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韦纳·冯·布劳恩的介绍
韦纳·冯·布劳恩1912年出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是德国着名的火箭专家,对V-1和V-2火箭的诞生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战结束之际,布劳恩及其科研班子投降美国,1955年他加入美国国籍。布劳恩继续在美国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研究,曾获得一系列勋章、奖章和荣誉头衔。1969年,他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将第一艘载人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送上了月球。1981年4月首次试飞成功的航天飞机,当初也是在布劳恩手里发端的。因此,他被称誉为“现代航天之父”。1977年6月,布劳恩病逝于华盛顿亚历山大医院。
B. 沃纳·冯·布劳恩的简介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 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61年5月25日,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布劳恩成为总统空间事务科学顾问。分管“阿波罗”工程,直接主持“土星”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1969年7月16日凌晨4时,布劳恩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发射控制室下令:“倒计时开始”。3天之后,7月20日晚10时56分,由“土星”5号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上登陆成功。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踩出人类第一个脚印。与阿姆斯特朗通话的控制中心官员情不自禁高呼:“你踩下的脚印也是布劳恩博士的足迹?”布劳恩一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他的父亲是德国农业大臣,对天文和火箭极有兴趣。少年布劳恩即有很强的实验精神。有一天傍晚,柏林使馆区内的蒂尔加滕街,宁静的气氛被爆炸的巨响打破。浓烟从街心冲天而起。警察抓住了一个13岁的男孩。原来这个男孩用6支特大焰火绑在他的滑板车上。导火索点燃后,滑板车失控飞了出去。这个男孩就是布劳恩。他的父亲很生气,把他关在书房里。奥伯特着名的《通向航天之路》一书,就是这时被布劳恩看到的。后来,布劳恩在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读书时,参加了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旅行学会,并很快成为董事会成员。1930年,布劳恩进入柏林大学,成为奥伯特的学生。1932年,布劳恩大学毕业,还获得了飞机驾驶执照。受聘为多恩伯格的主要助手。1934年,布劳恩获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7年,布劳恩进入佩内明德大型火箭试验基地,并任技术部主任,领导火箭的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冯·布劳恩作为“头脑财富”来到美国。1956年,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他先后研制成“红石”,“丘比特”,“潘兴式”导弹。其中“丘比特”C型火箭,是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关键保障。 1970年,布劳恩任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主管计划的副局长,并兼任马歇尔航天中心主任。在两年任期内,布劳恩完成了航天飞机的初步设计,及今后10年的研究规划。晚年,他服务于提供卫星实际应用技术的费尔德柴尔德公司,任副总裁之职。1977年6月16日,布劳恩因患肠癌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医院与世长辞。
C. 冯.布劳恩是谁
冯·布劳恩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生于1912年,德国贵族后裔。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D. 那位朋友可以告诉二战中为德国研制V-1,V-2导弹的科学家的生平简介及其贡献
V2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韦纳•冯•布劳恩(1912年——1977年),德国工程师,在火箭技术和太空探测等方面都有光辉的成就。他先后为着名的V-1、V-2火箭的诞生、美国第一颗卫星的发射成功,以及第一艘载人飞船“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作出突出贡献,而美国航天飞机的研制也是自他手中发端。
1912年3月23日,韦纳•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随全家移居柏林。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循循善诱地培养小韦纳的好奇心。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一个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学生时代的韦纳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但这并未影响年轻的韦纳对火箭发射的兴趣。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一天,韦纳读到一本名为《通向星际空间之路》的书,正是这本书,使他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自己的终身事业:为人类征服宇宙空间贡献一切力量。也正是这个远大的理想,使顽皮的韦纳开始专心刻苦地学习数学、物理等一切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功课。不久,他便成了班上功课最好的学生。后来,他考入了夏洛滕堡工学院,再后来,布劳恩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在那里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小组。1934年,这位22岁的学生科学家以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最高等级——特优。这虽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甚至在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就这样,冯•布劳恩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一个闪光的句号,并开始迎接崭新的工作历程。
飞向宇宙是布劳恩毕生的理想。他为之所做的第一步努力就是研制大功率的液体推进剂V-2型火箭。工程是巨大的,难题堆积如山,亟待解决。冯•布劳恩以其对独创性工程的巨大热情,领导他的技术班子,最终使V-2成为现实。V-2诞生的意义可以与航空领域内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相提并论。
[编辑本段]
二战后
二次大战后期,德国纳粹的V2火箭呼啸飞越英伦海峡轰炸伦敦,虽然V2对英国的实质损害不大,但是不像V1导弹可拦截因此对英国的社会人心造成莫大影响。大战一结束,美俄双方都急着要掌握德国的火箭技术,但是按照雅尔塔密约,V2火箭生产工厂的主要所在地皮纳蒙划给了苏俄托管,美国心有不甘,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军组成了一个突击队下令紧急展开一项代号“回纹针”的任务。在1945年5月22日到5月31日的10天之内,美军挺进巴伐利亚区并占领当地,动用了300节火车车厢和13艘轮船,把近百枚的V2火箭以及相关的一切设备和半成品抢运一空,苏军在第二天的6月1日抵达的时候,只看到一座座空荡荡的工厂。
美国虽然获得了许多V2的半成品和制造设备,但最可贵的是美国情报单位成功地说服了包括德国军方火箭计划负责人瓦尔德·多恩伯格中将及开发团队核心冯·布劳恩博士与相关的126位研究团队成员前往美国,并分别安置在德州的福特布里斯的火箭研究小组以及新墨西哥新建的白沙导弹试验场。1945年9月,冯·布劳恩抵达美国,时年33岁,自此以后美国的火箭工业和太空发展就扶摇直上。除了军事用途,V2 火箭在研究高层大气和电离层,以及对地球表面拍照等科学课题上也非常有用。
1946年,美国海军实验室发射了一枚V2火箭,射到数百公里的高空,用来观测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这也是V2火箭第一次应用在太空研究,从此开启了太空科学的新页。此外V2火箭亦用来当作载人飞行试验载具,并搭载过猴子一类的小动物升空。
E. 二战中的德国军官,看完终于知道为什么都说希特勒
米歇尔·魏特曼
爱娃·布劳恩,是阿道夫·希特勒的妻子。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市。父亲弗里茨·布劳恩(Fritz Braun)是一名教师。她有一个姐姐爱尔莎·布劳恩,以及妹妹格利特·布劳恩。1929年她在海因里希·霍夫曼(Heinrich Hoffmann)的照相店中工作,帮助售货、照相和冲洗照片。当时霍夫曼是纳粹党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专用摄影师。由此,爱娃认识了希特勒,并逐渐与其发展成恋爱关系,长期作为希特勒的情妇。1945年4月在希特勒自杀前夕与其结婚,随后和希特勒一同自杀。
所以说希特勒....如有帮助望采纳
F. 冯·布劳恩是谁
冯·布劳恩从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一步一个脚印的钻研精神,而他与宇宙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幼年时期奠定基础的。小时候,母亲送给他一台望远镜,从此在他心灵里种下了探索宇宙的种子。1925年,13岁的布劳恩得到了奥伯特的着名着作《飞向行星际空间的火箭》,他很喜欢这本书,但由于他把精力放在了课外科目上,对学校教授的课程,尤其是数学没有学好,因此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书中的问题,感到十分苦恼。从此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数学。很快,不仅数学,而且他的整个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成为了一名高才生。
1932年,负责固体燃料火箭研究的德国陆军少将沃尔特·多恩伯格发现布劳恩具有非凡的创造才能,也认识到液体燃料火箭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潜力,于是便把布劳恩调到自己手下从事液体燃料火箭研究。1934年,他在博士学位论文中,论述了136千克和272千克推力液体火箭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等问题。同年12月,布劳恩领着三名机工,成功地发射了两枚A-2火箭,火箭垂直升高2.4千米。
从1937年到1945年,在布劳恩领导下,先后研制出A-5、A-4、A-9/A-10等地地导弹,“瀑布”和“莱茵女儿”等地空导弹,X-4和HS-298等空空导弹,HS-293等空地导弹,V-1等飞航式导弹。
A-4导弹即着名的V-2火箭(导弹),它与V-1等火箭一起,是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军向英国伦敦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发射V-1和V-2导弹共12000多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运载火箭和导弹已在许多国家得到发展,但它们在结构原理上仍然与V-2导弹雷同。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布劳恩和德国的主要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并来到美国。从此,布劳恩在美国的火箭和航天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先后研制出“红石”、“丘辟特”、“潘兴”等近程导弹,“雷神”、“宇宙神”、“大力神”等中程和中远程导弹。
布劳恩对载人航天很感兴趣,早在1947年1月,就用V-2火箭将果蝇送入高空进行实验,并成功地回收。1948年6月,他完成了《火星计划》一书,论述了到火星旅行的分阶段运输的设想。1952年他还提出了“轮状旋转航天站”和三级火箭飞船等设想。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后,美国原定发射卫星的火箭还未过关,是布劳恩领导研制的“丘辟特”导弹应了急,于1958年2月1日发射成功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12日,苏联首先把加加林送入太空后,还是布劳恩领导研制的“土星5”号火箭,保证了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在1969年7月20日,实现了首次把人送上月球的夙愿。
G. 沃纳·冯·布劳恩的介绍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生于1912年,德国贵族后裔。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H. 我记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德国人拍了一部希特勒在柏林最后被攻克时生活的影片,不知它叫什么名字请赐教!
《帝国的毁灭》The Downfall/Der Untergang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Oliver Hirschbiegel
主演:布鲁诺·冈茨Bruno Ganz
亚历桑德拉·玛丽亚·拉拉Alexandra Maria Lara
类型:剧情
片长:150分钟
级别:R级(强烈的暴力,令人烦扰的形象和一些裸体场景)
发行:Constantin Film
上映日期:2004年9月16日(德国)
官方网站:www.untergang.film.de/
国别:德国
获奖纪录
第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9届多伦多电影节参展影片
德国巴伐利亚电影观众选择奖
影片简介
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将镜头对准——希特勒一生中的最后12天
在获得本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着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I. 韦纳·冯·布劳恩的个人轶事
水星计划
冯·布劳恩,是美国的一名火箭专家。他计划设计出一架能够乘坐一名宇航员的水星号飞船,并把飞船送入轨道,检验宇航员在空间的活动能力,最后像飞机一样,把宇航员安全地载回地球。这一设想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同意,并命名为水星计划。
实施水星计划的过程是艰难的。大力神火箭被定为把宇航员送入轨道的运载工具。但出师不利,几次不载人的试验接连失败。1960年7月29日的第一次试验,随着一声轰鸣,大力神拔地而起,直冲云霄。60秒钟后,火箭几乎到达参观者的头顶上空,并渐渐地沿着巨大的弧线轨迹飞向天际。突然,一声巨响,火箭一下子粉身碎骨。火红的碎片纷纷扬扬,似乎就要落到人们的头上,幸好火箭飞行的惯性把这些碎片冲到远方。这可怕的情景,使观看者们无不大惊失色。还有二枚携带水星飞船的火箭试验,一枚自行爆炸;一枚由地面遥控引爆,因为它错误地直奔圣彼得堡。
但是,冯·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并未因此而泄气。他们认真地总结试验失败的教训,比较前苏联火箭的长处,很快又研制出水星--红石1A号火箭。这次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按照冯·布劳恩的指令,在210公里的高空上,水星--红石1A号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里脱离了运载火箭,进入大气层。随后,在距卡纳维拉尔角380公里远的地方安全着陆。
水星计划的大幕终于拉开来了。就在水星号发射和回收取得成功的同时,18个经过严格挑选的大猩猩正在进行着进入太空的模拟训练,它们将成为征服太空的开路先锋。大猩猩是自然界最接近于人类的高级动物,尤其是年轻的大猩猩,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在对18个大猩猩进行严格训练的过程中,一名叫哈姆的大猩猩表现特好,操纵机器的能力最强,在70分钟之内,它连续操纵7000次,误差只有28次。终于,哈姆登上了水星--红石2号火箭飞上了蓝天。那一天,哈姆紧握着操纵杆,充分施展出它在训练时学到的东西,使水星--红石2号飞船在太空中划了一个660多公里的大圆弧,安全地降落在预定的海面上。
水星计划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是,就在这时,传来了前苏联加加林首次邀游太空成功的消息。为了与前苏联人开展太空竞争,美国宇航局和布劳恩等专家决定立即进行载人的航天飞行实验。但是,由于载人进入预定轨道飞行的条件尚不成熟,美国宇航局决定先进行像大炮炮弹那样作弹道飞行的亚轨道载人飞行实验,以完成载人轨道飞行前的实战学习。
1961年5月5日,艾伦·谢泼德身着臃肿的宇航服,在亿万双目光的关注中,钻进了“水星”飞船系列的“自由”7号,成为美国第一位进入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这次飞行非常顺利,全部飞行时间总共是15分22秒,其中失重状态5分4秒,飞行距离约480公里,飞行高度186公里。严格地说,这次飞行只是上升与下降,并未进入卫星轨道。但是,这次飞行却是美国第一次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它证明“水星”飞船的构造和性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完全可以承担起载人轨道飞行的使命。
1962年初,美国宇航局宣布,不久就要进行第一次载入轨道飞行的实验,这是水星计划最高潮的一幕。
宇航员格伦被挑选为人类轨道飞行的第一人。格伦的当选,使得熟悉他的人激动不已。1959年,美国宇航局宣布计划在军队中招考一批宇航员,当时的约翰·格伦已经37岁,又没有大学文凭,按照规定,他就没有报考资格。然而格伦是一位倔强又自信的青年,凡他认定的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居然说服了海军太空事务局,破格让他参加选拔。这次,从全美三军**挑选出了510名志愿应征人员,在经过了项目繁多的选拔考试之后,格伦终于被选定为第一批宇航员,而它总共才7名。
然而,发射的准备工作一开始就进行得不顺利,光是发射的时间前后就变更了10次,这对格伦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一种强烈的考验。他一次次地稳重地钻进飞船,又一次次沉着地从飞船中爬出来。他的身体虽然显得很疲惫,但他的脸上却依然显出一种昂扬斗志和坚定的信心。
1962年2月20日,水星--大力神火箭总算狂吼着冲向了太空,准确地将友谊7号飞船送入了绕地球飞行的轨道。此时,格伦的心情激动不已,他正站在一个常人无可企及的位置上,观察着星辰的面貌、地球的容颜和日落的壮观……
忽然,格伦发现飞船出现向西甩的现象,虽然能很快地自动纠正,但每次纠正都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格伦很快判断出是驾驶器发生了毛病,没有办法,只得改由人力操纵飞行。这使预定计划中的两顿饭只好放弃了,预备拍的照片也大大地减少了,许多预定的观测工作也不得不停止。
水星计划控制中心的测航仪器忽然发出了警报:友谊7号头部的隔热层壳体松脱,变成半开状态。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故障。如果这个隔热层壳体在飞船进入大气层之前或进入大气层时全部脱落,那么飞船和空气间的巨大摩擦所产生的高温,就会把整个飞船熔化掉。这一不幸的消息,使得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焦急万分,他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之中,试图找出挽救的办法。此刻的格伦,正全神贯注地在太空做着各种试验和观测,而对于就要发生在眼前的危险却全然不知。
保留反射火箭箭座。来自地面指控中心的指令把陶醉于实验之中的格伦一下子惊醒了过来。这莫非是一个反常的指令?他感到事情有些不好。请解释一下指令。格伦向地面询问。
请速发射反射火箭,切记保留箭座,否则隔热层壳体将会脱落,并速速返回。从地面上传来了艾伦·谢泼德焦急的声音。
格伦一切都明白了,但他却表现出极大的冷静和镇定。他开始集中精力,严格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令执行。
还是地面专家们的判断正确,他们提出的方案发挥了重要作用。当飞船头部的反射火箭射出之后,由于保留了位于飞船头部中心的火箭底座,使箭座上的三条箍子箍住了隔热层壳体。随着大西洋一根水柱的激飞,格伦安全地回了地球的怀抱。显示屏上清楚地显示,轨道飞行绕地球三圈,历时4小时55分23秒。
当格伦被人们从船舱里救护出来时,在场的人们一下子狂欢起来,欢呼之声响彻云霄。至此,水星计划划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火箭计划
童年的布劳恩可以说人小鬼大,通过阅读大量有关于太空与火箭的书籍,布劳恩迫切想要实践一下太空梦。于是,在柏林使馆区的一条街道上,小布劳恩从烟火店买来了6支大号烟火,并将它们绑在了自己的滑板车上。一切准备就绪,布劳恩点燃了烟火,在强大的助推力之下,滑板车咻地一下蹿了出去,俨然成为了一辆“火箭车”。可以想象,当时的布劳恩是激动而雀跃的,似乎自己离太空又近了一步。
可以说,小时候的布劳恩就表现出极佳的探索精神与冒险能力,动手能力超强,不仅捯饬“火箭”,还曾组装汽车。但由于过度注重实践,疏于课堂学习,所以物理和数学不合格,成为了天才布劳恩的短板。不久,马格努斯·冯·布劳恩将儿子送到了埃特斯堡寄宿学校,希望尝试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给儿子更多的成长可能。在这个富丽堂皇的寄宿学校里,布劳恩的确接受了别具一格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同时少了许多束缚,能有更多时间来研究他酷爱的太空和星星。
192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布劳恩接触到了赫尔曼·奥伯特的大作——《飞向星际空间的火箭》,翻开书的一瞬间,他整个人兴奋到了极点,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更多。然而,越往后翻,他却越是崩溃,因为满纸的数学公式,让他根本摸不着头绪。于是,布劳恩只能去请教数学老师,而老师语重心长地劝慰道,只有学好数学和物理,才能看懂奥伯特书中的要义。于是,茅塞顿开的布劳恩立志要学好这两门自己最烂的学科。不久,他还真的攻下了这个难关,一跃成为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中学毕业后,布劳恩来到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学院继续深造。当时,德国的业余火箭爱好者已经掀起了研究火箭的热潮,布劳恩不仅身处其中,还参加了偶像奥伯特创建的德国空间旅行协会以及内贝尔火箭小组的研制活动,并帮助证明了挥发性液体燃料才是太空飞行器的前途所在。1932年,回到柏林的他又以航空工程学士学位毕业于夏洛滕堡工学院,并在两年后以22岁的年龄拿下了柏林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以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火箭的速度。
在此之前,德国空间旅行协会一直努力制造一种更为高级的火箭,而布劳恩作为核心人物之一,准备助其在1931年公开发射初级版火箭,有几个当地商人甚至花钱来观看,然而结果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从此,布劳恩逐渐意识到,如果没有人资助他的太空梦,那它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正当布劳恩失意之时,德国陆军在1932年找到了他,并表示愿意全力支持他的博士论文,不过必须将其作为军事机密,这对于布劳恩而言无疑是绝佳的机会,他也确实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对方抛出的橄榄枝。这也是为什么这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试验,同时被柏林大学评为最高等级——特等的论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始终被看做军事秘密。
为军队搞火箭研究不到一年,布劳恩就与上司多恩伯格为陆军总司令安排了一场秘密的发射演示,他们计划发射两枚A-2火箭,也就是V-2火箭的原型。对于发射火箭,首先必须寻找一个可以把火箭立起来,并且可以秘密清场的地方,所以他们将两枚火箭运到了北海上的博尔库姆岛。最终,演示非常成功,火箭完全按照预定计划飞行,无论是飞行高度亦或是飞行轨迹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时,A-2火箭的成功发射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布劳恩与军方谈判的重要筹码。1939年,冯·布劳恩见到了纳粹党党首希特勒。在看过演示报告之后,希特勒表示非常相信布劳恩的能力,也愿意为火箭研究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同时也要求布劳恩生产出成万计量的火箭,然后把它们统统扔到英国。因为在希特勒看来,如果能够每天往英国的领土上投上几千枚这样的火箭,就能最大程度地阻止英国进攻德国。
此后,布劳恩不仅找到了合适的导弹试验基地——佩内明德,同时开始研究新的武器计划——V-2火箭计划,更是出任技术部主任,可以说为二战中的德国贡献良多。1942年10月3日,V-2首次发射成功,伴随着这一毫无预警的杀伤性武器的诞生,布劳恩的太空旅行梦想也更多地演变为了一场生死之战。
锒铛入狱
当布劳恩的团队完成V-2火箭的设计之际,大规模的火箭生产已经开始进行。此时的布劳恩虽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拥有用武之地,但绝不是在战场上,对于这样的结果,布劳恩难掩失望与无奈。1944年,布劳恩在一次宴会上借着酒劲,表达了这种愤懑的心情,他对身旁的同事说到,“火箭的确发射成功了,但它落在了错误的星球”,以此表明太空领域的火箭研究才是自己唯一的真正兴趣所在。
然而,正是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感慨,却差点要了布劳恩的命。在纳粹官员看来,任何背离纳粹党目标的行为都可以称为背叛,而布劳恩没有赞扬V-2火箭的摧毁效果,那么他就是背叛。于是,1944年3月,盖世太保以破坏罪逮捕了布劳恩,指控他在宴会上发表“飞船比武器更重要的”逆反言论,随时有被处决的危险。在危急之时,布劳恩的上司多恩伯格找到了军需部长,并与其共同向纳粹党施加了压力,才使布劳恩重获自由。
九死一生的布劳恩回到了佩内明德,并加紧了V-2火箭的研发。同时,在二战战场上,纳粹军节节败退,V-2成为了希勒特唯一可以依靠的绝密武器。布劳恩设计的V-2火箭是革命性的,它长46英尺,重14吨,无论是推进、导航还是控制,都是最新发明的技术。在火箭的底部,是一个巨大的引擎,它的燃烧室通向一个中型的排气口,在引擎喷嘴的上方是涡轮泵,它推动酒精与液氧罐的燃料进入燃烧室,火箭的引导平台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器,位于燃料罐的上方,而火箭最简单的部件在顶部,是一个1吨重的弹头。
此后,布劳恩的火箭团队进行了数千次试验,并做了相应改进,而每一次试验与改进都有布劳恩的亲自监督。就在布劳恩被逮捕又释放的同年,最为重要的V-2火箭推力已经达标,飞行抛物线可以控制,火箭也能够飞行上千英里命中目标了。一切都表明,作为世界上第一批具有大杀伤力的自杀式武器,V-2火箭已经可以投入作战,而英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V-2火箭的最初试验场。
希特勒一直想利用V-2挽救二战战场的颓势,并催促布劳恩尽可能多地生产V-2火箭。在1944年秋天,几乎每天都有4-6枚火箭命中伦敦,到了11月底,已经有上百枚火箭飞往英国,没有人能够躲过这种超音速的无声武器。战后材料表明,V-2火箭当时在英国炸死了2742人,6467人受伤,它造成的心理恐慌更是难以统计,而为生产V-2火箭死去的大批奴工更是成为了布劳恩及其V-2饱受指责的污点。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6万多名劳工中,就有2万多人死于疾病、饥饿和折磨。
1944年底,盟军已经推进到莱茵河,布劳恩和其他科学家真正意识到德国败了。对于如何处置布劳恩,纳粹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其中一方认为应该让其撤到南部,继续从事火箭研发,而另一派则主张立即将其处决,避免至关重要的军事资料落入敌手。当时布劳恩一共收到了10份命令,其中五份表示撤退就枪毙他,与之相反,另外五份要求他马上撤退,而他最终选择了可以撤退的命令。
投诚美军第44师
对于何去何从,布劳恩有着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美国是世界工业强国,也比较有钱,完全可以资助他完成自己的太空梦。于是,布劳恩决定撤离佩内明德,并与他的团队将14吨有关V-2火箭的技术材料装箱,贴上假的军事缩略词标示,把几百个箱子装上卡车,运往奥腾村的地下铁矿,以此作为与盟军谈判的关键筹码,等待机会与美国人摊牌。1945年4月,冯·布劳恩和他的500名高级科学家住到了豪斯英格堡,并打听到一支美国军队在奥地利境内的山脚下安营扎寨,于是他们协商决定派冯·布劳恩的弟弟马格努斯下山与美国人谈判。
5月2日,马格努斯·冯·布劳恩沿着陡峭的公路骑行而下,并毫无意外地遇到一名沿途放哨的美国士兵——隶属于美军第44步兵师的弗雷德·施尼科。在看到这个独自骑着自行车的德国人以后,施尼科特命令他从车上下来,举起双手。马格努斯老老实实地照办,然后用结结巴巴的英语向这名美国士兵解释,他的兄长希望就V-2火箭项目与美国人做笔交易。
此前,美国陆军早就罗列了一份必须抢到的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黑色名单”。在这份榜单中,布劳恩名列第一。对于美国而言,布劳恩的主动投诚无疑是意外之喜,于是交易一锤定音。不久,在布劳恩的提示之下,美军找到了布劳恩的14吨火箭技术文件,并接纳了200枚V-2火箭部件,布劳恩团队也随之前往美国工作。
在美国腾飞的航天梦
不久,布劳恩和他的科学家们被送到了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红石”试验场,布劳恩再次开始为陆军工作。在1945到1950的五年间,布劳恩并没有从事他心心念念的太空工作,而是负责设计美国设计第一代弹道导弹与空气式巡航导弹。1955年,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正式加入美国国籍,次年开始担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同时完成了“丘比特”等火箭的研发任务。
然而,同年10月,苏联抢在美国前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美国政府震惊与遗憾之际,布劳恩毛遂自荐,向国防部特使尼尔·迈克尔罗伊承诺在60天内将第一颗美国卫星送入太空。鉴于之前屡战屡败的“先锋号”计划,国防部决定给予这个美国“二等公民”一次机会,布劳恩第一次无限接近自己的太空梦。
1958年1月,布劳恩丘主持研制的丘比特C运载火箭,将美国第一颗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预定轨道,布劳恩也一举成为了美国的民族英雄,并于1960年出任美国国家宇航局的第一任局长,同时被评选为《时代》杂志“本世纪100位最好的男人之一”。
在肯尼迪上台之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空间研究投入,布劳恩也启动了宏伟的太空计划,争取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1969年7月,布劳恩的太空旅行终于成为了现实: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运载着“阿波罗11号”,将阿姆斯特朗等3名宇航员送往月球,并在升空4天后,阿姆斯特朗于月球表面迈出了第一步,首次完成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是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成为了时代宣言。
布劳恩传奇的一生终于1977年。6月16日,韦纳·冯·布劳恩因大肠癌在弗吉尼亚州逝世,并葬于当地的Ivy Hill公墓。V-2火箭使他成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人物,而他后半生为人类航空航天事业所做的贡献无法衡量,现代科学家的困境在他身上彰显得淋漓精致:科研活动到底应该为某个国家服务,还是为人类服务,这永远是科学家们需要权衡的问题。
J. 韦纳·冯·布劳恩的个人经历
1912年3月23日,韦纳·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后随全家移居柏林。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循循善诱地培养小韦纳的好奇心。
1931年夏天,冯·布劳恩暂时离开柏林火箭飞行场,到瑞士苏黎世的联邦工学院去深造。就在这里,他结识了美籍医科学生康斯坦丁·D·杰纳勒尔兹,这个人后来成了他的毕生之友。布劳恩谈起未来的太空人必须承受很大的加速度时,康斯坦丁断定,要测定一个生物能承受多少重力加速度,唯一的办法是把生物置于离心机之中。不久,这两个学生就积极准备这项太空医学研究计划,这在全世界也许还是头一次。他们用老鼠做实验。要不是女房东威胁布劳恩:如果不立即停止实验,就要把他赶出去,这两个年轻的研究人员还不知要发现什么呢!
1932年春,回到柏林的冯·布劳恩以航空工程学士学位毕业于夏洛滕堡工学院。
1934年,这位22岁的学生科学家以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于柏林大学。
1934年研制A-2火箭,并在库默斯多夫附近的试验场试射火箭成功。
1936年,布劳恩找到了合适的导弹试验基地——佩内明德,任技术部主任,开始研究新的武器计划、领导设计A-4(即V-2)火箭计划,即后来命名为V—2的导弹。
1939年3月23日,冯·布劳恩第一次见到了希特勒。布劳恩曾经听说,希特勒对现代技术和复杂的机器颇感兴趣。冯·布劳恩可以想象得到,没有希特勒站在他们一边,他们将会遇到许多难题,由于他在V—2火箭方面的成绩,在几年可怕的战争之后,希特勒授予他荣誉教授称号。1942年10月3日V—2首次发射成功。
当时,德国正在崩溃,同盟国节节胜利,冯·布劳恩则四处奔走,忙于进行一次几乎是不可能的撤退,以免有关人类将来征服宇宙空间的各种计划方案落入外人手中。不管有什么危险,不管要付出什么代价,必须在几天之内,把全体人员和智囊团、大量的技术报告、设计图、专利品、蓝图和工程图纸撤出来。他说:“我要不是这样的话,我想我就会成为老朽,我的脑子就会不管用,我就会退化……”
在空袭过程中,他只能在医院束手无策地等待空袭结束,这真是折磨神经的痛苦经历,他一手策划了整个佩内明德研制班子向美国人的投降行动。当他的国家——不管是对还是错——处于战争状态时,他已经作出最大努力,尽了他自己认为是爱国的义务,帮助它取得了一种强有力的新式武器。既然大局已定,这一切已成为过去,他认为自己新的义务就是从德国崩溃的废墟上,把对将来征服宇宙空间极其宝贵的贡献拯救出来,并献出他的本领,自愿地为美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