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人为什么喜欢打工,而不是自己创业
我认为 “德国人宁愿打工,也不自己创业”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德国是一个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经过充分的竞争和市场供需双方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饱和的平衡。通俗的讲,就是市场的供给方已经编织了一张非常密集的网,把市场基本上瓜分完了。这样就给新来的创业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立足之地了。
德国人办事非常严谨,但也很保守,很少有人愿意借钱或者抵押自己的房产贷款拿来创业。
德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也非常严谨,他们会严格控制供给方的增加。例如,不允许同一条街上同时存在两家中国餐馆或意大利餐馆。
顺便补充一点:实际上德国的失业率也是很高的,如果把德国的全职太太和全职老公也计算在内,德国的失业率就更高了。
2. 求德国的文化和经济
文化教育: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德国的18世纪文学走向顶峰。歌德、海涅、席勒、莱辛和格林兄弟都是杰出的代表。20世纪最着名的作家有托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贝托尔特·布莱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和贡特·格拉斯分别于1972年和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德国有3000多座博物馆,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此外,每年都举行各种艺术节、博览会和影展等。法兰克福和莱比锡是德国图书出版业中心。德国图书出版量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占第二位。音乐是德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德国造就了各个不同时期的音乐大师,如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等。柏林爱乐乐团更是享誉世界。教堂、宫殿和古堡德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着名大学有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亚琛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德国人时间观念比较强,无论是在商务上还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国人注重准时。德国人重视商业信誉,一般不轻易更换合作伙伴。德国的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由联邦和各州共同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权归属于各州。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负责协调。大、中、小学和职业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科书等学习用品部分减免。小学学制4-6年,中学学制5-9年。高等学校享有一定自主权,原则上实行自由入学,对部分学科采取名额限制。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即职业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中的实践相结合,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普及。教师为终身公职人员,必须受过高等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随笔:喜爱读书——德国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新华网 (2003-11-23 12:53:4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柏林11月22日电(记者郑汉根)德国着名作家歌德曾说过:读好书就是同高尚的人谈话。德国人对这种“谈话”有着巨大热情,即使是在电视、因特网等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他们依旧保持着爱读书的传统,而社会提供的服务又使他们读书十分便利。
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
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民意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可见,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记者的一个年轻德国朋友说,在德国,读书就象喝啤酒一样平常。
在德国,买书很方便。无论城市乡村,书店都极容易找到,一座1万多人的小镇起码会有一两家规模较大的书店。在有着8200多万人口的德国,书店就有5000多家。在书店内,如果购书者不能在书架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书籍,书店一定会帮助从出版社订购,买者很快就可以拿到书了。
除书店外,一些综合性超市和加油站也卖书。在某些大型仓储超市,人们会看到最新畅销书、减价书以及报刊杂志等摆放在货架上。顾客们满载牛奶面包等日常食、用物品的超市手推车里,也常常放着一两本书。此外,德国人还通过出版社直销、邮购、网上订购等途径买书。网上购书越来越受到欢迎,购书者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德国大小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一些大书店还设有播放音乐的咖啡厅,人们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浏览书籍。一些书店还有专供人们读书的区间,里面放着很多沙发和椅子。在书店里,书按照不同领域分类明晰,便于读者查找。
大量的图书馆也满足了德国人对书的爱好。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1.29亿册。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而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常常会得到流动图书馆的眷顾,这方便了农村人借书。
德国有关书的组织有很多,它们的活动促进了人们读书的热情。德国书商协会、读书基金会等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促进阅读活动,最近成立的“德国朗读协会”组织知名人士到图书馆或书店为青少年朗读好文章,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德国人之所以整体素质较高,这与他们喜爱博览群书的优良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歌德就曾注意到书和文化的力量对德国的重要意义。他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1/23/content_1193638.htm
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属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是商品出口大国,工业产品的一半销往国外。德国的出口额现居世界第二位。德国近1/3的就业人员为出口行业工作。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机械产品、电气、运输设备、化学品和钢铁。进口产品主要有机械、电器、运输设备、汽车、石油和服装。主要贸易对象是西方工业国。政府奉行整顿国家财政、减少预算赤字、进行税制改革、刺激个人投资、进一步实行非国有化、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政策,使德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调整经济结构。自然资源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的储量丰富之外,在原料供应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需要进口。德国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气等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0%以上。食品、纺织与服装、钢铁加工、采矿、精密仪器、光学以及航空与航天工业也很发达。中小企业多,工业结构布局均衡。农业发达,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占德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8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左图:德国商业银行大楼)。德国是啤酒生产大国,其啤酒产量居世界前列。它还是最早研制成功磁悬浮铁路技术的国家。2002年2月28日24时,德国马克正式停止流通,欧元 (EURO)成为德国法定货币。德国是首批使用欧元的11个国家之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27/content_333436.htm
3. 欧洲第一工业强国的德国,为什么经济能够如此强劲
德国作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我们所熟悉很多的手表、汽车都是 源自德国的,德国的经济的强劲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当时工业革命的福利还有在二战中的受益。而且德国就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大规模推行义务教育也让经济发展得到一个很好的保障。
最后在对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美国在对于德国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国在马歇尔计划中对联邦德国进行了大量援助,在技术、金融、设备等方面对德国进行大力扶持,德国经济迅速复苏。联邦德国被纳入北约,从此搭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战后仅10多年,联邦德国经济就重新成为世界第一。
4. 纳粹时期的德国,国内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怎么样
纳粹统治下的德国人,物质生活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精神向上。就像新中国刚成立时在搞各大运动之前的我国人民和列宁统治下的苏联人民。总体还算是比较快乐的。(至少不是浑浑噩噩的生活),他们全部奉行国家社会主义价值观,讲究人要积极向上的活着,干一件事就要干到最好,一扫旧德国时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各种腐朽没落思想。当时全德国收入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是社会贫富差距小,人人有工作,人民不必为教育,医疗等事烦心。德国当时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在美国和苏联之后。
希特勒上台后,政治方面,实行全面的一党专政,将德国政府由原来的资本家,职业政客,军人,无政府主义者组成的一个混乱的集合体,在很短的时间内改造成了一个大部分由纳粹党员组成,秉持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为执政方针的党员政府。是德国变得和苏联一样,党的最高领袖就是国家的最高元首(但是他33年上台时,最高元首并不是军队最高指挥官,当希特勒把勃姆罗堡整下台后,就完完全全和苏联一样了,元首是德国党政军三方最高领袖)。把整个德国日耳曼化(驱逐犹太人),把日耳曼人纳粹化(奥地利回归就是他纳粹化扩大的一个结果)。
希特勒上台后的经济,并没有完全学习苏联采用绝对的计划经济体制,他的政策像是更激进一点的罗斯福新政。他奉行军事经济政策,即为满足国家各项需求,经济大部分为计划经济。但在满足国家要求前提下,允许市场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存在(其表现为,在战争中,德国所有装备的获得几乎都是以向军火商下订单的方式进行,表面上是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实际上这些军火商都受到纳粹的严密控制,没有多少自由。比如福克武尔夫公司本来想在维持现有战斗机生产线情况下,自行研制轰炸机与喷气机。纳粹得知这一决定后,立刻叫停。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会干扰到这公司的战斗机生产。并且,在战争末期,斯佩尔接管德国经济后,干脆就取消这一做法,变得完全和计划经济一样,下指标给各厂)
5. 为什么德国人一年放假150天,经济发展依旧世界领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不进则退,任何事情都是因为勤奋而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懒惰而向着坏的方向倒退,可见勤奋的意义之大。直至今日,国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非常注重勤奋。举个例子,现在很少有不用加班的工作,无论身处于哪种行业,基本上都需要加班,以此来为单位赶进度。
相比之下,德国人就比较“懒惰”了,他们一年要放假一百五十天,但他们经济地发展,依旧领先于世界,至此很多人感叹,德国太厉害了,那么德国人到底有多可怕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工作认真不仅是德国人,中国人也非常讲究精益求精,对任何事情都要仔细琢磨,因为认真,所以会使自己的国家进步。德国人从来不愿意无意义的加班,他们对于工作认真,也尊重每一位员工,珍视他们的时间,这是德国人最可敬的地方。相比之下,很多企业只注重面子工程,虽然让员工加班,但是却做不出任何成绩,这既拖延员工的时间,也在慢慢的消耗公司的资源。
6. 德国经济为什么强大
德国的强大与德国人的严谨与精细密不可分。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最大经济体,欧洲四大经济体之首,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七国集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气候特征:
德国的北部是海洋性气候,相对于南部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德国
7. 德国人一年休息至少150天,怎么经济总量还会领先
德国确实是一个值得敬佩和学习的国家,早前因希特勒挑起二战,若不是因盟国实力太差,或许二战的胜败结局还难以料定。正是以为盟国意大利实力太差,才导致了轴心国的惨败。而二战之后,德国的各个方面都受到重创,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德国的经济以及科技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发达国家。基于此,很多人都认为德国人是非常勤奋的,不然也不会有今天的成果。
相比之下,日本却是盛行“全民加班”文化,即便对待工作如此狂热,却也比不上“懒惰”的德国人啊。当然了,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养成了这种惰性。
有一些勤奋的德国人到了国外工作,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加班,有时候也会主动要求加班。当然了,德国人的加班费也是非常高的。
那些企业也是乐于让德国人加班的,因为德国人的敬业精神,他们加班可不是忽悠一下就完事了,而是踏踏实实的工作。因为,德国人加班创造出来的价值,肯定是能够受得起高额加班费的。
8.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为何突然有钱了钱从哪里来
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国内经济萧条,大批民众吃不上饭,古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一旦底层人民朝不保夕,那么天下就乱了,所以古时候才那么多古代农民会造反,他们失去了生的希望,自然就不会畏惧死了,很多人不过是想在绝望的生活中,争取到一丝希望而已。而现代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希特勒这么一个残忍的人,可以获得全德国人的支持,不是他们天性残忍,喜欢给纳粹卖命,只是生在一个不幸的年代,把希望寄托在纳粹的身上,结果引火烧身。其实希特勒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脸谱化,他是个聪明人,比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要聪明许多,从他拯救德国经济的举措中就可以看出来。
当初希特勒在竞选总理时,就向民众承诺过,自己会恢复德国的经济能力,让所有人都可以工作,不必再为生活所发愁,希特勒不仅是个演说高手,更是一个坚定的执行者,他的话说到了普通民众的心里,他的行为更是让民众看到了希望,从1932年到1934年,仅仅两年的时间,德国的经济就超过了百分之百。可能很多人只看到了二战德国的强大,实际上它也曾参加过一战,只不过在这场世界战争里,德国不仅失败还伤亡惨重,几乎掉出强国行列,直到希特勒上台,才把德国的经济扭转过来。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希特勒也争取外界的支持,首先是国际贷款,沙赫凭借德国的国家信用,去华尔街获得快贷款,完了又用这笔钱,去买了军火和技术,中间得来的利润,全部用来扩大德国军工业以及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