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二战德国是什么体制

二战德国是什么体制

发布时间:2022-05-20 00:38:31

①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自称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国家

应该明确纳粹是国家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但其实质是纳粹对法西斯主义的包装。

而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只是其中一种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纳粹的国家社会主义带有民族主义 而且极力反对共产主义。纳粹是资本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是不矛盾的。

纳粹宣称是中产阶级的政党, 强调国家是绝对物,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属于社会主义形式但不是马克思主义阵营。

还有一个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存在于北欧五国,以高税收、高福利为体现。

社会主义不等于马克思主义。除马克思主义外都是私有制,而且都是资本主义国家。

还有一种是市场社会主义,在西方用来形容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混合制经济和社会主义的体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身。


(1)二战德国是什么体制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本质区别:

总的来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即:

(1)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由人民行使,但不会由全体人民直接行使。

(2)在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即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在于国家是否由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是直接还是间接,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社会主义国家—网络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二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东德是社会主义国家,西德是资本主义国家,直到 1990年10月3日0时德国再次统一。

③ 二战后德国是什么制度

战后德国一分为二。东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德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

④ 二战时德国政治体制

二战德国是在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下推行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变体)。国家社会主义一般又称作纳粹主义,“纳粹”(Nazi)是德语“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简称,原意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国社党)的党员与拥护者。
纳粹德国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领导的纳粹党所统治的德国。纳粹德国有两个官方国名,分别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德语:Drittes Reich)与1939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国(德语:Großdeutsches Reich)。“第三帝国”一词指的是继承了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第一帝国”与近代的德意志帝国(1871–1918)“第二帝国”的德国。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其中捷克被直接吞并,斯洛伐克则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1939年9月,纳粹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波兰第二共和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其占领区内的“不受欢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断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宣战,发动苏德战争,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
在1943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后,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另一方倾斜。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有规律地轰炸,而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军也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1945年初,西方盟国自西向东,而苏联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正式灭亡。

⑤ 二战时德军国防军编制、体系是怎样的

军队编制

1.老编制步兵师

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2.1944年步兵师

辖师部、燧发枪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2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3.1944年国防军步兵团

辖团部、团部连、2个步兵营、步兵炮(13)连、反坦克(14)连。

⑥ 二战时的纳粹德国算是什么社会体制

战时共产主义体制。

⑦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的政体是什么

没有 ,既然走军国主义道路,那时的军队领导当时的日本。军人在日本享有最高的特权,有发动战争的权力。除了军队,就是天皇了。
而德国其他政党都名存实亡,当时的国家社会党握有实权。希特勒成为党内第一领导人,并控制军队经济,建立了独裁政府。

⑧ 二战期间德国属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纳粹党的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它宣称自己是“超阶级的党”或是“中产阶级的政党”,并称它统治的下的“大德意志国”为“超阶级的元首制族民共同体”。这一系列概念似乎都为纳粹德国带上了“社会主义”的光环。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以下将通过对纳粹德国各阶级的分析来揭露这一欺世谎言!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经济的“领袖” 希特勒上台后,并没有将垄断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国有化,相反,由于希特勒本身就是依靠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和资助上台的,因此,他便理所当然地把垄断资产阶级捆绑在了自己的战车上。 工业界和经济界的巨头们,大都被任命为国家官员,领导并控制着整个经济部门。1933年7月15日 ,纳粹在原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最主要的组织“德国工业家协会”基础上设置“德国经济总会”。这是当时德国最高经济机关。包括克虏伯、梯森、伏格勒、西门子、波施、施罗德等在内的12名当时德国最主要的垄断资本家都是该机关的成员。此外,另有5名纳粹党人,却没有中、小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的加入。1934年11月27日,该机关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把全德经济按行业分为六大组,即工、商、银行、保险、能源和手工业;按地域分为18个经济省,各省设经济院。除手工业组外,各组组长和各经济院院长皆由国家任命的垄断资本家担任,从而达到了垄断资本家对德国国内市场的瓜分。 政治中的“领袖原则”也被应用于经济。1934年1月21日颁布的《民族劳动制度法》规定企业主是企业的“领袖”,是企业全权的统治者,全权负责企业的供产销和人事安排。工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领袖,对领袖无限忠诚。这样,工会被解散了。原本就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对工人的人身控制和压迫更进一步了。工人联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农村。农户的各项民主权利被剥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大地主和容克。大地主和容克成为了土地的“领袖”。国家鼓励容克和大地主任意兼并和买卖土地,向他们提供补助,豁免了他们为雇工缴纳的每年为4000万马克的失业保险金,但这些优惠政策不适于农户。于是,到了1939年,全德25万农户中3/4的贫下中农共占有的土地比38000个大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还少。纳粹还在1933年9月29日颁布《农田继承法》,保护大约60万富农的利益。这样,大地主和容克共占有耕地总数为37%,富农占耕地总数为约40%,广大贫下中农所占耕地不到1/3! 在纳粹政权下,德国垄断资本家获取了巨额利润。法本公司经理卡尔·克劳赫作为“四年计划”总委员会成员之一,是德国向东南欧进行石油资本输出的主要受益人。德国军工巨头克虏伯的个人资产到1943年已达20亿帝国马克,战前其公司获纯利润达2387万帝国马克!这都是纳粹同传统垄断资产阶级紧密结合的典型。

新地主、新资产阶级:平民出身的纳粹党员 随着纳粹法西斯统治体制的形成,希特勒、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等原先出身中小资产阶级、农民,甚至无产阶级的纳粹领袖,摇身一变,成为一批新的垄断巨头。希特勒本人每年从国库里抽调数亿帝国马克作为他个人开支之用。他从来就分不清楚个人财产、国家财产和党的财产,俨然是一个掌握全国生产资料的封建皇帝。原本是一个养鸡户的希姆莱如今成为拥有全国耕地数最多的大地主之一。当然,最典型的例子是纳粹德国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1933年以前,戈林和生产资料占有毫无关系。1937年,他在德国西北部的萨尔茨吉特建立了“赫尔曼·戈林工厂”,它是由许多国家资金建立起来的冶炼贫铁矿的企业组成的。这个康采恩不断地吞并德国的工厂企业,特别是夺取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等外国工厂而日益扩大。1934年初,有177家工业企业、69家采矿冶金企业、156家贸易公司、46家运输公司和15家建筑公司属于戈林的工厂。这样,戈林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家之一。戈林本人的生活也非常奢华。他的个人别墅就像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和艺术珍品。 这些德国新贵们与旧资产阶级和地主互相勾结,继承“第二帝国”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理论,反马克思主义、反犹太人,打着为德意志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旗号发动罪恶的殖民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消失、被兼并 纳粹宣称自己是“中产阶级的政党”,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纳粹的上台,却预示着中产阶级企业被垄断企业所兼并,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纷纷破产、消失,成为大资本家的剥削对象。1933年3月12日颁布的《保护零售商法》规定从1934年7月1日开始,不得再开设新的零售商店。1933年10月,在克虏伯、基尔道夫、梯森等垄断资本家的敦促下,当年由纳粹组织的“工商界中产阶级战斗同盟”被希特勒强行解散。国家订货对象不再像纳粹上台以前那样优先给予中产阶级,而是由垄断企业承担。于是,在1933年—1939年间,有70万个小商店和手工业企业倒闭、破产。其全部生产资料和从业人员这都被大企业所收购和招募。中产阶级的纳粹党此刻完全变成垄断资产阶级的纳粹党。

无产阶级:残酷剥削的对象 纳粹政权最喜欢吹捧自己“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但其实,这只是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普遍复苏的大环境下,纳粹政权略微缓解国内阶级矛盾的一种策略罢了。广大无产阶级只是从“失业的濒死状态”转变为“有工作的被剥削状态”而已。这种所谓的“国家就业”实质上依然是为垄断资本家打工,因为那些公共劳动项目的投资方是私人企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纳粹德国“劳工阵线”的统计材料,德国工人在三十年代中期的工资增长率为6.9%,而同期食品价格却上涨了13%!可见,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几乎没有提高。从1936年开始,德国工人工资就被完全冻结了。 此外,垄断企业和国家银行还依靠发行期票和国债疯狂集资,并以大量印刷纸币的通货膨胀方式来消除债务,从而把从劳动人民手中榨取的财富用于满足个人野心的军备扩充。

综上所述,纳粹德国是丝毫不带任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非但没被收归国有,反而越聚越多。纳粹政权甚至公然把国有财产廉价地出让给垄断资本家。而无产阶级则在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支配下,不经意间成为垄断资本家侵略外国的帮凶,尽管他们本身仍被残酷的剥削、控制、压迫着。 也许有人会误把纳粹德国的“计划经济”政策看成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但是,请别忘记,德国这些所谓的“国家计划”都是垄断资本家制定的。这就意味着这些计划只能为一小撮垄断资本家服务,广大人民是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的。 总之,纳粹德国非但不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比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国家更为落后。“第二帝国”那种官僚资本主义加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特征在“第三帝国”又重新死灰复燃。正如季米特洛夫在1933年预言的那样:纳粹德国是金融资本的极端反动、极端沙文主义、极端帝国主义分子的公开恐怖统治!

⑨ 纳粹德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希特勒上台后,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在德国建立起以"领袖原则"为基石,以纳粹党独裁为核心,通过警察、特务统治和强制舆论,镇压德国人民这样一种法西斯一体化的政治体制,为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欧洲以至世界霸权,准备了主要的政治条件.

⑩ 二战后日本俄国德国的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

苏联-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德国:东德为苏联控制,共产主义,西德为资本主义,北约阵营,经济远超东德。 日本:资本主义

阅读全文

与二战德国是什么体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1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