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德国军舰貌似没有弦号为什么
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二战时期,德国在整体战略上是重陆军而轻海军(这也跟德国是个大陆型国家,军队主要是以打陆战为主)有关。
另一方面,就海军自身来说,在列强们看来,只有类似巡洋舰、战列舰、航母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才能算得上是“军舰”,小型舰艇(比如驱逐舰、扫雷舰、潜艇等)几乎是没资格称之为“舰”的。加之当时的德国海军,大型水面舰艇数量稀少,所以,像巡洋舰、战列舰就直接以“舰名”冠之,只有“小型舰只”(如驱逐舰和潜艇)才通常以编号(舷号)冠之。比如驱逐舰以“Z+数字”、潜艇以“U+数字”命名等。
另外,当时的日本,虽然是海军强国,但在其舰艇舷号的使用上,多少也“效仿”了德国的做法(一般只喷涂舰队号而没有舷号,有的则直接在船舷喷涂舰名)~
2. 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的详细基本数据
俾斯麦号战列舰寿命非常短,只有9个月的时间。该舰完成于1940年8月。1941年5月,由于原计划和它一起偏队的提尔皮茨号舰没有准备好而改和尤金王子号巡洋队,并突围进入大西洋。该舰因为迅速击沉前号来拦截的英国胡德巡洋舰而达到传奇般的程度。从那时开始便成为攻击目标舰,在经历了史诗般的72小时被追猎过程之后,最后以其沉没告终。
俾斯麦号战列
技术参数
排水量:42300吨(标准条件),51750吨(满载)武器:8门15英寸47口径炮,12门6英寸55口径炮,16门4.1英寸65口径炮,16门37毫米炮,8只21英寸鱼雷发射管,4架或6架飞机
动力:138000轴马力 航速:最大30节 外形尺寸:251x36x87米 防护:侧板320毫米,甲板50毫米和80毫米,并有100毫米坡口,舱壁220毫米,炮塔360毫米,炮座100毫米 定员:2200
3. 德国战舰俾斯麦号是不是被吹过头了沙恩的战绩不是强多了吗,还是唯一击沉过航母的炮舰,怎么没人说
你好题主,作为迄今为止人类世界最大的一场世界大战来说,胜利和失败的的决定因素是非常多的,不是因为你有一艘或者几艘强大的战舰就能取得胜利,也不是因为你打了几场败仗就会输掉这场战争。俾斯麦战舰在当时确实是一艘强大的战舰,无论战术战法,还是指挥能力,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但是德国不会因为有了一艘战舰就能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从长远的眼光看,正义和和平才是胜利的关键。
4. 俾斯麦号战列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技术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战列舰。1939年下水,次年编入现役。满载排水量5.1万吨,航速30节,舰长251米,续航力9280海里,航速16节。装备3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16门,载机6架,舰舷装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130~360毫米,舰员2000余人。1941年5月18日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奉命出海,企图进入大西洋,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21日被英国侦察机发现,遭英海军本土舰队堵截。24日晨在丹麦海峡与英舰交战,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午夜遭英“胜利”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26日遭英“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丧失机动能力。27日上午在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处沉没。
俾斯麦级战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战舰。
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级舰体采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舰的最高水准,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但其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关键部位的装甲略显单薄。 同级舰两艘:俾斯麦号(Bism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 亦译作“铁必制”)。俾斯麦号1936年7月开始建造,提尔比兹号1936年11月开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麦号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缐。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斗巡洋舰和威尔斯亲王号战舰拦截。战斗仅仅进行了不到10分钟,俾斯麦号的穿甲弹引发了胡德号的后部主炮弹舱发生了大爆炸,胡德号舰体迅速断裂沉没。俾斯麦号还击伤了威尔斯亲王号,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后调遣皇家海军的近一半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战斗中亲自坐镇指挥俾斯麦号的德国海军上将卢金斯也随之丧命。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遭英军掳获,舰长最后下令其自沉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建成后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吸引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五千五百公斤的沉。
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提尔皮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铁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称“德国海军之父”。
[编辑] 性能数据
排水量:俾斯麦号41637吨/提尔皮茨号42343吨
尺寸(长/宽/吃水):251米/36米/9.99米
动力:12台锅炉,主机设计功率136000马力(最大150000马力),三轴,航速:30节,续航力:9500海里/16节。
武备:8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7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0门20毫米高炮。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320毫米-17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42毫米,指挥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装甲总重17450吨.
舰载飞机:4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1927人
5. 德国战列舰为什么都是三轴推进
一战德国海外殖民地较少,没有必要像英国一样过多着眼于远洋航行,再加上对于这方面技术较为成熟,就较多地采用三轴。至于二战德国战列舰设计基本是在吃一战的老本,创新很少,于是就照搬过来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6.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发展沿革
二十世纪初,欧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老牌的英帝国和新兴的德意志帝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英国人在舰型的发展上先走一步,对后世战列舰发展影响很大的无畏舰开山鼻祖“无畏”号和第一艘战列巡洋舰“无敌”号都是英国人率先建成服役的。德国人一开始走了不少弯路:德国海军第一级无畏舰拿骚级用的还是往复式三缸蒸汽机,6座炮塔成六边形布置在舰体四周,最多只能有4座炮塔可以进行侧舷齐射。由于情报失误,德国人还建造了后来证明没有任何作用的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
1909年,英国海军确定了新的战列舰主炮技术指标,开始设计343毫米/45倍径火炮,身管重达76吨,穿甲弹重635公斤初速为757米/秒。而德国计划于1911年才能完成用于新式军舰的305毫米/50倍径火炮,弹重405公斤初速为855米/秒,威力比英国343毫米炮弱20%左右。英国随即开工了大批343毫米炮军舰,如着名的“猎户座”号、“铁公爵”号战列舰和“狮”号战列巡洋舰等,而德国由于缺乏大口径火炮的研制经验,同期完工的“赫尔戈兰”、“国王”号战列舰和“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等只能安装305毫米炮,在火力上明显出于下风。 当时德国陆军的扩军获得了政府财政开支的倾斜,德国海军经费削弱主力舰的发展陷入低谷。虽然德国战列巡洋舰队后来在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异常出色,但是并不能挽回德国海军在整体实力上的劣势地位。
美国的“德克萨斯”和“纽约”号战列舰,以及日本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海军竞赛,其已经配备356毫米主炮。作为回应,英国开始设计381毫米舰炮。德国海军部同样忧心忡忡,于1911年7月责成克虏伯公司研究340毫米舰炮的可行性。德国海军面临两难抉择,倘若选择350毫米炮,则火炮的开发进度刚刚赶得上军舰的建造,但到时英美等国可能以及制造出更大口径的舰炮。若选择380或400毫米炮,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不可能在1913年计划中为军舰配齐主武器。
9月1日的讨论会上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采用5座350毫米双联装炮塔第二采用4座400毫米双联装炮塔。德国海军武备部长古德萨将军强烈支持第一方案。古德萨称,10门主炮的齐射具有足够的散布密度和平均弹着间距,能够最有效的打击敌战列舰。350毫米炮研制周期短,威力亦足以击穿英舰装甲,是最合适的布局。但是德国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从造船技术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5座炮塔布置困难,中央炮塔斜向侧射时炮口距上层建筑较近,炮口风暴容易将探照灯、舰载艇等附属设备破坏(几年后日本的扶桑级战列舰证明了这个观点),5炮塔布局在舰体重量上难以平衡。布鲁克纳主张采用4炮塔方案,并称该方案要比5炮塔方案节省700吨的排水量。但是提尔皮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大型炮塔的轴承制造,火炮是否具有足够的射界和便于装填,主炮弹药库与锅炉舱间距太近可能引起发射药温度过高等安全问题提出了置疑。一时间会议陷入僵局。
古德萨提出了4座350炮塔全水平布置的折中方案,但仍被提尔皮茨以没有前途驳回。与会者逐渐倾向于8门400毫米炮方案。9月24日提尔皮茨再次招集会议,他指出海军对400毫米炮的渴望缺乏理性,更多的是出于对完全压倒英国海军不切实际的幻想,工业界不可能在能够预料的期限内提供如此庞大的火炮。而且从海军舰只的日常勤务和战斗运用来考察,要想掌握从305毫米口径一跃至400毫米口径火炮的操作技能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强制开发400毫米炮,战列舰的排水量将突破3万吨,德国造船业对建造如此大的船还缺乏经验和信心。但是他最后同意将讨论结果报告给德皇威廉二世,由圣上来最终决断 。
1911年9月底,提尔皮茨陪同威廉二世到东普鲁士进行一年一度的皇室围猎。在远离柏林烦杂政治事务的清静环境下,提尔皮茨向威廉二世介绍了代号“多拉”的新式战列舰的方案,两套方案均采用类似的舰体的设计,基准排水量均为28250吨,副炮为14门150毫米炮,另有10门88毫米防鱼雷艇炮,采用传统的三轴推进,中央轴为柴油机动力,用以增加续航力,动力系统还备有高效冷却装置。喜好大型军舰的威廉对此很感兴趣,要求提尔皮茨提供更详细的设计结果。年底,提尔皮茨又向威廉二世介绍了两个初步设计,第一个采用5座SM 350毫米/L45炮塔,排水量29000吨,单舰预算造价五千九百七十万帝国马克,第二个采用4座400毫米炮塔,排水量超过29000吨,造价不低于六千万帝国马克。
昂贵的造价使好大喜功的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慎重考虑。他向提尔皮茨提出反建议,认为4座380毫米炮塔的战列舰具有最优的性价比。这与在新舰设计中主张不过分增加技术与资金难度的提尔皮茨不谋而合。1912年1月6日,威廉二世决定采用排水量28100吨,安装8门380毫米/L45炮,预算造价五千七百五十万帝国马克的最终方案。这样,提尔皮茨巧妙的利用德皇的权威和对军舰的浓厚兴趣,争取到了自己中意的方案,后来证明,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曾经有资料称德国是因为英国海军开工了安装381毫米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才决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战列舰。这是个误解,当德国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于1912年1月6日接到设计命令时,他还根本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存在,更别提详细的技术指标,其实伊丽莎白女王级在10个月后才动工兴建。1月16日,德国海军部召开了1913型战列舰技术会议,正式开始军舰的初步设计。后来提尔皮茨获知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情况后说道:“我们获知英国人增加了军舰的火力和装甲厚度时,我们决定在1912-13年间开工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从305毫米直接放大到380毫米。没想到英国人竟与我们的思路完全一样,也装备了同样口径的大炮来打击我们。”6月底,提尔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战列舰的1:200设计草图,并受到皇帝的好评。
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签署命令从12月20日起为建造T号和“瓦尔特”号替代舰、实为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计划拨款。为了在外交上争取优势和保密,德国海军将新开工的大型军舰冠以某某替代舰的保密代号,使外界误认为德国海军为替代退役军舰才开工新舰,掩饰了德国海军扩军的真实企图。
德国海军部按惯例进行了招标。东部但泽市的腓特烈大帝造船厂开出了1727万帝国马克的建造费用,工期36个月。汉堡的伏尔锵船厂和布隆-福斯造船厂、基尔的霍瓦尔德船厂以及布莱梅的维泽尔船厂给出的工程费用是2060万帝国马克。最终腓特烈大帝造船厂、伏尔锵船厂和霍瓦尔德船厂竞标成功。1913年6月29日,克虏伯和德国政府投资的大型造船厂克虏伯-德意志船厂在基尔竣工,并很快夺取了1艘巴伐利亚级舰的建造合同。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计划建造4艘,实际开工4艘竣工2艘。
“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的开工典礼于1913年9月20日和9月22日举行,但是由于船体材料的供应跟不上进度,实际动工日期要晚几个月 。
7. 德国战舰和英国战舰在各方面的比较
火力:在初期,英国的火炮在口径上是占优势的,随后,德国在口径上逐渐赶上了英国人的步伐。所以一开始,英国主要以较大口径火炮所产生的更大的威力来威胁德国战舰,而德国战舰依靠高素质的水兵,高射速的火炮和高命中率来与英国战舰相抗衡。到二战时,德国战舰的火炮在火力上已经完全不弱于英军,依靠优良的火炮,高素质水兵,优越的火力控制系统,使得德国战舰在与英国战舰的对决中能够占得先机。俾斯麦通过3-4次齐射就能对胡德实现夹射,并最终一击致命,而英军战舰直到一艘被击沉,另一艘撤退也没有找到什么准头。
机动:在一战时,英国战舰的航速明显高于德军,这使得德军在航速上吃了不少亏。到二战时,由于德国海军对英主要实行水面破交战,这就促使二战德国战舰都具有较大的航速。如俾斯麦级的航速为30节,这是英国的任何一艘战列舰望尘莫及的,能追上俾斯麦的英国战舰所具备的火力又处于绝对的下风,沙恩霍斯特级的航速就更快了,即使火力稍弱,英国海军也不能拿它怎么样。但在续航力方面,德国战舰却远不及英国战舰。英国战舰可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地自由来回奔波,而俾斯麦却由于续航力不足,连仅在大西洋作战都需要安排多次加油作业,其他德国战舰都存在作战动力事故不断的问题。
防护:德国战舰向来重视防护,战舰的防护能力十分了得。日德兰海战中许多重伤的德国战舰都能驶回基地,早就被世界各国海军奉为经典。德国的钢铁实力优异,这也帮助提升了他们舰艇的防护能力。德国战舰铺设有从头至尾的装甲带,实施无差别防护,精密的水密舱设计,独特的穹甲,这些都早就了德国战舰无与伦比的防护能力。俾斯麦的作战历程就很好的说明了英德在防护上的孰优孰劣。俾斯麦在沉没前遭受了英国海军2876发炮弹的打击,包括700多发大口径炮弹,却只有两发击穿主装甲带,最终德国水兵自行打开止水阀,凿沉战舰。因此,德国战舰的防护力是英军战舰无法匹敌的。
8. 超级战列舰比俾斯麦级战列舰更大更强,为啥没设计出来
虽然如今海洋的霸主已经是航空母舰,但是对于男人来说,航空母舰终究太过无聊,尤其是刺激性和威慑力远不如超级战列舰来的直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若干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独领一代蓝色风骚。
虽然超级战列舰没有了,但是德国又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海军超级天才,此人就是发明了潜水艇“狼群战术”的邓尼茨;之后的德国海军,基本就从海面上的巨无霸转换成了藏在水底的狼群,海洋,对于盟军来说更为危险。
9. 俾斯麦战列舰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技术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战列舰。1939年下水,次年编入现役。满载排水量5.1万吨,航速30节,舰长251米,续航力9280海里,航速16节。装备380毫米主炮8门、150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16门,载机6架,舰舷装甲厚度145~32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130~360毫米,舰员2000余人。1941年5月18日同“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奉命出海,企图进入大西洋,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21日被英国侦察机发现,遭英海军本土舰队堵截。24日晨在丹麦海峡与英舰交战,击沉英国“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击伤“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午夜遭英“胜利”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26日遭英“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鱼雷机攻击,丧失机动能力。27日上午在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50海里处沉没。
俾斯麦级战舰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战舰。
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俾斯麦级舰体采用平甲板船型,受穿越基尔运河水深限制,适度加宽舰体减少吃水,上层建筑比较紧凑,提高了舰体的稳定性。由于是德国自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以后首次建造纯正的战舰,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研制进度,尽量采用现成的技术,决定采用双联装380毫米口径舰炮,理论射速很高,达到同期战舰的最高水准,主炮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但其远距离着靶存速性能相应降低;装甲防护沿用“Incremental Armor Scheme”的设计模式(称为“全面防护”),关键部位的装甲略显单薄。 同级舰两艘:俾斯麦号(Bismarck)、提尔皮茨号(Tirpitz, 亦译作“铁必制”)。俾斯麦号1936年7月开始建造,提尔比兹号1936年11月开始建造。
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麦号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坏英国海运航缐。英国海军调遣胡德号战斗巡洋舰和威尔斯亲王号战舰拦截。战斗仅仅进行了不到10分钟,俾斯麦号的穿甲弹引发了胡德号的后部主炮弹舱发生了大爆炸,胡德号舰体迅速断裂沉没。俾斯麦号还击伤了威尔斯亲王号,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后调遣皇家海军的近一半舰只前来围击。5月27日,俾斯麦号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战斗中亲自坐镇指挥俾斯麦号的德国海军上将卢金斯也随之丧命。该舰的上层结构几乎全被摧毁,但船体仍大致完好,英国巡洋舰向俾斯麦号发射了鱼雷,在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情况下,为避免该舰遭英军掳获,舰长最后下令其自沉于距法国布勒斯特港以西400海里的水域。 二号舰提尔皮茨号建成后自从1942年就一直隐藏在挪威的峡湾中,吸引了盟国大量的海军兵力,英国海空军动用重型轰炸机、袖珍潜艇、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多次发动袭击都未能将其击沉,直到1944年11月12日被英国皇家空军使用重型轰炸机携带五千五百公斤的“高脚柜”重型炸弹炸沉。
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1815年-1898年)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提尔皮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铁必制)(1849年-1930年)命名,人称“德国海军之父”。
[编辑] 性能数据
排水量:俾斯麦号41637吨/提尔皮茨号42343吨
尺寸(长/宽/吃水):251米/36米/9.99米
动力:12台锅炉,主机设计功率136000马力(最大150000马力),三轴,航速:30节,续航力:9500海里/16节。
武备:8门双联装380毫米/52倍径(按英国标准是47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150毫米/55倍径副炮,8座双联装105毫米高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20门20毫米高炮。
装甲:侧舷装甲带(最大)320毫米-170毫米,主炮塔(正面)360毫米,炮座342毫米,指挥塔360毫米,上甲板50毫米,主甲板80-120毫米。装甲总重17450吨.
舰载飞机:4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射与联络)
舰员:1927人
10. 二战德国战舰舰名是什么
德意志级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号、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俾斯麦级战列舰、提尔皮茨号等。
1、德意志级战列舰
德意志级战列舰是二战前德国建造的一级战列舰。德意志级战列舰实际上是另一个类似战列巡洋舰的方案,不是轻型的战列舰,而是非常重火力的巡洋舰,体形比较小,装有六门280毫米口径主炮,不是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而是使用柴油机做动力,二战中德国海军将其重新划分为重巡洋舰,也可以被划分为一战前后盛行的装甲巡洋舰。
2、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 是纳粹德国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舰,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成为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主尺度为250.5米×36米×9.1米,标准排水量为41700吨和42300吨,满载排水量49400吨和52900吨,舰员编制2092人和2608人,动力为3台蒸汽轮机,三轴推进,最大航速30节,最大续航力8500-9000海里,主甲板装甲厚80至120mm,主要武器为4座双联装380毫米舰炮。
3、舍尔海军上将号
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33年4月1日下水,并由莱因哈特·舍尔上将的女儿—法乌·玛里安·贝塞尔(Frau Marianne Besserer)为该舰命名。
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明确规定德国不准拥有一艘其公海舰队(High Seas Fleet)性能优良的无畏型战列舰,仅被允许保留8艘老式的非无畏型战列舰,这些舰只除了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外,别无他用。
其替代舰必须在其下水时间之后20年才可动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 160t以内,其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mm,这些限制是为了仅让德国海军成为一个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海军的水平。
由于最早的非无畏型战列舰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条约限制内达到最佳作战性能成了当务之急,但当时实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允许马上采取行动,而且设计人员大部分已分散了,仅有一些理论设计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设计细节,经讨论,最佳的方案选择是,装甲巡洋舰的舰体的装备战列舰的主炮。
这是德国人针对条约限制独创的一种新型军舰,称之为装甲舰(Panzerschiff)。简单地讲,该级舰的火力比当时的任何一艘装备203.2mm炮、只有轻装甲防护的10 000t级条约型重巡洋舰都要强,高达26knts的航速比当时的战列舰要快,使其能避免与之交火。能够进行远洋破交作战。
4、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
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是20世纪30年代纳粹德国设计建造的一种大型主力战舰。该级战列巡洋舰装备9门280毫米口径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14门105毫米高射炮和16门37毫米机关炮,舰上主机功率16.6万马力,最高航速达32节,但全舰装甲防护存在水平甲板较弱的问题,全舰设计排水量达32000吨。
沙恩霍斯特级同级舰两艘:沙恩霍斯特号(Scharnhorst)、格奈森瑙号(Gneisenau) 。首舰沙恩霍斯特号1935年5月开工,1936年10月下水,1939年1月服役,1943年12月26日被击沉;二号舰格奈森瑙号1935年5月开工,1936年12月下水,1938年5月服役,1942年2月26日被击毁 。
5、提尔皮茨号战列舰
提尔皮茨号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海军俾斯麦级战列舰的2号舰。提尔皮茨号以人称“德国大洋舰队之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年-1930年)的名字命名。该舰曾被盟军称为“孤傲的北方女王”。最终被英军的超重型航空炸弹“高脚柜”所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