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德国要极力维持欧盟
德国在历史上是一个充满野心,有远大抱负的国家,第1次第2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发动和挑起。二次大战,德国遭受惨重损失,工业遭受严重破坏,国力衰落,国际地位下降。国土更是被苏联,美国,英法,四国占领。
提升国际地位和话语权,间接提升德国的影响力和竞争能力。本来实现欧洲一体化,英法的愿望最大,但是英国退出欧盟,使欧盟面临解散的危险。
德国必须站出来,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德国的工业实力和工业竞争力,转化为政治领导力,积极发挥德国在欧盟的主导地位。在处理欧洲债务和叙利亚危机,德国的重要地位明显增加,可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欧盟一直被德国主导,是无法改变的。
‘贰’ 德国一直极力维持欧盟,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现在的德国之所以一直极力的去维持欧盟,主要就是因为欧盟实际上就是德国的一个政治工具。大家都知道德国早先发动第1次世界大战和第2次世界大战,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要统治整个欧洲,但是一直以来德国都没有办法用武力去统治。而现在在欧盟当中,德国就相当于是一个家长一样,在欧盟当中的话语权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只要能够维持欧盟,那么德国从表面上来看就是“统一”了欧洲。
事实上,现在也有很多的国家已经脱欧了,而这部分国家之所以要脱欧,实际上就是不想再去成为别人的一个政治工具,为别人做嫁衣,很多国家事实上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但是有一部分国家之所以没有选择脱欧,是因为他们自己本身也需要寻求欧盟的一种庇护。
‘叁’ 英国为什么加入欧盟,为什么退出欧盟
英国一直以来就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维持欧洲大陆的分裂是英国的外交基准之一.在历史上,英国竭力打压欧洲大陆强国,例如法国,英国先后组成七次反法联军,把拿破仑遣送到孤岛.还有后来的德国,俄罗斯,都被打压过.二战后,欧洲大陆才从两次大战中吸取教训,并且鉴于冷战的压力,走向联合.英国最初是不赞同这种联合的,所以一开始英国并没有加入.但随着冷战加剧,英国也慢慢感觉力不从心,而且,联合后的欧洲大陆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最终于1973年加入了欧共体.
欧盟预算里,英国缴纳的比例约为1/8,按额度计算为德法后第3位。但德法利用欧元区内的有利地位,通过欧元区内的差异化利率政策,在制造业,服务业上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反之,英国因为依然处于欧元区外,并未得到与付出相称的好处。
此外,统一的欧元和欧盟实际是欧洲两千年来,追求天下一统的理想的产物,但由于历史上的文化冲突,宗教冲突,民族矛盾,以及各种皇室联姻和内斗的影响,整个欧盟的隐忧重重。举例来说,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问题,实际上作为决策者的德法就忽视了历史上被奥斯曼帝国长期统治的巴尔干诸国的切身感受。这样的盲目扩张将直接导致欧盟内部的裂痕。
作为长期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海洋殖民帝国,英国对欧陆的统一或一家独大或铁板一块的联盟一直保持有强烈的警惕。退出欧盟,除了近短期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并为未来提升英国的金融和经济竞争力做准备外,还由于退出欧盟后,将会由德法英三强均衡变为德法两强,这样的联盟的持续性从长期来看是不稳定也不持久的,而对于英国来说,由此可能衍生的结果将大大减轻来自欧陆的压力,并有利于英国的远期利益。
‘肆’ 欧盟富裕众人皆知,为何越来越多的国家却在谈退出欧盟
因为他们觉得欧盟没有继续发展的动力了。
但是,法国,德国和德国的发展非常缓慢,总体实力正在减弱。因此,不可能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也没有发展动力。因此,对于许多国家来说,它在欧盟已经无利可图。即使是像希腊这样的国家,也仍然在与其他欧盟国家竞争,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愿意主宰这种怨恨,或者他们已经发展了它。欧盟现在正在逐步整合签证,人员甚至政策。但是对于许多国家来说,这越来越违背了他们的独立思想。但是,欧盟主要领导人仍在继续加强这种融合,使欧盟在许多问题上与成员国发生冲突。因此,许多国家都在考虑逐步退出。
‘伍’ 如何评价美国与德国的关系,德国为什么心甘情愿的受美国钳制
当我们回顾战后德国的历史时,会发现这个国家与美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复杂矛盾的心理始终伴随着德国民众。
作为欧洲大陆上的传统强国,德国在上世纪连续发动了两次世界战争,纳粹德国的军队在欧洲所向披靡,打遍欧洲无敌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国有望占领全欧洲时,美国人出手了。为了维护美国在亚洲、中东、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国对德日正式宣战,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也直接扭转了二战的战局。
二战结束后,德国元气大伤,德国(西德)政治和军事上受美国高度钳制,领土被四国划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权。
战后美国启动了“马歇尔计划”输血援助,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冷战对峙中,德国(西德)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被美国当作抵御苏联的桥头堡,夹在美苏两大超级强国的夹缝之中,左右为难,可谓是提心吊胆。
按理说,在这种美苏两强争霸的背景下,德国由于经济军事政治被美国控制,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国的庇护尚在情理之中,可随着苏联解体,对欧洲的威胁大大减轻,德国却越来越依赖美国,甚至不愿摆脱美国的钳制就有点匪夷所思了。从被动接受保护到主动寻求庇护,难道德国这个受虐者在长期受虐过程中对美国这个施虐者产生了依恋?
这种心理分析显然不适合用在现实政治中。德国不愿摆脱美国的控制,这背后又有哪些地缘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云石君试着对这个问题做一分析。
首先,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俄罗斯压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国乃至欧洲都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由于地缘关系的相对接近,使得德国在地缘上不得不直面苏东集团。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不仅失去了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国家经济体系也被彻底摧毁,整个国家一时间堕入深渊。
按理说,身边的这头北极熊倒下了,对德国而言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从此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担惊受怕了――如果你要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虽然美苏冷战对峙以苏联的解体告终,但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遭受了解体之痛,俄罗斯依然坐拥17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并继承了苏联的庞大政治和军事遗产。凭着这份家底,俄罗斯虽然退出超级大国行列,无法与美国公平较量,但仍不失为世界级大国,与中、欧并驾齐驱。至少,在面对德国时,俄罗斯依然有强大的底气与实力。一旦德国敢在自己背后搞点小动作,俄罗斯的铁甲洪流完全可以跨过东欧大平原直扑德国。更何况,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庞大的核工业与核武器研制的主体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这个大杀招,德国瞬间可以被秒成渣。
德国眼看着苏联已经内外交困、经济崩溃、人心浮动,到了绝症晚期,刚想缓一口气,一眨眼的工夫,俄罗斯却强势拔地而起,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这让德国刚刚松懈下来的神经又紧张起来。
众所周知,战后德国经济体系基本崩溃。外力方面,靠着美国的马歇尔输血援助,德国经济才得以满血复活,踏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内力方面,德国自身也凭借着残存的工业实力和欧洲中枢的地缘区位,主动选择了融进欧洲一体化的大潮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加强与邻国的经贸合作,共同组成了欧洲共同体。在此过程中,德国开始逐步领导欧盟内部事务,成为了欧盟的扛把子,并在其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德国历经波折,重新回到了欧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国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凭借自己的这点体量,要想与俄罗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树,不堪一击。
有人要问了,既然德国单独抗不过俄罗斯,不是还有欧盟这个共同体协助打援么?
事实上,即便加上欧盟,也不足以抵御俄罗斯。原因也很简单,欧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认同和价值标准之上的,虽然这种认同能维系表面上的经济和政治统一,但实际上并不具备有效的约束力。总而言之,欧盟的松散以及德国作为弱势领袖的处境,也决定了德国本身并不足以将欧洲高度整合,以抵御俄罗斯施加的压力。
这种体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下的处境。既然组团群殴都干不过北极熊,那还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国的怀抱中寻求保护,以防备德国乃至欧洲面临地缘政治风险。
其次,德国作为欧盟弱势领袖,其领导力相对低下,凝聚力不够,只能依托美国维系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
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其政治和军事地位被剥夺的很惨,深受美国钳制。虽然依托美国的输血援助和欧共体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发展,但德国的实力还没有到以一敌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对于整个欧洲而言,德国本身只有经济优势,军事政治方面的优势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欧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它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认同和价值标准之上的,可以说是十分薄弱。这种情况下,德国作为欧盟弱势领袖,自然无法服众,不足以凝聚欧洲各国的力量。
怎么办?这就需要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出马了。
美国作为二战中新兴崛起的超级强国,对战后欧洲秩序重建起着主导性作用。虽然战后欧洲的格局和秩序经历了多方重组变迁,但美国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地缘影响力,依然牢牢控制着欧洲的政治走向,其影响力已施加到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于维系欧洲的统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欧盟虽然在货币等方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分裂倾向的加剧,欧洲各国涌现了民粹主义风潮,并且有愈发不可收拾之势,表现在经贸领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内部可谓是矛盾重重。凭借着德国的弱势领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其难度堪比登天!
这个时候,德国只能继续投靠美国。虽然美国并不真想欧洲统一,但他作为太上皇,对欧洲的全盘统驭,却在客观上压制了原先存在于欧洲内部的诸多地缘、民族、国家等矛盾,增强了欧洲的凝聚力,增强了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形态的构建,也为德国铺好了道路。没了美国这个欧洲太上皇,欧洲凝聚力必将大为松懈,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根本无从谈起。
再次,德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原来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升级和金本位复辟失败,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导权转移到了美国手中。毫无疑问,美国作为战后的超级强国,主导着全球化分工体系这盘棋,并制订了全球贸易规则,其中最重要的无非是这两条:建立以美元本位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鼓励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这是市场经济打败计划经济的精髓。
美国长期作为全球化的领头羊,以他为首,对欧洲经济的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整合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而德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也从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处。
在此过程中,德国已经习惯了由美国做大蛋糕,自己从中分蛋糕的获利模式,而德国这种外向型经济体要想发展经济,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扩张和区域化整合中,通过贸易往来中获得利益。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来的重压下,德国如果贸然摆脱美国,凭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这份全球化好处,甚至自身的经济影响范围也会大幅缩窄。
要知道,德国之所以能成为欧盟领袖,最大的资本就在于欧洲内部相对强大且稳健的经济发展态势。一旦这种优势地位丧失,德国极有可能失去各国的认同,从巅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国群殴的地步(谁让你之前当欧盟老大时给各国摊派难民和费用,搞得各国很不爽呢)。
这种情况下,德国只能抱紧美国的大腿,指望着美国继续推进全球化,自己也跟着吃肉喝汤,维持自己的欧盟老大地位。
‘陆’ 德国的手机可以随便在欧盟国家用不用中转什么的
不用,你拿着四处跑就行了,别说欧盟,你拿回中国都
可以照样打。。。不过漫游费很贵~~慎重~~
‘柒’ 欧盟敢对在欧美国公司实施报复吗
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周一签署了恢复对伊朗实施制裁的行政命令,第一批经济制裁措施从周二午夜开始生效。“任何与伊朗做生意的国家都不能与美国做生意”,特朗普7日一早就通过推-特对制裁措施进行最简明的注释。他还说,这将是“最痛苦的制裁措施,而且到11月还将升级到一个新的高度”。
就在制裁正式生效前几个小时,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敦促伊朗与美国展开谈判,而伊朗则迅速予以拒绝。伊朗总统鲁哈尼称:“如果你用刀刺伤别人,然后说想要谈判,第一件要做的事应该是先放下那把刀。”
美国《华-盛-顿-邮-报》称,特朗普政-府重启对伊制裁,使美国与其他的伊核协议签字国分道扬镳,赤-裸裸地凸显了美国及其盟国之间的分歧。欧盟说,他们将保护其公司不受美国报复,采取行动维持伊朗不被金融系统排除在外及其持续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美国国会议员的反应也呈分裂状态。民-主党议员警告说:“有重启冲突的风险,将进一步分裂我们同欧洲盟国的关系。”共和党议员则持欢迎立场,称这一举动是“给伊朗的侵略行为踩刹车”。
美国的制裁把欧盟逼到尴尬的墙角。德国新闻电视台7日评论说,伊朗核协议被认为是欧盟最大的外交胜利,所以欧盟在这一问题上只有一个答案——维持伊核协议,与美国的争端因此可能升级。
“欧洲陷入困境”,德国《威斯特法-伦报》7日评论说,欧洲会藐视美国的制裁吗?就语言来说,欧洲显示出了勇气。但行动呢?大多数欧洲公司无法躲开特朗普的愤怒,因为与美国的贸易远比伊朗更重要。
“这不只是遏制伊朗,同时也是特朗普能否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的问题”,北德广播电视台7日评论说,我们不可能想象这样的世界秩序:一方是强大的美国——传统上是自-由世界的担保人,另一方面是德国、法国、英国以及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结盟。但它看起来像是新时代的世界秩序——至少在伊核问题上如此。华盛顿的任性和专-制行动是不正当的,守信履约对它来说只是空话,最糟糕的是它对所有小伙伴的蔑视,尤其是忠诚的欧洲人。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必须在阵痛中建立新联盟。
纸老虎。
消息来自网易新闻。
‘捌’ 德国为什么遭到欧洲法庭裁决警告
欧洲法庭近日裁定,德国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水域中的硝酸盐含量,违反了欧盟有关硝酸盐含量的规定。据报道,欧盟最高法院裁定,德国政府本应为保护地下水资源采取更多更有力的措施;但在发现问题严重的情况下,德政府仍没有采取进一步的举措。目前还不清楚的是,本次判决会给德国带来什么法律后果。但若德国水质仍无改善,欧盟可以启动罚款程序。
经过一系列的讨价还价,德国政府终于在2017年颁布了更为严厉的施肥条例。其中规定了氮的上限,延长了施肥间隔,加大了施肥区同水源的规定距离。但批评者认为,德国政府的规定还远远不够。
‘玖’ 如果在德国买了合约手机,还可以退税吗
不可以。
主要因为合约手机你开不出 退税单的,怎么在海关退税呢?
关键是你无法证明你是要带出欧盟阿。
‘拾’ 英国为什么要退出欧盟 英国脱欧的三个原因
一、现实利益层面:
在欧盟的预算里,英国缴纳的比例大约占1/8,仅次于德法列第三位。但是,相比德法两国利用欧元区内的有利地位,通过欧元区内的差异化利率政策,在制造业,服务业上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反之,英国因为依然处于欧元区外,并未得到与付出相称的好处。如今,德法主导的欧盟却一下子要英国拿出20亿欧元补缴欧盟的预算。20亿欧元对英国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卡梅伦拿出这笔钱,那将会大大影响选情。所以,卡梅伦这么震怒,要搞退出欧盟公投,是有切身利益的。
二、欧盟主导权之争:
德法主导的欧盟之所以让英国补缴20亿欧元费用,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根本目的并非这20亿欧元。那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英国承担更多责任,通过承担更多责任,迫使英国放弃英镑,统一使用欧元,进入欧元区,从而断掉在欧美间骑墙的好处,一心捞取欧元区的好处。在英国人看来,一旦英国进入欧元区,相当于他们将命运主导权交给了别人。英国人和德、法等国在这方面有着极深的隔阂,这种隔阂来源于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
我们知道,统一的欧洲是一两千年来欧洲人追求天下一统的理性产物,英法两国为了争得主导权打了数百年。着名的百年战争就是在英法之间展开的,双方从1337年打到1453年,打了116年。后来,七年战争还是英国和欧洲大陆国家为争夺势力范围进行的战争,美利坚合众国就是七年战争的产物。
与德法等大陆国家相比,英国长期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是海洋殖民帝国,英国对欧洲大陆的统一或一家独大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警惕的原因是,一旦欧洲大陆整合成一个国家,那么英国在欧洲将很难再有话语权,英国不过是一个小岛,被吞并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作为孤悬于大陆之外的岛国,英国是通过欧洲大陆的分裂来获得对欧洲的影响的,也是通过分化欧洲大陆来获得自我保全的。
事实上,如今的美国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也是通过分化欧亚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势力来主导欧亚大陆的,所采取的就是大英帝国过去的战略战术。作为央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作为英国来说,不希望欧洲大陆继续进一步整合顺理成章。在这方面,英国和法、德等国存在本质性分歧。这也是为什么英国加入了欧盟,却一直保留英镑而未加入欧元区的根本原因之一。
如今,德法要通过让英国承担更大责任的方式,一步步地收缩英国的权力,最终迫使英国加入欧元区,在政治战略上是动了英国的根。面对这种情况,英国必然会反弹并试图阻止。这也是为什么20亿欧元本不该闹出这么大动静,却最终惹出这么大波澜的根本原因。如若英国爽快地同意了这20亿欧元补缴,那么接下来德法主导的欧盟就还会有更进一步的动作。站在英国角度,英国必然阻止这一切的进一步演化。
当然,站在德法角度看,英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欧盟三大国之一,如果迟迟不能加入欧元区,迟迟不能和整个欧洲站在一起,欧盟进一步推进整合就会面临巨大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所谓20亿欧元的预算补缴。法德德国主导的这一动作,是要进一步加强欧盟的权力,进一步对整个欧洲进行整合,这正是英国所不愿意接受的,也是双方冲突的根源。
看看德法两国领导人的表态,法国总统奥朗德警告英国这会损害英国的核心利益,而默克尔反击的威胁意思是,如果英国继续阻止欧盟的进一步整合,那么英国退出就退出吧。这种博弈,在未来三年的博弈将会很激烈,无论2015年英国哪个政党赢得大选,都不会改变这一格局。英国和法德等国,必然有一个沟通和妥协的过程。
三、西方主导权之争。
近代西方,一战以前一直是欧洲主导世界,虽然存在着英法长期的争夺以及后来英法德等国的争夺,但数百年来主导权都在欧洲列强手中。到了20世纪,欧洲列强的矛盾终于激化,最终闹出了一战和二战。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元气大伤,发展起来的美国乘机上位。
美国上位虽然让欧洲人有些不爽,毕竟大家都是西方,价值观相似,在全球的利益基本一致,何况二战之后欧洲亟需美国帮助复苏经济。但是,欧洲人也充分认识到,主导权易主的根本原因是内耗,通过战争统一欧洲是完全不现实的,千百年来已经证明这一点,更何况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已让整个欧洲雄姿不再。所以,二战后,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很快成立了欧共体(英国加入较晚,1973年才加入)。欧共体发展到1991年,成立了欧盟,欧元正式启动。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各成员国范围内正式发行,欧盟整合进程加速。
事实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美欧在西方主导权方面就开始存在了一些分歧,待欧盟成立、苏联解体,这种分歧明显加大。过去20余年,美欧在这方面没少暗战。1999年北约空袭并肢解南斯拉夫,其中一个目标就是针对欧元(表面上是北约东扩和帮助欧盟东扩,但实际上这也是美国借力打力遏制欧元诞生的一场战争),欧元流通因此被迫推迟到2002年1月1日才正式流通,比1999年1月1日发行欧元整整晚了3年。而且,那次发行,还是折价发行的,这就是后来欧元为何大涨的根本原因。更为严重的是,一直到今天科索沃战争对欧元都有严重阴影,这也一直是欧元区很难在国际范围内进一步替代美元的另一个原因。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后,美国实力大幅衰退,欧洲在这种情况下加速整合。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爆发后,德法借机更加快速地收缴危机爆发国的权力,欧盟整合进程明显加速。欧盟的这种整合,让美国如坐针毡。之所以如此,原因是西方资本一定会选择一个寄体,不是美国就是欧洲,若欧洲整合得非常好,那么西方资本完全可能因为美国衰落而全面返回欧洲。若真的这样演绎,美国将会丧失西方主导权。为此,美国必然破坏欧盟进一步整合的进程。
就当前国际局势,站在世界角度,美国必然分化欧亚大陆诸国,目的是维持美国对欧亚大陆的主导权和保持未来对欧亚大陆的主导能力;就欧洲地缘局势而言,站在英国的角度,如果英国要想保持对欧洲的足够大的影响力,就必须分化欧洲大陆的进一步整合。所以,在这方面,英国和美国两者战略是一致的。
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和在欧洲,英国保持其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狐假虎威”于美国,是借美国之力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分得美国主导规则下的一杯羹。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扮演着美欧中间角色,英国在二战后一直是两边通吃。如今,德法主导的欧盟,要收英国的权,断英国“狐假虎威”美国的路,这是英国所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