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如何防止专制

德国如何防止专制

发布时间:2022-05-05 14:02:31

A. 意大利。德国的政局动荡,为什么不改自己的政党制度呢德国在制度上又做了哪些设计呢

德国的法西斯党建立于1920年,该年希特勒把一个小党德国工人党更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其影响一步步扩大,终于在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借助该党的力量,于1933年1月30日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开始在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专政。德国持续了14年的民主政体结束了,德国历史翻开了最黑暗的一页。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历史传统是希特勒上台的历史根源。

虽然德国和英法等国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我们知道历史上它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过是通过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所以封建残余保留的较少,具有良好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因此尽管当时面临经济危机时法西斯主义也曾喧嚣一时,但却没有能够上台。

而德国则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事封建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尽管后来经过11月革命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统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并没有彻底摧毁旧制度的根基,旧的国家机器几乎被全部保留下来。所以旧官僚、旧军官等继续控制权利。

由于军国主义传统,军队在国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军国主义者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政府。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和专制文化的影响,在很多群众思想中,对民主自由轻视,而对专制却很渴望,盲目崇拜权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传。

第二、经济危机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观条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受打击最严重的就是德国。因为它的经济没有缓冲的余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势力范围和海外投资;除了庞大的国外债务,另外交付大量的战争赔款。这个时候的德国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许多人对这个世界绝望了,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杀,这还不包括冻死和饿死的。

德国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对外宣布停止赔款,对内把纳税额提高了几十亿马克,而且还大量削减工资、救济金和养老金。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政府的不满逐渐爆发出来。全德国都爆发了暴风雨般的罢工和失业者的示威游行,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特别是小资产阶级对魏玛共和国已经彻底失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德国统治阶级对面对危机无能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满,他们希望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这次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希特勒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纳粹运动的第二次高潮,纳粹党的影响迅速扩大。从1929年开始,经过了缓慢发展阶段的纳粹党进入了飞速发展和夺取政权阶段。纳粹运动之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利用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利用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是经济危机为法西斯力量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人民的支持。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纪初,德国盛行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强加给德国《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铁矿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资和殖民地,还有巨额的战争赔款。列宁称之为抢劫一空、骇人听闻。当时的德国外长因不敢签字愤而辞职。和约不仅给德国人民带来了奇灾大难,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使德国从上到下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十月革命和德国11月革命的影响,下层群众对社会主义的渴望也十分强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众的这种情绪,在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上大做文章。纳粹党的名字中二者都有,党的纲领中也包含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内容,它在宣传上也是如此。他在宣传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现,宣扬亚利安民族至高无上,高叫要复兴德国;向工人许诺要实行民族社会主义,消除失业;向农民保证给予土地,向军国主义者保证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纳粹党在宣传上倾尽了全力,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希特勒组织了数千名宣传员和大批学生深入城市和农村,到最基层进行大肆宣传。在1932年的选举中纳彩的宣传活动也达到了高潮,他们在大小城市张贴了100万张彩色招贴画,散发800万本小册子和1200万份党报特刊,一天之内在各地举行3000次大会。而且在选举中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先进科技,电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传车。希特勒还租了一架飞机在全国各地奔波讲演,有时一天讲演竟达49次。整个德国都被纳粹党搅动了。被危机推入绝境的下层民众,感到终于看到了希望,纷纷涌向纳粹党。

第四、在德国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德国,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会力量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革命群众。作为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德国共产党为反对法西斯上台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也积极进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联合的对象就是社会民主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党,德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响之下。如果社共两党联合,力量将超过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总统选举中,德共建议与社会民主党共同提候选人来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绝,社会民主党自己也不提。这时共有4个候选人:兴登堡(现任总统,军国主义分子)、希特勒、台尔曼(共产党)、杜施特堡(民族党)。共产党的选举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战争”。社民党的口号是:“选举兴登堡就是打击希特勒”,其根据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结果兴登堡当选,其后果被共产党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党呼吁立即举行全国的总罢工,来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动,工人的罢工挽救了共和国),但社会民主党以希特勒上台没有违反宪法为理由给予拒绝。结果,由于他们一再拒绝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要求,工人阶级被分裂了,没有力量打退反动派的进攻。德国的工人阶级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垄断资产阶级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纳粹党在争取下层群众支持的同时,十分注意同统治阶级勾结。由于纳粹党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垄断资产阶级一开始对它有所戒备。但希特勒积极努力,多次与经济界的重要人物进行会谈,他保证决不侵犯他们的利益,而且还要为他们开辟海外市场。垄断资产阶级开始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他进行大力支持。

钢铁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三天就给了300万马克的选举活动费。不仅给纳粹党大量资金,而且还献计献策,进行幕后活动。1932年11月,一些德国着名的大垄断资本家沙赫特、西门子、克虏伯等人联名写信给兴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就连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为止也给了希特勒200万马克,被废的皇太子两次上书兴登堡,劝他让希特勒上台组阁。纳粹党还得到了外国资本家的支持,如英国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等都资助过纳粹党。

我们看到,垄断资产阶级是纳粹党的后台,没有他们的直接支持和积极扶植,纳粹党别说上台执政,就连能不能存在都是个问题。

B. 【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法国的共和制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等几种不同形式的政治制度:

1、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制度真正开始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上的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创立了世界政治体制的有一个先例。

3、从1789年起,法国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直到1875年国民议会才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4、德国在完成统一后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其整体与欧美国家相比虽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内容,应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1、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特点和意义、影响,认识到代议制政治的进步性。

2、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影响,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把握法国共和之确立的过程、意义,认识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4、分析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局限性和意义、影响,认识德意志帝国的特点。

5、要注意充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民主政治和各国宪法,都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应充分结合各国具体的国情,把握其形成、确立的原因、条件及特点。

6、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当今的时政热点问题,应结合国际、国内的相关热点问题进行探究、剖析,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足额会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重难突破: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

(1)亦称“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在现代英国,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权力象征。

(2)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以两党制、常任文官制为主要特点。国王不仅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

(3)作用: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英王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进步性与局限性

(1)内容:

①立法权归于国会

a.国会实行两院制;b.参议院、众议院的选举规则;c.立法权归于国会,法律的实施经总统批准;d.国会拥有宣战权;e.参议院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的审批权;f.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

③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

④“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权力之间制约达到平衡。

(2) 进步性: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3)局限性:

①刚刚独立的美国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所以美国1787年宪法强调三权分立的原则,强调政权的组织形式,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②以财产多少为划分标准。

从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等方面,简要分析和对比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 同: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2)他们的政体不一样。①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就有。但是,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如英国。②共和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也是自古就有。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两种。总统制的民主共和制,指总统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极广泛的权利,如美国。

项目
美国总统制

共和制
英国君主

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选民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C. 简述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及其统治的特点。

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

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它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特别是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支持,他们约占德国人口的40%。(强大的宣传运动)

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

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相互敌视由来已久,工会也是分裂的。由于德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够建立起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便被纳粹分子攫取了政权。

特点:

最大特点:个人主义专制独裁恐怖统治

具体:

1)修改宪法。“授权法”

2)掌握全国行政权

3)解散各政党

4)有计划迫害犹太人

5)实行特务统治

6)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

7)扩军备战

D. 现在的德国还能容忍专制吗

希特勒或法西斯式的专制在当时的年代是有必要的.因为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民主政府一直很软弱.无法强力的控制整个国家的发展.所以需要希特勒或法西斯式的专制.所以若是有必要德国再次出现这种专制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又依据现实情况看,这种需要专制的可能又是很小的

E. 德国什么时候结束国王专制的,什么时候转为总统制的,是什么事件

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鄂图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至于你提到的这个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1918年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发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德国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出现了总统和总理,但是这个总统的概念很模糊。严格意义上的总统制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特奥多尔·豪伊斯在1949年-1959年担任了第一任总统

F. 联邦德国是怎样结束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的

我不知道你这德国的半专制君主立宪制哪查到的,德国开始时纯粹的君主制,后来改革成了二元君主议会制,二元君主议会制是一战末期被政变推翻的,成立了共和国。而且那时叫德意志联邦,不是什么联邦德国。

G. 德国会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原因

A.德意志的统一:
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B.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2.《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总的就是: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H. 分析德国法西斯专制制度建立的社会历史原因

1.经济上: 经济危机为纳粹运动的崛起提供了客观条件,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激化了各种矛盾,社会各阶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正是利用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动荡以及人们群众对共和国政府的不满情绪,纳粹党大肆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以全民族利益代表者的面目,打出复兴德意志民族的旗帜,宣扬民族复仇主义,高叫扩大生存空间,并且以能够恢复国民经济为宣传手段,拉拢了全体德国人民 。凭借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纳粹势力影响迅速扩大。
历史文化上: 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是法西斯上台的历史根源., 德国统一后,建立了保留浓厚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尤其军队在帝国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战后,建立的民主政权,并没有摧毁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根基很薄弱,这使得民众很容易接受反共和制的宣传和鼓动。并且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裁决引起了强烈的民族矛盾,德国人对周边的法国和英国人极度不满,很容易受到鼓动,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纳粹党抓住这点,牢牢抓住了国人的心。
政治上:1、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法西斯势力大力扶持。这是法西斯能够立足的根基,就是有强大的统治基础。纳粹党领袖希特勒积极同统治阶级和军队加强联系。希特勒一再向资本家保证,决不触犯私有财产;攻击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主张建立独裁统治。垄断资产阶级也迫切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稳定统治秩序。从1930年起垄断资本家的金钱源源不断的流入纳粹党的金库。1933年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希特勒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扩大了纳粹党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地位。2、当时的政府未能建立起统一的反法西斯同盟,任其肆意发展,最终导致影响了斗争的进程,也就是说忽视了法西斯的发展,掉以轻心。3、希特勒的个人努力,他发挥自己的个人领导到能力,周游全国,煽动人民相信他那政党。
后果:1、加速了对其殖民地的扩张,因为当时正值经济危机,法西斯上台后以此方法来应付危机。尤其是加速了对中国的加紧剥削和资本输出。
2、加速了德国对外扩张和侵略。法西斯强调的就是军国主义,完全的军事化统治,同时也加重了被殖民地区的压榨。
3、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法西斯上台后,轴心国的成立,希特勒等人的野心有了大的发挥平台,东边与苏联、南边与意大利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加紧对西欧小国的吞并与收拢。北非战场上,轴心国意大利对埃塞尔比亚的侵略、、、、、这都说明,法西斯的上台无疑就是一个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4,是世界人民的灾难,把被殖民地区的人民和世界人民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I. 世界现代史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防御性政策对德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19世纪以来德国政治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专制主义、强权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历史传统的影响等,但从德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出发,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政治策略对德国政治发展的这种独特性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

所谓统治阶级适时而进的“防御性”策略,是指统治阶级在历史发展潮流和革命“威胁”面前,能够“先发制人”,主动顺应历史潮流和满足某些“革命”要求,进而达到驾驭时局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利益的目的。在这种政治策略下,相伴而来的必然是政治上相对保守和滞后的色彩。

(9)德国如何防止专制扩展阅读:

德国由于传统统治阶级在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中没有受到损害,并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结果使得普鲁士乃至整个德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打上他们的烙印,呈现一种保守色彩。

作为普鲁士统治阶级,面对德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则能够正确估计形势,做出既顺应时代潮流又有利于自己利益的选择。

阅读全文

与德国如何防止专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8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