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鼠式坦克的简介
1944年1月,第一辆“鼠”式坦克样车终于颤颤巍巍地爬上了实验跑道,最坦克全重就达到了150吨,但希特勒对装甲厚度一再提高要求,最后全重竟达到188吨!这一纪录至今未能被打破。“鼠”式坦克原本计划采用150毫米L/38坦克炮,但由于技术不过关最终采用了“猎虎”坦克歼击车的KwK 44 L/55型128毫米坦克炮,另外还装备了一门同轴75毫米KwK44 L/36.5型副炮。
“鼠”式坦克的火力按照希特勒的意思,只算是差强人意,但坦克装甲厚度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鼠”式正面装甲厚度达240毫米,而且还采用了倾角设计,更重要的是坦克的侧后部装甲也达到了100毫米以上,比一般坦克的正面装甲还要厚。可见,纳粹德国的目的就是想造出一种“从哪里都打不坏”的坦克。
但是超重的车体,造成机动性能的极度下降。一台108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汽油发动机,面对188吨的庞然大物明显力不从心。“鼠”式坦克的公路最大速度勉强达到13公里/小时,离设计的20公里/小时差距甚远,至于越野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糟糕的是,超负荷运行的发动机耗油率成倍提高,“鼠”式坦克凭借巨大的油箱才达到200公里的公路航程,越野航程不超过100公里。
这样夸张的性能指标,自然无法让军工企业顺利办到。德国计划生产150辆“鼠”式坦克,但到战争结束之时,只有9辆“鼠”式的原型车处于不同的完成状态,除了两辆原型车外,其他都没有进入组装阶段。苏军到达时,两辆原型车和未完成的车体都成了苏军的战利品。
战争结束后,一辆全部装配完成的“鼠”式(1号车的车体组合了2号车的炮塔)被苏军运回了国内,在库宾卡试验场进行了测试。
总体来说,“鼠”式坦克是一个疯狂而又有趣的设计,但是它的实际价值很低。与其说它是一辆坦克,不如说是一个可以移动的要塞。今天,有兴趣的爱好者还可以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装甲兵博物馆看到它。
B. 巨鼠式坦克投入过实战吗一共造过几辆。
楼主!我藐视一、二楼的不懂装懂。关于二战的军史我几乎都看完了。老鼠并没有参战,在战争后期快结束的时候,老鼠才有一辆完整的车型,包括换装128炮,但因发动机问题,需要更好的,没有参战。但还是算完整车型的,其他的都是就车身没炮塔或没128炮,盟军攻入伯林后都缴获了。老鼠一共就5辆车,除了一辆完整,其余的全半成品。包括E100也在盟军攻入伯林后缴获。E100当时给缴获就一个巨型车身,基本样车都没有。德国最后参战坦克最强就虎王和猎虎…其他的都是为了供应战场生产出来的坦克,包括斐迪南第一场《库尔斯克大战》中就损失过半。望采纳,纯手打
C. 二战期间德国究竟设计过多少种型号的坦克
可以说是无数种。包括各种战场改造的型号和工厂定型的型号,下面只会说主流常见的。并且一号二号的改型不会去说。
三号坦克ABCD这4种型号小批量试产,37年三号E型开始工业化量产,以上均37mm炮,40年改装三号FG这2种后期换装50mm炮,同年H型后换装长身管的50炮,41年三号J。42年末三号M,43年部分三号M改为三号喷火坦克。在三号坦克底盘上生产的突击炮包括ABCDEG这6种型号。
四号A型37年研发成功,BC型依然在修改,D型于39年正式开始定型量产。至42年以有E型F型,同年换装长身管的四号F2量产,之后还有直到J型的多种型号。四号坦克底盘改装的非常多,包括犀牛坦克歼击车,灰熊突击炮,胡蜂自行榴弹炮,和2种四号坦克歼击车等,非坦克的也有维修车,架桥车等众多型号。
虎式六号坦克只有E型和H型,但是由于虎式一直小改不断,往往会说早期型,中期型,和后期型。在虎式底盘上的改装数量较少,着名的只有380mm炮的突击虎。虎式的另一个方案是保时捷设计的保时捷虎,其中一辆被改装为保时捷虎指挥车,剩下的被改装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后多处改进改造,更名为象式坦克歼击车。
黑豹五号坦克有DAG三种型号,主要改进包括提高可靠性,增加炮塔下巴,和后期的换装炮塔等。黑豹坦克底盘改进主要就是猎豹坦克歼击车。
虎2型虎王坦克,虎王坦克有两种型号,虎王H和安装了保时捷炮塔的虎王P,虎王改装的坦克有多种样车,但定型量产的只有猎虎坦克歼击车。
鼠式坦克只有2量没有型号划分,只能算作鼠式坦克样车。
下面是缴获后大量生产的坦克,由捷克斯洛伐克生产的LT35和T38,德军命名为Panzer35t和Panzer38t,这两种坦克可谓是德军中最优秀的坦克之一,改装潜力远超三号和四号坦克,改装的坦克火炮数不胜数,大到超大口径的臼炮,小到帮助德军度过T34危机的3种黄鼠狼,可以说德军的每一种火炮都在这两种车体上改装过,除了作战车辆外,还有各种装甲运输车的改造。
以上是德军重要坦克的基本梗概,只包括正式序列和部分着名样车,如VK开头的试验车和普通3/4型或4/5型这样的临时改装不在其列。
D.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各型号坦克装甲车制造了多少量
美国M3型中型坦克:生产年份1941-1942年;制造数量6258辆;
美国M4型中型坦克:生产年份1942-1945年;制造数量49234辆;
美国M26型重型坦克;生产年份1944-1945年;制造数量2212辆;
美国M3型半履带装甲车:生产年份1940-1945年;制造数量53813辆(含派生型);
E. 纳粹鼠式坦克问题
鼠式坦克是二战期间德国制造的一种重型坦克,是世界上最重的坦克.一共制造出2辆
鼠式超重型坦克战斗全重188t
尽管希特勒狂热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他计划中的坦克还是没能在二战结束以前投入战场使用。其开发史可追溯至德国陆军在战前对俄国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调查报告,另外还有传闻说俄国人正在发展一种重达100吨的坦克,这种看似威力无比的“陆地战列舰”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为了满足希特勒的这个兴趣,克虏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陆军武器局的命令,发展一种类似俄国人的100吨坦克那样的战车。于是克虏伯公司的设计师们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吨级坦克的发展研究,但是始终没有一种走出图纸阶段而变为实车。因为它们的笨重的大块头,所以这些超重型战车的第一个代号就称为“猛犸”,后来为了迷惑敌人的情报,又改称为“鼠”式。好象对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德国军工产业熟视无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样命令保时捷公司设计一种100吨的战车,这种大坦克被称为“保时捷鼠式”。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进行特大型坦克的开发,同时他认为将重量减至70吨是错误的,而增至120吨最佳。在他的观点中,坦克上后中的装甲和一门高性能的火炮比机动性更为重要。1942年12月,保时捷教授和克虏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给希特勒一份关于“鼠”式坦克生产的预备工作状况报告。产量力争达到每个月5辆(听着就知道这东西多么难造了),在克虏伯公司生产。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参与与竞争的克虏伯公司和保时捷公司的设计进行了比较之后,决定采用“保时捷鼠式”法案,并赞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制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后他同意将其投入生产,并下达了150辆的定单。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来的150辆定货又被取消了。第一辆原型车制造出来后,全车重量达到了150吨,由于要满足希特勒对更厚重装甲的一再要求,最后装甲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40MM,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装甲也只有150MM。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吨。车长10.09m
车宽3.67m
车高3.66m
引擎MB509/MB517 Diesel
最大速度公路/越野:22/13km/h
最大行程公路/越野:192-300/87-135 km
乘员6人
火力装备128mm KwK 44 L/55 ; 75mm KwK 44 L/48
弹药128mm:32发 ; 75mm:200发
装甲50-205mm
爬坡度30度
通过垂直墙高n.a.m
越壕宽3.00m
涉水深1.63m
F. 谁知道德军在二站期间共生产了几种型号的坦克
个型号详细的:1号战车(MARK1):配备机枪和小威力连射炮2号战车(MARK2):具体同上3号战车(MARK3):配备45毫米主炮,装甲薄弱3号战车的改型:3号突击炮(很着名的步兵支援武器,分A-G),部分配88毫米主炮,非旋转炮塔而是安装了战斗室。3号战车的改型:潜水型3号战车(着名的海狮计划的主角之一,只是后来计划后部被取消)3号战车的其他改型:弹药运输车及指挥战车等4号战车(MARK4):配备75毫米(长短身管都有)主炮,平衡性能很好,分A-G型,F型后为长身管。4号战车的改型:弹药运输车,配有钓臂,还有一种特殊的弹药运输车单独作为超级大炮“卡而”的弹药补给车。4号战车的改型:4号突击炮,与3号突击炮类似,但采用4号底盘5号战车:豹式坦克(MARK5):又称豹式坦克,着名的中型坦克,配备88毫米主炮,采用倾斜装甲设计,防护优良,机械可靠性较低(与四号战车相比)。分D,F,G型(正式生产型)。其中D型为着名的库而斯克战役的德军主角之一。虎式坦克H1:性能优良的重型坦克,配88毫米主炮,正面装甲防护达到了100毫米,火力和防御性能一流,同时配备了超远程观瞄系统,可在远程2000米处打击敌坦克。可连续战斗3天不进行补给。虎式的改型:虎式突击榴弹炮,配备150毫米榴弹炮,支援步兵的重火力单位。虎王坦克H2:二战中最重的参战坦克之一,全重60T,配88大炮和新型穿甲弹,属于坦克歼击车,火力及防御超过了同期的所有坦克(正面装甲140毫米匀质刚甲,且为倾斜设计)。但与H1相同的是其机械可靠性较低。鼠式超重坦克:未参加战斗,属于坦克歼击车,配备150毫米反坦克炮,火力超群,防护一流,其重量甚至超过了虎王。坦克歼击车:黄鼠狼反坦克自走炮、玛兰特3型、猎豹重型坦克歼击车(着名的豹式坦克的突击炮型,被定位为坦克歼击车,配备88毫米主炮,机动性较差)自走榴弹炮:胡蜂(结构与黄鼠狼相似)其余轻装甲(运兵车及超级大炮一类
G. 鼠式坦克有没有参加过柏林战役 – 铁血网
德军一共只造出了两辆八号鼠式坦克(一辆未安装炮塔,另一辆安装了一个克虏伯制造的临时炮塔用做测试),并未参加实战。
1944年1月中旬到10月初左右鼠式坦克都是在距离柏林南25公里的库梅尔斯多夫(Kummersdorf)装甲车辆测试场以及在柏布林根(B?blingen)的保时捷测试场进行测验。但由于盟军空中轰炸减缓了所有的生产与测验,同时也包括八号坦克原型车的测验。
1945年初,苏军以3个方面军250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1945年春,苏联军队攻占了鼠式坦克位于柏林的测验场,但两辆鼠式坦克均遭到了德国人不同程度的自毁。之后苏军将两辆鼠式坦克残余运回苏联,1946年抵达库宾卡,在此用作开发研究。
H. 二战中德国总共使用了多少种型号的坦克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 德国埃森( Essen) 和克虏伯 (Krupp) 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 (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Model A。改进后的Model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 7qc-g a
1939年3月15日,德军侵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捷克在二战期间便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二战期间,捷克共生产了 LT-38坦克 (德国人称为38(t)战车)A型一G型1414辆(含原型车3辆),各型号之间仅有微小差别。 在1939年5月一11月间共生产A型150辆。其特点是由原型车的3名乘员改为4名乘员,换装了德国制造的电台和瞄准镜。 1940年1月一5月间共生产了B型110辆,C型110辆。A型-C型参加了德国入侵法国的战斗,装备了德国的第7、第8坦克师。 D型共生产105辆。E型共生产了275辆。E型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均装有附加装甲,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为15mm)。 F型共生产了250辆。 S型共生产了90辆,这是因为它是由瑞典特许生产再归德军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产了321辆。 ],\g7m=YQu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t7eK@24
I. 德国名字带“鼠”的坦克有哪些
德国名字带“鼠”的坦克有:鼠式超重型坦克。
鼠式超重型坦克是由德国保时捷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设计的超重型坦克,战斗全重达188吨,是当时最重的坦克。也正是由于车身极重,使得鼠式坦克的越野能力极差,最终因缺少实战价值而流产。
本型坦克主要由克虏伯公司生产,由Alkett负责组装,只生产了两辆,一辆无武装只用作验证。装备一门128mm主炮和一门75mm同轴副炮,这在当时是足以摧毁任何装甲车辆的武器。
J. 二战期间德军总共造了多少辆坦克
1933年德军重整军备时,急需一种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且适合训练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装甲部队进行训练并从中吸取经验。 德国埃森( Essen) 和克虏伯 (Krupp) 兵工厂便及时提供了一种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车。此车受英国维克斯 (Vickers)六顿坦克影响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处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试车后,德国陆军即定购150辆,定其型号为 Pzkpfw I Model A。改进后的Model B型推出后, 德国陆军部再次大批定购(2000)辆。
1939年3月15日,德军侵入布拉格,占领了捷克全境。这样,捷克在二战期间便成为德国的“保护国”。二战期间,捷克共生产了 LT-38坦克 (德国人称为38(t)战车)A型一G型1414辆(含原型车3辆),各型号之间仅有微小差别。 在1939年5月一11月间共生产A型150辆。其特点是由原型车的3名乘员改为4名乘员,换装了德国制造的电台和瞄准镜。 1940年1月一5月间共生产了B型110辆,C型110辆。A型-C型参加了德国入侵法国的战斗,装备了德国的第7、第8坦克师。 D型共生产105辆。E型共生产了275辆。E型在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均装有附加装甲,车体侧面的装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为15mm)。 F型共生产了250辆。 S型共生产了90辆,这是因为它是由瑞典特许生产再归德军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产了321辆。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国各军工公司研制一种重15t,装备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装甲指挥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让这种坦克成为德国新组建的装甲师的主力装备。1936年,苯兹公司在柏林制造出第一辆原型车,其他公司也制造出他们的样车。1937年5月,苯兹公司制造出第一辆PzKpfw III.A战斗坦克。其后又有3种改进型:B,C,D型。不过PzKpfw III.A,B,C,D这4种型号都属于试验型,生产量很小。1939年德国开始生产E型,这种型号是正式装备部队的初生产型,后期的E型开始装备一门50mm短身管火炮,这个型号是德军入侵波兰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国又开发了F,G,H这3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它们统一的编号为Sd.Kfz.141,这几种型号的III型坦克和以后J型早期型都装备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间PzKpfw III战斗坦克又增加了4种型号: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装一门长身管50mm火炮。J,L,M统一编号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间生产的N型则是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编号为Sd.Kfz.141/2。在它的12种型号中J型是生产量最大的,分两批一共生产了3OOO余辆。到1945年,各种型号的PzKpfw III战斗坦克大约生产了6000辆(有些资料上说有12000辆之多)。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号坦克,为二战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战争期间唯一保持连续生产的坦克。希特勒于1934年下令开始研制装备75mm火炮的Ⅳ号坦克,Ⅳ号坦克的研制目的主要是作为对轻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辆A型坦克出厂,战前Ⅳ号坦克的A、B、C型仅有小批量生产,大多用于测试和训练,但波兰战役中的部分参战坦克受到部队的高度赞誉。1939年10月D型投产,成为最初的生产型。1940年E型投产,1941年F型(F1)投产,Ⅳ号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苏德战争开始时,Ⅳ号坦克装备数量不过数百。
战争开始后,面对苏联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国性能最好的Ⅲ、Ⅳ号坦克也大为逊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相当部分反坦克任务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国坦克的装甲薄弱,难以抵挡苏联步兵反坦克武器攻击。但德国坦克战术运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协同,所以能够避实击虚,在战争初期取得很大战果,此外苏联各级军事指挥的无能也促成了这一结果。但Ⅳ号等坦克的性能劣势是无法回避的,随着苏联红军战术指挥能力的逐步回复,结果就是德国在莫斯科战役的惨败。 而后,德国人除开始研制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开始对Ⅲ、Ⅳ号坦克大加改进。首先Ⅳ号坦克F1型改装长身管75mm火炮,成为F2型,然后42年G型投产,两种型号坦克的增强了装甲,火力也大为加强,勉强可对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运至隆美尔的非洲军团,该坦克火力强、结构好,是当时非洲战场德意军队最倚重的装备。 1943年H型和J型投产,进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护,产量均超过3000辆,在数量上逐步取代Ⅲ号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西西里岛、诺曼底、阿登等战役中,Ⅳ号坦克一直是冲锋陷阵的主力之一。由于德国生产能力不足,因此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Ⅳ号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产,以弥补德军“虎”式、“黑豹”式数量的不足。整个战争期间,Ⅳ号坦克总产量达8000辆以上。此外,Ⅳ号从战争初期开始就推出变形车,包括旋风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弹炮、熊式155mm自行榴弹炮等。最重要的当属以Ⅳ号底盘发展的驱逐战车,安装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简称“Ⅳ驱”。这些变形车数量达2859辆,在各个战场的德军装甲兵团、装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队中都有广泛使用。
黑豹”坦克是德国二战后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视,在后期德国坦克生产中平均产量最高,D、A、G三中型号达到了6042辆。1944年5月还开始研制“豹”F型,但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20辆左右。此外,豹式的后继型号豹2准备安装88mm火炮,但只出现了原型车。
“黑豹”坦克与对方的T-34/85相比,防护性能绝对优于T-34/85,火炮口径虽然为75mm,但70倍口径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于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于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从全方位性能上超过英美各型同类坦克。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就是豹式全重高达44~46吨之多,几乎和苏联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个级别。但同样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颇有标准不同的缘由。豹式的工艺复杂,产量难以和T-34、M4“薛尔曼”等盟军坦克相比,因此经常处于战场上的数量劣势地位。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豹式坦克的变形车主要包括豹式指挥坦克和“猎豹”坦克歼击车等。豹式指挥坦克产量多达1750辆,是豹式变形车数量最多的一种。而赫赫有名的“猎豹”歼击车则有“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的美称,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过“猎豹”产量只有382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时候,德国就计划制造一种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国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着手研制。随后这3家公司提出了4种方案,并制成了样车,分别是波尔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尔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进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后德国陆军兵器局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VK4503(H)方案,于1943年12月开始批量生产,定名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
“鼠”式坦克火力强大,防护坚固,但是它极差的机动能力几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为固定的火力点,而且生产的比较晚,数量也很少,根本无法挽救第三帝国必然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