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欧洲中世纪的帝国
中世纪欧洲的大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勒赫菲尔德战役中击败马扎尔人,收复各边区。962年,奥托加冕为皇帝,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今奥地利地区自此归属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其于1806年崩溃。
巴本堡家族统治(976-1246)
976年,奥托二世在多瑙河南岸恩斯河和维也纳森林之间建立东方马克(marchia
orientalis),将其封与巴本堡的利奥波德一世,附属于巴伐利亚公国,另在原卡兰塔尼亚地区成立大卡林西亚公国,后该国很快分裂成一系列小国。
1043年,阿达尔贝特击败匈牙利军队,将领地向东扩张到莱塔河,该河遂成为后世奥、匈两地分界线。此后,德国人大量迁入,使得当地最终德语化。而东方马
克之名也为古高地德语译名Ostarr?chi逐渐取代(该词首先出现于皇帝奥托三世签发于993年的敕文之中),之后,又逐渐音转为今日奥地利之名
1156年,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将奥地利马克升格为奥地利公国,脱离巴伐利亚管制,授予其小特权,并将东方马克之西直到因河的土地封赐予奥地利。奥地利公国迁都于罗马人创建的文多波纳城,将其改名为维也纳。1192年,根据乔治堡和约(Georgenberg
Pact),奥地利吞并施蒂里亚。1229年,利奥波德六世又获得卡尔尼奥拉的大部分领地,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强大诸侯国。
但是,在1246年,腓特烈二世在同匈牙利作战时阵亡,未留儿子,其女婿巴登的赫尔曼六世也未能稳固自身的统治。
捷克统治(1251-1278)
1251年,捷克波希米亚国王鄂图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领地北起易北河,南抵亚得里亚海,一跃成为中欧强权之一。
1274年,鄂图卡二世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斗争中失败,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在选举中获胜。鄂图卡拒绝做效忠宣誓,遭到鲁道夫联合德意志诸侯对
其讨伐。1276年,鄂图卡被迫放弃奥地利,1278年8月26日,鄂图卡在杜恩克鲁特战役中与鲁道夫展开决战,兵败身死。自此,奥地利落入哈布斯堡家族
手中。
哈布斯堡家族统治(1278-1806)
衰落与分裂(1282-1438)
1282年,鲁道夫将奥地利和施蒂里亚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将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另封他人。1283年,二子之一的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唯一的统治者。
1298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将奥地利领地交与其子鲁道夫三世掌管。1308年,他被其侄士瓦本的约翰刺杀,其子腓特烈三世被巴伐
利亚的路易四世击败,丢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和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领地,成为普通诸侯。
1335年,奥地利公爵再次获得卡林西亚和卡尔尼奥拉。1363年,提罗尔并入奥地利,今日奥地利疆域初步形成。1382年,奥地利获得的里雅斯特,取得
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在1379年、1396年、1411年,哈布斯堡家族各继承者多次签订条约瓜分领地,将领地最终一分为三:下奥地利、内奥地利和上奥
地利。
再次崛起与统一(1438-1519)
1438年,下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五世自其岳父西吉斯蒙德之处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以及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位,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自此除1742年至1745年之间外,皇位再未落出哈布斯堡家族之手。
1439年,阿尔布雷希特猝逝于军中,内奥地利的腓特烈三世继承其皇位,并成为其遗腹子拉迪斯劳斯的监护人,成功地使这个孩子继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王
位。1457年,拉迪斯劳斯早逝。经过激烈的争夺,匈牙利贵族马提亚·科尔温于1463年夺取了匈牙利的王位,他并且于1485年击灭下奥地利,迁都维也
纳。
1477年,腓特烈三世设法安排其子马克西米连与勃艮第公国的孤女继承人玛丽联姻,获得了勃艮第的全部领地。1490年,匈牙利国王马提亚逝世,马克西米
连收复下奥地利和维也纳,统一哈布斯堡家族领地。1491年,他与捷克兼匈牙利国王亚盖隆王朝的拉迪斯劳斯二世达成协议,如果他没有直系男性后代,则由哈
布斯堡家族成员继承其领地。
1493年,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连继位成为皇帝。1494年,他再娶米兰女继承人为妻,将势力渗入意大利。这招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
马克西米连遂与教皇、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结成神圣同盟,对抗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同盟。1496年,西班牙女继承人疯女胡安娜与马克西米连之子菲利浦联
姻。1516年,二人之子查理登基成为西班牙国王。同年,查理之弟斐迪南迎娶捷克兼匈牙利国王路易之妹,确立了两国王位继承人的身份。
鼎盛时期(1519-1711)
1519年,查理登上所有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君主宝座,此时,他是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的卡尔五世、西西里的卡洛一世、那不勒斯的卡洛四世,
尼德兰和西属美洲的统治者,以及其他许多小国的君主。他无愧为当时欧洲最为强大的封建领主。1522年,查理将奥地利诸邦以及家族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
弟斐迪南,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钱仓尼德兰,还有西印度群岛,及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地分给其子西班牙的菲力二世。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战役中,拉约什二世阵亡。斐迪南立刻根据先前的协定继承了捷克王位,并与奥斯曼帝国支持的约翰·扎波利亚展开匈牙利王位争夺
战。1529年和1532年,奥斯曼帝国苏丹苏里曼一世两次围攻维也纳。1544年,奥土达成协议,匈牙利分为三部分,西部由奥地利统治,中部由土耳其统
治,扎波利亚之子日格蒙德则成为土耳其庇护下自治的特兰西瓦尼亚君主。
1554年,斐迪南又将奥地利领地一分为三:奥地利、提罗尔和施蒂里亚,交给三个儿子。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共和
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他却在这时
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
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
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
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
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
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帝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
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
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勒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1806年7
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Rheinbundakte)》,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
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
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德意志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
马帝国正式灭亡。
世系
911年,卡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最后一位君主孩童路易去世,
东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王统中断.
此时东法兰克王国内有五大公国,分别是巴伐利亚,卡林提亚,士瓦本,法兰,东法兰西)以及萨克森.
为了抵御当时马扎尔人的入侵,五大诸侯和科隆大主教联合,决定不再寻求从西法兰克的卡洛林家族中寻找王位继承人,而是从本地的五大诸侯中选举产生,
由此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
而德意志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形成了和传统的世袭继承制不同的“选帝”制度.
一、 法兰康拉德王朝
1.康拉德一世(911-918)
法兰德意志(东法兰克)国王. 康拉德家族是和卡洛林家族同样古老的家族。
911年,
孩童路易死后,由东法兰克五大诸侯以及德意志大主教选举为德意志国王。康拉德在位期间王权极其暗弱,其影响力甚至不如萨克森、士瓦本和巴伐利亚公爵。同时他和马札儿人的作战也失利,他死前,劝说其弟埃伯哈德放弃了王位要求,并提议选举他的对手萨克森公爵亨利为他的继承人。
二 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1.亨利一世(919-936),
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萨克森公爵奥托之子,也称为捕鸟者亨利。925年,他击败洛林公爵,将洛林并入德意志王国。
933年,亨利一世率德意志联军在里亚德击溃马扎尔人,解除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诸邦的威胁。至936年亨利一世去世,德意志诸邦已经统一成为一个王国,因
此亨利一世被认为是第一位德意志国王和德意志民族的创建者。亨利一世娶了洛林公主,他们的三个儿子分别成为德意志国王,巴伐利亚公爵,和科隆大主教。
2.奥托一世(936-973),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也被称为罗马皇帝,但后人一般将查理曼的帝国称为法兰克帝国
或查理曼帝国,而将奥托的帝国称为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亨利一世与洛林公主的长子,也称为奥托大帝。936年在亚琛被德意志贵族选为国王。
3,奥托二世(973-983)。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与意大利公主阿德莱德长子,961年加冕意大利和德意志国王(和其
父共同执政),967年加冕皇帝(萨克森王朝君主均有为继承人在其生前加冕的习惯。)奥托二世其间,萨克森王朝达到了极盛,978年,波兰和波希米亚再次
臣服,980年,奥托二世包围巴黎,迫使西法兰克国王洛泰尔放弃对洛林的主权要求。同年,奥托二世进军意大利,在罗马册立新教皇约翰十二。982年,奥托
二世在意大利南部被阿拉伯人击败,他统一意大利的梦想未能实现。他的妻子是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二世的女儿。
4,奥托三世(983-1002),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二世之子。983年在其父去世后,被选为国王,994年成年,995年,奥托三世
在罗马拥立其堂兄为罗马教皇,称格里高利五世,格里高利五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德国人教皇。996年,教皇为奥托三世加冕为帝。
5.亨利二世(1002-1024),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的弟弟巴伐利亚公爵亨利的长孙,巴伐利亚公爵强
辩者亨利(巴伐利亚世系中亨利二世)的长子。
1002年,奥托三世去世后,亨利发动政变,劫持了奥托的灵柩,在萨克森、图林根、士瓦本、洛林的贵族未参与的情况下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004年被推举
为意大利国王,1014年,他进军罗马,罗马教皇本尼迪克特八世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为了对抗贵族势力,加强了效忠于他的主教区的权力,从此
德意志神权开始壮大,最终发展成为了皇权的最大威胁。亨利二世和其妻子卢森堡公主库妮甘德没有子嗣,传说是由于他们两人订立了婚后禁欲的共同誓约所致。也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1146年他被罗马教皇尤金三世封为“圣者”。
三,萨利安王朝
1,康拉德二世(1024-1039年)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奥托一世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的曾孙,施派尔伯爵亨利的儿子。1024年
9月被德意志贵族选举为国王,开创了萨利安王朝。1026年在米兰加冕意大利国王,1027年,约翰十九世为其加冕。1028年起,康拉德二世开始对入侵
奥得河流域的波兰人用兵,至1032年,波兰国王不得不放弃自封的国王头衔,改称波兰公爵,并退出了奥得河流域。1032年,勃艮第国王(当时勃艮第称
王)鲁道夫三世去世,
1034年,康拉德二世入侵勃艮第,夺取了大部分勃艮第领地。
2,亨利三世(1039-1056),士瓦本公爵,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二世和士瓦本公主吉塞拉之子。1046年亨利二世
拥立德国人教皇克莱芒二世,同日新教皇为其加冕为帝。亨利三世时期,曾经征服了匈牙利(但很快失去)、摩拉维亚,王室领地拥有五大公爵领地中的三个
.
德意志皇帝权势达到了极盛,到了可以随意废立罗马教皇的地步,但到了其统治晚期,其帝国已经开始衰落,由他推动的教会改革最终推出了一个强有力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日后成为了他儿子亨利四世的极大威胁.
3,亨利四世(1056-1106), 巴伐利亚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亨利三世和阿基坦公主阿格内斯之子, 1066年前由其母摄政.
亲政后和罗马教廷发生激烈冲突,1076年亨利四世遭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绝罚处分,
亨利四世不得不徒步肉袒,于1077年至卡诺莎向教皇请罪,
史称“卡诺莎事件”。亨利四世被绝罚后,反叛的德意志诸侯立刻宣布亨利四世退位,并选举士瓦本公爵鲁道夫为新国王,
德意志陷入内战,
亨利四世最终战胜了鲁道夫,砍下了他的右手。平定国内后,亨利四世立刻进军罗马,
1084年,亨利四世废黜了格里高利七世,新教皇克莱芒三世为其加冕为帝.
1098年诸侯选举其子亨利五世为国王,
和亨利四世对抗,德意志内战再度爆发,
1106年,亨利四世终于打败了亨利五世,但不久突然去世.
4,亨利五世(1106-1125),
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默林女伯爵之次子,
1111年被加冕为帝, 亨利五世在位期间,罗马教皇和皇帝互相敌视,混战不休,
德意志诸侯则利用皇帝和教皇的矛盾,
自行扩张他们的产业和主权,德意志王权衰微,
从此开始了德意志小邦林立的时代。亨利五世妻子是英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他们死后无嗣。王位落到了亨利五世的政敌,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手中。萨利安王朝结束。
苏普林堡王朝
1
,洛泰尔二世(1125-1137)萨克森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苏普林堡伯爵格布哈特之子,1125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133年出兵
意大利被教皇英诺森二世加冕为帝。他称为洛泰尔二世,是因为虔诚者路易的儿子,中法兰克国王洛泰尔一世曾经拥有神圣罗马皇帝称号,而德意志人认为他们和以
前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王统世系下的国家,所以称他为洛泰尔二世。洛泰尔二世在国内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和腓特烈长期内战。
在国外他对东方和北方用兵,迫使波兰和丹麦臣服,1137年他又南征意大利击败了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将西西里国王赶出了亚平宁半岛。回军途中洛泰尔二世
去世,结束了他战斗的一生。洛泰尔死后,王位落到了霍亨斯陶芬家族手中,开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统治。
五 霍亨斯陶芬王朝
1.康拉德三世(1138-1152)德意志国王,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与亨利四世之女阿格尼之子。
1127康拉德三世自封为王,和皇帝洛泰尔二世爆发内战。1137年,洛泰尔二世去世,康拉德二世发动政变,于1138年由南部诸邦的诸侯选为德意志国
王,但洛泰尔二世的继承人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傲慢”的亨利(洛泰尔二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拒绝承认,于是两派爆发内战,此后直到本世纪末,韦尔夫家
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内战一直没有停息过。1146年,康拉德三世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经过拜占庭帝国时,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极大破坏,1147年,
在小亚,康拉德的十字军被塞尔柱突厥人击溃,步兵军团被全歼,康拉德和其骑兵部队,仅以身免。康拉德死前未加冕为帝。并将其王位指定传给其年长的侄子士瓦
本公爵腓特烈三世(士瓦本世系)。
2.腓特烈一世(1152-1190)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国王,意大利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的哥哥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的儿子,也称“红胡
子腓特烈,或称巴巴罗萨(传说是红胡子的意大利语)。1152年受其叔康拉德三世之托,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155年,罗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为其加冕为
帝,但他拒绝按惯例为教皇牵马,并下令骑士屠杀了上千名罗马人。腓特烈一世力图恢复查理曼帝国的荣耀,一生东征西讨,1156年,他获取了勃艮第的大片领
地,并将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分出一部分给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巴本堡家族,建立了奥地利公国,从此奥地利从德意志分离
。1158年起,直至1177年,他四度出征意大利,与米兰、威尼斯、西西里以及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联盟反复争斗,终于在1176年被伦巴第人在米兰
附近击败,腓特烈不得不在威尼斯向亚历山大三世下跪屈服。1189年,年近70岁的腓特烈一世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行动,和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狮心理查一起
前往圣地,1190年,腓特烈一世在横渡安纳托利亚半岛东南的萨勒夫河时不幸落水身亡。腓特烈一世被认为是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典范,因而很多传说说他没有
死,他孙子、着名的腓特烈二世便告诉他的德意志人民,巴巴罗萨是在图林根的基夫霍伊泽尔山里的神殿中沉睡,一旦雄鹰离开了这座山,他就会苏醒。1941年
6月22日,纳粹德国就用这样的神话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
3.亨利六世(1190-1197)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与勃艮第女伯爵比阿特丽斯之次子,1190被选为德意志国王,
娶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之女康斯坦丝。1191年由教皇切莱斯廷二世为其加冕为帝,1194年出征西西里,加冕西西里国王,从此西西里王国的诺曼人王统世系
中断。(最后一任诺曼人西西里国王是1189年去世的亨利六世妻子的侄子威廉三世),亨利六世统一了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从此西西里王国称为那不勒斯和
西西里王国或称两西西里王国。
4.菲利普(1198-1208)士瓦本公爵,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和比阿特丽斯的幼子。也称士瓦本的菲利浦。亨利六世去世后,其子年幼,于是拥护霍亨
斯陶芬家族的贵族选举菲利普为国王。但支持韦尔夫家族的诸侯在亚琛却选举了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为国王,内战再次爆发。1205年,得到诸侯支持的菲利浦
在亚琛再次加冕国王。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被巴伐利亚的帕拉丁伯爵谋杀,原因据说是菲利普拒绝吻帕拉丁伯爵女儿的手。
六、 韦尔夫王朝
1.
奥托四世(1198-1215),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皇帝,巴伐利亚公爵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和英王亨利二世的女儿玛蒂尔达的长子,从小生活在英国,由
其舅舅狮心王理查抚养。1198年,萨克森和巴伐利亚贵族推选奥托四世为德意志国王,并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菲利浦爆发内战,1209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为其
加冕为帝。但此后奥托四世入侵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的两西西里王国,英诺森三世将其绝罚。
1211年,德意志诸侯在纽伦堡会议中,废除了奥托四世的国王称号,并选举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为国王。但奥托拒绝退位,1214年,他和英国约翰
国王组成的联军被法王腓力二世在布汶会战中击溃,1215年,奥托不得不宣布退位。自奥托四世统治时期开始,德意志骑士开始了持续200年的向东部波罗的
海沿岸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形成了称为东勃兰登堡(东普鲁士)的国家,日后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龙兴之地。另外,由于内战不断,为求自保,德意志的城市同盟组织
也开始形成于这一时期。
七、霍亨斯陶芬王朝(续)
5.腓特烈二世(1212-1550)德意志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神圣罗马皇帝,亨利六世和西西里的康斯坦丝的长子。1197年,腓特烈二
世即其父的两西西里王位,1212年纽伦堡会议被选为国王,
1220年,罗马教皇奥纳鲁斯三世为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一生在藐视教廷权威的生涯中度过。1227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因为他未能及时率十字
军出征而将其绝罚,但被绝罚之后,
他却于1228年率军东征,从埃及人手里收复了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拿撒,1229年他在没有教士在场的情况下,自行加冕耶路撒冷国王。随后回军击败入侵西
西里的教皇国军队,迫使教皇将其赦免。1239年,格里高利九世再次对其处以绝罚,1240年腓特烈二世入侵教皇国。1243年,腓特烈二世击败继任教皇
英诺森四世,英诺森四世逃往法国,从此罗马教皇开始受法王影响。1248年,腓特烈二世被意大利城市联盟击败,丢失了他占领的意大利中部领地。1250年
他于平静中去世。腓特烈二世会九种语言,并可以用其中的七种文字书写,(在当时,绝大多数国王和贵族都是文盲)。他热衷于科学和经济学,他在他的帝国内废
除了垄断经营权,国内通行税和国内关税,成为当时西方最现代,最有头脑的君主。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二世从本质来说是个纯粹的意大利人,他出生成长在意大利,
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意大利度过,他对德国事务关心很少,自他死后,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就已不复存在,此后的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皇帝尊号,但其帝国的国家形
式已不复存在,所谓“既无罗马,也不神圣,更不是个帝国”。
6.康拉德二世(1250-1254),德意志国王,两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腓特烈二世和耶路撒冷女王约兰德的次子。1237年,腓特烈二世与其长
子亨利七世闹翻,(1220年,亨利七世被热衷西西里事务的腓特烈二世指定为德意志国王,但亨利七世未被列入德意志王室世系中。)于是腓特烈二世令德意志
贵族选举康拉德四世为德意志国王。1250年腓特烈二世死后,他继承了西西里王位。1251年,康拉德受德意志贵族的排挤,放弃了德意志,专心于西西里事
务,但和罗马教皇英诺森四世依然未能和解。
1254年,患流感去世。其子曼弗雷德和康拉丁先后继承西西里王位,但受教皇支持的安茹公爵查理为争夺西西里王位,与康拉丁爆发战争,1268年,康拉丁
战败被俘,并在那不勒斯市场被斩首。
霍亨斯陶芬王室世系就此终结,而西西里世系则转入安茹王室之中。
八、空位时期 (1254-1273)
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混乱,
荷兰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亚国王阿方索三世,英国康沃尔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诸侯推举为国王,但整个德意志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
而意大利则陷于法国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战之中,此时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选侯制度,德意志国王从此由七大选侯选举,他们分别是科隆大主教、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萨克森公爵,帕拉丁公爵,勃兰登堡公爵和波希米亚国王。
九、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1。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1283-1291)。 德意志国王,哈布斯堡伯爵,
奥地利公爵,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哈布斯堡伯爵阿尔伯特四世之子。1273年,德意志七大选侯选举毫无势力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
一世为德意志国王,目的显然是为了剥夺德意志王国的中央权力。但受到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的反对。鲁道夫一世不顾自己六十高龄,亲自讨伐奥托卡二世,并
在1278年将奥托卡二世击败并杀死。
鲁道夫通过这次战争,从波希米亚手里夺取了奥地利公国,卡林提亚公国(今奥地利卡林提亚),斯蒂利亚公国(今奥地利格拉茨),卡尼奥拉(在今天的斯洛文尼
亚),由此哈布斯堡王室一夜之间由微不足道的家族一跃而为势力极大的诸侯。并奠定了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土核心,此后哈布斯堡家族控制奥地利达六百年之
久。
2。拿骚家族的阿道夫(1292-1298),德意志国王,拿骚伯爵。拿骚伯爵沃拉姆二世之子。1292年德意志选侯选举毫无势力和影响力的拿骚伯爵为德
意志国王取代势力大增的哈布斯堡家族。阿道夫在位期间由于提出对邻近的图林根的领土要求,遭到德意志诸侯的反对,其王位被德意志贵族废黜,阿道夫试图夺回
王位,但在美因茨附近的战斗中被哈布斯堡家族的阿尔伯特一世杀死。
摘自网络网友,谢谢。
Ⅱ 匈牙利 奥地利,巴伐利亚什么关系结合茜茜公主这部电影
简单地说,巴伐利亚是德意志地区的一个诸侯国,历史上奥地利曾经是巴伐利亚的宗主国。电影中的历史时期,两国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因为同属一个民族,仍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匈牙利传统上是奥地利的势力范围,虽然在1848年曾经发生起义(安德拉西伯爵就是起义领导者之一),但最终被镇压,后来与奥地利合并,称为奥匈帝国,因此弗兰茨约瑟夫是帝国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Ⅲ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巴伐利亚国王
巴伐利亚的新王成了莱茵联邦最重要的君主,在莱比锡战役之前,他仍是拿破仑的盟友。直到1813年10月8日巴奥里德条约的签定,巴伐利亚在保持完整独立的前提下退出莱茵同盟,加入以奥地利、英国、俄国、普鲁士等为首的第六次反法同盟,并于10月14日向法国宣战。在1814年6月3日的第一次巴黎条约中,巴伐利亚将蒂罗尔让给奥地利交换来维尔茨堡。在维也纳和会上,巴伐利亚对奥地利做出了更大的让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维也纳会议上坚决反对德意志的重建,因为这将危及到巴伐利亚的独立地位。他坚持认为新成立的德意志邦联应是一个建立在各邦国充分享有主权的前提下的宽松的组织,这一点他实现了。1818年5月26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带给国民们一部自由主义的宪法。
1825年10月23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宁芬堡城堡(Schloß Nymphenburg)去世,终年69岁,葬于慕尼黑附近的Theatinerkirche。长子路德维希一世继承了他的王位。
Ⅳ 有谁来向我介绍一下德国 O(∩_∩)O谢谢
德国风光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政府由联邦总理和联邦部长若干人组成,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国是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1990年10月3日,冷战以来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因此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中文名称: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英文名称: Germany
简称: 德国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柏林
主要城市: 柏林、波恩
国庆日: 1990年10月3日
国歌: 《德意志之歌》
官方语言: 德语
货币: 欧元
时区: +1时区
政治体制: 联邦制
国家领袖: 克里斯蒂安·武尔夫
人口数量: 8211万(2008年)
人口密度: 231人/ 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德意志人
主要宗教: 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国土面积: 357022平方公里
GDP总计: 28970亿美元(2006年)
人均GDP: 39710美元
国际域名缩写: .de
道路通行: 靠右行驶
目录[隐藏]
基本资料
自然地理地理位置
德国地图
历史沿革古代历史
近代历史
现代历史
东西柏林问题
政治体制
行政区划
经济概况
军事要览
文化教育
名胜旅游
历史名人德国十大知名人物
其他着名人物
外交政策
体育事业
饮食文化
啤酒节日德国的酸菜白肉
德国馒头
醇香解饱白啤酒
秘制酸黄瓜
豪爽苹果派
慕尼黑啤酒节的传统服装
礼仪习俗守纪律 讲整洁
守时间 喜清静
基本资料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国地图
历史沿革 古代历史
近代历史
现代历史
东西柏林问题
政治体制
行政区划
经济概况
军事要览
文化教育
名胜旅游历史名人
德国十大知名人物 其他着名人物外交政策体育事业饮食文化啤酒节日
德国的酸菜白肉 德国馒头 醇香解饱白啤酒 秘制酸黄瓜 豪爽苹果派 慕尼黑啤酒节的传统服装礼仪习俗
守纪律 讲整洁 守时间 喜清静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德]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法] Allemagne 释义:“人民的国家” 汉语中的日耳曼、条顿,来源于英语里Germany和Teuton,这个称呼大概是从公元前90年开始,指称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欧的民族。而“德意志”则是这些部族使用的语言,最后才演变成对德意志民族居住地的称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国”、“德国”。 德意志一词是汉语音译,德语原文是Deutschland,在古高德语中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土地”之意。 主要节日 国庆日:10月3日(1990年德国重新统一日) 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纳粹德国设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纪念日,1996年1月3日确定) 民主日 :5月7日 其他重要节日:新年:1月1日;1月27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间);五一劳动节:5月1日;圣诞节:12月25日。 中央银行: 德意志联邦银行(Deutsche Bundesbank) 德国统一的象征:1871年: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着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国家政要:联邦总统为克里斯蒂安·武尔夫,2010年6月30日当选;联邦议院议长诺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2005年10月18日当选;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职, 2009年9月27日,连任就职;联邦副总理兼外长吉多·韦斯特韦勒(Guido Westerwelle) ,2009年10月28日任职。 注意:在德国使用纳粹标志的,最高可判有期徒刑3年。 使用货币:马克 欧元 国旗 德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金(黄)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三色旗的来历众说纷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纪的古罗马帝国,在后来16世纪的德国农民战争和17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飘扬在德意志大地上。拿破仑后,一位诗人见到一个穿黑披风佩挂红色肩章及金色纽扣的学生义勇军时,唱着“黑色象征悲悯被压迫的人们,红色是争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辉的表征”,于是以黑、红、黄三色旗作为统一的德国的国旗。后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仍以三色旗为国旗。1918年德意志帝国垮台后,魏玛共和国也采用黑、红、黄三色旗为国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依然采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锤子、量规、麦穗等国徽图案,以示区别。1990年10月3日,统一后的德国仍沿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旗。三色国旗可在机场、宾馆、宴会和其他场合悬挂。联邦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馆等悬挂带有黑鹰图案的国旗。 国徽 德国国徽 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1950年制定的德国国徽也是历史的产物。其图案为一枚土黄色盾徽上绘一只风格独特的黑色雄鹰,鹰的喙、爪均为红色。这一图案最早出自于十二世纪的霍亨京伦家族,该家族曾统治普鲁士,后来成为德国皇室。以雄鹰入图,早在九世纪就已经出现。据说,该图案是由法兰克国王查理一世的军队从罗马帝国传人德国的。 国歌 《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和霍夫曼·冯·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于1841年撰写的,曲调采用“交响乐之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1809年)所创作的歌曲《上帝拯救弗朗是皇帝》的旋律。1922年在纪念魏玛共和国成立三周年之际,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1952年,在联邦总统豪伊斯和联邦总理阿登纳之间的一次通信中,这首歌重新被承认为国歌。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的德国的传统意义。 统一、法权与自由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 为德意志祖国! 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让我们为此目标奋斗 Danach lasst uns alle streben 兄弟般地以心灵和双手! brüderlich mit Herz und Hand! 是幸福的保证! sind des Glückes Unterpfand! 在幸福的光芒中繁荣、兴旺、昌盛 Blüh im Glanze dieses Glückes, 德意志祖国! blühe, deutsches Vaterland! 国花: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的少女,向着“生命之光”——太阳,祈祷幸福和欢乐。矢车菊是德国的名花,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爱国、乐观、顽强、俭朴的特征,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誉为“国花”。矢车菊白鹳国鸟:白鹳,一种着名的观赏珍禽。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白鹳被选为国鸟后,不少德国家庭特地在烟囱上筑造了平台,供它们造巢用。 国石:琥珀 ,琥珀的英文名称为Amber,来自拉丁文Ambrum,意思是“精髓”。也有说法认为是来自阿拉伯文Anbar,意思是“胶”,因为西班牙人将埋在地下的阿拉伯胶和琥珀称为amber。中国古代认为琥珀为“虎魄”。 国球:手球 人口:截止到2009年3月31日,德国人口数为8190万,是欧盟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主要是德意志人,其中大约有4200万为女性。有少数丹麦人,索布族人,弗里斯兰人和吉普赛人。有725.6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其中170万是土耳其人。德语为通用语言。德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14%的人小于15岁,20%超过65岁。在德国,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7岁,女性为82岁。平均每位德国妇女生育1.3个子女。 宗教信仰:近5300万人信奉基督教(2600万人信奉天主教,2600万人信奉新教,90万人是东正教徒)。此外还有330万穆斯林,23万名佛教徒,10万名犹太教徒,9万名印度教教徒。[1]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是欧洲西部邻国最多的国家。莱茵河畔边境线全长3758公里,从最南部的巴伐利亚州奥伯斯特道夫到最北边济特岛上的里斯特,相距876公里;从东端的萨克森州泰斯特至西端的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州塞尔康特距离640公里。全国总面积为357 02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地势北低南高,可分为四个地形区: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东西走向的高地块构成;西南部莱茵断裂谷地区,两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区,其间拜恩阿尔卑斯山脉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国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莱茵河(流经境内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奥得河、多瑙河。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尔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 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1月-5~1℃,12月至3月为冬季,阿尔卑斯山区冬季一直到5月,夏季平均在20度。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据1982年国际海洋法协定,德国在北海和东海的领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约22公里),其面积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德国地图
首都柏林市政大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行政区划图: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 德国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德国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在历史上曾经几经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当时德国分裂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两个国家。并于1990年10月3日再次统一。
古代历史
德意志民族的产生是一个延续了许多世纪的过程。一般认为,德国历史开始于公元919年。在这一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东法兰克王国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国。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承王位后为了取得所谓上帝授予的皇权,于公元962年强迫教皇约翰十世在罗马给他加冕,称为“罗马皇帝”,德意志王国便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始终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地方封建势力日益强大,皇帝的权力便不断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国。德意志是第一个战胜罗马帝国的民族。在这四分五裂的帝国中,最大的两个邦国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近代历史
在17-18世纪时,它们都发展成为当时欧洲大陆的强国。19世纪初,当拿破仑占领德意志时,取消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有名无实的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复存在了。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1864年对丹麦战争后,普鲁士(德国)和奥地利迫使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在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战争中,奥地利败北,于是奥地利不得不脱离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解体后,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内的、由普鲁士主导的北德邦联。普鲁士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翌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和德意志帝国的瓦解而告终。战争也导致德国第一次建立了联邦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终结。这个由阿道夫·希特勒统治的法西斯德国号称“德意志第三帝国”。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军突然袭击波兰,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9000多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
现代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战败,根据波茨坦会议(Potsdam Conference)中英、美、法、苏四国的协议,决定在德国战败后将其一分为四分别由四个战胜国占领,并且合组一个最高管理单位盟国管制理事会(Allied Control Council,ACC)来治理德国事务。但由于理念上的差异,在战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阵营与以苏联为主的共产阵营逐渐疏远,1948年3月时,美国、英国、法国三国在伦敦举行会议,初步决议要将三国所分别管理的德国领土合并,组成一个德国西部的政权,针对这点苏联方面作出反制,首先是退出ACC,并进而宣布着手设立一个东德政权的计划。 但直接导致东西德分离的导火线,则是发生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占领区境内的货币重整计划。当时西方三国占领区内原本分别发行的货币进行了整合的动作,但却排除苏联占领区,发行了所谓的西德马克,而苏联占领区也在短短三日后发行了东德马克,俨然象征东西德正式分离。东西德分离后,东德方面曾在1948年中开始,对使用西德马克的西柏林地区进行封锁,为期11个月,希望透过此举达到完全控制整个柏林地区的目的,但却在西方国家持续以空运方式所进行的柏林空运之支援下没有实现。在柏林封锁解除(1949年5月12日)后没多久的5月23日,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布正式成立。而东德方面也在同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政体。 相对于英美法占领区所组成的西德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NATO),东德则是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织--华约组织。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10月初,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放宽出国旅行和新间媒介的限制等。10月18日,民主德国总统昂纳克宣布辞职。11月9日,“柏林墙”开放。11月28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提出关于两个德国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国总理莫德罗首次访问联邦德国。3月18日,民主德国人民议会实行自由选举,德梅齐埃任总理后,两德统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两个德国重新统一。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Bundasrepublik Deutschland,BRD)为存续单位,东德遂成为一个不再存在的国家。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 一位记者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陆续向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受害者及其遗属支付巨额赔款,教育部门则将法西斯暴行列为历史教科书的中心内容,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要“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德国回到了欧洲的怀抱,也回到了世界舞台。
东西柏林问题
曾经的柏林墙1945年,纳粹德国投降后,根据二战时同盟国的有关协定,柏林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东柏林为苏联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共同占领。1948年,东西柏林正式分裂。1948年6月至1949年5月,苏联从水陆两路封锁西柏林,后解除封锁。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东柏林成为民主德国的首都。但西柏林实际上依然为美英法三国共同控制,虽然联邦德国基本法和西柏林宪法规定西柏林隶属于联邦德国的一个州,但是,西方三国认为该规定同柏林的现实地位不符,宣布该条款暂不生效,但认为西柏林与联邦德国间有着“特殊关系”,同意西柏林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1961年,为阻隔东德人迁往西德,东德政府在东柏林自己的一侧修建了闻名的柏林墙,直至柏林墙倒塌,东德合并到西德。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Ⅳ 求神圣罗马帝国最全邦国列表
神圣罗马帝国邦国列表:
勃兰登堡选帝侯国、奥地利王国、普鲁士王国、波西米亚王国、汉诺威选帝侯国、萨克森选帝侯国、拜恩选帝侯国、普法尔茨公国、劳恩堡公国、符腾堡王国大公国、巴登大公国、黑森-达姆施塔特公国、黑森-卡塞尔公国、
奥尔登堡大公国、比尔肯费尔德侯国、吕贝克侯国、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魏玛公国、明斯特公国、安哈尔特公国、不伦瑞克公国、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科堡侯国、哥达公国、萨克森-迈宁根公国、利珀侯国、
罗伊斯侯国、绍姆堡-利珀侯国、施瓦尔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施瓦尔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国、瓦尔代克侯国、安斯巴赫伯国、拜罗伊特伯国、明登伯国、霍亨索伦伯国、东弗里斯兰伯国、拿骚伯国、茨韦布吕肯伯国、拿骚-萨尔布吕肯伯国、
余力希伯国、维斯特法利亚公国、美因茨主教领地、特里尔主教领地、巴塞尔主教领地、萨尔茨堡主教领地、以下都是帝国自由市:、不莱梅、汉堡、吕贝克、库克斯港、多特蒙德、纽伦堡、法兰克福、亚琛、科隆、施派尔、沃尔姆斯、奥芬堡、
乌尔姆、雷根斯堡、奥格斯堡、罗腾堡、林道、诺德豪森、海尔布龙、罗滕威尔、肯普滕、梅明根、施韦因富特、罗特韦尔、韦茨拉尔。
(5)德国拜恩到奥地利维也纳多少公里扩展阅读:
一、帝国版图:
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以德意志地区为核心,大致相当于今日的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和列支敦士登全境,丹麦、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大部,法国东部、波兰西部和意大利北部。
横跨阿尔卑斯山南北,是中世纪欧洲唯一拥有帝号的大国。帝国疆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亨利六世皇帝(1191~1197)在位时达到最广,超过百万平方公里。
大空位时代帝国疆域日益缩小,直至哈布斯堡王朝腓特烈三世(1452~1493)时改国名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这表明帝国疆域仅限于德意志一隅。查理五世(1519~1556)时代帝国版图再度扩张,但已无力挽回帝国衰败的颓势。
1806年,拿破仑大军推翻帝国。此时帝国疆域大致只包括以奥地利为中心的60万平方公里哈布斯堡王朝领地。
二、帝国首都:
神圣罗马帝国没有明定的首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先后由德意志国王、卢森堡伯爵、奥地利大公兼任,只有国王(伯爵、大公)与皇帝的居住地。
例如:马格德堡(奥托王朝)、施派尔(萨利安王朝)、布拉格(卢森堡王朝)与维也纳(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亚琛(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国议会所在地)与纽伦堡(皇室宝物保管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神圣罗马帝国
Ⅵ 什么是华尔兹
华尔兹是一种3拍子的舞蹈。它原是欧洲的一种土风舞,其中一部分传到英国,经整理规范成了英国华尔兹,即华尔兹,也就是我们惯称的慢三;另一部分传到欧洲中部,仍然保持土风舞热烈、纯朴的风格,经整理规范了维也纳华尔兹,即我们常说的维也纳华尔兹。
节拍:3/4
节奏:每小节有1、2、3拍。第一拍为重音。第二、三拍为弱音。
速度:每分钟28-30小节。
风格:动作如流水般顺畅、象云霞般光辉。潇洒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连不断的潇洒旋转。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称。
Ⅶ 匈牙利 奥地利,巴伐利亚什么关系
匈牙利:
公元1000年,圣·伊斯特万国王加冕,正式建立封建国家。15世纪下半叶马嘉什国王统治时期是匈牙利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时期。1526年土耳其入侵,封建国家解体。1699年开始全境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848年爆发了科苏特领导的自由革命斗争。1849年4月匈国会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匈牙利共和国,但不久被奥地利和沙俄军队所扼杀。1867年奥匈协定宣布成立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1918年11月匈宣布成立第二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同年8月被帝国主义干涉者联合武装进攻所颠覆,恢复了君主立宪政体,开始了霍尔蒂的法西斯统治。1945年4月苏联红军在匈牙利人民配合下解放了匈全境,1946年2月宣布废除帝制成立匈牙利共和国,1949年8月20日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并颁布宪法。1956年10月爆发匈牙利事件。1989年10月23日,根据宪法修正案,决定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称匈牙利共和国。1999年底通过王冠法,并成立以总统为首的王冠委员会
奥地利:
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巴奔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6年被神圣罗马帝国侵占,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699年获得对匈牙利的统治权。1804年弗朗茨二世采用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被迫辞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称。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0—1866年向君主立宪制过渡。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失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翌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次大战中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参战。同盟国军队解放奥地利后,奥地利于1945年4月27日成立临时政府。同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1955年5月,4国与奥地利签署条约宣布尊重奥地利的主权和独立。1955年10月占领军全部撤走。同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巴伐利亚:
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部,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州府位于慕尼黑。巴伐利亚州的西北部与巴登-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黑森州接壤,东部与捷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州府慕尼黑为其最大城市;北部中弗兰肯行政专区首府纽伦堡为州第二大城市,北拜恩的最大城市;第三大城市是西南部的奥格斯堡,一座古罗马时代就已存在的当时的古罗马国家的边境城市。
编辑本段独立
到1871年,巴伐利亚仍然没有归入德国,之后通过战争手段,巴伐利亚被强行归入德国。现在巴伐利亚仍然有着自己的文化独特性,许多当地的居民都强调自己和德国人的区别,并且出于优越心理,希望能够独立。并且强调自己的方言。
Ⅷ 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管理体制,详细
德意志第三帝国即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是指于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有两个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帝国(德语:Deutsches Reich)和1943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德语:Großdeutsches Reich),在1933年至1939年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使用第三帝国(德语:Drittes Reich)作为纳粹德国非正式名称。
纳粹德国全盛时候包括北欧、西欧大部分、南欧、北非和苏联西部大部分地区。后来因为纳粹德国展开了两条战线,导致国力无法支撑,再加上盟军登陆诺曼底,最终使得德军溃败,到1945年5月纳粹德国灭亡
政权特点
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白种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通过迫害被认为是不纯的事物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特别针对少数人群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治敌人(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铁十字勋章-1939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各样的其他人被有组织地杀害。这种灭绝种族的罪行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为“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纳粹委婉的在德语中称其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将犹太人杀死就叫“最终解决”)。
纳粹党组织了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Schutzstaffel,缩写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着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号称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后期常常充当战场消防员的角色。
二战末期,根据希特勒遗嘱,由宣传部长戈培尔任国家元首兼总理,但戈培尔于七日后自杀所以海军元帅邓尼茨接替了希特勒的职务。1945年5月9日邓尼茨被盟军逮捕第三帝国时代宣告结束。
纳粹德国把被占领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最终的目的是把所有的占领区完全转变为德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1)合并区。
被纳粹占领的国家,同德国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所谓的“合并区”。合并区或者以德国新增的行政区形式出现,或是以德国原来已存在的州、行政区或省的增添部分的形式出现,由第三帝国直接统治。在东方,这类合并区包括:
1.原属波兰的但泽—西普鲁士行政区(包括但泽、马林威德尔和布罗姆堡专区)和瓦尔特兰行政区(包括伊诺、弗罗茨瓦夫、波森和卡利什专区);
2.并入西里西亚省的波兰卡托维兹专区;
3.并入东普鲁士省的波兰泽希瑙专区;
4.并入东普鲁士省贡宾南专区的波兰苏道恩专区;
5.并入东普鲁士省阿伦施泰因专区的波兰佐尔道地区;
6.原奥地利共和国;
7.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8.立陶宛的默麦尔地区。
在西方,这类合并区有1939年以前比利时所属的圣维特市。欧本市和马尔梅迪市,它们被并入莱因省的亚琛专区。
(2)民政长官管辖区。
在东南欧,这类地区有过去属于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北部的下斯蒂里亚地区和上卡尔尼奥拉、米埃斯塔尔和西兰香地区。根据希特勒1941年4 月12日颁发的:“分裂南斯拉夫的紧急指示”,纳粹德国决定将上述地区分别划归第三帝国的施蒂里亚马尔克行政区和克恩膝行政区。
在西方,这类地区有:
1. 法国的摩泽尔省(即洛林)和上、下莱因省(即阿尔萨斯),前者并入萨尔—法尔茨行政区,成为新的威斯特马尔克行政区;后二者并入巴登行政区,成为新的巴登一阿尔萨斯行政区。
2 .卢森堡。整个国家于1941年2月划归科布伦次—特里尔行政区,成为新的摩泽尔行政区。
虽然纳粹分子始终没有公开通过法律宣布将上述地区最终并人德国,但事实清楚地表明,他们完全有意把这些地区最终吞并。例如,阿尔萨斯的行政长官瓦格纳公开宣称,他的任务“主要是政治方面的,……是一项将阿尔萨斯收回大德意志帝国的任务。”希特勒本人曾要求瓦格纳在10年内使洛林和阿尔萨斯完全德意志化。为了使洛林、阿尔萨斯和卢森堡的行政管理制度同第三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完全一致,这三个地区的立法须由各地的行政长官与德国的有关政府部门共同提出。在此三个地区,义务兵役制于 1942 年 8月开始实行;接着第三帝国的内政部长颁布法令,把德国公民的身份授予参加德国武装部队或武装党卫军的当地居民,或是在其他方面表明自己不愧为德国人的当地居民。在这三个地方,纳粹德国还采取了各种步骤使当地的地名以至姓氏德意志化;同时还强迫当地居民讲德语以代替本民族语言或是法语。在这些地方的海关、邮电及铁道部门,则完全成为第三帝国各个部门的有机组成部分。
1941年8 月,前波兰公国——比亚威斯托克省,也被纳粹当局划人民政长官管辖区的系列。东普鲁士行政长官科赫奉命出任该地区的行政长官,而该地区改隶属于东普鲁士行政区。纳粹官方坚持,比亚威斯托克也属于最后应并入第三帝国的地区之一。
(3)附属区。
这一类地区的行政机构也几乎完全是德国类型。这类地区包括波兰的残余地区组成的总督辖区、德国专员管辖的乌克兰与奥斯特兰的白俄罗斯地区。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虽然在法律上还有本国的“自治”政府,上面却还有一个德国监护机构,故可以被认为也属于这一类,特别是因为它们已被纳粹当局视为大德意志帝国的组成部分。
为了掠夺和统治被占领区,纳粹党首先于1934年在自己的中央机构中设立了殖民政治管理局,1940年升格为殖民事务部。战争爆发后,又在内阁中设立了东方领土事务部。
第三帝国政区(1944年):
行政区名 行政中心 备注
1.柏林 同
2.汉堡 同
3.石勒苏益格-荷尔斯 基尔
斯泰因
4.奥斯特-汉诺威 吕讷堡
5.南汉诺威-不伦瑞克 汉诺威
6.马格德堡-安哈尔特 德绍
7.哈雷-梅泽堡 哈雷
8.梅克伦堡 什未林
9.萨克森 德累斯顿
10.马尔克勃兰登堡 柏林
11.波美拉尼亚 斯德丁(什切青)
12.下西里西亚 布勒斯劳(弗罗茨瓦夫)
13.上西里西亚 卡托维兹 1939年划入原波兰
卡托维兹专区
14.东普鲁士 柯尼斯堡(加里宁格勒) 1939年划入原波兰
泽希瑙,苏道恩专区
及佐尔道地区
15.图林根 魏玛
16.北威斯特法伦 明斯特
17.南威斯特法伦 波鸿
18.威悉-埃姆斯 奥尔登堡
19.库尔-黑森 卡塞尔
20.埃森 同
21.杜塞尔多夫 同
22.科隆-亚琛 科隆 1939年划入原比利时
圣维特,欧本,马尔梅迪
三市
23.摩泽尔 科布伦茨 1941年2月将卢森堡划
入原科布伦茨-特里尔区
后改立
24.黑森-拿骚 法兰克福
25.西马尔克 萨尔布吕肯 1940年将原法国摩泽尔
省划入原萨尔-普法尔茨
区后改立
26.巴登-阿尔萨斯 卡尔斯鲁厄 1940年将阿尔萨斯划入原
巴登区后设立
27.符滕堡-霍亨佐伦 斯图加特
28.弗兰肯 纽伦堡
29.美因-弗兰肯 维尔茨堡
30.拜罗伊特 同
31.施瓦本 奥格斯堡
32.慕尼黑-上拜恩 慕尼黑
33.维也纳 维也纳 1938年3月设
34.下多瑙 克雷姆斯 1938年3月以下奥地利设.
1939年划入南摩拉维亚
35.上多瑙 林茨 1938年3月以上奥地利设.
1939年划入南波希米亚
36.施蒂利亚马尔克 格拉茨 1938年3月以施蒂利亚设.
1941年4月划入下施蒂利亚
37.克恩滕 克拉根福 1938年3月以卡林西亚及
利恩茨地区设. 1941年4月
划入上卡尔尼奥拉
38.蒂罗尔-福拉尔堡 因斯布鲁克 1938年3月以蒂罗尔及福拉
尔堡设
39.萨尔茨堡 同 1938年3月以萨尔茨堡设
40.苏台德 赖兴贝格(利贝雷茨) 1938年10月设,1939年3月
划入北波希米亚及北摩拉
维亚
41.但泽-西普鲁士 但泽(格但斯克) 1939年设
42.瓦尔特兰 波森(波兹南) 1939年设
[注]马尔克(MARK)在德语中是"边疆"之意.
Ⅸ 多瑙河邮轮最美的一段是从哪里到哪里
个人觉得瓦豪河谷是多瑙河最漂亮的一段风景带:
瓦豪河谷具体是指梅尔克至克雷姆斯之间,长达30多公里的多瑙河谷。瓦豪河谷也是奥地利着名的葡萄酒产区,以白葡萄酒着称。由于这里的天气受到来自西部大西洋和东部潘诺尼亚的两大气候相互交错。因此,瓦豪河谷的每个葡萄园都有自己的小气候,而这种微妙的差距,导致无论是较为凉爽的斯皮茨葡萄园还是较温暖的莱本堡葡萄园,产出的葡萄酒都具有细腻的芳香。在2011年,瓦豪河谷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被载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行程:
欧洲新奢游:维京游轮捷克、奥地利、德国、斯洛伐克、匈牙利 多瑙河人文东欧景观5国12天河轮旅游 2017年9月24日北京出发 维也纳登船
第八天 10.1(星期一) 瓦豪河谷
6:30-9.00早餐
8:00-9:00 Hardings礼宾购物服务时间
9:00 出发前往梅尔克修道院参观
12:30 船上午餐,午后瓦豪河谷风光航行
16:00-17:00 Harding 购物讲座(布拉迪斯拉发)
17:45船上每日例会(明日行程安排介绍)
18:00-19:30 船上享用晚餐
19:30-20:30 Harding 礼宾购物服务时间
瓦豪河谷具体是指梅尔克至克雷姆斯之间,长达30多公里的多瑙河谷。瓦豪河谷也是奥地利着名的葡萄酒产区,以白葡萄酒着称。由于这里的天气受到来自西部大西洋和东部潘诺尼亚的两大气候相互交错。因此,瓦豪河谷的每个葡萄园都有自己的小气候,而这种微妙的差距,导致无论是较为凉爽的斯皮茨葡萄园还是较温暖的莱本堡葡萄园,产出的葡萄酒都具有细腻的芳香。在2011年,瓦豪河谷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被载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晨,请先在餐厅享用一顿丰盛的早餐。之后,我们的旅游礼宾将带您参观梅尔克修道院,壮丽而威严的梅尔克修道院矗立于山岩上,俯视着这片宁静祥和,相信您也会感受到这里的肃穆与宁静。
随后,我们将返回船上,稍作小憩并享用午餐。之后,随着游轮的巡航,您可选择自己舒服的方式,尽情欣赏两岸的美景,在悠然闲适中度过下午时光。当然,在您徜徉于湖面欣赏美景时,我们的中文导游将为您进行景点介绍和讲解。
梅尔克修道院 (Stift Melk)这座摄人心魄的巴洛克建筑修建于1702年到1736年,有精美的壁画,图书馆藏有无数的中世纪手稿。由于其名望和学术价值,在1780年到1790年约瑟夫二世大量解散奥地利的修道院时,梅尔克修道院得以幸免,并且逃过了拿破仑战争的破坏。1938年德奥合并,学校和修道院的大部分被纳粹收归国有。
瓦豪是奥地利极为令人兴奋和引人入胜的葡萄酒产区之一。
经过数百万年的过程,多瑙河蜿蜒的水道穿过了由混合花岗岩、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矿物质丰富的片麻岩。在陡峭梯田上的原生风化花岗岩土壤种植出出色的雷司令。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强风带来的风沙在山坡的东面沉淀形成黄土层。这些完全不同的地质地形,再加上梯田建设以及在中世纪由巴伐利亚修道院在这些陡坡种植的葡萄树共同塑造了瓦豪壮观和独特的景观。
餐食:早餐(√)中餐(√)晚餐(√) 住宿:维京游轮(来源:七海邮轮 更多资料可以查阅 http://www.7sea.com.cn/html/lines/04/66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