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人怎么走向世界大战

德国人怎么走向世界大战

发布时间:2022-05-12 15:23:54

1. 德国巴掌大点的地方,为什么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是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德国在欧洲各国中的领土面积中是比较大的,但是和中国,美国这样的国家比就显得的太小了。但就是这么一个领土面积还没有新疆大的地方,却能够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打的欧洲各强国毫无还手之力,德国是凭什么有这么强的能力呢?

德国主要是由日耳曼人种构成,在历史上也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还在和欧洲各国进行战争,终于在1871年统一了德意志帝国。德国统一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分奋发图强,积极的发展工业,开展教育,德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德国的实力强大以后,当时海外的广阔殖民地已经被欧洲各国侵占,于是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企图和欧洲其他国家争夺海外殖民地的控制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德国遭到了重创,国家只能允许保留十万军队,不能发展进攻性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双方来讲都不是什么正义战争,而是海外利益引起的战争。一战的耻辱一直埋在德国人的心里,德国的国力恢复也很快,并迅速发展成了欧洲第一工业大国。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发危机发生,德国法西斯势力抬头,希特勒上台施行独裁统治。

由于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太大,所以欧美各国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过来,也无暇顾及德国的动作,而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却恢复很快,德国趁着英法等国陷在经济危机中自顾不暇,开始迅速扩充军队。更为可怕的是,希特勒还煽动起了德国的民主主义情绪,而英法等战胜国目睹了一战时的惨状,根本不敢再发动大规模战争,一味的对德国的侵略行径忍让,最终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各国措手不及,一战时辉煌一时的法国不到一个月就举国投降。

2. 为什么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人挑起的

日本和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许多人认为:协约国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使欧洲避免另一场战争。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一条约的初衷。 一纸和约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特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奥兰多回国后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 姑息养奸 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的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要维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若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们中哪一个没有过类似侵略行径呢?此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这之后,法西斯国家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在世界各地频繁侵略,

3. 为什么说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把德国拖进了世界大战的深渊呢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搭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快车很快成为了欧洲强国。尤其是威廉二世成为德国皇帝后,极力推行扩张的世界政策,从此欧洲的均势失衡,再不平静。随着德国的扩张野心和行动的膨胀,也使英法等老牌帝国开始忧心忡忡。如此德国与英法俄之间矛盾日益尖锐起来,但德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并无丝毫收敛之意,矛盾继续发展,所以一场大战正汹涌而来。

对外政策的演变

俾斯麦早在国内狂热势力要求扩建海军、谋求扩张世界时就曾表示:“德国在拥有世界第一陆军时,再进一步扩大海军,只会将自己的国家推向众矢之的,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由此可见,俾斯麦对时局冷静、明智而准确的判断。然而,俾斯麦辞职以后,威廉二世以及那些狂热的支持者早已把这一忠告抛到了九霄云外。最终德国人的军事冒险让当时的世界秩序难以维计下去,德国滑进世界大战的深渊,得到的是那个让他们无法接受的《凡尔赛条约》。

4. 一战后,德国为什么能迅速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当时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三个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国家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一场全球性的大战。作为二次大战的主要力量,德国在整个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战争准备差不多的时候,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来解决德国国内的发展问题,德国开始尝试性的进攻毗邻的弱小国家,以期得到更多的土地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而这一时期作为当时主要力量的英法等国采取了绥靖政策,放任德国对于他国的侵略。最终助长了希特勒及其纳粹德国的嚣张气焰和政治野心,开始大规模侵略其他国家。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全面爆发。

5. 看希特勒是怎样一步步发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许多人认为:协约国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使欧洲避免另一场战争。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一条约的初衷。

一纸和约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特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奥兰多回国后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

姑息养奸 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的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要维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若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们中哪一个没有过类似侵略行径呢?此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这之后,法西斯国家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在世界各地频繁侵略,最终将世界推入了大战的深渊!

“绥靖政策”将世界推入大战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凭借手下能臣沙赫特(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经济才能,德国的经济实力几乎发挥出了全部的潜能。但是,饱受《凡尔赛和约》制裁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战爆发的1939年,德国人还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法西斯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险孤注一掷,但又不断得手,从而将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几乎灭绝人类的世界大战中去呢?答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没有此时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所奉行的“绥靖主义”,希特勒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个跳梁小丑而已。那么,英法等国是如何“绥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与国内民族主义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时,纳粹党人赛斯·因夸特在德国的支持下就任奥地利总理。当晚9时10分,赛斯·因夸特发出电报,请求德国援助。但希特勒早在当晚8时45分就已命令德军进军奥地利。3月13日,奥地利正式并入德国。其实,当时德军在入侵之前根本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其车辆有70%在路上抛了锚。

德奥合并,更准确地说是德奥合并的方法和结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战的路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被这种胜利的情绪所感染。

在这之后,他以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当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给予其境内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拥有几十个师、数十万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装备还是比较精良的,其战斗力足以抵抗德国军队的入侵。但这支雄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压力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出行,赶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别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据会议记录,张伯伦没有问过能否保持一个领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也没有问过这对西方列强会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影响,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了希特勒。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慕尼黑会议上的另一个“绥靖主义”者。在9月18日的会议上,法国总理达拉第力图使英国人相信:希特勒是个诚实办事的人,他在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后,绝不会再寻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张伯伦则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现在向他们提出的建议并确定不会同时发生军事政变的话,英王陛下政府准备参加拟议中的保证。”达拉第的一句话把英国推进了世界大战,而张伯伦的一句话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难的深渊。

9月29日,张伯伦与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签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协定的内容,还告诉他们:“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返回伦敦,面对机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张伯伦不禁高喊: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将伟大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

但是,没过多久,法西斯的炸弹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日对英美宣战,大战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

6. 德国为何要开启两次世界大战,目的是什么,真的只为扩大地盘吗

德国开启两次世界大战的真实目的,要说都是为了扩充地盘也并不为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目的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对于发动战争的德国来说,其主观要求非常相似:国土、资源、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主要是德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在短时间内超越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越成为了欧洲主要工业国家,从而对当时的英法等主导的世界秩序日益不满,欲望促使之下最终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早在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发起德意志统一战争时期,就与当时欧洲霸主法国发生了冲突,进而引发了“普法”战争。这场战争本是一次自卫战争,但后来转化成为入侵战,法国大败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德国,还赔偿了50亿法郎。正是经由这次战争,德国才真正转变成为欧洲主要工业大国,更建立起了第二帝国,在国主与国民的雄心壮志和野心膨胀之下,终于在20世纪初期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大战前期,也就是1914年8月,整个德国人民都欣喜若狂,甚至包括当时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内的德国士兵们都极其兴奋。德皇甚至骄傲的宣称整个德国国内的各党派斗争已经结束,他说:“我不再认识党派,我只认识德国人民”。

看得出来,野心勃勃的希特勒早就开始谋划对世界的进攻了!而刚刚上任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还在为讨好希特勒而溜须拍马,殊不知“养虎为患”的道理。因为但泽被英、法割给了波兰当做出海口,德国把此事看成自己的一块心病,也正是以此为由,德国首先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名义上就是夺取自己的但泽出海口。

德国的这一举动才彻底惊醒了英、法等西方国家,这毕竟是武力夺取自己的既得利益,并威胁了这些传统强国的地位,焉有不战的道理。于是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又一次从欧洲肆虐!

7. 希特勒德国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当时正值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无可避免地遭到毁灭性的经济打击。当时的美国由罗斯福执政,实行了“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走出金融困境。而德国则不同,那时希特勒的纳粹党抬头,利用各个阶层对现政权的强烈不满,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号,煽动复仇主义和种族主义情绪,发动强大的蛊惑宣传活动,在混乱中扩大了自己的群众基础。1933年希特勒上台,最后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转嫁到战争身上,伙同日本和意大利,一起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我记得应该差不多是这样了吧,有错可别怪我哦~

8. 德国靠什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支撑着他的国民经济那时候德国人生活的如何

二战爆发前德国民众的生活是比较糟糕的,因为一战战败,德国被战后赔款压得抬不起头,民众生活自然不好。如果生活好,希特勒也不可能上台。。。民众生活不好,才会期待国家对外扩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宣扬对外扩张和德国种族最优论的希特勒才会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但是德国毕竟是老牌的西欧强国,工业底子还在,但海军被一战战败条款限制,非常弱,陆军和空军都还有相当不错的实力。
德国人杀犹太人,有希特勒的个人因素,也有民众的因素。首先,犹太人在德国不受欢迎是肯定的。犹太人常年没有自己的国家,但其较好的经济头脑使其在各个国家都混的不错。外来而且富裕的人肯定会受到本地人的讨厌的。。。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德国人抓犹太人,波兰本地人都一个个的在路边向犹太人扔垃圾,可见犹太人不受欢迎是肯定的。。。另外希特勒的个人意愿也占很大因素,首先希特勒上台的一个对国民宣传的承诺就是日耳曼人是最高等的种族。这种承诺得到国民的强烈支持,其杀犹太人就肯定不会受到反对。虽然德国民众不是全体知情,但至少执行其决定的德国军人都是支持的。

9. 两次世界大战为何都因德国而起,谁塑造了德意志民族的好战基因

德国人之所以好战,是因为他们的祖先就带有这日耳曼人的血统。而日尔曼人是随着大迁徙,游牧到的西欧。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战斗,那么这一传统就被延续了下去。再者该民族在早期是在罗马统治下的,但之后就被四分五裂,由于众多诸侯国的存在,使得德意志民族一直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正是这种长期的分裂让他们极度渴望统一,而之后的统治者利用了这一特点,使得之后的两次大战都由他们发起。

所以,德意志民族所具有的好战特性是和他们整个民族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因为缺乏统一性,所以他们更想要抱团。

10. 为什么两次世界战争都是德国发起的呢

俗话说,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都是德国,也都是有着必然原因。

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德国,一直都处在分裂的状态之中。当时,盘踞在德国土地上是三百多个封建邦国,这些邦国各自为政,使得德国都是一片涣散,无法与欧洲的老派强国英国与法国争高下。

由于战败使德国饱受了战争的创伤,可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给德国冲击更加巨大,却也为希特勒上台制造了机会。希特勒上台之后,也了解德国民众对德国战败之后《凡尔赛条约》的压抑情绪,于是借此发动战争来重新获得德国在一战之前在世界占有的利益。

再加上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希特勒也只能采取“以战养战”,大力发展军备扩大就业,借此推动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当德国扩充军备制造的军事武器如果不在战场上,也是无用武之地,于是德国只能闪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阅读全文

与德国人怎么走向世界大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