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奥在历史上有什么关系
这是个略为复杂的问题,我简单说下
首先德意志是个地理和民族概念,指的就是今天德国,奥地利境内及波兰,俄罗斯,法国部分地区。德意志一直以来都处于分裂的状态,直到十九世纪以来,新兴的国家普鲁士靠着铁血政策统一了北德诸邦,同当时南德最强大的奥地利遥相呼应。之后就是三次王朝战争,第一次联合奥地利打败了丹麦取得了荷尔施泰因和石勒苏益格,第二次打败了奥地利,第三次打败了法国也就是普法战争。通过这三次战争腓特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是腓特烈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他的方案是小德意志方案,并没有统一奥地利,却统一了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等南德诸邦。之后就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奥地利一直被排除在外。后来希特勒曾经德奥合并,但直到今天德意志都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
Ⅱ 德奥合并的合并过程
1936年,继任奥地利总理的许士尼格和德驻奥公使巴本签订了一个秘密协定和一份公报。由此,奥地利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但其内政和外交已经基本上被德国控制了。英法两国对此无动于衷,希特勒决心完全正式吞并奥地利。1937年6月,德国制定武装入侵奥地利的“奥托计划”。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约见许士尼格,要他签署一份奥地利完全听命于德国的议定书,并命令他在三天之内答复,否则要进军奥地利。奥地利政府在德国军事威胁下,被迫作出了释放奥地利纳粹党成员,任命纳粹分子赛斯·英夸特为内政部长;任命亲纳粹分子汉斯·菲许包克和格拉斯·霍克斯特瑙为财政部长和国防部长;德、奥有步骤地交换100名军官;做好使奥地利纳入德国经济体系的准备。 1938年3月11日淩晨,希特勒下令实施“奥托计划”,20万德国国防军向德国与奥地利边界集结。同时,希特勒向奥地利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勒令奥地利取消之前准备进行的决定奥地利是否与德国合并的奥地利公民投票,由赛斯·英夸特担任总理。3月11日,许士尼格辞去总理职务,赛斯·英夸特组阁。
1938年3月12日淩晨,德国国防军越过德奥两国边界,进驻整个奥地利,期间没有发生交火事件。3月13日,赛斯·英夸特在《奥地利同德国重新统一法》上签字,德奥两国正式合并。奥地利成为德国东方省,赛斯·英夸特担任省长。德、奥合并使德国领土扩大17%,人口增加10%,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Ⅲ 在二战之前,德国和奥地利是一个国家吗
1938年3月12日纳粹德国与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合并。
欧洲二战的开始时间是1939年9月1日,所以二战前德奥是一个国家
Ⅳ 1938年德奥合并以后,希特勒为什么不把德国的首都迁到维也纳
从希特勒掌握德军控制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开始的那一天之间,要经过19个月的时间。在那几个月中,希特勒从事了一种徒外交,在其中他虚张声势,欺负,威胁并向各种欧洲领导人撒谎,以扩大他的帝国的疆界。
他的第一个受害者是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舒斯尼格博士,这个国家被纳粹煽动者撕裂,内部也受到德国新发现的军事力量的威胁。为了与希特勒达成某种和平解决办法,舒斯尼格同意在贝希特斯加登举行面对面的会议。前奥地利大使弗朗兹·冯·帕彭举行了会议。
1938年2月12日,一个寒冷的冬天早晨,帕彭在德国-奥地利边境遇到了舒斯尼格的汽车,帕彭和他一同前往希特勒壮观的山顶静修胜地。帕彭告诉舒斯尼格,希特勒今天早晨心情很好。但是,帕彭补充说,希特勒希望舒斯尼格不介意在当天的讨论中是否也有三名德国最高将军出席。
菲勒·阿道夫·希特勒的令人生畏的眩光-在家中贝希特斯加登山顶寓所内的书房内-第一次外交征服的场景。
舒斯尼格对此有些吃惊,但是现在改变任何东西为时已晚。他到达了希特勒别墅的台阶,并受到了弗勒本人的欢迎。站在希特勒身后的是三名将军。高级司令官威廉·基特尔,德奥边境的陆军司令沃尔特·冯·赖舍瑙和空军上将雨果·斯佩尔勒将军。
希特勒带领舒斯尼格走进他的别墅,一直到二楼的大厅,这是一个大房间,里面有一块巨大的平板玻璃窗,可以一览阿尔卑斯山的全景,远处就是奥地利本身。舒斯尼格全力以赴,对这个观点稍作讨论就打破了僵局。但是希特勒立即将他切断。“我们没有聚集在这里谈论美景或天气!”
于是开始了两个小时的地狱,其中默默无言的奥地利总理大肆抨击了菲勒。“您已尽一切努力避免采取友好政策!” 希特勒大喊。“奥地利的整个历史只是叛国的不间断行动……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舒斯尼格先生,我绝对决心结束这一点。德国帝国是大国之一,如果解决边界问题,没人会提高他的声音。”
在恢复镇定状态后,舒斯尼格试图安抚希特勒,并告诉他:“我们将竭尽所能,消除障碍,以加深理解。”
但是希特勒没有松懈。“那是你说的!...但是我告诉你,我将以一种或另一种方式解决所谓的奥地利问题...我有一个历史性的使命,而我将履行这一使命,因为普罗维登斯有注定我要这样做……我只需要下达命令,您所有可笑的防御机制都会被炸毁。您不完全相信您可以阻止我甚至延迟我半个小时,是吗?
希特勒指出,奥地利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无法制止纳粹入侵。“别想一会儿,地球上有人会阻止我的决定。意大利?我与墨索里尼...英格兰见面。英国不会为奥地利...还有法国动动一根手指。”
希特勒说,法国有权在莱茵兰占领期间阻止他,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现在对法国来说为时已晚”。
愤怒的舒斯尼格终于问希特勒他的条件是什么。但是希特勒又把他切断了,现在不礼貌地解雇了他。“我们今天下午可以讨论。”
到下午,现年41岁的舒斯尼格已经大约10岁了。然后,他被介绍给德国新任外交大臣,这位叫乔阿希姆·里本特罗普的不道德的人物向他展示了两页的文件,其中包含希特勒的要求。目前在奥地利被监禁的所有纳粹分子都将被释放。取消对奥地利纳粹党的禁令。奥地利律师,纳粹坚定的支持者Arthur Seyss-Inquart博士将成为新的内政部长,并由警方全权控制。此外,纳粹将被任命为战争部长和财政部长,并为奥地利整个经济融入德国帝国做准备。舒斯尼格被告知,这是菲勒的最终要求,因此无法进行讨论。他要立即签字,否则。
在这样的压力下,奥地利总理摇摆不定,说他会考虑签署,但首先寻求保证,希特勒不会再干涉奥地利的内政。帕彭加入的里本特罗普友好地保证,如果希特勒满足他所有的要求,他的确会尊重奥地利的主权。
这时,舒斯尼格被带回去见希特勒。希特勒对他说:“您要么照原样签字,然后在三天内满足我的要求,要么我下令进军奥地利。”
Schuschnigg屈服并同意签字,但告知希特勒,根据奥地利法律,只有该国总统才能批准该文件并执行条款。而且,他补充说,不能保证协议会被奥地利总统顽固的威廉·米克拉斯接受。
“你必须保证!!” 希特勒爆炸了。但是舒斯尼格说他根本做不到。希特勒然后冲到门口,向基特尔将军大喊。然后他转向舒斯尼格,突然辞退了他。舒斯尼格被带到候诊室,去思考希特勒对基特尔说的话。
Schuschnigg不知道他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虚张声势的受害者。当基特尔到来要订单时,希特勒咧着嘴笑着对他说:“没有订单。我只是想让你在这里。”
一个半小时后,舒斯尼格被带回去见希特勒。他有三天的时间将协议带回奥地利,并由总统签署,否则。
离开贝希特斯加登,在乘车返回边境期间,帕彭感到有些尴尬。“您有时会看到的样子,” 安慰他。“但是下一次我确定会有所不同。你知道,绝对是迷人的。”
这样就结束了贝希特斯加登的几次外交政变。像舒斯尼格一样,所有国家元首和各种各样的外交官到达那里都将处于可怕的不利境地。他们正在与一个总是愿意超越极限的人打交道,他们愿意派出军队并流血以获取他想要的东西。
希特勒知道,像舒斯尼格这样的文明人和那些追随者,会轻易妥协以防止丧生。他们都会为时已晚,希特勒不珍惜生命,而战争是他的终极目标。
几年前,希特勒曾向他的朋友赫尔曼·劳什宁坦白说:“我们必须为一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最艰苦的斗争做好准备。只有通过这种耐力的考验,我们才能为我们所称的统治地位成熟。我的责任是不计代价地进行这场战争,牺牲生命将是巨大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世界大战的意义;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将被钢铁般的坚硬所锻造。将会从我们身边消失,但是伪造的中央街区将永远存在,我不怕被歼灭,我们将不得不放弃我们所珍视的许多东西,今天看来是不可替代的,城市将变成废墟,城市中的贵族古迹将永远消失。这一次我们的神圣土地将无法幸免。但我不怕这一点。”
希特勒的德国在战争中已经步入正轨。日夜都在制造新武器。根据戈林的四年计划,整个经济处于战争的立足点。同时,通过希特勒青年准军事组织像钢一样硬化了德国的青年,该组织将希特勒提升到神的地位,并赋予了最高的职责和牺牲价值。年轻人被告知,个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并不重要。对富勒和祖国的职责至关重要。
如今,在1938年2月中旬,希特勒已派出奥地利总理回国,说服米克拉斯总统批准最后通atum。但是固执的米克拉斯拒绝接受所有要求。他愿意赦免已入狱的纳粹分子,但不愿将警察移交给纳粹同情者塞斯·因夸特。
同时,希特勒命令基特尔将军在奥地利边境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以使入侵似乎迫在眉睫。虚张声势发挥了魔力,总统米克拉斯很快就屈服了。他为奥地利的所有纳粹分子大赦,并任命塞斯·因夸特为内政部长,并完全控制警察。塞斯立即赶赴德国与希特勒见面并接受他的指示。
2月20日晚上,希特勒在柏林发表演讲,并在整个奥地利播出。他将奥地利纳粹分子描述为受迫害的少数民族,他说:“一个自觉的世界大国知道在其身边是同胞,因为他们同情和团结于整个德国种族和意识形态而遭受不断苦难,这是无法忍受的。 。” 演讲结束后,整个奥地利的纳粹分子在“ Sieg Heil!”狂叫中走上街头。和“希特勒!”
舒斯尼格总理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自己的神经,四天后在维也纳发表了自己的讲话,对希特勒做出了回应。他说,奥地利已经向纳粹作出了足够的让步,并且永远不会放弃其独立。他宣布:“到此为止,再也没有。” 界线已划定。
但是,胆小的纳粹煽动者正在从内部吞噬奥地利。暴民残忍地撕下了红白红三色的奥地利国旗,并举起了ast字旗,而在塞斯的控制下,警察站在旁边看着。
不断升级的政治动荡很快引起了经济恐慌。人们赶到银行取走了所有的钱。海外商品和服务订单被突然取消。游客呆在家里。奥地利纳粹占领了一些外围省份。在维也纳,舒斯尼格的政府开始在压力之下瓦解,这正是希特勒和奥地利纳粹主义者所希望的。
舒斯尼格在一次绝望的赌博中停止了灭亡并避开了希特勒,他宣布将于3月13日星期日举行全国公民投票,允许奥地利人对自己的国家是否应独立于德国进行投票。
希特勒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后大怒。他决定当场派遣德军阻止投票。凯特尔将军和冯·曼斯坦将军草率地制定了入侵奥地利的计划,其中包括三个陆军军团和空军。
但是对于希特勒来说仍然是一个大问题。他不确定意大利强大的法西斯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会对德国入侵邻国奥地利有何反应。因此,希特勒带着一封私人来信赶往罗马的使节,理由是该信即将进行的军事行动并请求墨索里尼的批准。这封信中包含了非常残酷的虚假说法,声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都密谋恢复哈普斯堡王朝的旧君主制并进攻德国。
到了3月11日星期五早上,Schuschnigg校长已经意识到即将发生的入侵。当天下午2时许,他通知维也纳的塞斯-夸夸特,将取消全民投票以避免流血。然后,塞斯给柏林的葛林打了个电话,通知他舒斯尼格的决定。总理的职位无可救药地削弱了,戈林立即像老虎一样猛扑他。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电话,相当于敲诈勒索。首先,戈林成功地使舒斯尼格辞职,然后他要求米克拉斯总统任命塞斯担任奥地利新总理。但是米克拉斯拒绝了。戈林随后发出最后通that,说必须任命塞斯为总理,否则德军将在当晚入侵。但是米克拉斯顽固地坚持了下来。
希特勒现在对奥地利的蔑视已经足够了。晚上8:45,他命令将军们从第二天黎明开始入侵。然后是希特勒一直在等待墨索里尼的消息。希特勒通过电话获悉,奥地利被意大利独裁者视为“无关紧要”。纳粹入侵不会受到干扰。
“告诉墨索里尼,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希特勒在电话中告诉他的特使。“永远,永远,永远,永远,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使全世界都对他抱有信心,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坚持下去!”
午夜前后,米克拉斯总统意识到自己的位置是绝望的,任命塞斯为奥地利新任总理。1938年3月12日,星期六,黎明时分,坦克和装甲车上的德军士兵如期咆哮横越德奥边界。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在大多数地方都像英雄一样受到欢迎。奥地利700万德国人中的许多人都渴望与德国的后起之秀以及充满活力的奥地利儿子保持联系。
当入侵的消息传到英国和法国时,他们的反应就像几年前希特勒占领莱茵兰时的反应一样。他们什么也没做。在法国,内部政治问题再次阻止了任何军事反应。现在由总理内维尔·张伯伦领导的英国已经表示,它将奉行of靖政策以维护和平。更糟的是,奥地利在其需要的时刻感到自豪和反抗,从未正式要求任何外部援助。
在德国,所有纳粹报纸的星期六版本印制了一个据称由塞斯大臣发往柏林的伪造电报,要求“德国政府尽快派遣德国军队”以恢复秩序。戈培尔也有虚假的报道,内容涉及维也纳的骚乱和涉及共产党员的街头战斗。这就是希特勒向世界展示的事件的版本,奥地利人自己渴望恢复秩序,要求德国提供军事援助。
希特勒意识到他的部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后,决定陪他的士兵们到他在Inn Braunau am Inn的出生地,然后到他曾是小学生的林茨。他还参观了他父母在莱昂丁的墓地,并献了花圈。
在林茨,他发表了感性的讲话,他说:“如果普罗维登斯曾经叫我从这个小镇出来,成为帝国的领袖,那么这样做一定是使我承担了一项使命,而这个使命只能是恢复我亲爱的家园到德国帝国。”
希特勒因此下令起草一项法律,规定奥地利与德国立即建立安舒卢斯联盟。第二天,即3月13日,星期日,该法律由塞斯领导的奥地利政府批准。正式的公告然后向全世界发布。奥地利已不复存在。现在是德国帝国的一个省。当希特勒收到真正的安施卢斯文件时,他自己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星期一的下午,他大步进入维也纳,这是他早在多年以前就以沉沦流浪汉而闻名的城市。他住在帝国饭店,那是他曾经半饿的一天工,曾经在那家旅馆里,把雪从入口外的人行道上铲下来,并随着有钱人来人往来而恭敬地摘下帽子。作为一个贫穷的青年,他永远都不能进去。今天,他是贵宾。
回到德国后,希特勒又安排了一次全民公决,就像他占领莱茵兰之后所做的一样。现在要求德国和奥地利人民批准安施卢斯。4月10日,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投票选出“ Ja”,最害怕永远不会投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选票很容易被发现。
纳粹占领奥地利的特点是爆发了反犹太暴力,甚至在德国都没有看到这种暴力。维也纳大约有18万犹太人。在整个城市中,犹太男人和女人被纳粹任意抓住,被迫擦洗墙壁和人行道,清除任何支持独立的口号。其他羞辱包括用神圣的希伯来祈祷布清洁党卫军营地的公共厕所和厕所。警察允许公开洗劫犹太人的房屋和企业时,成千上万的人也被无故入狱。
党卫军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与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一起陪同希特勒进入维也纳。他们很快意识到那里的犹太人将支付几乎任何费用离开该国。然后,海德里希成立了一个犹太移民办公室,该办公室由奥地利SS名叫阿道夫·艾希曼的男子管理,他向犹太人勒索金钱和贵重物品,以换取自由。该办事处非常成功,以至于成为了在德国设立办事处的典范。
希姆勒还在林茨附近的毛特豪森建立了德国以外的第一个集中营。在营地的花岗岩采石场中,将有约12万人被打死或“试图逃脱时被枪杀”。
至于反抗希特勒的库尔特·冯·舒斯尼格博士,他被盖世太保逮捕,并在达豪和萨克森豪森等纳粹集中营度过了几年。
希特勒没有开枪就占领了奥地利。隔壁的捷克斯洛伐克现在以为它被德军包围了三面而感到颤抖。希特勒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开始考虑占领Sudetenland的计划,Sudetenland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部地区,约有300万德国人居住。
一个月前,赫尔曼·戈林向紧张的捷克政府保证:“我谨向您表示,捷克斯洛伐克对帝国没有任何恐惧。”
Ⅳ 二战时,德国与奥地利是什么关系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和奥地利是联盟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合作的关系,他们在二战的时候都是属于“法西斯阵营”的,不过正义不会迟到,最终世界反法西斯战役也胜利了。
Ⅵ 德国和奥地利曾经合并过
1918年,在一战中战败的奥匈帝国被战胜国分割,于是原属奥匈帝国的德语地区(奥地利)就想和德国统一。不过,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和法国担心德国会迅速坐大,所以《凡尔赛条约》与《圣日耳曼条约》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在1930年代初,支持德奥合并的呼声甚高,而奥国政府更在1931年提议与德国建立关税同盟。不过,希特勒与纳粹主义在德国崛起,令奥国政府热情减退。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在初期领导纳粹党时就已经提出要建立一个统一所有日耳曼人的国家。他在1924年写作《我的奋斗》时,更声言他会尝试统一,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是纳粹党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扩张德国版图的第一步。事件发生前,德国先向奥地利施压,要求奥地利政府承认奥地利纳粹党的合法地位,甚至让该党参与奥国政府事务。1938年,奥地利首相库尔特·舒斯尼格为了保存奥地利的独立,宣布进行公投,来决定奥地利应否与德国合并。然后,德国政府向他施压,要他将权力交给奥国纳粹党。奥地利纳粹党在3月11日以政变推翻了奥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国国防军进驻奥地利时,不但没有遇到任何对抗,而且受到很多奥地利居民的欢迎。1938年3月12日德军占领奥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维也纳,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律,奥地利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其他国家对事件反应温和。一战协约国实行外交抗议,但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阻止合并之事,虽然它们有责任维护《凡尔赛条约》,尤其是有关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的条款。奥地利失去独立国家地位,直到1945年4月27日才再度恢复独立,并在后来获得二战盟国的承认。1938年3月德军开进奥地利,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Ⅶ 二战时,德军是什么时候占领的奥地利
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的事件。奥地利共和国地处欧洲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重要,是A.希特勒猎取的第一个对象。早在1933年德国间谍就在奥地利活动。1934年7月策动维也纳法西斯分子叛乱,刺杀奥首相E.陶尔斐斯。1936年 7月11日德国强迫奥地利签订《德奥协定》,要奥地利保证在外交政策中将始终按照承认自己是“一个日耳曼国家”的原则行事,并在秘密条款中规定让德、奥法西斯党徒参加奥政府机构。视奥地利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意大利,对希特勒吞并奥的企图开始持反对态度。1934年初,B.A.A.墨索里尼首席外交顾问访奥时重申,“必须首先保证奥地利的独立”。墨索里尼曾下令意军4个师开赴边境。1937 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墨索里尼改变了在奥地利问题上的立场。1938年2月,英国首相A.N.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美国驻法大使W.C.布利特通知德国,华盛顿“完全理解”德改变欧洲地图的计划。法国政府也表示无意干涉奥地利事务。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迫使奥总理 K.舒施尼格(1897~1977)答应德国以下要求:特赦以政治犯名义囚禁的全部纳粹党员,任命奥地利纳粹分子 A.赛斯-英夸特为内务部长兼保安部长,掌握警察权。3 月12日,纳粹党徒大肆宣扬“奥政府被共产党暴徒包围”,伪造奥政府请德出兵镇压骚乱的“紧急请求”,接着,德国军队长驱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维也纳,签署了德奥合并的法律,奥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东方省。对希特勒这一赤裸裸的侵略行为,西方列强仅仅表示抗议。不久,英、法、美等国又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吞并,分别把驻奥使馆改为驻维也纳领事馆。苏联强烈谴责纳粹德国的侵略 ,并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集体对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建议置之不理。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战略地位,更加肆无忌惮地实现它的侵略和战争计划。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斯科会议宣布德国吞并奥地利无效,决定恢复奥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5 年5月四国同奥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奥地利重新赢得主权国地位。
Ⅷ 二战背景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许多人认为:协约国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使欧洲避免另一场战争。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一条约的初衷。
一纸和约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特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奥兰多回国后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
姑息养奸 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的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要维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若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们中哪一个没有过类似侵略行径呢?此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这之后,法西斯国家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在世界各地频繁侵略,最终将世界推入了大战的深渊!
“绥靖政策”将世界推入大战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凭借手下能臣沙赫特(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经济才能,德国的经济实力几乎发挥出了全部的潜能。但是,饱受《凡尔赛和约》制裁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战爆发的1939年,德国人还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法西斯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险孤注一掷,但又不断得手,从而将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几乎灭绝人类的世界大战中去呢?答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没有此时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所奉行的“绥靖主义”,希特勒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个跳梁小丑而已。那么,英法等国是如何“绥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与国内民族主义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时,纳粹党人赛斯·因夸特在德国的支持下就任奥地利总理。当晚9时10分,赛斯·因夸特发出电报,请求德国援助。但希特勒早在当晚8时45分就已命令德军进军奥地利。3月13日,奥地利正式并入德国。其实,当时德军在入侵之前根本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其车辆有70%在路上抛了锚。
德奥合并,更准确地说是德奥合并的方法和结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战的路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被这种胜利的情绪所感染。
在这之后,他以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当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给予其境内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拥有几十个师、数十万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装备还是比较精良的,其战斗力足以抵抗德国军队的入侵。但这支雄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压力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出行,赶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别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据会议记录,张伯伦没有问过能否保持一个领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也没有问过这对西方列强会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影响,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了希特勒。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慕尼黑会议上的另一个“绥靖主义”者。在9月18日的会议上,法国总理达拉第力图使英国人相信:希特勒是个诚实办事的人,他在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后,绝不会再寻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张伯伦则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现在向他们提出的建议并确定不会同时发生军事政变的话,英王陛下政府准备参加拟议中的保证。”达拉第的一句话把英国推进了世界大战,而张伯伦的一句话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难的深渊。
9月29日,张伯伦与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签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协定的内容,还告诉他们:“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返回伦敦,面对机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张伯伦不禁高喊: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将伟大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
但是,没过多久,法西斯的炸弹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日对英美宣战,大战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环球时报》 2005年05月06日 第二十三版 )
http://hi..com/007cn/blog/item/64a8c65cc7a41043faf2c07b.html
http://hi..com/007cn/blog/item/c56cf01f89dcb1f5e1fe0b1c.html
Ⅸ 奥地利在二战前期 和德国合并 为什么现在奥地利还是独立的 不是归顺德国了吗 貌似本来就是德国的
从历史渊源上讲,奥德利和普鲁士都属于德意志联邦的成员,德皇威廉一世上台后,听从宰相俾斯麦的建议,积极推进德意志统一,合并小的联邦,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尤其是在普奥战争后,德皇以同宗为由,并没有过分的削弱奥地利,只是要求奥皇放弃了德意志联邦成员国地位,从此奥地利被排除在德国统一过程外。这也是德国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奥地利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一战前奥地利和匈牙利合并为奥匈帝国,一战后被迫解体,奥地利丧失全部出海口。而在二战前,希特勒大肆鼓吹民族主义(希特勒本人是奥地利公民),强调德国和奥地利德历史亲缘关系,赢得了奥地利人的好感。最终促成德奥合并,二战后,德国再次遭到削弱,德国和奥地利分裂。
Ⅹ 1938年3月份,德国吞并哪个国家
1938年3月14日德国吞并奥地利
1938年3月14日,对阿道夫-希特勒来说,今天是空前荣耀的一天。这位德国
领袖早年离开奥地利时是个身无分文的艺术家,而今天,当他返回维也纳来宣布
“德奥合并”时,他受到几千人的热烈欢迎。
希特勒从他的临时司令部所在地林茨来到奥地利的首都,40辆坦克在前面开
路,坐满军官的警车作后卫,一路上希特勒受到了来自奥地利各地的纳粹分子的
欢迎,而过去就是他曾经保证过奥地利的边界是不可侵犯的。
在路上大部分时间里,希特勒站在敞篷汽车上,身着棕色的突击队员军服向
狂热的支持者们几乎是歇斯底里地挥手致意。他的支持者们许多人挥舞着饰以纳
粹标志的旗帜。一些纳粹分子把这个标志缝在奥地利国旗上。
“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希特勒在维也纳宣称:“也是所有其他德园人的
共同感受。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今天宣称的统一的德帝国,再也不会被任何人
所分裂,永远不会处于分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