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17、18世纪的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由于封建割据,教派争斗,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德国的资产阶级势单力薄,不敢像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那样起来革命,而是屈从于封建势力。18世纪70年代,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德国教育界出现了泛爱主义,拥护卢梭的思想,注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并开展了广泛的教育活动。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新人文主义运动在德国兴起,古希腊文化和一切有用的东西受到推崇,促进了德国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19世纪初的普鲁士与法国战争对德国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开始经历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意志终于完成了统一,德国的经济、教育等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世纪初,德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资本主义强国。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要落后于英国和法国。德国境内小邦林立,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相当缓慢,资产阶级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随着工人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德国资产阶级更是不敢进行反对封建贵族的革命斗争。这是德国国内形势的显着特点。当然,整个欧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国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强迫义务教育
德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改革运动密切相关。首先从德国开始的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特别是在其北部)占绝对优势。从路德派到虔信派,基于对新教势力扩展的需要,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受路德(1483-1546)思想的影响,得意志境内各邦从16世纪中期开始先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使德国成为近代西方国家中最早进行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1559年,威丁堡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规定国家在每个村庄设立初等学校,强制家长送子女上学;1580年,萨克森也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1619年,魏玛颁布的教育法令规定,8到12岁的儿童都要到学校读书。在众多颁布强迫教育法令的公国中,普鲁士的教育法令最为突出。普鲁士于1794年颁布的《民法》中列有学校教育条款,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包括大学)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国家的职责,学校要给学生以有用的知识;学校的设立必须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受政府的监督,政府随时可以派人对学校进行视察、督导。《民法》还规定:即使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也必须按照国家即定的立法行事,如遇争执,决定权在政府。《民法》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法规,但在德国,一般把它视为普鲁士世俗教育的"大宪章"。此外,普鲁士的几任国王先后多次颁布教育法令,详细规定了国家办学、强迫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办学经费、教师、家长责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虽然其中的许多法令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但它们表明了德国近代教育的世俗化特点。
二、文科中学和实科学校
在17-18世纪,德国中学的主要形式是文科中学,它相当于英国的文法学校或公学,17-18世纪是文科中学古典色彩最浓的时期。文科中学是完全反映贵族要求的一种学校,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这种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升学做准备,使贵族子弟以后成为社会上层职业者,如医生、律师、牧师和官吏等。文科中学与初等学校无直接关系,早在17世纪以前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到初等学校受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而上文科中学学习则是王公贵族们的专权。只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权升入大学,所以文科中学和大学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科中学的任务就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训练一般的官员。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出现了与文科中学相对的实科中学,并逐渐得到发展。实科中学的发展是因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比较缓慢,资产阶级也较软弱,但工商业仍有所发展,贵族独享中等教育的现象对资产阶级的成长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专门训练贵族子弟的文科中学,也根本不能适应和满足工商业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而实科中学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因而发展较快。1659年,虔信派教徒弗兰克(1663-1727)在哈勒开办了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进行教学,以后又创办了科学学校。1708年,虔敬派的席姆勒(Christopher,1669-1740)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教育内容除宗教外,还有数学、物理学、机械、天文、地理、法律和制图等。在这些科目的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绘画、图表、标本和模型等直观教具,以求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1747年,赫克(1707-1790)在柏林开办了"经济学、数学实科学校",是德国第一所正式的实科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学生先在预备班里学习,然后各按志愿选择一项专科,如几何、建筑、物理、商品制造、贸易或经济等。该校着有成绩,还附设了工艺学习班和师训班。此后,德国实科学校一直延续下来,到19世纪逐渐成为德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科学校的出现,揭开了文科中学与实科中学斗争的序幕,也体现了新的自然学科与旧的古典学科的较量,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的生产方式的斗争,加强了科学与教育的联系,对文科中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整个18世纪,实科中学的力量较之文科中学要弱小得多,它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也要低得多。
三、泛爱主义教育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以泛爱主义为宗旨、创办"泛爱学校"的教育运动。"泛爱派"的创始人巴西多(1724-1790)根据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应培养学生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反对压抑儿童发展的经院主义和古典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最主要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现世的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的健康、乐观的人。和卢梭一样,泛爱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他们要求教育者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地发展,他们还重视体育,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智发展 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泛爱主义者所办的学校中,户外活动占有重要地位。巴西多还提出寓教育于游戏中的进步教育主张,并呼吁社会捐资助学。在教学上,泛爱主义者重视发展理性,重视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1774年,巴西多在德骚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实践他的教育主张,泛爱学校招收6到18岁的学生,对其中准备培养成师资的那部分学生免收学费。这所学校虽然只存在19年,但在改变德国封建教育方面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在它的影下,当时德国还开办了另外一些泛爱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实科知识、本国语、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科目,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以直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智力,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写作、出版了一些教育着作。1770-1774年间,巴西多出版了小册子《初等读物》。这是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相类似的带有插图的儿童读物,在当时很受赞扬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还编写了《教育方法手册》。另外,后来开办泛爱学校的萨尔斯曼在1774-1881年也着有三部通俗教育书籍,分别批评当时教育的弊病,阐述了新教育的要求及师资培养等问题。这对推动泛爱学校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进步教育思想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的发展时期。1806年,普鲁士战败,促使德国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义的推动下,德国调整、改组了教育领导机构,接着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任德国教育部的部长。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学制、课程、考试、教法、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四、洪堡德教育改革
19世纪是德国社会和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的发展时期。1806年,普鲁士战败,促使德国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在新人文主义的推动下,德国调整、改组了教育领导机构,接着对各级学校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在教育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洪堡德(1767-1835),他是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任德国教育部的部长。他依据新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制定了包括学制、课程、考试、教法、学校管理和师资培训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方案。
在初等教育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在学科内容上,他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如博物、史地、自然常识,使学生能学到广泛的、有用的文化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洪堡德还特别注意小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他一方面从瑞士邀请了裴斯泰洛齐的学生席勒(1774-1847)到普鲁士办师范学校,另一方面还派谴18名教师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本人学习,以便在德国发展师范教育,培养小学师资。在此期间,先后到瑞士向裴斯泰洛齐学习的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等人,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寻找改进教育的途径。18世纪初,德国就已经建立了师范学校,去瑞士学习的人回国后,按照裴斯泰洛齐的办法又开办了许多师范学校,到19世纪20 年代至30年代期间,德国的师范教育因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第斯多惠就是直接接受裴斯泰洛齐的思想在德国办师范教育的一个着名的教育家。此间,德国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师范生的学习科目范围较广,包括德语及文学、数学、地理、历史、自然、物理、教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也包括神学课,在教学上也采用了一些积极的方法。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多具有一定基础的小学师资,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
在中等教育上,洪堡德的改革使文科中学的办学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至教师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起色。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育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把语文、数学作为基础课程,还增加了地理、历史和自然科学的科目。这样,教学内容由单纯的古典主义变为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古典中学比较接近于实际生活。此外,洪堡德在改革中规定,凡是要担任中学教师的人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以中学教师称号。这项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作为依据和标准。这改变了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打破了文科中学对僧侣依赖的局面,因为在此以前,文科中学的教师一般都是由大学神学科毕业和准备从事牧师职务的神学者担任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把着眼点放在高深的专业研究和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上。在教学方法上,设讲座,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的演讲,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建树及贡献。在此基础上,很多新大学都仿照柏林大学的模式先后建立起来,如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等。原来留存下来的大学也尽力仿照新大学进行一定的改变。洪堡德提倡的大学办学方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改进和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㈡ 德国学位制度是怎样的
2005年以前德国综合性大学分为Magister(文)和Diplom(理),是德国的传统学制分类,读完一般需要5-6年,毕业文凭相当与国内的硕士。
还有一种Diplom是应用技术大学的(FH),毕业文凭相当与国内的学士。
但是#酸奶德语#这两个传统学制已经逐渐被Bachelor(三年)和Master(两年)所取代,主要原因是完成传统学制所需的时间过长。现在有很多德国大学已经不再接受Diplom和Magister的新生申请。
㈢ 德国初等教育学制是怎样的
德国的初等教育是在小学里完成的,大家都接受同样的教育。一般为4年,生源是6~10岁的儿童。德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送子女去小学学习。孩子一到入学年龄,地方政府就会在开学前,给孩子的父母来函,指点、帮助、督促家长送孩子去小学,并申明在办理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可向政府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小学教育一般含有学习语言、数学、美术、音乐、体育、手工及宗教等的课程。小学是公立教育的第一阶段。
4年之后,家长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成绩择校。是上国民学校、实科学校,还是完全中学。德国人认为,儿童修完基础学校后应当进入最适合于他们学习能力的学校就读。学习差、动手能力强的贫民子弟多上国民学校。学习中等、爱动手操作的学生上实科学校。学习好、今后想从事科研的人上完全中学,以便将来能直接升入大学。80年代产董了综合学校。它试图消除三类学校间的差距,给人人以均等的教育机会。
完全中学学制为9年,完全中学5~10年级属中等教育领域的第一阶段,学生享受义务教育,11~13年级是完全中学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实行课程制。完全中学以毕业证书考试告终,学生通过这一考试后即可进入大学学习。实科学校是一种继续学校,实科学校的修业期为6年,学生年龄一般为11~16 岁。德国的实科学校于18世纪初就出现了,是一种既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上述类型学校被称为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中等教育第二阶段既包括普通学校,也包括职业学校。普通学校是指完全中学高年级,完全中学又分为普通的和特殊的两种。普通的包话:古典语、现代语、数学、自然科学、音乐完全中学。特殊的包括:经济、技术、家政和营养学、农业、纺织完全中学、普教与职教结合的双重文凭中学。各类完全中学是具有杰出才能的学生不约而同选中的学校。职业学校包括:双轨制的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职业进修学校、专科学生的实科学校大多数毕业的必读学校。在德国,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完12年义务教育,否则不得就业。
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三级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校有大学和各种专科大学之分,即学术性大学。学术性大学一般被认为水平高、贡献大、学术地位高。学术性的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技术性综合大学、医学院、兽医院或体育、教会、哲学、神学院以及师范、教育科学学院等。此外,还有联邦国防军设的综合性大学和远距离大学。艺术院校和实用性的高等专业院三类。
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第四级,也是最后一级。它包括:国民大学、职业补习学校、国民学校夜校、实科学校夜校、完全中学夜校和职业成人中学使得为每个人提供适应的教育成为可能。它保证了人们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年龄、学历的限制,终身接受教育。总的来看,德国的教育体制,结构是非常自由、实用的。这与信奉自由主义、务本求实的德国文化传统价值的观念是相吻合的。
㈣ 德国的学制体系与英美有何不同
英美学制,正式称谓是博洛尼亚学制体系,就是分为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士和博士三级。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修够规定学分,提交并通过毕业论文即可毕业,获得相关学位。我国也是该学制体系。对此你应该很熟悉,不必赘言。
而德国传统的是两级制:大学入学后学习4-6个学期,先进行一个初级阶段考试(Grundstudium Pruefung),通过考试后,开始高级阶段(Hochstudium)学习至少4个学期,一般是6个学期后,所有科目考试通过后,可以参加毕业考试。一般是分为两步:先准备论文,要1至2个学期,才可以准备完成并通过指导老师审核。论文通过后,还要经过1个9人至12人的委员会的口试,考试大概45分钟,最多不会超过1小时。口试通过后,当天下午即可获得学位证书。理工科为Diplom ,文科为Magister。Diplom必须修读2个主专业,Magister必须是1个主专业,2个副专业。在获得Diplom和Magister后,可以参加博士阶段学习。
德国传统两级制的第一级经常被我国翻译成本硕连读。
目前德国也正在改革学制,逐步和英美制接轨。主要是两方面:
一方面,在部分专业直接引入英美制,学生可以从本科开始读起;另一方面,部分大学规定,无论是Magister还是Diplom专业的学生,在通过初级阶段考试后,只要在读2个学期,在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新设立的学士学位。 如果还想继续学习,既可以以获得Magister或Diplom为目标开始高级阶段学习,也可以直接去申请新设立的Master课程的学习。总之改革后,灵活了许多,学习时间也缩短了不少。
㈤ 德国大学要读几年,相当于什么学位
德国的教育体制:德国的学制为 4 年小学; 5—9 年中学; 4—6 年大学。
相当于本科
㈥ 德国的学制和中国的学制一样吗
不同的。
德国学制是这样的,小学+中学共读13年。
小学4年,然后分为3个方向:文理中学,实验中学和实科中学。一般来讲,中学的学制是9年。其中文理中学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毕业后可以申请综合类大学,应用技术类大学和艺术类大学等。
㈦ 德国大学学制是几年
4-6年。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学校来实施,一类是职业学校招收主要学校的毕业生。另一类是专科学校招收实科学校的毕业生。
联邦德国的高等学校大致分为学术性的和非学术性的两类。学术性大学水平高、贡献大、地位高、权限大,像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属此类。招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学习年限4—6年不等。
非学术性大学主要指各种高等院校,如高等师范学校,高等艺术、体育及其它高等专科学校。其学术水平和社会地位都不如学术性大学。主要招收各类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或中等学校的毕业生,这类学校所占比例大,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联邦德国的教师一律由高等学校培养。
(7)近代德国学制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德国公立大学:
德国共有423所公、私立高校,中国教育部承认的有316所,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专业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艺术学院等 。
公立的综合性大学有约80所, 通常称为Universität(即大学),以教学和科研为主。 这类学校可授予Diplom(学士), Magister Artium(硕士)及Doctor(博士)学位。狭义上的德国公立大学即指学术导向的的国立大学。
高等专业学院,通常称为Fachhochschule(即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类似于职业学院。
学生经4-5年的专业学习,可取得高等专业学院毕业文凭(Diplom FH)。 一些高等专业学院还设置使用英语授课的继续研修阶段课程(Aufbaustudium),学制一年半至2年,毕业后可获得(Master)学位。 申请者一般要求具有学士学位或相当水平的学位。 一般情况下,高等专业学院无博士学位授予权。
㈧ 德国人的教育制度如何培养工人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国古代将职业划分为四类——“士农工商”,工人阶级被排在了末流之中。但相较于商业,因为商人始终在物质财富上高于其他职业,所以工业称得上是实质上的垫底。这种情况放到现在,似乎也并没有真正好转起来,工人依然还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的职业,或者说不受人“待见”的职业。
但是事实上,工业并不比其他任何行业低一等,工人也不比任何职业低一级。工业是基础行业,是立国之本,高楼大厦、坚船利炮,哪一个不需要工人去完成。所以工业和工人理应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而如何让人们对工业改观,个人认为教育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工业,不重视工人的极大因素。试想现在学校的老师对差学生都说:“不好好学习就去当工人。”连小孩子都不能给予他教育上正确的观念,何谈其他人呢?
要知道,一个好的教育制度可以让人们对工业改观,甚至是极大地促进工业的发展。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教育制度,德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看看他们是怎么培养工人的,看看是如何发展工业的。
德国近代的教育制度始于1806年(普鲁士战败于拿破仑),开创了服务全体公民的义务教育。
封建的等级传统加上德国人的务实精神导致封建教育制度结束,分轨制诞生。分规制下一种是与大学衔接的文科中学,另一种是训练平民子弟的国民学校和职业学校。
1920年颁布的法律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四年以后开始分轨。覆盖全民与分轨制两大特征使德国教育效果显着。其义务教育使得德国成为文盲率最低的国家,职业教育则培训出的优秀工人托举起它的制造业。
德国小学四年只有四年。四年后学生们分到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科中学。
主体中学,(也就是职业学校),其学制5年,即5—9年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接受职业培训,没拿到主体中学的毕业证书很难找到职业培训岗位,而在德国没有经过职业培训不能上岗。
实科中学,其功能也正是中间性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可以接受职业教育,进入专业学校和专业学院,另一方面成绩很好可以转入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学制6年,即5—10年级,比主体中学多一年,可使主体中学中有能力的学生转入实科中学,获取这里的毕业文凭。
文科中学,按照巴伐利亚州的规定:“文科中学学生读完10年级后进行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入文科中学高年级就读,不合格者转入其他类型学校学习。”
这样的分流制度,学生更早进入了职业学校,使得职业教育在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吸引力,而不仅仅是依附于高考、中考等考试的陪衬。职业学校拥有跟其他文理科学校公平发展的机会。
并且,因为职业学校被重视,使得职业学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培训方向众多,培训专业细致。这意味学生拥有更多的种类职业学校可以选择,有更多的专业可以选择。学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能力,更好职业专业选择,更多的可以转向高级技术人员、高级技师。而在德国社会中,给予优秀的技工和蓝领更高的薪水和声望。
可以说,德国工业今天如此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体制造成的,因为对于工业来说,不仅需要优秀的技术人才,而且需要优秀的操作人才。一个好的工人是多么难得,一个好的技师是多么可贵,我相信不需要我赘述。而拥有这么多优秀工业人才的德国,很难在工业上不成功。
最后,虽然我国目前教育上对工业算不上友好,但我始终对他抱有信心。因为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重视工业,重视工人。我相信终有一天,工人也会像其他行业一样受大家的热爱和追捧。
㈨ 德国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体制——实行12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双向分流。 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体制复杂,各种情况并存,但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不但免去学费,连书费也不要交。学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学校发的。一套教材,上一届学生用完后,学校收回,再发给下一届学生用,依次类推。 在德国,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家长更有责任让自己的孩子读完12年书。其中,小学上6年,前4年相当于我国的初小,后2年相当于我国的高小,德国人称之为“预备性学习”或“方向性阶段”。因为在此阶段,家长和学校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他们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是升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学生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读3年,初中毕业后,开始分流: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再学习4年,一直读到13年级(其中最后一年不是义务教育,需要交费),以后再升入大学学习。另外一部分学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进入职业学校,再读3年后就业,也有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这种双向分流有时也会出现交叉情况,如有学生读了一阶段的普通高中后,常见得学业跟不上,也可转到职业学校就读。 二、高校升学制度——无统一的国家高考,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推荐上大学。 德国从来不组织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学生读完13年(12年)后,是继续读大学,还是读职业高等学校,完全由他们自己选择决定,学校老师只给予指导。我们不禁提出问题:“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去抢读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学怎么办?”当然不会。德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不同:中国人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大学来成材。而德国人看问题很实在,他们知道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在学校里的表现后,决不会硬逼着子女去读高中、上大学,有的家长甚至反过来劝自己的孩子:“你去读职高不是很好吗?何必要去吃那么多苦读普高呢?”由此可,德国人的现实态度。而实际情况:德国的初中毕业生中,大约有30--40%的学生选读13年制,读完高中以后上大学;有1/3的学生读职业高中;还有1/3左右的学生读完11-12年后,申请读13年级,以后再升入大学或申请进入专业高等学校学习。 德国没有高考,但高校却有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之分,那么凭什么来录取大学新生呢?凭学生在学校里的高中毕业考试成绩。德国的教育行政部门从来不组织统考,毕业考试由本校的教师命题,经州教育局审核,如考试水平达不到要求则加以修改。学校组织考试后,教师评分,学生成绩记入档案,各个大学再根据中学对学生的推荐材料进行录取。 三、课堂教学——小班制对话式上课,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德国所有的学生都没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时间,教学楼里到处都是学生,背着书包向各个教室跑。走廊的墙上到处可见一排排挂钩,专门供学生挂书包用,有的学生就坐在地上休息。学校全是小班制授课,一般每个班的学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过30人,最少的一个班只有7个学生。教学环境自由宽松,学生一边上课,一边吃口香糖,教师也不干涉。学生回答问题,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坐着讲,师生关系融洽,从未发现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产生矛盾的情况。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学生成U字形状环绕教师而坐,便于师生之间交流。课堂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对话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很小,教师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讨论,也有学生引经据典,相互争辩,双边活动频繁,气氛十分活跃。德国的教育质量观与我们中国不同,我们所要求的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能够掌握浓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并以考试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而德国的教学质量则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于学生能否运用学过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德国的中学生一般学习三种语言,除学好本国语言外,英语是必修课,另外在西武语和拉丁语中任选一门课。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比较轻松,这是国家为了青少年在长身体时自由发展,启发思维,而一旦进入大学阶段,要求将会非常严格,学术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学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学业,德国的大学学制起码是5年,有的是6~7年。 四、职业教育——双元制的教育体制,理论和实践并重。 德国的奔驰车和工业产品的质量非常优良,这完全得益于该国的良好的职业教育。德国实行双元制——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职业教育体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 德国的学生完成9年基础教育后,由教育局和劳动部帮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进校后,首先签订两份合同:第一分是与学校签的培训合同。合同规定经过3年的培训,学生应达到什么水平;第二份是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学生边学习边在企业中实习,从10年级开始拿工资,每月由企业发给学生800马克。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能拿钱,无怪乎能吸引大量的学生上职校。 学生在职业学校上课的时间也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第一学年,每周有2天时间到校上课,每天上9节课,其中有3节文化课,6节专业课;第二、三学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天,其余时间均在企业实习。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十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而对于文化知识,则是需要什么学什么。这种强化学生技能的培训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国任何一个宾馆饭店里,看到的每一种摆设、用具,哪怕是一个挂钩,一个开关,尽管用的材料并不是最好的,但其制作的工艺水平十分精湛,这完全得益于他们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㈩ 近代欧洲的学制是什么
在近代,欧洲大部分国家采用双轨学制,最为典型的是英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才开始对双轨学制进行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单轨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