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末时期被德国殖民统治青岛,对后来的影响有多深远
德国殖民对青岛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在1897年11月14日这一天,德以“巨野教案”侵占青岛,青岛就此开始沦为殖民地。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巨野县因欺压平民被杀害,这本是发生的偶然事件,德国以此为借口,占领胶州湾而被历史铭记,这就是着名“巨野教案”。
1897年,德国人从清手中强租胶州湾,建立胶澳租借地。1898年,德皇命名胶澳租为青岛。获得青岛后非常兴奋,把青岛视为德国的桥头堡,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和英国人较劲,将青岛建设成“模范殖民地”,对青岛的建设可以说大张旗鼓。
‘贰’ 德国为何要强租青岛胶州湾
中国历史书和地理书上对于中国经常用一句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来描述,形容中国物华天宝文化源远流长。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环伺瓜分之祸愈演愈烈。德国在1897年以传教士被杀的借口,逼迫清政府强租了胶州湾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德国此次租借的地区域包括整个环胶州湾区域,历史上称胶澳租界。后来在1914年趁着德国第一次大战 战败,日本出兵击败德军占领了这块租界。
鸡贼的李希霍芬在欧美其他公布的报告中则对胶州湾和舟山群岛的价值只字不提。反而反复强调宁波和杭州在商业中心发展中的作用。这种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的手法正是应了那句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的说法。
后来德皇威廉一世在批准了远征胶州湾的军事计划,派兵武力强占这一宝地。当时的德国海军司令梯尔皮茨多次引用了李希霍芬在中国考察的报告,关于胶州湾地理位置和利用价值。欧洲学者的经世致用,学术服务于国家利益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李希霍芬对中国近代地理地质发展开了风气,并提出了黄土风化理论,但是他却是服务列强利益侵占中国的帮凶。
‘叁’ 德国是什么时候侵占青岛的 德国侵占中国青岛的历史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因欺压平民被杀,这本是当时在教会和中国民众矛盾不断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却因为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而被载入史册,这就是“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4日,德国的军舰在清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轻而易举从栈桥登陆,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1891年才开始建置的“年幼”的青岛(当时称胶澳)就这样落入了日耳曼之鹰的爪牙之下,从此揭开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端口。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肆’ 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国际背景
19世纪末,列强把垂涎中国变成侵略实际步骤,派出大量“马前卒”传教士来华。仅据山东一地统计,当时有大小教堂1300余处,其中很多都成为侵略活动的据点。
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二、1896年12月,德国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要租赁胶州作为“储煤站”,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三、1897年1月再次提出,同样遭到拒绝。
因沙俄也想染指胶州湾,德皇于同年8月访俄,以支持沙俄强占中国大连湾为条件,与沙俄达成谅解。
四、德国1860年代起,就对澎湖、大鹏湾、厦门、舟山 、胶州湾等港口进行过调查。
得出以下结论:山东地区极为富庶,有可供使用的丰富资源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并且有位置优越的可供作军港和商港的胶州湾。
五、德国寻找武力强占胶州湾的借口。
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巨野遇害。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德国远东舰队从吴淞口驶往胶州湾。14日,德国的军舰在清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轻而易举从栈桥登陆,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1891年才开始建置的“年幼”的青岛沦陷。
‘伍’ 青岛在哪一年成为德国的殖民地
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条约规定:德国租借青岛99年,租借地面积551.5平方公里,德国获得胶济铁路的筑路权及沿线采矿权。从此,青岛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端口。
民国十八年(1929年)7月,国民政府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6]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仍为特别市。
《胶澳租界条约》内容:
德国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以免两国争端。兹将所租各段之地开列于后:
胶澳之口北面所有连旱地之岛,其东北以一线自阴岛东北角起至劳山湾为限;胶澳之口南面所有连旱地之岛,其西南以一线自离齐伯山岛西南偏南之湾西南首起往笛罗山岛为限;齐伯山、阴岛两处;胶澳之内全海面至现在潮平之地;胶澳之前防护海面所用群岛,如笛罗山、炸连等屿。至德国租地及胶澳周遍一百中国里界址,将来两国派员查照地情,详细定明。
在胶澳中国兵、商各船与德国相交之国各船,德国拟一律优待;因胶澳内海面均归德国管辖,德国国家无论何时,可以定妥章程,约束他国往来各船;此章程,即中国之船,亦应一体照办,另外决无拦阻之事。
(5)德国什么时候称赞青岛胶州湾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1896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日)德国驻华公使海靖(Herr Baron von Heyking)正式向大清总理衙门提出租借胶州湾五十年之要求。总理衙门加以婉拒。1897年11月1日,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今菏泽市巨野县)被杀,德国趁机派军舰于11月14日占领胶州湾。
1898年3月6日由李鸿章、翁同龢代表满清政府,在北京与德国驻中国公使海靖签署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条约内容包括租借胶澳(青岛)、修筑胶济铁路及开发沿线矿藏,和山东省事务共三端十款。及后分别在1898年8月22日签订的胶澳租地合同,10月6日签订的胶澳潮平合同和胶澳边界合同确定了德国占领整个胶州湾的范围。
‘陆’ 胶州近代史
1895年9月(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德国即在中国的厦门驻泊海军舰只,并扬言欲索取金门岛作为海军储煤之基地。但向中国政府探询未果。各地报纸纷纷盛传:德国非要在中国海岸某地得到一船端口不可,方能保住其商务利益。而借金门一事只是蒙骗众人的借口而已。据当时驻德公使徐景澄在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复电清政府“吾与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在去年腊月十八日会晤时谈及德国借地之事。吾称此事中国总觉不妥,马曰德国为此事急与中国情商,即考虑到他国的口实,但暂借数年;如中国为难,德国也可想办法解决。马又云中国的仇人在门内,朋友却关在门外,此恐无益等。马氏的语气尚平和,但却无松意。”从上述谈话中,可以看出当年德国早已对中国领土觊觎多时。另据徐景澄在不久又拜会德国驻俄公使拉度林。拉称:“现在的东方情势是英日为一方;俄法为另一方;相争不能相合,俄法之力仅能与英日同争,但无法在其上,须视德国所向,为两局之强弱。故俄自争辽后,仍约德国合力,德国亦愿与俄合,然非开坞屯船不足联络。大约俄法两国决不因中国允德而别生为难之端。德国亦须预闻东事,借地一节早晚诀要办成,此非吾职,聊为私告…。”此时德国之野心暴露至极。当时中国之局势因甲午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早已呈四分五裂之势。各国列强见状争相前来瓜分,惟恐落后半步。这才有了英居香港;葡有澳门;俄占海参崴;日霸旅顺;法领西贡的结局。后来居上的德国也极想占据中国的一个沿海地区以确保其海上通商之利益!
1896年2月(光绪二十三年),德国政府还委派德国驻远东的舰队司令冯·提尔匹茨上将(Almiral.V.Tirpitz1849-1930)来到远东,为德国海军在远东寻找一处最佳驻泊基地。同年8月,他对山东沿海地区开始有针对性的调查,其中着重对胶州湾地区进行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调查。9月在他给德国政府的调查报告中力主胶州湾为德国远东海军的优良基地,并称赞胶州湾是中国北方从上海到牛庄唯一的天然良港。
1896年12月(光绪二十二年),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开始奉旨向中国政府指明索借胶澳,被清廷拒之。但德人借地之谋始终未已,难得以后不再来尝试。清廷内诸位大臣遂奏请政府在胶澳加强驻守兵勇,并建坞设炮,以绝强国觊觎。
‘柒’ 德国是什么时候强占胶州湾的
1897年12月5日起,胶州湾沿岸潮平100里内
`````````````````德国人是怎样强占胶州湾的?
1870年~1896年,德国殖民者就曾多次派经济、地质学家,德国殖民局专家黎希特霍芬来中国做地质调查。其中在他的调查报告中曾多次地详细记述了山东境内的物产之丰富;惊叹胶州湾形势之重要;同时提出欲领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领胶州湾不可。
1895年9月(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德国即在中国的厦门驻泊海军舰只,并扬言欲索取金门岛作为海军储煤之基地。但向中国政府探询未果。各地报纸纷纷盛传:德国非要在中国海岸某地得到一船端口不可,方能保住其商务利益。而借金门一事只是蒙骗众人的借口而已。据当时驻德公使徐景澄在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二日复电清政府“吾与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在去年腊月十八日会晤时谈及德国借地之事。吾称此事中国总觉不妥,马曰德国为此事急与中国情商,即考虑到他国的口实,但暂借数年;如中国为难,德国也可想办法解决。马又云中国的仇人在门内,朋友却关在门外,此恐无益等。马氏的语气尚平和,但却无松意。”从上述谈话中,可以看出当年德国早已对中国领土觊觎多时。另据徐景澄在不久又拜会德国驻俄公使拉度林。拉称:“现在的东方情势是英日为一方;俄法为另一方;相争不能相合,俄法之力仅能与英日同争,但无法在其上,须视德国所向,为两局之强弱。故俄自争辽后,仍约德国合力,德国亦愿与俄合,然非开坞屯船不足联络。大约俄法两国决不因中国允德而别生为难之端。德国亦须预闻东事,借地一节早晚诀要办成,此非吾职,聊为私告…。”此时德国之野心暴露至极。当时中国之局势因甲午战争的惨败,割地赔款,早已呈四分五裂之势。各国列强见状争相前来瓜分,惟恐落后半步。这才有了英居香港;葡有澳门;俄占海参崴;日霸旅顺;法领西贡的结局。后来居上的德国也极想占据中国的一个沿海地区以确保其海上通商之利益!
1896年2月(光绪二十三年),德国政府还委派德国驻远东的舰队司令冯·提尔匹茨上将(Almiral.V.Tirpitz1849-1930)来到远东,为德国海军在远东寻找一处最佳驻泊基地。同年8月,他对山东沿海地区开始有针对性的调查,其中着重对胶州湾地区进行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调查。9月在他给德国政府的调查报告中力主胶州湾为德国远东海军的优良基地,并称赞胶州湾是中国北方从上海到牛庄唯一的天然良港。
1896年12月(光绪二十二年),德国驻华公使海靖开始奉旨向中国政府指明索借胶澳,被清廷拒之。但德人借地之谋始终未已,难得以后不再来尝试。清廷内诸位大臣遂奏请政府在胶澳加强驻守兵勇,并建坞设炮,以绝强国觊觎。
最后,德国方面通过各种人氏多渠道的秘密调查,得出下列结论:
(1)胶州湾地理位置险峻,港湾形势优越,极宜建造良好的海军基地;
(2) 胶州湾自然形势极好,有利于船坞及码头的设置;
(3) 胶州湾地区资源丰富,并有极好的消化力量;
(4)以胶州湾为基地,修筑铁路延伸到山东内地,便有大量的煤、铁矿资源足资开采。沿途也可获诸多利益;
(5)胶州湾地区的居民在体质和智力方面是中国最优秀的。这里有着大量可供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6)胶州湾的气候良好,很适宜欧洲人居住。
德国殖民者的上述结论,极大地鼓舞了他们无理夺占胶州湾的野心,对胶州湾的贪婪几乎不加掩饰。同年4月,德国又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基尔的海河工程专家乔治·佛郎裘斯从基础建设的角度对胶州湾地区进行精细的调查。同年6月,佛氏向德国当局提交了详查报告,对胶州湾的地形、地质、气候、港口、水文、潮汐、当地的建筑材料、动植物分布等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同时,他还对胶州湾地区的村落、民俗、交通、商业、渔业、饮水等诸多方面一一加以陈述和分析。最后,他提出铁路、公路、船坞应如何设置,才利于在东方的竞争。该报告是佛氏为德国占领后的胶州湾建设提供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
同年9月,德国驻华公使海靖便奉旨告诉清朝政府,既然俄国的军舰曾在此地驻泊,如果有需要的话,德国也打算在今年冬季将部分军舰驻泊胶州湾。
面对德国殖民者的咄咄逼人之势,为尽快形成固守形势,清政府向德国订购装甲快舰三艘、鱼雷艇三艘及向英国订购装甲快舰二艘。建成后来华驻泊胶州湾。为此,清政府电令直隶总督王文韶、山东巡抚李秉衡具体筹办此事。然而,此事尚在计划办理之中,山东的曹州便发生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案件-1897年11月1日,曹州巨野县磨盘张庄的村民杀死两名德国传教士。
德皇威廉二世认为夺取胶州湾的机会已经来临,马上与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密商胶州湾相关事宜,得到俄国的默许。7日,德皇亲自向驻守上海的远东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下令,让他指挥舰队立刻起锚驶往胶州湾,去占据那里的土地。同时,德国为了稳住清廷,指派驻华公使海靖向清廷交涉巨野教案,以掩盖德军舰队的北上。14日,德军远东舰队的士兵在舰队司令棣特里斯少将的率领下,强行登陆胶州湾。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竟然当地清军不得抵抗,致使德军步步进逼,清军无奈只得退出胶州湾。清朝政府在强敌面前毫无准备,早已乱了阵脚。反复严令驻防清军稳扎严守,不得擅起兵端。等到德国远洋舰队强行在胶州湾登陆后。20日,海靖此时见时机已到,便抓住巨野教案一事大做文章,先是提出6条解决方案(即竖碑、抚衅、革职、赔款、建山东铁路、租胶州湾。),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海靖见状马上以患病为借口,拒不出来与清廷官员会谈。实际上是在等待本土驶来的特遣舰队增援登陆之德军。12月15日,德国的基尔港举行格外隆重的欢送仪式,德皇决定再派遣一支规模更大的特遣舰队,由德皇之弟亨利亲王率领直奔远东而来。德国占据胶州湾之后,站稳足跟。为了进一步给清廷施加压力,马上派出两支部队各300~400人前往即墨和胶州。德兵所到之处乱占土地,私收税款,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此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还在幻想着和不讲理的德国去理论;希望其他西方国家来“调停”解决胶州湾事件。岂不知,“弱国无外交”的理论在西方早已是标准的殖民法则了。那些东、西方列强一个个更是伸长脖子,对这块东方宝地早已垂涎三尺了。在一切幻想全部破灭之后,万般无奈之下,懦弱的清政府只得在1898年3月6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与德国签订了《胶州湾租借条约》,签约代表分别为中国的李鸿章和德国驻华公使海靖。条约的租期99年并允许德国修建胶济铁路;有权开采铁路两旁30华里内的一切矿产资源。7月17日,中德双方互换条约文本,并着手勘验租界边线。德国殖民者完成了占据胶州湾的一切法律行动!
那么,当年德国殖民者是怎样强占我胶州湾的呢?我们可以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大致了解当时的情况。
1897年11月13日下午4时许,胶州湾外海方向驶来三艘黑色的大型兵舰。那是德国的重巡洋舰凯撒号(Kaiser)为旗舰率领的轻巡洋舰威廉王子号(Wilhelm)和炮舰哥尔莫兰号(Cormoran)。这三艘兵舰在回答了岸上清军哨兵的询问后,便来到前海的湾内下锚驻泊。按照以往惯例,外国兵舰来此驻泊,理应派代表上岸拜会当地的军政大员,双方还可相互赠送礼品。可当驻守胶州湾的清军首领章高元(1829-1899)派人送来请贴,欲请德军官员前去赴宴。德军却不知为何,竟然婉拒,谎称德舰来此只是游历。可能因心怀鬼胎,不敢前往吧?驻守胶州湾的清军度过了最后一个平静的夜晚。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德军炮舰哥尔莫兰号便按照事先的行动计划驶到后海的马蹄礁附近(今后海小港西侧),悄悄地放下数只舢板,将100余名德军士兵送到岸上。7时许,登陆的德军兵分二路占领了后海的清军兵营和团岛军火库,完成了对清军的北线包围。与此同时,驻泊在前海的德军重巡洋舰恺撒号也驶入清军设在前海的大铁码头(今前海栈桥)西侧,用舢板将300余名德军士兵送到岸上。登陆的德军兵分三路,先占领了大铁码头旁的清军仓库和前海兵营,最后一路去胶州湾清军衙门送达退兵通牒。完成了对清军的南线包围。德军另一艘巡洋舰威廉王子号则驶到小青岛的南侧,将300余名德军士兵送上岸。登陆的德军兵分三路,先占领清军衙门对面的青岛炮台和北侧的弹药库,完成了对清军的东线包围。另一路则直接去清军衙门与送达退兵通牒的德军汇合。
上午9时许,德军见各路的占领行动已经完成,再由德军远东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派出特使安孟大尉带领一支德军在夏翻译的陪同下,来到位于胶州湾前海东南侧的清军衙门(今市人民大会堂址),向还处于莫名其妙、手足无措的清军总兵章高元递交一封让清军退出胶州湾的退兵通牒。文中提出:“胶州湾一地,限三点钟将驻防兵勇全行退出女姑口、崂山以外。只允带火枪一车,其余军火炮位概不准带,以四十八点钟退清为限,过此即当敌军办理。”
德军此次军事行动的兵员约720名,其中有30名军官;77名士官和610名士兵。德军登陆后还携带着数门50~75毫米的轮式野炮。而驻守清军有近四个营的兵力,约2000余人,有两处炮台5门150毫米加农炮及10余门轻型野炮。但因当时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割地赔款,弄得国库空虚,根本没钱强军保国。就连清军在胶州湾修建几处炮台的军费也是捉襟见肘,建设工程修修停停,直到德军强占胶州湾时,尚有大部炮台未能完工。平日里清军只发半数子弹,有相当部分也在日常训练中消耗掉了。另外,国家不稳,局势动荡。清军为了防止生变,也加强了对弹药的集中保管,枪炮子弹限定在几处军火库内存放。这就造成一旦有突发事变,清军士兵手中的毛瑟步枪如同一支烧火棍。
德军自占领清军的兵营和军火库后,气焰更显嚣张。他们砍断清军衙门与济南府的电报线,以切断清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控制各制高点,到处挖沟架炮,瞄准清军衙门。并把住清军兵营不得出入。最后竟然强行收缴清军士兵的枪支。
面对清军总兵章高元的“切实理论和厉声责问”,德军无动于衷,只是一味的向外驱赶清军。章高元一边差人将危情飞报朝廷,一边暂将队伍带至青岛口以北8公里的四方村驻扎。当日下午2时许,德军眼见目的达到,马上在前海湾举行庆祝仪式。先在原清军衙门的旗杆上升起一面德国旗,然后由舰队司令棣特利斯少将发表了趾高气扬的讲话,海上的威廉王子号也施放礼炮二十一响。
11月16日下午,清政府来电指示:“惟有镇静严扎,任其恐吓,不为所动,断不可先行开炮,致衅自我启。”严令清军不得与德军发生冲突,以免将事态扩大。德军则气势嚣张,不断来到四方清军兵营门前无理取闹。他们威胁挑衅,甚至砸坏清军哨兵数支步枪,面对德军的暴行,军中士兵纷纷言战,却被章高元竭力安抚。依照清廷旨意,清军无奈开始向北面的沧口分批转移,以免衅自我开。次日中午,胶州湾外海又驶来一艘大型运输舰龙门号(Loomen),上面满载近千名德军官兵和大量的军用物资。19日,德军以棣特利斯少将要与章高元总兵会面商谈两军事宜为由,将章高元诱至威廉王子号巡洋舰上严加看守,割断联系,使清军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德军则加紧派出600余名士兵分头向即墨、胶州等地进发。德军所到之处均切断电报线路,封锁县衙,索要食品还擅自成立收税机构。胶州湾这边的德军也是加紧武力恫吓,挤占清军营地,伺机抢夺清军的武器弹药。德军此举意在继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威逼让步。
11月30日,北京总理衙门李中堂来电:“本日奉旨,着章高元移扎烟台。务即知会德提督勿再逼迫,容汝从容督队移扎。”
12月3日晚上6时,章高元才被德军送到岸上,一路行至沧口回营。5日,清军北移。就这样,驻守胶州湾的清军在蛮横无理的强盗面前;在软弱无能的朝廷面前,竟然毫无反抗的行动就带着无限的惆怅和无奈,怀着一腔的仇恨撤往烟台去了。
从此胶州湾地区自1897年12月5日起,再无清军的一兵一卒。德国殖民者在胶州湾地区站稳了脚跟,阴谋强占胶州湾的殖民计划得以实现。
‘捌’ 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那是后来,一战德国战败,日本乘虚而入,取代德国在华的特权。从1916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灭亡中国的21条就提到山东的权利归日本,那是德国无心东亚,主要精力在欧洲战场。也就是说,已经被日本占领了。等到二战日本战败,山东的胶州湾自然回到祖国怀抱。
‘玖’ 青岛在清末德国殖民的统治下,都受到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
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张家庄因欺压平民被杀,这本是当时在教会和中国民众矛盾不断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却因为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而被载入史册,这就是“巨野教案”。
1897年11月14日,德国的军舰在清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轻而易举从栈桥登陆,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1891年才开始建置的“年幼”的青岛(当时称胶澳)就这样落入了日耳曼之鹰的爪牙之下,从此揭开了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是我国着名的港口城市,是山东的经济龙头,其经济总量占到山东GDP总量的15%以上。在民国时期,青岛的地位更高、实力更强,曾一度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其繁华程度不逊色于上海。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清朝末期,当时的青岛不过是个不知名的小渔村,青岛的崛起是德国人到来之后的事。在德国统治青岛的17年中,青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崛起为“东方的瑞士”。
当然,德国人花费了那么多心血,投入了那么多资本,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战后由于德国战败,德国人丢掉了青岛。不过尽管德国人被逐出了青岛,但德国人留下的痕迹在青岛随处可见,比如着名的青岛啤酒。如今的青岛啤酒已经成为了青岛的一张名片。可以说,德国人对青岛的崛起和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殖民性质的统治不可否认)。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青岛主权和山东问题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经过斗争和外交谈判,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