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有几大工业区
德国工业分布广泛,德国的工业区西部有鲁尔工业区,东部有莱比锡工业区,北部有汉堡,南部有斯图加特和慕尼黑。
2. 法国、德国、俄罗斯的最重要工业区、主要港口、主要河流分别是什么
法国。 河流。主要河流有塞纳河和罗讷河。 工业生产。法国主要工业区有:巴黎盆地和塞纳河下游综合性工业区;东北部阿尔萨斯和洛林工业区;北部工业区;罗讷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工业区。 马赛,是法国最大的港口。 德国。 河流。德国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莱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多瑙河等。 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传统工业区之一,是煤炭、钢铁、化学工业集中分布地区,西南部的萨尔工业区,煤炭储量大,钢铁和机械工业发达。德国新兴工业逐步向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发展,慕尼黑是南部的主要工业中心,以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等工业为主。 汉堡位于易北河口区,是全国最大港口,欧洲第二大港,选船中心和商业中心。 俄罗斯。 河流、湖泊。俄罗斯境内河流和湖泊众多。主要河流有: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水量居欧洲首位,在航运上具有重要意义。 俄罗斯工业主要分布于欧洲部分,有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和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均为以钢铁、机械、纺织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向东,乌拉尔工业区是以钢铁、机械为主的重工业区;再向东,新西伯利亚工业区,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的新工业区。 圣彼得堡,海港,全国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是太平洋沿岸海港。摩尔曼斯克为北冰洋沿岸不冻港。
3. 欧洲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些地区
欧洲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德国的鲁尔区、意大利的东北部工业区、英国的中部工业区、俄罗斯的莫斯科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
4. 德国的工业布局
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鲁尔区 联邦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西部。通常以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管辖范围为界,主体部分介于莱茵河及其东岸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作东西向延伸;还包括周围边缘地带。面积497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2%。人口524万(1983),约占全国总人口9.2%;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174人。区内城市栉比,为欧洲着名的城市集聚区。以单一职能中小城市为主。1980年全区10万以上人口城市有19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尔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 地理位置优越,处中、西欧和南、北欧的中心部位,水、陆交通的要道,与欧洲各国主要经济区相距不远。地形以平原为主,上覆黄土层,土地肥沃,适宜农作;南北有缓丘和高地,东部为山区,森林较茂密。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1月平均气温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气温在5℃以上,生长期较长。常年盛行偏西风,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湿度大。莱茵河自南向北流经本区西部,发源于东部山区的鲁尔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为东西流向,注入莱茵河,构成稠密的水网,为全区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航运之便。煤炭资源丰富,1200米内硬煤探明储量650多亿吨,约占全国硬煤总储量95%。煤的埋藏较深,但品种多,煤质好,其中约3/5为适于炼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区内各地,是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原料基础。 中世纪时,本区中部是朝圣要道,有“圣路”之称。13世纪末起已有原始采煤业,发展了初步的炼铁和金属加工,“圣路”沿线出现商业城镇。但早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平原地区是当时德国的“谷仓”。1835~1861年德国第一批铁路在鲁尔区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业兴起,加以大批外籍技术工人移入,推动了经济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后,德国统一,并从法国获得大量战争赔款,占有盛产铁砂的洛林地区和盛产钾盐的阿尔萨斯地区(经营40多年),促进了煤钢联营和重化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开始兴建运河,并和不断兴建的铁路和公路组成水陆联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鲁尔区已成为德国工业的核心地区。1939年,硬煤产量达到1.3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总产量65.5%;生铁和钢产量也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3.6%和66.9%。随着经济发展,一系列工业城镇应运而生,人口急剧增加。在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鲁尔区也经历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区最高规划机构——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几十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振经济措施,如改造老企业,引进新技术,实行专业化、协作化生产,调整生产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农业,改善经济和部门结构,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网,注重环境保护等。鲁尔区至今仍在联邦德国经济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业是鲁尔区经济的基础,形成采煤—炼焦—发电—炼铁—炼钢—钢铁加工—机器制造和采煤—炼焦—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煤炭和钢铁工业是主导部门,长期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现仍集中全国硬煤和焦炭产量的80%以上、钢铁产量的70%左右。铁矿石全部从巴西、利比里亚、瑞典等国进口。煤、钢产地接近,产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费。全国年炼钢能力 4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中有 6个位于本区。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也是本区重点发展的部门,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机械为主,面向区内其他工业部门,生产采矿、冶金、化工设备、建筑机械、铁路机车等;化学工业起源于煤化学,以炼焦和合成氨为基础,生产多种基本化工产品以及化肥、染料、药品等。炼铝、炼锌和炼锡业是有色冶金工业的重要部门,矿石依赖进口。电力工业发达,以火电为主,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30%,发电量自给有余。60年代以来,新兴的工业部门有汽车、电子、电器、精密机械和仪表、炼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纺织、服装等轻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全区工业结构日臻完善。“圣路”历来是人口稠密、工矿业集中地带,有多特蒙德(东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业中心。随着采煤区由南向北逐渐推移,工业分布也相应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采煤和化工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区工业又明显出现由东向西,即向莱茵河沿岸集中的趋势,以便利用廉价水运以及进口的铁矿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区最大的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业基地,炼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莱茵河沿岸。 农牧用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左右,东部和莱茵河以西地区较为集中,其他地区多为分散的小块农田。主要种植燕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饲料及粮食作物,饲养乳牛、猪和家禽。农业生产面临工矿、交通和住宅建设占地日增的矛盾,环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陆交通发达。以莱茵河为主干的4条天然河道,与多特蒙德-埃姆斯、莱茵-黑尔讷、韦恩尔-达特尔恩、达特尔恩-哈姆4条运河,组成稠密的水运网,沟通了鲁尔区与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区共计74个,其中杜伊斯堡为全国和欧洲最大的河港。由 5条铁路干线组成的铁路网,通往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铁路总长9850公里,年货运量1.5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铁路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8900公里,有联邦一号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线,以客运为主。此外,还有遍及全区的油、气、化工产品的管道网。
5. 欧洲西部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的哪个方位
法国主要工业区:巴黎盆地和塞纳河下游综合性工业区;东北部阿尔萨斯和洛林工业区;北部工业区;罗讷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工业区。主要工业中心:法国主要的工业中心有里尔、敦刻尔克、马赛、福斯。
德国是工业区:德国西北部的鲁尔区是世界上重要的传统工业区之一,是煤炭、钢铁、化学工业集中分布地区,西南部的萨尔工业区,煤炭储量大,钢铁和机械工业发达。德国新兴工业逐步向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图加特发展,慕尼黑是南部的主要工业中心,以宇航、飞机制造、微电子等工业为主。意大利工业:意大利的老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以米兰、都灵、热那亚最为发达,是意大利的“工业三角地带”,全国的经济中心,主要工业以传统工业为主,有汽车、造船、纺织、冶金、化学等部门。意大利的新兴工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这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以农业经济为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及国内外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区。为了同西北部的传统工业区和至今工业化尚未得到普及的南部加以区别,人们把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称为“第三意大利”。
6. 德国工业区和城市分布图(地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是其经济的主导部门。1980年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7.8%,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5.8%;从事工业生产的人数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45.3%;工业品及机器的出口值均居世界第一位。工业生产分布的突出特点是内陆性,即工业主要分布在内地,象鲁尔区、萨尔区及一些内陆大城市如慕尼黑、纽伦堡和汉诺威等地,都是全国最着名的工业生产基地。
形成西德工业生产多集中在内地的主要原因是:(1)德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国家,工业化起步迟。当它大规模发展工业时,火车、轮船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发展工业的原料和燃料以及工业产品,可以用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运输,因此,工业不一定要布局在沿海地区。(2)它的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不是埋藏在沿海,而主要分布在内地。(3)内陆地区,特别是历史通道莱茵河及其支流谷地,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另外,内地还具备了发展工业的其它条件。由于进口原料的不断增加和老的工业区生产过分集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因此,近些年来西德工业分布有向沿海地区推进的趋势,汉堡、不来梅等港口城市的工业增长特别迅速。
7. 欧洲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那些国家的哪些地区
俄罗斯: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德国:鲁尔工业区,莱比锡工业区,汉堡工业区,斯图加特和慕尼黑
法国:巴黎盆地和塞纳河下游综合性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工业区,北部工业区,罗讷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
英国:伦敦工业区,曼彻斯特,伯明翰,北海沿岸
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工业区
乌克兰:顿涅茨克和第聂伯河流域
捷克:布拉格,布尔诺,俄斯特拉发,布拉迪斯拉发,科希策,乌斯提和摩斯特地区
比利时:安特卫普和根特
8. 关于德国工业
德国舰船工业发展:两德国统一至今
2005-04-28 01:08:08 冀忠仁
德国统一后,德国造船工业除了继续受到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的困扰和来自远东等造船国的强烈竞争外,原东德造船工业的调整和私有化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任务
在苏联解体以前,德国乃至整个北约组织的假想敌人是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华约组织的解散,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使命自然也作了新的相应变化。
1992年11月26日,联邦国防部长批准了《国防政策方针》,把海军在和平、危机和冲突时期的作战方针和作战使命归纳为"捍卫、支援和显威"三句话。
1.捍卫
所谓捍卫是指为了本国和盟国的利益,在主要海域经常部署一定的海上兵力,必要时遵照北约组织统一部署的作战方案,参加对敌的海上作战行动,其重点是保卫沿海和前沿海域,并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畅通。
此外,德海军还应参与对付盟国范围内,尤其是北约集团乃至国际安全体系内出现的危机军事行动。为此,遵照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须将其海军兵力的40%用于参与“危机反应兵力”,这支兵力须拥有护卫舰及舰载直升机、潜艇、快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船、远程侦察机/反潜机和海军歼击轰炸机。
2.支援
在支援方面,德海军应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而提供技术和后勤方面的援助;为联合国和其它组织提供人道主义的支援;为维护环境保护条例实施监督,并对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恶果进行抢救。此外,德海军还须对海上搜索和救援提供经常性的空中支援等。
3.显威
在显威方面,德海军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派遣舰艇出国访问,与友邦海军交换士兵以加强平时的训练及其它方式的合作。德海军舰队还参加北约组织在大西洋、地中海和英吉利海峡经常举行的作战编队演习,以显示盟国的实力和团结,同时也是显示德国海军参与国际危机控制能力和战备实力。
在新的形势下,为适应海军的战略方针和使命任务,德国舰船行业发展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点:
立足本国现实,大力发展中小型舰艇
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德国主要建造中小型舰艇,如护卫舰、快艇、潜艇和水雷战舰艇。它不追求舰艇吨位,而是着眼于性能的改进和装备的现代化上。它建造的中小型舰艇具有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特点。众所周知,德国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这也为本国的舰艇和舰用设备的研制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某些领域已居世界领先的地位,例如,AIP动力系统,不久将装备新研制的212级新型潜艇。
根据海军使命,均衡发展舰艇
根据本国海军的作战任务以及北约的统一部署,德国须将40%的海军兵力投入到"危机反应兵力"中去。因此,为完成上述作战使命,德海军必须拥有携带直升机的护卫舰、潜艇、快艇、水雷战舰艇、支援舰船以及海军航空兵。近些年来,德海军正是遵循这一思想规划和发展海军装备的。
配套齐全,军民结合
德国在发展舰船工业时,重视发展有关的舰船配套工业,以形成独立完整的舰船工业体系。在舰艇及其装备的研制方面,采取军民结合的办法,军内不设专门的造舰厂设计部门,充分利用地方上的技术力量和造舰能力,舰艇的设计与建造任务全部委托给民间造船厂承担。各造船厂做到军民品兼顾,开展多种经营。
研制本国装备,同时兼顾出口
为维护和发展国内舰船工业,德国舰船工业除了为本国海军服务外,在军品出口控制较为严格的情况下,还大力发展出口型舰艇,以保持造舰能力,降低研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众所周知,209型潜艇和MEKO型护卫舰,在国际舰艇市场上极为畅销,深受引进国的欢迎。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技术成果、降低研制费用
在舰艇研制过程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特别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以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取长补短,既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又提高研制水平和装备水平。例如,与荷兰、西班牙制定了“三边护卫舰合作计划”;与意大利、荷兰共同研制NH90直升机;以及与美国、挪威合作研制反潜鱼雷等。
规模布局:
1. 行业规模及企业分布
东西德统一后,经过近十年的调整和改组,德国目前船厂的数目在100家以内,且大都分布在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其中主要舰艇建造厂仅有少数几家,包括:布洛姆·福斯公司、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不来梅·富坎造船厂、蒂森公司北海造船厂、吕尔森船厂、阿伯金·拉斯姆森公司、克律格造船厂等。
2. 从业人员数量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造船成本,德国造船工业伴随着企业的重组对造船工业的职工队伍规模进行了大规模的削减。据德国造船协会报道,1997年德国造船工业的年平均职工人数由1996年的31,868人减少到26,000人,下降了18.4%。另据德国金属制造业工会的一项调查研究,1998年德国造船工业的职工人数将进一步减少。
3. 舰船生产规模
德国每年造舰工时约占整个造船工业建造工时的1/10。两德统一前,西德造船工业总营业额中有15%来自海军订货,统一后基本维持原来水平。
德国造船业在1997年基本保持了良好态势。尽管1996年不来梅·富坎造船集团破产,1997年德国几家船厂又进行了调整,但据德国造船界公布的统计数字,1997年全德造船产量81艘、122.2万载重吨、109.5总吨,产值约50亿德国马克,与1996年处于同一水平。同期承接新船较1996年明显回升,全年承接新船总值约46亿马克,年底时累计手持订单约170亿马克。德国造船业重心东移的局面在1997年中又有进一步发展。
在德国的主要造船企业中,1997年造船产量居于德首位的是霍瓦兹·德意志造船厂(HDW),交船5艘,计21万总吨(23万载重吨),排名第二的是克瓦尔纳·瓦尔诺夫造船厂,交船4艘,计11.4万总吨(14.5万载重吨),第3位是海洋技术造船厂(MTW,原东德玛梯阿斯-台资恩造船厂),交船8艘,计11万总吨(13.3万载重吨)。
不知道这个能行吗???是否是你想要的...?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