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是如何投资一战的

德国是如何投资一战的

发布时间:2022-05-13 23:06:13

⑴ 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是如何用20年时间成为欧洲霸主的

从1918年一战结束,到1939年发动二战,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用了短短二十年时间便再度成为了欧洲霸主,竟然再度拥有了发动二战、挑战其他欧洲列强的实力。那么,一战后的德国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国虽然是一战战败国,但科研能力工业体系仍然强大

1918年11月11日,随着德国正式宣布投降,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虽然在经济、领土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损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强大的工业体系,却为未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么出色?我们以人们津津乐道的诺贝尔奖来举例,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在此期间一共获得了18个诺贝尔奖,这个数字大家或许有些模糊,但横向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恐怖。同一时期,法国获得了16个,同属老牌帝国的英国只有5个,此外瑞士4个、意大利4个、美国3个、西班牙2个。

德国在工业经济领域的表现同样极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经济奇迹”期间,德国的工业能力便已经排名世界第三,凭借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德国到1913年时,经济总量便已经占据全球的14.8%,这已经超越了老牌帝国英国的13.6%,仅次于美国的32%。而在贸易领域,一战前的德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仅次于英国。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时任美国总统胡佛表示,延期偿付权根本与债款无关;延期偿付权届期后,德国的仍要按杨格计划的规定赔款。但以上计划最后都全数失败,德国再也没有进行任何赔偿,纳粹党上台以后,更是不承认任何赔款,杨格计划遂告终结。

⑵ 德国怎样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

德国 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 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农业生产下降了30%大批小农破产,佃农人数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 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 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连德国最重要的银行之一达姆实达特国名银行于1931年7月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 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前深刻和空前剧烈的经济危机给德国以致命的打击,危机高峰期时的1932年一年中,德国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近一半,危机时期,德国失业者使用废旧物品搭成住房,而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希特勒上台后推行: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幷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幷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幷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幷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幷太幷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幷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幷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幷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幷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幷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幷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幷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幷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幷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幷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幷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幷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幷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幷度,增幷加和提高国幷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幷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⑶ 德国为什么要发动一战

德国发动一战的原因是为了打破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英国依靠殖民地系统,取得了对世界秩序地掌控。与德国相比,英国的本土也可以被称作小国,但是因为有着空前的广袤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上有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各种原料,殖民地的原料和人口将英国这个小国拖成了世界第一强国,曾经强大的日不落帝国。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实现统一后,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德国开始走在英国前面,国力大增,与英国形成激烈竞争。在海外殖民活动中,作为后来者的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英国也展开激烈角逐。德国要想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必须争夺海上霸权。

(3)德国是如何投资一战的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体上讲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从更深层次看是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产物。几个世纪来西方列强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扩张,遵循的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则。一战正是这种丛林规则发展到极致的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就是帝国主义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国家长期殖民扩张和争霸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大肆进行殖民扩张,竞相掠夺弱小国家和地区,瓜分势力范围,构建殖民帝国。

⑷ 一战德国为实现自己的目的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德国拥有大量的人才,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
1.他们对英法的仇恨让他们不断的努力,而且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
4.同时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5.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
6.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⑸ 一战后德国重建的资金是哪里来的,是谁在资金上扶持了希特勒的德国

虽然 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削弱,但本土并没有遭到太大破坏,各种基础设施等国家基础都还在,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众多! 大量美国资本涌向德国,德国人得到了美国的巨额贷款和投资,而英法需要德国还债,所以英法也不得不扶持德国经济!后期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德国进行现代武器装备的研发。

⑹ 德国发起一战,二战的原因

一战前,英国和德国就相当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属于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的超级大国.

当时德国的陆军规模世界第一,比英法加起来还多;
海军规模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
工业实力占全世界9%,仅次于美国.
撇开其他不说,光数量就可以压死英国以外的任何国家.

但是德国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却缺乏进一步发展工业和人口的空间,由于历史原因,也缺乏一个世界霸主应有的全球战略基地.可以说是顶级功夫,却只能在武馆里当教练.
一是由于帝国建立得晚,殖民地少,缺乏海外基地,难以随时像英法一样对干涉自己霸权的情况作出快速反应,二是由于地处欧洲中央,周围周围都被其他列强占得满满的,本土也缺乏扩展空间.

德国在一战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肢解掉法国和俄国,孤立英国,确保自己君临欧洲,计划中的【大德意志】领土从法国的亚琛一直延伸到中东的巴格达,全境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盛时期还要大,跨越亚欧非三洲.
至于海外殖民地的扩展,在一战前的计划中提到一些,但是不多,看来威廉是打算先拿下欧洲,在和英国人抢殖民地的.

二战时期,希特勒也是有扩大土地和人口的计划,不过更多计划的是殖民地和附庸国,对本土版图的计划很少.
希特勒发动二战还有一个后发原因,他是按照鲁登道夫的《总体战》规划,靠国民经济军事化来让德国度过经济危机的,也就是说如果到41年再不发动战争,德国的经济就会面临另一场危机.

总体来说,虽然德国在二战中表现比一战好,但整体的战略规划是不如一战的,受外界影响的步骤太多,比如在日本内乱中,支持南进的统制派最终清剿了支持北进的皇道派,这就严重影响了希特勒原本夹击苏联的计划.

⑺ 为什么一战二战都是由德国发起的

因为德国要争夺大陆(殖民地)霸权或者世界的领导权。

矛盾的焦点就在两个霸权,殖民霸权和欧洲大陆的霸权,这两霸权一个在英国手里,一个则在法国和德国手里反复交替。

德国是资本主义后起的新兴国家,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德意志帝国建立的时候,他们发现世界上的殖民基本已经被分割完,欧洲大陆上的对手法国又逐渐恢复国力,更是一个殖民地大国,整个北非几乎都被它掌握。

这时的德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世界强国英国,而德国的工产品急需市场,工业需要原料。德国自然而然要向英国日不落帝国发起挑战,加上法国,俄国都成了他们的目标。

至于二战这和一战有关,德国因为一战是战败国,签订了条件极为严苛凡尔赛条约,这个条约几乎扼杀了德国的未来。

德国失去八分之一领土和十分之一人口,16%煤产地和近一半的钢铁,所有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赔偿1320亿马克,法国更趁机占领了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直接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崩溃,这对德国打击很大。

凯恩斯评价称凡尔赛条约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残的暴行之一。

加上1929-1933年那场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德国经济更是陷入了人间地狱,这种情况下,激进民族主义抬头,法西斯上台,战争不可避免。

(7)德国是如何投资一战的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

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阅读全文

与德国是如何投资一战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1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2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