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战时德国与波兰的关系怎么样
二战时德国与波兰的关系属于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对立,波兰在历史上还被德国、俄国瓜分过几次。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定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瓜分了波兰,以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及桑河一线为界划分势力范围,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占领波兰,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略波兰的战争自9月8日开始,延续到9月28日,波兰人奋战,甚至以血肉之躯的骑兵,连人带马冲向坦克,最后波军不支,成为战俘。苏联入侵波兰自9月17日开始,经过6个星期战斗,终于投降,波兰东部并入苏联,在战后揭发,在卡廷森林中,数千名波兰军官惨遭杀害,成为波苏之间,不解之恨。
纳粹占领波兰后,为了消灭波兰和犹太民族,对波兰人采取绝对手段,有的赶入俄占领区,或押到德国做苦工,或送进集中营或死亡营,统计对占领区的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杀人数,犹太人有600万、波兰250万人之多,其中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全部杀死,仅天主教神父及修士被杀死的就有3000多人,关闭所有的中学,高等院校及图书馆,禁止学生学习波兰语,掠夺及破坏大量博物馆珍贵文物及图书馆重要文献书籍,但波兰人对其祖国的历史有认同性,不屈不挠,始终奋勇战斗。
1943年4月8日犹太区犹太人发起抗暴,一个月后失败,纳粹把犹太区全毁,幸存者也全都遭杀害;1944年8月2 日华沙起义军起义,华沙全城居民都参加了苦战达62天之久,因后援不继,弹尽粮绝,只得投降,总计起义军及平民丧生20万余人,15000人被送战俘营, 70万居民被驱逐出城,数万平民被送往集中营,其中13000人被送奥斯维辛。华沙城市被夷为废墟。因为起义受波兰在伦敦的流亡政府支持,苏军不愿支持流亡政府控制的华沙,虽已开近华沙附近,却按兵不动,波兰人民成了政治上的犠牲品。
希特勒及其党卫军是一批政治狂人,思想偏激,他不仅要消灭犹太民族,对人类也充满仇恨,希特勒在二战末期曾下令他的武装部长将本国一切工业,武装消毁,不使落入敌人手中,甚至说:"要是战争失败,整个民族跟着灭亡,也是活该,因为是整个德国民族所取,应得的报应。"希特勒曾下命令毁灭巴黎等一系列占领的城市,因而古老文明的城市华沙就是在他命令下毁灭的,纳粹指定执行毁灭华沙的指挥官是Heinrich Reinefaarth和Erich Von den bech,他们都犯下了累累罪行。
二战之后,苏联并没有归还在二战期间和德国一起瓜分占领的波兰的领土,而是经美、英、苏三国同意将原属战败德国的Ostpreusen、 Pommern、 Schlesion和 Danjig等地区划给波兰,如此波兰国家领土西移,统计比战前领土面积损失约三分之一。当时波兰领导人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上台宣称,要驱逐境内的德意志族居民和德国人,其中包含驱逐新划归波兰的原德国领土上的德国人,进行报复,禁令他们说德语,要带有标志的白色袖套,不得和波兰人握手等等,接着而来的1944/45及1950波兰政府两次将境内1400万原德国居民强制遣移送回西德,没收他们的储蓄,房产及一切财产,有的由通知到出发只有数小时,甚至在路途中不提供粮食和车辆,令其徒步行走到德国,有201万人在遣返途中死亡。驱逐行动不仅是波兰,也包括东欧各国,如捷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国,造成了欧洲近代史上又一次大灾难。
在二战前,中东欧地区各民族混居现象相当普遍。据1931年的统计,波兰东部1160万人口中,波兰人仅占38%,而62%是乌克兰人、立陶宛人和其它少数民族。德意志族也广泛分布在东欧各地,仅在捷克与德国和奥地利接壤的苏台德地区就有350多万。此外,在南斯拉夫、罗马尼亚、苏联等都有不少德意志族人。而希特勒正是利用保护德意志人利益为德国扩大所谓的“生存空间”为借口,从苏台德德意志人的地位下手,拉开了纳粹侵略欧洲的序幕。二战期间希特勒移居了约100万德意志人到其侵占的波兰领土上,而为了给他们腾出地方,约120万波兰人或惨遭杀害,或被驱逐出去。二战后,被驱逐的命运落到了德国人和中东欧各地的德意志族人头上。一方面由于美英苏这3个反法西斯盟国在规划战后欧洲秩序过程中错误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饱受希特勒铁蹄践踏的欧洲各国出于对法西斯德国的仇恨,德国的和德意志族平民成为新的受害者。而最突出的例子是波兰和捷克。
1970年12月7日,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的那一跪被载入了史册。然而,二战结束以来,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上,德波两国政府高层与部分民间人士的步调似乎一直无法协调。目前生活在德国的被驱逐居民,同样也是希特勒纳粹的受害者,他们组织了"被驱逐者联盟",正式向德国和波兰法院提出诉讼,要求赔偿,希望返回自己的家乡,即今天的波兰领土。但他们的愿望很难实现,给欧洲曾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国人,现在要诉自己的苦,要求在二战中曾经受过最大灾难的国家,承认自己也迫害过别人,给予赔偿,确实不容易做到。
波兰外长福蒂加声明,二战结束后,波兰遣返其境内的德国人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重新划分欧洲版图造成的结果,而这一起诉则是企图篡改二战责任。声明强调,是德国发动了二战,使波兰遭受巨大损失,并给波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表示,不支持被遣返德国人起诉波兰,但她同时称德当局“不能阻止他们这样做”。今天二战过去已有六十多年,波兰、捷克、德国都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是完全平等的伙伴关系,但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和国际政治问题,至今仍然成为波德冲突的焦点。
华沙于1945年开始重建,从1946至1953年华沙老城、新城和克拉科夫(KRAKAU)前城都按原始图纸建造,1947至1949 年在老城内建东西地道,1971年订立重建皇宫的整体规划,至1980年代完成工程,1989年后华沙再次大兴土木,华沙的老城建设完全按古老的原来蓝图、外型设计,保存波兰固有文化精神,但内部是按现代化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的名录。
由于波兰在地理上与德国接壤,劳动力成本较低,加上近年来大力进行高速公路、远程交通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正在对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波兰目前已成为德国企业最感兴趣的投资地之一。今天,德国是波兰的第四大投资国,仅次于法国、荷兰和美国。从1990年以来,德国对波兰的直接投资从最初的100万美元猛增到2004年的101亿美元。德国企业在波兰的投资重点主要为汽车制造、金融服务业、食品生产及能源产业。同时,德国也是波兰最重要的外贸伙伴,德波贸易额占波兰全部外贸额的1/3。仅在2005年,德波贸易额就比上年增长了10%,达到380亿欧元。
此外,在波兰加入欧盟的进程中,德国也起了重要作用。波兰在2004年5月入盟后,其市场是欧盟新成员国中最大的。它和捷克都是德国在中东欧最重要的外贸伙伴,今日波兰在东欧各国中经济处于领先地位,1991年华沙股票交易所开业,成为中东欧领先的证券市场。波兰经济已成为该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德国和波兰目前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有着密切合作联系。因此抛开二战的历史阴影,德波关系既务实,又错综复杂,这种关系中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总体而言,双方的关系还是朝着缓和并改善的方向行进。
㈡ 波兰与德国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波兰和德国都是中欧的两个比较大的国家,是邻国也是宿敌。
两国最初结怨于国土的竞争。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公元10世纪),德国人就开始向波兰进行侵略扩张。为了抵挡,波兰人团结一心,建立了波兰王国。
一战后波兰又开始了复国梦,并且抢走了德意志的但泽走廊,1939年初,波兰在但泽走廊屠杀了大量的德意志人,德意志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对波兰进行了报复,于是没过几个月,德国闪电战又一次将波兰灭国了。
波兰和德国之间早就是水火不容,也许某一天又会听到波兰对德国的报复吧!
㈢ 波兰和德国曾发生很大的矛盾,他们是一个民族吗
准确来说,日耳曼是许西欧民族的先祖。德意志只是其中一支分支。
日尔曼人是一些语言、文化和习俗相近的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从前2千年到约4世纪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日尔曼人不称自己为日尔曼人。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他们可能也没有将自己看作是同一个民族。民族大迁徙后从日尔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纳维亚民族、英格兰人、弗里斯兰人和德国人,后来这些人又演化出荷兰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的许多白人。在奥地利也有许多日耳曼人后裔。许多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与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最早的关于日耳曼人的纪录来自于前2和前1世纪的古典作家。从约200年开始日耳曼人开始使用一种自己的文字。此前的历史只有通过考古和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来考证了。
通过对各个日耳曼语言(哥特语、古德语、古英语、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仔细比较和日耳曼语言与其它印欧语言的比较语言学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语(也称“前日耳曼语”或“泛日耳曼语”)。这些比较最主要的结果是:
日耳曼语属于印欧语言,在这个语族中它属于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最接近。这三种语言一起组成古欧洲语言。前3或2千年时,也就是说青铜器时代的早期,古欧洲语言是中欧的语言。但其精确的地点和时间今天已经无从考证,或者争议很大。
日耳曼语言之间非常近似,这很可能说明它们有很长的共同演化的时间。大多数语言学家将前日耳曼语从凯尔特语和古意大利语分离出来的时间定为前2千年上半叶。
日耳曼语分离出来后它依然与凯尔特语有接触。一些凯尔特语的词汇被日耳曼语借用。此外日耳曼语对芬兰语也有影响。一些日耳曼语的词汇在芬兰语中出现(比如国王,日耳曼语为kunningaz,芬兰语为kuningas,或者指环,日耳曼语为ringaz,芬兰语为ri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这个词的是希腊历史学家波希多尼。他在约前80年时第一次使用这个词。也许他在与中欧的某一个今天无法考证的小民族接触时听到了这个词并将它用来称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这样一个小民族的名字后来成为了整个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这个词的来源和意义至今无法定论。“日耳”这个词在日耳曼语中无法被考证。日耳曼人自己将自己称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恺撒在他的《高卢战记》中使用了日耳曼人这个名称。恺撒这里将所有莱茵河以东的民族统称为日耳曼人。到此为止罗马人将欧洲西部的民族称为凯尔特人,而欧洲东部的民族被称为赛西亚人。到此时为止罗马人才认识到日耳曼人并非凯尔特人,而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群。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亚志》中称“日耳曼人”是一个比较新的称呼。一开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称为日耳曼人,后来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这样称呼。塔西佗说高卢人称莱茵河以东的民族为“日耳曼人”。后来这些民族自己也称自己为日耳曼人。根据这个叙述这个词有可能是从凯尔特语过来的。
塔西佗在他的书里详细地列举了每个日耳曼民族部落从莱茵河到维斯瓦河,从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的居住地。
严肃地说只有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才能将这些民族称为日耳曼人。过去曾有很多研究通过考古学研究来推导出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弃。
今天类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学术范围内重新开始,其目标是使用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来获得一个内在不矛盾的整体影像。按照这个研究欧洲北部的青铜器时代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谓的战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争议。此前的石器时代(约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农作文化与日耳曼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论通过对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认为日耳曼人的产生地在今天德国中部山区的北部。但大多数学者对这个理论持怀疑态度。
过去学者们以为日耳曼语言是在约前500年由于日耳曼语语音变迁从其它西部印欧语言中分离出来的。在这个语音变迁中比如k通过ch变为h,或者p变为f,t变为th。
新的研究认为这个变迁很晚才发生,它发生的时间可能是前1世纪。最主要的证据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称。前2世纪后期辛布里人与条顿人一起威胁罗马北部。这两个民族的家乡是今天的丹麦。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后来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语中使用ch来写,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语音迁移在前2世纪后期还没有开始或还没有完成。一些早期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个见解对日耳曼语言学有非常重要的后果。这样一来至今为止被称为“泛日耳曼语言”的语言是在前2到1世纪形成的,到1世纪时它又分裂为许多自己的日耳曼语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语言与印欧语言相似,这个更古老的语言没有被留传下来,但其基本结构可以被重新构造出来。
通常我们都简单地把人种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不过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肤色受外界影响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种特征。
还有一种人类学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语言划分,大概可分为印欧语系民族(广义的雅利安人),闪米特语系民族(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伦人,古亚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语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尔人),汉藏语系民族,阿尔泰语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语族)等几大类。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雅利安民族,这一经纳粹德国反复强调的名词,并不是什么纯种民族,且听慢慢分解。
今天的欧洲除了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俄罗斯有属于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的后裔和混血外,其他几乎都是雅利安民族的后裔和混血。
雅利安人是活跃在东欧到中亚的草原地带的民族,公元前,伴随着他们的迁徙,他们征服了欧亚大陆几乎所有的土着民族,并把他们的血液和文化混入了对方的血管。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况且他们当时还未跨上马背。雅利安人主要是驯牛,他们随着牛车以慢速游动,直到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利亚人相遇混血后才学会了驯马,但当他们到希腊时,已经威风凛凛地跨在游牧马背上了。当然这是以后的事。
欧洲原先遍布着和埃及人非常相似的伊比利亚种族。最先西进欧洲腹地的雅利安人是克尔特人,他们身材较高,皮肤白皙,习性剽悍,文化较高,很快把伊比利亚人征服并同化了。他们不断地向大西洋方向推进,能够不被同化的土着民族极少,只有近代的葡萄牙人大部分还属于伊比利亚血统。克尔特人就成了现在法国的先民。
雅利安人因为有游牧民族的游动性,即使再美好的土地,也挽留不住他们好动的脚步。北欧的克尔特人一部分向西扩展,再渡海到了斯堪第那维亚半岛,成了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人的先民。在喀尔巴阡山和黑海以北,雅利安人和当地土着民族混合的结果,又产生了波兰、捷克、塞尔维亚人和部分俄罗斯人。另一部分则进入意大利和希腊,公元1500年前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希腊半岛,摧毁了爱琴文化,和当地土着民族混合后,创造了更高的文化。
古罗马的情况也是如此,最初住在意大利的是伊比利亚人,到公元前1000年,南下的雅利安人已经在意大利的中部、北部住了下来,他们和当地的土着结婚,这样,很快就和土着民族融合了。拉丁人部落住在台伯河畔的一群山丘的顶上和四周,后来和来自海上的小亚细亚的游牧民族,其实就是一群海盗融合,并从雅利安人手中夺走了台伯河以北的意大利的大部分地方。海盗带来了东方的文明,又带来了商业活动,在台伯河畔的一块作贸易集市的河滩地就成了以后的罗马。
谈到欧洲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融合,不能不提到匈奴人。东方的民族进入西方一定是很早的,但是有史料作证的是匈奴。匈奴原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一支,最早见于中国的史料,原在中国的西北部。从秦到汉,当时的汉藏语系民族,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对不断南下来犯的匈奴游牧民族进行了坚决的抵抗,致使一部分匈奴人被迫东行,改变了欧洲的历史。
到了公元1世纪,匈奴已经推进到欧洲的东部边界,并且和属于雅利安人的诺迪克游牧民族混合起来。他们带去了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对被征服者不是杀戮而是编入兵籍,甚至互通婚姻,这样便成功地把多瑙河的游牧民族都混合起来。匈奴是一个很强悍的民族,具有很强的同化力。匈奴的伟大领袖吾提拉曾统治着匈奴和日耳曼诸部落组成的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罗马帝国十多年间一直受他的欺凌。他甚至娶了东罗马帝国皇帝的孙女。453年,吾提拉和一个日耳曼少女结婚,举行婚礼时不幸死去了。从此匈奴便消失了,但东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却流在欧洲人的血管里。
所以,世界上没有所谓的纯种民族,只有文明同化伴随的血液混合。
本文参考了蒙族学者孟驰北先生的《草原文化和人类历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孟先生提出的草原文化理论还在学界讨论中,但是本文所参考的欧洲民族演进部分却是准确精当的。
印度人种复杂,由几支组成。澳亚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们从西方进入印度,以后分布开来,蒙达人、奥朗人、霍人、贡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们的后代。
印度的孟加拉人主要分布在孟加拉邦。在远古的时候,孟加拉地区的居民属于亚澳人种 。他们操亚澳语,这种语言现在还有,可以在土着人中找到痕迹。这些土着民族中的高尔人 、布林德人、崩德拉人、尼夏德人等,在《往世书》里都有记载,这证明他们是很古老的。
孟加拉人的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鱼。孟加拉人有名的甜食是拉斯古拉(一种带甜汁的元宵)和生代西(一种奶 酪糖)。?
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等地。安得拉人还保持着种姓差别,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种姓。同一个种姓又分为数以百计的副种姓。
奥里萨人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属原始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合种。
奥里萨人一般直率诚实,勤劳本分,笃信宗教,热爱和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素有天真无邪之称。他们的主食是米饭,副食有鱼虾、豆制品和各种蔬菜,香蕉、椰子常做早餐。?
马拉提人亦称马拉塔人,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马拉提人喜欢摔跤,印度的大力士以马拉提人居多,他们还善于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
马拉提人的饮食没有什么特别,米饭、面饼、奶、奶油、酥油和蔬菜,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这里也同样流行。马拉塔人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最大的节日是耿乃希节。
古吉拉特人(旧译瞿折罗人)是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古吉拉特邦,在其邻邦也有少量分布。古吉拉特人操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语属印度雅利安语系的晓尔塞尼·阿布婆朗希语的 范畴。?
古吉拉特人成分复杂,有拉吉普特人、古贾尔人、巴拉斯人、鲍哈拉人和科杰人等。?
古吉拉特人主要从事农业,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烟草、棉花、甘蔗等。 大多数古吉拉特人食素,爱用辣椒等调料,而且对奶油、豆粉、甜食颇感兴趣。?
印度斯坦人为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于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以及比哈尔邦的西部地区,属于混血人种。?
大部分印度斯坦人操印地语,少数人说乌尔都语,均为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绝大多数人信印度教,少数人信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和豆类等,一部分人在工 厂、矿山做工。手工业纺织较为发达,以棉纺、刺绣、金属等精巧手工业着名。?
拉贾斯坦人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拉贾斯坦邦,其相邻各邦也有少量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型。民族成分复杂,历史文化悠久。操拉 贾斯坦语,该语言包括7大支,50多种方言。7大支是:马尔瓦里语、中部和东部拉贾斯坦语 、东北部拉贾斯坦语、马尔维语、西部拉贾斯坦语、皮利拉贾斯坦语和东旁遮普拉贾斯坦语 。?
那加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那加兰邦、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的卡斯山区.那加人居住的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地,山高谷深,景色壮丽。他们以农业和狩猎为生,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等。那加人属于蒙古人种,来印度后又形成不少分支。
印度的少数民族(即部落民族)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印度现有400多个少数民族,约有5900万土着部落民。人口超百万的部族有9个,最少的暗达曼人只有几百人。?
迦洛人又叫阿吉格芒呆人(山民之意)。他们主要分布在迦洛山区,该区面积约3000多 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0余万。此外,在山区周围的平原以及瓜尔巴拉兰地区散居着不少迦洛人。?
迦洛人主要有三大支派,或叫三大家族:即马拉格、毛米恩和桑格麻。各家族又有许多 分支,例如阿外、阿梭和西拉等等。他们是不同家族通婚后出现的新家族。?
桑塔尔人是印度人数最多的部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比哈尔、西孟加拉和奥里萨等地 。他们主要以务农为业,也善于狩猎。桑塔尔人皮肤黝黑,长头型,前额宽阔,眼睛呈黑褐色,鼻梁笔直,嘴唇稍厚,额骨突 出,头发卷曲,胡须稀疏,中等身材。桑塔尔人操桑塔尔语,属于印度最古老的一种土语。
㈣ 波兰为什么现在只恨俄罗斯,不恨德国呢
波兰和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恩怨来说,历史上波兰曾经是欧洲强国,在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联邦,其翼骑兵曾经是欧洲作战能力最强的骑兵,也一支一时间令人闻风丧胆的部队。但波兰在历史上是不幸的,因为长期夹在德国和俄罗斯两大强国之间,曾经被人三次瓜分,在一战时期并入了德国,一战之后波兰才获得了独立。
▲德国领导的欧盟给欧盟内部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上的好处,包括了波兰,所以波兰对德国也自然有好感了
而时至今日,德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引领着欧洲走向统一。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之后一直没有走出经济的困境,依然还是那个大而不强的俄罗斯。在经济上来说,波兰已经加入了欧盟,享受着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上的好处,在外交上和民族情感上来说对德国人的态度自然就会好很多了。而历史上俄罗斯从来没有给波兰带来过繁荣,也没有给波兰人带来过福祉,俄国人给波兰人带来的除了杀戮,就是掠夺的贫困,所以波兰人对俄国人自然就没什么好感了,恨俄国也是必然的。
㈤ 二战时期,为何德国会先选择进攻波兰
二战,是以德国闪击波兰为全面爆发标志的。那么,为何德国会最先攻打波兰呢?德国最先进攻波兰,并不是偶然的决定,而是蓄谋已久。无论从英、法等国的态度,还是德国的地缘政治及德国的民族情感与德波双方的历史等因素上来看,波兰都是德国首攻的不二之选。
更重要的一点,波德之间有仇,一战之后,波兰复国时,有关领土划分的时候,与德国有过相当紧张的关系,德国一度将波兰式为主要的威胁,甚至超过法国,那么优先打击他,自然也就成了第一选项,
除了战略选择与强弱对比之外,波兰人与德国人八百年的历史时期中长期处于互相争斗的状态,波兰北部的地区长时间属于德国的普鲁士邦国领土,存在大量说德语的普鲁士遗民,因此,德国人对波兰的攻击对他们来说更像是等待已久的“又见王师”。如此看来,德国人选择波兰当开胃菜是必然中的必然。
㈥ 承载波兰与德国近千年恩怨纠葛的格但斯克,最终是怎样归属波兰的呢
格但斯克是波兰语的叫法,而德国语则称其为但泽。现在是波兰滨海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波兰北部沿海地区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格但斯克位于波罗的海沿岸,人口约47万,波兰北部最大的城市,与索波特、格丁尼亚两市形成庞大的港口三大城市联合体。如今的格但斯克,以琥珀闻名,也是波兰着名的旅游城市。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1970年,前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开启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波兰之旅,签署了规定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华沙条约》,双方声明承认战后德波两国之间的边界,从此彼此再无领土要求,今后也不会再提出任何领土要求。
至此,勃兰特这历史性的一跪,让德波冰释前嫌,困扰德波25年的边境问题彻底解决,进而波兰和德国关于格但斯克的争议也告结束。
㈦ 波兰夹在俄罗斯与德国之间关系不好,有什么原因
我们大家都知道,波兰有两个仇人,一个是俄罗斯,另一个就是德国。但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波兰有两个主要邻国,东北部的俄罗斯,西部的德国。
国家之间的交往都是以利益和信任为基础,波兰和俄罗斯之间有很深的历史恩怨,这不是短期就可以化解的,两国缺乏最基本的信任,所以很难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㈧ 为什么里宾特洛甫说德国和波兰两国的关系已经迅速恶化
1939年3月21日,里宾特洛甫约利普斯基,再次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仍态度傲慢,气势逼人。里宾特洛甫警告说,元首“对波兰的态度愈来愈感到惊讶”。他希望波兰对德国的要求做出满意的答复。26日,利普斯基把波兰政府拒绝德国建议的备忘录转交里宾特洛甫。波兰不允许德国侵占但泽。
面对威胁,波兰征召后备兵入伍,并宣布实行局部动员。里宾特洛甫拒绝了波兰的备忘录,对波兰的动员措施大发雷霆,并宣布波兰军队对但泽领土的任何侵犯都认为是对德国的侵略。第二天,里宾特洛甫再次召见波兰驻德大使,无中生有地指责在波兰境内发生的对日耳曼少数民族的迫害,说什么这件事“在德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声称,由于波兰政府的态度,两国之间的关系已迅速恶化。28日,贝克召见德国驻波大使,向他声明,由德国或者由纳粹的但泽参议会任何改变这个自由市现状的企图,都将被波兰视为开战的理由。
㈨ 二战前,波兰为何敢说“三天灭亡德国“这样的话
在强国林立的欧洲,波兰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甚至是军队人数,这个国家都常年保持了欧洲第六的水准。看起来,波兰就像是班级中一个老实巴交的学生,不愿意冒头也不愿意垫底,始终保持着中庸的水平。
于是大约在1922年,曾在华沙战役中立功的波兰陆军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就曾说:“波兰一旦与德国发生战争,德国将无法回避,波兰人将在三天内占领德国。”这一句如果放在二战期间,那绝对是一句骇人听闻的话。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也的确没有吹牛。
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波兰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就被灭掉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波兰军队的总指挥。(参考资料:《波兰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㈩ 二战时,德国为何偏偏挑波兰下手波兰复国后20年都做什么
1939年9月,德国联合附庸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入侵了波兰,德国也迅速投入6个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撕破了成波兰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至于波兰跟苏联关系同样不好,波兰先是违背了《里加条约》,又刺杀了苏联大使,苏联和德国就达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助关系,希特勒也是急需一场战争,而波兰的武器装备还停留在一战时期,自然而然就拿它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