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的时候 德国人民老百姓在干什么 所有的年轻的都当兵去了吗 现在的德国人是怎么回事 哪里来的
当时的德国老百姓都在支持军队在前线作战 当然也有一部分反希特勒的人 但力量极为薄弱 现在的德国的人是日耳曼人 一个相当牛逼的民族!!!
‘贰’ 二战唯一没参战的世界强国,当时它在干嘛呢
二战是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战争,包括几乎所有大国在内,一共61个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这场战争,并且造成了9000万人的伤亡,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个唯一没有参加战争的世界强国,这就是西班牙,此时的它在干什么呢?
因为便捷的地理位置,西班牙可以说是全球化最早的受益者,而最早的日不落帝国,正是西班牙帝国,它来自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最着名的一句话:“在朕的领土下,太阳永不落下。”
由于西班牙的明哲保身,虽然它偏向纳粹一番,盟军在二战后却并没有对这里进行清算,同时西班牙作为一个中立国,也成为了法西斯和盟军间谍激烈交锋的战场。整个二战期间,西班牙因为置身事外,得到了高速的恢复和发展,避免了战乱带来的痛苦,至少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是幸运的。
‘叁’ 德国人有哪些生活习惯
nomad46:
你好。我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远道来访的德国客人,我强烈建议你用中国式的传统礼节接待,这样做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德国客人能从中直接感受到新鲜独特的异国风情,大大激发其好奇心;第二,这样的待客方式也是你所熟悉的,能够有效避免纰漏。毕竟年轻人还是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不同于成年人的固定模式。
一般来说,德国人讲究顺序、隐私并严守时间。你几乎见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对客人的不敬,是缺乏友情和教养的表现。所以,在与德国客人相处时一定要注意这些。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在与客人打交道时,总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对刚相识者不宜直呼其名。
另外,你问到家里需不需要单独准备卫生间的问题,我想如果不便,则大可不必。但是保持室内干净整洁却是十分必要的。
饮食方面,我认为德国客人不远万里而来,其目的主要是想全方位地感受一下真正的中国生活,当然应包括体验中餐。我国有八大菜系,随便哪一样德国客人都会乐不思“薯”的。如果他实在吃不惯,洋快餐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另外,德国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点,午餐一点,晚餐七点。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间喝午后咖啡,吃蛋糕。与中国的饮食习惯不同,德国人最讲究、最丰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而且,德国人喜欢肉食,
他定会对名扬海外的北京烤鸭赞不绝口。
至于聊天交谈方面,可以涉及到有关德国的事和足球等,不要谈篮球,垒球和美式橄榄球等。
通常,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所以交谈时不要询问人家的私事(如问女性的年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
礼物,送礼很受德国人重视。当他们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建义准备些极具中国特色的纪念品。前年我家接待挪威客人时,我赠送的礼物是一对大红色中国结。我觉得你这次如果准备送出08奥运福娃,他将非常乐意接受。
怎么样,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希望我的经验之谈能够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好运。谢谢你的提问。
‘肆’ 二战欧洲战场国家都在干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参战了,只是主要战场发生在欧洲,东亚,东南亚和北非。
美洲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英国曾与德国在南美洲沿海发生过海战,详情可参见拉普拉塔河口海战),但是许多国家仍然向轴心国宣战并且派出远征队(比如巴西)或者向盟军提供资源及帮助。
真正保持中立的,除了众所周知的瑞士之外,其实还有一些国家,分别是:爱尔兰,瑞典,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西班牙,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北也门,土耳其,安道尔,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
中立国其实是“非交战国家”。在二战中,真正保持中立的国家是几乎不存在的,就连瑞士也是打下过盟军和轴心国的飞机的,这种情况实在不能算是中立,应该说是两边都得罪才是吧(事实上瑞士也在二战的时候不仅被轴心国而且被盟军“不小心”轰炸过,只是造成的损失不大而已)。
关于“非交战国家”即为中立领土的基本国际法是在海牙公约(1907年)定下的,因此在这里就按照海牙公约对“中立领土”的定义来定义中立国家。
爱尔兰。
虽然作为大英帝国的邻居,然而爱尔兰人坚决不想淌二战这滩浑水,就算是被德国轰炸,被英国人和德国人击沉商船,他们也坚决不加入战争。
就连炸弹扔到国都头上,也休想让他们从他们的岛上挪移一步。英国人甚至为了防止门口有敌人,一度计划过入侵并占领爱尔兰(W计划),但看在爱尔兰实在是人畜无害,战线又铺得太开,也就算了。所以爱尔兰的中立从战争开始一直维持到结束,过着相对悠闲的小日子。
葡萄牙。
葡萄牙这个国家很迷,新国是法西斯政府,但是总被隔壁同门师兄西班牙眼睁睁地瞅着。
为了制约西班牙加入轴心国并入侵的野心,葡萄牙身为法西斯政府却和盟军走得更近,尤其是英国(一方面是因为英国在地中海沿岸的军队,一方面是历史上持续数百年的军事同盟)葡萄牙在二战中与轴心国和盟军均有贸易往来。
葡萄牙在二战后期将亚速尔群岛借给盟军作为军事机场以便针对德军的潜艇进行攻击(虽然本质上借给他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知道英国人有占领亚速尔群岛的计划并且知道打不过他们)。总体而言因为和西班牙互相牵制着对方,所以两边都按兵不动,大眼瞪小眼了一整场战争。
另外,虽然西班牙的蓝色师中绝大多数是西班牙人,但是同为法西斯阵营的葡萄牙也象征性地派出了一些兵力加入蓝色师。
西班牙。
葡萄牙的邻居是弗朗西斯哥·佛朗哥的长枪党的地盘。在二战之前,西班牙刚刚结束了一场血腥的内战,保王的长枪党战胜了西班牙国名党,西班牙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联军。
在建立了一个军事独裁政府之后,西班牙就闭门造车了,眼巴巴地瞪着隔壁邻居葡萄牙看,虽然因为葡萄牙和盟军的亲近使得佛朗哥不敢动手,生怕牵扯进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直接参战,然而亲近轴心国(在1935年的时候佛朗哥访问过纳粹德国并与希特勒会面。
希特勒表示对佛朗哥的事业的支持)的西班牙还是像轴心国提供了兵力支持,就是附属于德国陆军的47000人的蓝色师,这支部队在列宁格勒之围和克拉斯尼博尔战役中表现优异,是德军中唯一一支被赋予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勋章的师团(蓝色师勋章)。
他们在整个东线战场上死亡人数22000人左右,而整支师团消灭了近50000的苏军有生力量。
瑞士。
众所周知的万年中立国瑞士中立的主要原因在于它作为世界的银行,苏黎世储存的大量资金都可能被盟军或者轴心国掠夺。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瑞士干脆谁的阵营也不加入。
虽说如此,瑞士依赖于德国的煤矿进口(德煤占了当时瑞士国家能量资源消耗的41%),因此私底下它还是跟邻居德国有贸易往来。据说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盟军轰炸了瑞士,瑞士也毫不示弱地用高射炮射下了盟军的飞机。
德国也曾有过侵略瑞士的意向,因此派侦察机巡逻过瑞士阿尔卑斯山,然而刚进入瑞士的领空没多久便也被瑞士人射下来了,作为回报,德国人也派了轰炸机轰炸了瑞士。在战争开始前,瑞士曾经预料过周围国家战争时期入侵的可能性,因此在阿尔卑斯山中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因为瑞士多山的地理,这个国家易守难攻,再加上本身它对于德国的依赖性,德国最终便放弃了入侵瑞士的计划。
瑞典。
虽然没有加入轴心国阵营,然而在冬日战争(1939-1941)及后继战争(1942-1944)中瑞典向芬兰提供了武器和人力资源,并组织了志愿军帮助芬兰抗击苏联的进攻。
此外,瑞典还提供铁路运输帮助德军向芬兰前线输送物资和军备(1941年6月到7月,德国第163步兵师从德占的挪威经由瑞典向芬兰运送大量的榴弹炮和坦克)并向德国进口钢铁。
然而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瑞典发现事态不对,便倒戈向盟军,在芬马克郡解放战时向盟军提供由挪威难民组建的挪威游击队作为帮助。瑞典在二战期间收留了大量北欧反法西斯战士和犹太难民,并暗中给予帮助。
波罗的海三国。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在1938年7月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签订了中立条款,然而战争爆发时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苏联无视波罗的海三国的中立性,迅速攻下并占领了这三个国家。此后这三个国家先后出现了反苏地下党组织,然而很快被苏联秘密警察组织内务人民委员部扼杀。
为了防止更多的起义发生,苏联在波罗的海三国实行焦土战术。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中,波罗的海三国被纳粹德国攻陷,部分国民被纳粹德国强征入伍(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附属于德军的爱沙尼亚第八步枪军和附属于武装党卫队的拉脱维亚军团)。
其余的一些军民逃亡芬兰并加入了芬兰军队抗击苏联。立陶宛相对苏联而言更加欢迎德军,并组织立陶宛秘密警察帮助德国搜捕苏联和波兰的地下党成员。
沙特阿拉伯。
沙特1939年9月的时候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于1941年10月与日本断绝外交关系。虽然正式外交层面上保持中立国家态度,然而靠石油赚钱的沙特阿拉伯把石油卖给了狮子大开口的美国。
1943年,沙特阿拉伯与美国正式建交(沙特阿拉伯在1932年前还是一堆打来打去的沙漠小部落,内志酋长国战胜了英国扶植的赫贾兹王国和奥斯曼帝国支持的舍迈尔山酋长国,成立沙特阿拉伯)。
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尔-沙特国王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私下成为了好友。沙特阿拉伯允许美国在宰赫兰建设军事机场,但是沙特本国在1945年才向德国和日本宣战,因此没有什么实际作为。
土耳其。
在二战开始时土耳其还在从一战的战败造成的动乱中恢复。二战开始前,土耳其在1939年与英法签订互助合作条约。然而德国入侵法国后土耳其以出兵可能会导致与苏联产生冲突(苏联39-41年间与德国处于半同盟状态)为由没有出兵而保持中立。
1941年7月,保加利亚王国加入轴心国并允许德国经由国土入侵希腊与南斯拉夫。土耳其就怂了,跟德国签订了中立条约。土耳其产铬(用来生产不锈钢和耐火材料),而德国因为当时盟军对他们的禁运令而缺铬,所以作为不被入侵的条件,土耳其在二战期间成为德国铬的主要来源。
1944年看到德国人被打得七荤八素之后,土耳其就变跳了,于是和德国断绝了外交关系并停止向他们供应铬。1945年,看德国要战败了,土耳其赶紧巴结盟军,并向德国宣战,然而土耳其最后也并没有出兵。
也门。
国家一大半被英国人占着,没有心情管二战。
安道尔。
虽然理论上来说从一战到现在一直跟德国人处在交战状态,但压根没有在乎。法国,说不要再从国家输送地下党。
列支敦士登。
把资产移走。
摩纳哥。
赌、娱乐。
圣马力诺。
驻扎德国的医务人员。
梵蒂冈。
压根没动。
(4)德国人非常时期在干什么扩展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伍’ 德国人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怎么生活的,吃的什么喝的什么
欧洲人吃什么穿什么呢?今天的我们,尤其是前几年,因为欧美经济发达,所以代表着先进的标志,各种生活习惯都往欧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礼服,感觉其实也一般而且还很贵,前几年吃一顿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贵很多的,这几年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西餐还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对西餐感觉一般,我还是喜欢经济实惠的中国小吃,我想如果真的来一场美食较量,中国菜估计只派出四川代表队就可以完胜,因为西方的餐饮文化实在是和经济断层太大了。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德国人喝啤酒的习惯还是没有摒弃。在德国啤酒好像是一种仪式性的习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馆进行,很多轻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馆慢慢消遣。德国的酒馆常常人满为患,他们站着喝下一扎一扎的啤酒,就着腌渍酸菜或者猪火腿作为下酒菜。估计这味道。。我觉得不行。当然,柏林也有高档餐厅招待那些上层社会的有钱人,里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奇馔佳肴,意大利的芦笋,法国的芥兰、波兰的鹅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没有多大关系了。普通人奢侈一点,可以在小酒馆上一些猪蹄髈,还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时候只有一盆浑浊的菜汤,盆底垂头丧气地沉着几片肥肉。有一本小说讲到了当时一个年轻的女秘书多丽丝,她的梦想是吃上一份萝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苹果丁,当然只是想想罢了……
不过和吃的对比起来,对于女秘书来说,穿的似乎更加重要。还是多丽丝,她宁愿放弃梦寐以求的牛排,给自己买一顶最新的时尚的帽子。和今天疯狂的筠蛋一样,当时的女孩对奢侈的衣服和化妆品没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书喜欢穿一件橙红色的连衣裙,裙子上有花点,戴一双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来的不过也很美丽,脚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点的女性,会身穿经洗的巴黎丝衬衣,上面有手工刺绣的花纹,真丝的睡衣,还有鸵鸟皮的鞋子。当然,这样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点或者像多丽丝这样傍上情人的女秘书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着制服,颜色灰暗,质量平平。工业文明影响之下城市的花样很少,乡村倒是相比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绣花上衣,花边裙子,丝绸披肩,不过年轻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纪念性的节日场合之下能看到这样的服饰了。
吃的不是那么重要的时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绞尽脑汁的事情。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挑出来自己最喜欢的那么一件(一车),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标志。说到这里,亲爱的读者朋友,你们双十一购物车里都有点什么?
‘陆’ 德国人业余时间喜欢干嘛
远足 德国人的第一业余爱好
“远行,远行,磨坊工的乐趣”,这是一首德国民歌的头一句歌词,这首由着名诗人米勒名诗改编的民歌,深受德国人民的喜爱,已经唱了160多年。
据德国远足协会报道,在自然界中远足(Wandern),是3千4百万德国人的第一业余爱好,要知道,这个数字近德国人口的五分之二。他们最钟爱的远足路线是在德国的中型山区,这些路线加起来有30万公里,其中三分之二的线路,都做出了标志,并能受到常年维护。
全德国各个地区的远足协会共有56个,会员多达60万人。而今年刚刚过去的7月21-25日,就是全德国第105次远足日。在图林根萨勒河地区,今年会有3万多人参加各项活动。
今年远足日的口号是:为心灵与感知远足(Für Herz und Sinne wandern)。
‘柒’ 德国风情民俗
九月“斯图加特啤酒节”每年九月底的周日,装饰华丽的啤酒车、来自全国各地身着民族服装的团队,在音乐和沿街欢乐人群的阵阵喝彩的伴随下从巴特--勘施塔特的疗养院大厅一直行进到勘施塔特大草坪。伴随这多彩的游行队伍、鞭炮和打开的酒桶,斯图加特最大的民族节日“斯图加特啤酒节”又名:“勘施塔特民众节”拉开了序幕。24米高,装饰华美的水果柱矗立在节庆场地中央。该传统源自1818年。节日举办的期间,不论远近的客人都会齐聚斯图加特勘施塔特大草坪,涌入多个巨大的啤酒帐篷。他们在那里品尝烤子鸡、大口痛饮节庆啤酒,并沉醉在本土乐队优美的民族音乐中。外面,空气中弥漫着烤杏仁的香味,一台迷幻的摩天轮正盛情邀请人们到节庆场地上空一游,气球漂浮在空中,8字回旋滑道和鬼屋带给客人紧张刺激的难忘体验。射击棚有运气在等候神勇的人们。这一传统的节日持续15天,这就是德国最魅力无穷的、第二大民族节日,节日的高潮则一定是美妙的焰火表演。慕尼黑十月啤酒节慕尼黑正在过节,啤酒节时刻已经来临:铁钎上的牛肉在炭火烧烤中散发着浓郁的香味,穿着典型南德民族服装的啤酒女郎,面带诙谐的微笑,将装满新鲜啤酒的单耳大酒杯亲切的送到餐桌上,响亮的传统吹奏乐传遍巨大的帐篷里每一个角落。1892年玻璃做的大啤酒杯第一次在欢庆中进入大草坪,而许多传统主义者却坚持使用陶制的大啤酒杯。今天,十月慕尼黑啤酒节以600多万参加者成为德国,乃至世界规模最大的啤酒主题盛会。祝您啤酒节快乐!德国传统美食丰盛、浓重、有热量---是德国传统美食的特点,它不仅仅为果腹,更能愉悦身心。味道浓郁的酸菜(决不等同东北沤酸菜),新鲜多汁的酱肘子或松脆的烤猪手;当然不能忽略的是闻名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德国香肠以及富含维他命的面包,从三孔面包圈到胡桃包、黑麦粗面包。300 多种面包:不同类型的面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条纹状的黑麦粗面包是威斯特伐利亚主要食用面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属于特殊面包的一类,例如,洋葱、甜葡萄和低热量的薄脆面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面包越来越受欢迎。 。德国每个地区都能魔术般地变出不同的美味佳肴,讲究自己的美食菜谱,并为此而自豪。北部的厨师不仅把鱼肉和奶油混合,还能巧妙的加入梨、豆子和熏肉。在南部和西部,盘子里往往有美味的丸子。 每个地区都以他们自己的香肠而自豪。格丁根 (G?ttingen) 和里根斯堡 (Regensburg) 的香肠自中世纪就已经驰名于世了。 图林根红香肠 (Thueringer Bratwurst) 和用牛至属草烘烤出来的五香香肠,天下一绝。卡塞尔 (Kassel) 人只喜爱他们自己的肝肠, 施瓦宾人宁愿为百里香、丁香和肉豆寇烘烤出来的五香黑香肠而死
‘捌’ 德国人为什么要发动二战他们当时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标志着二战正式爆发。关于二战爆发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德国的原因,有的是英法等国的愿意,还有的是希特勒的原因。当然,不管是哪一种,德国都是发动战争的国家,对人类带来重大灾难,德国都要对这场战争负责。不过如果我们能知道当时的德国人生活状况,就知道德国人为何要发动战争了。
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德国需要偿还巨额贷款。这笔贷款给德国带来沉重的灾难。不仅如此,之后由于德国马克的大幅度贬值,导致有一半的人失业。再加上1929年的经济危机,可以说德国人真的生活杂民不聊生的状态下,不够当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希特勒上台后,通过一些列的政策,德国失业率迅速下降,为1.6%,还低于当时美国的1.9%。且不管后来如何,希特勒当时的政策可以说真的是拯救了德国。
正是这样的原因,才导致有大量的德国人支持战争。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这种循环就是恶性循环。发动战争未必能够胜利,即使胜利了,他们也需要发动更大的战争。到时候迟早会灭亡。虽然希特勒解决失业的方法成效很快,但最终效果还是不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来说,罗斯福的出现真的是拯救了当时的美国。
‘玖’ 二战时期,德国人到西藏干了些什么
据说是去找地球地轴。
据说希特勒认为西藏人是雅利安人后裔,而希特勒也自称是雅利安人的后裔。而且传说西藏的地底下有一个神秘王国叫桑巴拉,那里是地球的地轴,如果得到了地球轴心的力量的话,就可以长生不老……希特勒也迷信了一把,就派部队去了。
‘拾’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及作息是怎样的
德国民俗风情习惯、婚庆葬礼、民族节庆、社交礼仪
走近德国风俗,了解并知道德国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去德国学习、工作或者访问的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无所知,到时免不了会闹出笑话,或者给自己带来不便。所谓 入乡随俗 ,就是这个道理。但怎么才能 随 得好呢?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纪律 讲整洁*
德国人非常注重规则和纪律,干什么都十分认真。凡是有明文规定的,德国人都会自觉遵守;凡是明确禁止的,德国人绝不会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许多情况下,德国人近乎呆板,缺乏灵活性,甚至有点儿不通人情。但细细想来,这种"不灵活"甚为有益。没有纪律,何来秩序?没有规矩,何有认真?
德国人很讲究清洁和整齐,不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环境的清洁和整齐,而且也十分重视大环境的清洁和整齐。在德国,无论是公园、街道,还是影剧院或者其它公共场合,到处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德国人也很重视服装穿戴。工作时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里虽可以穿得随便些,但只要有客来访或外出活动,就一定会穿戴得整洁。看戏、听歌剧时,女士要穿长裙,男士要穿礼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装。参加社会活动或正式宴会更是如此。
守时间 喜清静*
德国人非常守时,约定好的时间,无特殊情况,绝不轻易变动。德国人应邀到别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访朋友,都会按点到达,不会让主人浪费时间干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则的话,就是不礼貌,如有特殊原因无法准时赴约时,都会向朋友表示歉意,并请求原谅。
德国人多喜欢清静的生活,除特殊场合外,不大喜欢喧闹。比方说,许多人虽在城里上班,但却把家安在乡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镇,图的就是一个清静。就是那些住在城里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围的无噪音。例如,晚上8时至第二天早晨8时不可以演奏乐器、大声喧哗。如果晚上要搞聚会活动,事先要向邻居讲明情况,请求他们谅解,并尽可能安排在周末,尽可能不大声喧闹。否则,受干扰的邻居会十分恼怒,可能会当面提出抗议,个别人甚至会请警察出面干预。
*待人诚恳 注重礼仪*
通常来讲,同德国人打交道没有太多的麻烦。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比较干脆。凡是他们能办的,他们都会马上告诉你"可以办"。凡是他们办不到的,他们也会明确告诉你"不行",很少摆架子,或者给人以模棱两可的答复。当然,人际关系和努力的程度对办事也绝非没有影响。
和西方许多国家相似,德国人比较注意礼仪。两人相遇时,不管认识不认识,也不管在路上,或者办公室、宾馆、电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问声"您好 "。餐馆吃饭时,也要向已就坐的顾客点头问候,真的是"斯文对斯文,礼多人不怪"。朋友见面以握手为礼,告别时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长时间未见的朋友相见或长期分开时可以相互拥抱。正式场合,仍有男子对女子行吻手礼,但多做个吻手的样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讲)作为尊称。只有亲朋好友和年轻人之间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称呼。对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长幼,都可以称"某女士 ",但对已婚妇女应以其夫姓称之。
送礼在德国也很受重视。应邀去别人家做客时,一般都带礼物。大部分人带束鲜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带瓶葡萄酒,个别人带一本有意义的书(或者是自己写的书)或者画册之类等。在欢迎客人(如车站、机场等场所)、探望病人时,也多送鲜花。在祝贺他人生日、节日或者婚嫁等时,可寄送贺卡,如送贺礼,则以实用和有意义为原则,而不是以价格高低论轻重。所送之礼物都要事先用礼品纸包好。许多人常在收到礼后会马上打开观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在德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女士在许多场合下都受到优先照顾,如进门、进电梯、上车等,都是女士优先。男士要帮女士开轿车门、挂衣服、让座位等。女士对此只说声"谢谢",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对方不怀好意。在同人交谈时,德国人很注意尊重对方。不询问人家的私事(如不问女性的年龄,不问对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场的人开玩笑。就餐谈话时,不隔着餐桌与坐得较远的人交谈,怕影响别人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