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小妞在德国农村自建小别墅,叹:钱少活好
从开始在国外留学、工作生活、遇到命中注定的德国老公,一个中国姑娘在国外的际遇总是很顺利。在去年我和老公也决定在德国建造属于自己的小别墅,不用每次来回都住在公婆家。别墅从外观、室内软硬装都是我们自己设计搞定的,虽然款式不是很新颖,不过胜在舒服自在。
当时我们很快就找了一片不错的地皮,周围环境也挺好,在德国这里属于小农村,附近很多都是自家别墅。我们是专门和设计公司合作的,直接选好签合同,装修好了之后再付款。
做水泥地面基础之前,需要做基础递交,因为我们地面本身基础就比较硬结果,司仪我们只在房子前面做了基础地脚。
虽然是建一座小公寓,不过过程也是困难多多,每一步都是决定和思考。
目前外墙已经是建好一半了,看到他们施工的材料和方式,都觉得和国内不是很想象,但是我本身也不是学装修出身,所以也不知道怎么不一样。
看图整体的外观已经成型了,可以看出一栋很小巧的别墅,基本上到这里自己还是挺满意。而且德国工人施工工艺也比较扎实,每一步都是精益求精,看设计师在现场的指挥也能看的出来。
上图是铺设的地面取暖管道,看工艺还是挺好的,整齐不乱。
后面的图片都是装修好之后的样子了。上图是厨房,因为刚搬进来没多久,所以会看起来有点空旷,相信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东西一多,就不好打扫了。厨房要说色调的话,是以纯白为主。
上下楼梯,这是在房屋都装修好之后才安装的。这楼梯也是我们精挑细选之后的成品,不显眼但是很耐看,在这边楼梯的价格是真贵,会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这是别墅里其中一个主卧,空间色彩主要用暖色系,老实说德国人真的挺淳朴的,也不是很喜欢亮的颜色,这点我和老公意见统一。
而且在这边建房子也不会建的特别好,就像一般家里住的差不多,重点是舒服。上图所示是衣柜,也是专门的工人手工打的。这是二楼的卧室,所以会显得有点矮。
浴室,很多中国的朋友我给发图片时,都会说款式有点旧。其实我自己觉得还好,简简单单的,该有东西都有,住的舒服,看的也顺眼就好了,也不计较那么多。
客厅还没有摆放家具前,有两面落地窗,每天太阳光照射进来后,看着外面花园的景色,真的很美。
客厅的沙发是属于经典款,不耐看,但是非常好坐,沙发的颜色和整体客厅效果也比较搭。
餐厅属于简约式温馨,标准的长柱形餐桌,可以更多容纳客人过来玩就餐使用。餐厅落地窗外就是花园,女儿太活泼,老是在用餐时跑出去玩,现在都想和把窗户锁上,吃完再开锁。
这是一楼的卫生间。和二楼的基本相像。
一楼主卧,是我和老公的房间。微黄的壁纸和床单相辉映,营造淡淡温馨。
⑵ 为什么说德国的农村最令人向往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自从加入欧盟以来,德国也凭借其精良的工业水平和制造水平,成为了欧盟数一数二的强国,位居世界前列。
说起德国,最令人向往的便是德国的农村生活了。在德国,城乡差距不大,农村也不是落后的象征,而是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静谧而美好。在德国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住在豪华别墅里,而且每一户人家都有1-2辆汽车,还有地下停车场。而且,德国农村的绿化做得也是非常好的,一眼望去满眼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⑶ 农村房屋应当属于什么类型房产
农村房屋属于村集体共有类型。
农村的房子没有房本,一般属于国家所有,集体拥有,如同农村土地一样,归集体所有,但是新农村的房子都是有房本的,这种情况下,房子就归私人所有。
农村房屋属于农村村集体分给本村村民的宅基地上建起来的房子。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大量这样的农村房。此类农村房的业主实际上并非农民,而大多都是城镇人口。之所以叫做农村房,是因为其宅基地属于农民户口而已。因农民房产权属于私人,它是由个人或家庭购买、建造的住宅。农民的住宅基本上是自建私有住宅。
⑷ 全世界盖房子的方式都大同小异,但德国人的方式有什么突出的呢
我感觉德国人盖房子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盖房子一般不会使用瓦片这种东西,而是使用不锈钢流水槽,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从来都不用的东西。
三.德国人室内的天花板装修
德国室内采用天花板内嵌灯隔板照明,几乎没有集中照明的天花板灯。第一,灯光更分层,可以通过照明隔断;第二,照明效率更高,明亮的地方必须足够明亮。窗户内、床边、衣柜立面,这三个天花板肯定会安装灯具,这在中国并不是很常见的照明布局规则,这是自己认为的。这就是德国人盖房子的方式,他们与我们这里最不一样的我感觉就是那个瓦片和那个不锈钢水槽。
⑸ 农村的房子属什么性质住房
农村的房子属于宅基地,房子属于个人私有,土地属于集体所有。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确立了包括宅基地所有权在内的各种类型土地的所有权,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5)德国农村房子是什么类型扩展阅读:
农村村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宅基地:
1、年满20周岁的本村村民,因结婚等原因确需建设新房分户缺少宅基地的(包括男方到女方落户的);
2、因发生或者防御自然灾害、实施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进行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或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等原因需要搬迁的;
3、外来人口落户,成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没有宅基地的;
4、城镇居民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回原籍落户,农村确无住宅的;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⑹ 德国的传统木框架房屋在哪个州比较多,可以详细的介绍下吗
南北的的风格不一样,但巴伐利亚会相对比较多些。
德国的半木框架屋(Holzfachwerk or Fachwerkhaus,又称桁架屋),是从中世纪开始发展的一种传统半木结构建筑,房子以各种纵、横、斜交错的木条组成房屋骨架。
“Fachwerk”是德国旧时常见的民居,这种房屋的骨架是用很多木料作成的木架结构,墙面的木格清晰可见,中间用草泥或砖镶嵌,屋顶为陡峭的双面坡顶。这种房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数传统木框架建筑是将木框架漆成黑色,墙面除了框架以外的空隙则涂成白色,颜色对比明显,建筑造形简洁朴实。
“Fachwerk”的前身是一种简单的支柱性建筑“Pfostenbauten”。Pfostenbau是将房子的垂直木头支柱埋入地里的建筑,然而这样的建筑方式,一来不能完全支撑屋顶(尤其在沿海地区即使加大了支柱的承载力,依然有些摇晃),二来埋入地底的支柱很容易腐朽,因此,人们转而将柱子底部埋在石块中,来巩固墙壁并且防止房子倾斜!“Fachwerk”即是由此逐渐发展出来的:“Fachwerk”内部的墙壁被嵌以倾斜的柱子和横梁,而这两种结构组织有效地承载整个房子的力量!直到15世纪,人们才想到以门槛“Schwelle”来解决柱子底部和地面衔接的问题,换言之,房子被架高、不与地面直接接触!
由于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影响,“Fachwerk”又有一次新的演变:人们慢慢发展出装饰墙壁的美丽彩绘或阳台!直到16-17世纪间,“Fachwerk”的建筑结构才整个发展到高峰!而不同地区的“Fachwerk”也有些不同:有别于南德充满艺术的彩绘墙面,北德的“Fachwerk”着重在梯形山墙(Giebel)和阳台的发展!由于“Fachwerk”是木造建筑,一来容易毁于祝融之手,二来不受世人重视,所以保存不易!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Fachwerk”,是在Minden(汉诺威南方小镇),整个小镇放眼望去尽是古老的传统建筑!有些老式建筑的大门又小又窄(约160公分左右),原因是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期)的德国居民身材较矮小,加上不时流行瘟疫,许多人营养不良,因此当时的德国人较瘦小,跟今日身材高大的德国人截然不同喔!
受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Fachwerk”外观上慢慢花俏起来!有些在外观上彩绘、有些则是有美丽的木制小阳台。半圆状的圆形花饰是最常在Fachwerk见到的装饰图案,也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图,叫做玫瑰花饰“Rosette”,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所谓的圆花窗或圆花饰,主要的图形当然就是玫瑰花,饰有许多不同的变化,最原始的是源自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贝壳玫瑰花饰“Muschelrosette”!花饰通常出现在小阳台上或者是木头支柱上,在德国Niedersachen的Goslar、Minden等城,还可以看到不少保存完整的框架建筑,德国有一些地区有集中分布的Fachwerk! 如何从民房来区分穷富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房屋是石结构的,这些石块非常昂贵。如果建筑从上到下都是石头建成,那这家一定是富商,如果只有房屋下部为石结构,那这户就是普通有钱人家。这种房子上层楼往街面突出来,有4个好处:第一,房子要交地税,但只算底层的地皮,这样楼上可宽大一点。第二,顶楼多半是储藏室,粮食货物要用吊车往上拉,楼上层往前盖,东西吊上去时不易碰坏墙。第三,楼上住久了,楼板中部常会向下沉,楼上层往前盖,上面的墙与下面的墙不在一条线上,产生的力量可以防止楼板中间部位往下沉。第四,工匠的房屋空间不大,他们常在门口工作,上面的墙还可以稍稍挡雨,下面泥糊的墙也容易保持干燥。
中古时代救火技术原始,又没有自来水,只能用提桶到喷泉取水灌救,所以一遇火灾,常常整条街都烧光。补救的方法是每栋房子之间留空,有一家房子失火,邻居可在自己房子上淋水阻止火的蔓延。有的两间房子中间的缝留得比较大,1楼有个小房间,这就是两家公用厕所,大小便不用水冲,往下掉到一个坑裏,到一定时候要进缝裏清茅坑,拿去做肥料。由于坑不能盖住,所以夏天臭气熏人,现在城市都有下水道,老房子整修时外表不变,裏面都装抽水马桶。中古时代的人十多天到公共浴室去洗一次澡,或用水盆洗,战后老房子才慢慢加建浴室。
⑺ 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德国农村究竟有什么吸引力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每当过年的时候,城市里总是冷冷清清,而农村则是热闹非凡。临近春节都迎来了回乡高潮,火车票高铁票机票等更是一票难求。年轻人们都向往城市,毕业之后大多数都是一线发达城市发展。
在我的认知当中,我以为许多国家都是像我们一样。但当我来到德国,才知道,在德国8300万的人口当中,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居住在农村,我问道在德国认识的几位朋友,都是人为农村的生活更让他们向往!
这让我很好奇,德国的农村究竟有什么吸引力呢?今天总算懂了!
我想,旅游也是生活的缩影。看过了更多的风景,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对于德国的农村,不知道你们向往吗?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们愿意去德国农村旅游观光吗?
⑻ 德国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为什么喜欢住在乡下
因为德国城市跟乡村的发展相差并不大。并且德国政府对于乡村的扶持力度特别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更愿意住在乡下,因为乡下环境会更好。如果的基础设施也是非常好的。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差别也并不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就更喜欢住在乡下。然后去小城镇里面工作。即使住在乡下去工作的地方距离也不会很远。
村民委员会承担着诸多地方公共服务职能,如道路维护、幼儿园、养老、消防甚至土地规划和地方税收等。上级政府会对村民委员会制订的发展计划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通过乡村更新计划等政策立法,联邦和州继续为村庄提供补贴、贷款和担保,支持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保护村庄景观和环境。这使得在小城镇工作、回乡村居住成为理想的生活方式。
⑼ 德国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乡下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因为在德国的乡下,和城市基本设施没多大区别,但是却多了许多城市没有的内容。
德国的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埃佩尔斯海姆和弗隆姆博恩的居民习惯称自己住的地方为村,称市镇委员会为村民委员会。
据介绍,村民委员会承担着诸多地方公共服务职能,如道路维护、幼儿园、养老、消防甚至土地规划和地方税收等。上级政府会对村民委员会制订的发展计划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村民团体举办的活动对丰富村民生活非常重要。至于具体采用怎样的形式,村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弗隆姆博恩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但搭建了官方网站用于发布活动信息。村里有合唱团、足球队、妇女协会、老年人俱乐部……甚至还有关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讨论小组,每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
所以说,德国超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不仅是因为乡下的环境好,很大程度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整也有很大关系。
⑽ 德国农村有多好为何能被评为中国农村标杆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真的很快,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和夸张。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时代,没有纷争,也没有枪火,只需要面对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这样的进程中,中国逐渐迈向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排于全球前列,诸如此类的成绩还有很多,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也还有很多。就现在而言,如何振兴农村经济是重中之重,富裕要扩散到全中国,才是真正的成功,而如今我们也为此正在奋斗中。
但其实我们也不用灰心,两者之间的人口差距摆明了中国实施的困难,但终究有一天,中国的农村也会发展得十分亮眼,成为别人的榜样。我们也希冀这一天能够早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