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国有高铁有多久历史
德国最早的由电力拉引的行车是1988年开始的。但是具有实用性的地铁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的。
B. 德国ICE高铁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1991年6月,德国新线区段汉诺威一维尔茨堡、曼海姆一斯图加特段开行的第一列时速250km/h的高速城际特快列车ICE(Inter City Express)的试运营,拉开了德国高速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序幕。ICE列车的高速运行将德国平均350km城际运行距离的旅行时间减少了1~2h。2002年9月,随着科隆一法兰克福间另一条满足ICE3型列车以300km/h运行的高速铁路新线的开通和运营,再次刷新了德国铁路250km/h高速运行的记录。根据德国运输部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德国铁路公司规划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德国铁路路网的旧线改造和新线建设还将继续开展,这项铁路规划被命名为德国铁路Netz21工程(21世纪德国铁路路网建设规划) 德国高速铁路正式开通并运营之前,一系列有关该系统工程的设计及高速铁路相关技术提前得到了研究,因为这一复杂系统工程的建设不仅包含着新型高速列车的设计、新建路网基础设施、信号设备及具备高速列车接发能力车站的建设,而且还要涉及到相当数量ICE高速列车的维修基地配置与建设问题。另外,合理制定一套旅客青睐的票价体系也是铁路建设计划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德国高速铁路客运产品的设计除了要具备原先城际列车IC(Inter City)的基本运行要求外,还须具备以下特点,即:高速列车能够满足以小时为间隔的开行安排;高速线路需要连接到每一个铁路枢纽站;乘坐高速列车的旅客在每小时内可以在同一站台上另一侧有机会换乘下趟去往其他方向的高速列车;列车编组是以不同座位布局的列车单元组合而成。
在最初的计划阶段,德国第一系列高速城际特快列车(ICE1型)被设计成为由12辆具有动力车辆组成的全动车组编组列车,其编组长度达到358m(见图1), 这样配置的列车也正好与由10辆编组的IC列车的机车牵引功率相匹配。在德国高速铁路系统运营的第一阶段,共有60列以小时为发车间隔单位的ICE1列车运行在汉堡一巴塞尔、汉堡一慕尼黑间的铁路线上。
德国高速铁路新线上的运营组织模式最初制定为客货共线的方式,表1显示了4种不同类型的列车分别在新线、提速改造线和既有线上的最大运行速度,其中运行速度最快的货物列车实际上为货物行包车,原先这样的列车被命名为Parcel Inter City (PIC),后来改名为城际特快货物列车Inter Cargo Express (ICGE),这是由特殊盘闸车辆组成的货物列车。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部分的Inter Cargo Express列车被安排在白天运行,但后来考虑到运营和安全的问题,特别是考虑到双向长隧道的列车交会安全问题,现在已经将所有的货物列车安排在夜间运行。从2001年德国铁路列车运行图可以看出,在汉诺城一维尔茨堡的高速铁路线上,白天运行的ICE列车达到49列,而夜间运行的货物列车则为37列。 高 ICE新产品的出现成为了德国铁路向前发展的巨大驱动力,1993年,也就是东西两德合并后的第3年,随着柏林至汉诺威间254km的高速铁路新线的开通与运营,高速列车的整个旅行时间比原先的时间缩短了一半(只需1h 35 min)。在这条线路上共运行了44列205m长的第二列高速列车ICE2,它是由一辆动车车辆和7辆非动车车辆组成(牵引功率为4 800kW)。2000年,ICE2列车又改为由长200m的电动复合单元(EMU:Electrical Multiple Unit Sets)车辆组成。2002年,在科隆至法兰克福新线上运行的高速列车为第三系列城际特快列车ICE3型(牵引功率达8 000kW),它是一个200m长的由8辆EMU车辆组成的列车。此外高速铁路列车产品还满足多曲线地段运行的摆式特快列车ICET(有7辆和5辆两种编组形式,其长度分别为185m 和133m,最高时速可达230km),以及满足非电化线路高速运行的内燃摆式特快列车ICETD(为4辆编组,长度107m,最高速度达200 km/h)。
ICE高速列车的运营由此也巩固了它在长途旅客运输领域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据2000年的数据统计,乘坐ICE列车的旅客运送量占整个德国铁路长途旅客运输总量的42%。随着ICE高速新线的逐步建成与通车,德国高速度铁路的旅客运量在继续攀升。殊不知在当初高速铁路计划修建阶段之时,德国铁路部门预测的结果是:ICE城际特快列车只能被当作旅客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但是随后的实际运营数据表时了更多的先前乘坐飞机的乘客也愿意选择这种快捷的ICE运输方式。另一个现象是现在更多的人愿意从一个城市搭乘ICE列车前往另一城市,然后再乘坐飞机前往更远的地方,这是因为ICE高速铁路线已经连接到了许多城市的机场附近,也不是说,在德国境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铁路网。 2002年9月,连接科隆与法兰克福间的第二条高速铁路线正式开通并运营,这条线北起科隆向南延伸至威斯巴登/美茵茨及法兰克福机场。从科隆中心车站至法兰克福中心车站的距离为180km,现在的旅行时间为(1h 15min),这比过去经莱茵河畔的ICE列车运行时间(2h15min)减少了1h(此线路长度为222km)。
该新线将穿过稠密的居民区和茂密的山林风景区,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自然而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新线建设尽量平行靠近原先的高速线,因而新线建设就不得不面临较大的线路坡度地段,这种大坡度线路需要具有强大的功率有高速列车运行。
为建造这样的一个具有新标准、满足时速300km/h列车运营要求的新线(双线),该线路上的双线间的中心距离设置为4.5m,这也接近了TSI(协同性欧洲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the European System)的技术标准。同时将乘客与全速运行列车的安全距离设置为3m 。
新线还设计了较优的隧道限界尺寸,另外在时速达到300km/h的区间轨道铺设中,运用了不同种类的非道碴的混凝土板道床,铺设这样性能的新型线路完全考虑了轨道的几何特性。尽管线路还存在一些小半径曲线区间,但ICE3列车的运行还是较好的保证了旅客们乘坐列车的舒适度。计算结果表时,当列车以300km/h通过曲线的区段时,左侧向的加速度仅为1.0km/s2。
该新线的施工是根据联邦政府运输部与德国铁路公司签订的协约进行建设的,项目的预计造价在1995年是77.5 亿马克(相当于40亿欧元),但项目在2002年完工时的总投资额最终攀升到了120亿马克(相当于60亿欧元)。另外联邦政府及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还共同支付了修建科隆/波恩机场连接线的额外建设费用5亿欧元(连接线长约15km)。 在德国,铁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联邦运输部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这是一个从全方位进行运输布局考虑的新概念。这个全方位包括德国的公路、水路及铁路运输的线路规划与布局。一般来说,一个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周期为10年。根据德国法律规定,凡是涉及到交通公益投资费用的事宜都可以由联邦政府负责解决。不过许多项目的实际投资数目往往超过预先规定的额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优势项目,特别是处在建设当中的投资项目往往要比其他远期计划项目获得更多的资金优先权。
目前分布在德国城乡范围的居民总数约8 000多万,铁路建设必须要考虑以最好的方式建立各卫星小城至中心工业城以及居民区的连接。因此,德国未来的高速铁路路网的线路几乎没有地域等级的区别,它们的作用和位置同样重要。
现在德国高速铁路新线的总长已经超过1000km,在图3中还显示了一些正处于建设中或处于规划中的高速新线(总计约1000km)。在未来几年中,旅客流量将形成如图4的密度分布图,也许等到2005~2006年的纽伦堡至慕尼黑的新线及改造线的建成与通车后,这一预示的结果将变成现实,特别是科隆/富尔达一法兰克福一曼海姆一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间的客流量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未来随着法兰克福一曼海姆间、斯图加特一乌尔姆间第二条平行高速新线的建设与运营,将有可能给这一地区铁路客流带来进一步的增长。
4.1德国高速铁路建设与规划中的几个重要的铁路建设项目
1)纽伦堡一慕尼黑新线/旧线改造工程(2005/2006年度完工)
这个大约170km长的铁路线包含一段约90km长(纽伦堡一因戈尔施塔特)、时速可达300km、与高速公路平行的铁路新线及连接至慕尼黑的80km长的提速改造线(运行速度为180~200km/h)。当工程全面完工后,纽伦堡一慕尼黑的旅行时间将从原先的98min减至69min。由于该新线上的最大线路坡度为20‰,这样的坡度是科隆一法兰克福高速线最大坡度的一半,因此,该线路可以开行轻质快速货物列车。
2)柏林周边铁路设施的改造成工程
作为德国联合项目的一部分,通往柏林的既有线将迅速得到更新和改造。目前从汉诺威至柏林间的高速线路的列车运行速度已经达到250km/h,既有线有列车运行速度达到了160km/h,但这些既有线的速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它们的进一步提速改造,就可以使柏林一哈雷/莱比锡、柏林一德雷斯顿段的线路提速到200km/h。而且这些线路将与今后纽伦堡一爱尔福特一哈雷/莱比锡的新线(运行速度为300km/h)连成一体。这条通道也是被欧盟资助的泛欧铁路网络的一部分。
目前从汉堡一柏林段既有线的最大速度为160km/h。德国政府及铁路部门曾经计划在这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磁悬浮线路,磁悬浮线列车Transrapid的最大速度可以达到450km/h。如果按这样的速度运行,那么在这个292km的线路上,列车的运行时间需1h。但这个计划后来因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归属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最能终流产。于是该磁悬浮计划最终被两地间的既有线提速改造项目所取代,其提速目标值将两地间既有线的列车速度提速到230km/h,这样可以使整个旅行时间从原来的2 h 15mim减至1 h 35min。
3)21世纪德国路网建设规划项目(Netz21)
21世纪路网建设合作项目(Netz21)已经明确了德国铁路网络未来发展的方向,这项规划是基于将平行径路和铁路网络上的快、慢列车分开运行的基本思想而制定的。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而且可使铁路交通网的线路能力和客流分布更加均匀合理,同时还可避免因不同类型号开车在相同线路上运行造成额外资源的浪费现象,其结果有助于减少基础设施的维修费用。
4.2未来德国整个铁路网组成
1)高优先级铁路网络(10 000km):将连接主要中等城市地区,其中:等级最高的高速线(P线)将达到3 500km;提速列车运行的次优先级线路(G线)将达到4 500km。另外用于为大城市周边的城镇作运输快捷服务的线路达到了2 000km。
2)高性能铁路网络(10 000km):仍然为客、货列车提供常规的客货共线混跑运行。
3)区域间的铁路网络(16 500km)。 科隆一法兰福高速新线是原联邦德国地区高速铁路网的核心,它的建成与运营拉进了与欧洲高速铁路网相接的距离。在2003年,由德国一荷兰国际ICE组织在该新线上联合开行了法兰克福至阿姆斯特丹的具有四种制式的ICE3(由EMU单元组成)列车,预计未来在该线路上将看到伦敦一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一苏伊士/维也纳的高速列车。不过实现这样的目标还要求科隆及法兰克福的枢纽站继续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到那时科隆至法兰克福的旅行时间可能只需1h。
德国的铁路专家预测在2006年,在这条铁路双向上的客运量总数将达到1.55亿人次,这一数量将随着泛欧高速铁路网的进一步发展将持续稳定增长。最新的国际铁联组织预测,当连接欧洲各方向的高速连接线全部贯通以后,通过实施欧洲范围内的高速铁路运营服务,可以使这条新线的客运量在2020年达到2.8亿人次,其中有500万人次是属于欧洲范围内过境的旅客。作者: 柳进(铁道科学研究院 运输及经济研究所)
C. 高铁是谁先提出的
高铁最初也是由日本人设想出来的,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现有铁路已经不能满足交通运输了,对于线路运输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铁并孕育而生。
1959年,日本在东京建设到大阪的新干线;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这条高铁正式通车运行。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行的高速铁路,所以说高速铁路的最初是由日本人发明的。
法国,是第二个研究高铁商业运行的国家,他们的高铁是属于TGV动车组。他们的研究技术和日本的不同,属于原创自主研发,这中间也是非常曲折的过程。
第三个高铁技术大国是德国,他们和法国研究时间基本上接近,但是德国开通的时间更晚。并且德国的高铁技术也是原创研发,他们的高铁称之为:ICE。
(3)德国高铁是怎么建出来的扩展阅读
高铁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始于日本,发展于德法,腾飞于中国,这4个国家也是今天公认的高铁强国。不过要说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还是中国。
基本特点
1、高速铁路非常平顺,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高速铁路都是无缝钢轨,而且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速铁路采用的是无砟轨道,就是没有石子的整体式道床来保证平顺性。
2、高速铁路的弯道少,弯道半径大,道岔都是可动心高速道岔。
3、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
4、高速铁路的接触网,就是火车顶上的电线的悬挂方式也与普通铁路不同,来保证高速动车组的接触稳定和耐久性。
5、高速铁路的信号控制系统比普通铁路高级,因为发车密度大,车速快,安全性一定要高。
D. 工业革命时期,德国铁路建设有何特点
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一个及其显着的特点是,铁路建设和重工业是发展的首要支柱。在这一时期,德国的铁路建设和重工业出现了更加猛烈的发展势头。
首先,基于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原因,铁路建设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第一,在德国,铁路投资的回报率相当高,资本家们因此竞相投资于铁路建设。19世纪60年代,各铁路公司的分红达到10-20%。第二,各邦整府为了军事目的积极从国库中拨巨款修筑铁路,从而使修筑铁路的资金有了进一步的保证。据统计,在1845年左右,德国仅有铁路3280公里,1860年时达到 11633公里,1870年时更达到19575公里。在19世纪50年代,德国较大城市之间的铁路线还彼此不相连接,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境内各主要铁路线已经开始相连,而且形成了较为密集的铁路网。
铁路建设对钢铁的需要,带动了煤炭、钢铁等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对此,我们可以直接从它们的产量增长中得出结论。1850-1870年间,德国的煤炭年产量从670万吨猛增至3400万吨,生铁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了139万吨,大大超过了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
铁路建设的最大功绩在于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作为主导工业产业的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的发展,因为在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工业。人们必须制造轨道、机车、扯皮,选定路线,开挖隧道和修建桥梁,而这种建设需求大大拉动了钢铁、煤炭、机器等工业部分的强劲增长。
E. 德国要用11年才能建成一条高铁,中国只需要三、四年时间,这是什么原因
在德国因为议会和土地拆迁的原因,造成德国高铁多次改线并中断建设,还有德国高铁也要与欧洲多国互通在标准上也在互相角力。也影响了铁路的建设!在国内因为多点建设没有这个问题所以感觉比较快。
F. 德国高铁和中国高铁有什么区别
1、运行模式不同
中国高铁主要发展国内线路,已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城市群建成高密度高铁路网,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区域之间完成高铁互联互通。欧洲比较小,德国高铁的运行速度很快,通达德国境内多数大城市,部分列车还通达瑞士的苏黎世和因特拉肯、奥地利等国家。
1、线路建设不同
中国高速铁路形式多样,种类丰富。德国原本就有的既有铁路网,而且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缺乏人口高度密集的超级大城市,加上德国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以及其他政治上的原因,德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
3、运营班次不同
中国高速技术型高速铁路是设计速度250千米/小时以上、初期运营速度200千米/小时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再加上幅员辽阔,班次较少。在德国乘坐铁路也很方便,每隔几分钟就有一班,所以不像中国国内,德国的火车站没有很大的站台,乘客来往却十分方便,不必等候。
(6)德国高铁是怎么建出来的扩展阅读:
中国高铁指南
中国高速铁路为中国国家铁路组成部分,高速列车购票方式与其它普速列车购票方式相同;中国铁路营运高速列车均为动车组列车,车次分“C、D、G”三种字母开头,大部分动车组网上订票可选座位 。
部分城际动车组列车采用不对号入座乘车模式,也有部分长途动车组列车在高峰期销售二等座车厢的无座票 。截至2019年,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车票或凭证有纸质车票(红色条码或蓝色磁介质)、电子客票以及身份证 。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高速铁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德国高速铁路
G. 德国ICE高铁的简介:
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Intercity Experimental),即“城际高速铁路”,是连接城市,解决人员、货物运输的交通工具,它将德国国内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对人员和信息的往来与交流,以及经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速铁路有磁悬浮技术和传统的轮轨技术。以前德国政府一直比较重视相对先进的磁悬浮技术,但由于磁悬浮铁路造价昂贵,并与现有铁路无法接轨,因此德国政府一直没把依靠磁悬浮技术的高铁投入到商业运营中。而使用传统轮轨技术的ICE-V列车也一直处于试验阶段,直到1981年法国的TGV列车用事实证明了高速火车在商业上的成功,德国才开始准备把这种列车投入到高速列车的研究和运营中。
1991年,首个ICE列车正式运营。开通了从下萨克森州的首府汉诺威直达巴伐利亚州的重镇维尔茨堡的铁路线,全长327公里。还有一条是从曼海姆至斯图加特的铁路线,全长99公里。此后,德国高铁迅速发展,分别在1998年、2002年、2006年和2007年开通了4条高速铁路线。德国新建和改建的高速铁路线总长至少已达1560公里。德国铁路公司声称,自1991年投入运营以来,高速铁路的运营里程已经相当于从地球到太阳往返了3次。
虽然德国在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技术方面比日、法两国要晚,但是其独特的技术已经能与日法两国相媲美。
作为一向注重节能环保的国家,德国的高铁ICE也承继了这一理念。在德国,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高度发达,政府还是斥巨资兴建高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从整个国家的能源战略高度考虑。因为德国第三代高速列车比汽车和飞机更节能。据德国联邦铁路公司计算,ICE3系列后的列车在载客率为50%的情况下,每人每百公里消耗的能源不到2公升。以汉堡到柏林为例,乘火车需要1.5小时,比汽车快1倍。火车在半满员的情况下,每位乘客整个旅程消耗的能源平均不到8公升汽油。而汽车平均需要27公升以上。
H. 德国高铁发展过程中都运用了那些技术
德国高速铁路,称为ICE,是InterCity Express(高速城际列车)的缩写。
■ ICE-V 为试验车,造于1985年,不久就创造了406.9km/h的世界记录。
■ ICE 1 最早的一代ICE,造于1991年。以两台机车带10-12节车厢运行于德国连接瑞士和奥地利的线路,现在有约60列ICE1在运行,速度达280km/h以上。
■ ICE 2 第二代ICE,造于1996年,一台机车带七节车厢。目前有约44列ICE2在运营,速度在280km/h以上。
■ ICE 3 第三代ICE,造于1997年。在陡坡线路和国外,正常运行速度为300km/h,TRANBBS技术速度达330km/h。为此,50台非分离式机车正在制造,即运行时,机车在列车的一端。
■ ICE 4 ICE3的改进型,各种结构的细节正在研究中。
■ ICE 5 使用完全不同的技术的新车型(使用磁悬浮技术),用于汉堡-柏林磁悬浮线路,这条线路由德国铁路公司经营。
■ ICE 21 计划中的另一种快速列车,用于试验一系列新技术,如采用不同于现在ICE的新型转向架。但这项计划的财政尚未获批准,在未来五年内也许不会实现。
■ ICT 由ICE派生的可倾式(摆式)列车,这种列车在传统线路上运行速度可达到230km/h。
■ ICE-VT 在非电气化铁路上运行的内燃-电动车组,带四节车厢,速度可达200km/h。
【ICE大事记】
1982: ICE-V 开始定货(第一代高速列车)。
1985: ICE-V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1989: ICE-V速度创世界记录(406.9 km/h)。
1991: ICE 在美国为Amtrak公司作示范运行。
1996: 第一列 ICE 2 交付德国铁路公司(这是第一列长列车)。
1998: ICT (电动摆式列车)交付德国铁路公司。6月3日ICE 1发生德国铁路历史上最严重的事故。
1999: ICE 3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ICT-VT (内燃—电动摆式车组)交付德国铁路公司。
I. 德国ICE高铁的介绍
德国ICE高铁全称是Inter city Express,即城际快车。其实在它刚发展的时候,名字叫做Inter city perimental train。由西门子为首的开发团队设计制造,德国国铁(Deutsche Bahn AG)所营运。德国ICE高铁是连接城市,解决人员、货物运输的交通工具,它将德国国内130多个大小城市连为一体,对人员和信息的往来与交流,以及经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