挺7.92mm MG13机枪
‘贰’ 二战初期德军装甲部队装备的是什么坦克
二战初期,德国的主力坦克主要有:一号坦克、二号坦克、三号坦克还有原捷克的38T坦克;四号坦克有小批量试制,但是很少。
主力是三号:
‘叁’ 贴〗一战时期德国最着名的坦克叫什么
A7V战斗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种坦克而载入德国战车发展史史册。德国人决定研制坦克,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在这次会战中,英国军队动用了Ⅰ型坦克(“母亲号”),对德国军方的震动相当大。为了对付英军坦克的威胁,德国人在研制口径13毫米的T型反坦克步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德国自己的坦克,最终选用大型车体的方案,1917年开始制造代号为A7V的坦克。
‘肆’ 坦克的发展史
早期
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
坦克战斗全重7~28吨,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能装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功率比重量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多进行追击及长距离侦察任务,但装甲较步兵坦克弱得多。
中期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军的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通用载具。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越野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而且需要较大的车体保持内部良好的分隔,减少车员因燃油或弹药被火灾殉爆的机会。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的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机电模拟式弹道计算机。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并且实施闪击战。
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着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已成为坦克的首要任务。
现代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着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地提高越野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能和越野性能和防护性能虽有显着提高,但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现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研制的,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发动机功率427~610千瓦,单位功率9~15.4千瓦/吨,最大速度48~72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00千米,载有3—4名乘员。
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55毫米口径加农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
(4)德国最早坦克是什么坦克扩展阅读:
坦克是一个复杂的战斗机器。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
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乘员,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T-62主战坦克开始采用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炮弹;“酋长”坦克为了控制车高,驾驶员呈半仰卧状态操纵车辆;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
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伍’ 德国最早的坦克是什么型号
由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而被强加上了凡尔赛不平等条约,原本是不能拥有装甲部队的。但西方亦希望借助德国来压制东方的苏联,所以1922年德意志魏玛共和国将计就计和刚成立的苏联签定秘密和约,将坦克试验场设在苏联境内卡玛河沿岸。因此德国装甲部队的胚胎一直在孕育之中。1933年纳粹掌握德国之后,从“胚胎”中孵化出可称得上德国一战后第一种制式坦克——一号坦克。
坦克系列
[编辑本段]
样车阶段:
1933年克虏伯公司秘密制造了一辆只有6吨重的LK A1 样车,它可称得上是一号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车体上每侧有4个平衡悬挂式大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后置,炮塔上装有2挺机枪。
随后LK A1发展成为LK B1样车,也称为LaS-Krupp(克虏伯农业拖拉机),诱导轮后置而且接地,托带轮增至3个,单人炮塔上装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机枪。采用克虏伯生产的风冷式柴油机。LK B1 实际上就是一号A型坦克的原型车。
同时以“指挥车”的名义制造了一辆LK B2 样车,它的车体较长每侧装有5个负重轮,但诱导轮是前置式。这个设计最初没有被采用,后来在生产一号B型坦克时部分参考了LK B2 的构造。
克虏伯还以“运兵车”的名义制造了LK B3 样车,基本上是没有炮塔LK B1 底盘。它同样只是一种参考结构而已。
A型:
德国武器局接受了LK B1样车并给予Sd.Kfz. 101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第一批量产型被称为一号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础上改进而成:每侧4个大直径负重轮中的后3个装在平衡架上而第1负重轮为独立悬挂,而车体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车体中轴线靠右。全车只有2名成员:驾驶员兼机电员、车长兼机枪手。从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产了818辆一号A型坦克。
B型:
一号A型的风冷式柴油机存在严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国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样车和一号A型的部件开发新的型号,在换装了马巴赫液冷式汽油机后,定型为一号坦克B型。B型的车体加长,发动机盖改为纵置式,每侧有5个负重轮(后4个装在平衡架上)和4个托带轮。从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产了675辆B型。其中部分车辆改装了向上排气装置并加上了空气滤清器,适合于热带气候,它被称为一号Tp坦克并配属非洲装甲军。
C型:
作为装甲部队问路石的一号坦克A、B型在参加过波兰战役后就已过时,它被改造成各种变型车。未经改造的车辆在1943年完全退出现役成为训练车。
但德国武器局仍希望对一号坦克进行全面强化而使其成为全新的侦察坦克。基于这一宗旨,1939年在一号B型基础上开发出重8吨的VK601样车,它最后定型为一号C型坦克。
C型与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车体上装有平衡式交错重叠负重轮,没有托带轮。搭载改进的早期二号坦克炮塔,装有MG34和EW141机枪各1挺,EW141虽然口径和MG34一样是7. 92毫米,但它是专门设计的高初速反坦克机枪。
从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辆C型出厂并在东西部战线作战。
VK1801/D型:
德国武器局还计划试验性地发展一种一号“重装甲步兵突破坦克”,顾名思义就是牺牲部分机动性,带有厚重装甲用来掩护步兵冲击敌军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号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础上开发出VK1801样车,它也称为一号D型,由于拥有重装甲而达到20吨的重量。
F型:
VK1801的量产型称为一号F型,它采用交错负重轮和极宽的履带,出入口设在车体两侧。虽然只有2挺机枪,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车体前部装甲厚达80毫米,当时盟国方面还没有能击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产出30辆F型并于1943年夏季投入实战。苏联对一号F型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后苏联轻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开始向重装甲化发展,并以大战后期的“T-80突破坦克”达到极致。
现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保存了一辆完整的一号F型,但战时当地德军编制里并没有它的记录。不知现在它的情况怎样,希望这件珍贵文物没有毁于北约的野蛮轰炸。
‘陆’ 02-24一战时期德国最着名的坦克叫什么
A7V战斗坦克,德国在一战中的第一种坦克。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35米,车宽3.06米,车高3.35米,履带宽度2.115米。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时,越野4-8公里/小时。武器:比利时的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马克沁7.92毫米08/15机枪或俄罗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马克沁7.92毫米08/15机枪。
一战期间,德国人还研制了一种K式超重型坦克。重150吨,乘员22人,装有4门77毫米加农炮,分别布置在车体两侧突出的炮座上,另有7挺7.92毫米重机枪。车长12.98米,车宽6.1米,车高3.0米,堪称巨无霸。最大速度7.5公里/小时。不过只制成了两辆样车。
德国人还研制出LKⅡ骑兵(轻型)坦克。战斗全重为8.5,乘员3人,装1门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机枪。坦克的最大速度为16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5千米。
‘柒’ 德国的第一辆坦克是如何的
德国的第一辆坦克是A7V
A7V战斗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种坦克而载入德国战车发展史史册。德国人决定研制坦克,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在这次会战中,英国军队动用了Ⅰ型坦克(“母亲号”),对德国军方的震动相当大。为了对付英军坦克的威胁,德国人在研制口径13毫米的T型反坦克步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德国自己的坦克。
1916年11月,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德国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的设计方案,并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采用现成的“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因而设计工作进展相当快,1917年夏天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样车试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求生产A7V坦克。这样,尽管样车还存在许多问题,仍然匆匆忙忙地于1917年10月正式生产出第一辆A7V坦克。原计划制造100辆,但是,到1918年9月,德国仅生产了约20辆,并用于实战。其余的一部分,制成了A7V-R战场输送车。
乘员最多
A7V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0吨,车长7 350毫米,车宽3 060毫米,车高3 350毫米,履带宽度2 115毫米,车底距地高200毫米。A7V坦克的最大特点是,它是世界上乘员人数最多的坦克。国内的一般资料称,“A7V坦克的乘员人数为18人”,其来源估计为Foss主编的英文版《坦克装甲车辆网络全书》。然而,最近笔者从一本权威性的德文资料上看到,A7V的乘员人数为16~26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8人的布置是除了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外,光机枪手就有12人,另有2名机械师。这18名乘员还是从不同的部队抽调来的,车长为军士或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12名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这也为整车的指挥和协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个版本给出的是23名乘员的布置图,增加了副驾驶员、通信员、信号员、信鸽员和瞄准手等。
A7V坦克的乘员人数是不固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浮动,而18人是典型的乘员配置。由于A7V的车内空间较大,多装几个乘员或少装几个乘员问题不大,有的乘员连座位也没有,作战的距离短,席地坐在车内还可以坚持一会。
活动堡垒
A7V坦克为典型的箱式结构的坦克,拿现代的观点看,它更像一辆装甲输送车。方方正正的壳体,众多的武器,活像一个“活动堡垒”。这里给出一张十分珍贵的A7V坦克内部布置图(见54页)。对于早期坦克,能有这样详尽的车内布置图十分难得(尽管它可能是后来绘制的)。这幅车内布置图不仅使我们能洞察A7V坦克的具体结构,还使我们对当时德国的工业水平和坦克的设计思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A7V坦克的车内布置图中可以看出,A7V坦克在设计上和总体布置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它是独立研制的,在总体布置上和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Ⅰ型和Ⅳ型坦克有相当大的不同。它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体前部有火炮和2挺机枪,无疑火力是强大的。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和驾驶员席布置在发动机的上方,有固定的指挥塔,这使A7V的整车高度增加。发动机的动力通过传动轴传至车体后部的变速箱,带动主动轮旋转,推动履带前进。A7V坦克只用1名驾驶员开车,而英国的Ⅰ型坦克上有4名乘员来开车。在这一点上,A7V比Ⅰ型坦克要先进。由于A7V上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乘坐舒适性上也比Ⅰ型坦克要强。在关注坦克的通信性能上,A7V也是走在前头的。
A7V的不足之处是,车体高大笨重,机动性差;履带长度和履带中心距的比值较大,转向困难;车底距地高太小,坦克容易“托底”。当然,乘员人数太多,整车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也是一件麻烦事。
不管怎么说,能在坦克诞生的“第一时间”内,独立造出这样水平的坦克,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
推进系统
A7V坦克以2台戴姆勒直列4缸、水冷汽油机为动力装置,发动机排量为17升,每台的最大功率为100马力,2台为200马力。原来准备采用1台200马力的汽油机,但现设计已来不及,只好选用现成的2台民用汽油机。这2台发动机通过2根传动轴将动力分别传递到车体后部的传动装置。变速箱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3个前进档和3个倒档。一档的最大速度为3千米/小时,二档为6千米/小时,三档为10千米/小时。
A7V的行动装置很有特色。它采用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装置,每侧有15个小直径负重轮,每5个为一组,分三组,通过平衡轮轴架,再通过8个螺旋弹簧与车体相连。由于有了螺旋弹簧,有一定的减振性,这就比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要强得多。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三组平衡轮轴架上,前组有4个弹簧,中组有2个弹簧,后组有2个弹簧。而在绘制的总体布置图中,前组为2个,中组为4个,显然有误。
A7V坦克的最大速度为8~1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60~7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为30~35千米,最大爬坡度25度,越壕宽2.0米,最大涉水深0.8米,过垂直墙高0.4米。给出这些数据后,相信读者朋友会对A7V坦克的机动性和通过性的优劣作出明确的判断。
一炮六枪
A7V坦克的武器系统,可以用“一炮六枪”来加以概括。
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低速火炮,身管长为26.3倍口径,1 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减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 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 400米。
辅助武器为6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2挺,车体后部2挺,弹药基数为18 000发,由12名乘员来操纵这6挺机枪。不妨说,机枪在当时起到主要武器的作用。
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
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一般。前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Ⅰ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Ⅰ型坦克。 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Ⅳ型坦克以3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A7V坦克的最大缺点是高大,笨重,车底距地高只有200毫米,陷车和车辆托底的事时有发生,车辆的可靠性也差些。再加上它的生产数量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尽管如此,A7V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辆坦克,它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
‘捌’ 德国是在什么时候制造出第一辆坦克的,如何将其也命名为“坦克”
1917年10月,德国生产出了第一辆坦克A7V。
它开始不叫坦克,而是:Allegmeine-Kriegs-Department7,翻译做第七统战部交通分部。
a7v
‘玖’ 世界上最古老的坦克是什么坦克
世界上最早的坦克是英国1915年9月日研发的一款试验坦克,叫“小游民”
世界上最早提出制造坦克的是英国的一名军事记者,在前线看到士兵们没有保护冲锋感觉太危险了,希望有一款能保护士兵,又能带着他们前进的机器。他把这个想法上报了英国军事机构,英国军方对这个建议很重视,并开发除了坦克这种东西。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英国的一个水柜厂生产的,为了保密期间,发货送到试验场的各种单据上都写的水柜,英文是ank(发音坦克),所以以后我们管这种武器叫坦克。
小游民是第一辆坦克,但是还不成熟,看看数据就知道了: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在小游民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世界上第一款正式入编作战坦克也就是马可一型坦克(Mark I)生产出来,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拾’ 一战时期德国最着名的坦克叫什么
A7V 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