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老人晕倒无人扶见死不救者面临坐牢,中国法律该效仿么
我觉得德国的法律见死不救要面临坐牢,中国不能效仿。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儒家思想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直是中国人的道德要求,是中国人行事做事的一个准则。所以不能去想要提高道德层面,而用法律去约束。中国人见死不救的主要原因是将老人救助后产生的一系列联带问题,由老人或者老人家属,对帮助老人的人存在的一种偏见,就是帮助老人是因为你先对老人做了什么,从而向帮扶者索要赔偿。例如将老人扶起,而老人因为摔倒造成的伤害,家属会认为是你,从而让你将治疗的费用承担。
中国见死不救的现象只是少数,并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新闻媒体等好多报道过,如女大学生救人后不留名,被采访只是说自己的职业素养。年轻小伙将腿受伤的大爷送到当地医院救治,付医疗费后转身离去。等等说明见死不救是个别现象,不应该立法去强调。
老人倒地不扶见死不救的另一个原因是,老人本身可能就患有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是需要人照顾的,而子女不在身边,会使得老人忘记携带药物,路人不敢移动不知道老人具体发生了什么,从而不敢去帮扶。再者有人会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诈骗,故意摔倒,用舆论压力向帮扶的人索要资金,造成人们的一些阴影,再次遇到类似问题后,持观望态度。
所以,帮扶者的道德思想足够,不需要立法去约束。再者是一些被帮扶的人本身就在利用道德舆论,对帮扶者造成财产精神上的伤害,如果立法会使得这种现象上升。因此不能中国效仿德国立法。
㈡ 中国人在表示对一位恩人莫大的感恩时,会行跪拜大礼,具体怎么操作请问
跪拜礼是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㈢ 德国人是我们的恩人!
没有一战就没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文化的分割点,
是中国文化的革命,促进了西方文化的传播。
老实说德国人打得一、二次大战在政治上对中国是有利的。
中国人也没什么理由去仇视德国人和纳粹,二战中,中国曾经出兵缅甸抗击
日本,要求驻印度的英军前来支援,丘吉尔答复,那是你们亚洲人的事,
我们欧洲人不管。结果导致此次战役失败。可见欧洲人主次是分的很清的。纳粹与日本的轴心国联盟也不是为了一起对付中国,结盟是因为日本也反俄反共.
当时中国也反俄反共。
德国人是我们的恩人也谈不上,不过我们没理由象欧洲人那样去咒骂德国,
就像西班牙人非要去骂日本人变态、残忍、畜牲让人觉得不挨边,很摸不着
头脑一样。
㈣ 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在中国人的眼中是恩人吗
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在中国人的眼中是恩人,b不是所有的纳粹党员都是坏人,j就如二战中日本驻苏联大使拯救千万犹太人,战后该大使获得以色列政府奖章。
㈤ 一名中国人救了40多名犹太人,德国为此寻找他40年,后来如何呢
众所周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将战争失败原因归咎于犹太人,因此开始对犹太人百般刁难。他们将大批的犹太人关进了集中营,并进行了迫害行动,使得犹太人急剧减少,差点从此在全世界灭绝。不过,在德军迫害他们的同时,犹太人也得到了少数人的帮助。比如今天小编要介绍的这名中国人,他因为挽救了40多名犹太人的性命,被德国找了40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听小编细细道来。
时隔40年之后的1985年,在北京,德国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终于见到了裘法祖本人,他代表魏茨泽克总统颁发给了他一枚德国大十字勋章,感谢他做出的英勇救人事迹。裘法祖或许没有想到,当时的他只是在慕尼黑大学求学,但却因此和德国有了不解之缘。当然,他与德国的缘分不止于此,他还收获了一份幸福甜蜜的跨国恋情。
㈥ 如何对待恩人
也许他是对你抱有太多的期望呢,你可以设身处地的从他的角度看。如果确实是他的不对,你也不能离,既然肯帮助你,不正说明他很在意你么。别人他肯帮肯说么。。所以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导致对他人的不满。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德报怨,更何况是报德呢!
㈦ 83年前一德国人救了25万中国人,现后人向我国求药,结果如何
引言
《谁氏子》有言:“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也一定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对中国人而言,知恩图报是一种非常良好的美德,而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之下,自古以来,凡是对中国有过帮助的人,也都会得到我国的正面回馈。虽然说中国早就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中国人民也从未忘记那些传统美德,现如今,中国也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往来关系。
在八十三年前,有一位德国人来到了中国,并成功拯救了二十五万中国人,现如今,这位中国救星的后人也在困境中向中国求药。那么,对于这位德国人而言,他究竟为中国人民做过怎样的贡献?在面对其后人的求助信息,我国政府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结语
在了解到约翰·拉贝的故事之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虽然说在那个年代中,中国人民是处于一种较为弱势的地位的,但是,作为德国人的约翰·拉贝却并没有对中国人予以任何的偏见,与之相反的是,面对日军方面的仇杀,约翰·拉贝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来拯救更多的中国人民。
可以说,正是因为约翰·拉贝在八十三年前的善举,因此,其后人才能够得到中国人的帮助。从我国政府对于约翰·拉贝后人的支援中也能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于曾经的恩人是非常感激的,而无论他们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中国能够做到,那么我们便会竭尽全力地予以帮助。
㈧ 二战时期中国人怎样帮助犹太人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在1938年至1940年出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冒着风险向当时在奥的大批犹太人发放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帮助他们逃离纳粹魔掌。
以下是何凤山先生的具体事迹: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生命签证”
何凤山 1901 年 9 月 10 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21 年考入长沙雅礼大学, 1926 年考取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公费留学生,并以特优成绩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1937 年任中国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等秘书, 1938 年至 1940 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
何凤山上任时,欧洲上空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肆虐横行,掀起反犹恶浪。 1938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奥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总数约 18 . 5 万人。纳粹欲将这里的犹太人赶尽杀绝,规定集中营的犹太人只要能离开奥地利就可以释放,赶不走的则在集中营里成批屠杀。因此,对奥地利的犹太人来说,离开就是生存,不能离开就意味着死亡。于是,犹太人纷纷想方设法离开奥地利。
要离开首先要有目的地国家的签证。但不少国家都“强调自身困难”,相继对犹太人签证亮起了红灯。求生的欲望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每天奔走于各国领事馆之间,但大都没有结果。 17 岁的艾瑞克·高德斯陶伯把除中国以外的驻维也纳的 50 多个领事馆都跑到了,一个签证也没有拿到。富有同情心的何凤山不忍看着犹太人在维也纳等死,勇敢地打开了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之门。高德斯陶伯 1938 年 7 月 20 日一次就从中国总领事馆拿到了 20 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这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中国总领事馆门前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在这里拿到了去上海的“生命签证”,从而逃离欧洲去了中国,或转道上海去了美国、巴勒斯坦、澳大利亚等地。顶住压力何凤山成批地给犹太人发放签证,引起了纳粹当局的不满。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迅速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内政界对向犹太人发放签证意见也不一。蒋介石对德国有好感,使用德国军事顾问,购买德国武器,还把儿子蒋纬国送到德国学军事。这自然对何凤山形成了很大压力,他很快就受到了来自顶头上司———驻德大使陈杰的直接威胁。陈杰秉承国内的旨意,想维持
同德国的关系,害怕得罪对方,因此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没有理睬。后有人向外交部打小报告,说何凤山在向犹太人出卖签证。陈杰于是采取突然袭击方式,派人到维也纳调查。因查不到证据,才不了了之。但是,何凤山于 1940 年 5 月被调离维也纳。
救了多少人
何凤山到底向多少犹太人发放了签证,至今尚无准确数字,只是以找到的签证号码推算,至少是几千份。一位幸存者 1938 年 6 月得到的签证号码为 200 多号,另一位 7 月 20 日的签证号码为 1200 多号,而汉斯·克劳斯的签证日期为 1938 年 10 月 27 日,号码为 1906 号。 1938 年纳粹的“ 11 月大屠杀”之后,申请签证的就更多了。到 1939 年 9 月, 70 %的奥地利犹太人已外逃,我国上海收容的犹太人就达 1 . 8 万人。由此推算,所发签证至少是几千份。古巴等地还有一本书中说,有 4000 名维也纳犹太人拿着到上海的签证逃到了巴勒斯坦。
尘封六十年
何凤山救助犹太人的壮举,直到他过世后才公诸于世,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从 1937 年到 1939 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 1995 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大白于天下
1997 年 9 月 28 日, 96 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放在显着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1999 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 2000 年 1 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 60 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义举在人心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的“义人园”。自 1963 年以来,已有 1 . 7 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摸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妇女克劳蒂亚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 50 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只有 6 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故里情深
何凤山 1973 年定居美国旧金山,以写作自娱。长期漂泊,乡思日深。 80 年代后,他曾多次回国观光,盛赞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的巨变。 1986 年 11 月,他应邀回湖南,参加长沙雅礼中学 80 周年校庆,发表了题为《怀念雅礼》的长篇讲话,还向雅礼中学捐资 9000 美元。他向亲友表示,希望百年之后魂归故里,长眠在家乡的土地上。
为纪念这位国际人道主义的卫士,益阳市决定修建“何凤山先生纪念馆”。纪念馆建成后,家乡人民将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何凤山魂归故里。
㈨ 1937年,一德国人救下25万中国人,后来怎样了
在韩信得势之前,其实他过的非常落魄,全凭运气钓鱼,经常食不果腹,甚至还被南昌亭亭长羞辱,就在韩信有一次饿得不行的时候,一位老妇人拿出了自己的饭给韩信吃,等到韩信封为淮阴侯时,拿出了千锭黄金回报老妇人,这也是一饭千金典故的由来。
对于这个善良的恩人,南京的市民们自发进行募捐,短短几日内就得到了1亿元,不过当时通货膨胀的厉害,其实也就2000美元,不过也算是及时帮助了拉贝,1950年拉贝病逝。
㈩ 约翰·拉贝:82年前,南京25万百姓的“恩人”,为何这么说呢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冰冷的。每一次战争都会出现大量的流血和牺牲,带走千千万万的无辜生命。现在的世界看起来还算和平,但是自古以来根本没有和平的时代,只有和平的国家。生于和平国家的我们是幸运的,而我们幸福和平的生活全靠我国一心为民的政府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
我们的国家并不是一直处于和平状态,我们中华儿女并非一直如此幸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曾饱受炮火的侵袭。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曾经为我们流血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在铭记这些英雄的同时,我们也要记得在战争中为保护中国人民付出颇多的外国友人。
提起这些战争时期的外国友人,中国人民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白求恩同志。还有一位叫做约翰·拉贝的德国人,他也像白求恩一样伟大,用自己的努力保护了250000中国人。
托马斯·拉贝需要的相关药品已经在第一时间搭乘国际航班送到了他的手中。这次帮助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组药品,更是穿越82年的感人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