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时的德国到底有多强
实际上真的没有什么记载是德国当时很强盛,恰恰相反,德国挑起二战主要的原因是其经济危机,国家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国内工人失业严重威胁纳粹的统治,所以纳粹为了扭转国民这种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民的愤怒发泄到战争上,一方面可以泄愤一方面可以通过战争掠夺资源重振国民经济,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打着打着就刹不住车了,也忘了自己真正的实力和目的。战争初期德国的军力并不是最庞大的,英国在当时的欧洲军事实力应该是最强的,德国是在占领了几个国家尤其是法国后,利用掠夺来的资源才真正大规模打造战争机器。德国之所以给人一种战无不胜像推土机一样碾过欧洲的土地,一个是战争来的突然,其他国家没做好足够的防御,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法国采取的软弱的态度纵容了德国,是德国得意忘形毫无任何顾及的将战火烧遍整个欧洲。战争的后期英国的觉醒和苏联的愤怒给德国上了一课,胖子不是一口就能吃成的,吃多了会撑死的!!
一下是当时各国的基本情况: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VS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贰’ 一战后德国结局是什么
1918年11月11日,持续4年零3个月、造成3600万人伤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落下了帷幕,德国战败。次年,战胜国也称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单方面制定并迫使德国、奥匈帝国等战败国签署了不平等的《凡尔赛和约》。
这份满含耻辱的规定使德国割让了1/8的国土(包括德波历来争夺、象征着面子的但泽地区)、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千米的全部殖民地,并承担10亿英镑的战争赔款。
同时,废除德国义务兵役制,解散德军总参谋部,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艇,不得建立空军,不得建立军校,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
拆除德国西线军事工事,莱茵河左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及右岸50千米内设防。德属非洲的殖民地由英、法两国瓜分,德属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则由英、日两国瓜分。
‘叁’ 德国二战胜利会怎样
如果二战德国取得胜利了,我想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是啊,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变化,世界格局将发生巨大的改变。
因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完全是由二战造成的。没有了盟国的胜利,强大的美国将不再强大,发达的英法不再发达,还有那曾经的超级大国苏联都将不复存在。世界将变成以德国日本等轴心国为首,部分其傀儡国为次的态势。那时世界肯定不会有那么多的国家存在。现今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大部分都是二战后独立的,如果二战结果改变了,德国等势必接管原英法等国的殖民地。这些国家也就没有独立的机会了。我们的祖国可能还在,但估计不会比战败的法国强多少。倭人也许会给部分人留下一点巴掌大的地方生存。但是没资源,没纵深,想发展是没机会了。当然,还有大部分的人在沦陷区成为倭人的奴隶,在日本奴化教育下渐渐忘本。苏联可能也会存在,德国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把全部苏联的土地占领。当苏联撤退到贫瘠落后的西伯利亚,再也无力抗衡的时候。德国的战略目标也就达成了。继续进攻不过是个无知的举动。美国当然不会像今天这么强大了!因为美国是靠发战争财至的富。没有二战的胜利。鬼才信他还能像今天这样横行。不过毕竟地理位置好。可见德国不一定有能力拿下美国。美国当然一样,强大的德国毕竟不是好惹的。估计那时的美国就和今天的中国差不多。被德日压得翻不了身。
世界格局是变了,但是科技文化估计还是照常发展的,只不过发达的人从美国变成了德国。我想不会有人怀疑德国的科技能力吧。唯一不可接受的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将成为历史。毕竟一个又小又弱的中国没有扭转干坤的能力。这个也就是最不可接受的事。
谢天谢地,这一切没发生。罪恶的轴心国失败了,虽然我们国家还不是强国,当时那一天终究会来临。
‘肆’ 关于二战德国
汉斯·冯·西克特(Hans von Seeckt)
冯.西克特,有“二战德军之父”之称, 1919年7月他担任了战后德军的总参谋长,一年后成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1920年到1926年间他在这个职位上立下了怎么评价都不为高的丰功伟绩。在那个政治动荡、国家一片混乱的时代,他缔造了一支成为国家中流砥柱、被证明为同时代训练最佳、领导能力最强的军队。他制定了重新武装和重振士气的计划,使德军最大的优势——军官团得以保留,使新的战术战法得以酝酿而成。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所以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士兵身体良好,有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军官要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一旦成为国防军的一分子,要接受某一方面的专门培训,重点是领导才能。他极为重视士兵的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他就联合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每半年进行一次演习,使专业技能得到精进,职业素养得到提高。没有坦克、高炮,就用纸板、木料仿制,德军也许是唯一用玩具飞机模拟真飞机演练对空射击的军队!单兵在演习中要自称我是某某排,或者代表一个8人机枪组。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冯·西克特的“十万陆军”!
引用一些他的话语:
“有国无防是可耻的!”
“任何不平等条约、任何敌人不能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是坚强的信念。当命运再一次召唤德国人民武装起来时(这一天终将到来!),他将看到勇士而非懦夫紧紧握住忠诚的武器。只要有钢铁般的双手和意志,使用什么武器都无所谓。”
“先进装备能战胜一个个血肉之躯,但无法战胜人类不朽的精神!”
冯·西克特为人谦虚,的确可以用高风亮节来形容。他拒绝过退役时的元帅晋升,身为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而停留在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上(这使很多人对希特勒在40年一口气封了12个元帅非常不满〕。但与二战时某些将领不加上军衔人们就毫无所知不同,光凭冯·西克特这个名字而无需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头衔就已经在世界军事史上掷地有声。被尊称为“二战德军之父”,“革命化”之前的德军被叫做“冯西克特的军队”,难道还不能体现出他的地位吗?
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第一个让我改正对德军看法的将领]
法肯豪森对抗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拟订了抗日的战略总蓝图。这位较正直的军人,对中国的军事训练,改革及部队装备、海空军、防空设施等方面投入了满腔心血,尽心尽责地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7月,他拟就的“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对二年后爆发的抗战的大致走向,有相当准确的判断,并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在建议书中写道:
“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然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设想则政府有坚忍意志,断无不抵抗而即承认敌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气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轻视。苟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敌,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过于成立虽小而极端新式之国防军。”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罪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联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布防,凇沪线、吴福线、澄阴线的构筑。在中德军工间的合作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尽量使买卖双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极力介绍于中国最有利益而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价格,而不顾虑到原产地的情形和商号。”以致于有些德国公司气恼地骂他“是不是德国人?”
抗战爆发后,德国顾问的身影始终在最前线出现。华北、凇沪、徐州等等。德式样板师、德式装备在抗战初期,对支撑大局功不可没。
二战开始后,由于日德的特殊关系,1938年,德政府严令顾问团回国。甚至以不归国以叛国,取消国籍没收财产为胁。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
在作为法国北部及比利时德军最高长官时,冯法肯豪森在“中国辛特勒”的策应下了,依*自己的官职,尽力救助比利时被纳粹逮捕的地下反抗人士,使比利时并没有发生向法国那样的惨剧。
Heinz Gunderian 海因茨.古德里安
海因茨.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之父,闪电战之父。
古德里安,德国陆军一级上将,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德国“闪击战”创始人。
1888年出生于东普鲁士一德国陆军军官世家,1908年正式加入德国陆军,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军校教育,但对于坦克战则是勇于创新,无师自通而远胜他人。
虽然英国的富勒和利德尔.哈特最早提出高速坦克战理论,并且世界上第一支实验性的装甲部队也是英国人最早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组建的,但是,古德里安以惊人的执着超越了这些理论先驱,一手创建和训练了德国的装甲兵,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人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胜利都必须归功于这个人。因为在那时,单是以各方兵力和装备的对比来看,德国并不足以取胜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只是因为成功运用了高速坦克战(即“闪击战”)的战术,才使得德国人的胜利显得如此辉煌。
古德里安提出的闪击战核心是:“以具有强大突击和机动能力的快速机械化进攻部队,集结大量作战飞机和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的重炮,以向装甲兵提供迅速,炽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种无坚不摧的突击力量,并产生令人胆战心惊的震撼,使敌人在惊愕中丧失斗志,使敌崩溃而非全歼敌军,由后续
部队完成清剿溃散敌军”。
希特勒的上台为古德里安的实践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1939年8月,他担任第19军军长(含第3装甲师),一个月后就参加了波兰战役,这个坦克军作为
德军北翼的开路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军的高速前
进就使战术落后的波兰人陷入重围,德国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围捕包围圈里的敌军。
1940年5月,参加法国战役, 他又一次担任了攻击矛头,由于曼斯泰因的建议,德国人将主要攻
势移至南翼的阿登山地——通常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地区——古德里安在这里决定性地超越了他
原来的纸上谈兵,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胆战心惊:在渡过马斯河后
,他就不再将坦克当自行火炮使用,而是尽可能地发挥高速向深远地区运动,从色当直到滨海的阿布
维尔、 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大包围圈, 把北部法兰西和比利时的所有盟军都装进了
口袋。
并且,他还打破了现代战争史上的进攻速度纪录,就是在不到六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
四百多公里,即横贯法国,将坦克开到了大西洋岸边,如不是空军元帅戈林争功,希特勒下令就地停
止追击,英法联军将在敦刻尔克全军尽没,在整个人类史上,也许只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和美国内
战时期的薛尔曼曾经有过同样纪录。
1941年5月,他升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苏德战争爆发后,他的果敢前进再次震惊世界,他与霍
斯的第3装甲集团军成了决定性的突击力量, 在五个月内,连续进行了几个有名合围歼击战,即明斯
克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基辅会战和维亚兹马会战,直逼莫斯科城下,光是俘虏就差不多有两百万
人,这在人类战争史上只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基辅会战也做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歼灭战而载入史
册——俘虏苏军达六十六万多人。
基辅战役后,古德里安率军北上,参加对向莫斯科作战的“台风攻势”。他的部队曾攻到莫斯科
城下,但在实力雄厚的苏联红军面前,“闪击战”失去了效力。
俄罗斯严寒的冬天降临了,德军的战斗力锐减,古德里安断定攻取莫斯科无望,因而极力建议将
部队撤往冬季防线,休整再战而惹恼了希特勒,结果被免去军职。
其后他仍然被希特勒起用,担任过装甲兵总监和总参谋长,负责编组,训练新的装甲部队,他虽
已反感希特勒,但仍据绝了参加1944年7月暗杀希特勒的“黑色乐队”。因而再得希特勒信任,在7月
22日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但直到大战结束,他再也没能亲自指挥他手创的德国装甲部队驰骋沙场。
1945年3月,他因力主停战而再次被解职,5月10日在慕尼黑家中被美军俘虏,1954年古德里安死
于心脏病,终年68岁。
古德里安性情刚烈,是为数极少的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将领之一,并着有《注意--坦克》一书。
曼斯坦因
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1939年,他担任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跟随伦斯德特元帅参加了波兰战役。
1940年,正是由于他对整个对法攻势作战的计划提出修正,其要点就是集中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将主要攻击方向移到敌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向,就是遍布森林的阿登山地,使德国人在一个战役中就击垮了英法比荷等国的联军。
1941年,他被任命为第五十六装甲军的军长,在苏德战争开始时,从东普鲁士出发,四天的时间就突进了三四百公里,同年九月被希特勒指派为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和着名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期间还在亚速海滨的刻赤半岛击退了以斯大林命名的苏军攻势,仅俘虏就接近五十万人,而德军的兵力总共不过六个师而已,他也因功擢任元帅。
1942年8月,他被抽往北方,参加列宁格勒的围城战,在拉多加湖的反包围战中,他击溃了苏军第二集团军,歼灭了了其中的七个步兵师、六个步兵旅和四个装甲旅。
这年年底,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他受命指挥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进行救援,由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而功败垂成,而如果按照他所拟定的战略,是很可能在这个战役中利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将整个斯大林格勒周围的苏军(这几乎是苏军的全部家底),一举压迫在黑海岸边予以全歼的。最后这个雄伟的计划因为盲目的牺牲造成兵力太弱,变成了一次战术性(而非战略性)的胜利,这就是军事史上卓越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他以对比极其悬殊的兵力(以师的数目计算是一比八),击打在滚滚前进的苏军侧翼上,一个星期之内,原来向西南进攻的苏军纷纷溃退,漫无秩序地逃过了北顿涅茨河,他于是继续向北进攻苏军的后方,重新抢占了早些时候被苏军收复了的哈尔科夫——这次战役的一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战争推迟了两年才结束。他也因此获得了“橡树”级的铁十字勋章。
其后他担任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官,继续指挥了半途而废的库尔斯克会战和之后一系列的困难的防御战, 库尔斯克会战期间他很节约地使用手头的几支精锐装甲部队,使7月12日苏军在普罗霍罗夫卡的进攻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44年3月因在前线指挥失利被解除指挥职务,编入预备军。
后因希特勒无法忍受他的直言相谏,他被免去军职,虽然为了表彰他的战功,又赐给他“剑”级 的铁十字勋章,但希特勒再也没有起用他。
曼施泰因一生征战, 不仅亲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具有高超的指挥艺术,而且参与了德国许多侵 略计划的制定,显示出卓越军事家的才能。
隆美尔(不多介绍了,知名度很高。)
这个德国装甲兵的战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风云人物。战后,联邦德国用他的名字给战舰街道和兵营命名,美国还拍摄了吹捧他的影片《沙漠之狐》。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构成出入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和诡秘的微笑,而主要是他在北非沙漠中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常使对手措手不及。世界各国研究和介绍他的着述甚多,其军事指挥艺术和用兵特点,在军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PS:如果你对《步兵攻击》感兴趣,请联系Farken.QQ360907506
卡尔。邓尼茨Karl Doenitz
深夜,空旷的山野,一群野狼疯狂地追逐着猎物,眼睛泛着阴森森的绿光,一阵凄厉的嚷叫人肺腑。“狼群!”这里所说的狼群不在山野,而在海上,蓄养它的主人叫卡尔.冯.邓尼茨。
不甘沉默的战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英国德累斯特的德国战俘营里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这兴奋之潮却没能打动海军上尉邓尼茨,他仍像惯常一样沉默无言,刊登停战消息的报纸他看过了后就仍掉了。邓尼茨是在战争结束前夕被俘的。1918年10月初,他指挥自己的潜艇在地中海马耳他海域袭击了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成功后,潜艇发生故障,上浮时,恰巧钻进了护航舰队的中间。紧急下潜已来不及了,猛烈的炮火击穿了艇壳。他一言不发,被手持步枪的英国水兵押上了驱逐舰。“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海上打败英国?”在那年一年的寂寞无聊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苦思冥想这个问题。英德战争还会爆发,在当时他就认准了这一点。水面舰队不是对手,孤零零地潜艇与护航严密的运输船队对阵,也是负多胜少,他的被俘就是明证。终于,他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战后不久,邓尼茨回到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厮咬的情景吗?”阿尔插斯山的森林中狼多的是,酷爱打猎的邓尼茨是见惯了,也许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迪。而对台下这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邓尼茨不乏耐心。“他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记航体制!”
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一战时着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这时,他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到1939年9月战争爆发时,“狼群战术”已十分完善了。
邓尼茨具有狼一样的性格,寡言残忍,意志坚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放出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断送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的回忆录中仍心有余悸地写道:“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
‘伍’ 统一后的德国实际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统一后的德国是联邦制国家。
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
1990年10月3日零时,对于8000万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在柏林帝国议会大厦前,伴随着联邦德国的国歌声,特制的旗杆上徐徐升起了黑红黄三色的联邦德国国旗。这一仪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个国家。1955年又分别加入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德长期相互对峙。1989年底,民主德国政局发生激烈变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德梅齐埃上台组阁,两德政府正式谈判统一问题。5月18日,签署了关于建立两德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规定从7月1日起,两德都使用西德马克,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市场经济,实行西德的劳动法规。8月31日,又签署了关于两德实行政治统一的第二个国家条约。规定民族恢复1952年7月行政区划改革前的5个州建制,东西柏林合并成一个州,于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体加入联邦德国。
9月12日,两德外长又与美苏英法外长签署最后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使德国的统一得到前战胜国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两德实现统一。12月2日,全德举行议会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获胜,科尔任统一后德国的第一任总理。
‘陆’ 一战后的德国是怎么样的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代表埃尔茨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在15天内从法、比、卢、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军,同时从土、罗、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军,并交出5千门大炮、2万5千挺机枪、3千门迫击炮、1千7百架飞机、5千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千辆卡车。六小时后停火生效。《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的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
1914—1918年发生的一次国际冲突,使欧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俄国、美国、中东和其他地区卷入战争。交战双方为同盟国(主要为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与协约国(主要为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日本,1917年起还有美国)。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
至1910年,欧洲主要国家结成两个潜在的敌对联盟,以德国和奥地利为一方,法国、英国和俄国为另一方。1914年6月18日,一名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地利的斐迪南大公。随即发生了一系列威胁、最后通碟和军事动员,8月中旬终于在两个联盟间爆发了全面战争。
德国长期以来准备在两条战线上进行陆地战,即西线反对法国,东线反对俄国。在西线,其军队迂回绕过法国主要防御部队,向西穿过比利时南下,从而使英国由于烙守条约义务而参战。德军向南直扑巴黎。法国得到英国远征军增援,到11月才沿埃纳河稳住防线,虽使巴黎幸免被占领,但却使这一战争在法国领土上进行。由于现代大炮和机枪的巨大大力,战争迅速转为消耗战,西线出现了僵局,1916年索姆河与凡尔登的多次战役以及1918年初德国的大规模反攻均未能打破这一局面。
在东线,1914年俄国早期的反攻深入东普鲁士、德属波兰和加利西亚,但至年底,俄军被德奥部队截祝1915年5月在德军一次惊人的反击中俄军被赶回本国领土。虽然俄军又发动几次反攻,死伤惨重,却无法突破德方防线或占领德国领土。
其他战场虽在主战场边缘,却也战斗剧烈。其中包括加利波利和达达尼尔;高加索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里雅斯特西北的伊松佐河谷。
在海上,只有德国和英国拥有实力强大的舰队。英国试图封锁德国,切断它从海夕、运输粮食与物资的海上通道。为了报复,德国使用它的最新武器——潜艇,以阻断英伦三岛的海上供应线。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最后促使美国于1917年参加对德战争。最主要的海上交锋亦即世界海战史上最大一次海战,是1916年5月英德两国舰队间的日德兰战斗,但未分胜负。
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个月后同德国签汀正式和约,退出战争。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销。
1918年秋,同盟国境况迅速恶化,奥匈帝国因军事失利以及俄国革命所激发的民族起义的震撼,10月间实际上已解体。德国对西线的大反攻遭到失败。协约国军队到1918年10月收复了德军占领的法国领土及比利时部分地区。德国军队士无斗志,民心涣散,在广泛的政治骚乱中,德皇威廉二世于11月9日退位。11月 11日,德国与协约国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8月开始的。1918年11月结束。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8个欧洲国家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战争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垄断资本集团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帝国主义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 线。一个月后,奥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土耳其、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 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宣战,并迅速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 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变 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 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作用。这次大战可分 为三个阶段: 1914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在这一年里,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马 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军队的抵抗和俄军在东线的进攻,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西线的交战 双方接着就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1915-1916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交战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决定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出现了 三次大型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的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战场,日德兰海 战后英国人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的末期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占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1916年,德国企图突破英国的海上封 锁,出动了北海舰队。5月底,英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受到 严重损失。结果,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直到大战结束,德国舰队始终不敢再度冒险出 战。 1917年-1918年为战争的第三阶段。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牵扯到战争中,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 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 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国 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出现了高涨
‘柒’ 守卫国会大厦:二战德军最后的疯狂,战斗到底有多惨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由于交战双方都属于大国,所以军事实力相当。在抗战期间动用了坦克、飞机、大炮等破坏性极强的武器,导致许多地方都一片狼藉。
03小结
国会大厦是一座地标性的建筑,对于德军来说那算是一种信仰,他们之所以最后会选择固守在国会大厦,也是为了维护最后一丝希望。但当时德国已经兵败如山倒,即使他们誓死抵抗也无法扭转战机。他们负隅顽抗,最终受害的只能是无辜的百姓。当时苏军抱着必胜的心态想要拿下的德军,因此不论是人员配置还是武器装备都是最优等的。最终,在苏军的强势进攻下,德国纳粹终于倒台。
‘捌’ 大德意志帝国在二战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二战后德国又成了什么样子
敌人太强,自己太自大
1、德国初期的胜利都是短期的,小范围的,所以让德国人认为自己够强,结果一直到42年以前都没转成战时经济……原因是小胡子怕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自己不利。结果后来战争不利了再转就来不及了
2、苏联人超过德国想象,本来以为3个月能搞定,结果去了发现不得……泥潭啊,道路,气候,军队数量和武器都让德国很吃惊(KV和T34都是德国坦克搞不定得)结果拖入了冬季,受到损失,第二天又兵分两路,两边都像拿,两边都悲剧了
3、美国,小胡子知道打不过,所以一直避免调戏美国,结果日本动手了……关于美国的战争潜力可以去查查30年代美国汽车产量就知道多大了……当时美国汽车产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总和……汽车的发动机和钢的重要就不要说了。
4、两线作战,要是不去搞苏联,一鼓作气,打下直布罗陀,马耳他,北非杀到中东印度,联合日本搞定中国……用罗斯福的话,到时天知道我们还能做啥……
5、然后就是小胡子的指挥,他是天才,但是更多的是战略和政治上的,当后期他开始干涉战术,德国的悲剧就开始了。
6、还有戈林的空军……战略轰炸的忽略导致德国空军的悲剧。如果德国战略空军再强一点,英国,苏联的后方就彻底悲剧了。
‘玖’ 二战结束后德国失去了哪些领土
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二战结束之后,受到了同盟国一方的清算,德国除了丧失了其全部海外殖民地之外,德国本土也被瓜分,被割让的领土超过了13万平方公里,约占德国总领土的40%,剩余的国土也被划分为四块,分别由英美法苏管辖,英美法三国的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的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东德和西德作为冷战的产物,一直处于对峙中,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两德才统一,德国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之一,领土被瓜分,也算是为自己的罪孽赎罪。
二战后,德国被割让的领土主要被两个国家占据,波兰和苏联,其中划给波兰的超过了12万平方公里,划给苏联的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已经是一条放在砧板上的鱼,任人宰割,如果说割让加里宁格勒州给苏联,只是因为加里宁格勒州的战略地位对苏联来说却是非常重要,那么割让德国东部给波兰,只是列强之间的一种利益交换,利益交换中最受伤的人毫无疑问就是德国。
‘拾’ 1945年的德国首都柏林,战后一片废墟 你是如何看待的
1945年7月,在德国首都柏林,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整座城市却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碎砖瓦。
此时,柏林刚刚经历了一场全面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最后一次战役——柏林战役,又称柏林战役。
1945年春,盟军入侵德国。1945年3月9日,柏林当局颁布了《保护首都的基本条例》。这项法令的开始是,为了保护柏林,所有的德国人都被号召“战斗到底,直到所有的炸弹都用尽,所有的人都被杀死……”他还宣称“柏林的胜利就是整个战争的胜利”。这和日本玩的那块国玉,真的有一个比较。
这些德国人有几年不吃肉了,马上连肉汤都喝不下去了。
德国,一个产生康德、尼采、黑格尔等世界级哲学大师的国家,一个战争狂人希特勒怎么可能出来?二战结束多年后,这个问题仍然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