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历史发展中受美国影响的事例
比如一战、二战、美国财团扶持纳粹,德国人向美国移民等。
美国是导致德国在一战、二战最终战败的根源之所在。一战进行到1917年时进行的各次战役使得欧洲战场的对峙再次显得突出,疲惫不堪的协约国急于等待美国人的到来。1918年德国在西线发动的三次大攻势,英法联军已经基本上濒于崩溃,要不是美军大批顶上来以及美国人提供的大量作战物质,协约国不要说是取得胜利,就是维持不败已经很勉强了。如果是德国只和英法作战,或许击败英法不是梦想了。
二战更是如此,像二战这种大规模的机械化全面大战要求从事战争的国家有能力迅速为其庞大的军队提供足够满足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和弹药,作战物资和装备的消耗量相当惊人,交战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工业实力是一国在二战立于不败之地并取胜的根本保障。而二战初期在德军的迅猛攻势和封锁下,英国、苏联均面临着艰难的抗战局面,抗战形势严峻,但随着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人正式加入到二战中来,它那潜藏着的巨大的工业能量被瞬间释放出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整体力量对比。可以说从美国决定参战的那一刻起,德国、日本最终战败的命运已经确定了,唯一的悬念就是德国、日本到底能挺多久。
‘贰’ 全球化对欧洲特别是德国(中国)有什么影响
全球化对欧洲特别是德国(中国)影响:
进入90年代以来,德国的R&D投入从资金规模和占GNP的比例上都维持有一定的规模。但其中有两个特色:一:政府在研究与开放投资中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二:经济界对应用研究的投资越来越多。
尽管政府在整个研究与开放投资中的比例不断减少,但总量上却仍是增加的。企业界的参与表明,基础研究的成果不可能只对参加基础研究的企业有利。由于与美法英等国相比,德国政府在军用投资上的比例较小,用在民用上的投资更有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因而德国在政府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上处于一种非常有利的地位。尽管如此,德国政府和企业界仍然需要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一:相比于其它几个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德国的劳工太贵。如果以当时美元与马克的汇率计算,1996年一个德国工人每小时所得为3l.87美元,日本为20.84美元,而美国仅为l7.70美元,我国的台湾地区为5.82 美元。
其次,德国的企业不灵活。德国企业在从发明到应用过程中显得太慢。
德国过于繁琐的法律、法规影响了德国企业的竞争力。当德国企业和商人在国外投资和办厂时,他们受到较少法律上的约束,而在国内却不得不与一个严密的规则网打交道。
第四,认为德国企业太强调技术层面,因而忽视了雇主的偏好。从文化上讲,德国的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工程取向。
第五,认为德国的工会具有过大的权力和影响,按照共同参与的法律权力,它们有对企业发展发表意见的权力。
第六、德国的创新地点太过于集中。尽管联邦德国是一个非常强调社会性的(soziale)的国度,但它的工地区差异还是相当大
最后,范围广泛的环保主张,也被认为对经济竞争力不利。德国人公众论对环境退化、再循环和自然保护过于关心,企业必须尊重公众的态度和环境规则与要求。据说工业界认为这些压力进一步增加了费用,送减少了德国产品的竞争能力。
提出了与国际化和全球化有关的五个问题:
增加区域竞争力的可视性。
融合研究与应用。
支持并促进商业启动。
扩展德国的教育和创新体系。
架设国际桥梁。
‘叁’ 为什么二战后西方人对德国人的仇恨没有亚洲人对日本人的仇恨要深
第一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日德俩国对待历史的态度的巨大差异,也进一步影响了欧洲人和亚洲人对德国和日本的不同态度。简单的说,德国文化基本就是基督新教的文化,是讲究悔罪的,而日本传统文化中对认罪的部分是难以接受的,基本类似我们总说的“打下18层地狱”那类,所以虽然俩国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性质,都是被蛊惑的,战后的所做所为却大相径庭。
第二点:战后审判对俩国处理的不同,这一点很明显,因为美国从中作梗,日本所受的惩罚不如德国,长期受压制的亚洲人当然更为愤慨,但当时的情况下对结果也无可奈何,都在忙碌着在灾难后重建家园,时过境迁,当家园重建之后,这些陈年旧事就开始被重新审视,打个比方,你被人打了一拳,但当时你急着去约会,时间紧张,如果你晚了,女朋友就黄了,你大概不会急于去还上这一拳,但约会结束之后,你再想这一拳,是不是越想越生气?
‘肆’ 当时的西方大国为什么对德国法西斯实行妥协退让的缓靖政策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当时德国综合国为发展很快,周边国家压力很大,苏联刚稳定,都不想打仗,以牺牲小国保全自己的利益。最主要的是:世界上没有老大。德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不断挑起事端,想主宰世界,最后导致二战的发生。得利最大的是美国,现在有了老大,它制定了游戏规则为自己利益服务。如果那年那月那个国家挑战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会发生。游戏规则又要改变。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伍’ 如何评价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德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受美国钳制
当我们回顾战后德国的历史时,会发现这个国家与美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复杂矛盾的心理始终伴随着德国民众。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德国在上世纪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战争,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打遍欧洲无敌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国有望占领全欧洲时,美国人出手了。为了维护美国在亚洲、中东、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德日正式宣战,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也直接扭转了二战的战局。
二战结束后,德国元气大伤,德国(西德)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领土被四国划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权。
战后美国启动了“马歇尔计划”输血援助,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冷战对峙中,德国(西德)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被美国当作抵御苏联的桥头堡,夹在美苏两大超级强国的夹缝之中,左右为难,可谓是提心吊胆。
按理说,在这种美苏两强争霸的背景下,德国由于经济军事政治被美国控制,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庇护尚在情理之中,可随着苏联解体,对欧洲的威胁大大减轻,德国却越来越依赖美国,甚至不愿摆脱美国的钳制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从被动接受保护到主动寻求庇护,难道德国这个受虐者在长期受虐过程中对美国这个施虐者产生了依恋?
这种心理分析显然不适合用在现实政治中。德国不愿摆脱美国的控制,这背后又有哪些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云石君试着对这个问题做一分析。
首先,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俄罗斯压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国乃至欧洲都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由于地缘关系的相对接近,使得德国在地缘上不得不直面苏东集团。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不仅失去了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国家经济体系也被彻底摧毁,整个国家一时间堕入深渊。
按理说,身边的这头北极熊倒下了,对德国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了――如果你要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美苏冷战对峙以苏联的解体告终,但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遭受了解体之痛,俄罗斯依然坐拥17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并继承了苏联的庞大政治和军事遗产。凭着这份家底,俄罗斯虽然退出超级大国行列,无法与美国公平较量,但仍不失为世界级大国,与中、欧并驾齐驱。至少,在面对德国时,俄罗斯依然有强大的底气与实力。一旦德国敢在自己背后搞点小动作,俄罗斯的铁甲洪流完全可以跨过东欧大平原直扑德国。更何况,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工业与核武器研制的主体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这个大杀招,德国瞬间可以被秒成渣。
德国眼看着苏联已经内外交困、经济崩溃、人心浮动,到了绝症晚期,刚想缓一口气,一眨眼的工夫,俄罗斯却强势拔地而起,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这让德国刚刚松懈下来的神经又紧张起来。
众所周知,战后德国经济体系基本崩溃。外力方面,靠着美国的马歇尔输血援助,德国经济才得以满血复活,踏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内力方面,德国自身也凭借着残存的工业实力和欧洲中枢的地缘区位,主动选择了融进欧洲一体化的大潮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加强与邻国的经贸合作,共同组成了欧洲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德国开始逐步领导欧盟内部事务,成为了欧盟的扛把子,并在其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德国历经波折,重新回到了欧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国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凭借自己的这点体量,要想与俄罗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树,不堪一击。
有人要问了,既然德国单独抗不过俄罗斯,不是还有欧盟这个共同体协助打援么?
事实上,即便加上欧盟,也不足以抵御俄罗斯。原因也很简单,欧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认同和价值标准之上的,虽然这种认同能维系表面上的经济和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并不具备有效的约束力。总而言之,欧盟的松散以及德国作为弱势领袖的处境,也决定了德国本身并不足以将欧洲高度整合,以抵御俄罗斯施加的压力。
这种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的处境。既然组团群殴都干不过北极熊,那还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国的怀抱中寻求保护,以防备德国乃至欧洲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其次,德国作为欧盟弱势领袖,其领导力相对低下,凝聚力不够,只能依托美国维系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
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政治和军事地位被剥夺的很惨,深受美国钳制。虽然依托美国的输血援助和欧共体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但德国的实力还没有到以一敌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对于整个欧洲而言,德国本身只有经济优势,军事政治方面的优势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欧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认同和价值标准之上的,可以说是十分薄弱。这种情况下,德国作为欧盟弱势领袖,自然无法服众,不足以凝聚欧洲各国的力量。
怎么办?这就需要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出马了。
美国作为二战中新兴崛起的超级强国,对战后欧洲秩序重建起着主导性作用。虽然战后欧洲的格局和秩序经历了多方重组变迁,但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地缘影响力,依然牢牢控制着欧洲的政治走向,其影响力已施加到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于维系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欧盟虽然在货币等方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分裂倾向的加剧,欧洲各国涌现了民粹主义风潮,并且有愈发不可收拾之势,表现在经贸领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内部可谓是矛盾重重。凭借着德国的弱势领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其难度堪比登天!
这个时候,德国只能继续投靠美国。虽然美国并不真想欧洲统一,但他作为太上皇,对欧洲的全盘统驭,却在客观上压制了原先存在于欧洲内部的诸多地缘、民族、国家等矛盾,增强了欧洲的凝聚力,增强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形态的构建,也为德国铺好了道路。没了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欧洲凝聚力必将大为松懈,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根本无从谈起。
再次,德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原来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升级和金本位复辟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权转移到了美国手中。毫无疑问,美国作为战后的超级强国,主导着全球化分工体系这盘棋,并制订了全球贸易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无非是这两条:建立以美元本位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鼓励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这是市场经济打败计划经济的精髓。
美国长期作为全球化的领头羊,以他为首,对欧洲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整合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德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也从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处。
在此过程中,德国已经习惯了由美国做大蛋糕,自己从中分蛋糕的获利模式,而德国这种外向型经济体要想发展经济,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整合中,通过贸易往来中获得利益。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来的重压下,德国如果贸然摆脱美国,凭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这份全球化好处,甚至自身的经济影响范围也会大幅缩窄。
要知道,德国之所以能成为欧盟领袖,最大的资本就在于欧洲内部相对强大且稳健的经济发展态势。一旦这种优势地位丧失,德国极有可能失去各国的认同,从巅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国群殴的地步(谁让你之前当欧盟老大时给各国摊派难民和费用,搞得各国很不爽呢)。
这种情况下,德国只能抱紧美国的大腿,指望着美国继续推进全球化,自己也跟着吃肉喝汤,维持自己的欧盟老大地位。
‘陆’ 辜鸿铭为什么会对当时的西方世界,尤其是德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辜鸿铭学贯中西,并把中国的文学经典翻译成多种文字,使世界了解中国,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便有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美誉。1915年他的《春秋大义》(即《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对德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柒’ 二战后德国怎么被西方国家重新接受的
很多人都没搞明白勃兰特那一跪是给谁看的,有点智力行吗…他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下跪,对西欧国家有毛影响。就像日本首相在菲律宾对美军纪念碑下跪,中国和韩国有毛感动的。
他那一跪是给苏联看的,为的不是融入欧洲,而是改善和东德的关系,为以后两德合并做战略上的表态。那次访问波兰,他还签署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承认了二战后波兰对德国部分领土的合法权益。当年他还访问苏联,和苏联达成了谅解。二战后苏联和波兰占了德国那么多领土,克洛泽的祖先就是那个时候划到波兰的。甚至法国还有和德国的领土历史遗留问题。
如果西德当时不主动积极承认苏联和波兰的领土合法权问题,德国周边国家没有人愿意看到它统一,谁都会害怕他以后有领土要求。有了勃兰特对东欧各国的妥协,才有了1972年苏联会同意西德和东德才签了新条约。这项协议加强了两德交流,降低了民间隔阂,为以后的统一打下了基础。真以为两德统一就是拆墙那么简单?1990年英美法苏在德国还有各种特权,统一谈判也是6个国同时谈的。没有之前德国承认苏联、波兰对战后割地的合法性,先不说苏联同不同意放弃特权,英法国会同意在统一后的德国没有特权么?因此有点历史概念行么。1950法国就主导欧洲钢铁联盟接纳德国了,这个组织本想制衡德国,结果让德国主导了,那时候离下跪还有20年呢。如果不是美英想用西德制衡苏联,实行马歇尔计划,德国怎么融入西方国家,怎么快速恢复?没那么快快速恢复元气,就不会把自己摆在推动统一的主角位置,更不会主动去波兰接受历史遗留问题。西德能融入西欧,是因为制衡德国已经不是西方国家的核心安全议题了,反而各国需要德国来制衡苏联。西德领导人聪明的利用这个机遇,很快恢复元气,然后战略眼光长远的开始思考两德统一问题。70年代跳出简单的站队,主动需求寻求苏联对德国统一的谅解,为以后的两德统一领导权打下了基础。所以说勃兰特下跪是西德融入西方国家的果,不是因。
‘捌’ 第二次世界大战怎么影响德国的经济
二战之后,德国的工业基本完蛋了,主要工业设施都是盟国的重点打击对象,基本都成了一片废墟,东部更惨,毛子所过之地能拆的全部拆走了
各大工业城市都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按照当时盟军的估算,清理柏林的废墟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以至于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看到这一切,让胜利者的心情荡然无存”
而且由于东德、西德被分开,原先的工业配套体系更是被一分为二(比如以光学仪器闻名的蔡司)
可以说德国经济毁于一旦
战后所说的西德奇迹,是指50年代,美英等从其在德国和欧洲的长远利益考虑,千方百计尽快把西德纳入西方营垒。它们首先采取了减少战争赔偿和停止拆迁工业设备的措施,同时实行了对西德进行“救济”和“援助”的计划,继而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不断开放绿灯,为西德的自我发展提供有利条件。1949年底,西德成为欧洲经合组织、欧洲委员会和鲁尔国际管理机构的成员。1950年,根据北约决定,西德要承担保卫欧洲的任务。1951年,西德加入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同年,美、英、法宣布结束对德战争状态。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约和西欧联盟。
1958年,西德成为欧共体成员国,等等。
到50年代末,西德实现了三大转变,即由昔日的敌对国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转变;由非主权国家向主权国家的转变;由战争赔偿国向西方市场重要合作者和竞争对手的转变。这些转变不仅对西德50年代经济发展,而且对以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德国也.实行适应当时国情的经济管理体制。50年代是西德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准备和试验阶段。在这一阶段,西德根据本国国情在处理国家与市场关系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和尝试。首先,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防止经济无序发展,并为经济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对涉及国计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或国家控股、参股的做法。铁路、公路、航空、邮电、港口等基础设施部门,因规模大、见效慢、盈利小,均由国家经营管理,属国有企业。50年代,大约60%的电力生产,96%的电网和煤气生产掌握在国家手中。此外国家对民营企业提供大量贷款和扶植
结果在50年代末,德国经济迅速复苏
‘玖’ 二战前夕西方国家推行对德绥靖政策的深层原因
1、英法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
英法在其实力日益衰退的情况下,为维护霸权地位所采取的策略。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2、绥靖政策的推行和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
绥靖政策的推行是和当时两种社会制度共存这一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中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英法等西方国家为阻止苏联的影响,把德国当作反布尔什维主义的屏障。当德国建立法西斯政权,进而撕毁凡尔赛和约对外扩张时,英法竭力把这股祸水引向东方。
3、绥靖政策的推行同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
绥靖政策的推行,同当时西方普遍流行的社会思潮也有很大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给欧美各国留下惨痛的记忆,因此,战后和平主义思想、厌战畏战情绪相当盛行,在法国尤其严重。英法等国的统治者既受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制约,又是这一思潮的推行者,绥靖政策只是他们推行这一思潮的产物。
‘拾’ 当年德国美国同时崛起,为何西方只遏制德国,而不干涉美国呢
德国产生过法西斯,为了遏制法西斯二遏制德国。德国的崛起引起了西方的国家的重视,德国的崛起非常高调,而美国的崛起就十分低调,其次,德国的区位遭容易遭到击打。
德国的崛起是很多的国家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很多国家认为德国是一个威胁会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国的崛起非常高调,而美国的崛起就十分低调,其次德国的区位导致它容易被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