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儒家思想为什么属于德国

儒家思想为什么属于德国

发布时间:2022-05-06 03:50:47

Ⅰ 你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儒家的思想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以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为行动准则。避免大的变革。

儒家的思想作为修身养性来说还是不错的,“慎独”更是很高的精神境界。

但是作为在社会上的原则有几个问题:

1、轻视劳动、商业。
2、没有竞争思想。
3、中庸之道缺乏进取精神,在目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情况下不太适宜

Ⅱ 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何享誉世界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Ⅲ 儒家对世界的影响

儒首先要连接儒家文化。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
儒家的仁义主张总是在与政治上的强力抗争着。秦汉时期,现实政治生活中民本思想的提倡以及政治批评的活跃,总是生动地体现着仁学的精神。汉代,从贾谊的政论、董仲舒的抑兼并、废奴婢、除专杀之威、不与民争利的政治主张,到夏侯胜、贡禹、鲍宣对暴政的揭露与抨击,无不贯穿着仁学精神。
东汉后期,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玄学产生,佛教、道教流行。玄学盛行之际,"名教"被批判,周公、孔子遭轻薄。例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曾因"后生者不见有仁义礼让之风"而伤神,但他却认为"承平尚德治,乱世赏功能",故下《举贤勿拘品行令》,宣称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玄学家也有人认为儒家的伦常合乎人性自然而加以肯定,说"夫仁义者,人之性也",这不是对儒家"名教"的调和,便是用道家的理论为儒家思想作论证。魏晋隋唐长期的儒、佛、道"三教"争斗时期,儒家的仁学甚至沦落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宋明时期,理学兴起,仁学终于走出了危机。孔孟道统取得了独尊地位,以仁为核心与实质的伦理本体建立起来。理学家集从前仁学之大成并有重大发展,他们以仁为理、为太极,将仁的实质归结为"天地生物之心",使仁的思想更加丰富,恢复了仁学的目的论精神,仁学也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在此背景下,王安石乐做"亲民之官",立志改革;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革新;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多的人在反对权奸或者挽救民族危亡的关头表现出高风亮节,视死如归,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的"正气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更心系"万民之忧乐",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为理学时代的仁学做了极好的总结。
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的《大同书》是批判继承发展仁学的代表,体现了仁学在近代的新变化、新面貌。前者以仁作为冲决罗网的动力,他提出"民本君末"、"君权民授",提倡仁说,谓"仁以通为第一义";后者以仁为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基础,看起来它吸收了民主、自由、人权等资产阶级思想,与孔孟仁学有"实质"区别,但其深层核心处却依然体现了孔孟仁学的价值标准。
孔子仁学思想内含丰富,并为后世历代继承和发扬。考察这样的历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认识。
首先,后世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中包含仁礼矛盾的看法是不全面的。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认为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初,孔子所关注较多的是礼,他所念念于怀的是如何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但事与愿违,孔子到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便开始越来越多地谈论"仁",议论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仁学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孔子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末年,当时的奴隶制社会风雨飘摇,"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孔子《颜渊》),想女娲补天,又不合时宜。孔子不是没看到这一点,当他的行"仁"主张处处碰壁,便不断发出怨叹"时也,命也"。他既是从仁,又是从命,始终不能摆脱这一世界观上的矛盾。尽管孔子常叹自己时乖命蹇,他的植根于宗法关系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仁学思想却在哲学上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Ⅳ 儒家思想在国外的影响

儒学在国外的影响。现在的儒学早已不仅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属于世界的思想文化。也就是说,孔子不再仅仅是中国的孔子,孔子也是世界的孔子。孔子是十大思想家之首,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早在公元一到二世纪,孔子思想就走出了国门,首先传到朝鲜。公元三世纪,朝鲜一个学者叫王仁,他带着一本《论语》到了日本,从此,日本也有了儒学。

虽然,日本和朝鲜都接受了儒家的学说,但是儒家学说在这两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从朝鲜向韩国发展的儒学,越来越突出的是朱子学,即"程朱理学"里朱熹的思想。也就是说,在韩国当今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是朱熹的。而日本的儒学,受孔子思想影响更大,之后就是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的思想。阳明学,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明治维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朝鲜(包括今天的韩国)、日本来讲,其儒学的表现形态,也是不同的。另外,儒学也很早就传进了越南。有人认为是在秦朝时期。但在越南,儒学发展的命运比较坎坷,尤其是近代,自从法国占领越南后,儒学的地位一直比较低。直到南越时期,儒学的地位才稍高一点。最近几年,有些学者重新提出,应该在东亚设立一个道场来保存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传入西方,被确认的准确时间为1593年。据北京大学着名学者朱谦之教授的研究,他肯定地说,1593年由意大利人利玛窦首先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从此西方世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知道了《论语》,知道了儒家思想。后来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都曾系统地研究了《易经》和孔子的思想,而且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正是在研究《易经》基础上,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二进位制,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仅在中国,也不仅仅在东方的日本、韩国和越南,甚至在西方世界,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了一个宣言,最后的一句话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以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Ⅳ 儒家文化来源于哪个国家

儒家文化来源于中国。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Ⅵ 儒家思想是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为什么在西方不受欢迎

西方当时已经不是封建社会了,他们当时提出的是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事物,并且在我们中国当时已经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和洋务运动,而当时新文化运动矛头针对的其实就是儒家所维护的封建思想,甚至我们当时可以看出当时许许多多的孔子庙都被砸了,其实儒家思想在我国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封建主义对农民的迫害,还有农民与地主之间日渐尖锐的矛盾才导致了封建主义的失败,而不是儒家思想导致了封建主义的失败,并且孔子的经典名着论语现在也仍然是一本名着,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于我国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Ⅶ 为什么在德国,老子的知名度比孔子要高的多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博学多才,而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他所写的《道德经》含有很丰富的辩证的思想,这就区别于儒家思想了,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道教,可能更加适合德国人的思想,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更加能说服自己的内心。

Ⅷ 儒家思想对周边国家有什么影响

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孔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武力,远播海外,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学文化圈,覆盖的人口超过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孔子文化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震动。中国的文官制度经欧洲人改造,成为西方的文官制度;孔子、儒家思想还启发了欧洲启蒙思想家,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法国霍尔巴赫主张以儒家道德代替基督教,狄德罗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艺术、智慧、政治、哲学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伏尔泰认为儒家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法国最早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莱布尼兹主张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互结合、沟通;沃尔夫主张以儒家伦理来补充基督教的不及,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所用的精神辩证法与中国儒家经典《大学》的辩证法相吻合;费尔巴哈汲取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并试图把这种道德推广到家庭、集团、社会、民族和国家中去。

东亚经济腾飞与儒学文化

日、韩等东亚各国几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和对这些国家社会和文化影响极深的儒学文化不能说没有关系,就此,海内外学者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日本学者田久孝翁谈到日本能成为经济大国时,认为其中一条主要原因即日本经济是贯彻和平经济学思想,而和平经济学的出发点则应归之于经世济民的思想,经世济民正是儒学思想的成分。他满怀激情地倡议儒教文化圈的确立。李#平(中国社科院)分析了儒学文化为基础的"东亚意识"与东亚"金融危机"的关系:东亚地区曾出现过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是实实在在的,做为东亚奇迹的文化基础是"东亚意识",而形成东亚地区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东亚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产业结构问题、泡沫经济问题、银行系统问题等。这场危机已基本过去了,而克服这场危机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充分调动东亚社会内部的因素,而"东亚意识"是其积极因素之一。
汤恩佳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就和社会形态是利用儒学思想的最佳成果。儒学对日本社会和文化具有深刻影响,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突出王阳明的儒学精神、孔子思想,后来与现代化相结合,实践出今天国强民富、社会安定的日本。

"和"则兴,"同"则衰。黎红雷(中山大学)指出,东亚地区在"后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和则多力"优势,实行"举国一致"体制,动员全民族全社会力量,创造出像日本那样的"政企联合体"和"企业命运共同体"的协作模式,形成了建设现代化的"合力"。在短短二三十年里赶上了欧美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但实践中未把握好"和谐"与"同一"的分寸。偏爱追求和谐,为和而求同趋同,甚至去和而取同,出现了像韩国那样的"官商合一"之僵硬体制,结果窒息了社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陷入"同则不继"局面,带来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果。这也可以是一个前车之鉴。

孔子属于全世界

孔子有“圣人”之称,他被评为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前百名。孟子有“亚圣”之称,顾名思义就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们所以受世人敬仰千年不光是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2千年中国的正统思想,还因为古代的中国的强大张力把儒家思想向外辐射。在东亚形成了一个“龙文化圈”,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马来半岛。。。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关注。现在,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越来越多。。。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2-13 18:25 子创立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东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在世界思想史和世界文明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有“圣人”之称,他被评为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前百名。孟子有“亚圣”之称,顾名思义就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们所以受世人敬仰千年不光是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2千年中国的正统思想,还因为古代的中国的强大张力把儒家思想向外辐射。在东亚形成了一个“龙文化圈”,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马来半岛。。。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崛起,亚洲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也开始受到西方的关注。现在,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越来越多。。。

Ⅸ 哪些国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不是只有“四大发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政治文化,对于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网络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Ⅹ 儒家思想的传播

德国近代哲学的鼻祖、对德国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16)就勤于研究中国文化。他年轻的时候就阅读了法文版的孔子传记和研究文集,后来又从在华传教士手中获得了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他生前曾经出版过《中国近事》(1667)一书,但是他还有许多关于中国问题的看法在生前并没有发表。莱布尼茨认为,中国有着令人赞叹的道德,还有自然神论的哲学家说,其哲学体系创立于3000年以前,远在希腊人的哲学之前。莱布尼茨受《周易》中卦象的启发创制的二进制算法、成为近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在他着名的《单子论》(1714)中,莱布尼茨也充分吸收了中国哲学、尤其是宋代理学的精华。莱布尼茨的学生沃尔夫认为儒家哲学具有理性的特点,是非宗教性的。德国启蒙运动的精英康德、赫尔德等人都很了解中国,也了解孔子和儒家的主张,但真正把东方价值观吃透了的要算歌德。由于歌德首先是一个文学家,因此,他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也是从一些翻译过去的文学作品开始的。歌德曾经读过《好俅传》、《老生儿》、《花笺记》、《玉姣梨》等中国小说,并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高度的道德克制敏锐地发觉了中国礼教的特点。对于中国的孝道,歌德也有深刻的体认,他悦:"孝是一切之本,因为有敬,所以人到底是个人。"这颇合《孝经》之精髓。在歌德晚年,他仿照中国诗歌写了《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对于儒家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境体会尤深。其中一首写道:"暮色徐徐下沉,景物俱已远遁。长庚最早升起,光辉柔美晶莹!万象摇曳无定,夜雾冉冉上升,一池静谧湖水,映出深沉黑影。此时在那东方,该有朗朗月光。秀发也似柳丝,嬉戏在清溪上。柳荫随风摆动,月影轻盈跳荡。透过人的眼帘,凉意沁人心田,儒家文化对于欧洲思想启蒙的影响时,我们不能忘记科举制度给了欧洲当时哲人怎样的影响,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一般人想进入权力阶层是不可能的。尽管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也曾设想过让哲学家主宰国家权力的理想社会,但是并没有衡量哲学家的选官制度能够保证这种社会运转,而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则通过考试的方式,让寒门子弟也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这种凭借学问和才干、"学而优则仕"的制度与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一拍即合,启蒙思想家们的脑袋里一直装着柏拉图"哲学家当王"的理想,他们反对封建世袭制度,认为应该尊重个人的价值,人人都能通过自由、平等的竞争进入仕途。前面说到的魁奈就特别欣赏中国"有教无类"的教育制度。科举制度不仅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的思想武器,也成为当时欧洲教育改革的一个思想来源。

阅读全文

与儒家思想为什么属于德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8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2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4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7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4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3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9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3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