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战快结束时,斯大林是如何利用德军打击波兰的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就算放在平时也就罢了,但在二战拯救全人类的过程中,在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时,盟国的有些国家也要彼此的打击。1944年夏天,当时已经拥有40000多名战士的波兰地下军,想趁着德军在东线斯大林格勒吃了败仗、西线盟军诺曼底胜利登陆的时机中,进攻处于困境中的华沙驻守德军,乘机取得波兰独立,建立一个“自主”的国家。
波兰有一句俗语,波兰对俄罗斯仇恨是自娘胎带出来的。波兰始终和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仇恨似海。尤其是自苏联成立以后,波兰最惨的时候,自己国家的国防部长都是苏联担任,前苏联对波兰的控制也可见一斑。作为俄罗斯的邻居是波兰最大的不幸。这些都是深刻的民族仇恨,波兰人对苏联没有任何好感。所以苏联实力衰弱以后,波兰几乎是第一批要求独立的国家。即使时至今日,波兰人普遍对俄国人没有好感。
B. 如何用一句简短而准确的话概述二战德军击败波兰的原因
仔细想想二战的德国几乎是无敌的,无论是从军事装备到人员素质,以及视频的战斗心理,波兰对于德国来说都有很大的差距。这要是在短短一个多月之间破了几百万平方米的地理面积全部被德国攻破。德国那时候拥有了最先进的机械化坦克部队,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巨大的装备差距让不让人们感到胜利十分的渺茫。
德军对于胜利的渴望更是非常的强烈,希特勒是一个演讲的天才,他斗志昂扬的演讲,让整个德军为之疯狂。整个德云真的伤心热尔曼人拥有着最高贵的血统。他们就应该通知这个世界。所以说对于两者相差甚远的波兰,只能被德国击败。并且德国和波兰两国有很大一部分的国土是接壤的,所以说德国要想统治这个世界,首先要统治的就是它附近的这几个国家。而波兰就是首选。
C. 德军是如何攻破波兰军队的权宜之策的
到1939年9月9日夜间,北方战场上莫德林军团和纳雷军团开始撤退,德国第3集团军紧随其后。在第3集团军东侧,古德里安的第19军团在两支波兰军团中间打开了缺口,纳雷军团随后发起反攻,但很快被击退,波军人员伤亡严重。与此同时,德军第19军团的两个装甲师和两个坦克师也都遇到了燃料和弹药短缺的问题,这种战争损耗让德军装甲车辆进退两难。此时,只有古德里安的小型装甲部队还保持着充足的火力和相当的机动性,能够做到长驱直入。
古德里安想让他的坦克部队沿布格河以东向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方向挺进,但陆军总司令部仍然主张采取谨慎行动,将其装甲部队部署在比较远的东部。古德里安最初的计划是要向南推进,夺取谢德尔兹,但由于陆军总司令部认为波军正企图建立“罗马尼亚桥头堡”,所以他不得不改变想法。古德里安没能获许按其原计划沿布格河东岸进军波兰南部,但这使他最终完成了从侧翼包围波军最后防阵地的任务。
9月14日,第10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到达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边缘地区,这里是北方集团军在波兰最东面的一个目标。9月15日,德军攻占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尽管波军守卫部队在此建造了一个防御工事(这就是有名的赛特德尔防御工事),而且还击退了德国第10装甲师和第20摩托化步兵师的几次进攻,但他们还是未能阻拦住来势凶猛的德国军队。
9月17日,当守卫在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最后一批波兰军队企图突围的时候,德军步兵师终于撕破了赛特德尔防御工事。德军第3装甲师南进抵达弗沃达瓦,以期与北方集团军中前往东北方向的坦克先头部队会合。
尽管这两支从华沙东面夹住波兰军队的“大钳子”并没有真正合拢,但它们仅相隔几公里,而且可以通过电台保持联系。电台,对德国机械化部队在战争中取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钳形攻势真正接头是在进攻华沙时,两支部队的一部分在波兰首都以南维斯拉河的古拉卡卢瓦桥头堡得以会师。
D. 1944年盟军即将全面胜利时,斯大林是如何利用德军打击波兰的
谈不上斯大林利用德军打击波兰,只能说波兰的精英阶层认不清形势被美英利用而已。
二战局势相对明朗后,英美苏等主要盟国就战后的国际格局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和谈判,分区占领德国已成定局,位于德国东部的波兰必然被划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于是苏联红军在华沙近郊停止的前进,坐看波兰地下抵抗组织被德军消灭,而后开足马力一举而拿下波兰全境。
华沙大起义的悲剧就是波兰政治精英缺乏战略视野,完全不顾及他国感受,一味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导致的。也是波兰立国时间太短,野心与国力严重不相称,建国早期形势发展太过顺利导致的浮躁心理作祟。
一战结束后为了削弱德国,也为了遏制新生的苏俄政权,英法等国支持波兰独立并划分了较大的领土给波兰,使波兰一跃成为欧洲有数的大国。
作为新生的欧洲大国,波兰梦想从此成为欧洲的列强之一,积极参加国际争端,尤其是多国联合干涉苏俄红军与白俄武装的内战,波兰就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更在苏俄平定白俄武装之后与苏俄展开战争并获胜,割走了大片苏俄领土,与苏俄结下了深仇。
为了获取日本的支持,波兰在国联上积极支持日本对华侵略,率先承认伪满洲国地位,阻挠在国联通过谴责日本侵华的决议,只为日本能够承认波兰是欧洲列强之一。
希特勒成功当选德国总理后,积极推行法西斯统治,希望能够收回东普鲁士领土,因此提出用其他领土置换处于波兰统治下的东普鲁士,波兰统治者傲慢的拒绝了希特勒的提议,甚至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出兵强占部分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并为自己能够虎口夺食而沾沾自喜。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是想将波兰拉到自己的战车之上,借波兰领土进攻苏联的,但波兰政坛的那些自大狂却狂妄的拒绝了。
与东西两个强大的邻国交恶,去投身遥远的英法怀抱,波兰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一错再错,最终在英法的坐看中百万大军灰飞烟灭而灭国,在苏联的作看中20多万军民伤亡丧失了复国的希望,这一切都是波兰人纠由自取,如今翻起旧账只为了国家政治导向,要不然波兰人为什么不提英法坐看本国覆灭呢?
E. 在希特勒的指导下德国是怎样短期占领波兰的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闪击波兰,9月28日,华沙陷落,10月2日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西尼亚也停止抵抗,波兰沦陷。英、法虽然对德宣战,可是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原来他们对德宣战全是出于被迫。他们一面宣战,一边还想通过美国政府“调停”,实行停战。尤其是法国同德国毗邻,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被希特勒进攻波兰的闪电战吓破了胆,生怕惹怒德国进攻自己,哪里还敢主动进攻德国?就这样,波兰在他们的“静坐”之下,加上本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在两个星期中就被德军占领。
F. 28天亡国的波兰,靠这项技术打败了德国,你知道吗
1943年,隆美尔离开了他征战两年的北非。不过,和他当初势在必得的精神头比起来,此时的离去,多少有些伤感和不甘。糟糕的后勤补给,让他“壮志未酬”,而始终不在状态的意大利人,让他既鄙视,又痛恨。
隆美尔很多次在公众场合,对散漫的意大利人进行抨击。在他看来,非洲军团的补给运不上,以及每次进攻都不顺,很有可能是他们向英军提供了情报。殊不知,出卖情报的恰恰是一名德国人,隆美尔冤枉了意大利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隆美尔到死都不知道,让其在非洲步履艰难的,不光是不争气的意大利人与棘手的后勤保障,还有早已被破解的“恩尼格玛”。与其说德军是被盟军的强大实力打败,倒不如是被“自己人”打败,因为那个化名艾斯克的德国人,出卖了德国。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隆美尔传》、《步兵攻击》
G. 二战时德国是怎样突破波兰防线的
1939年8月31日深夜,德国党卫队身穿波兰军服,在德国边境小城占领了当地电台,用波兰语对德国大肆谩骂,次日,希特勒宣布德国遭到波兰的入侵,下令德国军队向波兰发动进攻,随后一百六十多万德国军队在两千多辆坦克和大批飞机的配合下,对波兰展开了全面进攻。战争一开始,德军飞机就炸毁了机场 通信设施等重要的战略设施,接着,两千多辆德国坦克冲跨了波兰军队的防线,这就是“闪击战”。这时苏联又派兵占领了波兰的东部,不久,波兰覆亡。纯手打 望采纳
H. 为什么德军能在二战前期迅速击溃波兰和法国双方兵力对比如何
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履行了之前答应维护波兰领土完整的承诺,向德国宣战。之后法国也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当时许多欧洲人心目中,波兰算得上是一个拥有较强实力的国家,即使它无法打败德军入侵,但至少也能将德军拖入持久战的泥潭之中。然而令英法两国政治家都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波兰就已被彻底击溃。
在二战爆发前夕,波兰的指挥官们仍深信骑兵冲锋的价值。他们没有装甲师,没有摩托化师,却一直维持着数量庞大的骑兵部队。这种军事思想几乎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另一方面,法国在武器装备上并不逊于德国,但他们却无法将其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比如法国拥有的坦克数量比德国还要多,但法军指挥官们却将坦克当成是步兵的辅助,将坦克分散在密集的步兵之中。这与德军利用坦克集群作战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无论是波兰还是法国,陆军部队都缺乏空军的支援,所以使得战场局面变得更加糟糕。波兰因缺乏工业基础,因此无法发展空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法国却是由于陆军话语权过强,从而限制了空军的发展。结果等到战争爆发时才发现,德国空军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
因此,波兰被击溃除了军事思想落后外,自身实力不足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原因。而法国被击溃的主要问题则都是出在他们自己身上。明明手里有一副“好牌”,却因“牌手”水平太差,结果打成了“烂牌”。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I. 德军是如何通过27天就拿下波兰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理论是二战期间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该理论的原则就是奇袭、集中、速度,要求在敌人未来得及部署武装力量之前,集中优势兵力,以包围与合围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
由于闪电战在二战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受到英美等军事学者的深入研究。“闪电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集结:意即在发动攻击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的原因,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一些。
(2)展开: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击力,机械化部队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3)突破: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已决定性的冲击力击穿敌人战线。
(4)突穿: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部队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为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人深入。
(5)击虚与钻隙: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
(6)席卷:这是闪电战的最后一个阶段。整个突进部队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隔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经典案例:波兰闪电战
二战初期,希特勒便基于上述理论,基于闪电战的理论,主张先发制人,集中陆军和空军,就像漆黑的夜里突然出现的闪电一样打击敌人。
闪电战的第一场就用在了倒霉的波兰人身上。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裂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3万人阵亡,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1939年9月至1940年6月,德军沿用闪电战术几乎横扫整个西欧。先后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
具体占领所用时间:27天内征服了波兰,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1941年6月22日,德军再次采用闪电战术进攻苏联,到12月便打到了莫斯科郊外。可以说整个二战初期德军闪电战术运用的是非常成功的!
感谢您阅读我的百家号文章,如果您喜欢的话不妨点击上方的订阅,我每天都会带来精彩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如果您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同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