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德国首次陷入俩线作战的时间
如果是从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算起,应该是1939年9月3日
如果从德国空袭英国并发动巴巴罗萨行动算起,应该是1941年6月22日
如果从美国开辟第二战场进行诺曼底登陆算起,应该是1944年6月6日
Ⅱ 二战德国为什么攻打北非
因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想要重现罗马帝国的辉煌,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所以发动了一系列对北非的进攻,成功入侵埃塞俄比亚后,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这与英法在北非的利益造成了冲突。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在英法(主要是英国,因为法国很快被德国闪电战击溃)的战争中处处处于劣势。北非的困境牵制了墨索里尼的主要军事力量,并且造成国内民众对政府不满,有可能使墨索里尼倒台,所以隆美尔率领德国的非洲军团进入北非协助对盟军的作战,才使得意大利的环境好转。同时威胁埃及苏伊士运河——连接英国远东殖民地的生命线。之后的事情你应该知道的吧
Ⅲ 艾森豪威尔是怎样挺进北非战场的
1942年7月,鉴于北美英军及远东美军接连受挫和丘吉尔的极力支持英美发动北非战争,8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实施北非登陆的盟军最高司令。盟军司令部设在伦敦,根据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的指示指定作战计划。作战计划要点是:盟军特谴部队在法属北非的阿尔及尔、奥兰和萨布兰卡实施登陆(代号“火炬”),占领沿海主要港口,然后由阿尔极登陆部队向东抢占突尼斯,再待机与北非英军协同作战,消灭北非的德意军队。攻击发起日定为11月8日。艾森豪威尔任命克拉克为副司令,史密斯为参谋长,坎宁安为海军司令。11月4日,盟军在巴顿、弗雷登道格尔和安德森的指挥下,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与此同时,无线电台向北非广播罗斯福总统的友好声明。
从10月起,美军副司令克拉克和墨菲开始与法军将官接触,要求合作,但盟军仍遭到法军不同程度的抵抗。艾森豪威尔设法与因故滞留北非的维希法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郎达成合作协议。盟军在北非登陆成功,艾森豪威尔则被舆论攻击为与维希干将勾结而险些被迫辞职。北非登陆使法属北非及其军队归属盟国。
盟军登陆前后,蒙哥马利的英国第8集团军与隆美尔的德国“非洲军”正在埃及的阿拉曼激战。11月,隆美尔部退抵突尼斯。艾森豪威尔命令安德森部抢占突尼斯,但抢占行为因指挥系统混乱、蒙哥马利行动迟缓和气候恶劣而告失败,盟军只得就地转入防御。艾森豪威尔因此陷入极度苦恼之中。大批德意志援军趁机开进北非。
1943年1月,卡萨布兰会议决定,盟军将在北非战役之后实施西西里战役,以改善盟军的军事失势;任命艾森豪威尔为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司令,亚历山大为副司令兼地面部队司令,特德为空军司令。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晋升为上将。会后,北非盟军整编为第18团军群(辖英国第1集团军、英国第8集团军、美国第2军和部分法军),由亚历山大任集团军群司令,在艾森豪威尔之下负责直接指挥。
1943年1月底至2月,隆美尔部经费德、加夫萨向卡塞林发动钳式攻势,费雷登道尔的美国第2军在塞林蒙受重大损失。艾森豪威尔急调巴顿任第2军军长。在盟军的强烈攻势下,钳形攻势结束。隆美尔部向梅德宁进攻失败之后,隆美尔认为再战无益,于3月9日报病回国,由阿尼姆代替指挥。根据艾森豪威尔批准的突尼斯作战计划,英国第1集团军(含法军)从北部和中部进入突尼斯前沿阵地;美国第2军则沿山地向东实施有限佯攻,把敌军从第8集团军的前线吸引过来并威胁敌军的右翼。3月17日,美国第8集团军对马雷特防线的正面突击失败。北非战役破坏了纳粹德国的威信,为开辟欧洲第2战场创造了前提条件,北非战役对艾森豪威尔的指挥能力和领导地位都是严峻的考验。
Ⅳ 北非登陆战役发生过程是怎样的
继英军于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对德、意军队发动由东向西的进攻战役之后,美、英联军又于同年11月8日开始实施“火炬”作战,即在“法属北非”登陆,尔后由西向东对德、意军队发动进攻。美、英当局决定实施北非登陆,是出于以下的考虑:当时,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法属西非尽管都从属于法国维希政权,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尚未被德国占领。若盟军夺取了这些地方,在阿拉曼地区作战的德国隆美尔军团就会陷于登陆盟国部队和已突破阿拉曼防线的英第8集团军的两面夹击之中。同时还可进一步减轻德、意军对马耳他岛的压力,恢复英国对地中海的制海权,保证盟国这一海域交通线的安全。
此外,还可夺得进攻意大利和南欧其他地区的基地,并有可能组织一支法国军队投入对德、意的作战。
登陆战役计划美、英两国的联合参谋长委员会于1942年3月下旬在伦敦开始制定实施北非登陆的具体作战方案。美国陆军中将艾森豪威尔被指定为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了安海军上将任盟国海军总司令。“登陆日”原定为1942年10月30日,后改为11月8日。冬季,北非的大西洋沿岸激流滚滚,而11月8日被认为是这一年中可以越过这一障碍实施登陆的最后一天。最后确定的登陆地域是3个处于德国空军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外的海港地带。它们是:在地中海方向有阿尔及尔和奥兰,在大西洋方向有卡萨布兰卡,包括麦赫迪亚、费达拉和萨菲地区。
登陆一部队的编成与任务区分参加北非登陆战役的登陆兵力共约10.7万人,分别编入西部、中部和东部3支海军特混舰队。
西部海军特混舰队,即美国第34特混舰队,将直接从美国本土遣送3.5万人,抵达法属摩洛哥西海岸之麦赫迪亚至萨菲一线实施突击上陆,主要目标是攻占卡萨布兰卡。特混舰队指挥是美海军少将休伊特,登陆兵则由美陆军少将巴顿指挥。舰艇兵力有战列舰“马萨诸塞”号、“得克萨斯”号,航空母舰“突击者”号,护航航空母舰“桑加蒙”号、“切南戈”号、“苏万尼”号、“桑提”号,重巡洋舰“威奇塔”号、“塔斯卡卢萨”号、“奥古斯塔”号,轻巡洋舰“萨凡纳”号、“布鲁克林”号、“克利夫兰”号、“费城”号,驱逐舰38艘,潜艇4艘,部队输送舰船23艘,补给舰8艘,油船5艘。登陆兵是美装甲第2师、美步兵第8师、美步兵第9师,共3.4万余人、54辆中型坦克、198辆轻型坦克。
上述舰船分别编入掩护舰群和南路、中路、北路3个突击舰群。掩护舰群编有战列舰1艘、重巡洋舰2艘、驱逐舰4艘和油船1艘。南路突击舰群负责输送和保障登陆兵从萨菲方向登陆,下辖登陆兵6423名,配有轻、中型坦克各54辆,编为火力支援大队,突击输送大队,掩护、护航大队和航空火力支援大队。
中路突击舰群负责输送和保障登陆兵从费达拉方向实施突击登陆,下辖登陆兵1.8万名,配有轻型坦克79辆,编为火力支援大队,突击输送大队,掩护护航大队,扫雪大队,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和特种任务队。
北路突击舰群负责输送、保障登陆兵从麦赫迪亚方向登陆,下辖登陆兵9099名,配有轻型坦克65辆,编为火力支援大队,突击输送大队,掩护护航大队,航空火力支援大队和特种任务队。
中部海军特混舰队,将在英海军的支援下,从英国本土遣送3.9万美军抵达地中海的奥兰地区,实施登陆作战。特混舰队指挥官是英海军少将特鲁布里奇,登陆兵由美陆军少将弗果登多尔指挥。旗舰是“拉格斯”号,编有护航航空母舰“比特耳”号、“冲锋者”号,防空巡洋舰“德里”号,防空舰1艘,驱逐舰13艘,护卫舰4艘,炮舰6艘,扫雷舰8艘,拖船8艘,潜艇2艘,登陆舰艇29艘,补给舰船28艘。登陆兵是美步兵第1师和美装甲师。上述兵力分别在“Z”海滩、“Y”海滩和“X”海滩实施突击上陆。
东部海军特混舰队,将从英国输送2.3万英军和1万美军到达阿尔及尔方向实施登陆作战。特混舰队的指挥官是英海军少将巴勒。登陆兵则由美国陆军少将赖德指挥。旗舰是“布洛洛”号,编有防空舰3艘,驱逐舰8艘,炮舰3艘,护卫舰6艘,扫雷舰6艘,拖船8艘,潜艇3艘,登陆舰艇25艘,补给舰船16艘。东部海军特混舰队还包括一个O编队。该编队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护航航空母舰“复仇者”号,轻巡洋舰“谢非尔德”号、“西拉”号、“查利布迪斯”号和驱逐舰5艘组成。登陆兵是美步兵第34师、第9师、美装甲第1师、英步兵第78师,共3.3万人。上述兵力分别编入“A”、“B”、“C”3个突击舰群,依次在“A”、“B”、“C”3个海滩实施突击上陆。
此外,在地中海的作战行动还可得到驻直布罗陀的英海军H编队的支援。H编队辖有战列舰“约克公爵”号、“纳尔逊”、“罗得尼”号,战列巡洋舰“声望”号,航空母舰“胜利”号、“可畏”号、“暴怒”号,轻巡洋舰“亚尔吉水手”号。
美、英联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登陆,虽然受到法国维希政府军的抗击,但不甚激烈,进展较为顺利。
在卡萨布兰卡方向,突击上陆的时间是11月8日。西部海军特混舰队于10月23日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海上编队航行时,浩浩荡荡,覆盖海面达500平方海里。
为欺骗对方,北路突击舰群和南路突击舰群于10月23日从汉普顿锚地出发,向南航行;次日,中路突击舰群也离开该锚地,向东北方航行,给人以开往英国的错觉。后来,各群兵力在海上会合。27日,一支由缅因州开斯克湾出发的掩护舰群加入特混舰队。另有一支航母支援群被预先派往百慕大,该支援群于28日加入特混舰队。这支特混舰队于10月28日以前,伪装开赴英国。28日以后,突然改变航向,朝东南航行,给对方造成攻击达喀尔的错觉。自11月2日起,特混编队又沿东北航向航行,伪装驶向直布罗陀。11月7日,特混舰队分兵前进,各突击舰群分头向各自的登陆地域接近。
南路突击舰群调头南下,驶向磷酸盐出口港萨菲。准备在那里遣送6500名登陆兵和90辆中、轻型坦克上陆,以便从南面逼近卡萨布兰卡。午夜前抵达预定的换乘海域。登陆兵按预定的作战计划,分别在“黄色”、“蓝色”和“绿色”海滩登陆。对萨菲港进行正面攻击的2艘驱逐舰各搭载197名登陆兵强行突入港内。靠岸后实施突击上陆,取得成功。这是北非登陆战役中使用舰艇作正面突击而取得成功的唯一的一次。
中路突击舰群选择卡萨布兰卡东北约15英里的小港费达拉为登陆地域,准备在此遣送1.95万名登陆兵和79辆轻型坦克上陆,以便从北面向卡萨布兰卡进逼,攻占该地的港回。输送舰船于11月7日午夜抵达登陆海滩附近,立即开始换乘和实施上陆战斗。登陆过程中,没有遇到法军有力的抵抗,进展顺利。
北路突击舰群驶向费达拉东北约35英里的一个海滨村镇麦赫迪亚,遣送9000名登陆兵和轻型坦克上陆,以夺取利奥特港附近的机场。到达换乘水域后,按预定作战计划实施突击上陆。5时15分。第1艇波通过出发线向岸滩开进。登陆部队虽然受到一些抗击,但较快地打破了守军的抵抗,到11月11日已按计划完成了预定战斗任务。
在奥兰方向,突击上陆战斗是11月8日1时开始的。中部海军特混舰队于7日晚掩护登陆输送队佯装经过奥兰,向东驶去,深夜又悄悄扳回。午夜刚过,部队输送舰船便进入阿佐湾,随后换乘登陆艇,开始向“Z”海滩实施上陆战斗。未遂抵抗。约半小时后。美军在奥兰西侧的“Y”海滩登陆,接着又在“X”海滩登陆。
由于完全出其不意,美军在突击上陆时没有受到多少抵抗,迅速占领了机场。只在天亮以后从正面进攻奥兰港时。登陆部队被阻于半路。为了防止守军破坏港内的设备和停泊在该地的船只,英军派遣护卫舰“哈特兰”号和“沃耳尼”号于8日冲进港内,受到法军岸炮和港内法舰的猛烈炮击,2舰均被击沉。至10日,美军推进到奥兰城郊,随后占领了该城。
在阿尔及尔方向,东部海军特混舰队于10月22日离开英国本土。航渡途中,由英本土舰队的部分舰只和2艘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以及英本土、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上的岸基航空兵担任海上和空中掩护。11月5日夜和次日凌晨,东部海军特混舰队与中部海军特混舰队在海上会合,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后,开始向马耳他方向航行。尔后转向,直指各预定的登陆海域,因而取得了相当大的奇袭效果。
“A”突击舰群的登陆突击部队于11月8日凌晨1时开法突击上陆。登陆正而为2公里。登陆过程中,仅遇到少许抵抗,进展迅速。“B”突击舰群的登陆突击部队于11月7日午夜到达换乘海域。在突击上陆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由于登陆兵缺少训练,登陆技术差,登陆过程中竟有98艘登陆舟艇受到意外损坏,损失率高达94%。“C”突击舰群的登陆突击部队,其第一艇波于8日凌晨0时15分通过出发线向海滩开进,1时18分开始抢滩。拂晓时分,各输送舰船抵达海滩卸载,受到法海岸炮兵的攻击,损失较大。当日18时,法军停止抵抗。对阿尔及尔港的正面攻击,由英驱逐舰“布罗克”号和“马尔科姆”号实施。8日2时许,这2艘英驱逐舰得知各海滩突击上陆成功的消息后,就载着1营美军步兵向港内冲击,但遭到法军岸炮的猛烈攻击,损失额重。5时许,“布罗克”号再次强行靠岸,上岸部队全部为法军包围,并被俘虏。舰只被击毁,港内登陆受挫。
但由于同盟国情报机关的有效活动,法国维希政府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于这时在阿尔及利亚向法军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许多法国部队不加抵抗地缴械投降,阿尔及尔遂为盟军所控制。
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法军总的说未作坚决抵抗,法海军人员死462人,陆军死326人,伤1000人,损失飞机15架。德、意军也基本无所作为,仅派若干潜艇兵力展开在海上,企图截击输送部队,但战果不大,对战局几乎没有影响。德、意航空兵从11月8日至14日,虽对美、英登陆部队进行多次袭击,但只在北非近岸海域击沉运输船4艘、登陆舰1艘、炮舰1艘和击伤英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
德、意军在这次战役中遭到失败已是大势所趋。德、意虽于1942年10月下旬就对英、美联军组织北非登陆战役有所察觉,但德军在其他战场的失利,已使其无力抵抗英、美联军在北非西部所发动的攻势。德北非最高指挥官隆美尔就认为,“这是我们的末日,……我们正处在非洲刻敦尔克的前夕。”
美、英联军抢先在北非实施登陆战役并取得成功,对同盟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盟军控制突尼斯海峡通道,进而控制整个地中海,为尔后发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彻底解除了德、意军对马耳他岛的长期围困状态。还为美、英联军向北非德军发动东西夹击的钳形攻势奠定了基础,便称雄一时的隆美尔部队腹背受敌,最后溃于突尼斯。
Ⅳ 德意是如何入侵非洲的
德意在非洲的侵略扩张
欧战爆发前,英法共同制定了保卫非洲、地中海和近东的计划。该计划规定:在战争情况下,盟国必须控制地中海,并对驻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的意军实施突击,保卫东、北非。法国败降后,英国本土受到德军直接威胁,东、北非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有利于轴心国的重大变化。由中东英军总司令阿·珀·韦维尔将军指挥的英军部队只好准备孤军奋战,而英军驻东、北非部队分别只有3.25万人和6.6万人,兵力相当薄弱。墨索里尼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优势兵力夺取埃及和英属索马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切断英国的生命线,实现其建立地中海大帝国的美梦。为此,意大利集结了50余万人的兵力。
1940年8月4日,意军17个步兵营在装甲兵和炮兵支援下,从早先占领的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入侵英属索马里。两天后,意军占领哈尔格萨等地,8月11日,开始向图阿干英军主阵地进攻。驻索马里英军只有1500人,被迫于8月15~17日从伯贝拉乘船撤往亚丁。8月20日,英属索马里全被意军占领。在苏丹(其地理位置属于北非,作战行动与东非相关)和肯尼亚,意军先后攻占苏丹的卡萨拉镇和加拉巴特镇、肯尼亚的莫亚累镇。但是,英属索马里、苏丹、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人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迫使意军在这一地区停止进攻。
德国隆美尔军团抵达的黎波里英军乘机将其在苏丹和肯尼亚的兵力扩大到15万人,同时也加强了埃及的防御力量。8月底,英军“光辉”号航空母舰和1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在直布罗陀分舰队支援下驶入亚历山大港。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英军兵分2路,于1941年1月在东非开始大规模反攻。1月19日,北路英军由苏丹东北部向厄立特里亚发起反攻,3月27日攻克通往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的门户克伦。4月1日,英军占领阿斯马拉。4月8日,驻守马萨瓦海军基地的意军投降,英军俘虏意军1.5万人,击沉意舰多艘。
南路英军于1941年1月24日突入意属索马里,2月25日占领摩加迪沙,继而北上埃塞俄比亚。3月25日,英军占领哈勒尔。4月6日,夺取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18日,奥斯塔公爵率意军主力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在埃塞俄比亚西北部,负隅顽抗的意军余部于11月28日投降。意属东非完全落入英军之手。
意大利在北非的侵略扩张稍晚于东非。意军在利比亚驻有2个集团军——第10集团军辖9个师部署在东部利埃边境,准备向埃及进攻;第5集团军部署在西部,掩护突尼斯方向。为加强北非的防御,英军将一些英联邦军队调往埃及,并将1/3来自敦刻尔克的坦克运到那里。在意军发起进攻时,英军驻北非的尼罗河集团军辖2个师和2个旅,其中1个师在埃利边境展开。
1940年9月13日,意军第10集团军以6个步兵师和8个装甲营越过利埃边界,向英军发起进攻。英军经短时间抵抗即全线撤退。当天,意军占领塞卢姆,3天后攻占西迪拜拉尼。然而,意军补给日益困难,被迫停止进攻。尔后,英军继续后撤到马特鲁港附近的预设阵地。于是,在两军之间形成了一个130公里宽的中间地带。
意军占领西迪拜拉尼后,开始把注意力转到希腊战场。10月28日,意军入侵希腊,同时在非洲继续作战。英军尼罗河集团军利用这一时机调整部署,并补充2个师,准备将意军逐出埃及。12月9日,英军以1个装甲师和1个步兵师向意军第10集团军发起有限目标的反击。英军出其不意地通过意军间隙地,向意军后方实施攻击。意军指挥失灵,大批意军不战而降。
12月11日,英军收复西迪拜拉尼。12月17日,进占塞卢姆。意军仓皇撤离埃及,向利比亚退却。英军乘胜追击,于1941年1月5日占领利比亚要塞拜尔迪耶,1月22日进占图卜鲁克。2月6日,英军占领意大利在东利比亚的最后一个重要据点班加西。2月10日,英军进抵阿盖拉、马拉达以东一线,占领了昔兰尼加全境。此时,丘吉尔决定向巴尔干转移兵力,利用意军在希腊的失败,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军事基地。于是,北非英军一部被调到希腊,而在北非停止进攻。英军在2个月内向西推进800余公里,以较小的代价取得重大战果。
意军在北非的溃败,使希特勒深感不安。对希特勒来说,非洲是一个棘手的次要战区,过早在那里采取行动,将干扰和影响他的整个战略部署。但是,意大利在非洲的惨败,迫使德国不得不分散兵力卷入非洲战事。1941年2月3日,他同三军总司令磋商时决定:选派一支装甲部队开赴北非,空军对昔兰尼加和马耳他岛的英军实施轰炸,加强与英国海军作战,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2月5日,希特勒致函墨索里尼,通报了德国的上述决定,并要求意大利的歼击机归德军统辖,德意在北非的快速部队由德军统一指挥。墨索里尼马上接受了德国的条件,把格拉齐亚尼元帅召回国内,以伊塔洛·加里博尔迪将军接任北非意军总司令,并决定把2个新编意大利师派往北非。
2月11日,德军第5轻装甲师一部作为首批赴非部队抵达利比亚。翌日,埃尔温·隆美尔中将飞抵的黎波里,并在那里会见了意军总司令加里博尔迪将军。18日,德军把派往利比亚的部队正式命名为“德国非洲军”,隆美尔任军长。为加强这支非洲军,希特勒加强给第5轻装甲师l个坦克团,并决定再组建第15装甲师开赴北非。
在此期间,英军部分兵力已调往希腊战场。北非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虽已获悉德军出兵非洲,但未引起足够重视。他错误地认为,德军要把2个师的兵力和装备调到的黎波里,至少需要2个月的时间。因此,在春天不会有什么危险,德意联军也不会在炎热的夏季发动进攻。
然而,隆美尔不顾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大将的告诫和北非意军总司令加里博尔迪将军的提醒,于3月24日指挥德意联军向英军发起试探性进攻,将英军赶到阿盖拉。在没有得到上级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随后又于3月31日向英军发起进攻。遇到英军顽强抵抗后,隆美尔放弃正面进攻,改向英军翼侧实施迂回包围。英军不战而撤至艾季达比耶。德意联军乘胜追击,于4月2日攻占艾季达比耶。在隆美尔指挥下,德意联军兵分3路,向北和东北方向发展进攻。希特勒警告隆美尔不能冒险,但此时他的先头部队已经出发。
4月4日,德意联军先取班加西,进而于4月11日包围图卜鲁格要塞。至4月中旬,德意联军进至利埃边境,占领了图卜鲁格以外的昔兰尼加全境。隆美尔指望得到增援后,再向埃及首都开罗发动进攻。但是,希特勒准备集中一切可供支配的兵力进犯苏联,不再向北非派兵。那里的战线便在利埃边界附近稳定下来。
4月30日,固守图卜鲁格据点的英军粉碎了德意联军新的进攻。在利埃边界,英军于5月15日发起反攻,推进到塞卢姆和卡普措堡。后因德意联军加强抵抗,英军于两天后,撤回进攻出发阵地。6月15日,英军经过周密准备再次发起反攻,企图夺回哈尔法亚隘口和边界工事,以便推进到图卜鲁格,解救被围据点。英军向哈尔法亚隘口东南实施迂回,经卡普措堡向北推进。不久,德军第15装甲师在第5轻装甲师的支援下,终于阻止了英军的反攻。
1941年秋,德军主力陷入苏德战场,其非洲军又面临补给困难。丘吉尔认为,英军应抓住战机夺占整个利比亚,并促使北非法军转向英国方面;命令新任中东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将军大胆进攻,夺取北非的战略主动权。1941年11月18日凌晨,英军在空军和地中海舰队的支援下,发起“十字军战士”战役,以粉碎其当面德意联军的10个师,解除敌军对图卜鲁格据点的包围,解放昔兰尼加。英军主力从里多泰迈代莱奈和西迪奥马尔地域向图卜鲁格以东的德意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一部兵力从杰格布卜地域向艾季达比耶方向实施辅助突击,达成了战术突然性。当晚,英军突入利比亚纵深80公里。次日,占领图卜鲁格以南约16公里处的西迪雷泽格。20日,英军完成对德意联军的包围,双方在西迪雷泽格地域展开激烈的坦克战。21日,据守图卜鲁格的英军在坦克支援下出击,准备同西迪雷泽格的英军会合。25日,隆美尔以强大兵力袭击英军后方,未能取得重大战果。12月4日,隆美尔下令放弃对图卜鲁格长达242天的包围。德意联军撤至加扎拉地域,企图在这里阻止英军西进。在英军继续打击下,德意联军被迫撤到的黎波里塔尼亚。英军推进到阿盖拉后,停止追击。经过2个月作战,英军向西推进近800公里,解除了图卜鲁格之围,收复了昔兰尼加,并以损失1.77万人的代价歼灭德意联军3.3万人,但未完成歼灭德意非洲装甲集群的主要任务。
隆美尔在德意联军西撤的同时,就酝酿着反攻。由于他采取了大量欺骗措施,反攻准备进行得相当隐蔽。1942年1月21日,德意联军实施反攻,英军一时措手不及,仓促后撤。1月28日,德意联军重占班加西。5月26日,隆美尔以10个师约13万人、610辆坦克、600架飞机发起“泰西”战役,企图夺取埃及并突向近东。6月1日,德意联军攻占比尔哈凯姆,14日,将英军第8集团军所属部队逐出加扎拉阿。6月19日,德意联军集中兵力围攻图卜鲁格,2天后攻克该市。德意联军继续挥师东进,对溃退的英军穷追不舍。6月26日,德意联军包围埃及马特鲁港,28日英军献城投降。6月30日,德意联军逼近阿莱曼附近英军阵地。7月1~3日,德意实施第一次阿莱曼战役,对英军防御阵地屡攻不克。此后,德意联军因后勤补给困难,油料缺乏,兵力有限,隆美尔被迫停止进攻,战线相对稳定下来。
德意对巴尔干的侵略扩张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西濒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东临爱琴海、马尔马拉海和黑海,南达地中海,北以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与欧洲大陆其他部分相接。联系欧亚两洲的铁路干线从西北方向穿过半岛,其东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苏联及其他黑海沿岸国家出海的必由之路。因此,它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素为列强必争之地,并有“欧洲火药库”之称。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悍然出兵侵占阿尔巴尼亚,此后,便利用阿尔巴尼亚为跳板,积极策划对巴尔干的进一步侵略扩张。4月13日,墨索里尼公开宣称:“谁掌握了波希米亚,谁就掌握了多瑙河盆地。谁掌握阿尔巴尼亚,谁就掌握了巴尔干各国。”
1940年,墨索里尼眼见希特勒在欧洲频频得手,而意大利在非洲与英国几经较量却无显赫建树,为提高自己“威望”,摆脱在与德交往中所处屈从地位,他一边在非洲继续与英军交战,一边悄悄在阿尔巴尼亚集结军队,准备一举侵占实力弱于英国的南斯拉夫或希腊,用“辉煌的胜利”扩大版图。7月,墨索里尼命令意大利陆军总司令部制定对南斯拉夫作战的计划,并令陆军主力在意南边界实施战略部署。到9月下旬,已有37个师完成部署。
然而,希特勒1940年正全力进行西欧的战争和秘密进行大举入侵苏联的准备,不希望在巴尔干地区爆发冲突。希特勒建议墨索里尼不要轻举妄动。墨索里尼迫于意大利对德国的依赖,只好暂时服从。9月底,命令停止战略展开。
10月,德军事先没有通报墨索里尼就开进了罗马尼亚,而且在庆祝兵不血刃地占领罗马尼亚时未邀请墨索里尼。这使墨索里尼大为恼火,他决定如法炮制,不预先通知希特勒即出兵占领希腊。
意军计划从3个方向入侵希腊:左翼由阿尔巴尼亚的科尔察向希腊的弗洛里纳和塞萨洛尼基方向实施佯攻,以钳制希腊兵力;中路经维约萨河河谷对艾奥尼亚和梅措房实施向心突击;右翼沿希腊比较平坦的海岸线实施进攻。主攻方向在中路。计划规定,首先攻占希腊西北省份埃皮鲁斯,尔后占领希腊全境。
1940年10月28日凌晨,意军由阿尔巴尼亚越过边界,侵入希腊领土。进攻的头两三天,意军突击集团只遇到希腊力量薄弱的掩护部队的抵抗。尽管如此,意军推进速度缓慢。在右翼沿海地区,头两天仅推进约10公里。在左翼,意军2个师向弗洛里纳方向实施的进攻几乎未取得进展。在中路,希军最多仅有1个多师的兵力,但巧妙地利用品都斯山脉地形进行顽强抵抗,并于11月2日遏制了意军主力“恺撒”山地师的进攻。希军总司令帕帕戈斯在得到加强后,遂于11月1日下令向意军左翼发起防御战以来的首次反突击,迅速将其赶回阿尔巴尼亚境内的科尔察地区,三四天后又切断了意军由科尔察通往西北方向的主要道路。11月14日,希军集结了1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3个步兵旅开始反击,不久全线部队投入反击。在中路,希军在得到加强后于11月5日放弃了便于敌发挥技术兵器优势的谷地,通过敌阵地间隙向敌后渗透,重创意军山地师。在沿海地区,意军右翼进展较快,后因希军在中路的胜利而担心孤军冒进被歼,遂很快后撤。11月7日,意军被迫转入防御。11月21日,希军夺取莫罗瓦山和重要交通枢纽科尔察,意军处境危急,意军司令索杜下令实施总撤退。直到12月底,希军的进攻才在阿尔巴尼亚境内停止,转为阵地战。
意大利侵略希腊的失败,危及了希特勒征服巴尔干的总计划,希特勒遂于12月制定了1941年春法西斯德军入侵希腊的“马里塔”行动。墨索里尼为挽回面子,决定抢在德国之前再次入侵希腊,命令“阿尔巴尼亚”集团军群实施反攻,但1月和3月的2次攻势均以失败告终。
在意希战争中,英国根据1939年4月向希腊所作保证中规定的义务和自身对轴心国作战的战略需要,由雅典附近机场和品都斯地区翼侧的机场出动少量空军支援希军作战,并在塔兰托和马塔潘角给意大利海军以重创,配合了希军陆上作战。1940年11月1日,应希腊政府的要求,英军在克里特岛登陆,占领该岛改善了英国在地中海的态势。
1940年11月,在德国的威胁利诱下,匈牙利、罗马尼亚加入3国同盟。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加入3国同盟。3月2日,德军以“反对英国扩大巴尔干战争的企图和保护保加利亚利益”为借口,由罗马尼亚渡过多瑙河,占领了保加利亚这一有利阵地,大大增强了德国在巴尔干的势力。但是,南斯拉夫、土耳其等巴尔干大国立场尚不确定,希腊在意大利入侵其领土后进一步倒向英国,巴尔干的局势更加复杂了。
1941年4月6日凌晨,德军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同时发起突然进攻。
4月14日,南斯拉夫国王彼得仓皇从科托尔乘飞机逃往英国。翌日,南斯拉夫军队经过12天的战斗停止抵抗。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夺取克里特岛,是德军入侵巴尔干的最后一役。此役是希特勒在希腊战事的后期根据德国空军4月21日的建议临时决定的。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德军占领该岛,便可控制地中海,威胁英国在地中海区域和中东的阵地,保障罗马尼亚油田不受克里特岛英国空军袭击,并英国空军迎战来犯德机可将该岛作为入侵中东各国的前进基地。对于英国来说,克里特岛是防守英国在埃及的战略基地和苏伊士运河的前哨阵地。英国首相丘吉尔为确保英国在地中海、北非和中东的利益,决定坚守克里特岛。
希特勒于4月25日下达了代号为“水星”的第289号作战指令。德军计划规定,以空降部队为主占领该岛。
从4月底起,德军即以大量空中力量对克里特岛英军机场进行突击,在多日的袭击之后,5月20日7时许,德军西部集群以及中部集群伞兵一部,作为第一攻击波分别在克岛马利姆和苏达港地区揭开空降战幕,中部集群其余部队和东部集群作为第二攻击波也于当日下午分别在雷西姆农和伊腊克林地区空降,成两个梯队伞降的德空降部队遇到英希军队的顽强抵抗,行动十分困难,损失惨重。由于兵力分散,协调失当等原因,到日落时,3个预定要占领的机场一个也未占领,局势十分危急。5月20日深夜,德空降独立团在付出重大伤亡后取得决定性战果,攻占了马利姆机场附近的107高地,继而占领了马利姆机场。
21日下午,德军以马利姆机场为基地,开始源源不断地空降第5山地步兵师。此后2天,该师全部运达克里特岛。24日黄昏前,德军占领克里特岛西部地区,后来向东、南推进。29日,德军西方集群与东方集群会合,雷西姆农、伊腊克林均被占领。
在德军地面、空中火力猛烈攻击下,英军节节败退,最终于5月28日深夜开始由南岸撤离克里特岛。5月28日至6月1日,英军撤出约1.6万人,约6000人未及撤退,不久即向德军投降。
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基本达成了战役目的,控制了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航线,攻克了英国一个重要据点,从而解除了英军以此为基地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
德意在巴尔干的暂时成功,使得东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的战略形势有利于法西斯集团。德国在南翼为尔后对苏作战建立了前进基地,并取得在东地中海对英作战的有利态势。
英与德意的地中海争夺战
地中海位于欧、亚、非3洲之间,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它西连大西洋,北接黑海,南通红海及印度洋,自古是连接3大洲的重要航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墨索里尼企图重温罗马帝国的旧梦,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湖,为夺占非洲和巴尔干创造条件。德国为实施“德意联合海战”计划,稳定南翼,进军非洲,也十分重视地中海。英国为保护其在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殖民地,守住直布罗陀及马耳他等要地,保持与印度、缅甸、新加坡、香港等殖民地的联系,把地中海视为自己的生命线。于是,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地中海展开了激烈争夺。
法国海军本来与英国舰队并肩作战,共同对付德意。法国战败后,情况发生了骤然变化。如何处置法国舰队,一时成为英德双方斗争的焦点。
英国非常担心法国舰队落入轴心国之手,形势十分紧迫,能不能阻止法国舰队落入德意之手,成了英国当务之急。
法国贝当政府屈服于希特勒的武力,而戴高乐将军从法国逃到伦敦,在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组织法国流亡海外人士及法国殖民地人民起来抵抗德意法西斯。1940年8月8日,丘吉尔和戴高乐签署关于“自由法国”志愿军的协议,明确规定法国志愿军的任务、编制、服役条例和物资供应。这为英国同“自由法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英国与“自由法国”的M舰队在非洲西部附近大西洋海域活动,对于戴高乐在西非法属殖民地发展“自由法国”的力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对英国在北非及地中海与德意进行的斗争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法国舰队被解决后,地中海就剩下英国地中海舰队与意大利海军。
在英意地中海之战开始之初,英国设在马耳他岛海空军基地对意大利的往来船只构成很大的威胁,马耳他岛成为斗争的焦点。1940年6月,意大利对马耳他发动30多次袭击,迫使英国潜艇撤离马耳他,妇女儿童也撤离该岛。英国地中海舰队负责为撤运的船队护航。地中海海上护航战斗开始。7月9日,英国地中海舰队与意大利海军在卡拉布里亚海域遭遇,这是英意首次海上护航战斗。英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海军中将率“鹰”号航空母舰、“厌战”号、“马来亚”号和“君主”号战列舰、5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编为3个战斗群参战,意大利舰队司令伊尼戈·坎皮奥尼海军上将指挥意分舰队迎战。战斗中,意旗舰“朱利奥·恺撒”号和1艘巡洋舰受伤,意舰撤出战斗。英舰“海王星”号和“沃斯派克”号受轻伤。英舰停止追击。此后,英意又多次进行海上护航战斗。每次都是英舰队略胜。
为了保持马耳他岛的稳定,英国海军大臣亚历山大爵士认为必须削弱意大利舰队,以海军航空兵攻击塔兰托港是最佳的选择。11月11日下午,英舰载机拍摄的航空照片送到航空母舰“光辉”号。这些照片显示了意舰在塔兰托港内的具体位置。当时英航空母舰“鹰”号有故障不能参战,5架“剑鱼”式鱼雷攻击机转到“光辉”号上。“光辉”号共载21架飞机,在巡洋舰4艘、驱逐舰4艘的护航下,驶抵伊奥尼亚海,距意大利海岸约170海里。天黑后,“光辉”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开始袭击塔兰托。在这次袭击中,意大利共损失3艘战列舰,而英国只损失2架舰载机。这次空袭打击了意大利的主要海上力量,有利于英国人保卫马耳他岛,使英国在地中海地区的形势大为好转。
为了帮助意大利改善在地中海的态势,1940年底至1941年初,希特勒派德空军第10军约500架飞机进驻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其任务是“攻击英国海军力量,袭击英国在地中海西部和地中海东部之间的交通线,”保卫轴心国至北非海上运输线,阻止英国运输船队通过地中海,并空袭马耳他岛。
1941年1月10日,德军40架“斯图卡”式轰炸机从西西里岛起飞投入战斗,重创英“光辉”号航空母舰,英舰驶往马耳他。这是德国飞机首次在地中海地区与英舰队作战。第2天,英国“格洛斯特”号和“南安普敦”号巡洋舰在返回埃及途中被敌机炸伤,其中“南安普敦”号受损严重,英舰被迫自行将其击沉。
1月16日,德空军80架俯冲轰炸机从西西里岛起飞攻击马耳他,英“光辉”号航空母舰再次被击伤,岛上码头设施和建筑物遭破坏,居民被炸死100人。德军损失飞机10架。由于德空军参战,地中海形势发生逆转,英国在地中海的交通线开始处于严峻时期。
1941年9~11月,德国21艘潜艇先后进入地中海作战,英地中海舰队处于不利地位。9月24日,英国一支由9艘运输船组成的补给船队由直布罗陀驶往马耳他岛,执行“戟”行动。26日,意大利空中侦察发现英船队在巴利阿里群岛,亚基诺海军上将率意大利舰队出海截击,击伤英国“纳尔逊”号战列舰,击沉“帝国之星”号运输船。11月13日,德国U-81号潜艇在直布罗陀以东25海里海域击沉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另1艘德国潜艇击伤英国“马来亚”号战列舰。11月25日,德国U-331号潜艇在萨卢姆沿海袭击英国舰队,击沉“巴勒姆”号战列舰,英海军阵亡868人。
1941年12月,德国空军第2军进驻意大利。12月19日,意大利“希雷”号潜艇夜间驶进亚历山大港,炸沉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勇士”号战列舰。同时,德国U-81号潜艇击沉英国“马来亚”号战列舰。至此,英国地中海舰队已无参战的大型军舰了。轴心国在地中海海运情况有很大好转,大型运输船队能安全驶抵的黎波里。
在此期间,英国海军为争夺地中海海上交通线也做了很大努力,但未能挽回不利局面。英国与意德争夺海上交通线的斗争,主要是在马耳他岛和克里特岛附近进行的。这场斗争与北非、希腊等陆上战场的斗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1942年6月底以前,英国海空军受到重大损失,处于不利地位,克里特岛被夺占,马耳他岛也岌岌可危,使英军海上运输补给受到严重影响,而德意对非洲的海上补给却比较顺利。
Ⅵ 德国是怎样出兵攻打北非的
早在1940年8月中旬,德国就警告罗马不要在南斯拉夫和希腊采取冒险行动。一旦进攻希腊,等于是向英国发出占领克里特及其他希腊岛屿的公开请柬。这些岛屿是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最好基地,而罗马尼亚的石油是德军作战必不可缺少的。
但是墨索里尼却偏偏要进攻希腊,并且事先并不告诉希特勒。
10月26日,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在从法国各乘专列回国的时候,风闻了墨索里尼的计划。里宾特洛甫根据元首的命令在进入德国后的第一个车站就停下来,打电话给在罗马的意大利外长齐亚诺,主张两国领导人立即举行会议。齐亚诺把此事转告给了墨索里尼,墨索里尼建议10月28日在佛罗伦萨举行会晤。但当希特勒在那一天上午11时从火车上走下来的时候,墨索里尼架子十足地向他走来,用德语宣布:“元首,我们在进军!胜利的意大利军队已经在今天黎明越过了希腊——阿尔巴尼亚边界了。”
希特勒十分恼火,为此曾大骂所有联络人员和使馆人员,说:“他们虽懂得去高级饭店,但却是世界上最低劣的间谍。”
意大利进攻希腊,把德国的计划搞得乱七八糟。意大利进攻希腊根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到一周,墨索里尼入侵的几个师被打得缩了回去。希特勒只得命令武装部队进入希腊,来解除他那位刚愎自用的盟友所受的压力。
11月初,从北非实地考察回来的一名装甲兵将军发来了报告。报告说,意大利根本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军事指挥官不足,不能保证进攻部队的用水供应,意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沙漠条件下,马达常出毛病,影响进攻。
希特勒拿起笔在报告上连写了几个“?”,然后朝会客厅走去。
会客厅里,海军元帅雷德尔见希特勒走了进来,连忙起立敬礼。
“元首,海军元帅雷德尔奉命来到。”
“坐下,雷德尔元帅,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本来,上个月我就准备派第3装甲师去帮助意大利夺取马特鲁的。但是意大利人很猖獗 ,让英国人教训一下也有好处的。”
“元首,意大利的力量太弱了,可以说是弱不禁风。”
“这些意大利人,他们总认为自己很行,早在5月份,我就提议要派德军装甲部队进攻埃及,7月份又向墨索里尼提起过,但他坚持认为,意军能够在非洲单独作战。并且认为,在炎热的北非,德国人将和英国人一样必然不如意大利人那样善于作战。”
“目前,英国在埃及对意大利的胜利以及它正在从美国得到的越来越多的物质援助,使得德国有必要集中力量先在北非把英国打垮。”
“你指的是推迟‘巴巴罗莎’计划?”
“是的,元首。”
“这不行,向俄国人进攻是我们未来的首要目标,至于英国人,只要我们打败俄国人,他们就会乖乖地坐下来与咱们谈判。出兵北非,留待以后再说吧。”
1941年1月8~9日,伯希特斯加登山上的贝格霍夫,隆冬的积雪深深地覆盖着这座高山。
通往山上的公路已被戒备森严、全副武装的党卫队所封锁。
一次秘密军事会议正在“贝格霍夫”别墅举行。
在会上,希特勒向他的军事首脑们概述着他的伟大战略。
他谈到了北非战区。
希特勒说:“使意大利不垮台,这一点对于战争的结局十分重要……我决心不让意大利失掉北非……失掉北非会使轴心国的威信大大下降,英国就会逼着墨索里尼媾和,因此,我决心支持他们,出兵北非。”
这是他第一次明确表示出兵。
因为,此时英国在北非的反击已取得了胜利。希特勒再也坐不住了。但是,在会上,希特勒又告诫他的军事将领们不要泄露德国的作战计划。
“不能把我们的计划告诉意大利人,意大利王室极有可能会把情报送给英国人。”
会议后,他决定派往北非的部队要超过预先拟定的规格,他要往利比亚派一个轻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设有一个德国军参谋部。
但是他心中对意大利仍有不满,他曾对部下说过:“意大利人一方面在尖声呼喊援助,甚至用最激烈的言词描述他们可怜的枪炮和装备,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是那样有妒忌心,那样幼稚,不能忍受德国士兵的援助。如果我们的部队能穿着意大利的军服在那里战斗,我们的飞机在机翼上涂着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在那里飞行,那么墨索里尼才可能最高兴!”
希特勒决定前往奥地利会晤墨索里尼,向他陈述当前的局势以及德国的战略方针。这天,奥地利萨尔茨堡火车站,阳光和煦,晴空万里。
一列火车喷着白汽徐徐地驶进了车站。
列车停稳后,从车上下来了忐忑不安的墨索里尼和齐亚诺。
站在站台上的希特勒走上前去热烈地拥抱着墨索里尼,对他冒雪前来会晤表示感谢。这一切使墨索里尼大为感动,紧张的心情顿时释然。
二人寒暄后,墨索里尼登上希特勒的坐车,沿盘山道路,向贝格霍夫驶去,齐亚诺在里宾特洛甫的陪同下坐上了第二辆车,第三辆是马丁,鲍曼和墨索里尼的秘书切萨雷。
到了贝格霍夫后,希特勒设宴招待了墨索里尼。宴会后,二人走出室外,沿着别墅旁的小道散步。在散步中,希特勒向墨索里尼透露了他的战略思想。他告诉墨索里尼,他将继续集中空中优势兵力增援海军对英国的封锁,要困死英国,饿死英国,英国的最终毁灭是不可避免的。
接着,希特勒又对墨索里尼说:“俄国一定是英国的最后希望,只有等我们把这最后的希望在大陆上粉碎时,他们才能认输,因此,我们现在必须打败俄国。”
关于俄国问题,希特勒只谈到这里,没有进一步说下去,其实,他早就制定好了对俄作战的“巴巴罗莎”计划,只是不想把它告诉墨索里尼。
希特勒话锋一转,谈到了北非,他告诉墨索里尼,德意两国是亲密的盟友,有着牢不可破的友谊,应该共患难。他已决定出兵北非,阻挡英军的进一步推进。另外,德国空军还将派出重型轰炸机对昔兰尼加的英军实施突击,破坏英国的海上运输,同时与英国海军作战,压制马耳他岛守军的抵抗。
墨索里尼为希特勒的慷慨援助而欣喜,连忙致谢,但他哪里知道,希特勒只是担心北非的失利会给即将实施的“巴巴罗莎”计划带来复杂的副作用,才答应出兵北非的。
最后,希特勒告诉墨索里尼,他要在地中海上好好教训一下英国,准备攻打克里特岛。
Ⅶ 二战非洲战场的转折点
1942年11月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年5月13日将德意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Ⅷ 二战德国在北非的登录地点在哪里,为什么不从意大利直接进攻埃及了
北非战役开始于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随着由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达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后一个战略地点。
个人感觉意大利的军队战斗力太烂而且人也磨叽,估计Hitler嫌烦就没从意大利进攻
Ⅸ 德国二战时第一次入侵非洲哪个国家
1939年4月7日,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欧洲的另一个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就开始了对阿尔巴尼亚侵略,随后又在1940年10月28日进攻希腊,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领希腊,希腊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这时德国开始介入战事。1941年4月6日德军开始与希腊人作战,同时还攻击了南斯拉夫。英国人虽然支援希腊,最后还是无法取胜,纳粹德国的军队在4月27日进入雅典。之后德国又开始发动对克里特岛的攻击,6月1日克里特战役结束,德国伞兵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该岛。但是这次行动对德国来说也不太顺利,之后德国再也没有使用伞兵攻击。
英国和希腊的最后几支武装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尔干落入纳粹手中之后,希特勒终于可以无顾虑地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了。
北非战役开始于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随着由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战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达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战役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后一个战略地点。然而,就像在苏联一样,德国人的后勤供应跟不上,让英军有机会阻挡他们进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这次是英国人采取了主动。因为德意联军占领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占整个埃及,继而威胁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必须设法阻止德意军队的进攻。10月23日夜,英军1000多门大炮齐发,向德意军队发动强攻。一个多星期后,十万多德意军队损失过半,防线崩溃,被迫西逃。隆美尔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年11月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部队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年5月13日将德意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Ⅹ 德国入侵苏联前,在北非战场的状况如何。越真实越好。 希望听到有识之士的高见,故此高分酬谢。
德国是1941年2月进入北非的,起初只不到一个师的德军和已成惊弓之鸟的意大利人,居然奇迹般地收复大片失地,打得英国人屁滚尿流。
入侵苏联是否与北非战事不利有关?无关,但是因此拖延了进攻苏联的时间。
入侵北非原本是意大利的任务,希望意大利能阻断英国获得资源,并切断苏伊士运河,使英国更困难。可是意军太烂,连败求助,故为完成上述战略,德才出兵。而且战线调动的连带效应,引起东线西调攻苏的军队铁路运输受影响
其实斯大林早看穿了希特勒野心,一直积极备战,但由于工业落后,肃反的后遗症,他认为大约需2-3年时间,军队才能完成进攻德国(是进攻,不是防御)的所有准备。故在德侵波兰后,也迅速入侵波兰(说明苏军时刻做好进攻的准备,否则不可能迅速出兵)。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认为可以获得1-2年的准备时间。苏军在前线的布置也完全是为进攻而布置的,所以根本没有防御纵深,德军的准备更早更充分,在苏军即将完成准备前,德军闪击,苏因无防御纵深,大量前线部队被围,大量装备丢失,纵深被德军迅速推进,直抵苏联心脏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