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国职业教育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况
(一)德国教育的基本结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按照宪法规定,各联邦州享有文化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属于州文教部的管理权限。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德国的继续教育复杂多样,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竞相参与,继续教育在德国真正成为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终生教育。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
(三)法律依据。规范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的法律有三个,即联帮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职业教育行为。
(四)管理体制。德国是个联邦制的国家,文化教育是各联邦州的主权。因此,各联邦州的文化教育部门拥有对本州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的管理权。但对于双元制教育中的企业教育,联邦则拥有管辖权。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联邦职业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会负责,主要包括企业职业教育办学资格的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
(五)经费来源。按照职业教育法及其它法律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是由联邦、州政府及企业分别承担的。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负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企业的职业教育经货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徒工在整个培训期间的律贴和实训教师的工资等。
(六)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德国经济部公布了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有93个职业大类的371个职业。各专业部分别制定相关职业类别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并会同联邦教科部共同颁布实施。各培训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文教部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要求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工位上的合格技工。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几个突出特点
(一)同生产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三)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着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四)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一)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二)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时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以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标准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应当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具有其它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前东德地区被来越多地用来作为培训机构不足的补救措施。对于我国而言,众多的中小企业难单独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因此,组织企业联合举办或者由行业主办跨企业培训心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
② 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
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 各州拥有包括教育在内的文化主权, 所以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 各级各类学校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 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由各州负责, 按州《州学校法》的规定实施; 校外特别是企业形式的职业教育, 则由联邦政府负责, 按联邦《联邦职业教育法》( 手工业企业按《手工业条例》) 的规定实施。
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法律有: 《联邦职业教育法》( 1969 年) 、《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 1981 年) 以及《手工业条例》( 1965 年) 、《联邦劳动促进法》( 1969 年) 、《企业宪法》( 1972 年) 、《联邦青年劳动保护法》( 1976 年) 。2005 年4 月1 日将《联邦职业教育法》与《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 经修订后颁布并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 职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有:
联邦一级: 联邦教育研究部和相关的联邦专业部, 如联邦经济与劳动部, 是职业教育教育立法与协调的主管部门。1970 年成立的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 则是协助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解决关于职业教育根本性与全局性问题而设立的联邦级职业教育的决策咨询与科学研究机构。
州一级: 州文教部以及由雇主、雇员及州政府代表组成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各州教育的协调机构为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该委员会下设职业教育委员会。
地区一级: 行业协会, 包括工商行业协会、手工业行业协会、农业协会、律师协会、医生协会等经济组织, 是德国职业教育最重要自我管理机构, 有8 项重要职责: 认定教育企业资质、审查管理教育合同、组织实施结业考试、修订审批教育期限、建立专业决策机构、调解仲裁教育纠纷、咨询监督教育过程、制定颁布教育规章。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情况, 以企业为主。“双元制”职业教育: 1998 年企业投入114 亿欧元, 国家仅16 亿欧元; 2003 年企业投入203 亿欧元, 国家为27 亿欧元。全日制职业教育: 1998 年企业投入为零, 国家投入24 亿欧元,2003 年企业投入为零, 而国家投入29 亿欧元。总的来看, 德国职业教育经费分担比例, 1998 年, 企业投入114 亿欧元, 而国家为40 亿欧元, 企业占65%;2003 年, 企业投入103 亿欧元, 国家为56 亿欧元, 企业占72%。
③ 国内职业教育和德国之间的差距有哪些
而反观我们国内的职业教育呢?从前一直是无人问津的一个话题,今年国家发布了《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声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草案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法律基础,但是国内学生和家长认不认可未来的职业教育,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思想问题,如果国家花了重大成本来扶持职业教育,但是招不到学生,那么也只是一个空壳子!
④ 德国职业教育的介绍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那么制造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国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在诞生了像黑格尔、康德等世界着名的哲学大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德国,其思辨的传统对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在这思辨的土壤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成果,凸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规律。纵观当今世界,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将自洪堡大学开始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大学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既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又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着名的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柏林技术大学、达姆施答特技术大学、慕尼黑大学、汉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所研究型大学里,建立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⑤ 简述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循环行动”
“职业教育创新循环行动”(Innovation Circle on Continuing Ecation and Training)的主要目标是: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中促进自我组织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教师的能力培训,提高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效果。如图1所示,这一改革的基本观点和思路是:在今天的职业生涯中,个人能力如交流技能等同职业能力一样重要;自我组织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培养个人能力的基础;职业教育学生必须能够以目标导向和独立的方式承担任务、解决问题;职业学校必须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感;由于改变学习文化具有较大的难度,必须从培训的开始就尽量实现这一目标;为实施能力导向的培训课程及较好地处理学习领域,教师必须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接受继续培训,积极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
(二)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能力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通过对300个企业1999年和2005年对员工职业能力要素要求的比较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习领域课程的三种基本能力结构中,企业对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要求都出现了提高的趋势,而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却有所下降。据此,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提出,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上要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软能力”的培养。
(三)加快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为及时应对经济、社会、科技诸方面的发展及劳动组织形式变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在1996年至2009年间,与德国经济领域的行会、协会合作,共同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所开设的350个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增设新专业82个,修订专业219个。对专业目录的修订周期,也由原来5年修订一次改为1年修订一次,同时加强对相关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与现代化,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例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宣布,从2009年8月1日起开始更新采矿技师、工业电工、消防队员、摄影师、陶艺师等行业的培训内容。
⑥ 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创立生成性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学说; 确立不同于资格概念的能力概念, 对能力本位有全新的阐述; 开发以“学习领域”形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 实施“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等。
4.建立职业资格早期辨识系统
由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牵头, 吸收2 000 个代表性企业对职业和职业资格的产生、发展、消亡进行分析, 发布相关信息, 为目标明确的职业教育“专业”调整提供支撑。
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属于什么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元’指的是在学校中的教育,另‘一元’指的是在企业中的实践。学校的理论教学只占双元制教育的1/3份额,其他2/3时间都是在企业的实践教育。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许多鲜明的个性特点。
1.双元特征明显。主要包括学校和企业的两种培训机构,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两种身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两种内容,理论授课和实训授课的两类教师,理论和实训的两种教材,学业证书和技术证书的两类证书等。
2.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双元制教育形式下的学生1/2以上时间在企业,内容是完全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也是学徒工进行的生产性劳动。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始终都是围绕职业实践活动由泛到精、由浅入深而开展的,目的性、实用性极强。
3.企业参与广泛。企业接受双元制学生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大多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师,没有独立能力进行单独培训的中小企业,也可通过各种合作开展代培而达到目的。
4.“立交桥”的互通机制。在一般中学的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既可以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经过文化补课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这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搭起的桥梁,更容易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能作出职业选择。
5.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生业绩考核由企业和学校组织结业考试,使证书更具有权威和公正性。
德国双元制教育在德国深得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认可,其生源质量不仅堪与综合性大学相媲美,就业率甚至还优于综合性大学。如果你想申请去德国双元制大学就读,可以咨询湖南出国工作网。
⑧ 德国的“二元制”教育是怎样的
“二元制”在德国普遍被称为“双元制”。“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
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另一元。在德国,由于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所以德国联邦政府规定,自6岁起,已经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如不继续上高一级的中学, 则必须在年满18岁之前接受3年左右职业义务教育,即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数量在全德国各州职业类学校中列第一位。
职业学校在企业培训的同时传授给年青人从事职业活动的理论知识,并且帮助他们继续进入全面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学徒教育和职业生涯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它避免了毫无经验走上就业岗位所产生的问题,对年青人和企业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多年来,接受学徒培训的企业一直占全德国企业总数的20%左右,1990年的统计数据是513000家企业。企业培训的资格认定由行业协会负责,行业协会专设有企业培训咨询部,当企业提出进行职业培训申请后,咨询部的企业培训咨询人员需要对企业进行面访,就有关问题与企业负责人进行讨论。如企业完全符合规定,则由行业协会发给培训准许通知,经审定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不得擅自招收学徒。在众多的培训企业中,由于生产规模不同,培训方面有较大差异。像奥迪公司这样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般有培训中心,实训车间。在企业培训中开设与培训职业相关的理论课,是对在实训车间通过实际操作所学的知识技能的补充和提高,同实践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培训企业不仅有向学徒们传授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义务,还负有教育义务和照料义务,即关怀学徒的身心健康,培养学徒诚实、勤奋、守纪律以及主动性、责任感和创造性等等。支付学徒培训津贴,并定期让年青人接受健康检查。
⑨ 德国职教理念是什么
人尽其用,让每个人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的精髓,每个人只专注一个方向去深挖,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350多个细分专业,和中国人说的360行,行行出状元不谋而合。现在中国人也可以申请去德国读职业教育了,这对中国职业教育也是很好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