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狼群什么时候能达到高峰

德国狼群什么时候能达到高峰

发布时间:2022-05-03 09:05:53

‘壹’ 狼群战术的详细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大型舰队,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并侦查,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只要有一艘潜艇发现了盟军的护航舰队,就会发出无线电,将距离较近的潜艇全部找过来,在晚上对敌人发动奇袭。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德国占领法国后,将法国的西海岸和比斯开湾的各港口改造成德国的潜艇基地。开足马力的德国潜艇生产线也已经生产出一批新型潜艇交付部队使用。“狼群战”这时步入了它的最辉煌时期。德国也因此诞生了以单艇攻击作战为代表的普里恩、舍普克和奇默尔三位“王牌艇长”。“狼群”战术一时间所向披靡。德国潜艇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盟国38艘商船。在1942年一年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船只471艘,总吨位近220万吨。其中,英国的损失最大。1942年,德国“狼群”达到了击沉盟国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邓尼茨的‘狼群’是惟一使我感到害怕的部队。”
面对“狼群”的横行肆虐,盟军也有针对性地做了反击。1943年1月,盟国政府首脑与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成员决定:首先盟军要改进雷达,防止德军潜艇截听信号;其次要增加航母护航,用舰载飞机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三是运用新技术和新战术。4月28日,邓尼茨派出的3支“狼群”准备攻击英国的“ONS-5”船队,但由于运输船队及时得到了护航机群的保护,使德国潜艇无法协调行动,失去了攻击机会。自此,“狼群”普遍遭到护航舰和商船自卫武器的猛烈反击。1943年全年,德国“狼群”击沉商船的吨位仅为240万吨,自己却损失了245艘潜艇。1944年6月,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德国海军士气一落千丈,“狼群”战彻底失败。
现代海战理论也仍然把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杀手锏”。而现代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贰’ 二战中德国的“狼群”战术是如何被打败的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胜利,盟军的心理战术功不可没

狼群战:血染大西洋

1936年初夏,德国海战专家邓尼茨讲授了他的“狼群”潜艇战理论:狼群一般分散寻找食物,这可以增加发现猎物的机会。如果一只狼发现了猎物,它总是先用嗥叫召来同伴,然后跟踪,待出现最佳地点和捕猎时机时,群狼才会群起而攻之。于是,“集团攻击,狼群战术”便成为二战期间德国潜艇部队对付盟军运输船队最有效的战术。
1939年9月3日晚,距英法宣战后仅12小时,德军U-30潜艇便击沉了一艘满载1400名乘客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10月14日,另外一艘潜艇秘密潜入英国斯卡帕湾,击沉了名噪一时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全舰883名官兵全部牺牲。德国潜艇部队的不凡战绩,迅速改变了希特勒对潜艇部队的偏见,他极具煽动性地鼓励邓尼茨:“让日耳曼的海军绝无障碍地、快乐地行驶在大西洋上!”
德国占领法国后,将法国的西海岸和比斯开湾的各港口改造成德国的潜艇基地。开足马力的德国潜艇生产线也已经生产出一批新型潜艇交付部队使用。“狼群战”这时步入了它的最辉煌时期。
德国诞生了以单艇攻击作战为代表的普里恩、舍普克和奇默尔三位“王牌艇长”。“狼群”战术一时间所向披靡。德国潜艇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盟国38艘商船。1942年,德国“狼群”达到了击沉盟国商船的最高峰。全年共击沉商船1160艘,总吨位达630万吨,而自己的损失率却不到7%。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承认:“邓尼茨的‘狼群’是惟一使我感到害怕的部队。”
面对“狼群”的横行肆虐,盟军也有针对性地做了反击。1943年1月,盟国举行会议决定:首先盟军要改进雷达,防止德军潜艇截听信号;其次要增加航母护航,用舰载飞机保证运输船队的安全;三是运用新技术和新战术。4月28日,邓尼茨派出的3支“狼群”准备攻击英国的“ONS-5”船队,但运输船队及时得到了护航机群的保护,使德国潜艇无法协调行动,失去了攻击机会。自此,“狼群”普遍遭到护航舰和商船自卫武器的猛烈反击。
1944年6月,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德国海军士气一落千丈,“狼群”战彻底失败。

‘叁’ 求狼群战术详细介绍

狼群战术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并有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 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二战以后,军事家们重新研究了“狼群战术”,认为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它仍是未来潜艇“以小吃大”的战术之一,但其攻击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狼群”的规模也应当缩小。现代海战理论也仍然把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撒手锏”。而现代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作为战争史上的重要一笔,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再好的战术如果不创新,终将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为新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潜艇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共拥有九百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11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这些潜艇无论在吨位、航速、航程、潜深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动力装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共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这些潜艇取得了击沉各种运输船5000余艘、2000余万吨、击沉击伤各型军舰381艘的辉煌战果。

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凶恶的U艇和着名的“狼群”都在潜艇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U艇现身

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不得建造潜艇,不得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但德国一方面在国内秘密研究潜艇,一方面又先后向国外订购了8艘潜艇。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然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仅仅三个月之后,德国战后制造的第一艘潜艇--U1号艇便于6月15日下水。到这年9月,德国共建造了9艘潜艇,并成立了一支潜艇部队--“威迪根”潜艇队,其指挥官便是大名鼎鼎的邓尼茨。到1935年底,德国潜艇部队已经拥有了24艘潜艇,其中10艘是UⅡ型。

U艇为耐压艇壳构造,艇身为细长的钢铁制造的圆筒,设有防水设施。耐压艇壳外侧设有巴拉斯特槽,下方有海水活门。将空气充到槽中,潜艇的浮力加大,潜艇就会上浮。如果打开海水活门及空气活门,海水就会进入槽中,空气被挤出,潜艇就可下潜。设在艇体外侧的燃料库构造巧妙,既不会因为燃料被消耗而出现空隙产生不必要的浮力,也不会在潜航时因压力过大而塌毁。

U艇采用两种推进装置。两台狄塞尔柴油机在水上高速航行时使用,水下则使用由二次电池带动的电动机。二次电池重达数吨,充电时间为3小时,它可以使潜艇在水中达到8节的航速。如果采用巡航速度,U艇可连续潜航24小时,航程100千米。

该型艇共有5具鱼雷发射管,艇艏4具,艇艉1具,可载鱼雷12-14枚。其水下操纵性能良好,潜航速度为每小时16节,可在20秒内迅速潜入水中,它的续航力为11500千米,改进后可达到16100千米。

☆ “狼群”逞威

“狼群”战术的创始人是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邓尼茨在一战时就是潜艇指挥官,他经反复研究后得出结论,护航舰艇仅能对付单艇攻击,而无法对付协同一致的潜艇群发起的攻击。

在进一步的探索中,邓尼茨认为最好的作战方法就是将潜艇部队组成一个宽阔的凹面,让敌方的船队进入。最先发现敌船的潜艇一边与敌保持接触一边后撤,并把敌船的位置通知指挥部,指挥部将命令阵内各艇从敌方船队的翼侧和后面象收口袋一样向敌船靠近,待夜幕降临之时,集中起来的潜艇会象“狼群”一样向目标发起攻击,使敌护航兵力顾此失彼,从而给运输船队以毁灭性打击,这就是着名的“狼群”战术。

二战爆发前,德国已经将17艘潜艇部署在大西洋上。开战之后,这些潜艇立即投入了战斗,先后击沉了英国海军的“勇敢”号航空母舰和“皇家橡树”号战列舰。随着战事的发展,德国潜艇全面投入战斗。截止到1939年底,在短短数月之中,德国潜艇已经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船只114艘,总吨位达42万吨。到1940年11月之后,德国潜艇需要整修,其战果开始急剧下降,也正是从这年9月开始,德国潜艇进入了“狼群”作战。

初次运用“狼群”战术的德国潜艇有成功,也有失败。在3月12日进行的攻击盟军HX112护航运输队的作战中,德国损失了两名“王牌艇长”,再加上3月8日在冰岛附近损失的着名艇长普里恩,德国潜艇部队损失惨重。邓尼茨不得不把他的“狼群”从大西洋北部全面西撤200海里。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德国对美国宣战。这时德国潜艇数量也有了很大增长,邓尼茨的“狼群”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12月15日至25日,5艘U艇从基地出发,横渡大西洋,开始了远征美国的行动。次年1月15日之后,又有5艘大型U艇加入了这个行列。战果相当不错,从3月中旬到4月末,U123艇击沉11艘,U124艇击沉9艘,U160艇、U203艇、U552艇各击沉5艘。

1940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是德国潜艇的辉煌时期,1943年3月,德国潜艇曾创造了20天内击沉敌舰75万吨的最高纪录。以年度而论,1942年则是德国潜艇的“黄金年代”,每艘潜艇的日击沉量常在100-200吨之间,最高时可达1000吨。在这年年初的四个月之内,德国潜艇共击沉美国船只500余艘,总吨位300万吨,有些船只的击沉地点距纽约仅15千米,有的甚至在沿岸人们的注视下爆炸沉没。

☆ 王牌克星

德国潜艇咄咄逼人的攻势使盟国遭受了重大损失,其中尤以英国受害最深。为了保住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英国人绞尽脑汁,研制出声呐、雷达、探照灯等多种反潜装备,这些装备成为英国人双对付德国“狼群”的“王牌克星”。

早在一战时,英国人就利用水听器来搜索潜艇,但这种原始的设备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战后,英国海军投入大量精力来发展声呐。到1935年,皇家海军舰队中半数以上的驱逐舰都装备了声呐。二战爆发后,声呐投入了实战,在实战中发现了一些令人不能满意的地方。1939年,英国在标准的声呐装置上加装了一个距离显示器,它可以指示发射深水炸弹的最佳时机。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继续对声呐进行改进,使其性能有了明显提高,为最终打败“狼群”发挥了应有作用。

雷达是英国人的另一张王牌。1936年,英国成立了雷达研制小组。1937年,一部波长为1.5米的雷达安装在“安桑”式飞机上,并于9月3日进行了首次试验,结果“安桑”飞机在8千米外收到了“罗德尼”号战列舰等舰艇的清晰信号。1941年,英国研制出ASVⅢ型雷达,它使用10CM波长的磁探管,可以在64.4千米的距离上发现护航运输队,在19.3千米的距离上发现处于水面状态的潜艇。其后,3CM波长的ASVⅤ型和ASVⅩ相继问世。但是,这些雷达都无法发现潜艇的通气管。

磁控管的出现使雷达性能获得了突破,英国以此技术研制成功10CM波长的高清晰度271型雷达。在1941年3月进行的试验中,271型雷达在4570米的距离上发现水面状态的潜艇;在2560米的距离上发现了潜艇指挥塔;在1189米距离上发现了伸出水面2.4米的潜望镜。1942年,一艘英国军舰用271型雷达发现了在6400米距离上航行的德国U252潜艇,并将其击沉。随着更先进的272、273雷达的出现,英国在反潜作用方面掌握了一定的主动权。

英国人的第三张王牌是探照灯。由于当时雷达的最小探测距离恰恰稍大于夜间目视发现潜艇的距离,所以潜艇夜间水面航行时,几乎总能避开空中攻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英国岸基航空兵。这时,一名叫汉弗莱·戴维德·利的军官提出了使用探照灯搜潜的设想。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后,探照灯装上了“惠灵顿”式轰炸机,这是一具61CM的探照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可转动20度,被称为“利”式探照灯。

1941年6月4日,安装了“利”式探照灯的飞机进行了第一次飞行。7月5日,一名在英军服役的美国飞行员运用“利”探照灯击沉了德国U502艇。在新式雷达和“利”式探照灯投入使用后,德国潜艇失去了夜间自由活动的“豁免权”。从7月16日起,所有德国潜艇都必须潜航通过比斯开湾,这就使它们不得不在白天上浮充电,被发现和攻击的概率随之大大提高了。

与此同时,英国人还致力于改进和开发直接攻击潜艇用的各种武器和弹药。经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深水炸弹的效能有了明显提高,还有一些新的反潜弹药问世。在英国不断发展的反潜能力面前,德国潜艇的活动越来越困难,并且损失惨重。1943年5月23日,邓尼茨下令将全部潜艇从北大西洋撤出,德国潜艇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 美日角逐

在二战太平洋海战场上,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美日海军之间进行的波澜壮阔的航空母舰大战。其实,两国潜艇在水下同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着名的珍珠港事件和中途岛海战中都闪现着日本潜艇的影子。战前,日本有62艘潜艇,美国有111艘潜艇。战争期间,日本建成了117艘潜艇,并接收了8艘德国潜艇。美国在战争结束时有260艘潜艇,其中206艘为战争时期建造的。

1945年,为破坏日本内海航行,切断日本同亚洲大陆的联系,美军太平洋舰队潜艇司令部决定派遣潜艇秘密通过水雷区,突入日本海,实施代号为“骗子战役”的破袭战。

为了突破日本的水雷阵地,美军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军事研究部合作研制了一种探雷器,另外还有多种消磁工具。1945年5月27日下午,第一艇群的三艘潜艇悄悄驶离关岛阿普拉基地,向西北方向的朝鲜海峡前进。此后两天,第二、第三艇群各三艘潜艇也分别出发了。6月4日,9艘潜艇先后到达朝鲜海峡的入口处,开始以3节的航速在水雷阵中偷渡海峡。经过一番努力,9艘潜艇均安全通过雷区,抵达预定的作战水域。

6月9日,第一艇群三艘潜艇进入攻击阵位。日落后不久,“海鲛”号率先对佐渡岛以北数海里处的一艘运输船发起攻击,在650米距离上仅以一枚鱼雷即将其击沉,为这支代号为“海德曼妖妇”的部队首开记录。

在这次远征作战中,“海鲛”号共击沉6艘日船,总吨位7200吨,是第一艇群之最。“克立威尔”号击沉3艘大船和2艘小船,总吨位6700吨,“铲鱼”号击沉5艘大船和4艘小船,总吨位8700吨。

第二艇群的活动水域横跨从朝鲜通往若峡湾和能登半岛的交通线,往来船只频繁。“鳐鱼”号在6月10日与日军伊122号潜艇遭遇,在730米距离上用两枚鱼雷将其击沉。它的总战绩为击沉3艘日船和1艘潜艇,总吨位6400吨。“骨鱼”号击沉了6892吨的“牡鹿山丸”号和5488吨的“昆山”号两艘日船,但于6月18日不幸被日舰发现击沉。该艇群中的“金枪鱼”号没有取得战果。

第三艇群活动在朝鲜东海岸。“飞鱼”号于6月10日清晨在清津港外击沉一艘日本运输船,首开记录,它在这次行动中共击沉2艘大船和数艘小船,总吨位4200吨。“泥鱼”号在指定水域遇到了数百艘朝鲜鱼船和2艘运输船,它的战果是击沉了这2艘运输船和1艘帆船,总吨位3000吨。“廷奴沙”号的战绩是击沉日船4艘,总吨位6697吨。

完成任务后的各艇于6月23日到达预定会合地点,但迟迟不见“骨鱼”号的影子。指挥官海德曼中校决定尽快撤离。23日夜,8艘潜艇在夜色和浓雾的掩护下,以水面航行通过了宗谷海峡。7月4日,“海德曼妖妇”部队顺利返回珍珠港。/

‘肆’ 德军狼群战术有多强

二战时狼群战术的发明者邓尼茨在一战就是一名潜艇指挥官,被俘后在战俘营想出了狼群战术。在二战开始时德国也是限制德国海军攻击美国等中立国的船只,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对美国宣战后才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狼群战术主要核心就是当一艘潜艇发现目标后立即通知潜艇指挥部,把敌人的速度、航行、数量等情况说明。潜艇指挥部立即发报命令目标周围的潜艇立刻赶去支援和攻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攻击成功率,最大的杀伤敌人(潜艇多,携带的鱼雷、火炮就多)减少己方的危险性。狼群战术在二战残酷的海战中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战术,特别是邓尼茨当上潜艇司令官后。如果不是美国在关键时候伸出援手支持了英国很有可英国就会被小小的潜艇打败。丘吉尔在战时对潜艇的一番评价最有说服力!“我们的脖子快被这些小家伙掐断了! ”

‘伍’ 二战德国海军的“狼群”横行肆虐,盟军束手无策吗

二战,我们知道德国用“闪电战术”横扫了整个欧洲,却不知道德国还有一个杀手锏—狼群战术,这个战术也令盟军束手无策,众所周知,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也创造了类似狼群进攻的战术,这个战术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因此,“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而这个战术的创始人—邓尼茨,也被称为“狼头”,就是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在德国占领法国后,德国将法国的西海岸和比斯开湾的各港口改造成德国的潜艇基地,开足马力的德国潜艇生产线也已经生产出一批新型潜艇交付部队使用,“狼群战”这时步入了它的最辉煌时期,“狼群”战术一时间所向披靡,德国潜艇最高攻击纪录是在两天内击沉盟国三十八艘商船,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不得不承认:“二战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就是德国的U型潜艇。”提到德国的“狼群战术”,也是心有余悸。

‘陆’ 二战中德国的“狼群”与日本的联合舰队哪个厉害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所谓群狼群战术,即用几艘潜艇组成小分队,像狼群一样轮番对敌方军舰和运输舶发起水下攻击。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时,集中几艘潜艇力量,攻击一个海上目标,用几艘潜艇的攻击力来摧毁重型舰船。. 德国海军用“狼群战术”,组织成群潜艇袭击盟国的海上舰船,破坏盟国的海上运输线,使盟军受到重大损失。
狼群战术具体方法: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当发现目标后,进行水下跟踪.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狼群一般都在夜间攻击,狼群中各艘潜艇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由于多艘潜艇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动攻击,这样,提高了了命中率,同时可以出现有几枚鱼雷命中同一目标.这样,“狼群战术”可以取得较大战斗效果, “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 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二战以后,军事家们重新研究了“狼群战术”,认为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它仍是未来潜艇“以小吃大”的战术之一,但其攻击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狼群”的规模也应当缩小。现代海战理论也仍然把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撒手锏”。而现代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作为战争史上的重要一笔,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再好的战术如果不创新,终将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为新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潜艇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共拥有九百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11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这些潜艇无论在吨位、航速、航程、潜深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动力装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共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这些潜艇取得了击沉各种运输船5000余艘、2000余万吨、击沉击伤各型军舰381艘的辉煌战果。
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凶恶的U艇和着名的“狼群”都在潜艇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柒’ 二战“狼群”

二战德国潜艇的主要战术。简单说来就是,以众多的数量为基础,分成小队伏击,利用潜艇隐蔽性好的特点,重点打击目标大,速度慢,同时又很重要的商船,补给舰等,一旦咬定目标群起而攻之,防不胜防,得手后迅速撤离。

‘捌’ 德国在二战中,主要依靠“狼群战术”,“群狼”指什么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 ”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邓尼茨“狼群战术”猎杀的第一个目标是“雅典娜”号客轮。1938年9月,英国“雅典娜”号客轮悠闲地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的旅客正沉浸在平静而安逸的旅行中。突然,他们听到了几声巨响,并感到了强烈震荡。一刹那间,客轮上油烟滚滚。海水涌进了船舱。几分钟后,“雅典娜”号客轮开始下沉并最终葬身海底。此后几年,盟国的大型运输船队屡有同样遭遇,而罪魁祸首正是德国海军的 “狼群战术”。 “狼群战术”的实质是集中弱小舰艇的合力来摧毁重型舰艇,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一般都在夜间攻击,并有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通常的做法是,当发现目标时,各舰艇便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白天,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狼群战术”因此而得名。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形容“狼群战术”的诞生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首创“狼群战术”的德国海军司令邓尼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 U-68号潜艇的艇长。他经历了德国海军“无限制潜艇战”的失败,切身体会到 “用潜艇在白天公开与大型舰队作战”的战法已经落伍了,应当尝试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邓尼茨终于得到了一次试验新战术的机会。他指挥 U-68号潜艇在夜间突然穿过英海军的护卫警戒圈,凶猛地接近商船,用鱼雷将其击沉。当英军护卫舰队闻声赶来救援时,邓尼茨已指挥 U-68号潜艇迅速下潜,可潜艇偏偏出了故障。最后他只好弃艇逃生。不过,这次没有完全成功的行动却成了“狼群战术”的萌芽。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二战以后,军事家们重新研究了“狼群战术”,认为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它仍是未来潜艇“以小吃大”的战术之一,但其攻击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狼群”的规模也应当缩小。现代海战理论也仍然把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撒手锏”。而现代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作为战争史上的重要一笔,邓尼茨的“狼群战术”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再好的战术如果不创新,终将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艇作为新生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潜艇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各国共拥有九百余艘潜艇,其中美国111艘,苏联218艘,英国212艘,法国77艘,意大利115艘,日本62艘,德国57艘。这些潜艇无论在吨位、航速、航程、潜深上,还是在武器装备、水声设备、电子设备以及动力装置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整个二战期间,各国共建造了1600多艘潜艇。这些潜艇取得了击沉各种运输船5000余艘、2000余万吨、击沉击伤各型军舰381艘的辉煌战果。 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它的潜艇作战成就远远超过其它国家,对潜艇的威力认识最深,对潜艇的作战理论也研究最透,所以在二战的大西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凶恶的U艇和着名的“狼群”都在潜艇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玖’ 二战中德国u型潜艇的狼群战术

如果说一场战争,决定胜负的,绝对不会是某一个人、某一件兵器,甚至可以说不是某一场战役(虽然有很多时候一些关键战役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但是这个战役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只有一个——综合国力。 狼群战术巅峰时期,它能扼杀整个同盟国的全部交通么?如果不行,那它叫成功么?同样的狼群的惨败导致了德国的灭亡,但是狼群的惨败能惨过敦刻尔克?能惨过珍珠港?能惨过整个苏联东线?那为什么同盟国没有由于这些惨败而走向和德国一样的解决呢? 研究战争需要把眼光放远点儿。否则——日本为什么输掉?因为它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为什么他会节节败退?因为在中途岛没能全歼美军舰队;为什么没能全歼美军舰队?因为利根号重巡洋舰上的侦察机晚起飞了半个小时没来得及看到美国人的航母;为什么会晚起飞半个小时?因为飞机上的燃油泵出问题了。——OK,据此我得出结论:日本战败是由于燃油泵质量问题。

‘拾’ 二战时期、纳粹海上U47潜艇实施的“狼群”计划何时覆灭

在二战爆发前的时间里,邓尼茨潜心研究一战经验,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了自己独创的“狼群战术”。二战伊始,邓尼茨便率领德国海军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 然而,邓尼茨同样被眼前的胜利禁锢了头脑,醉心于自己的战术而忽视了再创新,导致德国海军的战术在多年的海战中如出一辙。而盟军则专门组织力量来研究对付“狼群战术”的有效战法,派出规模庞大的反潜飞机和潜艇,灵活采用 “狙击”、“围歼”、“诱杀”等手段来肢解“狼群”,尤其是运用最新型的雷达来搜索德国潜艇。而邓尼茨无视盟军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依然在大西洋上集结庞大的潜艇群,打算彻底切断盟军在大西洋上的运输线。尽管如此,但是到了3月末,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盟军达成决议,把从西经47°到不列颠群岛之间的北大西洋海域控制权全部交给英国,从3月30日开始,在大西洋中部海域的所有作战行动受英国的统一指挥。盟军不仅调派了几艘盼望已久的航空母舰和更多的远程作战飞机加强该海域的反潜力量,而且组建了强大的后援力量,及时提供有效的海上支援。 另外,盟军的密码专家破译了德军的密码,这使得盟军可以设计更加安全的航线。同时,通过监听德军潜艇的无线电通信,发现他们的士气非常低落——反攻的时机成熟了。更为有利的是,海面上的天气大为缓和,暴风雨少了很多,这使得驱逐舰利用雷达和DF侦查装置清扫海面更加高效。英国总指挥部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辟了远离德军潜艇潜伏区域的安全航线,运送了大量物资。同时将反潜力量强大的船队作为诱饵派遣到U型潜艇的包围圈中——宰杀“狼群”的时刻终于到了。英国的战术终于奏效,打破了“狼群”神话。在4月末,英国舰队保护一支有46条船组成的编号为ONS5的船队由东向西航行时遭遇了德国潜艇。4月28日,一艘德国潜艇发现了船队,但是立即就被前来增援的美国海军的一架卡特里娜轰炸机驱逐到了冰岛南部。舰队奋力抵抗U型潜艇攻击,它们亟须支援。在那时,情报不是很精确,所以制定航线时需要一定的猜测技巧。同时,德国海军的情报部门破译了盟军船队的通信密码,因此至少有40艘U型潜艇集结在ONS5船队的前方海域。从4月29日到5月1日,一直有盟军飞机断断续续从冰岛和纽芬兰起飞支援船队。纽芬兰的战机向最西边的德军潜艇发动了攻击,并击沉了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第2后援舰队的4艘驱逐舰也加入了5月2日和3日的战斗,一直到补给燃料时才离去。 尽管船队航线设计的比较成功,尽管远程战斗机飞行员在不利天气下作战相当英勇,但还是没能挡住U型潜艇在5月4日再次对ONS5船队发动攻击。由于护航舰数量少了许多,防御力量严重不足,导致6艘商船在晚上被击沉。到了5日,德国潜艇利用恶劣的天气作掩护又击沉了另外4艘,而盟军派出支援的战斗机却没有发现船队。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只剩下了7艘护航舰,船队已经不可避免的陷入了15艘德军潜艇的包围之中。 但是很幸运,在6日凌晨,这7艘战舰盼望到了英国皇家海军第1护航舰队及时增援。同时海上起了大雾,这对皇家海军驱逐舰上的10cm雷达来说,正是发挥作用的大好机会。当U型潜艇四下摸索而找不到目标时,护航战舰则一个一个搜寻德国潜艇并击沉他们。到了日出的时候,护航舰队一共击沉了5艘潜艇。另外有两艘潜艇在搜寻船队时相撞而沉没。经过一夜的混战,德军损失了7艘潜艇,邓尼兹不得不放弃进攻。 现在盟军完全放弃了躲避战略,整个5月份,盟军战舰一直在主动搜寻攻击德国潜艇,许多U型潜艇遭到“屠杀”。比斯开湾是U型潜艇转移时的必经之地,在这里,50架盟军空军战机对潜艇发动了猛烈攻击,取得了巨大胜利。仅5月份,盟军就击沉了41艘U型潜艇,同时只损失了7艘商船。5月24日,邓尼兹将军被迫承认了失败,召回了“狼群”。不管怀着何种目的,北大西洋战役已经结束了。1943年,商船损失直线下降,而新船建造迅速飙升,这一年新增船舶运量达到了1400万吨。 在1943年的整个夏天,U型潜艇试图继续在从加勒比海到北非的北大西洋南部海域发动攻势,并在燃油补给艇的支援下,扩大作战范围。但是德国潜艇使用的英格玛密码已被破解,它们的行踪完全暴露在盟军面前,完全成了美国海军由航空母舰组成的反潜舰队的猎物。9月份,德国海军在U型潜艇上安装了重型防空武器和新研制的声音制导鱼雷,准备再次发动大西洋攻势,但最终都失败了 到了1943年底,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已经很难运用“狼群”战术了。它们只能独立作战,而且不能对外发送无线电信号以免暴露自己,这使它们成为了正真意义上的潜艇。虽然在二战末期的最后18个月中,德国潜艇一直在海上巡游,但它们再也不能对盟军构成威胁了。 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 多艘。“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阅读全文

与德国狼群什么时候能达到高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4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4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