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德军放弃追击,真的只是为了保存实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已经被德国打的溃不成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但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后,在地形、希特勒手下的多重影响下,德军放弃了进攻。
就这样,在多方影响下,希特勒做出了被后世认为是“最愚蠢的决定”,那就是放弃追击。也正是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给了英国喘息的机会,才让英国有了机会,成为了当今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国。
2. 揭秘: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希特勒为何要命令德军停止追击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被德军坦克部队的“闪电战”击败之后,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这9天里面,英法一共成功撤退到英国本土33.6万人,为未来的诺曼底登陆保存了有生力量。那么,希特勒为何下令停止追击,给了英国与法国9天的撤退时间?对此,趣评根据不同的观点,给出三种可能的原因:第一,希特勒当时受到了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蛊惑”,错过了歼灭英法联军的良机;第二,德军此前的“闪电战”已经是强弩之末,没有了全歼英法联军的能力;第三,希特勒不想彻底与英法结仇,希望留有余地,以便英法主动向德国投降。
欢迎大家留言,你认同以上哪种可能性?
3. 英法盟军的敦刻尔克奇迹,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940年5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40万英法联军主力,在德军的重重包围下开始全面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法联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有时候撤退并不意味着失败,反而成为反败为胜的关键转机。
在德军陆空火力的猛烈轰击下,英法联军只用了九天时间撤出33.8万多人的部队,这个数字是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最初预计的11倍还多,由此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样让这批获救的英法联军,成为日后诺曼底登陆的中坚力量,在欧洲战场上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崩溃。
为什么会有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10日,德军开始对欧洲进行闪电袭击。于是就在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后面分布着40万英法联军。
结果德军出其不意地绕到联军身后进行包抄,将他们从西、南、东三面围堵在了敦刻尔克海滩。于是向北面的英吉利海峡撤退,成为英法联军绝处逢生的唯一希望。
敦刻尔克大撤退为什么能够成功呢?
第一,直接指挥官威廉·坦南特巧用现场环境。
坦南特到达敦刻尔克之后,发现一艘用于撤退的驱逐舰可以容纳600人,如果通过小型船只转运士兵,必须花费12个小时才能载满一艘大舰艇。这样的登船速度太慢了。
这时,在敦刻尔克入口处的两条防波堤进入了坦南特的视线。这条防波堤长1280米,宽两米。虽然西边的防波堤已经被德军炸得残破不堪,而东边的基本完好。
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这条防波堤不就是最好的登船栈桥么。因为通过防波堤直接登船,只需要20分钟。
就是这条防波堤在整个撤退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在最后的两天时间里,共撤退了13万人,这几乎是奇迹般的数字。
4. 德军距敦刻尔克16公里停止不前,其目的是什么
1940年5月14日,马斯河防线的失守,让英、法联军感到形势十分严峻,英国迅速增派了10个战斗机中队,试图阻止德军前进的脚步,但被德军高炮部队击落了几百架后,再也不敢白天行动了,战区的制空权牢牢地掌握在德军手里。
而法国陆军更是惊慌失措,没有还手之力。古德里安认为,应该趁对手慌乱之际,不能有丝毫犹豫,更不能停止前进;否则,前期取得的优势将荡然无存。他命令部队按照“镰割计划”,即刻向英吉利海峡推进,尽快完成对联军主力的包围。
总而言之,由于德国元首的瞎指挥,从战术角度看,让德军的进攻未能完美“收关”,留下了很大“遗憾”;从战略角度说,撤回的有生力量坚定了英国抗战到底的决心,拖延了德国入侵苏联的时间。“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就在于此。
如果英国没有这33.5万人,会选择和谈吗?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 希特勒为什么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并未实施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一行动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制定并实施的“发电机计划”,旨在用最短的时间将英国在法国的有生力量及法国有生力量渡往英国的行动,最终将近40万的有生力量“抢救”回英国。 当德国军队从西、南、东三个方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10英里,5月24日德军却接到了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希特勒的这一命令使德军坦克部队的将领们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却被命令停止前进!而德军空军却在进攻。被这一命令后来引起了的争论,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独断专行干涉军事指挥的一个愚蠢的命令。 实际上,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虑,而且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一人的责任。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 其次联军零碎的反击虽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军高级指挥官对装甲部队损耗的担心,因为快速突进的装甲部队使步兵部队落后很远。希特勒在走访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后,认为有必要让突前的装甲部队停止前进,阻挡敌军突围。同时德国空军司令戈林保证空军可以担当消灭包围圈中联军的任务。 另一个可能也被认为是促成希特勒下达命令的原因,担心装甲部队受困于敦克尔克外围的河道纵横的地带陷入阵地战,无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队的撤退。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 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是,英法联军在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的压迫下向敦刻尔克撤退,而截断他们退路的A集团军群距离敦刻尔克更近,却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地区停止进攻,并没有集结兵力沿着海岸包抄,这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现在联军在为生存而战斗,加强了敦刻尔克接近地的防御阵地。虽然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为阻止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而恢复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6. 是什么原因使得德军的坦克部队刚要冲入敦刻尔克实施扫荡的时候,希特勒却命令他的军队停止了攻击
英国着名的军事思想家李德·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针对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如下剖析:
从大量的历史资料来看,这个“奇迹”的发生跟希特勒的复杂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动的影响。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视察中会见了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伦德施泰特。伦德施泰特是一位谨慎的战略家,他对于一切不利的因素都总是很小心地决不放过,且一向都是避免在乐观的时候犯错误。正是这个原因,希特勒把他看做是很好的帮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静的平衡的判断,而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
伦德施泰特在汇报情况时,特别提出由于长时间和迅速的行动,坦克的实力已经减弱,并且指出从南北两面都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希特勒对于伦德施泰特的慎重态度表示“完全同意”,并也强调保存装甲部队以供未来作战之用是很重要的。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统帅部后,就立即召见陆军总司令哈尔德,命令其暂停进攻。哈尔德在他的日记中伤感地写道:“由装甲和摩托化部队所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无敌人,现在已经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于解决被围敌人的任务则准备留交给空军去完成!”
有人可能会认为希特勒的暂停命令是受到伦德施泰特的影响,其实不然。假使希特勒已经感觉到他的这个命令是受到伦德施泰特的影响,那么在英国军队逃走之后,为了替自己所作的决定找借口时,他必然会提到这一点,因为他最喜欢把一切过错推到别人身上。但是这一次他却在事后的解释中从未提到伦德施泰特的意见是其中因素之一。这种反面的证据很重要。
也有人认为,很可能当希特勒前往伦德施泰特总部之前,他的内心里就有了一种打算。其目的是想替他自己的想法寻找进一步的合理解释,以便作为强迫哈尔德等人改变计划的根据。如果在这之前还受过其他人的影响,那他们就是凯特尔和约德尔,他们是希特勒大本营中的主要军事首脑。当时瓦利蒙特听到停止攻击命令的传闻,就向约德尔询问原因,约德尔向其证实了命令的真实性,事后瓦利蒙特在自己的记载中提到了这件事情:
约德尔强调希特勒、凯尔特和他本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战的经验证明,装甲部队是不能在沼泽地中使用,那样是要受到重大损失的,因为各装甲部队的实力已相对减弱,而且即将发动的第二阶段对法国的攻势中,他们还有其他重要的任务。
除了上述几种情况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对希特勒这个决定的影响。瓦利蒙特在记载中说:
“不过在当时,我发现另外一个有关暂停命令的原因——即戈林此时出现了,并向元首保证他的空军可以从天空封锁海边的退路,以完成合围的任务。他毫无疑问地把自己军种的威力估计得过高了。”
凭借戈林在纳粹党内不可动摇的副领袖地位,最终使得围剿敦刻尔克的任务落在了空军的手里。后来,曾经强烈反对过这个命令的古德里安特别指出:“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为戈林的虚荣心。”
有证据显示,后来德国空军在使用上也没有发挥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国空军将领说,希特勒在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队一样加以限制。
因此,有高层怀疑在希特勒的军事理由的背后是否还有政治动机的存在。时任伦德施泰特总部作战处长的布鲁门特里特对希特勒在访问集团军总部时的讲话作了记录,他认为这个讲话也许能窥视希特勒的思想脉胳:
“希特勒的精神非常好,他承认这次战役的过程的确是一个奇迹,并告诉我们他相信战争在6个月内就可以结束。此后他就想和法国签订一项合理的合约,于是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途径也就畅通无阻了。”
“他说到对大英帝国的赞赏,其存在的必要,以及英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这一席话真是让我们大感惊异。他耸一耸肩说,这个帝国在创立时所使用的手段固然并不太光明,但却也是时势所迫,无可奈何的。他把大英帝国和天主教会相比较,并说二者对于世界的安定都是必要的因素,他又说他对于英国要求的不多,仅是它应该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而已;德国旧殖民地的归还是固所愿也,但却非必要,他甚至表示如果英国在任何其他地区遭遇困难时,他还愿意提供武力的支援。他指出殖民地只不过是一个威望的问题,因为它们在战争中是无法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国人愿意到热带去生活。”
“他的结论是,他的目的是想站在英国人认为可以接受的立场上,来和英国谋求和平。”
布鲁门特里特在其后的回忆中时常提到这一次谈话。他感到希特勒之所以突然作出停止攻击的命令,是其政治计划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想使和平可以比较容易达成。假如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全部被歼,那么英国人就会认为他们的光荣受了一次严重的侮辱,就会拼命地雪耻了。让他们逃跑也许是希特勒想要安抚英国人的一种手段。
史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当时希特勒作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他想保全坦克的实力以供下一场战斗之用;二是他对敦刻尔克地区的沼泽心有余悸,因为一战时有过这样的教训;三是戈林对于空军的威力作了过高的估计和过分夸大了;四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有某种政治理由,但它和军事线索交织在了一起,而不易被发现。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英法联军几十万人的绝处逢生。
7. 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和作用
背景:二战初期,面对德军的疯狂进攻,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德国闪击法国,英法联军被迫撤退
作用:撤退为盟军保存了日后反攻的主力,为最终消灭德、意、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8.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是
英国远征军主力无法撤回英国,对于英国而言,如此惨重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敦刻尔克的意义就在于,英国保留了继续坚持战争的最珍贵的有生力量。
9. 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德国为何在敦刻尔克放了英国一马
文/寂寞的红酒
敦刻尔克,是法国西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就在这个小港口曾在70多年前上演了一场生死大逃亡。1940年,德国集中了300万兵力全面进攻法国、荷兰、比利时一线,英法荷比卢联军被德军打的溃不成军,纷纷进行逃亡,其中约有40万英法残军溃退至敦刻尔克。为保住有生力量,英国发动全国力量,动用一切能动用的船只,渡海救出了陷入绝境的英法残部。人们在为英国人营救成功而欢呼的同时,也对德国人的按兵不动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当时德军已经重重包围了英法残部,英法联军覆亡只在瞬息之间。不过就在德国人即将围歼英法残军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却下达了停止推进的命令,让英法联军从容撤退。希特勒的命令让德军将领感到难以理解,古德里安甚至仰天长叹。那么希特勒为何要在敦刻尔克放英国人一马呢?
第一,希特勒对英国抱有和谈的想法,不愿意和英国人彻底撕破脸。其实希特勒只是想把英国人赶出欧洲大陆,并不想和英国人成为生死冤家,他甚至打算联合英国搞掉苏联。即使英国人不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希特勒也希望英国人袖手旁观,让德国得以全力进攻苏联。希特勒不可能不明白两线作战的危害,他也清楚英国人掌握制海权,德国人干掉英国的可能性很小,即使德国打下英伦三岛意义也不大,所以希特勒希望能和英国人和解。敦刻尔克就是双方和解的一个契机,所以德国放了英国人一马。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他提到希特勒之所以没有继续追击英国人,就是为了之后方便与英国进行和谈。只是没有想到,英国人出奇的倔,竟然恩将仇报,铁了心的要和德国人玩命,最后两国打的两败俱伤。德国人输的一败涂地,而英国人一落千丈,丢掉了世界霸主地位。
第二,当德国发动法国战役时,苏联人也没闲着,苏联试图染指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关系到德国的石油命脉,对德国至关重要。所以,德国不想和英国纠缠,也不想在英国人身上浪费宝贵的装甲部队,他加快了向法国的推进,并接受了法国有条件的投降。同时,德国向西部大量增兵,扬言用武力捍卫罗马尼亚,迫使苏联放弃了吞并罗马尼亚的计划。不过德国虽然挫败了苏联吞并罗马尼亚的计划,但苏联仍然夺走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罗马尼亚事件,成为苏德战争爆发的一根重要导火索。
第三,敦刻尔克附近地形复杂,海滩、沼泽、河流遍布,当地并不适合装甲作战,加上英法残部数量庞大,希特勒担心德国装甲部队无法发挥预想作战效果,也担心英法联军进行困兽之斗,使得德军陷入阵地战,给德军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他倾向于招降这支英法的有生力量,但希特勒打错了算盘,就在他犹豫的短暂时间内,英国人出动全国运输工具把英法残部都给接走了,让希特勒竹篮打水一场空。
10. 二战期间,为什么会造成德军对西欧的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并取胜最终导致两国联军40万人兵困敦刻尔克的呢
纳粹德国在闪击波兰后,其战略意图已十分明显,英法两国也心知肚明,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德军对西欧的进攻一路势如破竹,并取胜最终导致两国联军40万人兵困敦刻尔克的呢?
其实,从1939年9月德国攻击并占领波兰起,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在西线发动攻势之时上的这一段时间,英国、法国都已经向德国宣战,但两国都处于宣而不战的状态。这期间实际上是联军最好的准备阶段,但是,却被白白浪费了。
一般人对于此种外表沉寂的状态所作的解释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认为英法两国对于战争的意图并不是那样的认真,尽管他们已经为波兰而宣战,但却仍然等候和平谈判的机会;另一种流行的解释是英法两国自有他们的神机妙算。美国报纸上有许多的报道说联军最高统帅部故意采取一种微妙的守势战略计划,并已为德国人准备好了一个陷阱。
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毫无根据的。在秋冬两季,同盟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花了好多时间去考虑德国或德国两翼的攻势计划,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求对希特勒的未来攻势作任何有效的防御准备。有关资料显示,当年这些同盟国的领袖们正在构想用各种不同的计划进攻德国——取道挪威、瑞典、芬兰以进攻德国的侧后方;通过比利时以进攻鲁尔地区;假道希腊和巴尔干以打击遥远的德国东面侧翼;进攻前苏联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断该国对德国的石油补给来源。这样一大堆天外奇想,足可以证明同盟国的领袖们是如何地富有幻想力。他们简直就是生活在一个梦想的世界里,直到希特勒的炮火打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才如梦方醒。
由于高层领导对战争到来的时间准备不足,导致法国整个国家对敌工作的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