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领土变化对欧洲的影响
1,德国把阿尔萨斯与洛林还给了法国,是法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然而对德国却没有太大损失,顶多只是国土面积又变成了当初还是普鲁士时的面积,因此德国在土地上并没有吃太大亏。
2, 在一战之后,整个世界只有法国真正希望德国被彻底削弱,因为德国的失败就意味着法国重掌霸权——这恰恰是英国最不愿看到的。英国人希望保留一个完整而强大的德国跟法国抗衡,这给了德国恢复的机会。美国作为最大的债权国,如果德国被分解,就意味着战争期间巨额的债务无法偿还,会让美国大资本家损失惨重。日本则希望德国能够和自己联合,牵制苏联,因为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很可能引起苏联的不安。因此,战后德国的生存环境是非常宽松的。,
3,1918——1932年,德国的赔款在美英的影响下一减再减,赔款根本没有伤及德国的经济命脉。而一战给大多数德国人的不是悔恨,而是羞愤。德国人的“民族心理”被一战激起,因此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论和扩张理论财大受欢迎,民族力量被完全激起,因此德国在一战后迅速的回复。并在希特勒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因此就战后而言德国并没受太大损失,主要是民族自尊心收到了极大伤害,这才是最严重的,也是最可怕的一点。
Ⅱ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染料工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当时居于领先地位的德国染料工业带来了严重影响。1913年,德国的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0%。战争使德国不能再向很多国家提供产品,并促使这些国家建立起它们自己的工业,没收德国厂商在敌对国的子公司的财产以及德国专利。由于炸药与焦油染料的生产设备和原料是同样的,美国在战争期间建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炸药工业,在战后,这些工厂转而生产染料。1914年以前,美国的染料是由德国供给的。美国化学染料公司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以后又与世界最大的企业杜邦化学康采恩合并。
在英国,一战后也创立了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它把大的英国化工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康采恩。康采恩避免了国内企业的相互竞争,促进了通力合作,查清了生产规模,形成了名牌产品。这样大大降低了成本,形成国际竞争能力。染料的使用范围当然不只是纺织品,皮革、油漆、皮毛、造纸、印刷、粉刷以及贴面装饰都使用染料。
Ⅲ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对德国社会的影响尤为深刻。作为战败国,德国接受了《凡尔赛和约》对它的制裁。这在德国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因民族压迫而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心理和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二是德国各阶层人民由于对现状不满而出现的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心理。战争使德国经济受到巨大破坏,背上了战争赔款的沉重包袱,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失业者成千上万,他们对现实强烈不满,渴望改变现状。正是在这种条件下,纳粹运动在德国勃然兴起。
Ⅳ 一战后德国崛起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着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着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希望能够帮助的到你,【望采纳】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损失严重,为什么德国能在一战后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战战败后的德国签订了条约,军事上也被限制了发展,但它仍能够只用21年的时间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当时德国的工业比较发达,而且德国本土并没有受到战争迫害。在当时第一次大战之前,德国的工业已经尤为发达,仅次于美国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本土地区并不是主要的战争场所,所以很多的工业设备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最重要的是在战争前期德国是优于其他国的,因此他的伤亡也比较少。所以说即使在战败后赔了很多钱,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但是德国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除此之外,德国能够快速的恢复还有许多的原因。这其中我认为最基本还是在于德国的底子比较丰厚,作为工业大国的实力仍然存在。
Ⅵ 一战对德国的意义
德国输了,赔死他了,法国在大陆就居第一了~
Ⅶ 一战对德国的惩罚严厉吗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点,政治这东西根本无所谓公平,都是为了利益。中国和日本同是战胜国,日本不还是要抢我们的山东吗。巴黎和会当时就被戏称为巴黎分赃会议
Ⅷ 德国在一战后为何能够迅速崛起在二战后经济还能崛起
我认为一点就是,德国很注重自己内身的发展,例如国内的国民教育以及工业科技的发明进步。德国和其他的欧洲国家不同,他在世界上没有太多的殖民地,所以就不完全依赖于殖民地的市场,而是完全靠自身的发展,利用自己国家的市场发展,和利用自己国家的新技术产品去开拓国外市场,这点经验就让德国拥有了自立的意识,区别于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他们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们不用发展什么新技术,单靠对殖民市场的掠夺和倾销就能获得资本,所以,在战争后,失去殖民地的国家发展就远比德国慢很多了
在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在技术上落后的其他国家远不如德国几十年对科技的发展和关注,即使战后一片废墟,但这些技术经验却在德国保留了下来,这些都成为了德国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Ⅸ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战争的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女人们是不被看作为“人”的。直到一战爆发,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那个时候,养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军事学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的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与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莱茵非军事区
莱茵非军事区是莱茵河以东50公里。
这个是一战后《凡尔赛和约》里的内容。《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与德国的和约,大体内容包括:军事上德国禁止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员参军,只能保留10万人陆军,不准拥有空军,海军只保留部分轻型水面舰艇(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只有36艘轻型水面舰艇),不准拥有大吨位舰艇和潜艇,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政治上禁止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或组成任何形式的联盟集团。领土方面德国向法国归还在普法战争中取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在此期间法国从此处无偿开采煤矿作为德国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补偿(两处都是法国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满后有萨尔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归属(就是该地区是并入法国还是回归德国,1934年萨尔回归德国)德国放弃了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波兰国家得以重建,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国联“委任统治”,事实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战胜国瓜分。经济上规定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但是没规定具体数目。后来协约国方面先后提出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德国宣布停止制服赔款。
Ⅹ 一战和二战带给欧洲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1、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首要影响就是导致欧洲人口急剧减少,大量人才人口外流,生产力遭到破坏,战争导致欧洲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2、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科技动力,欧洲的军事理念及军队装备及素质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3、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的独立,老牌强国英法的国家的衰弱和德国的崛起,致使欧洲格局和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4、德国的崛起展现了工业国的强大潜力,导致欧洲主要国家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5、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红色政权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苏维埃政权空前繁荣和强大。
6、两次世界大战直接导致了世界的繁荣中心由欧洲开始向美洲移动,欧洲的没落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等欧洲联合组织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