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苏德战争中,德军第一次大规模败退在哪里
1941年,莫斯科大会战前夕,就整个苏德战场上的态势来看,对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更为有利,其不仅夺取了大片的苏联领土,而且把当时苏联最大的重兵集团——西南方面军几十万人一举围歼,消除了威胁中央集团军群侧翼的巨大隐患。
更为有利的是,摆在伦德斯泰德面前的克里米亚、顿巴斯和哈尔科夫等地,甚至是高加索地区的道路几乎畅通无阻。就在德军实施“台风行动”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的百万大军也发起了进攻,未曾想,却经历了自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败退。
受不了“瞎指挥”的伦德斯泰德,以“告假养病”为由抵制,却得到了德国元首的批准并被撤了职。于是,他成为第一个被免职的集团军群司令。但此举依然无法阻挡苏军的反攻,他们不仅收复了沦陷9天的罗斯托夫,而且迫使德军后撤80公里。
作为德军自开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败退,德国元首终因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在明知不具备攻击条件,仍顽固地下令进攻。也就是从这时起,其“瞎指挥”的毛病愈演愈烈,难怪旁观的古德里安也评述到:“我们的灾难,是从罗斯托夫开始的”。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❷ 二战德国想要赢得苏联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这里谈一下战争发展的可能性吧。。毕竟我是一个决定论者,而不是非决定论者。其实,这种历史问题往往最为复杂。
首先,我们知道纳粹德国在1941年6月22日选择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即“苏德战争”。其结果以苏联在四年后的胜利而告终。以下是几点使战局可能变得有利于德军的措施:
改变武器生产策略。德军的武器做工精良,性能出色。但最大的缺点出在生产供应前线的问题上。德国军工的设计思路往往追求卓越的单项性能,比如机枪射速快,坦克装甲厚,火炮优良。固然,这是很好的优势,但关键在于这些优势并不能完全抵消因此带来的劣势——生产效率和前线供给问题。精良的高级武器往往伴随着不成熟的设计以及复杂的使用、维护过程以及苛刻的后勤补给要求。这一切在战争时期将难以保证,显着降低了部队的作战效率,提升了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的非正常战损率。(例子:各类重型坦克机动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对作战环境要求高,适应性差)反观苏军,装备的武器并不是做工精细质量最好的,但却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便于大量生产制造,能够快速补足前线的需要,易于维修和使用。由此带来的直观优势就是苏军在进攻或防守时,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也就是说,每一门德军反坦克火炮在进行防御时,必须要在苏军推进至防线这一两千米的路程中完全消灭7~8辆苏军T-34型坦克或3~4辆KV型、IS(JS)型苏联坦克。若放过其中的任何一辆,就必须依赖步兵防御。而德军步兵又要以苏军步兵为目标,就会导致防线被攻破。同时,苏军拥有巨大的步兵人数优势(过会儿会讲德国怎么办),一旦攻入阵地,德军必然惨败于近距离的战斗中。同样,德军为什么攻不下苏联防线?天气是次要原因,而数量劣势才是主要原因。一辆德军坦克在进攻时平均要对付2~3门苏军反坦克火炮和十几名反坦克步兵(不算炮手,实际上炮手没了火炮就是反坦克步兵),所以在1943年以后发起进攻的德军坦克多半有去无回。况且,战争中期苏军同样掌握这空军数量3:1的优势。一架德军战斗机在追击一架苏军战斗机时,背后还有一架苏军战斗机,空中还有一架苏军对地攻击机。德军的损失将非常惨重且不可挽回。
要改变政治对军事的过度干预。希特勒自从兵败莫斯科城下以后就亲自指挥战斗。然而,远在后方的他对于前线的局势分析判断仅仅依靠一张插满小旗子的地图和几名高级参谋军官。他很少全权交付大局给一名德国军官,因为似乎自从遇到失败过后他就觉得那并不可靠。一面代表着一个德国集团军下辖的一个师的小旗子可能在今天代表10,000名德国士兵,在明天可能只代表8,000人,亦或失去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装备。不能对战局有着直观的看法,也就只能下达一连串不切实际的命令了。反观苏军,在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将部队全权托付朱可夫元帅处理。甚至本人在战事激烈的时候睡觉休息去了,可见斯大林对苏军将领的信任。再来苏军将领都是大清洗过来的,对斯大林又忠诚又畏惧,自然拼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不可容忍德军将领们犯下的过错;而斯大林允许苏军将领们犯错,但是要求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使得将来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朱可夫、科涅夫都曾顶撞斯大林,而斯大林的意见则是:你不服就证明给我看你是对的。而希特勒根本不会给他的将军们这个机会。与其意见相左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被其罢免,隆美尔更是惨遭毒手。
关于德国征兵制度:尽早大量训练更多部队,消除”超人理论“中的”少量精锐部队无敌论“。建立苏联一样的征召制度和军事训练计划。应建立庞大规模的预备役部队,并尽早进行精锐军事化训练。征召女兵进入后勤部队和医疗部队以及军工企业。二战末期,为了应对兵力不足等困难,纳粹德国紧急从占领区征召了许多补充兵和从本土征召了准军事人员。他们将组成部队接替损失惨重的精锐部队进行战斗。然而,这些部队缺乏良好的训练,甚至武器装备都无法达到标准。这注定了他们只能用“对元首的无限忠诚”和“对德意志民族的满腔热血”来抵挡排山倒海的苏军部队。然而,这还不算最糟的。德国的老少民兵组织——"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完完全全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甚至没有统一的制服、武器和足够的训练以及后勤补给,面对苏军只有当炮灰的份。反观苏军,一个多亿的苏联人凡是身体健壮的均为士兵。苏联军事院校和后方军工企业高效率的运行使得每个月有数以万计的生力军部队被组建起来,满编的军团装备了全新改良升级换代后的武器,时时刻刻填补着前线的空缺。而德军的精锐部队和武器装备一旦遭受损失,战斗力也就直线下降了。
军工部门的觉醒:100%完全动员。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德国的工业完全就没有真正100%动员起来,前纳粹德国工业部长施佩尔心知肚明。德国的生产无时无刻地保障着人民的高水平需求。直到1944年,德国的许多家庭仍然有新鲜的肉类供应。这也是纳粹当权时所承诺的,所谓“贿赂人民”一说。德国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强制性措施来提高人民对战争的积极性,所以只能靠生活供应来“收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苏联则完全不同。成千上万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中失去了亲人朋友,斯大林和苏联高官们也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对于绝大多数士兵来说,无需内务部队的监督也能拼命地战斗。全国上下都发自内心痛恨着万恶的法西斯侵略者并愿为战争胜利奉献一切。妇女和儿童纷纷进入工厂车间和农庄田地,“一切支援前线”的口号被挂了出来,任何资源都将优先供应前线,然后才是保障人民生存。在德国,未经训练的16岁德国男孩“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朝着远处的苏军胡乱开枪,浪费着宝贵的弹药;在苏联,技术炉火纯青的12岁苏联小女孩取代了资历丰富的老工人,一天生产了几千发机枪弹链供应前线。
最后,就我看来,德国至少要做到这四点,局势才可能扭转。论资源,德国控制着大半个欧洲:论技术,德国绝不弱于苏联。不过要我这个决定论者来说的话,这也不是那个纳粹德国了。因为有很多事情希特勒不会同意改变,他们还要去维护“人种理论”,所以他们不能完全投入战争。纳粹还要花心思“高效”屠杀犹太人,还要搞纳粹畸形的恐怖实验,还要开发一些不切实际的武器(“古斯塔夫”系列铁道炮、“复仇者”系列("V")飞弹火箭等等),为了一个爱因斯坦赌气放弃原子弹(说是“犹太人物理学”而将其作用贬低)。也就是说,他们自身的纳粹理论奠定了他们战争失败的根基。面对战争残酷的现实而不是如古日耳曼神话那样神奇的幻想般的发展,他们不得不修改其理论以自圆其说(如为了接纳日本人作为轴心盟友,赐予其“荣誉日耳曼人”称号;而先前纳粹曾宣称黄种人和黑种人与犹太人共为底层的“劣等人种”,后来为了排除日本人而改”黄种人“为中国人;并让盖世太保逮捕了几千名光明正大居住在德国柏林、汉堡等城市街头的华人进入集中营,战后生还者寥寥无几)。而他们无法也不能更多地在其理论上为现实需要让步了。因为他们过去向德国人民撒了太多的谎言。
❸ 苏德战争中,苏军凭什么做到“攻防自如”
1941年12月5日,决定苏德战争走向的一场战役开始了。一直追赶苏军的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转入防御,而节节败退的苏军却在其停止进攻的第二天发起了全面反攻。这种一反常态的打法,让一向感觉良好的德军极不适应,只得拼命撤退。
让人感到费解的是,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反攻,东拼西凑的苏军在几乎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攻防转换自如?而已将德军阻止下来的朱可夫和苏联统帅等人,为何坚持在莫斯科危机刚刚缓和的时候发动反攻?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看来,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苏军战斗力不高是德军公认的,但其“攻防自如”的打法却出乎他们意料,甚至在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能不说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❹ 苏德战争德国有取胜的可能吗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为抵抗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侵略进行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
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
苏军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不断增强的人力物力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此后,苏军发动战略攻势收复全部国土进而从法西斯统治下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5月9日0点30分,德国政府在柏林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投降书即时生效,伟大的卫国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二战在欧洲战场的告终。
这场战争使苏联用巨大的牺牲彻底打败并摧毁了强大的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写了战后世界格局,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4)苏德战争德国如何破局扩展阅读:
苏联胜利原因: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雄厚的人力物力。
1941年,苏联人口大约为1亿9300万。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296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到了1136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苏联在军备研发中占上风,使得德军在战争初期就因为双方坦克性能的差距遭遇了T-34危机。苏联还拥有航空史上单产量最大的军用飞机伊尔-2攻击机和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冲锋枪波波沙冲锋枪等优秀装备。德军虽在战争中期研发了虎式坦克和MG42机枪等优秀装备相抗衡,但已无法挽回败局。
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4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增加了德军的后勤压力。
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苏德战争期间,尤其是1943年以后,美英等西方国家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飞机、坦克、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没有这些盟友的援助,苏联要从1941年的大崩溃中恢复过来甚至击败德国,都将会更加的困难。
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
苏联红军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外,苏联红军还涌现出了以朱可夫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和科涅夫元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统帅和将领。
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国防委员会,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口号。为理顺指挥关系,8月8日设立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苏共向前线派去了150万名党员和350万名共青团员。战争期间,苏共吸收了531.9万名党员。
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
为祖国而战,很多苏联军民都为国奉献或英勇杀敌,涌现了以彼得罗夫斯基中将、马特洛索夫、卓娅、波克雷什金、帕夫柳琴科、阔日杜布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1.16万余人成为“苏联英雄”,700万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❺ 苏德战争前期,德国是如何对付苏联的T-34坦克和KV坦克的是不是用88毫米炮来射击
很不客气地说,在苏德战争初期,阻止德军有效进行推进的就是T34和KV-1,由于T34采用了斜面装甲,别且列装的76炮火力也不错,因此对德国当时的主战坦克3号和4号造成很大困扰。另外T34所采用的宽阔履带,增强了其良好的机动性,在缺少公路的苏联土地上运用自如。88炮对于T34只要不是跳弹,基本上打上就报销。
而KV-1和后来改进的KV-2,可以说是非常领德军装甲兵头疼的坦克,当时除了88炮以外,几乎无法击穿,当然如有斯图卡来的话,那肯定没问题。而88炮最大的问题就是布置时间长,防护弱,而且88炮是可以击穿,并不是炮炮穿。因此就出现了经典的KV卡住要点,无法被攻克的实际战例。
可以说二战中KV的报损,在初期苏德战争中,基本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或炮弹耗尽而至,被击毁的比较少。而T34在初期,虽然比KV好很多,但也总出现机械故障,并且T34没有配备无线电,使得在联合的集团作战时,劣势很大。(就是挨揍了,还不知道哪打的!)所以德军装甲师的战术就要优越很多,往往3,号或4号的几辆就可以报销不少的苏军坦克。
❻ 苏德战争中,德国要以怎样的战略才能胜利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上溯到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时候就存在了,战争初期,法军势如破竹。但是,广阔的俄罗斯平原使得法军占领的地方越多,后勤供给就越困难,法军人马困乏,给养困难,结果造成大量减员,逃兵增加。8月中旬,法军抵达斯摩棱斯克时,作战部队只有16万人了,虽然最后法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但战后可调用的军队已经不足13万人了。8月底,沙皇任命老将库图佐夫为俄军前线总司令。库图佐夫在莫斯科附近的鲍罗金诺设营布阵,以逸待劳,准备歼灭疲惫的法军。9月上旬,双方展开大战。虽然俄军准备充分,但还是未能抵挡法军的进攻,俄军在损失5万人以后,不得不再次败退,但这一战法军也损失了3万之众。库图佐夫决定避开法军的锋芒,主动撤离莫斯科,保存有生力量,准备反攻。俄军实行坚壁清野,把莫斯科居民连同粮食及生活用品一起运走,使莫斯科变成一座空城。9月14日,拿破仑大军进入莫斯科,这时法军只有不足10万人了。当晚,莫斯科发生大火,三日不熄。拿破仑在这座空城中艰难地度过了一个月,急切盼望彼得堡沙皇派人前来议和,但却杳无音讯。10月19日,拿破仑被迫下令从莫斯科撤军,这一年俄罗斯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也特别冷,饥寒交迫的法军更加疲惫不堪,战斗力锐减。一路上,法军不断遭到俄军士兵和游击队的袭击,损失众多。11月16日,法军同俄军在俄国境内打了一仗,虽然击退了敌人的追击,却损失惨重。退出俄国领土后,法军总共只剩下5.5万溃不成军的队伍,其中的4万人是收拾的失散士兵。此时,传来巴黎发生未遂政变的消息,拿破仑慌忙离开部队,返回巴黎。侵俄战争的失败成为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 很明显苏德战争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战线拉得过长,后勤补给根本跟不上,而以战养战的策略在俄国坚壁清野的情况下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为止。苏德战场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 :德国380万、苏联500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 :德国430万(含轴心国军队), 苏联290万 编制 :德国156个师又2个旅、苏联170个师又2个旅 坦克 :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 :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 :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 :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要按照现在的研究来说,当时苏联的弱点其实在东方,要是希特勒能早点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第三帝国是完全可以和大日本帝国一起合围瓦解苏联的. 德国一开始的计划是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0�5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这项计划虽然在初期运用的还不错,但是一旦到了苏联腹地以后就遇到了拿破仑当年遇到的同样的问题. 首先,苏联在战争前期的损失不是数字所能体现的。战前苏联的主力防守位置是南方,部署了150万兵力,苏联这18天内损失的是什么呢?德军主要进攻方向放在不列斯特的中路,而不是西南方面军驻守的南方,而且苏军在不备中遭受攻击,前期防御的区域部署、时间节奏全被打乱,敌人一步步进逼到国土纵深,从边境到首都的行程敌人完成了2/3,这才是苏军所面临的最大损失!在速决战角度看来,战争最终结束以前所占领的任何国土都只具有军事价值,德军18天内占领的任何矿产、工业、农业地区都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唯一的价值就是进一步进攻的阶梯!如果纳粹如果不能一下子打掉苏联,那么结果就是一场持久战!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沙计划本身就有重大漏洞,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后勤。苏联广阔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后勤将无法及时跟上。到1941年12月5日德国人抵达莫斯科郊外并停止进军时,他们的后勤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苏联游击队的破坏,在最前线的部队根本无法获得补给以支撑下去,更别谈进攻了。巴巴罗沙最初制订时认为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真实情况是苏联部队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国军队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高加索附近的斯大林格勒(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德国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但是其过程有着严重的缺失。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以及过长的补给线,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有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国第六军团被完全围困。随着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 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国人渐渐丧失主动权,但苏联人依然没有完全回过神来。由冯·曼施坦因将军(von Manstein)领导的部队在1943年夏天发动了一次绝望的反抗,暂时停止了苏军的前进。这场发生在库尔斯克的战役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也是德军在东线所发动的最后一次主要攻势。苏联人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着战争的主导权,直到1945年5月占领柏林。 这就是以斯大林格勒会战为转折点后,德国战略的彻底失败. 因此正确的战略我觉得应该是在苏联背后开辟第二战场就像诺曼底登陆那样,德军和日军合围包抄苏联比较好. 当然正面的攻击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作是对第二战场战略的策应和掩护, 主攻方向应该定在中东北面的中亚一带,既可以与中国战场连成一片,也打破了盟军的战略部署.虽然这样兵力配送可能有困难,但是还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战略. 至于具体的战术, 还是和大家一起讨论好了,再解答吧.
❼ 苏德战争,德国为什么会失败
多个方面原因
1.气候原因:1941年冬天,就在德国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的11月份。苏联突降寒流,不管是大降温说还是小降温说都能反应,苏联莫斯科地区气温突然下降由零下六摄氏度突降到零下三十摄氏度甚至四十摄氏度。这不仅大大迟滞了德军的进攻使苏军完全有时间来完善莫斯科地区的防守。
2:后勤原因,德罗东线部队有421万2000人,44060门火炮迫击炮,坦克和强击火炮4578辆每天各类物资消耗达3万吨以上。但是德罗在1941年完全有工业能力最少满足前线部队百分之七十的要求。但是,由于德国后勤管理的混乱以及轨距问题__苏联铁轨轨距是1.524米,而德国轨距是1.435米。因此大大阻碍了德国后勤部队的运输效率,此外关于德罗冬装的问题,也不在于希特勒的原因,而是陆军后勤部队长官盖尔克的问题,早在1941年秋季希特勒便已经强调冬装问题,而盖尔克将军多次向希特勒报告冬装已经发到前线将士手中,但实际情况却是冬装在火车站的仓库里并未发到前线手中。其次,前线的弹药 燃料等物资极度缺乏,因此也拖延了冬装的发放。
3:将帅不和,早在基辅战役时,关于对苏西南方面军的合围还是直接剑指莫斯科德国统帅部和前线将领以及希特勒之间意见有很大不一致,这也为后来德军失败埋下很大伏笔。而且德军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对希特勒的命令阳奉阴违。而前线中深受希特勒重视的古德里安元帅也与中央集团军总司令博克元帅不和也造成了前线的失利。
4:多线战场 德军不仅在东线战场而且开辟了北非战场而到后来不得不防守欧洲大陆的西线战场,使得后来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兵员补给问题以及装甲部队上得到的微乎其微。虽然苏联军队受限于远东地区的日本限制,但苏联对于战争的整体投入远远大于德军,在德军东线战场上部队迅速减员情况下得到的补充微乎其微,但相比于苏联军队虽然伤亡远大于德军但兵员源源不断。这是其主要原因,而且德军在初期中经验丰富的老兵不断减员,而苏联红军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且,由于兵力的有限前期掌握制空权的德军也在后期失去了制空权。这对于德军来说是致命的。
❽ 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为何打不过苏联
二战时德国那么强大,为何打不过苏联呢?
翻开二战的历史就能够看出,苏德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德国号称世界头等军事强国,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德国不仅是军事强国,更是工业强国,虽然当时的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事实上,德国早就为苏德战争做好了准备,甚至可以用势在必得来形容,为此,他们早就策划了巴巴罗萨行动,据了解,这个行动计划最初是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的,1940年8月底就制定完成了,为了完成这个计划,德国还将自己的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也牵涉其中。
除此之外,由于苏联的大部分领土靠近北极区域,每年冬季的气温极其严寒,而德国军队当时根本无法应对这种极端严寒,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为苏联方面争取到了时间,这样一来,等到苏军手中的武器装备和兵员得到了极大补充之后,就开始对德军展开了全面的反击,而由于德国的战略纵深较小,很快,苏军就攻打到了德国的首都柏林,并最终战胜了德国。
❾ 苏德战争德国有胜算吗
以德国的力量来说,战胜苏联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二战中德国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呢?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德国在西线浪费了大量的军力,造成德国兵力不足,战略资源损耗过大!
第二,德国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在大敌当前时犯了“分兵”这个兵家大忌!
第三,苏联利用其领土纵深巨大的特点,实行战略退却,避敌锋芒,不与德军进行战略决战,使德军的优势无法发挥,速战的计划无法实现。
第四,苏联冬天对军队的威胁,欧洲国家一再忽略,就算是没有忽略,但是对其可怕性却乏清醒的认识!当然拿波仑是这样,希特勒也是这样。
第五,事实证明,运动战和游击战对于弱国战胜强敌有决定性的作用。看看今正的塔利班就一目了然了!
❿ 苏德战争时,使了七分力的德国为何能把苏联捶的半死呢
说真的,标题不够清楚。事实上,战争就像拳击或巷战。一旦它进入状态,你就要用你所有的力量去攻击和杀死你的对手。
做七?我们的对手苏联实力够强,不是下大力气把对手打倒在地,而是保留3分?
也就是说,但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来攻击苏联的德军只占其总兵力的70%。这是真的,而苏联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