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德国资讯 > 德国思想教育怎么样

德国思想教育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05-22 17:41:30

‘壹’ 德国的教育体系如何

风靡全球的诺贝尔奖已经揭晓,但留给了我们很深刻的思考,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德国教育的快乐天性教育。德国教育学家支持儿童学前教育。他们认为,儿童到7岁之前的教育极为重要。但是不同于中国的学前班,德国学前教育的重点在于创造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孩子能力。

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那么到底对于一个德国孩子而言,他们要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在这期间,德国孩子都学到了些什么呢?

一位旅居德国的妈妈告诉我们,她儿子在幼儿园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个是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声说话等。另外一个是语言能力的培养,但主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诸如传话游戏、角色扮演之类的游戏卓有成效。

充满趣味的情景艺术教室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宝宝无意识的心里活动,以协调有意识的心里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人的生理和心里潜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

为2-6岁的孩子量身定制情景剧场与混龄语言开发场景,BBunion独家引入韩国PDM情景艺术课程将认知、品德、艺术与探索完美融合在课程体验过程中,在游戏中锻炼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对周边事物的认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们永远会在课程体验中“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原本无聊的概念性学习变得令人充满期待。下一堂课,又有什么样的惊喜在等着我呢?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国际前沿幼儿教育实践精髓,按照适龄发展原则,引进全球超39个国家1000多种品牌教具,源自德国、韩国、西班牙、英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瑞士、美国等各地品牌教研团队的成效,并结合BBunion专业课程体系,解锁每个孩子的无限潜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设计理念完整的诠释了我们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我们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孩子出生后不能错过的一堂课。诺贝尔奖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养创造世界的人。

‘贰’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友谊,是严寒里的炉火;是酷暑里的绿荫;是金秋里的小棉袄。
2.友情的延续来自心灵,不论联系有多少,只要内心留有彼此的一片天空,那么偶尔一声问侯就会带来会心的一笑。
3.遇人多了就知道友情的可贵。遇事多了就知道理解的可贵。失败多了就知道心态的可贵。
4.一份好的感情或者友情。不是追逐,而是相吸。不是纠缠,而是随意。不是游戏,而是珍惜。
5.友情笑着说:爱情会让人们流泪,而友情的存在就是帮人们擦干眼泪!
6.有情千里不远,有缘一线可牵。相知是情,相识是缘。朋友,一路走好!
7.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8.烦恼时友情如醇绵的酒,痛苦时友情如清香的茶,快乐时友情如轻快的歌,孤寂时友情如对饮的月……

9.当你饿的时候,有的人会把馒头分给你一半,这是友情。
10.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要知道,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11.友情,在我的生命中占据了一大部分。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挚友,一个诤友,此生足矣。
12.朋友就像片片拼图,结合后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见了一片,就永远都不会完整,你-就是我不想遗失的那重要一片。
13.好友不是书,它比书更壮丽;好友不是歌,它比歌变动听;好友应该是诗--有诗的俊逸;好友应该是梦--有梦的优美;好友更应该是那意味深长的散文,写过昨天又等待将来。
14.好友是经常想起,是把关心放在心坎,把关注盛在眼底;好友是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携手共度一个又一个傍晚;好友是想起时平添高兴,忆实时更多温顺。
15.友情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而是一句热心的问候; 友情不是一个敷衍的拥抱,而是一个会心的眼神
16.朋友,不一定权位相比,但一定以诚相许,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常通消息,不一定经常相聚,但一定彼此惦记。
17.和发光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会发光。一定要远离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庸。

18.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见对方的黄叶飘落于秋风,它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19.没有蝴蝶的夏天不多彩,没有星星的夜晚不浪漫,没有梦想的人生不值得,没有友情的日子不快乐。
20.你心里不痛快了,我替你当泼妇撒泼。
21.当我向你倾诉我的烦恼,那不是抱怨,那是我对你的信任。
22.友情,像一滴水;滴在左手中化成思念,流进右手里化成无尽的牵挂。不因你是谁,只因你是我的朋友。
23.茫茫人海就像一片戈壁滩,我们就是滩中的沙砾,不过有你的做伴使我不再感到渺小和孤独。
24.风起,是我绵绵的牵挂;云涌,是我的柔柔的思念;雨来,是我细细的倾诉;阳光,是我暖暖的微笑!
25.在友谊面前,人与人之间,犹如星与星之间,不是彼此妨碍,而是互相照耀。
26.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景色,友谊是彼此相连的心弦,让我们用心灵的笔墨,点缀着人生路上的风景。
27.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
28.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29.朋友是悲伤日子里的一句安慰,不断让你重温生活的快乐。
30.真正的朋友会接受你的过去,力挺你的现在,鼓舞你的将。

‘叁’ 急求:德国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关于你提出的问题我觉得这两个国家,人文、地理、国情、受教育内容都不可比,日本人受思想教育比较严谨,并不算太开放,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国家对历史的教育无论是在什么学校都需要学生每个人都得把内容扎深大脑之中,比如像对我们中国的态度,他们从小就都受那样的教育,我想如果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受他们的教育,估计也好不了哪去,也得认为他们日本人是对的,日本人得政治思想灌输的比较牢固,还是不要考虑,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德国,我个人喜欢搞点小发明,我想学学德国人的重工业历史。

‘肆’ 德国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们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轻易地获得一切,以至在他们没有“界限”的概念,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他们的头脑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这方面,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也对此予以确认。例如面对雨过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读书学习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国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热爱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来约束自己,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德国的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有较自由充分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如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临放弃早餐、或是迟到的选择;忘了将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便意味着得继续穿脏衣服;人人都有记事本。 一、“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问过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德国人的教育也异常关注孩子的文明修养,他们认为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备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在德国引起了全民的重视,报名参加专门的礼仪讲座、礼仪讲习班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 而家长从细微之处起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德国孩子在餐桌上都会受到严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同时这又是一种磨练。比如德国人在午餐后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很具有诱惑力,但这时父母更不会通融,前提是必须先吃完饭菜。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风尚。 二、“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对于孩子的奖惩,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的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钱的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如果孩子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时,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 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先对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弥漫着怨愤的气息。” 他们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但随之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三、很遗憾,你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并把恪守信条、尽心尽责当作一种荣誉。德国的法律上还有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义,“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晚了半个小时,母亲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认为在生活细节上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对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存折,在锻炼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懂得了勤俭。 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这只能意味着他还要继续穿脏衣服;而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作出很‘遗憾’的决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 在德国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甚至连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国称作是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作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的人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却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 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的散乱的关系反映出其自身的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很早就会锻炼孩子过一种有计划的生活,孩子学习分配他的零花钱、支配他的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其间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关系。而他们认定,笔记本有助于孩子更加准时、守秩序、爱清洁和准确,同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种鉴别的态度。 孩子在周密地设计自己时间,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其自身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德国人帮助孩子确立面对生活的理智观念,并非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

‘伍’ 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主要的特点是德国传播的是开放的思想思维,和国内的一些思维模式不一样。

‘陆’ 弱弱的问一句,国外有思想政治课吗

法国有“公民道德教育”,包括人权、民主生活、国家政体、爱国主义、伦理道德等。

德国有“政治养成教育”,向国民灌输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介绍国家的政治进程,培养国民的政治意识、政治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等等。

德国很重视政治养成教育,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还有大量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从事此教育,学校的主要通过“政治教育”这门必修课来进行:

美国中小学没有这类专门的课程。在美国大学设置的课程中,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课或者德育课的名称,但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都会在相应的课程中融入类似的教育内容。

当然,美国大学有公立和私立之分,课程设置不是统一的,但是,每个大学都有多门实际上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课。

比如经济学方面是西方经济学,政治思想方面,有美国政治传统(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国家与市场(The State and Market),公民与法(The civil and Law),经济、伦理与社会(Business, Ethics and Society)等等。

(6)德国思想教育怎么样扩展阅读:

要真正重视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就必须切实重视公民的人格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看到这一点。

因此,必须在人格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优势和效益。这里仅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

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柒’ 德国教育孩子的方式与中国有何不同

德国孩子对于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国的同龄人当中显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国的美国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也对此予以确认。例如面对雨过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读书学习的一位德国少女和一位美国学生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国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会;而德国孩子很可能就会想到:我应该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热爱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为什么德国的孩子会有如此强烈的意识来约束自己,是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分不开的。
帮助孩子培养理性的品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也像种树一样,需要对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适宜生长的土壤,在某些时候甚至还需要绑缚以实行限制。德国的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有较自由充分的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但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如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临放弃早餐、或是迟到的选择;忘了将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便意味着得继续穿脏衣服;人人都有记事本。
一、“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问过德国的学生关于逃学的问题,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学生不上学?除非不想活!”在这一点上德国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孩子不接受教育,社会将来就会多一个祸根。所以万一真有孩子逃学,成年人看到后会对其严厉呵斥,警察会将他扣留,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此的态度非常严格,会令孩子马上返校,而家长还要受到罚款或加税的处分。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意识到,在上不上学的问题上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德国人的教育也异常关注孩子的文明修养,他们认为孩子在行为举止上遵守规范,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具备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为其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石,也能为全社会创造一种团结合作的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在德国引起了全民的重视,报名参加专门的礼仪讲座、礼仪讲习班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
而家长从细微之处起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个德国孩子在餐桌上都会受到严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意识,同时这又是一种磨练。比如德国人在午餐后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习惯,对孩子来说很具有诱惑力,但这时父母更不会通融,前提是必须先吃完饭菜。
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成为无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国常可以看到人们在耐心地排队等候,或是为他人、为公众着想的举动,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风尚。
二、“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对于孩子的奖惩,,赛里希先生的建议是,“尽管奖与罚都不宜太频繁,但它们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常用物质奖赏来激励孩子获得好的成绩,或是以此让孩子做些家务事。但是这样会使孩子前进的动力仅停留在外部奖赏上,而体会不到奋斗与创造的真正喜悦;同时他们也会产生错觉,以为不论主动干点什么都能得到钱的报酬。孩子必须懂得上学读书、品学优良是为他自己,而家务活本身也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如果孩子有相当出色的表现,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贡献时,也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可以给他们发奖金,也可以带孩子去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
对孩子的惩罚也要讲究原则,否则惩罚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惩罚之前应该先对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错以后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对他讲清楚家长的要求和实施惩罚的原因,惩罚的开始和结束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弥漫着怨愤的气息。”
他们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几次起床太晚,但随之赛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惩罚便纠正了他的错误,她告诉菲力克斯,自己不能开车送他去学校,“我很遗憾,但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选择,是放弃你的早餐,还是想迟到。”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三、很遗憾,你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下,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无论是父亲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母亲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还是老师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高度职业道德感,这些都令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并把恪守信条、尽心尽责当作一种荣誉。德国的法律上还有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义,“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一次她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晚了半个小时,母亲对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认为在生活细节上尤其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庭教育对此采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让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储蓄存折,在锻炼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让他们懂得了勤俭。
茨格拉夫人承认,“有时候作父母的内心也会在爱与公平之间摇摆犹豫,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迁就他的喜好,让他逃避责任。于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中,这只能意味着他还要继续穿脏衣服;而如果没有按规定整理好他的书柜,那么面对他喜爱的电视节目,我们也只能作出很‘遗憾’的决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
在德国同时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记事本,甚至连家庭主妇和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德国人把近期和远期的大大小小的约会,计划,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预先记录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国称作是记事本的社会,人们在作出决定之前多半会参阅一下自己的记事本。也许有的人认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过枯燥呆板,可能还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国人却认为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更关系到对待生活的严肃态度。
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的散乱的关系反映出其自身的杂乱无序的状态,所以很早就会锻炼孩子过一种有计划的生活,孩子学习分配他的零花钱、支配他的时间,完成他的学习任务,发挥他的兴趣爱好,其间形成一种井然有序的关系。而他们认定,笔记本有助于孩子更加准时、守秩序、爱清洁和准确,同时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采取一种鉴别的态度。
孩子在周密地设计自己时间,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其自身的周密设计。由此可见德国人帮助孩子确立面对生活的理智观念,并非是要把他们限制在条条框框之中,而是要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

‘捌’ 德意志帝国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教育上有何改变

1871年,长期处于四分五裂与封建割据状态的德国实现了统一,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在政治上实施官僚与警察的严酷统治,在思想领域确立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服从忠顺价值观念,同时在教育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玖’ 德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1.追求学校包括大学发展的民主化
在学校包括大学里实施民主化与参与学校管理是德国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大学生为首的青年社会运动影响下,国家与各级学校间的关系进行了若干调整,而其基本方向则是追求学校的民主化发展。这种民主化发展可视为学校教育的“解放”运动,在其过程中加强学校的独立自主权,由教师、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获得确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德国中小学自1970年以后都维持由各州政府规定教学大纲而由学校教师自定教学计划与教材的原则。学校独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德国的教育改革规划之中,不过在这个大的原则之下各地方的实践程度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德国汉堡也许是学校民主化与独立自主发展最快的地区,社会民主党执政的地区中家长获得了较大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而部分学校也开始参与教育评估与质量提高计划。
2.坚持“杜会国家原则”,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
坚持“社会国家原则”,尊重与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权是德国《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德国教育改革在行政层面上致力于通过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机构之间与利益团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使教育发展不局限于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的事情而使之成为全社会的事情,同时努力坚持公立学校(国家对教育的控制权)的原则。联邦教育计划委员会与各邦教育计划委员会、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这个原则的缺点是由于联邦无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势力范围,所以各种教育改革计划也难以同步或全面实施。 3.追求教育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发展
自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以来,平等开始从哲学范畴转变成为政的诉求。19与20世纪的历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国教育事业为消饵不平等的努力。19世纪的德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现象,例如双轨教育、性别歧视、教育陶冶与职业训练分离等,这些现象一直到了20世纪才逐步获得改善。在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指导之下,德国各级政府致力于综合中学运动的开展、各级学校女性学生辅导与鼓励方案的实施、高中与高等教育的扩展、“教育训练奖助学金”的实施、教学与评价的改善、特殊学校的设立等,以上措施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到现在为止,早期各种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在德国人的社会中已经获得极大的改善,但是并未获得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传统三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未消除,同时新的不平等问题更因外国劳务人员、新移民的涌入与东德的回归而浮现。在近年来德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为显着。早期分化与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国教育的传统特色,但也是被批评最多的教育缺点。上世纪70年代以后定向阶段的设计与综合中学的建立都是与实践教育机会均等与个性发展等思想相关的。
4.强调理性批判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立
教育学术化与专业化不但建构了独特而体系完整的德国教育学,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之上,不论教育学理论还是学校制度都分别成为自我发展的系统。德国的历次教育改革规划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德国的教育改革思想渊源于自然主义、泛爱主义、理性主义与精神科学教育学,并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而发展,但其要旨均在于个人的发展与启蒙,以达到自由与解放的目的。德国的教育思想家不但关心教育意义的思考与教育改革理论的建构,也注意到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德国的教育研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论点就汇集发展成为独立的“改革教育学”,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从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学者都注重教育改革历史与国际教育形势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论及方法的探讨。许多倡导教育改革的学者如彼特森(P·Peetone)、汉蒂西(H·Vo瓦Hne吨)等也都十分强调以儿童为主体以及追求个人自由发展与解放的教育理想。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国学校教育实验的主要思想基础。

‘拾’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德国的教育是怎样的

1.泛爱主义教育运动

18世纪下半期,当英、法、美的产业革命、政治革命震撼旧世界的时候,德国仍然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的启蒙运动给德国以强大冲击,教育改革便应运而生了。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教育思潮——泛爱主义。泛爱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巴泽多(Basedow,1724年-1790年)。巴泽多深受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曾着书大力宣传卢梭的教育观,并呼吁按照卢梭的教育原则创办新学校。1774年巴泽多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国东部德骚创办了一所学校,被称为“泛爱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对人类的广泛的爱,“泛爱主义”因而得名。泛爱学校在教学内容上扩大了各科实用知识的范围,重视体育和劳动教育。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木工、镟工、制图和农事。巴泽多还编印了《初级读本》,读本汇集了有用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配有插图100页,作为儿童的初级教材。学校生活顺应儿童的天性,废除“小大人”的培养方式,强调应把儿童看作是儿童而不是成人,教学时注重实物、语言的学习,采用谈话、图片、游戏、演剧等方式进行,算术注重心算,地理的教学采用由近及远的方法。本族语的学习在学校中居于重要地位。泛爱主义者和卢梭一样,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强调尊重儿童个性,反对束缚儿童自由,绝对禁止体罚。

泛爱学校的新气象受到社会的欣赏,很多人来学校参观,康德曾对泛爱学校做过很高的评价。在巴泽多等人的思想影响下,德国各地办了很多类似的学校,一时形成一种运动。后来泛爱学校的教师散布到欧洲各地,使泛爱学校的影响扩及法国、瑞士等许多国家。

2.洪堡德教育改革

1806年,在耶拿战争中德国被拿破仑彻底打败,割地赔款使德国民族感到莫大耻辱,以费希特为首的学者提出“教育领先”的口号,主张通过改革振兴教育,培养一代新人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把德国重建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费希特的号召受到公众和当局的重视,新政府把重建教育的工作交给了学识渊博的教育部部长洪堡德,为此,洪堡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改革了初等、中等教育,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创建柏林大学,使德国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前半叶成为英、法、美等国学习的楷模。

初等教育改革洪堡德进一步强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先后于1802年和1805年公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案。为了改进和发展初等教育,他选派了大批青年到伊佛东向裴斯泰洛齐学习,这其中就有赫尔巴特、福禄倍尔。他要求前去学习的青年不仅要学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让这位伟人胸中焕发出的神圣的爱与力的火,点燃他们的心灵。这些青年从伊佛东回来后,决心重建小学教育体系,使德国初等教育比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初等教育相联系的师范教育也有所发展,建立了几所师范学校,将来希望当小学教师的人要在师范学校学习三年。

中等教育改革洪堡德按照新人文主义精神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制定的中学教学计划,削减了古典学科的内容,扩大了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使中学更接近于实际生活。为保证教学质量整顿教师队伍,1810年规定:凡要担任中学教师的都得通过国家考试,合格的给予中学教师称号,未经考试合格的人员不得录用为教师。考试由国家委托大学办理,考试的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学为训练中学教师所开设的课程为依据和标准。这种考选教师的制度,改变了以前文科中学教师只能由神学家、牧师担任的现象,保证了中学教师的水平,并将德国中学教师提高到专业工作者的地位。

大学教育改革1810年德国根据拱堡德的建议创办了柏林大学,费希特被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10月6日第一批学生注册入学。

柏林大学的创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学,而是意味着大学的变革。

洪堡德在创建柏林大学时提出的口号是: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大学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方面。该校认为,在科研方面卓有成就的优秀学者,也总是最好的和最有能力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是博学,而是要求其掌握科学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从事创见性的科学研究。基于这个观点,必须选择那些对学问有造诣、有独创能力的人来担任教授。

格林大学无论在研究、教学还是学校事务管理和行政方面都拥有完全的自由。柏林大学实行教授治校的原则;校长一年选举一次;学生有权批评校方,并享受大学公民权;大学实行超然的总务管理;大学校长及教授仅负责学术性工作而不理庶务等。

在柏林大学建立后,又有不少大学是仿照柏林大学进行整顿和新建的。

3.1848年后德国教育的停滞和倒退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教育也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教育部改为精神教育及医学事务部,几任教育部长不信任教师并厌恶“全面教育”。1849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普鲁士的师资培训学院召开的教师会议上,怒气冲冲地指责教师,要他们承担1848年发生革命运动的全部责任。政府认为不能使平民什么都知道,要降低教师的学识水平和初等学校的标准。1854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关于师范学校和国民学校的法令,规定小学全部由教会管理,教学内容以宗教为主,其余科目被削减到最低限度。在中学里,强调宗教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只集中学习一门学科,最好是古典学科,文科中学的教学计划中取消自然学科,实科中学中增加拉丁文和神学。在大学里解散了学生协会,解聘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教授,对大学实行严格的管理。1848年以后,德国整个教育领域充满了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普鲁士国家专制主义精神,这些大大妨碍了德国教育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德国思想教育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义乌国际商贸城雨伞在哪个区 浏览:777
俄罗斯如何打通飞地立陶宛 浏览:1151
韩国如何应对流感 浏览:934
在德国爱他美白金版卖多少钱 浏览:972
澳大利亚养羊业为什么发达 浏览:1413
如何进入法国高等学府 浏览:1488
巴西龟喂火腿吃什么 浏览:1420
巴西土地面积多少万平方千米 浏览:1280
巴西龟中耳炎初期要用什么药 浏览:1244
国际为什么锌片如此短缺 浏览:1647
巴西是用什么规格的电源 浏览:1470
在中国卖的法国名牌有什么 浏览:1371
在菲律宾投资可用什么样的居留条件 浏览:1283
德国被分裂为哪些国家 浏览:892
澳大利亚跟团签证要什么材料 浏览:1227
德国大鹅节多少钱 浏览:887
去菲律宾过关时会盘问什么 浏览:1212
澳大利亚女王为什么是元首 浏览:1042
有什么免费的韩国小说软件 浏览:770
申请德国学校如何找中介 浏览: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