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酒的起源
酒的历史
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 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酿酒起源的传说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 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 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
1 仪狄酿酒
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 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 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日:`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禹乃夏 朝帝王)"。
2 杜康酿酒
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杜康(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 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3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 ---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很多发明创 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 证。
4 酒与天地同时
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 可信的,而这一点已被考古学家所证实。夏朝距今约四干多年,而目前已经出土距 今五干多年的酿酒器具。(<<新民晚报>>1987年8月23日"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 莒县发现,"副标题为"同时发现五干年前的酿酒器具")。这一发现表明: 我国酿酒 起码在五干年前已经开始,而酿酒之起源当然还在此之前。在远古时代,人们可能 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 酿酒这一行业。
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1 酒是天然产物
最近科学家发现,在漫漫宇宙中,存在着一些天体, 就是由酒精所组成的。 所蕴藏着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类饮几亿年。这说明什么问题?正好可用来 说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种天然产物。人类不是发明了酒,仅仅是发现了酒。酒里的最 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分子式为C2H5OH),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转变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变成酒精;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将某些物质转变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产生这些条 件的基础。
我国晋代的江统在<<酒诰>>中写道:"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 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在这里, 古人提出剩饭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是符合科学道理及实际情况的。江统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提出谷物自然发酵酿酒学说的人。总之,人类开始酿造谷物酒,并非发 明创造,而是发现。方心芳先生则对此作了具体的描述:"在农业出现前后,贮藏谷 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和发芽,吃剩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 发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时期的天然曲蘖,将之浸入水中,便发酵成酒,即天然酒。 人们不断接触天然曲蘖和天然酒,并逐渐接受了天然酒这种饮料,于是就发明了人 工曲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发明了人工曲蘖和人工酒"。 现代科学对这一问题 的解释是:剩饭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 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酒香浓郁的酒。在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 含糖分高,无须经过液化和糖化,最易发酵成酒。
2 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饮料酒
人类有意识地酿酒,是从模仿大自然的杰作开始的.我国古代书籍中就有不少 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如宋代周密在<<癸辛杂识>>中曾记载山梨被人们贮 藏在陶缸中后竟变成了清香扑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问在<<蒲桃酒赋>>的序言中也 记载道某山民因避难山中,堆积在缸中的蒲桃也变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 籍中还有所谓"猿酒"的记载,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识酿造的酒,而是猿猴 采集的水果自然发酵所生成的果酒。
远在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 水果中含 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 易自然发酵生成香气扑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 糖,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也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醴酪",即是我国乳酒的最早记载。根据古代的传 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酒类品种应是果酒和乳酒。因为 果物和动物的乳汁极易发酵成酒,所需的酿造技术较为简单。
3 谷物酿酒始于农耕时代还是先于农耕时代?
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谷物酿酒起源于何时? 我国最 古老的谷物酒是属于哪类?对于后一个问题,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绍。
谷物酿酒始于何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传统的酿酒起源观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早在汉代 就有人提出了,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 现代的许多 学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认为是当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粮食后, 才开始酿酒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谷物酿酒先于农耕时代,如在1937年, 我国考古学家吴其昌 先生曾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我们祖先最早种稻种黍的目的,是为酿酒而非做饭 ……。吃饭实在是从饮酒中带出来。"这种观点在国外是较为流行的, 但一直没有 证据。时隔半个世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索罗门·卡茨博士发表论文, 又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人们最初种粮食的目的是为了酿制啤酒,人们先是发现 采集而来的谷物可以酿造成酒,而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谷物,以便保证酿酒原料的 供应。该观点的依据是:远古时代,人类的主食是肉类不是谷物, 即然人类赖以生 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对人类种植谷物的解释可能也可另辟溪径。国外发现在一 万多年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开始酿造谷物酒,而那时,人们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B. 法国香梨白兰地酒的梨是怎么放进去的
法国香梨白兰地酒里的梨,是在梨子很小的时候套进去的。
当梨子还在树上很小的时候,就将酒瓶子放到树上,然后套住梨子,之后梨就在瓶子里面慢慢长大,最后再用酒正常装瓶,梨就留在瓶子里了。
(2)德国梨酒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白兰地通常被人称为“葡萄酒的灵魂”。世界上生产白兰地的国家很多,但以法国出品的白兰地最为驰名。而在法国产的白兰地中,尤以干邑地区生产的最为优美,其次为雅文邑(亚曼涅克)地区所产。
除了法国白兰地以外,其他盛产葡萄酒的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美国﹑秘鲁﹑德国﹑南非﹑希腊等国家,也都有生产一定数量风格各异的白兰地。独联体国家生产的白兰地,质量也很优异。
C. 黑皮梨(冻酸梨)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在物化中有个概念叫做:溶液的依数性,即当溶液中含有一定量溶质时相比于纯溶剂会发生凝固点下降和沸点升高的现象,以及基于渗透压而引起的渗透现象。 由于冻梨中含有糖分,所以其凝固点比水低。凉水温度比冻梨高,故使用凉水来解冻梨子。当冻梨中的糖溶液溶解时,梨的实际温度依然比较低甚至低于水的冰点,故而当冻梨内部解冻以后其表面上依然会结出冰来。 梨子中的糖分主要是位于大液泡中,内含较高浓度的溶液,温度降低,水溶液结冰由于分子间氢键的缘故,体积增大,对植物细胞有破坏作用。所以当结冰时其实冻梨内部的细胞间结构已不甚稳定,甚至于是杂乱。 在细胞膜和内部细胞器如大液泡膜的两壁由于溶液浓度的不同加之膜结构受到破坏,于是基于渗透压的作用下,浓度会趋于一致,故大液泡破裂内容物放出,细胞结构被破坏所以梨子会变软。因为甜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所以去查了一下,果糖随温度的降低甜度会有很明显的升高,而其他糖类变化不太大。故督工提到的变甜应该是由梨子中的果糖造成的。 以上是基于溶液依数性而得出的冻梨解冻原理, 至于说工业应用,我知道的有蒸馏精馏以及膜等分离类化工业比较常用。看起来这些东西好像不搭边,但原理内核都是溶液的依数性。
D. 如何进行苹果梨果实分级
(1)苹果手工分级的方法分级时,果实大小通常用分级板来确定。分级板上有80毫米、75毫米、70毫米等不同直径的圆孔,由此可将果实按大小分成若干等级。而果形、色泽、果面等则完全凭目测和经验来判断和确定。因此,选果分级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分级标准。分级时注意力要集中,严格按标准执行。此外,质量监管人员要为每个分级人员挑选几个特等果、一等果、二等果作为标准样品,以便分级人员参考。
每个分级人员应依次摆放特等果、一等果、二等果和等外果四个包装箱,每个苹果一次过手,依质量放入所属等级的包装箱内。人工分级通常没有洗果条件,分级人员应备有洁净的湿毛巾,遇到果面灰尘污染时,及时抹去。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人工分级适宜在采后入贮前进行,这样既可减少苹果采后人工倒果的次数,避免多次挑拣引起的机械损伤,也使果农对自己的苹果心中有数,便于等级分开、堆垛贮藏和销售。
同为特等果但果实大小不同,如富士特等果横径有7.5厘米,8.0厘米和8.5厘米,应将果实再分成几个不同规格分别包装,这样既方便包装,又利于销售时按质论价。
分级现场要有质量检查员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此外,还要对每个分级人员包装的苹果进行抽查,确保分级的准确性和一致性。(2)苹果机械分级的方法近年来我国引进多条各种类型的苹果分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苹果分级的准确性和速度,增强了苹果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苹果机械分级流水线流程如下:
①卸果与清洗。
叉车将装满苹果的大木箱,从贮藏库搬运到分级流水线起点的卸果传送滚筒上。随滚筒转动,木箱沿斜坡缓缓进入水池中。因苹果比重小于水,苹果即浮出水面,空木箱则沿水池底部从另一端送出水池。水中含有50~200毫克/千克的氯,可以杀死霉菌孢子。易患虎皮病的品种,水中还加有500~2000毫克/千克的二苯胺。当果面有钙的白色残留粉用清水清洗法难以除掉时,则须用“酸浴”才可除去。其方法是用1%的盐酸溶液洗果实约1分钟,再用1%碳酸钠溶液中和果实表面的酸,然后用清水漂洗。酸液洗果一定要应用得当,否则会对苹果造成伤害。例如,当酸液与苹果接触5分钟后,足以导致色素溶解和皮孔变黑。中和剩余酸液的碳酸钠溶液的pH为10时,也会引起皮孔伤害。所以在应用时需加以防范。除了上述方法外,也可用细软绸布或湿布擦除果面污物。应用套袋方法生产的果品,由于果面洁净,所以可不必洗果。②粗选。
网眼式传送带将苹果由水池中传送出来,在向前传送的过程中,经洁净水冲淋和包有泡沫塑料或海绵的滚筒吸水,传送至下一道工序。直径小于网眼(鲜食苹果最小直径)的苹果,掉落到下面的传送带上,汇集到果箱内,送去果汁加工厂。③打蜡。
在果面涂上一层果蜡的方法称为打蜡。果实打蜡后,可以抑制呼吸作用和水分蒸发,减少腐烂,保持鲜度,延长供应时间。更重要的是把果面进行了一番乔装打扮,果实内在品质不变,外表却变得洁净、美观、漂亮。这种方法已作为现代果品营销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优级果(精品)更是如此。在国外许多国家如以色列、美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广泛应用。国内目前虽还未普及,但为了美化果品外观,增强竞争力,今后将作为一项必要的措施逐步推行。
打蜡用的涂料种类主要有石蜡类物质如乳化蜡、虫胶蜡、水果蜡等;天然涂被膜剂如果胶、乳清蛋白、天然蜡、明胶、淀粉等。目前果蜡主要依赖进口。④人工挑拣。
打蜡后的果实由传送带运送,在通过选果台时,站在选果台两侧的工人将着色不足,畸形,外观有明显缺陷,机械伤害的果实挑拣出来,放在上方的另一条传送带上,运去榨汁。⑤分级。
当苹果经过计算机控制的光学扫描仪时,计算机将每个苹果的着色程度、大小一一记录下来。每个苹果进入一个小杯中向前运动,在计算机的指令下,同样大小,同等着色的果实在相同的位置从杯中掉落到下方横向运动的传送带上,进入包装工序。有些流水线还有贴标签设备,为每个苹果贴上标签。标签通常注明品种名称、等级和包装商数字代码。
E. 德国有一种梨子酒,请问梨子是怎样放进去的
梨子在小的时候就放进去了,在瓶子里长大,南方也有一种梨子,在塑料圆盒里长大,没吃过吧?为了卖的贵一点,不好吃
F. 啤酒的分类及常识
如今,市场上的啤酒品种繁多,你知道怎么分啤酒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啤酒都有那些种类。
1、根据麦芽汁浓度分类,啤酒分为低浓度型、中浓度型、高浓度型
低浓度型:麦芽汁浓度在6°~8°(巴林糖度计),酒精含量为2%左右,夏季可做清凉饮料,缺点是稳定性差,保存时间较短。
中浓度型:麦芽汁浓度在10°~12°,以12度为普遍,酒精含量在3.5%左右,是我国啤酒生产的主要品种。
高浓度型:麦芽汁浓度在14°~20°,酒精含量为4%~5%。这种啤酒生产周期长,含固形物较多,稳定性好,适于贮存和远途运输。
2、根据啤酒色泽分类,啤酒分为黄啤酒、黑啤酒
黄啤酒(淡色啤酒):呈淡黄色,采用短麦芽做原料,酒花香气突出,口味清爽,是我国啤酒生产的大宗产品。其色度(以0.0011摩尔碘液毫升数/100ml表示)一般保持在0.5ml碘液之间。
黑啤酒(浓色啤酒):色泽呈深红褐色或黑褐色,是用高温烘烤的麦芽酿造的,含固形物较多,麦芽汁浓度大,发酵度较低,味醇厚,麦芽香气明显。其色度一般在5~15ml碘液之间。
3、按除菌方式的不同将啤酒分为熟啤、生啤
熟啤:在瓶装或罐装后经过巴氏消毒,比较稳定的啤酒。
生啤:不经巴氏灭菌或瞬时高温灭菌,而采用过滤等物理方法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
4、其他啤酒种类
干啤酒----该啤酒的发酵度高,残糖低,二氧化碳含量高。具有口味干爽、杀口力强的特点。
冰啤酒----将啤酒冷却至冰点,使啤酒出现微小冰晶,然后经过过滤,将冰晶滤除后得到的啤酒。
全麦芽啤酒----遵循德国的纯粹酿造法,原料全部采用麦芽,不添加任何辅料,麦芽香味突出。
小麦啤酒----以小麦芽为主要原料(占总原料40%以上),采用上面发酵法或下面发酵法酿制的啤酒。
低(无)醇啤酒----酒精含量少于2.5%(V/V)的啤酒为低醇啤酒,酒精含量少于0.5%(V/V)的啤酒为无醇啤酒。
绿啤酒----啤酒中加入天然螺旋藻提取液,富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啤酒呈绿色。
暖啤酒--属于啤酒的后调味。后酵中加入姜汁或枸杞,有预防感冒和胃寒的作用。
G. 法国人口中的“地苹果”与德国人口中的“地梨”统一的学名是什么
马铃薯
中文学名:马铃薯,别名:薯仔、洋芋、山药蛋、馍馍蛋等;薯仔(粤港人士的惯称)。意大利--地豆;法国--地苹果;德国--地梨。
H. 世界梨生产情况如何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上有75个国家产梨。2003年世界梨的总面积为165.96万公顷,总产量1719.12万吨,而中国梨的总面积为110.85万公顷,总产量922.30万吨,分别占世界梨总面积和总产量的66.79%和54.8%。在人均梨果占有量方面,2003年世界人均梨果量约2.76千克,人均为6.98千克,高于世界人均2.76千克的水平,而远低于比利时、意大利等国人均16千克的水平。2002年世界梨年贸易量约348.2万吨,贸易额21.34亿美元左右,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欧洲的贸易量为174.36万吨,占欧洲总产量的51%,亚洲的贸易量为5%。而中国梨的贸易量仅占总产量的2.68%,远低于世界梨平均贸易量。
近年来,国际市场梨价格基本保持平稳。2002年与1992年相比,如欧洲的比利时、意大利和德国梨的出口价格降稳定在0.8~1.1美元/千克。但日本梨出口价为2.36美元/千克,而中国梨的出口价格为0.24美元/千克。目前,发达国家20%~30%的梨靠进口。仅欧洲市场鲜梨的需求量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且由于我国梨果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从而给我国梨果出口创造了市场空间。
在梨树生产中,世界各地均向早果、丰产、优质、矮化密植、良种化、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强调区域化、标准化,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发挥品种优势,形成高产、优质低成本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欧美国家梨矮化栽培发展很快,以法国为最早,德国为最快,已全部为矮化栽培,美国、意大利、英国、波兰、丹麦等国都在发展。目前最广泛应用的矮化砧木是EMA、EMC、EMH。美国以F9、f51、f333、F267、F217等矮化、半矮化砧木应用最广。
在整形修剪方面,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梨树的栽培方式上,多采用水平棚架栽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抵御台风,而且有利于果实套袋、除草等管理。而欧美多数国家以树篱形、篱壁形为主,部分采用丛状纺锤形和改良杯状形,密度一般为每公顷630~1500株。树篱形产量较高,意大利在1969年最高每667米2产量达到7133千克。
在施肥方面,各国都根据叶分析、土壤分析来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一般认为丰产梨树叶片中含氮2.0%~2.5%,磷0.15%~0.3%,钾1.2%~1.6%为宜。日本在对梨树产前产后叶分析和土壤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一株树的果实生产量和从土壤中所消耗的氮、磷、钾数量,生产出符合各种品种需要的配方肥料,使梨树施肥更加科学合理。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促进了梨树生产的发展,它主要用于疏花疏果、增加坐果、抑制生长、促进花芽分化和果实成熟等方面。法国研究者,在梨树现蕾前一周,由树干抽取树液,分析其氮、磷、钾、钙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提出应以此作为修剪及疏花疏果的依据。
气调贮藏的迅速发展,延长了果品的贮藏时间,做到了季产年销,改变了品种上的组合,由品种繁多逐渐集中到少数优良品种。目前,正在研究适宜贮藏的优良果品的采收时间,气调贮藏过程中气体成分的自动调节,保证果品久贮质量等问题。
I. 地球为什么是梨形的
地球“梨形体”与“反梨形体”的形成原因 ——冰期和间冰期更迭导致地球形状交替变化 杨学祥,杨冬红 摘要: 在间冰期,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冰川和两极冰盖融化留归大海,全球大洋海平面大约上升100-200米。根据地壳均衡原理,卸载的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加载的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上升的大陆地壳面积扩大,受到强烈引张作用;下降的大洋地壳面积缩小,形成大洋海沟及其俯冲消减运动。由于总的趋势是大陆表面质量不断减少,海洋表面质量不断增加,所以,间冰期时期的地球形状应该是大陆上等位面低、大洋上等位面高的“梨形体”。此时,大陆地壳受到引张,大洋地壳受到挤压。 由于受地球轨道周期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冷暖不断周期性转换,冰期和间冰期大约以10万年为周期不断转换,其中还有60、200、2000、20000和40000年的短周期的气候变化。由于气候的冷暖变化,大陆和海洋的质量分布也是周期变化的,地球由于陆海分布的不同,形状也是不断变化的。陆海地壳承受到的应力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构成了全球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的周期变化,形成独特的分布规律。 关键词:地球形状,梨形体,地壳均衡,陆海分布,地震,海平面变化 20世纪60年代卫星升空后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者根据卫星轨迹的摆动,求出了重力场并获知大地水准面呈梨形。德国人很精细地测出了地球的形状,但他们还没阐述为什么是这个形状。 马宗晋十分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一认识与全球地震和板块的分布可能有内在关系。因为地球不是椭圆形,而是梨形,地震发生最多的北半球20°—50°纬度带正是鸭梨形往里凹的地带,即收缩的地带。他进而研究梨形地球和地震分布的关系,找到了一个研究地球构造的新途径——利用地震知识来认识地球的形状。马宗晋研究发现:全球三个大的洋脊集中发育在南半球,除了北大西洋,3/4洋脊都在南边,而大陆70%在北半球。从而得出结论:南半球是膨胀开裂为主的半球,北半球是收缩的半球,压力大,聚集能量大,因而形成的地震也多[1]。 马宗晋正确地指出了陆海分布的不同是地球梨形体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形成北大陆系地震构造系统。上世纪80年代初,马宗晋多次访问美国,他发现,美国本土的地震构造与中蒙的地震构造竟惊人的相似,进而从对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的访问中再度明确了中蒙构造区与南欧山原地区和中亚山原地区也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于是他首先研究了世界地震和板块有什么关系,独立地提出了三大地震构造系统,即环太平洋系(以板块深俯冲带为代表)、大洋脊系(以巨大开裂边界为代表)、北大陆系(以陆内纬向造山与造原为代表)。他指出,世界上的大陆大地震90%都发生在北半球的20。—50。纬度线之内,是因为在这一纬度范围内有几个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阿尔卑斯高原、美国西部高原。这是一个过去没有人提出的问题,在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大陆地震研讨会上马宗晋提出来了。南北半球陆海分布的不同为什么会产生地球的梨形体呢? 在冰期,全球气候变冷,全球大洋大约100-100米厚的海水层通过降雨和降雪转变为大陆冰川和两极的冰盖。根据地壳均衡原理,加载的大陆地壳要均衡下沉,卸载的海洋地壳要均衡上升。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下降的大陆地壳面积收缩,受到强烈积压;上升的大洋地壳面积扩张,形成大洋中脊及其扩张运动[2-5]。由于总的趋势是大陆表面质量不断增加,海洋表面质量不断减少,所以,冰期时期的地球形状应该是大陆上等位面高、大洋上等位面低的“反梨形体”。此时,大陆地壳受到挤压,大洋地壳受到扩张。 在间冰期,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冰川和两极冰盖融化留归大海,全球大洋海平面大约上升100-200米。根据地壳均衡原理,卸载的大陆地壳要均衡上升,加载的海洋地壳要均衡下降。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而不是平面,上升的大陆地壳面积扩大,受到强烈引张作用;下降的大洋地壳面积缩小,形成大洋海沟及其俯冲消减运动。由于总的趋势是大陆表面质量不断减少,海洋表面质量不断增加,所以,间冰期时期的地球形状应该是大陆上等位面低、大洋上等位面高的“梨形体”。此时,大陆地壳受到引张,大洋地壳受到挤压。 由于受地球轨道周期的影响,全球气候的冷暖不断周期性转换,冰期和间冰期大约以10万年为周期不断转换,其中还有60、200、2000、20000和40000年的短周期的气候变化。 由于气候的冷暖变化,大陆和海洋的质量分布也是周期变化的,地球由于陆海分布的不同,形状也是不断变化的。陆海地壳承受到的应力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构成了全球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的周期变化,形成独特的分布规律。
J. X.O.酒的历史,有什么特别的吗,为什么很出名
葡萄酒历史
葡萄酒的种类
根据我国最新的国家标准,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v/v)的各类葡萄酒。
葡萄酒按酒的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三大类。
根据葡萄酒的含糖量,又可分为干红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半甜红葡萄酒和甜红葡萄酒。
白葡萄酒也可按同样的方法细分为干白葡萄酒、半干白葡萄酒、半甜白葡萄酒和甜白葡萄酒。
按照国家标准,各种葡萄酒的含糖量如下所述:
·干葡萄酒,含糖(以葡萄糖计)小于或等于4.0g/L;
·半干葡萄酒,含糖在4.1~12.0g/L;
·半甜葡萄酒,含糖在12.1~50.1g/L;
·甜葡萄酒,含糖等于或大于50.1g/L。
按酒中二氧化碳的压力分为三类:
·无气葡萄酒(still wine)(包括加香葡萄酒),这种葡萄酒不含有自身发 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或人工添加的二氧化碳。
·起泡葡萄酒(sparkling wine),这种葡萄酒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是以葡萄 酒加糖再发酵而产生的或用人工方法压入的,其酒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 20℃时保持压力0.35 MPa(3.5 bar)以上,酒精度不低于8%(v/v)。
·香槟酒属于起泡葡萄酒,在法国规定只有在香槟省出产的起泡葡萄酒才能 称为香槟酒。
·葡萄汽酒,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碳是发酵产生的或是人工方法加入的,其酒中二氧化碳含量在20℃时保持压力0.0510~0.25 MPa (0.51~2.5 bar),酒精度不低于4%(v/v)。
此外,葡萄酒经过再加工,还可生产加香葡萄酒和白兰地。根据品种的不同,生产技术也有所不同。
加香葡萄酒也称开胃酒,是在葡萄酒中添加少量可食用并起增香作用的物质,混合而成的葡萄酒。按葡萄酒中所添加的主要呈香物质的不同可分为苦味型、花香型、果香型和芳香型。我国的味美思酒就属于这种类型。
白兰地是葡萄酒经过蒸馏而制得的蒸馏酒。有些白兰地也可用其它水果酿成的酒制成,但需冠以原料水果的名称,如樱桃白兰地、苹果白兰地和李子白兰地。 返回
白兰地
白兰地是人们无意中发现的。18世纪初,法国的查伦泰河(Charente)的码头因交通方便,成为酒类出口的商端口。由于当时整箱葡萄酒占船的空间很大,于是法国人便想出了双蒸的办法,去掉葡萄酒的水份,提高葡萄酒的纯度,减少占用空间而便于运输,这就是早期的白兰地。1701年、法国卷入了西班牙战争,白兰地销路大减,酒被积存在橡木桶内。战争结束以后,人们发觉贮陈在橡木桶内的白兰地酒,酒质更醇,芳香更浓,而且还有晶莹的琥珀色,因此,用橡木桶贮陈和贮陈的年限便成为酿制白兰地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白兰地最着名的产地当属法国,然而当人们提到极品白兰地的时候,不是泛指法国白兰地,而是指干邑白兰地(Cognac)。干邑,是法国南部的一个地区,位于夏朗德省(Charente)境内。干邑地区的土壤、气候、雨水等自然条件特别利于葡萄的生长,因此,这个地区所生产的葡萄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但这并不是说好的葡萄就一定可以酿出优质的白兰地。干邑是法国白兰地最古老、最着名的产区,干邑地区生产白兰地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加工酿造工艺,干邑之所以享有盛誉,与其原料、土壤、气候、蒸馏设备及方法,老熟方法密切相关,干邑白兰地被称为”白兰地之王”。
干邑白兰地酒体呈琥珀色,清亮透明,口味讲究,风格豪壮英烈,特点十分独特,酒度为43。。干邑白兰地的原料选用的是圣·爱米勇(saint Emilim)、哥伦巴(colombard)、白疯女(Folle Blanche)三个着名的白葡萄品种,以夏朗德壶式蒸馏器,经两次蒸馏,再盛入新橡木桶内贮存,一年后,移至旧橡木桶,以避免吸收过多的单宁。干邑是白兰地的极品,干邑产品受到法国政府的严格限制和保护,依照1909年5月1日法国政府颁布的法令:只有在干邑地区(包括夏朗德省及附近的7个区)生产的白兰地才能称为干邑,并受国家监督和保护。这七个产区及其质量和产量分别是:
产 区 质量 产量
Grande Champagne(大香摈区) 一级 4.65%
Petite Champagne (小香摈区) 二级 15.98%
Borderies (边林区) 三级 4.53%
Fins Bois (优质林区) 四级 37.82%
Bons Bois (良质林区) 五级 22.19%
Bois Ordinaires (普通林区) 六级 4.38%
Bois Communs
干邑白兰地的名品很多,远销世界各地,常见的有:
人头马V.S.O.P (Remy Martin V.S.O.P)、
马爹利V.S.O.P(Martell V.S.O.P)、
轩诗V.S.O.P (hennessy V.S.O.P)、
拿彼仑V.S.O.P (Courvoisier V.S.O.P)、
普利内V.S.O.P(Polignae V.S.O.P)、
百事吉V.S.O.P(Bisquit V.S.O.P)、
长颈F.O.V(F.O.V)、
蓝带马爹利(Ribbion Martell)、
人头马俱乐部(Remy Martin Club)、
轩尼诗X.O(Hennessy X.O)、
马爹利X.O(Martell X.O)、
人头马X.O(Remy Martin X.O)、
卡米X.O(Camu”s X.O)、
拿破仑X.O(courvoisier X.O)、
人头马路易十三[ Remy Mattin Louis x Ⅲ(Par- adise)] 、
天堂轩尼诗(Hennessy Paradise)、
天堂马爹利(Martell Paradise)、
金像V.S.O.P(Otard U.S.O.P)、
金像X.O(Otard X.O)、
海因V.S.O.P(Hine V.S.O.P)、
海因X.O.(Hine X.O.)、
卡姆斯V.S.O.P(Came”s V.S.O.P)、
大将军拿破仑(Courvoisier Napolone)、
奥吉尔 V.S.O.P(Augier V.S.O.P)、
金路易拿破仑(Louis P”or Napolone)等。
V.S.O.P以下级别的杂牌较多,质量也参差不齐。
仅次于干邑的是雅邑白兰地,雅邑位于干邑南部,即法国西南部的热尔省(Gers)境内,以产深色白兰地驰名,虽没有干邑着名,但风格与其很接近。酒体呈琥珀色,发黑发亮,因贮存时间较短,所以口味烈。陈年或远年的雅邑白兰地酒香袭人,它风格稳健沉着,醇厚浓郁,回味悠长。留杯许久,有时可达一星期之久,酒度为43。。当地人更偏爱雅邑。雅邑也是受法国法律保护的白兰地品种。只有雅邑当地产的白兰地才可以在商标上冠以Armagnac字样。雅邑自兰地的名品有:
卡斯塔浓(Castagnon)、
夏博(Chabot)、
珍尼(Janneau)、
索法尔(Sauval)、
桑卜(Semp)。
杂果蒸馏酒属于广义上的白兰地,许多水果都可以蒸馏成酒。但其产量和知名度远比不上葡萄蒸馏酒。我们只介绍稍有名气的品种:
1.苹果蒸馏酒(Apple brandy) 苹果蒸馏酒的工艺和干邑相似,先将苹果汁进行酒精发酵至没有糖份为止,大约需要6周左右,此时其酒精浓度只有5%左右,然后经过二次蒸馏使酒液达140proof一160proof,再移至木桶中陈酿最少2年,最长达40年之久,出售时酒精度在40一50” 之间,其名品有:杰克苹果·美国(Apple Jack)、布拉尔·法国诺曼底果酒(Boulard)。
2.梨蒸馏酒(williams) 法国称William,瑞士称Williamine,以梨为原料,榨汁后酒精发酵,再蒸馏取酒,木桶陈酿后装瓶出售,酒度43一45” 。瑞士生产一种瓶中有梨的梨蒸馏酒,在梨长到葡萄那么大时,套进瓶中,到梨成熟时去柄,洗净后装入已制好的梨白兰地,梨在酒液中得以保存,酒也因此增加了果香和清新鲜美的口味。威廉梨酒无色透明,清亮有光泽,果香较浓,四年之内梨色仍保持原色。梨蒸馏酒的名品有:英朗·瑞士(Morand)、拉伯·法国(Labet)、雅客伯·法国(Jacobet)、拉布·法国(Labeau)。
3.龙胆蒸馏酒(Gentiane) 龙胆蒸馏酒是以龙胆根作酿酒原料的一种酒品,是用龙胆根浸酒液,再与龙胆蒸馏酒或其它酒勾兑而成的。龙胆酒颜色淡黄艳丽,具有龙胆特有的香气,味苦,适作开胃酒,人称其具有”乡绅名士风度”。龙胆蒸馏酒的名品有:亚菲滋·瑞士(Aveze)、日尔曼龙胆酒·德国(Gentiane Germain)、苏滋·法国(Suze)。
4.樱桃蒸馏酒(Kirsch)以新鲜的家樱桃或野樱桃为原料,酒精发酵,用缸陈酿2一12年而成。其酒色透明,果香酒香皆佳,酒度40。 左右,以法国、瑞士、德国产的为最好。
5.杏白兰地(Barak palinka) 用整个杏破碎后酒精发酵,蒸馏而成。酒液无色透明,果香突出而优美,味感鲜爽而醇厚,以匈牙利产的为最佳。
6.蓝李蒸馏酒(Quetsck) 原料用果实硕大皮色蓝紫的李子,带核发酵,两次蒸馏得酒,陈酿而饮。法国产的蓝李蒸馏酒无色透明,酒度44.5” ,干型,易做餐后酒。南斯拉夫产的蓝李蒸馏酒称为Slivovitz,酒体呈琥珀黄色,果香突出,酒味浓郁,口味微苦,苦中有舒适的味觉感受,酒体协调,酒度为35一43” 。
7.黄李蒸馏酒(Mirabelle) 原料用黄皮李子,经发酵蒸馏制成。此酒无色透明,果香明显,口味流畅,酒度43” 左右,宜做餐后酒。此酒不易久藏,存放两至三年为限,以法国洛林产的着名。
8.覆盆子蒸馏酒(Framboise)原料用覆盆子,先侵入食用酒精,再蒸馏提炼浸制而成。此酒无色透明,果香十分浓烈,口味醇干润舌,酒度40” 左右,以法国阿尔萨斯和德国的产品着称。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比,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两耳细颈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这是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了。
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直到现今,有许多葡萄酒生产商,仍采用自然发酵的工艺生产葡萄酒,即葡萄破碎后,不加任何菌种,让野生酵母自然繁殖,发酵成葡萄酒这个过程在自然界早就存在。众所周知,自然界的野生葡萄和野生酵母,是先于人类社会以前就已经存在。《清稗类抄·粤西偶记》中,记载一位旅行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平乐府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日猿猴酒。"由此可以推断,原始人采摘野花百果充饥解渴,成熟的野葡萄,汁多味美,酸甜可口,一定在原始人采摘的野果之列。将多余的野葡萄,贮存于洞穴中,容器里,靠葡萄自身的压力,葡萄就会流汁。无所不在的野生酵母,就会将自流葡萄汁发酵成葡萄酒。这个过程,在原始人之前,在类人猿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就有葡萄酒的记载,在有史以前,什么时候开始有葡萄酒,谁也无法说清楚。
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王,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有毒",防人偷吃。等到数天以后,王家妻妾群中有一个妃子,对生活发生了厌倦,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异常的兴奋,这个妃子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里海,与高加索遥遥相望,同为葡萄酒原产地。古埃及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今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证明,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埃及人,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就有描绘采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等阿拉伯国家。由于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因而使阿拉伯国家的酿酒行业日渐衰萎,目前几乎被禁绝了。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quot;我的肉,我的血",把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酒,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欧洲国家葡萄酒的产量,占世界葡萄酒总产量的80%以上。
我国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20多种。从东北到西北,从南方到北方,野生葡萄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人工栽培的家葡萄,在我国自古有之。周朝的时候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葡萄和葡萄园。《周礼》一书的"地官篇"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把葡萄列为珍果之属。古代我国西域(现时的新疆一带),盛产葡萄和葡萄酒。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可见当时葡萄酒酿造的规模和酿造技术。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酒已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相传汉朝陕西扶风,一个叫孟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来苏轼对这件事感慨地说:"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可见葡萄酒诱人的魅力。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又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
葡萄酒在元代,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在市场销售。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一书中,说道:在山西太原府,那里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说明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李时珍说:"葡萄酒......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养颜悦色。
清朝后期,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于1892年,投资300万两白银,在山东烟台建立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聘请奥地利人拔保担任酒师,引进120多个酿酒葡萄品种,在东山葡萄园和西山葡萄园栽培。并引进国外的酿酒工艺和酿酒设备,使我国的葡萄酒生产,走上工业化大生产的道路。1915年,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产品葡萄酒和白兰地,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在张裕公司之后,青岛、北京、通化等地相继建立了葡萄酒厂,这些工厂规模虽然不大,但我国葡萄酒工业已初步形成。
葡萄酒分类
一、 按葡萄生长来源不同分类:
1、 山葡萄酒(野葡萄酒)
野生葡萄为原料酿成的葡萄酒。
2、 家葡萄酒
以人工培植的酿酒品种葡萄为原料酿成的葡萄酒。国内葡萄酒生产厂家大都以生产家葡萄酒为主。
二、 葡萄酒的颜色分类:
1、 白葡萄酒
选择用白葡萄或浅红色果皮的酿酒葡萄,经过皮汁分离,取其果汁进行发酵酿制而成的葡萄酒,这类酒的色泽应近似无色,浅黄带绿,浅黄,禾杆黄。颜色过深不符合白葡萄酒色泽要求。
2、 红葡萄酒
选择用皮红肉白或皮肉皆红的酿酒葡萄,采用皮汁混合发酵,然后进行分离陈酿而成的葡萄酒,这类酒的色泽应成自然宝石红色、紫红色、石榴红色等。失去自然感的红色不符合红葡萄酒色泽要求。
3、 桃红葡萄酒
此酒是介于红、白葡萄酒之间,选用皮红肉白的酿酒葡萄,进行皮汁短时期混合发酵达到色泽要求后进行分离皮渣,继续发酵,陈酿成为桃红葡萄酒。这类酒的色泽应该是桃红色,或玫瑰红、淡红色。
三、 按葡萄酒中含糖量分类:
1、 干葡萄酒
葡萄酒中的糖分几乎已发酵完,每升葡萄酒中含总糖低于4克。饮用时觉不出甜味,酸味明显。如干白葡萄酒、干红葡萄酒、干桃红葡萄酒。
2、 半干葡萄酒
是指每升葡萄酒中含总糖在4-12克之间。饮用时有微甜感,如半干白葡萄酒、半干红葡萄酒、半桃红葡萄酒。
3、 半甜葡萄酒
是指每升葡萄酒中含总糖在12-50克之间。饮用时有甘甜、爽顺感。
4、 甜葡萄酒
是指每升葡萄酒中含总糖在50克以上,饮用时有明显的甜纯感。
四、 按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分类:
1、 静止葡萄酒(不含二氧化碳的葡萄酒)
2、 起泡葡萄酒(含有二氧化碳的葡萄酒)
起泡葡萄酒又分为葡萄汽酒和香槟酒
五、如在葡萄酒中添加芳香性开胃健脾的植物,谓之加香葡萄酒,如张裕味美思。味美思又叫开胃葡萄酒,是地中海国家一个古老的葡萄酒品种。
六、白兰地也是以葡萄作为原料的,它是葡萄酒的蒸馏酒。世界上最有名的白兰地为法国科涅克地区所生产我国开始大规模生产白兰地,作为商品在国内外市场销售,则始于20世纪初张裕公司。
白兰地的保健作用
白兰地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一种酒,”没有白兰地的餐宴,就象没有太阳的春天”。欧洲人把这句饱含深情的诗句,毫不吝啬地赠给了白兰地。
白兰地不是神话故事中的”魔水”,但他却是人类健康的朋友。国内外一些药物和营养学专家指出;经常饮用白兰地可帮助胃肠消化;秋天季饮用白兰地,可以驱寒暖身、化瘀解毒,并对流行性感冒等病症有解热利尿之功效。白兰地还是一种心脏”兴奋剂”和”调节器”,是有效的血管扩张剂,欧洲一些国家医生在给心血管病人开药时,往往开一些白兰地,因为白兰地能提高心血管的强度。所以有人又称白兰地是心血管病人的良药。
在为庆祝张裕公司四十周年(一九三二年)大庆而刊发的纪念册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白兰地的语言:”白兰地性温而强,宜常饮,勿多饮,饮时加苏打、汽水或冷开水为妙。早起或临睡时饮一小杯最能补益身体,兼辟一切时疫。…”详尽地描述了白兰地的保健作用。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
众说纷纭,有的说,起源于古埃及,或古希腊,抑或希腊克里特岛(ciete)。而据现有的葡萄酒档案资料来研究分析,确切地说,应是一万年前我们共同的祖先酿造了葡萄酒,从而随着葡萄酒文化流传到今天。
据史料表明,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是随着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从小亚细亚(AsiaMinon)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诸海岛之前,先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经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北非的利比亚和意大利,从海上到达法国濒临地中海东南的瓦尔省(var)境内靠海的普罗旺斯地区和西班牙沿海地区;与此同时,通过陆路,由欧洲的多瑙河河谷进入中欧诸国。
不管说法如何,我们的祖先,在上述最早的发源地,在生活和劳动中,偶然发现了在大自然中早已生长着的野生葡萄,从而酿造出最原始的饮料,日后称之为葡萄酒。人类随着火的发现和应用,而进入捕鱼、狩猎、家畜饲养和农业的时代。在此漫长的岁月中,谷物种子和葡萄苗木或葡萄蔓藤一起流传于世,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考古记载:
在古埃及,特别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
在希腊,在考古发掘中,在一座古墓窟里,发现墓壁上有一幅公元前二世纪的浮雕;希神阿波罗(Apollon)和胜利女神(Victoire)共向造物主(God)敬献葡萄的景观;
在埃及十八代王朝时期的纳黑特(Nakht)古墓中,发掘出一幅壁画(fresco),上有一站着面略向左侧一方而穿一白色服装的贵夫人,从其左脚跟起,经头部向右脚跟,用一串葡萄蔓藤叶饰物围着,而在其两侧,左为一狼头人身,而右则为一美丽年轻的仕女,他们各擎一长圆形酒杯似向女主人从头上浇葡萄酒之状。
据史料记载:
约离现今,耶稣基督诞生4000年时,由于海陆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酒文化通过文人笔下的文章或诗歌流传开来。此时的埃及,虽然它的农业。手工业和航海已很发达,但其进步的曙光才刚刚露头……。但到公元前1085年左右,相传埃及神话中的地狱神的奥西里斯(Osiris)被公认为葡萄树(Vines)和葡萄酒(wines)之神;
在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 )(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已成为部落的群居区。这是由于当时这些地区,气候温和与土地肥沃,所以远离该地区的原始部族人,纷纷迁移至此定居。在绿树成荫的山丘地带种植葡萄,而在平原地区的广阔田野,从事农业生产。从而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日渐向远方流传。
至于对法国而言,从历史的长河中,这与邻国的意大利,日后成为世界四大陆上,栽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最发达的国家,并从中得益非浅。当然,法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都在不同的程度上,适宜葡萄的生长。从8月开始的三个月中,从南向北,整个法国处于喜悦的葡萄收获期。在此期间,法国的葡萄产区,沉缅于品尝葡萄新酒的醇美的欢乐之中。
据考证我国在汉代(公元前206年)以前就已种开始植葡萄并有葡萄酒的生产了。司马迁着名的>中首次记载了葡萄酒。公元前138年,外交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个国家,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这一例史料充分说明我国在西汉时期,已从邻国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技术。西域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葡萄酒的主要产地。>(现代根据出土文书汇编而成的)中有不少史料记载了公元4-8世纪期间吐鲁番地区葡萄园种植,经营,租让及葡萄酒买卖的情况。从这此史料可以看出在那一历史时期葡萄酒生产的规模是较大的。
东汉时,葡萄酒仍非常珍贵,据>卷972引>云: 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斗遗张让,即以为凉州剌史。足以证明当时葡萄酒的稀罕。
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比黄酒酿造要简化,但是由于葡萄原料的生产有季节性,终究不如谷物原料那么方便,因此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并未大面积推广。在历史上,内地的葡萄酒,一直是继继续续维持下来的。唐朝和元朝从外地将葡萄酿酒方法引入内地.而以元朝时的规模最大.其生产主要是集中在新疆一带,在元朝,在山西太原一带也有过大规模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的历史。而汉民族对葡萄酒的生产技术基本上是不得要领的.
汉代虽然曾引入了葡萄及葡萄酒生产技术,但却未使之传播开来.汉代之后,中原地区大概就不再种植葡萄. 一些边远地区时常以贡酒的方式向后来的历代皇室进贡葡萄酒.唐代时,中原地区对葡萄酒已是一无所知了。唐太宗从西域引入葡萄,>丙卷记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损益之,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长安始识其味也."宋代类书 >卷970记载高昌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二十多公里,当时其归属一直不定. 唐朝时,葡萄酒在内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从高昌学来的葡萄栽培法及葡萄酒酿法在唐代可能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以致在唐代的许多诗句中,葡萄酒的芳名屡屡出现。如脍炙人口的着名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刘禹锡(772-842年)也曾作诗赞美葡萄酒,诗云:"我本是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尽日饮不足"。这说明当时山西早已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白居易,李白等都有吟葡萄酒的诗.当时的胡人在长安还开设酒店,销售西域的葡萄酒.
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非常喜爱,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并在山西的太原,江苏的南京开辟葡萄园.至元28年在宫中建造葡萄酒室.
明代徐光启的>卷30中曾记载了我国栽培的葡萄品种有:
水晶葡萄,晕色带白,如着粉形大而长,味甘;紫葡萄,黑色,有大小两种,酸甜两味;绿葡萄,出蜀中,熟时色绿,至若西番之绿葡萄,名兔睛,味胜甜蜜, 无核则异品也;琐琐葡萄,出西番,实小如胡椒,……云南者,大如枣,味尤长。
综观上述史话,葡萄酒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料,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于葡萄酒的起源说,已并不重要,让它留待史学家们继续去挖掘和研讨的学术问题;而对于现代人来说,饮葡萄酒,尤其是名贵的葡萄酒,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并为人类创造了一份不小的财富。
葡萄酒的年份
天气的变化每年不同,产出来的葡萄酒自然也不同。天气变化比较规律稳定的地区,不同年份间的差别自然很少。如阿根廷的蒙多萨(Medoza)位于沙漠区,雨量稀少,仅靠雪水灌溉,天气稳定,年年都有好收成,可惜少了年份的变化。
位于气候温和的产区,好的年份需要俱备充足的阳光(特别是在春季和八月初时),温暖的气温,同时秋季收成时天气必须干燥,不能下雨。总之,提高葡萄的成熟度,保持葡萄的健康,不受病菌感染,是好年份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天气酷热,日照充足的产区,则反而需要比平均温度低一点的天气,以保有葡萄酒细腻的品质。
红酒和白酒对天气的要求并不相同,秋季收成时的高温有利红葡萄的成熟,但过度的高温,却常让白葡萄的酸度不足,酿成的白酒柔弱无力,失去特性。1949年勃根第的酷暑和秋老虎,造就了特优的红酒,白酒却相对地失去均衡细致的品质。
此外,即使位于同一产区,天气变化对葡萄酒的影响却不见得相同,不同的葡萄品种,不同排水性和吸热性的土质,加上各种小区域气候的变化等等,都让年份好坏的评定,无法完全类推适用于整个产区。以波尔多区为例,圣艾美浓产区以种植美露种为主,相较于以卡本内一苏维浓种为主的上梅多克产区,自然不会对同一年份的天气产生相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