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俾斯麦为什么被称为“铁血宰相”
因为他实行“铁血政策”。
为了冲破封建割据对经济的阻碍,德国的统一提到了历史的议事日程。首相俾斯麦于1862年提出的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政策。其中,“铁”指武器,“血”指战争。
俾斯麦代表容克地主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俾斯麦针对阻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俾斯麦也从而被人称为“铁血宰相”。
(1)德国人怎么看待铁血宰相扩展阅读:
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
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
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
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铁血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奥托·冯·俾斯麦
②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崛起之路是怎么样的
所谓时势造英雄,俾斯麦所存在的那个时代,也是他大展拳脚的机会。被称为德国“铁血宰相”和“德国领航员”的俾斯麦在历史上虽然褒贬不一,却毁誉参半,但是他的确是德国经济还是政治的奠基人,也是标志性的人物,即使不少人把他比作战争恶魔。不过对于德国政权的稳固,他的确是君主手中的“利器”。
一生坚定统一德意志帝国的新年,俾斯麦一心为国也使其成为德国政权的中枢大臣。由于俾斯麦一生的追求无非是统一德意志帝国,即使手段和方法比较血腥,但是却很好地帮助帝王稳住了政权,只是内部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③ 德国着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最终是怎样倒台的他成就了德意志帝国皇帝的登基,可是既然在当时他拥有这么
我了解不多,根据我的了解。
第一,俾斯麦这个人权力欲望极大,幼小的德国皇帝当时是十分依赖俾斯麦的,视俾斯麦为教父一般的人物。皇帝逐渐长大,对德国有了自己的看法,俾斯麦在这个时候还是独断专行,那当然是不会讨好德国皇帝的喜欢。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和中国的皇帝对待臣子是一各样子,比如霍光的遭遇。
第二,虽然俾斯麦权力欲望大,但是他不会想到要当皇帝的。欧洲的情形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民主的,皇帝必须由具有皇族血统的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担任,一般的人是不能当皇帝的。再者,他推行的政策很不讨好欧洲各国,他要是当皇帝,欧洲人都要反对他了。
第三,俾斯麦这个人的向往就是统一德意志各邦国,然后称霸欧洲,他一生都致力于这个理想,我估计他压根就没想过当皇帝的问题。
④ 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他的辉煌源于德意志的统一。
德意志地区原先是查理曼帝国下属的一块土地。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帝国分裂成三个部分,东法兰克帝国、中法兰克王国和西法兰克王国。这三个国家后后续演变,东法兰克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王国,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由罗马被教皇加冕的皇帝。起出东法兰克帝国统治者奥托一世和教皇关系很好,后来继承者腓特烈一世更是改名神圣罗马帝国,由此可以证明两方势力的友好。
在他的主持下,普鲁士先后对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第一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爆发,原因丹麦国王去世,继承人没有得到德意志邦联接受,造成两地的传承问题。结果,德意志联军胜利,丹麦放弃对两地的主权。 德意志统一迈出坚定的步伐。
第二次王朝战争,普鲁士对奥地利,最终俘虏次机会奥地利所有主力军队。
第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对法国,法国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最后的阻力。最后拿破仑三世向普鲁士投降,普鲁士完成德意志地区的统一。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称帝,德意志帝国就此成立 。这三场国家统一战役都是在俾斯麦的指挥下。
⑤ 为什么说俾斯麦(德)是铁血宰相
因为他推行的是“铁血政策”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 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有具体的事情,你可以看下面的网站。
⑥ 如何评价铁血宰相俾斯麦
1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62年,俾斯麦一跃成为德国的首相。他在上任演讲向所有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至此德意志的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就开始了。
德国的农业发展很艰难,俾斯麦就开始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农业市场。这个政策延伸了着名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同时导致俾斯麦一直在外交方面小心维护的俄国关系进一步破裂。这一类措施成为了德国保守主义和世界战争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由俾斯麦践行的“铁血政策”对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都发生了改变,也为后来德国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埋下了种子。
我们可以说俾斯麦是近代德国的奠基者,他在外交上的纵横捭阖,“铁血”政策的推行,将分裂边缘的德国变成影响整个欧洲大陆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德意志帝国。在十九世纪,除了拿破仑以外,也只有俾斯麦能够给自己国家和欧洲大陆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⑦ 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反对德国殖民扩张
德国在近代统一是比较晚的,在普鲁士完成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出力不小。“铁”指武器,“血”指战争,能被人成为铁血宰相,可见俾斯麦绝对不是不敢打仗的人。相反,在俾斯麦看来,很多重大问题,通过演说是不能解决的,只有用铁和血来解决。
国内民族主义者极力鼓吹建立海外殖民地。随着政党势力的消长,俾斯麦失去了帝国议会的控制,为了赢得选举,他把对外扩张作为一枚重要的砝码。而俾斯麦是一个现实主义政治家,一切的政策,都是可以改变的。
短短一年时间,德国在非洲获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可见,俾斯麦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殖民,时机成熟了,德国的扩张丝毫不亚于传统殖民帝国。
⑧ 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什么会被骂作“魔鬼”呢
学过中学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9世纪中后期,欧洲出现了一位"铁血宰相"俾斯麦,虽然在我们的课本中,给予俾斯麦很高的评价,他的一生的确做成了许多事情,然而伴随着他荣誉的头衔,他也被人称作"魔鬼",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俾斯麦去世时,全世界媒体的报道,也就变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德意志报纸刊登了他向德皇威廉二世辞职信,俾斯麦强调够的那些内容, 如今都变成了破坏与俄国友谊的坏话,渐渐的俾斯麦就变成"魔鬼"了,想来倒也名副其实。
⑨ 如何评价铁血宰相俾斯麦
其实关于俾斯麦其人的评价,后世一直都有点极端,大部分都是崇拜,还有一部分则是一味贬低。真实历史上的俾斯麦其实更加的丰富多样,没有那么平面单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对于普鲁士,他是绝对的忠诚。他对普鲁士既有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进行了改良,并使其效能最大化,而不是通过一场革命。即便是他执政时期,用他着名的“铁血政策”即在德国保持统一的状况下摆脱经济困难并且发展成首屈一指的经济政治力量,同时又用他卓越的外交技巧在欧洲的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平心而论这也得益于德皇威廉一世的信任。
其实当时很多的外交事务,都是他自己构思出来的,因此时间一久,德国的外交和行政部门逐渐被一群尽职、干练但缺乏判断力的官僚所占据,对那个仅有的“主脑”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俾斯麦在1890年离职后,继任的卡普里维等人根本无法延续他“同时玩转七个水晶球”的复杂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