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季度德国经济下降3.3%,为何GDP却变得更高,突破1万亿美元呢
按照德国国家统计局公开的信息,今年一季度德国完成的名义GDP为8418.2亿欧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实际缩减3.3%。若经过季调后,则是环比缩减1.7%,同比下降3%。
这或许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等组织采用货币实际购买力换算GDP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与货币购买力换算的GDP相比,汇率法的优点是能更符合“现实中的交易”——我们在国际上买卖石油、天然气、粮食、铁矿石等,都是按照汇率兑换货币。
因此,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动本国或本地区货币的国际化,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支付、结算体系,在保持货币竞争力的同时,让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正常波动,就成了多国的首选。本文由【南生】整理并撰写,无授权请勿转载、抄袭!
Ⅱ 二战前的德国是怎样扩充兵力的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为名实际上施与军事训练;另外于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规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就职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参加义务,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所成立的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则施予军事管理,同时相当重视体能训练,几乎可以说是用铲子取代步枪来进行新兵训练,青年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将来即使突然征招入伍也很快就能进入状况。靠着以上两个组织,德国青年可亦以说在正式入伍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新兵基础训练,让军方新训单位能在新兵入伍后短时间内就授与更高度的军事训练。
德国陆军的征兵制及防卫区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国开始实施征兵制。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须接受征兵体检,只要无重大身心障碍者立刻入伍服兵役。军方更为了要达到在短期内即可培养大量预备役(即后备军人)的目的,一开始宣布役期为一年,但是旋即延长成两年。主要是因为当时新兵训练时间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将有半年没有受完训的现役军人在部队里面了!!在服役期满退伍之后即列入预备役,到45岁为止国家若有征招就有义务再度入营。即使国家下达召集令,一时之间正规部队没缺的话则会编入“乡土防卫队”(不过东普鲁士另外有由45到55岁退役军人所组成的“乡土突击队(Landsturm)”)。
有了这个制度,军方就拥有20到22岁的现役士兵,及23到45岁的后备军人。理论上这些年龄层的人口被征召到枯竭为止,德军都会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兵力。
另外后备军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战干过部队主官者,或是因凡尔赛条约被迫退伍的旧军人均被列为预备军官,征召时以军官任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这个征兵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防卫区(Wehrkreis)”为单位负责召集。军方将德国分成15个防卫区,并赋予罗马数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后两个地区其实是兼并的奥地利。
二次大战前由各防卫区所编成之师级部队在部队番号之后都会加上防卫区代号,而各防卫区司令部则设在各地大都市里,战时动员令下达后这些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防卫司令部下辖所属师级部队。
举个例子,以柏林为防卫区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卫区战争期间编成了第1师,第13师,第23师,而第III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第三军团司令部,下辖三个步兵师。另外,跳号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个防卫区则是留给即将成立的机械化部队,战时则计画编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直属军团司令部。
每个防卫区下面又分两到三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下辖数个分区负责该征兵分区内的征兵及新训任务。德国在1938年并吞捷克后将波希米亚(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卫区,之后在并吞波兰之后又在波兰但泽Danzig(波兰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兰名Poznan)两地成立另一个防卫区,之后被赋予20,21(XX,XXI)两个防卫区番号。波兰其它地区则合并成立一个“政府直辖防卫区”,于是整个德国管辖地里防卫区总数因而达到19个。
当然,由这些防卫区所征召的士兵并不是只拨给陆军,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兵源均来自这里,只是配属陆军的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义务役之外当然还有志愿役,志愿役则须年满17岁,入伍后和一般士兵受一样的训练下部队,但是表现优秀者会被提报升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汉诺瓦(Hannover,或译成汉诺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军官任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采两阶段制的新兵补充制度
上述制度所组成的部队,在作战中对于兵员折损也有一套递补作战人员的系统。直接担任征兵、召集、训练任务的是由一直留在防卫区各驻地的“新训营”在负责,也就是说防卫区并没有把所有征召来的士兵都送往前线部队,而是会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负责训练新兵,这些“新训营”和前线部队拥有相同的部队番号,只负责训练送往自己联队的士兵。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在前线作战的步兵第一团下面有个“新训营”一直待在国内原本的驻地负责本团所要补充的士兵,而德军所有连队均有这样一对一的补兵单位留在家乡!!这主要是也是因为德军非常重视乡土意识,认为由来自同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对于士气有相当帮助而设计的补充兵制度。
当然这个“新训营”底下再依任务不同而分成数个连级单位,有专门负责征兵召集的“征召中队”和专门负责训练的“训练中队”,另外结训的士兵则集中到“转送待命中队”待命等着下部队到前线。
然而从“新训营”的“转送中队”送往野战部队时并不是直接到所属野战部队报到,而是先到野战联队的“衔接训练中队”,最前线的野战部队在需要补充兵员时是由“衔接训练大队”抽调,而非直接由“新训营”。这就是德军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除了接受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之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这里衔接待命。这个“衔接训练大队”编制和最前线的战鬪部队拥有完全相同的编制,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兵器连构成,在这里新兵老兵混合编组接受训练,好处是可以让新兵在此先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实际下部队时已经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加部队的向心力。
另外,“衔接训练大队”的编制和一般野战步兵营相同,基本上就等于是野战部队的预备队,在兵力调度上必要时可直接当成一般部队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单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队也都有类似的补充兵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扩编而发动了35梯次动员令
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德国陆军从废除凡尔赛条约前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的10万兵力迅速扩编到36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5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的规模。|{1939年8月,为了入侵波兰做准备,陆军紧急在这一个月里面发动4梯次动员令,第一梯次先让废约后扩编的35个师满编(第1师到第46师,中间有跳号),第二梯次16个师(部队番号50到60左右的步兵师),第3第4梯次则分别扩编了21及14个师(部队番号200开头者)。
其实德军每波扩编的部队其编装都会因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及更新,战术变化而有所变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师的差异性很大。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队时通常会由现有野战师拨调三分之一的兵力成为新编部队的主干,也就是说把其中一个步兵旅或步兵团分出来升格为师,再依师级编制补充兵力。这一点也和德军喜欢采用老兵新兵混合编组的传统有关。
开战后陆军仍持续发出动员令,伴随着英法正式对德国宣战,对波兰战役还没结束时德军又发动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国时第十梯次入营,到第十梯次时所扩编的步兵师其部队番号已经用到90,另外100,200, 300开头的步兵师也开始出现。当然这些百位数字开头的一般步兵师和专门负责国境警备的500开头,国内补兵营管理的400开头的步兵师又不同,500,400字头的部队是不会调动换防的(又400字头的部队只是行政司令部组织)。
1941年对苏开战前夕,德军的装甲部队加倍计画也是采用和歩兵师一样的扩编方式,又因为装甲师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师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师被拨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师之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员就直接改编成装甲师的。
第12装甲师由第2步兵师,第13装甲师由第13步兵师,第14装甲师由第4步兵师,第15装甲师由第33步兵师,第16装甲师由第16步兵师,第17装甲师由第27步兵师,第19装甲师由第19步兵师在这个时期由上述方式改编而来。另外第18装甲师是由第4,第14步兵师,第20装甲师是由第19,59 步兵师各拨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当然这些装甲师的战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原有的装甲部队调拨而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后方的“新训营”已经无法像野战师一样的扩编,开战前前线部队和后方补兵营那种一对一的关系已经无法维持,这时便成数个步兵师共享一个“新训营”了。
其实一开战,真正在第一线作战的野战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来让军方拿来作为扩编新部队的基干,所以波兰之役结束后真正抽调的是各野战师的“衔接训练部队”,这些野战部队在对苏开战前夕才又自行新编出“衔接训练部队”。也就是说对法国开战时在法国战线的德军其实都只是临时由“衔接训练部队”所扩编出来的单位在打的。
因长期消耗兵力德军开始寻找新的补兵制度
到1940年为止的前线作战,德军就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不断扩编,补充兵源,横扫欧洲。将在1941年执行的对苏作战计画扺定,为了再扩大军备,军方又发动了第11~14梯次动员令,而在1940中又扩编了37个步兵师。
然而进入1941年真正展开对苏作战,由于短时间里过度扩编,加上前线兵员损耗的增加,德国国内开始出现装备及兵力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在第15梯次所扩编的700字头步兵师,其下只有两个步兵旅,只能拿来做法国及比利时占领地的驻防部队。不过至少这样就可以把原本屯驻的正规部队抽调出来去支持最前线了。
第16梯次动员,扩编的部队开始变成“警备师”,因为底下只有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营,战力约为正规步兵师的三分之一,只好驻守德国本土,负责后方保安的任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偏偏对苏作战失利,靠着上述方式所扩编的部队几乎在东线战场损耗殆尽。从1941年到1942年冬天为止,苏联战线的兵力损耗已经超过100万名。其间虽然又发动第17到20梯次的动员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军第三军全军覆没,又丧失了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及13个步兵师约20万人。此时现有的征兵制已经无法维持补充丧失的兵力了。
这个时候德国军方开始把由希姆莱所指挥的SS武装亲卫队及占领地的外国人全部纳入征兵动员系统里。
动员制对战局恶化所做的对策
从这个时期开始,位于各地区的“新训营”每6个编成一个“新训旅”,之后每6个“新训旅”再编成一个“新训师”,每训练完一批,整个师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线野战部队,野战军在前线进行衔接教育后直接升格为正规野战师,由于是在前线驻地训练,所以训练完之后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力较高,也因此,德军开始把新训单位调往国外以利新兵提早适应环境。
由于德国本来就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军用演习场地本来就有限,所以渐渐变成国内召集,然后直接在德国占领地国家的演习场进行新兵训练,结训后直接驻守该地,好处就如上述对环境适应较快。不过这项措施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缺陷。
由于盟军节节进军,常常是德军在国内召集到新兵后整批送往法国占领地新训营区受训时才发现该营区已经成为第一线战场,加上占领地逐渐缩小,德军只好再度把新训改回在德国国内进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就在这个战况中,希特勒又开始要求陆军扩编新的部队了。前线部队及军方高层均认为应该优先补充现有部队的缺员,那至少可以让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新兵适应战场。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这些战损过度的单位已无剩余价值。军方于是只好将这些残败了的单位解散,再同样的人员为主干成立新部队。也因此1943年之后有些部队虽然和过去被解编的部队有着相同的部队番号(被解散过),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时期新成立的部队编装已经变得很小了。原本三个步兵营所组成的步兵旅现在只由两个步兵营构成,一个步兵师也从17000人变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来部队数量还可以,但是实际上每支部队的战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 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作战失利,希特勒于是为了提高士气,把步兵师改称为“国民掷弹兵师”。1944年第30梯次以后所动员成立的新部队,或是由老部队重新改编的都冠上“国民掷弹兵师”。当然还有原本是500字头的部队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队番号再在后面加上“国民掷弹兵师”的也有。
此时,军方开始扩大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次扩大的范围已经包括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年龄层了,也可见德国已经渐渐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用尽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都列入征兵范围,例如由患有胃溃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以部队单位进行饮食疗法执行作战任务。还有由耳聋者所组成之部队,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语的。
另外,苏联军的俘虏,东普鲁士的乡土突击队,还有在征兵范围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组成的“国民突击队”等,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还有不少可用的部队,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作战,国民突击队不仅没有制服,步枪,训练都根本不足。
大战末期德国就靠着这个动员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战场,随着连续的败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万后备军人到1944年下半已经降到100万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国陆军丧失了75个步兵师约230个步兵旅,虽然同一时期又增编了60个步兵师约200个步兵旅,姑且不论其素质,至少这个动员令仍然维持有效的运作。相对的苏联虽然在德苏开战初期丧失的部队比德军还多,但是到1943年后期苏联部队的战力反而比开战时还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发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训练,补充,后备为名扩编或调度部队!!”。于是所有的德军部队全被送到第一线战场去,同时再也没有可以训练新兵的现役军人了。
德国本来就没有和全欧洲连打六年的国力,终于在1945年5月用尽所有兵力之后以战败收场。
Ⅲ 从最初60例到6万多例,德国的新冠疫情究竟是如何被燃爆的
我觉得德国新冠疫情被燃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和人民准备不充分,然后就是疫情出现后,仍然后一些集会活动在举办。
1、一些集聚活动未被禁止。在德国疫情爆发之后,很多娱乐活动仍然在德国民间进行,并没有被例行禁止,比如说德国的音乐会,就一直在开,而也正是这些没有禁止的集会活动,造成了未来新冠疫情的大范围传播,如果当时德国及时采取各项措施,保证人员集聚的情况不会屡次发生,那么,德国新冠疫情的情况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严重,所以,在预防疫情上面,德国表现的并不太好。
综上,德国疫情从最初60例到现在6万例,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德国疫情防治措施不够给力,造成了人员聚集情况的发生,然后就是在疫情爆发时准备的并不充分,自己买的口罩还丢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德国疫情最终是被燃爆了。
Ⅳ 德国人口为什么那么多比其他欧洲国家多很多啊
德国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二战后人口数量相对于战前骤减,并且由于冷战东西对抗的关系,东、西德都同时实施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提供各种优惠,到90年代后又对欧洲外的移民提供优惠,所以相对于其他国家人口多一些,此外国土面积也是个重要因素,欧洲多小国
Ⅳ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为何突然有钱整军备
德国并非是希特勒上台之后突然有钱的,希特勒扩充军备的钱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德国本身就有极为雄厚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基础,当然与此同时,也得益于希特勒一系列堪称经济奇迹的改革。
正是得益于希特勒创造的经济奇迹,虽然其本质只是战争经济,但是,他依然使得德国经济从经济危机的泥潭,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强国,德国的经济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国家自然也有了收入上的暴增。
倚仗德国人民的支持和接连暴增的收入,再加上对于战争军备的极力支持,德国军队开始有了急剧扩张的经济基础。最终,德国组成了一支数百万人的超级大军,并最终被希特勒带入了战争的深渊。
Ⅵ 一战后德国为什么崛起那么快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着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着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Ⅶ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冷战结束和德国统一后,德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从原来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前线国家”变成了安全系数大为增加的欧洲的中心。由于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德国的邻国除了友邻就是盟国,德国已不再面临直接的外来威胁。从内部环境看,德国的统一使其综合国力剧增,人口在欧洲仅次于俄国,经济实力首屈一指。但德国认为,目前国际形势依然动荡不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欧洲及其边缘地区,由于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领土纠纷,发生地区性危机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冲突呈上升势头;原苏联地区的动乱以及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仍对德国构成“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远程运载工具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扩散,对德国的安全利益构成了新的威胁;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各地区爆发局部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有增无减,使德国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危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德国对国防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其谋求目标已开始跨越“国界”,从过去的谋求生存并为最终实现德国统一创造条件,转为着眼于承担未来欧洲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总的看来,德国国防政策主要是为实现世界政治大国的总目标服务。其战略是:
(1)继续依靠北约集体防御,并借助北约东扩维护自身安全。
(2)积极推进欧盟一体化进程,并借助在地缘政治和历史渊源上的优势,扩大在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影响,最终实现东西欧融合,建立以欧盟为核心的全欧安全秩序。
(3)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跻身世界政治大国行列,力图在维护欧洲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军事战略
德国统一后,根据欧洲战略形势的变化,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原来主要依赖北约核威慑来对付欧洲的大规模战争,转变为投入常规力量同盟国一起“处理”欧洲的局部危机和对付局部战争,特别是重视通过控制局部性冲突达到确保本国安全和欧洲稳定的目的。其要点是:
(1)在军事战略思想方面,从过去主要针对苏联、华约集团的“前沿防御”转为准备以对付各种危机为主的“多方位防御”。
(2)在军事部署方面,由过去的“前沿部署体系”改为“均衡兵力部署”。
(3)在作战方针上,由过去对付可能在德国本土发生的大规模战争转而应付在欧洲及其边缘地区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
国防体制
德国《基本法》规定,联邦总理为战时军队的最高统帅。最高国防决策机构为联邦安全委员会,成员有联邦总理、联邦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经济部长、财政部长和总理府特别任务部长等,由联邦总理任主席。国防部为政府中的一个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国防部长在和平时期是军队的最高首长,根据联邦总理提出的政策方针,负责领导和管理陆、海、空三军,并通过军种监察长对部队实施指挥。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和准军事部队组成。正规军分陆、海、空三个军种。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是全军第一军人和政府的首席军事顾问,主要负责制定国防总体方案、建军规划等工作。武装力量指挥参谋部为总监察长的办事机构,总监察长通过武装力量指挥参谋部对全军实施业务领导。陆、海、空军军种监察长是本军种的最高指挥官,负责本军种部队的战备训练和行政管理,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防总体方案。平时,国防部长在军队勤务方面通过军种监察长实施对部队的指挥,在行政和专业事务方面则通过国防部各职能部门和总监察长对部队实施领导。战时,全军指挥权由国防部长移交联邦总理。
领导人物
联邦总理兼武装力量最高统帅格哈德-施罗德(1998年10月上任)。联邦国防部长鲁道夫-沙尔平(1998年10月上任)。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哈拉尔德-库雅特上将(2000年6月上任)。陆军监察长赫尔穆特-维尔曼中将(1996年2月上任)。海军监察长汉斯-吕索夫海军中将(1998年9月上任)。空军监察长罗尔夫-波尔茨中将(1998年4月上任)。
武装力量
兵力现役部队32.1万人。
陆军
22.11万人。编有3个军部、1个空中机动部队司令部(师级)、7个作战师、1个独立军区司令部(师级)、22个现役旅、4个架子旅、1个特种部队司令部(旅级)、27个防区(旅级)。
主战坦克:“豹”1型1033辆、“豹”2型1782辆。
步兵战车:“黄鼠狼”A2/A3型2120辆、“小鼬鼠”型133辆。
装甲侦察车:“山猫”SPz-2型409辆、“狐”TPz-1型114辆。
装甲输送车:“狐”TPz-1型917辆、M-113型2109辆。
牵引炮:105毫米161门、155毫米192门。
自行炮:155毫米621门。
火箭炮:110毫米78门、227毫米154门。
追击炮:120毫米909门。
反坦克导弹:“米兰”型1606具、“陶”型210具、“霍特”型157具。
高炮:20毫米1145门、35毫米“猎豹”型自行高炮380门。
地空导弹:“罗兰”SP型143部。
反坦克直升机:PAH-1型204架。
运输直升机:UH-ID型145架、CH-53G型108架。
联络直升机:t30-105M型95架、“云雀”Ⅱ型40架。
海军
2.66万人。编有1个舰队司令部、5个分舰队和1个海军航空兵师。
潜艇:206/206A级12艘、205级2艘。
驱逐舰:“吕特晏斯”级2艘。
护卫舰:“不来梅”级8艘、“布兰,登堡”级4艘。
导弹攻击快艇:“信天翁”(143)级10艘、“猎豹”(143A)级10艘、“虎”(148)级8艘。
水雷舰艇:“哈默尔恩”(343)级10艘、“三驾马车”(351)级4艘、“林道”改装(331)级3艘、“弗兰肯塔尔”(332)级12艘、“弗劳恩洛布”394级5艘、无人反水雷艇1艘。
通用机械化登陆艇:5艘。
各级供应补给舰45艘。
海军航空兵4200人,装备作战飞机67架,其中“狂风”型战斗机50架,“大西洋”型海上侦察反潜机10架;直升机39架,其中“海王”型救援直升机22架,“海山猫”型舰载直升机17架。
空军
7.33万人。编有10个战斗机联队、6个防空导弹联队、3个空中运输联队、2个通信团、2个雷达指挥团和6个供应团。
作战飞机457架。
攻击/战斗机:F-4F型149架、“狂风”型326架、米格-29型23架。
运输机:C-160型84架、A-310型7架,图-154型1架、CL-601型7架、L-410型4架、T-37B型35架、T-38A型40架。
运输直升机:UH-ID型294架、AS-532U2型3架。
地空导弹:“毒刺”型4000部、“霍克”型72部、“罗兰”型89部、“爱国者”型36部。
文职人员
13.7万人
预备役部队
34.47万人,其中陆军27.6万人、海军0.87万人、空军6万人。
准军事部队
2.465万人,其中联邦边防警察2.41万人、海岸警卫队550人。
部署
陆军主要部署在北德平原和中部地区。海军部署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区域。空军重点部署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全国共有军事基地734处。
兵役制度
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士兵服役期为10个月。各级军官最高服役年限,将官为60岁,上校为58岁,中校为56岁,少校为54岁,尉官为52岁。
军衔
分5等24级:将官4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7级(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二级下士、一级下士),兵6级(五等兵、四等兵、三等兵、二等兵、一等兵、列兵)。
驻外兵力
驻波黑北约稳定部队2369人,驻格鲁吉亚联合国观察团军事观察员10人,驻伊拉克/科威特联合国观察团14人,驻科索沃北约维和部队5300人。
外国驻军
比利时驻军2000人,法国驻军2700人,荷兰驻军3000人,英国驻军20600人,美国驻军57580人。
军工生产
德国拥有现代化的富有竞争能力的军事工业,具有自行研制和生产各种常规兵器的能力,其生产的主战坦克、常规潜艇等兵器在世界上属领先地位。今后德国在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军事技术水平和生产潜力,在个别项目上将维持世界一流水平。德国军事工业的研究和发展重点已放在了系统技术和尖端技术上,特别是在指挥系统和武器使用系统方面强调应用传感技术和电子技术。德国统一后,军事工业订货日趋减少,从事军工生产的人数下降,整个军事工业处于新的调整之中。目前,从事军工生产的人员从原20万人减少到10万人。军工生产总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6%,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加工工业总产值中平均约占3.4%,在车辆工业产值中占1-2%,在造船工业中占10%,但在航天工业中却占了50%以上,而在其他大多数工业部门产值中所占比例均不到1%。
军火贸易
由于历史和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德国对军火输出历来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军工产品的80%以上行销于国内市场,即主要为本国国防建设服务。军工产品的出口在德国出口总额中仅占1%。德国历届政府均坚持“不向局势紧张地区输出军火”这一原则规定。2000年1月,德政府通过了新的军品出口准则。今后在决定出口军品时必须考虑军品接收国的人权状况。同时将所有国家分为两类,对第一类国家,包括北约、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瑞典等国不作军售限制,对其他所有国家将采取比较严格的军品出口政策。德国军工生产较发达,技术比较先进,军火贸易额也属世界各国前列。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1999年8月5日公布的年度武器销售报告,在1998年全球签署的230亿美元的军火销售合同总额中,德国签署的对外军火销售合同额占5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字,1999年德国武器出口总值达28.44亿马克,占外贸出口总额的0.3%,其中向北约成员国出口武器总价值为15.7亿马克,向北约以外的国家出口总价值为12.7亿马克。
军队节日
德国的建军节为11月12日,但一般不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各军种均无自己单独的节日
Ⅷ 二战时德国军队为什么越打越多
德国国防军的人数不是越打越多,是逐渐减少的。
德国开始二战是41年打苏联的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德国国防军在东边的兵力有近300万人,西欧有100多万,北非有30多万,德国本土有近100万预备队,加上退伍随时可以进部队的兵员,总兵力大概在600万左右,另外到战争末期还有100万左右的党卫军。这是希特勒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几乎整个德国的青年都参军了。
到战争后期,1944年6月、也就是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国尚有近500万的兵力,不过这里面有大约40%是强行拉壮丁抓来的,战斗力基本不算高。
到了1945年4月,第三帝国最后苟延残喘的时候,德国国防军和纳粹党卫军的总兵力只剩下200多万。着名的“希特勒青年团”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大规模扩建的。其中希特勒把最后有战斗力的部队大约100万人交给了舍尔纳,舍尔纳在苏台德地区把盟军牢牢的控制在这里,守备柏林的100万人只有10多万是青壮年,其余的都是老人、孩子和伤兵,组成的第9集团军、第12集团军两个野战部队和柏林防卫军。这两个集团军的战斗力虽然不高,但是指挥官非常厉害,尤其是第12集团军司令温纳,他的部队大约20多万人,有能力作战的士兵只有不到5万,顶住了苏联人40多次集团冲锋。
所以德国部队表面看是越打越多,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Ⅸ 希特勒上台时,德国欠着大量赔款,是怎样一夜崛起的
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德国纳粹的首领希特勒挑起来的,二战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类有着沉重打击的一战,在二战的战场中,很多国家的人都参与了进来,各国的损失也非常的惨重,而对于二战的挑起者希特勒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一个迷。在希特勒没有上台之前,德国的国情非常的低迷,不仅在经济上和周围的国家相差太多,而且还对外有着大量的赔款和外债,为此工厂也不得不停工。
随着德国的强大,希特勒也实现了对德国民众“家家餐桌上有牛奶和面包”的承诺,这也让希特勒的向心力大增。对外来说,德国拒绝赔款,然而这让英法等国家非常的不乐意,这也让德国和英法等国家产生了经济纠纷,迟早少不了一场大仗。不过总的来说,德国能够迅速发展起来最大的功劳还是因为希特勒屠杀了犹太人,蚕食了犹太人的财产,才让德国迅速的发展起来。
Ⅹ 德国在19-20世纪期间为什么发展神速
德国于1871年统一,
以农业为依托的发展
工业化以前的德意志以农业为主,且处于分裂状态——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确对德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坏的阻碍作用,但这种作用在德国统一后便转化为推动工业化的巨大动力,德国社会中所有要求工业化与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占领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其资本投资率在1850年前后估计只有5%,在1850-1860年间则增长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0年代则为12.5%。
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逐渐形成后,从19世纪中期起,产生了一批大公司,它们是德国现代工业的标志,尽管德国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极快,其形成过程与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却没有什么不同。最初都是从纺织部门开始,因为雇佣了大量的劳动力,毛织业也慢慢采取了现代的模式,但其对整个经济结构的转轨影响不大,主要是棉织业和丝织业在机械化的进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业尽管落后,但也坚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现的大公司所取代。
德国的工业化大跃进是随着1840-50年代铁路网的修建和鲁尔地区发现巨大矿藏而开始的。铁路的修建带动了钢铁工业、煤矿工业与机械工业。德国的煤矿从1820年的1.3百万吨增至1850年的5.1百万吨,到1913年的190百万吨,加上87万吨的褐煤,几乎占了整个欧洲大陆煤产量的三分之二,生铁在1826年超过了10万吨,1867年超过一百万吨,而到1913年超过了13百万吨。钢产量从1870年的126000万吨增为1913年的17.6百万吨。生产组织的规模很大,很现代并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时至少有24个鲁尔的煤矿的年产量超过了500000吨,1902年,德国平均每个钢铁工厂的产量为75000吨
铁路是德国比法国发展得更快的一个部门,而且这种发展是在全德统一之前就开始的。所以德国铁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国那样有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规划和基础。
德国的这种特点反倒成为它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有利的因素,因为它的铁路完全是以经济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政府规划建设,私人也进行投资,两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国的铁路建设的速度。德国铁路的大规模建设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经历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发展,这种铁路发展对德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德国的工业革命……看来是随着铁路作为主导部门的不平衡发展。” 铁路投资作为国民净投资的比例在1851-4年为11.9%,1855-9年为19.7%,而在1875-9年达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对钢铁和机械的巨大需要超过了德国的生产能力,不得不从英国和比利时进口,但随着德国铁路交通网的形成,德国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也随之发展,这种发展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860年起,德国作为钢轨进口国的局面开始改变,从1860-5年,德国每年有23000吨钢可用于出口,1866-71年,更增为150000吨。
通过银行的贷款,德国的铁路建设从未遇到过资金短缺的问题,德国政府在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担保银行的投资收益不致受到侵犯,并使得那些获利较低的铁路得以修建。由于政府的参与,至1914年时,德国政府已控制了整个铁路网。
德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将重工业的发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工业以采矿业为龙头,而采矿业的起步则是以洛林地区丰富的矿藏开始的。虽然在采矿业德国并未赶上它的老对手英国,但却与以美国相等的速度发展着,所以在欧洲来说仍然是很快的。德国的煤产量从1871-1875年间的年平均3450万吨上升为1913年的19150万吨。在同一时期,褐煤的产量从970万吨上升为8750万吨,铁矿石的产量上升为2870万吨。 采矿业的发展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生铁的产量在1871年估计为160万吨,在1910年已达到1480万吨。1900年,当英国的生铁产量达到910万吨后,超过了德国的850万吨时,德国在钢铁产量方面则以740万吨超过了英国的600万吨的产量,1910年,德国的生铁产量为1310万吨,而钢产量则为1300万吨,与欧洲的其他国家远远地拉开了距离。
德国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业发展的优势,在其他产业部门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和法国等最早起步的工业国家。其具体的一些指标为:1,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铁路系统,其铁路长度从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贸易舰队,其蒸汽动力的船只从1871年的81994万吨增至1913年的4380348万吨,3,迅速地扩大了自己的机械制造工业,使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器输出国之一,而军事工业在机械工业中所占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鲁伯公司在埃森就雇佣了68300工人。在同一时期,德国的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雇佣的人口看,这两个行业的工人总数并不是很多,但由于其拥有的先进技术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使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它们在工业中所占的比例。
事实上,早在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前,德国的一些重要企业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了。1816年,德国最早的铸钢厂之一的克鲁伯工厂因为负债而停产,1818年其创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鲁伯使它恢复生产后,在1826年被迫将工厂转交给他的儿子,但情况仍然没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意志的经济开始起步,1834年,由于铁路的修建,克鲁伯接受第一批铸钢车轮的订货,于是,工厂的转机出现并开始了真正的发展。1831年,其工厂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经增加到683人,至19世纪中叶已经超过了1700人。而这时克鲁伯已经不但供应车轮,而且还生产火炮,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供应外国的。
电气工业的发展是与威纳尔·冯·西门子和埃米尔·拉特瑙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西门子是一个灵巧的发明家,他在1867年设计并制造了发电机并将其用于电气化铁路上。在与西门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国爱迪生电气公司,后来逐渐脱离了西门子而成为独立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两个公司推动了德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并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化学工业的起步不同于电气工业,这是因为德国早已形成了化学实验的传统。不过,化学工业的决定性发展是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内完成的,很多化学工业后来合并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并一直保持到现在。这个染料公司在德国的化学工业中一直处于十分领先的地位,德国的染料、化学制药以及其他的化工产品在此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加上德国在基础科研方面的实力,使德国的化工产品享有了国际性的声誉。
正是由于这些大公司的规模性发展,使德国的工业能够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并超过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国。
如果不充分考虑到银行的作用,那么任何对德国工业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这样认为,德国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德国的银行业形成的独特系统有很大的关系。与英国、美国和法国相比,德国的银行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银行的含义与英国是不同的,在这里,银行是一个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与投资信托的联合体,而这个联合体只有在中央银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战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银行,只将其较少部分的资金投入政府的债券,另一部分则投资于商业票据,这些票据得到了德意志银行的承认,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流动储蓄。不过,德国银行的资金大多是直接投资于工商企业和用于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或资金的筹集都要通过某一银行来进行,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国际性的财团。银行或财团控制股票或债券以固定的价格发行,并将其尽量出售给公众。其结果是银行通过自己的职权保留了对工业化商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潜在所有权,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预工商业运行和管理的能力。
为处理商务或为商人提供短期贷款和交易上的服务,德国从1835年开始逐渐出现了比较集中的银行与金融系统,但其在19世纪中期以前还是比较原始的,私人银行为数不多,且缺乏规模较大的银行。改变这种局面的决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鲁士政府将柏林的皇家银行转变为普鲁士银行,并赋予它发行纸币的权力,这成为德国银行朝着现代方向发展的标志。当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它便转变为中央银行,其任务是维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与英格兰银行不同的是,它拥有很多分行,并随时准备在遇到麻烦时支援其他银行,作为回报,其他银行也必须接收更加先进的管理系统。
不过德国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其资金的来源,由于官方的刻意关照,德国银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资金而不是储户的存款,所以他们愿意进行较为中长期的工业投资,并自己承担风险。这样,他们也就比英法的银行家更有兴趣直接参与工业公司的管理工作。
这样的金融服务对整个迅速扩张中的工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在钢铁、煤矿、电气、机械和重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的行业更是如此。正是由于德国银行的这个特点,保证了德国工业化较高的增长率,而银行业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扩张,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结果银行业忽视的那些行业如纺织等,其发展的速度则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银行本身的发展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1913年 德国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被4家大银行所控制。但大银行投资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设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种历史文献证明德国银行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贡献不仅在于它为重工业提供了大量的风险资金,而且在于银行直接参与了企业的管理和运作,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为了确保在市场的风险中渡过难关,各家银行都必须拥有一大笔资金。但德国银行的资金大部分都用于了投资,所以它们的存款大部分也来源于它们投资的企业。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了工业,在185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私人银行,而这些银行也由于德国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地发展起来。由于这一特点,德国银行一开始就与英美银行不同,它不是作为商业信贷的借贷机构而建立,而是作为对工业提供资金的投资机构而发展起来的。按德国学者的看法,德国银行在1848年以后对工业的投资显示了一种革命的精神,这些私人银行家 在当时是资本市场万能的主人。德国第一家现代银行集团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这种革命性的工业投资思想十分明显地受到了普鲁东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为了工人的利益组织工业银行,而其特点在法国的信贷银行中还可以发现。
由于这种特点,德国在1849年就出现第一家矿业股份公司,由银行与工业界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工业。在这种活动中,银行并不总是提供一切贷款,很多资金也是由一些个人提供的,但银行把所有这些关系联结到一起,使其在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持久的影响力。随着德国工业的全面发展,银行几乎在每一个新的领域都参与了开发与发展的活动,并在每一项工业的发展前景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因素。银行的这种权力不仅来自它所持有的这些企业的股票,而且来自于自己顾客的支持。银行凭着其公认的权力和作为保险人的影响力,积极地参与了工业的决策,并委派自己的职员加入公司的董事会。而大量的工业业务由银行职员承担,工业企业也通过银行董事拥有了自己的商业顾客。
像克鲁伯公司和斯森公司这样的大型重工业企业,最初原本是完全独立的,但逐渐地也与银行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银行也相互竞争着与这一类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趋势发展到后来,每一家大银行都至少与一个以上的大型重工业集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而银行与企业的这种联合的趋势加快了银行和企业在各自的领域的集中的趋势,使得德国的垄断财团的规模迅速地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国。银行的合并加速了工业的集中,由于银行的逐步集中,越来越多的银行集中投资于几个有限的产业,或是几个行业,但它们在生产技术上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趋势很自然地有助于垄断集团的形成,其结果是,银行运用其影响力加速了德国的工业组织的规模化和卡特尔的形成。
德国同时迅速成为了一个企业和商业机构联合与合并的中心国家。尽管许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并积极地发展着自己的业务,但由于德国强调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加上政府的支持,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尔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1870年时,超大型公司如克鲁伯等已经控制着德国金属、矿产、以及军火和造船等行业。这些行业巨大的资本需求鼓励了德国的投资银行与这些大公司结合以保证自己的利润。一些新发展起来的行业如化工与电气行业,很快就被两到三家企业所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得到了投资银行的支持。这些大公司如西门子等,不仅在国内发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国外也发展起若干分支,成为国际性的垄断公司,由于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飞速发展的前景,使得这些垄断集团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市场的需求,甚至能够不顾市场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设定某类产品的价格。 实际上,钢铁、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业资源和产品,在德国乃至整个世界都被一些着名的卡特尔所控制,其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垄断公司所决定的。这是在工业化发展的第二梯队中生产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使得英国古典式的纯粹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了历史的陈迹。
卡特尔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种垄断组织,与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国的这些垄断性组织得到了德国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业,卡特尔甚至成为生存的必须方式。1905年,大约有385家卡特尔,而到1907年,它们已经控制着全国50%的钢,74%的煤和70%的纸张市场。 到20世纪以后的时间里,德国内部的卡特尔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卡特尔的数目从1923-24年间的1500个增加到1930年的2100个;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后控制了化学工业;到1926-27年时联合钢铁厂已经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并且在1929年德意志银行和贴现会社合并以后,德国的三家银行控制了几乎全部银行系统。1933年德国政府更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各公司参加各自所属部门的卡特尔,使德国的资本主义的组织彻底系统化了。 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或许认为竞争对于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国的卡特尔式的工业化证明,这种民族国家式的集约化竞争手段是其在国际竞争和经济增长方面最成功的组织方式,因为它能够同时考虑到横向和纵向的合理化措施。
学术界传统的观点一般认为,德国有一个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很多文献都强调德国政府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普鲁士政府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所起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