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气预报的图标和意思
1。首先要确定你想预报的区域范围是多大。例如:北京市为范围,需要探空气球和MICAPS天气系统软件合作预报。如果是某省某市的某乡,只需要配合地面气象站的每天4次气象数据,绘制成天气图,就可以进行预报。
2。天气预报需要使用全球各气象站的资料数据,利用MICAPS软件和地理信息投影技术,将站点的数据和站点的位置准确的放置于固定的地图上。之后,由专业的气象人员分析这张地图,根据数值数据绘制等温线,等雨量线,等压线等,根据风力风向图标绘制槽线或脊线。最后,将一份只有数据资料的地理地图作成一份拥有各气象元素的区域图。这项工作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比较丰富的经验,一个熟练的天气预报员使用MICAPS30分钟内可以完成对一个大洲的粗略分析。更为详细的分析,要利用更为细致的气象台站数据。
3。根据分析,由专业的气象人员写出气象预报稿,再由播报人员背诵、电视编导录制,一个天气预报就完成了。
我国天气预报目前使用MICAPS系统。但是雨水预报一般参看日本的预报。欧洲则比较灵活,各个国家预报时可能采用其他国家的某些特定预报。例如,德国的雨水预报相对准确,则荷兰进行雨水预报时采用德国的分析结果。
还要说明的是,各国国家气象局(或中央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分析是全球气象部门内共享的
❷ 天气预报是怎么测的
天气预报有两种方法:天气图是传统天气预报主要方法,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天气图:所谓天气图就是标有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地图。天气图分地面、高空两大类。从天气图上可一目了然地年看到天气系统和天气的分布,知道冷空气、暖空气在哪里,哪里刮风下雨、哪里天气晴好。连续分析不同时刻天气图,就知道天气系统的移向移速,从而判断本地未来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会出现什么天气。
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计算技术和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世界天气预报出现了新的飞跃,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开展数值预报业务,发达国家建立了全球和有限区域两种预报模式,计算机最高运行速度40亿次/秒。全还应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分层超过30层,水平分辨率60公里,预报可用时效中高纬10天,低纬5天。有限区域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15公里,美国、德国可达2公里。
❸ 什么天气预报最准
总的来说,现代天气预报以数值预报模式为主,结合Micaps探空图和天气图、卫星资料,通过模式推演来预报天气。
目前国际上以美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最高。
1、美国强风暴中心主要研究龙卷和强雷暴等中尺度强风暴:MM5模式就是一种擅长于中尺度天气预报的数值模式;
2、美国热带天气研究则是研究热带海洋的飓风(也就是台风);
3、美国NCEP中心的Eta数值预报模式在日常天气预报中总体准确率最高一些;
4、ECMWF欧洲细网格预报系统在中期天气预报方面较为擅长;
5、德国和日本的预报模式总体上也较好;
6、目前国内自己的数值模式主要是北京t639数值模式;
总的来说,各种模式各有所长,也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各地气象局都是联网的,国家局的数据量要比省局数据量更大,省局又比市局和县局要详细一些;然而对于共有数据,全国气象局系统是一致的。总体结论以国家局结论为依据,各地区气象局根据所属地的特殊性和预报区域及时间段的针对性的不同,则对公众发布的预报结论中可能会略微做出调整。比如说cctv1的天气预报是对于各地直辖市市局从当天19:30至第二天19:30这24小时内天气整体情况给出预报结论,市局则会根据城市中不同分区及不同时间段给出预报结论,比如市局预报当天18:30至第二天白天的天气情况,那么结论就会与央视略有区别。
再比如说,昨天黄昏为晴天,夜间至今天上午转多云,下午转阴,黄昏转小雨。昨天晚上央视的预报可能会说:多云转小雨,昨天下午市局的预报可能会说:晴转阴。
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例如:气象局预测第二天下午16:00~17:00之间该城市某个区极有可能出现雷阵雨,而其他区为多云,那么天气预报只说该城市明天有雷阵雨,那么第二天那些没有下雨的区域,就会有人误以为天气预报报错了,其实是公众误解了
所以,预报是一样的,说法是不同的
❹ 请问二战时期德国和美国谁的雷达更好
当然是美国,美国是二战中雷达电子设备使用最广泛,最成功,也是技术最先进的。从地面的防空雷达,到军舰上的对空雷达,对海雷达,火控雷达,甚至潜艇上也有雷达,轰炸机,夜间战斗机上都有雷达。
❺ 德国和美国哪个厉害
当然美国更厉害。
美国相对德国,战争潜力大得多。又身处外线,战略地位也比德国有利得多。德国和美国隔着一个大西洋,想直接冲突都困难。讲德国比美国强没有意义。
❻ 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的气候特点
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
美国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并受不同气流的影响,各地的气候差别很大。
东北部沿海和五大湖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和来自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冬季寒冷的季节较长;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温暖湿润,夏末秋初墨西哥湾沿岸常有飓风侵袭;中部中央平原的气候基本上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较高,湿度大。中央平原南部的年降水量受大西洋及墨西哥湾的影响降雨量高于其他地区;太平洋沿岸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南段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和多雨。
加拿大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属于寒带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部海岸山脉海边有温带海洋气候。因受西风影响,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气温稍低,南部气候适中,西部气候温和湿润。
德国的气候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有海洋性气候也有大陆性气候,夏季干燥,冬季温湿多雨。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
❼ 美国的气象
美国气象武器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德国环保人士日前指责美国政府正在进行“化学实验”,试图利用喷气式飞机在空中喷洒一种用合金制成的细小微粒来影响和操纵全世界气候。
德国空间和宇航中心也已证实当前确实存在着“神秘飞机尾流痕迹”的现象,但不愿对此做出进一步解释。有关美国政府研制气象武器的报道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
德国环保杂志《空间和时代》在一篇名为“彩虹后面的恐怖”的文章中称,美国正进行自原子弹工程以来所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机密工程”,试图通过化学实验来控制全世界气候。
美政府的喷气式飞机在空中喷洒一种用合金制成的细小微粒,用以降低大气温度。不明情况的人通常会把它当作喷气式飞机流下的尾流痕迹。柏林环境保护组织还要求德国政府有关部门查清这种秘密实验,但德国空间和宇航中心不愿做出正面回应,仅证实存在着“神秘飞机尾流痕迹”的现象,而德国飞机保险机构却认为这只是“特殊的飞机运动”。
美军驻斯图加特欧洲总部的联络官科查拉就此向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环保部门解释称,美国驻欧空军没有从事任何机密工程。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公众没有掌握布什“气候轰炸机”的明确证据并不奇怪,因为飞机可以在“夜色的掩护下飞行”。研究环境战争的先驱,着有《地球当武器》一书的作者,加拿大的萝莎莉柏托博士也呼应了此种说法,指出美国政府实际上一直在从事秘密的气象武器研究,她认为发动大规模气象战争的武器有可能在2025年出现。
美国研制气象武器由来已久,先后投资进行过数十个秘密的气象研究项目。
早在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期间,美国军方就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的观点。美政府在佛罗里达州神秘的坦帕湾空军基地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用以开发气象武器。该实验室工程师彼得·科尔达基,曾在大气温度为零下10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条件下,通过向云层播洒一种粉末,将云层里的水滴变成冰状物掉进海洋里,使得2公里长的乌云“消失”。
60年代开始,“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武器陆续用于实战。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作战方案区域上空向云层倾泻了成吨的碘化银,实施人工降雨,延长风季持续的时间。美军曾出动飞机26000架次,施放降雨催化弹474万多枚,制造大量暴雨和洪水,造成局部地区洪水泛滥,桥梁、水坝、道路和村庄被毁。
1974年10月,美国利用人工影响的方法将一台风引向洪都拉斯,使中美洲国家损失高达千万美元,人员伤亡逾万人。此后,美国在大西洋上又成功地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其人造飓风技术日臻完善。
据英国《焦点》月刊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收集、整编了全世界上千个机场的气象资料,并定期修正。美军先后投资进行过数十个秘密的气象研究项目,其中包括制造地震的“阿耳戈斯计划”、制造雷电的“天火计划”和在飓风周围实施人工降雨以改变风暴方向的“暴风雨计划”等。
气象武器主要通过催化空气中的不稳定因素,产生能量转化,导致局部地区的天气发生变化。
气象武器实际上是指通过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来改变战争环境,人为制造各种特殊气象,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方的目的。
采用人工手段能够使天气产生变化,是因为大气层中所包含的水汽、水滴、冰晶和各种悬浮物质,时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只要掌握这些不稳定因素的变化规律,就可以使用较少的能量去引发和催化它们,促使天气中的不稳定因素产生较大的能量转换,从而导致某些地区、某些空间天气、气候的变化。
美军气象作战一般有以下方案:派出隐形飞机人工制造暴风雨,使敌军阵地发生洪水;人工制造干旱,使战场上的敌军没有淡水饮用;人工制造飓风,使敌军的防御阵线变成废墟;利用激光制造雷击闪电,击落战区空中的敌机或使其无法起飞;利用微波和粒子束把电磁、热能量传送到大气中,干扰敌军的卫星通信和雷达系统;利用某种方法把核爆物质放置在地底或海中,制造大杀伤力的地震或海啸等。美军方人士称,从气象武器的大威力、低耗费和高效性等优点来看,气象武器必将成为未来战争中制“气象权”的主角。
2002年,美国空军和海军出资在美国阿拉斯加半岛的加科纳建成“高频有源极光研究计划”试验基地。在加科纳一望无际的荒原上,林立的天线直插云霄,每根天线都有几十米高,总数多达180根,占地多达13公顷,构成一个堪称壮观的金属方阵。天线其实是一个高频电磁波发射装置,发射功率3.6MW,可向大气电离层发射短波电磁波束,以研究地球大气中间层的粒子特性和气象变化。
俄罗斯科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金属方阵实际上就是气象武器。它可把大气粒子作为透镜或聚焦装备使用,改变地球上层大气的风向,并给聚合物和上层大气加热,从而改变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以达到最终改变气候的效果。
目前,美军正加紧研制人工催化台风或使自然台风改变方向,给对方以突然的打击,造成军事上的主动。美军还一直在研制诱发紫外线照射的武器。它是用发射器或随导弹一起,将导弹发射到敌纵深内具有战略或战役价值的目标上空,通过物理或化学变化,使一定范围的空间空气层开辟一个预定大小的洞穴,让超强度的太阳紫外线直射地面,使对方的军事行动陷于被动或不利的境地。
非常抱歉,我也就只找到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❽ 全球气候变化的数据
地球正面临着转折点。
全球变暖虽然目前尚未失控,但很快就将一发不可收拾。危险的症兆随处可见,这是气候变迁带来的挑战。我们该如何减缓全球变暖?如果不采取措施,地球会有什么下场?全球气温正在升高,每上升1度都会对地球造成严重影响。1度,2度,3度,4度,5度,气温升高6度,后果将不堪设想。想象一下,如果21世纪全球变暖加剧,全球平均气温逐步上升,那么,下一场超级风暴,下一轮灼人热浪,下一场重大天灾将降临何处?争论已经落幕。科学家们一致指出:地球的平均气温确实已升高将近1℃,全世界严阵以待。由于各地出现的预警信息,人类利用数千艘船只,数万所陆上监测站,以及外太空的卫星,共同对地球进行监控。科学家们将获得的数据输入最先进的计算机模型,以此估算地球可能面临的未来。
预测结果令人担忧。四十年后,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河,这个数百万人赖以生存的水源很有可能消失。格陵兰冰层可能在50年内全部融化。目前,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品种占全世界的一半,但这座雨林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变成一片不毛之地。目前的数据显示,全球均温已经升高了0.8℃,澳大利亚人口第二多的维多利亚洲遭遇到史上最严重的森林火灾高发期,许多人将这次临火高发期视为大自然给的警告,让世人警觉气候变迁的冲击。
“澳洲本来就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全球均温虽然只上升了不到1度。这里却因此失去了大量陆上水源。澳洲目前正遭遇一千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球变暖并不仅仅意味着全球均温的上升,还将彻底改变地球的自然机制。到时不是这里出现干旱,就是那里发生洪灾,甚至会出现同一地接连旱灾和洪水的情况。”
国家地理的专栏作家马克里内斯长期收集气候模型数据,了解气温每升高1度将对地球造成的破坏。“人们很难想象全球变暖的未来冲击。我想帮大家看清这个事实。因为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相信汽车废气将在50年后融化喜马拉雅冰河这种结论。”虽然专家估计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均温有可能升高6℃,但这并非不可逆转的结果。既使地球气温只有6度变化,也将造成严重影响。“如果全球均温出现6度的变化,低6度就是1万8千年前地球最后一次冰川时期的气温。当时的牛津被冰层环绕着,部分地区的冰冠厚达1英里以上。气温降低6度就能让地球重新迎来冰川期,那气温升高6度呢?
初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球上空,大气层是一个缓冲区,它将地球表面与太空隔离开来,其中一小部分是温室气体,混合水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氩氮和臭氧。这就像一点罩住地球的圆盖。用来保存足够的太阳反射能量,以维持地球生物所需的正常气温。温室气体量越高,储存的热能就越多,这将对全球气候造成剧烈影响。
过去250年来,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因为人类不断寻找到新的方法使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我们没有意识到二氧化碳就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各种能源方便了我们的现代生活,但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却被排放到大气层,积存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被增聚就会造成全球性灾难。危险含量是百万分之四佰五十。现在已经是百万分之三百八十三。全球变暖再让地球均温上升1—2度,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气温升高1度,美国某些最富饶的陆地就将重新沦为沙漠。
6000年前美国大半个西部都属于美洲沙漠,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让夏季阳光稍微有所减弱,整个美国西部却因此出现了大幅转变。沙漠被薄薄的表层土覆盖,干沙隐藏到了地表几公分以下,只要气温升高1或2度,地表就会失去水分。上世纪30年代我们已经领略到了大地是多么的脆弱。“想象一下20倍强度的连续沙尘暴这将重创美国西部大半地区。”气候仅升高1度,就能让这片畜牧之乡重新变成炙热干枯的无情荒漠。现在,表层土仍然能稳定地覆盖住沙漠,但这又能维持多久?全球均温升高1度的世界会使几家欢乐几家愁。财富将出现转移。全球气候模式产生变化,导致各种作物的主要产区转移。
全球变暖的起因是人类对能源的大量需求。每次打开开关,插上插头,或按下按钮启动电器,都必须有发电厂提供电力,全球有近九层的能源来自化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史前动植物化石,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二氧化碳,这三种化石燃料是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元兇,化石燃料改善了数代人的生活质量,我们难以想象没有化石燃料的日子。
从个别产品来看,消耗的能源似乎不多,比如制作一副墨镜或者点亮一个招牌,但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大量累积。如果气温升高超过一度,脆弱的大自然平衡将受到威胁。从深隧的海底到世界最高峰都无法避免。
❾ 气象数值预报grapes的图使用的是世界时吗
请问你是什么意思?准确率吗?
天气图是传统天气预报主要方法
所谓天气图就是标有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的地图。天气图分地面、高空两大类。从天气图上可一目了然地年看到天气系统和天气的分布,知道冷空气、暖空气在哪里,哪里刮风下雨、哪里天气晴好。连续分析不同时刻天气图,就知道天气系统的移向移速,从而判断本地未来受什么天气系统影响,会出现什么天气。
数值天气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遥感、计算技术和气象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世界天气预报出现了新的飞跃,传统的天气图已被数值天气预报取代。所谓数值天气预报应用7个流体力学、热力学微分议程来描述大气运动规律,7个议程中含有7个未知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求解方程组,获得未来7个未知数的时空分析,即未来天气分布。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开展数值预报业务,发达国家建立了全球和有限区域两种预报模式,计算机最高运行速度40亿次/秒。全还应数值预报模式垂直分层超过30层,水平分辨率60公里,预报可用时效中高纬10天,低纬5天。有限区域预报模式水平分辨率15公里,美国、德国可达2公里。
我国的数值预报曾经长期使用EC.T639等欧美国家产品 近年自主研发的GRAPES_GFS系统投入使用
在中国,1982年开展数值预报业务,每天制作北半球三天形势预报。1995年引进美国的Cray巨型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20亿次/秒)每天制作全球七天形势预报。1997年起每天制作全球十天形势预报。目前全球预报水平分辨率120公里,有限区域预报水平分辨率55公里。我国气象体制分成五级:中国气象局、大区气象局、省级气象局、市级气象局和县级气象局,全国气象部门共有6万多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气象事业的主要差距是:
1、资料同化系统落后,气象卫星、商用飞机和天气雷达的资料尚未进入数值预报系统。天气雷达定量测定降水尚未开展,卫星云图还停留在看图识字水平上。
2、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尚未形成业务。
3、天气预报重复劳动严重,主要原因是国家中心和省级气象台指导产品少、质量不高,指导不到位。下级台站为了服务,只能独立地制作长、中、短天气预报。
❿ 二战中,德国与美国到底哪个更加厉害,一项数据解释了
美国要比德国厉害的多,美国是全球打击军队,全球作战,而德国是区域性军队。美军有多数据超过德国。楼主应该知道地球面积70%是海洋,各个大陆和资源被海洋分割,因此控制了海洋,就主导了世界。
因此海上霸权是全球大国必备的,其中航空母舰又是海上霸权标志性的装备。根据统计美国二战拥有大型舰队航母31艘,轻型攻击航母11艘,护航航母110多艘左右,总计各种航母150艘,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终极海上霸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突破这种规模海上力量的封锁。
而德国航母母舰是一个零,是一个技术空白。
还有一个就是重要的空中力量,特别是战略空中力量,二战美军总总共生产了3万架远程战略轰炸机,其中登峰造极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近3000架,而德国在这方面是一个空白。
另外空中战略运输,全摩托化后勤,后勤现代化体系,德国都是落后很大很大。
总之二战美军是全球打击的超级军力,德军是窝在欧洲附近的区域性军力。因此美军可以把战争建立在德国本土和德国欧洲控制区,整个战场破坏在德国的地盘造成破坏,因此德国损失惨重。而由于德国区域性力量,因此美国国内马照跑,舞照跳,好莱坞颁奖典照样举行,纽约世界金融中心,股市还是牛市,而德国这边,被海空封锁,资源匮乏,国土被英美战略轰炸机一波一波的炸成了一片人间地狱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