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战中德国炮兵工程学院的中国人
二战时期,德意志王国是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与中国所属的反法西斯国家敌对,所以,德国里面并无任何中国人。
‘贰’ 国民党时期黄浦军校共开了几期,有多少学生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学校停办,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若包括台湾的凤山陆军军官学校至今已七十八期,在大陆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人。其中1924年到1929年共培养了七期13000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而昔日的黄埔军校旧址于1988年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924年3月27日军校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11月30日第一期学生考试完毕。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645人毕业。
1924年8月14日军校举行第二期新生入学考试。11月19日,湘军讲武堂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六队。1925年9月6日毕业,计449人。
1924年10月1日第三期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不分科目。1926年1月17日毕业,计1233人。
1926年3月8日第四期开学,分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经理科、政治科,共5个科 。10月4日毕业,计2654人。
1926年8月第五期开学,所分科目同第四期。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毕业,计2418人。
第六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1926年11月黄埔地区开学,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原4400人只留800余人。1929年2月24日 毕业者为718人。1928年3月南京地区开学,开学后后收纳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共同学习。共计2269名,1929年5月15日毕业。本期学员计3634人。
第七期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
第七期黄埔部分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1928年5月复课。1930年9月26日毕业 ,计666人。南京部分于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2 月28日毕业,计852人。
1930年5月第八期招生,1931年采用德式教育。1932年3月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八期学生并入后分两个总队(武汉分校学生为第二总队)。1933年5月20日第一总队学生毕业,计305人 。11月25日第二总队学生毕业,计1240人。
1931年3月6日第九期学生入学(自该期起开始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1934年5月毕业,计654人。
第十期学生分为两批,第一批1933年7月15日 ,第二批1933年8月入学,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第一批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共计940人。第二批于1937年1月毕业,计621人。
第十一期于1934年9月开学,编为两个入伍生团。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1937年8月28日第一团学生毕业,计605人。10月25日,第二团毕业,计664人。
1935年9月28日第十二期学生入校。11月11日并入要塞炮校学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计740人。
1936年8月在南京招收第十三期学生。1938年9月16日于四川铜梁毕业,计1412人。
第十四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1月毕业于 四川铜梁,计669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1510。第六总队于1939年1月毕业成都,计1520人。
1938年1月第十五期学生入校。1940年7月21日于成都毕业,计1559人。另外代训空军学生272人。
第十六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计1597人,代训空军学生97人。第二总队于1939年1月入校,受训铜梁,1939年10月于铜梁毕业, 计1629人。第三总队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65人。
第十七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1942年4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527人。第二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1941年11月20日毕业于铜梁,计1374人。第三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1942年2月1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030人。
第十八期学生分2个总队。第一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1943年2月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600人。第二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1943年10月8日毕业于成都南校场,计1237人。
第十九期学生于1942年5月入伍,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1945年4月14日毕业于成都西校场,计902人。
第二十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 个科。1946年春并广西6分校学生入校。1946年12月25日毕业于成都北校场,计1116人。
第二十一期学生于1945年1月3日在成都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战车兵科于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毕业。1947年12月25日毕业,计2219人。
第二十二期学生于1948年7月7日在双流入伍,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 通信兵6个科。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1538人。
第二十三期学生于1949年初入学,年底解放军兵临成都,该期学生提前于12月4日毕业。除少数师生空运台湾,其余被歼。
‘叁’ 当年国军德械师有几万人
到抗战时,真正整编完成的德械师,包括26师,87师,88师与教导总队.
26,87,88三师为二旅四团的编制,满编的情况下大约39000人,
教导总队为3旅6团的编制,加上炮兵与工兵团,大约在22000人左右
‘肆’ 二战德军一个师多少人
1945年组建的国防军第十伞兵师有三个步兵团,一个反坦克营,一个炮团,一个工兵营,一个通信营,一个医疗分队,和补给单位共10700人(纸面上的数据,实际不满编,另外戈林师和后面的戈林装甲军名义上是伞兵部队,实际上法国战役后装备坦克等装甲车辆充当轻装甲师人数跟多)
开战初期德军装甲掷弹兵师标准编制:
师部:师部指挥连摩托化制图分队警卫分队(2挺机枪)
辖:2个装甲掷弹兵团
团部:团部指挥连通信排工兵排(3挺轻机枪)摩步排(3挺轻机枪)反坦克排(3门50mmPAK38)反坦克炮,3挺轻机枪)
辖:2个摩步营
3个步兵连(12挺轻机枪,6挺重机枪,3只反坦克炮,3门50mm迫击炮,1支28mmSPZB41反坦克枪)
重步兵连(12挺重机枪,6门81mm迫击炮,3门37mmPAK36反坦克炮,1挺轻机枪)
炮兵连(2门150mm轻型步兵炮,6门75mm轻型步兵炮)
自行高炮连(12门20mm高射炮)
辖:装甲营(54辆坦克)
装甲指挥连摩托化通信排中型装甲连轻型装甲连装甲维修连
辖:炮兵团
团部:气象分队通信排
辖:2个摩托化炮兵营
营部(2门150mm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通信分队校射分队3个炮兵连(4门105mm轻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重炮营
营部(2门150mm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通信分队校射分队3个炮兵连(4门150mm重型榴弹炮,2挺轻机枪)
摩托化高炮营
营部:指挥连通信分队2个摩托化重型高炮连(4门88mm高射炮,2辆20mm自行高炮,2挺机枪) 摩托化自行高炮连(12门37mm31式高射炮) 军需供应纵队
师直属部队:摩托化侦察营指挥连通信分队2个摩托化重型高炮连(4门88mm高射炮,2辆20mm自行高射炮,2挺轻机枪)摩托化自行高炮连(12门37mm牵引式高射炮)军需供应纵队
辖:机械化步兵营
营部:摩托化通信分队2个自行反坦克连(6辆Marder III Ausf M)机械化步兵连(9门50mmPAK38反坦克炮,9挺轻机枪)
摩托化工兵营
营部:摩托化野战电话连(6挺轻机枪)摩托化无线电通信连摩托化轻型通信连(2挺轻机枪)
卫生营:2个摩托化卫生连野战医院3个救护车纵队(1挺轻机枪)
师军需处:8个轻型补给纵队重型补给纵队(2挺轻机枪)2个重型油料运输纵队(2挺轻机枪)2个摩托化维修连摩托化军需供应连
师物资供应处:摩托化面包制作连摩托化屠宰连摩托化军需供应纵队
新兵营:3个步兵连(9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3门50mm迫击炮)摩托化宪兵连摩托化邮局
人员:(人)
军官512
文职100
军士2670
士兵13163
总计:16445
武器装备:
反坦克枪 50支
轻机枪 375挺
重机枪 130挺
50mm迫击炮 85门
81mm迫击炮 55门
37mmPAK36反坦克炮 34门
50mmPAK38反坦克炮 42门
75mm步兵炮 25门
105mm轻型榴弹炮 36门
150mm重型榴弹炮 12门
20mm高射炮 22门
37mm高射炮 12门
88mm高射炮 8门
火焰喷射器 12具
坦克 54辆
突击炮 14辆
装甲车 30辆
摩托车 1323辆
汽车 376辆
马车 2676辆
1944年在原残部上恢复的党卫军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有22000人,85辆坦克(其编制与其它党卫军不同)。
党卫军第二装甲师(帝国师)1941年6月19021人;1942年12月17112人;1943年12月14095人;1944年6月20184人;1944年12月18000人。
德国国防军步兵师(39年共17200人,44年12352人) 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158人,轻机枪2挺,摩托17辆,轮式车辆31辆
侦察营:625人,轻机枪25挺,重机枪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门,20毫米防空炮3门,50毫米迫击炮3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2门,装甲车3辆,摩托45辆,轮式车辆30辆,马车3辆,马213匹。
通信营:474人,轻机枪17挺,摩托32辆,轮式车辆103辆,马车7辆,马52匹。
炮兵团:2500人,轻机枪32挺,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摩托40辆,轮式105辆,马车229辆,马2274匹。
反坦克营:550人,轻机枪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摩托45辆,轮式114辆。
工兵营:843人,轻机枪34挺,反坦克枪9支,火焰喷射器20支,摩托44辆,轮式87辆,马车19辆,马52匹。
师辎重队:2300人,轻机枪30挺,20毫米防空炮8门,摩托88辆,轮式车辆253辆,马车245辆,马735匹。
3个步兵团:各3250人,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6挺,反坦克枪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50迫27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摩托47辆,轮式车辆73辆,马车210辆,马683匹。
‘伍’ 中华民国国军一个师有多少人
国军系统复杂 ,有英美派系、德国派系、日本派系 ,所以作为军队的基本单位 “师” 的成分、人数不太一样 ,千差万别 。
中央军 ,比较正规 ,一个满员步兵师有 八千人 。包括三个步兵团 、师属炮兵营、骑兵营、师属工兵营、师属运输营、师属野战医院、师属特务营、警卫连、通讯排 。
地方军阀部队 ,就都不一样 ,一个师大多是 3000 -- 5000人 。战斗力比较差 ,其中贵州王家烈部的官兵都是 “双枪将” ,几乎个个抽大烟 ,上战场 ,一触即溃 。
西北军庞炳勋部,号称军团 (相当于兵团),只有七个团 ,连军官家属不超过 2 万人 。
但是青海马家军(马步芳、马继援) ,效仿中央军编制 ,82 军满员 3 万人 ,一个师近8000人 。骑兵就有一个军(骑兵第五军) 。马家军战斗力很强 ,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 ,其凶狠顽强 ,一点也不亚于日军 。
桂系的部队 ,尤其是第七军 ,个个如狼似虎 ,是北伐、“4 · 12 ”反革命政变 、围剿苏区、抗战的主力之一 ,一个满员师接近万人 。
国军的 “五大主力” ,整编十一师、整编七十四师、机械化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 ,都是 3 万 人,一个师也是 8000 人 。
在抗日战争中打出威名的 独立九十五师 ,号称 “赵子龙师” ,满员一万人 。
在抗日战争中打出威名的 第 25 师 ,号称 “千里驹师” ,全师 8000人。
以上参考资料:【血红雪白】 、【林彪的军旅生涯】、【李宗仁回忆录】 。
‘陆’ 国民党将领中有哪些在国外军校学习过
程 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何应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阎锡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
陈绍宽:南洋水师学堂,1916年赴美国学习飞机和潜水艇操作
王叔铭:黄埔军校第一期,后到广东军事航空学校和苏联空军第二军事航空学校学习飞行。
朱绍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
何成浚:就读于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李烈钧: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
陈 仪: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第五期炮兵科,炮兵射击学校第四期
孔 庚: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
孙立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获理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另一说结业),并非网上流传是西点军校的学生。多说几句:有四个中国人曾经毕业于西点军校——曹霖生,王赓,温应星,陈廷甲。其中陈廷甲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获得战功,被授予英王乔治颁发的银十字勋章,比孙立人还早十多年呐,可惜此人未参加抗日战争。
黄仁霖:东吴大学毕业,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何世礼:英国胡烈芝军事学院、勒希尔炮兵学校、法国方丁布鲁炮兵专门学校
马纪壮:青岛海军军官学校,曾赴美国学习
蒋经国: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政大学深造
徐焕升:中央军官学校第六期,后派往德国航空学校、意大利空军专科学校深造。是“轰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许崇智: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
熊克武:日本东斌学堂
何柱国: 日本士官学校毕业
但懋辛:日本东斌学堂
曹浩森:日本东京振武学校
黄慕松: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炮工学校
蒋方震:日本士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明治天皇特赠指挥刀,打那以后日本士官学校里的中日学生分班学习.
吴光新: 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蒋作宾: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
井勿幕:东京大成中学
王树常: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
贺耀祖: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辎重科
钱大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邹作华: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盛世才: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专门部攻读政治经济学,后留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柒’ 中国第一批到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的成员名单
第一批留德学生为李鸿章所派。共有7人,即卞长胜、朱耀彩、王得胜、杨德明、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 ,均属天津海防各营内年力少壮之游击,即下级军官 。
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远赴德国的留学生要追述到光绪初年,选择德国作为军事留学生的目的地源自清朝对德国军事的推崇 ,中国对德国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则是逐步形成的。1861年第一个《中普条约》签订,19世纪70年代中德双方互派外交使节,1873年随着王韬《普法战纪》的出版,中国对突然崛起于欧洲的德国越发产生了浓厚兴趣 。从ZZ地位来看,李鸿章认为“德国发奋为雄,其军政修明,船械精利,实与英 、俄各邦并峙”。而从地理因素上分析 ,“该国距华较远,并无边界比连”,在两国关系上“亦无传教与贩卖洋药等事”,且“该国素敦友谊”, 因此,“亟应及时联络,师彼长技以助我军谋” 。洋务派人士最初对德国的军械制造和军事教育颇为青睐 。左宗棠在1874年3月22日的《与沈葆桢书》中便认为 :“愚见布乐斯(普鲁士)近出后膛螺丝开花大炮 , 精妙绝伦,最为利器。……实为洋中所罕见 , 似可乘遣赴各国使,亦到布乐斯讲习制炮造子弹之法。”李鸿章则对德国的军事学院盛赞有加 , 称其“为发展德国作战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德国海陆军培养了一代代杰出军官和军事领袖” 。当然, 除了军事知识,德国的普通教育也受到有识之士的推崇 。
除此之外,清朝看好德国还有另一层原即希望抵消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所产生的那种对清朝的不利影响 。1896年后,中国留日学生急速增加,1902年人数甚至超过留学欧美学生的总和。1902年,中国驻日公使和留日学生之间发生摩擦 。特别是留学生在学习之余谈论时事政治 ,秘密支持和展开反清活动 。清朝越来越担心这些学生回国之后传播GM思想 最终会危及其统治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清朝中的一些亲欧派人士开始转向欧洲 ,欧洲逐渐代替日本成为各地派遣留学生的主要对象国 。其中以湖广总督端方为最 。在德国人眼里 ,他并不盲目尊崇日本 ,而是崇尚德国的军事、科学和技术,主张发展德国在湖广的影响。
早期留德学生主要“学习水陆武备,此外专意语言文字,其余各种学问均未能涉及”。光绪二十五年“同文馆原奏”提出应注重学习西洋的农、工、商、矿等实业。然而就赴德学生而言,学科分布状况并无根本改变 。坚甲利兵思想仍充斥于大员的头脑之中 , 加之德国以军事尤其陆军见长 ,因此留学生派遣仍以军事学员为主 。根据驻德大使杨晟的奏报 , 光绪二十二至三十二年70名登记在册的留德学生中,在军校学习的学生为38名,学习制造技术的17名,其余的分别学习矿学 、 法律学 、 电学和德语语言文学 。由湖北选派的留学生清一色地学习“马队、步队、炮队和工程队”, 以及军械制造技术 。而21名江南学生也皆“习陆军” 。而在荫昌所奏报的77名留学生中, 所攻科目也以军事和理工为主 ,但也有学美学的,进柏林文科大学的有7名。
洋务运动时期送往德国的第一批学生7名 , 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三人学有所成,1879年回国后经李鸿章面试,认为“所习步队、技艺、纪律尚为娴熟”,又据李凤苞鉴定,“该弁等在洋均各谨守礼法 , 见重于外人,营哨教习均具考语信凭 , 是其材器颇堪造就”。因此授予查、连二人五品蓝翎,“以千总尽先补用”。而袁雨春则“以守备尽先补用”,并赏换花翎军功。三人均留于直隶 , 仿照德国之制, 训练新军。
清朝留德学生归国后作为群体所做的贡献不如留日学生,后者为反清提供了骨干力量; 其贡献亦不如在科学技术领域独占鳌头的留美学生 。清朝留德学生中卓有成效者并不多。1903年派往德国的湖北学生马德润在柏林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头衔,而宾步程曾担任过湖南专门学校校长。朱和中1912年归国,任南京陆军参谋部第二局局长,曾翻译过《 德国宪法 》一书。胡均1911年前回国, 1912年担任北京大总统府秘书。在早期留德生中段祺瑞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叱咤风云的人物,成为北洋三杰中的"北洋之虎" 。
‘捌’ 国民党一个师多少人
八千到一万多。
国军系统复杂 ,有英美派系、德国派系、日本派系 ,所以作为军队的基本单位 “师” 的成分、人数不太一样 ,千差万别 。
中央军 ,比较正规 ,一个满员步兵师有 八千人 。包括三个步兵团 、师属炮兵营、骑兵营、师属工兵营、师属运输营、师属野战医院、师属特务营、警卫连、通讯排 。
地方军阀部队 ,就都不一样 ,一个师大多是 3000 -- 5000人 。战斗力比较差 ,其中贵州王家烈部的官兵都是 “双枪将” ,几乎个个抽大烟 ,上战场 ,一触即溃 。
西北军庞炳勋部,号称军团 (相当于兵团),只有七个团 ,连军官家属不超过 2 万人 。
但是青海马家军(马步芳、马继援) ,效仿中央军编制 ,82 军满员 3 万人 ,一个师近8000人 。骑兵就有一个军(骑兵第五军) 。马家军战斗力很强 ,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极强 ,其凶狠顽强 ,一点也不亚于日军 。
桂系的部队 ,尤其是第七军 ,个个如狼似虎 ,是北伐、“4 · 12 ”反革命政变 、围剿苏区、抗战的主力之一 ,一个满员师接近万人 。
国军的 “五大主力” ,整编十一师、整编七十四师、机械化第五军、新一军、新六军 ,都是 3 万 人,一个师也是 8000 人 。
在抗日战争中打出威名的 独立九十五师 ,号称 “赵子龙师” ,满员一万人 。
在抗日战争中打出威名的 第 25 师 ,号称 “千里驹师” ,全师 8000人。
(8)国军留学德国炮兵学生多少人扩展阅读:
二战时国军一个标准师的编制
步兵师:
3个步兵团3000人。
1个炮兵营700人、18门75毫米野战炮。
1个辎重营900人。
1个工兵营900人。
1个师部营1000人,师部,师参,骑兵连,警卫连,宪兵连,卫生连,2个徒手补充营等。
全师满员12500人,战时加强苦力补充兵5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