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国共有多少民族
德国主体民族是德意志族。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
德意志族是日尔曼人的一支,日尔曼人还包括北欧人、尼德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等,一般以德意志人为日尔曼人的直系后裔。日尔曼人的种族特征是身材高大,金发碧眼。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其各自的传统、风俗和方言延续至今。由此,在德国,人们被分为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莱茵兰人,黑森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威斯特法伦人等。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不一而足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以及饮食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
② 德国人全是日耳曼民族吗
德国人口:8250.1万(2004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28.8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通用德语。居民中31.75%的人信奉基督教,32.06%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02年底)。 关于日尔曼,实际上西欧各国都是日耳曼人的后裔,包括法兰西人、德意志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绝对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 日耳曼:在部分国人的印象里,一说起日耳曼民族,好象单单指德国人,实际上,这可是一个天大的误会了!!! A 古罗马帝国晚期,日耳曼人已形成几大分支,如东哥特、西哥特、法兰克、勃艮第、汪达尔、盎格鲁、萨克森、诺曼人等(当然还有些小支派)。 B 东哥特人中的主体--伦巴底人后与罗马人融合成为现代的北部意大利人; 西哥特人则构成今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重要渊源; 法兰西民族、比利时的瓦隆人(讲法语)是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凯尔特人(也即高卢人)融合的结果; 另一部分法兰克人与大部萨克森人是今德国人、奥地利人、大部瑞士人、荷兰人、比利时的弗拉芒人(讲荷兰语)的祖先; 盎格鲁人、一部萨克森人(也即撒克逊人),还有朱特人到了英格兰; 诺曼人的一部自然是今丹麦、挪威、瑞典和冰岛各民族的先人啦,另一些诺曼人则汇入了英格兰人、法兰西人(北部)、爱尔兰人、东斯拉夫人。 C 至于汪达尔人,听说过汪达尔主义吧?日耳曼人中的破坏之王!在当年的所谓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浪潮下,他们经西班牙攻入北非迦太基并建国,后又于公元五世纪二十年代一度北向渡海攻占了万城之城--罗马,将其几乎烧个精光,比中国秦末项羽一把火烧掉阿旁宫可出名多了,汪达尔主义由此得名;大约一个世纪后,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派兵再入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汪达尔人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一般认为是同化于当地土着及后来的阿拉伯人了(汪达尔人他们总共才四五十万人)。所以,你能一口咬定前世界足球先生——阿尔及利亚裔的齐达内身上就没一点汪达尔人的血统吗? 总之,汪达尔人算得上是光荣的日耳曼人中历史表现最差的一支了,一点建设性都没有。 以上关于日耳曼人和现今欧洲一些民族之间的关系,当然是在很概括的层面上谈的,实际的演变过程显然要比这复杂一些,因此血统上会更混血。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相比较而言,丹麦人、挪威人、瑞典人、冰岛人、荷兰人、英格兰人、德意志人,绝对是日耳曼人最纯粹的后裔。 例如,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英格兰直到公元1066年,外敌多次入侵,但全部是日耳曼人:先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然后分别是维金人、丹麦人、诺曼人(后三者其实统称为诺曼人,属于日耳曼人的北支)。原住民凯尔特人与古不列颠人被驱逐到北部和西边,分别形成今天的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凯瑟琳·泽塔·琼斯就是威尔士人)。 日耳曼人的优秀是无庸置言了。其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意识、契约观念以及勇武冒险精神等等这些卓越的种族禀性再加上伟大的基督教信仰和古希腊、古罗马的宝贵遗产,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日后西方文明必将大行于世界。
③ 德国现在还有多少是日耳曼人
截至2015年,德国总人口8110万,是欧盟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6人,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主要是德国人(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人。有721.4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万(2011年底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网站)。通用德语。居民中29.2%(2389.6万人)信奉新教,30.2%(2465.1万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12年底数据)
④ 德国人是什么民族的
德国人口有7700多万,其中90%以上是德意志人,只有少数丹麦人和犹太人。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德语为官方语言。德国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人口高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日尔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尔曼人不称自己为日尔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尔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国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国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德国人。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⑤ 速求德国的人口情况,包括人口总数,性别比例,民族状况,年龄结构,受教育情况等等
人口约8200万,主要是日耳曼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25.6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居民中30%信奉新教,31%信奉罗马天主教。德语,英语为通用语言。
51.2%的人口是女人,48.8%的是男人。
自1993年至2009年,德国就业率从65.1%上升至70.9%。(此指标中,就业率指15岁~64岁有工作的人在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所占比例。)同一时期,老年人(55岁~64岁)就业率由35.7%上升至56.2%,其上升速度比整体上升速度更快。
在此就业率指标中,男女就业率差别较大。自1993年以来,男性就业率仅上升了0.6个百分点,自2005年起甚至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女性就业率却大幅增长,上升了11.2个百分点。 男女收入差距没有变化
德国2008年的男女收入差距平均为23%,也即女性每小时的收入比男性低五分之一以上。自1995年以来,男女收入差距几乎没有变化,过去五年中也没有呈现任何显着的趋势。
造成男女收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女性在职业中的发展受到家庭因素的制约。其次,传统女性职业的收入越来越低于传统男性职业的收入,传统的女性行业为服饰业,零售业,医疗和社会服务业,而传统男性行业为机械制造,汽车制造。2008年,女性在零售业的月收入为2140欧元,在汽车制造行业的月收入3139欧元,而男性在这两个行业的月收入则分别为2760欧元和3809欧元。
儿童受全天照管比例有待提高
2009年,3岁到5岁的孩子中,有29.7%的孩子都能得到全天照管,与2006年相比上涨了7.7%,同时这一比例也几乎达到2010年的目标值;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只有8.7%的孩子能得到全天的照管。
2009年,在托儿所和幼儿园中得到全天照管的孩子为802900人,而另外283000名6岁以下的孩子则由政府资助的日间护理机构照管。能否使孩子得到妥善的照顾,关系到家庭和事业的和谐统一,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同时,能够给孩子提供全天照顾,也有利于机会平等以及外国孩子和青少年的融合。
1999年至2008年,德国25岁完成高等教育人口在整个25岁人口中所占比例由5.5%上升至8.8%。其中25岁完成高等教育的女性增加的速度明显高于男性。2008年25岁女性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为10.9%,比往年增长1.5个百分点;而男性仅为6.7%,比往年增长0.9个百分点。
德国大学新生的比例从1993年的24.8%上升到2004年的37.5%,2005年到2007年有所回落,2009年,这一比例又上升到39.8%。其中,女性大学新生的比率达到40.3%,男性大学新生比例为39.2%。
而有新现象的是:很多拥有上大学资格的德国“高中”毕业生都会选择接受职业培训,而不是接受大学教育。这一部分人的比例从2003年的14%上升了2008年的19.1%。他们认为,通过职业培训可以获得更多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008年,外国毕业生中有40%为普通中学毕业,33%为实科中学毕业,12%为应用技术大学或是大学毕业。特别是高等教育这一部分,外国学生与德国本土学生差距仍较大。且有15.0%的外国学生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但只有6.2%的德国本土学生没有拿到毕业证书。而就男女比例来看,不管是德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女性毕业率都比男性要高。
女性寿命比男性长四年
从1991年到2008年,德国每10万居民中,65岁以前死亡(被视为过早死亡)的人数比例正不断下降,其中,男性的这一比例下降了38%,女性则下降了31%。2008年,德国每10万居民中,男性过早死亡人数为238人,女性为139人。
德国人的寿命预期值不断增加。2006年到2008年,新生男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7.2岁,新生女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82.4岁。而今天,60岁的女性一般还有24.7年的预期寿命,60岁的男性还有20.9年的预期寿命。
2009年18岁以上民众有51.4%超重。其中男性所占比例达60.1%,女性只占42.9%。2009年德国18岁以上民众中有14.7%的肥胖者。1999年该比例还只有11.5%,2009年肥胖男性比例达15.7%,高于肥胖女性比例(13.8%)。而且,肥胖者比例也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身体肥胖是由于不平衡饮食和缺乏运动直接引起的,与教育背景和社会融合等社会因素也有着间接的关系。身体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德国成年人以及青少年吸烟率近年有所下降。12岁至17岁青少年吸烟的比率曾一度从24%(1995年)上升至28%(1997年)。而到2008年,这一比率再次下降至15%。这是自实施以来这一指标的最低值。15岁以上成年吸烟者的比率仍占26%,比90年代略有下降。
⑥ 德国的民族状况,各民族的比重和演变过程谢谢
德国的民族与宗教
民族与外来人口
(一)德意志民族与少数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前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在前面介绍德国历史时,就想到了古老的日尔曼人,在此,不妨进一步说明一下。
日尔曼人是欧洲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纪,他们就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古罗马人称他们为日尔曼人。就其历史发展而言,它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欧地区发展,成为现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麦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东、西两支。东支包括哥牧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该支系本身及其语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后又形成了三个区域性集团:一是北海沿岸集团,它包括巴塔维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鲁人和哥牧人等,前二个后来成为荷兰人的祖先,后三者融合成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一支后来去了不列颠各岛,发展成为今天的英格兰人;二是莱茵—威悉河集团,其中的卡狄人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纪融合成法兰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团,其中的斯维.比人后来演变为施瓦本人,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就源于此。这一支的马科曼尼人和夸迪人最终成为巴伐利亚人。到公元8世纪,除去不列颠各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外,整个西支的日尔曼人都统一在法兰克王国之中,以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今天虽然原始形态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与部族同名的联邦州,但由于德国历史上小邦分治的状态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了部族传统,并把这些传统、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征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在德国,人们被分为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莱茵兰人、黑森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威斯特法伦人等。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以及食谱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
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唯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劳齐茨山区,他们是斯拉夫人的后裔。他们的先辈随着6世纪的民族大迁移移居到易北河和萨勒河地区,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化。在莱比锡大学有一个索布学研究所,专门研究这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和文化。
在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尤其是弗伦斯堡周围居住着少数丹麦人,他们在石荷州的州议会中还占有一个席位。
(二)外籍人
我们知道在德国8180万居民中有720万人是外籍人,即平均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外籍人。在这720万外籍人中,土耳其人就占191.8万人,它已成为德国外国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其次是从原南斯拉夫来的移民,有近124万人。再其次是意大利人(56.3万)、希腊人(35.1万)、波兰人(26万)、奥地利人(18.6万)及罗马尼亚人、西班牙人、越南人等等。德国这些外籍人主要生活在德国南部经济发达地区,27%的外籍人生活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18%生活在巴登—符滕堡,11%生活在黑森州,15%生活在巴伐利亚州。而且他们之中有50%的人在德国已居住了10年以上,其中2/3的外国孩子是在这里出生的。不过根据德国的法律,外国人很难加入德国籍。但长期以来,在德国的外籍人已不仅仅是客人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成为联邦德国居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与德国同事间的合作也是融洽的。
近几十年来,外籍雇员和企业家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每年为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创值1000多亿马克。在德国企业中共有200多万名外籍雇员,每年支付的税款和社会保险金达900亿马克,而他们得到的只有160亿马克的社会保险金。可以说德国财政支出的不少部分是由这些外籍雇员和企业家分担的。如今,在德国的一些世界性大企业中,外籍雇员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如西门子股份公司,它的外籍雇员就占到40%。
德国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劳动力缺乏,自60年代以来,大量外籍雇员的涌入为蓬勃发展的德国经济增添了其国内所无法提供的劳动力。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对于外籍雇员和外籍企业家对德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联邦政府和德国人对此表示感谢。但是近年来,特别是两德统一后,随着经济的恶化、失业人数的增加、大量难民的涌入和人们不满情绪的增长,德国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开始沉渣泛起,暴力排外事件屡见不鲜。单是1993年德国发生的暴力排外事件就有8109起,平均每天22起以上。新纳粹和极右势力暴力排外的主要目标是难民和移民。他们纵火烧毁移民住房或难民居住营,亵渎犹太人公墓,焚烧犹太教堂,明目张胆地为希特勒鸣冤叫屈。1992年11月在莫尔恩和993年5月在索林根发生的两次针对外国人的凶杀案,有8名土耳其妇女和儿童被焚身亡。这一重大恶性暴力事件震动了德国和全世界。这种排外活动既反映了一部分德国人对现状的不满情绪,也反映了新纳粹、极右势力在统一后的德国有所抬头,它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德国的国际声誉。最令人担忧的是,据对一系列仇外事件的肇事者及嫌疑犯的调查,其中70%以上的人年龄不道20岁,30%以上是不足18岁的年轻人。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平低下,失业者的比例较高。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人并非都是新纳粹和极右势力组织的成员,也无共同动机或政治概念,他们只是感到德国人受“外国”人、尤其是申请避难者的威胁和吃了他们的亏。他们的这种排外情绪被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利用,并在其操纵和唆使下,采取了极端主义的犯罪行为。
德国新纳粹和极右势力重新抬头,暴力排外事件屡见不鲜,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根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政治、社会原因的。
二战后法西斯主义思想在德国并没有被彻底肃清,它仍深深地残留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日尔曼人种优越论仍有相当的市场,这种思想一遇到适合发展的环境便会乘机抬头。
两德统一后,德国进入了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新时期,它对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
统一后,德国背上了东部这个沉重的包袱,经济不断滑坡,失业率扶摇直上,难民潮汹涌,东西部矛盾尖锐。西部居民认为他们为统一付出的代价太大,平均每人每年要为此多付出3000马克。而东部居民则普遍感到,统一后他们沦为“二等公民”,同工不同酬,受西部人的歧视,因而有一种失落感,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失去信心,悲观情绪日甚。在急剧的社会政治动荡中,年轻人丧失了原有的价值标准、思想方向和伦理观念。而新纳粹和极右势力在所谓“民族主义”的掩护下提出的一些口号正迎合了这部分年轻人的心理,使之成为新纳粹的工具,盲目排外、仇外。
德国的统一改变了德国昔日在欧洲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怀旧的极右分子想重新支配欧洲,拉起了所谓“民族主义”的大旗。他们煽动青年人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鼓吹日尔曼种族优越论,把矛头直指外国人,提出了“德国人的德国”的口号。从历史上看,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非但未能给欧洲带来持久的和平,相反地却一再把欧洲拖向战争的深渊,它是保持德国和欧洲和平与稳定的最大危险。
新纳粹和极右势力的沉渣泛起及一系列暴力排外事件,为德国广大公众敲响了警钟。它使得人们行动起来,采取坚决手段,谴责这一犯罪行经,维护统一德国的社会安定。
在新纳粹暴力开始之初,德国政府并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他们认为极右党派只是昙花一现,成不了大气候,因而也未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由此致使新纳粹的凶焰逐步升级,气势更为嚣张,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近几年科尔政府为了维护德国的威望和利益,公开承认极右势力的暴力排外活动是“德国的耻辱”,明确表示他谴责仇外活动,要毫不留情地追究并严惩这些暴力行为,并对极右暴力组织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取缔了极右的新纳粹组织。德国举行了一系列群众集会,在慕尼黑举行的群众集会有几十万人参加,这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群众集会。集会上人们谴责极右势力的排外行为,并手持点燃的蜡烛拉成手链,以此来表达德国人对外来移民的关心及对暴力排外活动的抗议。
在对极右势力严惩的同时,联邦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与仇外行动作斗争的青年计划,并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极端主义与仇外行动的宣传运动,以此来限制有政治动机的暴力行为的泛滥。
超越国界的德语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尔曼语族,它与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及英语均为亲属语言。德语语法较难掌握,句形为“框形结构”,动词(谓语)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宾语、表语、状语、副词等)放在句中。德语还根据人称和时间的不同,动词要变位和变时态,名词要变格,而且名词还有性属之分。虽说德语的语法比较难,但它的单词还是比较容易书写和记忆的。一般来说,只要发音准确,就能正确地书写。
在德国,标准德语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早在标准德语形成之前,在今日德意志地区存在着许多日尔曼部族的方言,如法兰克语、萨克森语、巴伐利亚语等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语只存在于各个地方方言之中,并且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语言。作为社会上层人物的学者、传教士和权贵们,他们不用德语,而是用拉丁语交流。最早的德语文字记载是一本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词典,它出现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语自其文字出现之日起,就为封建上层人物所垄断,并以诗歌语言的形式为主,这一形式是平民百姓所无法掌握的,而且对德语成为统一的文化语言形成阻碍。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6世纪,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国人所能看懂的,人们要像学外语那样学习,才能看懂这些古代德文。
到15-16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德语已为广大市民所运用,统一的、大众化的语言文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者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的出版成为标准德语形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随着出版业的兴起以及各种书籍的出版,德语散文体替代了古代诗歌语言。17世纪以后,德语语言学家、诗人、文学家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语在表现能力、结构严谨、修辞优美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席勒、歌德、莱辛、海涅等一代文豪诗圣也因此登上了世界文坛。他们为统一的、完美的、大众化的德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德语也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语言词汇方面,德语词汇已超过1000万,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在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今天的德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衡量,都可同法语、英语相媲美,它已成为世界语言之林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
我们在前面曾谈到德国古老的部族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差异,其中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国的方言很多,人们可以从绝大多数德国人的方言和口语上辨别出他来自何方。尽管在二战后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广播、电视等也得到了普遍推广,但方言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巴伐利亚人和一个下萨克森人用他们纯粹的方言说话,那他们必须需要一个翻译才能听懂彼此的话。在德国,北方人一般将标准德语,如汉堡人将的德语声音清脆洪亮易懂。最不好懂的是南德人讲的施瓦本德语,那就像北京人听广东话,不知所云。正是由于德国存在着众多的方言,所以一个学过多年德语的外国人,即使德语学得再好,在他初次踏上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德语区的土地时,也会感到发怵。
世界上有一亿多人以德语为母语,除德国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绝大部分地区、意大利的南蒂罗尔、比利时的小部分地区、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及卢森堡沿德国边境地区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使用德语,并没有一个精确的数字,但普遍认为已超过一亿人。虽然德文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作用较少,但它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却是比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书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语写成的。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居世界第三位。而在将别种文字译成德语方面,他是当仁不让地占据首位。
宗教信仰与宗教团体
(一)基督教在德国
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在全国大约有将近5800万人信奉基督教两个教派中的一个。其中大约2950万人信福音新教,2800万人信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属基督教其他小宗教团体,如福音会-卫理会教、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等,这些都是自由教会。
在德国,新教教徒在北方占多数,南方则多为天主教教徒,但在一些州,如巴登——符滕堡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则是两个教派势均力敌。不过总的说来,教徒中是老多新少。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教的人正在减少,尤其是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后去教堂洗礼,长大成人后很少去教堂做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宗教节日就是假日,届时他们多是出远门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礼拜。
目前,在德国共有24个州立基督教会和27个教区、4.2万名神职人员。德国几乎每个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两个牧师从事教会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在德国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国家同教会的关系
德国今天基督教教派的划分以及它同国家的关系源于宗教改革时期。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样得到承认,并规定了“谁的地盘,谁的宗教”的原则,各邦君主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1618-1648年,新教与天主教进行勒30年宗教战争,最终签定了《威斯特法伦和约》。和约给予了各阶层人民自行决定其宗教信仰的权力,但国家同教会间的紧密联系,即君主同时也是各自邦国的最高主教这种状况并未改变。直到1919年魏玛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才最终完成了政教分离,但国家与宗教的联系仍未完全消除。
在德国没有国家教会,即国家对教会没有行政监督作用,国家对宗教信仰持一种中立态度,但教会并不是一个私人团体,而是同国家保持有伙伴关系的特殊形式的公法团体。在现实生活中,教会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政党。教廷通过同国家签定协议与和约来处理它与国家的关系。为了在联邦政府和议会面前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会在波恩驻有自己的全权代表。教会有权要求国家提供财政帮助,教会办的幼儿园、医院、学校的费用全部或部分是由国家承担的。在德国,教会从事的慈善事业遍布全国。天主教有24033个社会福利机构,重点是医院和幼儿园,其拥有113683个床位,工作人员40.7万人。新教有27885个社会福利机构,拥有91.2万张床位,有32.6万名工作人员。德国75%的养老院在教会控制之下,教会是仅次于全国公共机构的第二大“雇主”,提供有120万个工作岗位。由于教会办的青年旅馆、教会托儿所和幼儿园等收费比较便宜,因而深受人们欢迎。如今,教会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国,教会有权向教徒征税,通常由国家以报销费用的方式代理征收,教会的后继神职人员也多在国立大学中接受培养。在聘任神学教授方面,教会拥有发言权。
今日的德国,尽管青年对宗教的信仰不像老年人那样虔诚,每年还有几十万人退出教会,但宗教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德国社会的宗教气氛还是很浓重的,单纯的全国性的宗教节日就有13个,如三圣节、狂欢节、复活节、圣体节、圣诞节等等。每逢这些节日,全国都要放假,由此不难看出宗教对国家及社会的影响。
(三)宗教团体
1.福音新教教会
这是一个由24个基本上独立的路德教派、联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会组成的联盟。1991年它成为全德范围上的联合组织。它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德国福音新教教会理事会,最高立法机构是教会代表会议,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门是设在汉诺威的教会办事处。
2.天主教会
统一后的德国,天主教有27个主教区,其中有7个大主教区。其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有70多位。他们通过参加每年春秋两季召开的德国主教会议全体大会,就一些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大会的秘书处设在波恩。当今教皇约翰内斯.保罗二世曾于1980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访问联邦德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保罗二世的访问对世界基督教教会运动和促进国家同教会间的对话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德国每两年更替举行德国天主教代表大会和德国福音新教大会,以此来加强教会的影响,引起社会对教会的关注。平时就是通过大量的慈善工作来扩大教会的影响力。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有自己从事慈善工作的专门机构。天主教进行慈善工作主要是通过德国慈善协会,新教是通过教会救济署。教会用于慈善救济事业的资金主要靠善男信女们的自愿捐赠。此外,就是办医院、养老院、康复院、幼儿园、学校等。虽说这部分资金全部或部分来自国家。但这些活动已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难以替代的社会福利活动,它填补了国家在此方面的空缺,因而深受公众欢迎,反过来这些慈善活动也极大地扩大了教会的影响,加深了它对国家的影响力。
3.其他宗教团体
在德国除福音新教、天主教两大宗教团体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宗教团体。其中主要有“自由教会”,这是一个具有自愿性质的教会,加入这种教会由自己决定,而不是在儿童洗礼时由家长决定的。福音会-卫理会是最大的自由教会,此外还有浸礼会、老天主教会、门诺会、贵格会和救世军,这些教会仍属基督教范围。
“犹太”既是宗教教派,又是种族的名称。二战前,约有50万犹太人居住在德意志帝国,在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之后,今天生活在德国犹太区的犹太教徒只有约5万人。最大的柏林犹太教区有近1万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有6000名,慕尼黑有近5000名。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莱比锡的富有传统的犹太教区集中了一些犹太教徒。此外,还有一些生活在非犹太区的犹太人。在德国,各犹太教区的最高组织是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创建于1979年的海德堡犹太学大学是一所专门从事犹太学研究与教学的高等学府,该大学有一个中央档案馆,它是由德国犹太人中央理事会于1987年承办建立的。在此档案馆中存放着有关犹太人历史的相关档案,它为人们从事犹太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们知道在德国的8180多万居民中生活着720万外国人,他们在迁到德国的同时,也把他们的宗教带到了德国。今天在联邦德国约有170万穆斯林教徒,他们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而且已成为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大量外籍雇员的到来,是德国出现了一些原本没有的宗教团体。
(四)宗教建筑
作为一个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基督教不仅是人们普遍的宗教信仰,而且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客观上它为德国留下了一大笔文化遗产。那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金碧辉煌、风格各异、傲然屹立的大教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建筑标志,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德国人的建筑天才,是德国传统的象征,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的到来。有关德国古老的教堂建筑,我们在后面另辟章节作详细叙述。
介绍几个网站:
http://www.fxyn.cn/gnjs/shjjsh/200609/6783.html
⑦ 德国有多少个民族
德国人口有7700多万,其中90%以上是德意志人,只有少数丹麦人和犹太人。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德语为官方语言。德国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人口高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日尔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尔曼人不称自己为日尔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尔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国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国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德国人。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外国人
德国的7700万居民中有730万外国人,即平均约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国人。一直以来,210.7万土耳其人是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其次是从今天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来的72.1万人。生活在德国的来自波黑地区的约有28.14万人,来自克罗地亚的20.66万人。大约60.8万意大利人、36.3万希腊人、18.5万奥地利人、13.2万西班牙人、13.2万葡萄牙人、11.5万英国人、11.3万荷兰人和10.4万法国人构成了来自欧盟国家的最大的居民群体。约有28.3万波兰人、9.5万罗马尼亚人和11万美国人生活在德国。
此外还有例如来自原苏联的5.05万人、匈牙利5.2万人、摩洛哥8.4万人、突尼斯2.55万人、加纳2.2万人、巴西1.96万人、阿富汗6.65万人、中国3.67万人、印度3.6万人、伊朗11.4万人、黎巴嫩5.6万人、巴基斯坦3.8万人、斯里兰卡6万人和越南8.8万人。
几乎将近一半的外国人在德国至少生活了10年,30%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或更长时间。在这里居留了至少10年的外国人中,大约90万人年龄在25岁以下;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是在这里出生的。
德国还将继续限制外国人的移居,并且1973年颁布的停止从非欧盟国家招聘雇员的规定继续有效,非法入境和就业要受到惩罚。自2000年1月1日起,德国开始实行新的《国籍法》。
⑧ 德国人口有多少
德国人口总数近8200万人(其中730万为外国人),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0人,也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
德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统一后柏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目前已达430多万人。城市密集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了1100万。其他人口稠密的地区还有法兰克福、威斯巴登和美因兹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莱茵-内卡河流域的工业区、以斯图加特为中心的经济区以及不来梅、德累斯顿、汉堡、科隆,莱比锡、慕尼黑和纽伦堡等城市及附属区。而在北德低地的草原和沼泽地区、艾弗尔、巴伐利亚林区、上法耳茨、勃兰登堡边境地区以及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大部分则人烟稀少。德国西部的人口密度明显大于东部,人口在30万以上的20个城市中有4个在德国东部。
德国的人口年出生率为10.5胎/1000人,一直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对夫妇只有1.8个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外来移民。
德意志民族与少数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统称日尔曼人,他们是由法兰克人、萨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亚人等这些古老的日尔曼部族经过近千年的同生共长而形成的,其各自的传统、风俗和方言延续至今。由此,在德国,人们被分为巴伐利亚人、施瓦本人、莱茵兰人,黑森人、梅克伦堡人,萨克森人、威斯特法伦人等。人们对他们的性格特征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伦堡人沉默寡言、莱茵兰人豪放开朗、威斯特法伦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俭用、萨克森人勤劳机灵、不一而足等等。他们不仅在性格上有差异,就是在建筑和居住区的风格、日常习惯、服装以及饮食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点。
在德国还居住着少数的丹麦人、吉普赛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
外国人
德国的8200万居民中有730万外国人,即平均约每12个人中就有一个外国人。一直以来,210.7万土耳其人是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其次是从今天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来的72.1万人。生活在德国的来自波黑地区的约有28.14万人,来自克罗地亚的20.66万人。大约60.8万意大利人、36.3万希腊人、18.5万奥地利人、13.2万西班牙人、13.2万葡萄牙人、11.5万英国人、11.3万荷兰人和10.4万法国人构成了来自欧盟国家的最大的居民群体。约有28.3万波兰人、9.5万罗马尼亚人和11万美国人生活在德国。
此外还有例如来自原苏联的5.05万人、匈牙利5.2万人、摩洛哥8.4万人、突尼斯2.55万人、加纳2.2万人、巴西1.96万人、阿富汗6.65万人、中国3.67万人、印度3.6万人、伊朗11.4万人、黎巴嫩5.6万人、巴基斯坦3.8万人、斯里兰卡6万人和越南8.8万人。
几乎将近一半的外国人在德国至少生活了10年,30已经在这里生活了20年或更长时间。在这里居留了至少10年的外国人中,大约90万人年龄在25岁以下;三分之二的青少年是在这里出生的。
德国还将继续限制外国人的移居,并且1973年颁布的停止从非欧盟国家招聘雇员的规定继续有效,非法入境和就业要受到惩罚。自2000年1月1日起,德国开始实行新的《国籍法》。
⑨ 德国的日耳曼人大约有多少
这个中国很难找到,估计德国官方会有统计,当然咱是没希望得到官方数据了。但是可以有个大概数目,德国目前人口约8200万,日耳曼族人占德国人口的百分之 90~93.那咱们就取个中间值91.5,那么德国的日耳曼族人就大概为7503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