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国有什么标志性建筑
新天鹅堡:(英语: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u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
(1)德国建筑是什么风格的名称扩展阅读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2229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⑵ 德国有什么地标性的建筑
勃兰登堡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市中心,最初是柏林城墙的的一道城门,因通往勃兰登堡而得名。现在保存的勃兰登堡门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自滑铁卢战役以后,勃兰登堡门逐步成为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国家的标志。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一直到1880建成,经过了七个世纪,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而且绝对忠诚于原定计划。它以轻盈,雅致着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新天鹅城堡,又名“白雪公主城堡”,是座白墙蓝顶的神话城堡,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它就像从童话里搬出来的一座城堡。这座城堡由于白色城堡耸立在高高的山上,其四周环山和湖泊,所以一年四季,风光各异。
⑶ 德国大教堂是属于什么风格的建筑请知道的哪位大人告诉我一下~谢谢~~
哥特式建筑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菌-威斯特清伦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着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雄伟的哥特式建筑,有轻盈雅致的教堂内景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⑷ 德国的建筑是什么风格有哪些值得去看
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各地的建筑是与其他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罗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建于不同时代的教堂,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比如地处南德巴登-符滕堡州的弗赖堡大教堂,建于1340年,是哥特时期(1200~1500年)欧洲最精湛的、最有魅力的建筑,它与科隆的圣·彼得大教堂(始建于1400年)同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这种建筑整体直线向上,塔尖直指苍穹,给人一种要摆脱尘世一切重负的感觉。罗曼式的建筑风格是外表轮廓分明,门窗和拱廊采用半圆型、桶型或交叉拱顶,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感觉。塔高96.75米的施佩耶尔的纪念教堂就是德国最大的罗曼式建筑。作为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尔修道院的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顿附近的维斯教堂。这种建筑外表华丽、线条曲折多变、光线阴暗光分,整体建筑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无忧宫”可称得上是洛可可式建筑的一颗明珠。
⑸ 德国的建筑特点有哪些
德国的建筑通俗讲有以下特征:
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看高高的尖顶,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
有些城市建筑型制和形式稍稍整齐一些,它们的尖顶格外锋利,格外高,像出销的剑。临街的市房,下层为商号、作坊,上层为住宅,经常以山墙为正面,彼此紧靠,形成锯居式的街立面。山墙上有几层窗子,安有尖塔和花饰,房顶上有好几层阁楼。16世纪后,受意大利影响逐渐明显,柱式被广泛采用,构图趋向整齐,风格趋向一致。德国南部建筑大多为北意大利式样,西北部比较接近于荷兰式样,北部较多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传统。18世纪后,德国建筑移植了法国建筑艺术,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这些建筑部具有独创性,有强烈的德国特色,室内装饰达到很高的水平,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题材和手法与墙式混合任一起,变得毫无节制。哥特复兴运动在德国比较活跃,哥特复兴建筑在德国也相当流行,如科隆大教堂等。古典复兴建筑在德国一些重要城市也很盛行,它们的主体是仿古希腊雅典卫城山门的建筑风格,有的地方还采用了古罗马建筑的手法创造出德国建筑特有的风格。在法兰克福的中心广场可以看到具有德国特色的建筑群。以棕红、褚石为主的墙体配以白色相间的线条,构成方格立面,色彩鲜艳,与以单一的灰黄色石头为墙体主色调、崇尚各种装饰墙雕的其他欧陆风格的建筑有明显的不同。凯撒大帝是德国的一个象征人物,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前摆放凯撒大帝的塑像,也是德国建筑的一种风格。总的来看,欧洲城市的建筑风格都比较类似。
⑹ 欧洲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欧洲建筑风格很多,如: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拜占庭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法国建筑、巴洛克建筑、罗曼建筑、洛克克风格、文艺复兴建筑等。
1、希腊式建筑
希腊式建筑辨识度还是挺高的,三角形的门楣是最显着的特征。古希腊的建筑艺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及柱子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
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⑺ 德国科隆大教堂被称为什么风格的建筑艺术典范
德国科隆大教堂被称为哥特式的建筑艺术典范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⑻ 德系建筑风格有什么类型
德国建筑是指德国的建筑,在德国,建筑风格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而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
⑼ 世界各国家的建筑风格
1.按国家(民族)和地区分
欧洲建筑风格 中国风格、日本、新加坡风格、英国风格、法国风格、美国风格、等。
常用一个地区概括,如:欧陆风格、欧美风格、地中海式风格、澳洲风格、非洲风格、拉丁美洲风格等2.按建筑物的类型分
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写字楼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其他公共(如学校、博物馆、政府办公大楼)建筑风格等3.按照历史发展流派分
(1)古希腊建筑风格,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300年
(2)古罗马建筑风格,约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65年,罗马建筑风格正是欧洲建筑艺术的重要渊源
(3)欧洲中世纪建筑风格,公元400年至1400年,封建领主经济占统治地位,城堡式建筑盛行
(4)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公元1420至1550年,建筑从经验走向科学化,不断冲破学院式、城堡式的封闭
以上四类可称为古典主义建筑风格(5)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这一风格曾三度出现,最早一次是1750至1880,它是欧洲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体量宏伟,柱式运用严谨,而且很少用装饰。另一次出现在1900-1920年,带有一定的复古特征。第三次出现在1982年,其主要特征是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并加入新形势,这一风格在当今世界各国颇为流行。(6)现代评论风格,1960-1975。缘自西方60年代兴起的“现代艺术运动”他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建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外观宏伟壮观,很少使用装饰。(7)后现代主义风格,亦称“后现代派”,1980年开始出现。这一风格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引进了装饰花纹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鉴不同的时期具有历史意义的局部,但不复古。4.按建筑方式来分
(1)哥特式建筑风格。
盛行于众世纪1050-1550,以宗教建筑为多,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缛的装饰,形成统一向上的旋律。(2)巴洛克建筑风格。
1600-1760,他是几乎最为讲究华丽、装饰的一种建筑风格,即使过于繁琐也要刻意追求。(3)洛可可建筑风格。
1750-1790,主要起源于法国,代表了巴洛克风格的最后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运用半抽象题材的装饰。(4)木条式建筑风格。一种纯美洲民居风格,主要特点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结构。(5)园林风格。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这种风格在深圳场当作概念炒作,其特点是通过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栽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化,并围绕建筑营造园林景观。6)概念式风格。
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流行,其实是一种模型建筑,它更多的来余人的想象,力求摆脱对建筑本身限制和约束,而创再出一种个性化色彩很强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分类解析1.欧陆风格。
“粉红色外墙,白色线条,通花栏杆,外飘窗台,绿色玻璃窗”,这种所谓欧陆风格的建筑类型,主要以粘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符号为特征,反映在建筑外形上,较多的出现山花尖顶、饰花柱式、宝瓶或通花栏杆、石膏线脚饰窗等处理,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在色彩上多以沉闷的暗粉色及灰色线脚相结合,另外,这一类建筑继承了古典三段式的一起表象特征,结合裙楼、标准层及顶层、女儿墙加以不同的装饰处理。2.新古典主义风格。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线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轻松、清新、典雅的气氛,可算是“后欧陆式”较之前者则又进一步理性。目前国内这种建筑风格较多,属于主导型的建筑风格。3.现代主义风格。
代风格的作品大都以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没有过分的装饰,一切从功能出发,讲究造型比例适度、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强调外观的明快、简洁。体现了现代生活快节奏、简约和实用,但又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4.异域风格。
这类建筑大多是境外设计师所设计,其特点是将国外建筑式“原版移植”过来,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同时又带有其种种异域情调空间。5.普通风格。
这类建筑很难就其建筑外观在风格上下定义,他们的出现大概与商品房开发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环境或开发商的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开发实力有关。建筑形象平淡,建筑外立面朴素,无过多的装饰,外墙面的材料义务细致考虑,显得普通化。6.主题风格。
主题型楼盘是房地产策划的产物,2000年流行一时。这种楼盘以策划为主导,构造楼盘的开发主题和营销主题,规划设计依此为依据展开。建筑风格-洛可可特点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洛可可一词由法语rocaille演化而来,原意为建筑装饰中一种贝壳形图案。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洛可可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显得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纤巧、精美又浮华、繁琐,别称为“路易十五式”,一度风靡欧洲。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多用自然题材作曲线,如卷涡、波状和浑圆体;色彩娇艳、光泽闪烁,象牙白和金黄是其流行色;经常使用玻璃镜、水晶灯强化效果。洛可可风格装饰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亲王沙龙(1722,让·奥贝尔设计)、巴黎苏比斯饭店的沙龙(1732,热尔曼·博夫朗设计)和德国波茨坦无愁宫。而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被路易十五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洛可可世俗建筑艺术的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它日益排挤了巴罗克那种雄伟的宫殿建筑。在这里,个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宫廷社会打扰,自由发展。例如,逍遥宫或观景楼这样的名称都表明了这些府邸的私人特点。尤金王子的花园宫就是一个节奏活泼的整体,由七幢对称排列的楼阁式建筑构成,其折叠式复斜屋顶从中间优美匀称地传至四个角楼的穹顶处。上面有山墙的单层正厅具有几乎是中产阶级的舒适,两个宽展的双层侧翼则显示出主人的华贵,却又没有王公贵族的骄矜。两个宽度适中的单层建筑介于塔式的楼阁之间,而楼阁的雄伟使整个建筑具有坚固城堡的特点——总之,极为不同的建筑思想,却又统一在一种优雅的内在联系中。正是这种形式与风格简直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漫不经心的配置,清楚地体现出了洛可可艺术的精神。 北美风格
北美建筑风格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几乎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后裔都有,带来了各种各样建筑风格,其中尤其受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以及美国各地区原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它们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适应各种新功能的住宅形式纷纷出现,各种绚丽多姿的住宅建筑风格应运而生。因此美国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国际化倾向。美国的建筑,尤其是住宅,是集当今世界住宅建筑精华之大成后,又融合了美国人自由、活泼、善于创新等等一些人文元素,使得其住宅成为国际上最先进、最人性化、最富创意的住宅。 今天介绍的北美风格就是一种混合风格,不像欧洲的建筑风格是一步步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它在同一时期接受了许多种成熟的建筑风格,而相互之间又有融合和影响。 西班牙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是以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为前提的,西班牙作为欧洲最早脱离中世纪的国家,所掀起的航海运动导致了新大陆的发现,并直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加泰罗尼亚地区是西班牙境内最早有现代建筑运动的萌芽地区,其中的巴塞罗那建筑和高迪建筑成为了西班牙建筑风格的主要组成部分。 巴塞罗那的建筑特色 从1830年起,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就开始了工业化道路;到1880年,巴塞罗那已经成为西班牙工商业重镇,并于1888年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博览会,树立了它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工业化城市中,现代建筑的萌发是必然的。因此,加泰兰主义的建筑多半集中在巴塞罗那。在这一时期,巴塞罗那形成了很鲜明的建筑风格。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些建筑仿佛从传统的古典形式中走来,但是却少了繁琐,具有建筑形式趋于简化、注意应用新技术的现代派建筑特征;二是按照西班牙的传统,建筑物的装饰及雕塑成分和建筑结构同等重要。 高迪的建筑特色 在上述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在这片土壤上诞生的高迪建筑,处处结合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高迪的建筑作品无论是宅邸和公寓,还是教堂和园林建筑,都表现出别出心裁的独特创造,他的很多作品被后世所推崇和借鉴。最有名的是他在巴塞罗那设计的两座公寓:巴特罗公寓和米拉公寓。这两座公寓都以造型怪异而闻名于世。巴特罗公寓的墙面有意模仿溶岩和溶洞的状态,阳台栏杆犹如假面舞会的面具,屋顶突出部位形状各异,屋脊如带鳞片的兽类脊背。米拉公寓则墙面曲折不平,屋檐和屋脊呈现波浪形。建筑模仿被水侵蚀了的岩体,海面式的墙面更富于动感,阳台栏杆扭曲如同岩体上的杂草。
⑽ 世界上最着名的几大建筑风格是什么
1、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2、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3、洛可可式建筑风格(Rococo Style),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
4、古罗马建筑风格产生在亚平宁半岛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发扬光大,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主要的成就是万神庙和巴西利卡类的建筑。古罗马的拱券技术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为石材建筑的大跨度提供了条件,同时对古希腊柱式进行了改进,出现了券柱式这在今后欧洲的建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5、后现代主义以复杂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现代主义的简洁性、单一性。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等设计手段,以模棱两可的紧张感取代陈直不误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杂乱取代明确统一,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多元化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