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军事冲突德国如何化解

军事冲突德国如何化解

发布时间:2022-04-30 03:27:22

Ⅰ 德国为什么不参与美英法打击叙利亚

4月14日凌晨,美国、英国和法国以叙利亚阿萨德政府涉嫌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对叙利亚军事目标实施精准打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美、英、法动武前一天表示不会参与对叙军事行动,同时支持以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在美、英、法对叙利亚进行空中打击后,默克尔又旋即表示,空中打击是“以摧毁阿萨德政府的化学武器、阻止阿萨德政府违反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为目的,是美、英、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责任的表现”,因此评价此次打击是“必要且适当”的。德国外交部长马斯(社民党)和国防部长冯德莱恩(基民盟)也在第一时间肯定打击阿萨德化学武器的正确性,并且指责俄罗斯阻碍联合国安理会调查叙利亚化学武器一事。

在这场突发事件中,德国在行动上延续了其在外交政策上固有的“克制文化”,保持对域外军事行动的矜持和谨慎;但在道义上对盟友的行为表示支持,避免了之前在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行动中明确向盟友说“不”而陷入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阵营疏离的情形。

面对叙利亚持续多年的混乱局面,德国和那些企图从中“分一杯羹”的国家一样没有应对纷繁复杂局势的长期策略。但是,从“阿拉伯之春”爆发至今,德国对叙政策延续了受内政因素、包括国内民意驱动的特点,同时努力维持“有所作为”和“克制文化”间的动态平衡。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8日,希腊雅典,众多叙利亚难民在德国驻希腊使馆前发起集会,要求前往德国与家人团聚。视觉中国 资料

难民之累

第二,受难民危机的影响,德国认为叙利亚危机的当务之急是消灭当地“伊斯兰国”恐怖势力、避免造成更多流离失所的难民。2015年难民危机爆发以后,超过百万的叙利亚难民涌入德国。随着近年来有极端势力背景的移民造成的恐怖袭击事件和犯罪事件频发,反移民、反欧盟的右翼民粹政党在日益高涨的排外情绪中不断壮大,难民接纳与融入已经成为关系德国社会安全、稳定和欧盟一体化的关键话题,更是在去年德国联邦大选中的核心议题。

难民危机对德国社会造成的冲击早已改变了德国在“阿拉伯之春”爆发伊始对伊斯兰国家的感受,对难民既同情又忌惮的复杂情感超过曾经想推动伊斯兰国家“民主转型”的优越感和使命感。因此,任何无法为叙利亚带来和平与安宁的行动对德国来说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难民踏上通往欧洲的颠沛之路,都意味着难民遣返政策将更加难以落实。所以,美国和俄罗斯在叙利亚争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行动对德国而言没有什么吸引力,德国更不会像法国那样急于在这场军事行动中彰显大国姿态。

政策导向

第三,纵观德国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的叙利亚政策可以发现,德国坚持在联合国和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框架内以政治对话和经济制裁的软性手段协调危机。在2013年9月爆发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后,德国的立场经历了从支持反对派推翻阿萨德政权,到后来寻求同阿萨德政权保持对话的转变。但无论哪种政策导向,德国都保持克制的立场,反对西方国家武力介入叙利亚内战。即使在2015年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在法国首次触发《里斯本条约》互助条款的背景下,德国联邦议会在2015年12月4日批准联邦国防军派遣1200名官兵为法国军事打击“伊斯兰国”提供后勤、情报和护航支持,并主动向库尔德人提供武器,支持其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军事行动,但德国仍然避免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由此可见,德国在对叙政策上试图保持有理、有节、有度,避免直接卷入冲突。在德国新政府的《联合执政协议》中,外交政策章节的第一句就强调德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实现和平为目标,虽然也指出联邦国防军是德国安全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明确强调,德国依然重点通过外交、对话、合作与发展援助等手段解决国际危机与冲突。

德国在此次叙利亚军事行动中的“克制”和“圆滑”与法国的积极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德国与法国在经历了充满不确定的2017年后多次强调要共同捍卫欧盟团结与稳定,尤其是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变得不再可靠的背景下,要推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向前发展。在德法推动下,欧盟25国已经在2017年12月签订了“永久结构化合作”防务协议(PESCO),朝欧洲防务联盟迈出了坚实一步,但此次德法在军事打击叙利亚问题上的不同表现,表明两国在战略文化上的差异并未有实质性改变,这也是欧盟共同与防务未来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障碍之一。

Ⅱ 慕尼黑阴谋,一纸条约四方窃喜,被故意冷落的斯大林如何反击

后来斯大林和希特勒瓜分了波兰,这主要是因为在慕尼黑会议中,德国,法国,英国还有意大利进行了利益上面的交易。但是这种交易,也使得德国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这是因为当时英国和法国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划分给德国。但是这种用其他国家的利益来换取自己国家的和平的方式,确实得不到其他人的认可。

不过后来德国的野心变得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法西斯带给了全世界人民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也使得苏联英国法国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德国的侵略行为。在这些国家共同的努力下,使得德国的侵略并没有得逞。

Ⅲ 二战德国的军事力量

其实德国的综合军事实力在1940年也才是世界第四位(前面是法、苏、英),陆军排到第三位(前面是苏、法)。但是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们,素质最高的士兵。而且当时还有一位梅特捏一级的外交大师希特勒,想想看从苏台德地区开始,希特勒一直以最优的外交方式和战争策略为德军争取最大的优势,直到对苏作战,希特勒才犯了第一个致命错误——放过了英国。

至于美国,想想看突出部战役的时候德国50万杂牌军(有没训练过的民兵、还有从后勤抽调的人员……)险些把他们赶下大海,他们的战斗力的确好不到哪里去……后来他们所谓击败的很多德国精锐部队,要么是在苏联打残了,轮换回来还没来得及补充的,要么干脆就是为了逃避苏联的报复直接投降美军的。

如果美德在一块大路上那么美国必输无疑,德国的突袭,没有苏联那样的家底根本扛不住(580万军队,两万辆坦克,五万门火炮,几个月损失3000列火车军火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何况是战斗意志本来就薄弱的美国人。如果在现实中的话,就看美国能否察觉德国的企图,用海军挡住德军登陆部队的袭击,如果挡住了那就是隔海而治,如果挡不住……那就等着输吧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什么战争的最大危害是什么怎样避免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
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

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占领了中国的东北。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而未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夺取其在远东的利益。

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兵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阿尔巴尼亚。

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的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的最大危害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发动的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战争从1939年9月开始,一直到1945年9月结束。全世界共有61个国家、80%以上的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其特点是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参战人口达17亿。二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欧洲,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即达2600亿美元(按当时的价值),共有5000余万人丧生。战争共分5个阶段,以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显地反映了战争对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依赖以及经济潜力、政治潜力、科学潜力和军事潜力在夺取胜利中的密切联系。

Ⅳ 1939年,英法两国对于德国及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采取了那些措施

英法两国商定,由英国政府出面警告德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险性”,同时,两国政府又在布拉格采取联合外交行动,促使捷政府向德国作出更大的让步。为此,一方面英法表示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不会卷入军事冲突,另一方面,在1939年5月7日,两国驻捷公使正式要求捷政府与苏台德德意志人党达成“全面的持久的解决方法”。

Ⅵ 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和过程是什么

德国统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内部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统一的过程是三次王朝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1、普丹战争:在丹麦称为1864年战争,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场军事冲突。冲突在1864年发生,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代表德意志邦联,与长久控制该两个公国的丹麦战斗。双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国。

冲突的导火索,是丹麦国王去世,但没有德意志邦联接受的继承人,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结果,德意志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

2、普奥战争

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使其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或兄弟之战。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

3、普法战争

在法国称1870年法德战争,在德国称德法战争(德语: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战争是由法国发动,最后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告终。

俾斯麦凭一己之力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俾斯麦,出生于勃兰登堡的一个容克的家庭,从小便遗传了容克的那种专横暴戾的作风,好勇斗狠,这种专横的作风为他后来用铁血手腕统一德国打下了基础。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着名的“铁血演说”,他说道:“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定所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从这句话中看出,德国的统一,必须通过战争。最后,由俾斯麦领导并发动了三场王朝战争,开始了实现德国统一的历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普丹战争、网络——普奥战争、网络——普法战争

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决定人类命运与前途的大搏斗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

为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了局部侵略战争,最后终于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首先揭开这次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中国驻军发起进攻。1933年1月,日军开始向华北进犯。1937年7月7日,日军又向驻守北平西南郊芦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从此全面开展了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是德军入侵波兰以至西欧各国。战争分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危?939年9月1日至1941年6月21日),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不列颠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了英、法同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联邦加入;9月10日,加拿大等加入)。由于波兰几乎没有战争准备,双方实力又极为悬殊,波兰很快就被德军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9月28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0年5月前,英法推行战前外交方针,企图将德国侵略祸水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间歇,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各国。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军兵团未经宣战即侵入丹麦并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所谓“第五纵队”)的协助下,法西斯德军在挪威的战斗行动经两个月便以占领全境而告结束。

法西斯德国军政头目早在结束挪威战役之前,就已着手实施“黄色计划”,这计划规定经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对法国实施闪电突击。进攻于1940年5 月10日拂晓开始,首先对机场进行了密集的空中突击,并实施了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要突击经阿登山从北面迂回“马奇诺防线”,横贯法国北部,抱定防御战略的法军统帅部将重兵配置在“马奇诺防线”,而未在纵深建立战略预备队。法西斯德军坦克兵团在突破色当地区的防御之后,于5月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5月 14日,荷兰武装力量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部法军,在弗兰德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比军投降。英军和一部法军被封锁于敦刻尔克地区,在丢弃全部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至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埃纳河仓促建立的防线。6月10日,法国政府放弃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年)》而告结束。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加入反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军侵占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苏丹各一部,9月中,又从利比亚侵入埃及,企图进逼苏伊士。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军由阿尔巴尼亚向希腊发展进攻的企图。1941年1—5月,不列颠帝国军队将意军逐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遭受很大损失。1941年初,德军组成一个“非洲军”,由隆美尔将军指挥开到北非。德、意联军于3月31日转入进攻,4月下半月进抵利比亚、埃及边界。

在欧战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了。日军向中国内地进攻,开始占领华南地区,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训令(“海狮”战役)。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击。

德在侵英的同时,注意力已转向东方。与进犯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侵略同盟的加强。法西斯德国在准备侵苏战争过程中,先后入侵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夺占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对手未能联合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系。到战争第一阶段末,几乎全部西欧和中欧国家都已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沦为附庸,其经济和资源被用于准备侵苏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地进犯苏联。22日、24日,丘吉尔、罗斯福分别代表英国和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和通过缔结协定,支持苏联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头几个月里德军侵占了大片俄国领土。苏军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年间的冬季总攻的结果,使法西斯的“闪击战”计划遭到了彻底破产。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
12月8日,美、英等一系列国家对日宣战;12月11日,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

法西斯德军统帅部经过广泛的准备,于1942年7月中,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的会战之一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1943年)。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连同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各重要岛屿及其他地区。重创英、美、荷联合舰队,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了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太平洋西部所有海、空军事基地。从1942年上半年起,美国在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增加,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海战(5月7—8日)和中途岛海战(6月)中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失,于1942年底在太平洋转入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了对苏作战的打算。

战争第三阶段(1942年11月19日至1943年12月31日),1942年11月1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开始反攻,合围和粉碎了敌军 33万人的集团。苏军夺取主动权后,于1942年冬、1943年春在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附近和战场其他地区对敌实施了毁灭性突击,将敌人打退 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居住过4000余万人口的大片国土。敌军218个师被击溃,约5000门火炮、7000辆坦克、1.4万余架飞机被击毁,法西斯德国已无力补充这些惨重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破坏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1941年6月至 1943年12月,对德宣战的国家由15个增加到36个。

从1942年秋开始,英、美的战斗行动积极了一些。盟国较大兵力的战略航空兵被调整来轰炸德国的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上与德国潜艇斗争的效率也有提高。盟军统帅部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统一指挥下,在北非的军事行动表现了相当大的积极性。1943年7月10日,美英军(13个师)在西西里岛登陆,并攻占该岛,9月初又派登陆兵在亚平宁半岛登陆,均未遭意军重大抵抗。英美军在意大利的进攻,适逢墨索里尼制度由于以意共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陷于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里奥元帅成为新政府首脑,于9月3日与美、英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战争第四阶段(1944年1月1日至1945年5月9日),美英武装力量在太平洋和亚洲的较大范围内展开了进攻。1944年夏秋苏军进行了数个较大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19日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对德宣战。由于进行了白俄罗斯战役(1944 年),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大部获得解放。苏军以及波兰第一集团军部队7月下旬解放波兰。1944年中,摩尔达维亚全境、罗马尼亚大部获得解放。苏军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了君主法西斯制度,成立了祖国阵线政府,也对德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武装起义爆发。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部队在苏军参加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年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地区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了解放。苏军援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地区。

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1月12—14日在维斯瓦河及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领土。强攻夺取了柯尼斯堡,消灭了敌军泽姆兰德集团。4月上半月,德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重兵集团相继被歼,但泽至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和解决战后欧洲安排问题,2月4—11日在雅尔塔举行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4月初,盟军在鲁尔合围法西斯德军约 20个师。西线德军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进抵易北河,占领了埃尔富特、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军进抵什未林、吕贝克、汉堡。5月2日,驻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3个方面军发动了规模巨大而极其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在这一战役中遭到围歼。

柏林被攻克后,西线出现了成批的投降。希特勒自杀(4月30日)后拼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对苏作战的情况下与美、英缔结局部投降协定。5月8 日午夜,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军占领的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签署了法西斯德国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书。苏联元帅朱可夫受苏联政府委托,同美、英、法代表一起接受了无条件投降。

战争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1944、1945年间,盟国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进行了粉碎日本舰队和解放日占岛屿的海上战役和登陆战役。1945年5月,在发动战争的侵略国家同盟中,只剩下日本还在继续作战。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于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 8月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即被完全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南萨哈林岛(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均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各战场对日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对广岛、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举行了日本投降书的签字仪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集团发动的,它们的目的,不仅在于争夺殖民地,而且在于确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世界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拯救了各国免于法西斯的奴役,挽救了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幸事。

国际法西斯力量的溃败,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世界的整个战后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国人民,在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本国生活中深刻的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成了伟大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全面战争持续了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亚、非洲陆地和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广阔水域;

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即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合计死亡5120余万人,仅苏联就达2000余万人。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了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器材、火箭炮、第一批喷气式飞机、飞航式导弹和弹道火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了核武器和雷达等。空军、国土防空军、潜水舰队、空降兵兵团、工程兵和技术兵的作用增大了。这些对战后各国的军事思想、战争思想和军队建设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Ⅷ 关于二战德国

汉斯·冯·西克特(Hans von Seeckt)

冯.西克特,有“二战德军之父”之称, 1919年7月他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
引用一些他的话语:

“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一天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冯·西克特为人谦虚,的确可以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他拒绝过退役时的元帅晋升,身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而停留在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上(这使很多人对希特勒在40年一口气封了12个元帅非常不满〕。但与二战时某些将领不加上军衔人们就毫无所知不同,光凭冯·西克特这个名字而无需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头衔就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掷地有声。被尊称为“二战德军之父”,“革命化”之前的德军被叫做“冯西克特的军队”,难道还不能体现出他的地位吗?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第一个让我改正对德军看法的将领]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拟就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二年后爆发的抗战的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中写道:

“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设想则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罪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在中德军工间的合作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尽量使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而不顾虑到原产地的情形和商号。”以致于有些德国公司气恼地骂他“是不是德国人?”

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的身影始终在最前线出现。华北、凇沪、徐州等等。德式样板师、德式装备在抗战初期,对支撑大局功不可没。

二战开始后,由于日德的特殊关系,1938年,德政府严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不归国以叛国,取消国籍没收财产为胁。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
在作为法国北部及比利时德军最高长官时,冯法肯豪森在“中国辛特勒”的策应下了,依*自己的官职,尽力救助比利时被纳粹逮捕的地下反抗人士,使比利时并没有发生向法国那样的惨剧。

Heinz Gunderian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之父,闪电战之父。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着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
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
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
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
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
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
,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
维尔、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 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
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
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
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
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
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
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
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
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
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
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
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
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
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着有《注意--坦克》一书。

曼斯坦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着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

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 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 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 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隆美尔(不多介绍了,知名度很高。)
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着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PS:如果你对《步兵攻击》感兴趣,请联系Farken.QQ360907506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
深夜,空旷的山野,一群野狼疯狂地追逐着猎物,眼睛泛着阴森森的绿光,一阵凄厉的嚷叫人肺腑。“狼群!”这里所说的狼群不在山野,而在海上,蓄养它的主人叫卡尔.冯.邓尼茨。

不甘沉默的战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英国德累斯特的德国战俘营里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这兴奋之潮却没能打动海军上尉邓尼茨,他仍像惯常一样沉默无言,刊登停战消息的报纸他看过了后就仍掉了。邓尼茨是在战争结束前夕被俘的。1918年10月初,他指挥自己的潜艇在地中海马耳他海域袭击了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成功后,潜艇发生故障,上浮时,恰巧钻进了护航舰队的中间。紧急下潜已来不及了,猛烈的炮火击穿了艇壳。他一言不发,被手持步枪的英国水兵押上了驱逐舰。“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海上打败英国?”在那年一年的寂寞无聊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英德战争还会爆发,在当时他就认准了这一点。水面舰队不是对手,孤零零地潜艇与护航严密的运输船队对阵,也是负多胜少,他的被俘就是明证。终于,他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战后不久,邓尼茨回到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厮咬的情景吗?”阿尔插斯山的森林中狼多的是,酷爱打猎的邓尼茨是见惯了,也许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迪。而对台下这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邓尼茨不乏耐心。“他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记航体制!”
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着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这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狼群战术”已十分完善了。
邓尼茨具有狼一样的性格,寡言残忍,意志坚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放出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

Ⅸ 1941年8月德军攻势如虹,为何罗斯福认为德国必败呢

1941年8月的时候,美国还没有对德国宣战。

当时,德军进攻苏联的速度异常的迅速,所有迹象都表明,德国很快就会占领苏联。

但是,为什么罗斯福认为德国必败呢?主要原因有这么三个方面。

事实上到了11月份的时候,莫斯科城仍然在苏军的手里,这样德军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形成了一种战略的相持阶段。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尽管当时的德国攻势如虹,最后还是必败无疑。

综上所述,1941年美日矛盾激化,美国很可能对轴心国宣战,本来德国与苏联势均力敌,美国支持苏联,则德国必败无疑。

再则从苏德战场的具体情况来看,德国也没有战胜苏联的客观条件。

特别是1941年8月之后,留给德国的好天气不多了,很快就会出现严寒天气,不耐严寒的德军,必败无疑。

Ⅹ 如何避免战争

1、增加自己的经济,提高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就是增强军事力量。

2、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尽量让多国之间增加联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多交流,像欧盟冠关系一样密切。

3、建立多国军事联盟,使自己强大,别人不敢来挑衅。

4、当一个中立国家。增强民心,使人民的国防意识有所提高,

5、巩固政治,有了政治才能在群国中变的强大起来。牵制敌国的经济命脉,一旦战争来临就垄断其经济。

要正确地认识战争,就要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战争的主观指导始终和战争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才能将战争引向胜利的彼岸。

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战争手段的高技术化所带来的破坏性和高消耗性的增加等,都提高了大规模战争的门槛,遏制了诱发大规模战争因素的增长。

世界大战的危险虽然减弱,但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领土、资源、民族、宗教等矛盾以及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角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危险性有增无减。

(10)军事冲突德国如何化解扩展阅读:

战争存在的原因是资源不够所有人类分,虽然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但是人类对于更高生活的向往也在不断加深,所以人类大部分个体所向往的生活水平,距离当前地球资源可以供给的平均生活水平,有相当的差距。

所以人类需要争夺,我想要过上好生活,代价就是另一个人无法过上好生活。反映到大的方面就是国与国对资源,贸易,世界秩序的争夺;这些条件引起战争。

所谓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在国与国之间显得尤为突出。虽然当今世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是,众口难调,无法从根本上协调和分配各国之间的各方面利益,其实也就无法从根上避免战争的出现。

资源之争,民族分争,历史之争,还有相当数量的恐怖活动,可以说,世界和平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但是,只要各国之间秉着一种真诚和包容的态度,多一些交往和交流,并团结起来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战争还是尽可能的会减少的。

阅读全文

与军事冲突德国如何化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9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3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5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3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2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8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8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5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8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90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3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