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国打苏联第一次大战的过程10 0字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庸国芬兰、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三路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使苏联国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二次大战进入了新阶段。 卫国战争初期,德军迅速占领立陶宛全部,拉脱维亚大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部分。
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苏军展开积极防御,消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
1942年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德军损失惨重,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苏军基本上扭转了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的全局。不久苏军又取得了库尔斯克战向的胜利,收复大片失地。
1944年苏军发起战略性总反攻,通过对德军10次打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为在德国及其附庸国的领土上进行,迫使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先后退出战争,转而反对德国。
1945年初,苏军展开强大攻势,攻入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进占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并于5月8日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㈡ 为什么在二战时期德国敢打苏联
二战时期,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德国闪击苏联,让苏联没有充足准备,致使苏联的军队没有充足准备就失去很多有生力量。
并且在德国攻击苏联前,苏联军队的装备是没有德国军队好的。当德国军队用着P40时,苏联还大量装备莫辛甘纳式步枪。
㈢ 二战时为什么德国要进攻苏联
这是必定会发生的战争,因为纳粹的基本政治诉求就是反共,不打苏联,它推行国家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何在?这两家自从纳粹打垮德国左翼联盟上台开始,就注定是宿命之敌,其实在西班牙,两家已经打过前哨战了。另一方面,纳粹之所以获得政权,和它大幅降低德国失业率有关系,而扩充军队和军事工业是短期内降低失业率的不二法门(美国也是这么干的),但是不打仗的话,这招很快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毒瘤。所以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实务两方面,苏德战争都非打不可。
谁都清楚是迟早的事情,更不要说苏德战争前期,德国这边利好消息极多。实际上苏德战争初期进展说明德国的战略预判是对的,第一,苏军在西部前线确实摆下了大量军备,开打只是谁先动手的问题,第二,经过大清洗,苏军的应变能力确实很渣,军事思想落后,装备陈旧,指挥员严重不足。在预计开打了会遍地爆勋章的西线指挥员系统中充满大量靠政治运动上来的家伙,结果一战而溃,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前线坑队友的事情层出不穷。因此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德军的进攻确实如希特勒所言,就像往一座烂房子上再踹一脚而已。因此相比于死啃英国(一战说明了海军弱势的国家啃英国是多么困难,相比于政治孤立的苏联,打英国几乎等于对抗小半个世界,太困难了),打苏联显然更加合算,实际上从外交上也是这样,如果能击垮苏联扮演共产主义终结者的角色,德国和西方世界的矛盾极可能会有所缓解,从政治牌面和实力上,德国都有可能让美英屈服,承认他独霸欧洲大陆的事实(美国此时态度暧昧,因为德国对英法动手,应当说此时美国孤岛政策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但是如果苏联被干掉了,那美国就需要三思而行)。
但是战略预判常常只能猜到开头,没想到德国的进攻倒是把斯大林的大清洗留下的政治大坑填满了。苏联的动员能力超出了希特勒的想象,大清洗使得民间政见分子大量消失,也使预想中揭竿而起的景象不见踪影(虽然有,但是几乎没有太影响战局)。而且苏联的纵深工业建设也超出了德军的预计,大量分布在乌拉尔山以及以东到西伯利亚广大地区的劳改城市迅速成为大后方基地,无数受清洗的人干脆在劳改营里支援起前线,比如图波列夫。斯大林则靠着战争迅速把大清洗造成的政局以战时体制又整理起来,只要等到一场胜利,摇身一变就是战争领袖(没有什么比一场抗击入侵的战争更加适合独裁体制了,斯大林和希特勒在这一点上情投意合,纳粹虽然是进攻方,但在国内宣传上却是以抗击共产主义\西方资本主义进攻为号召的,在这种局势下,政治上的高压局面会受到最大限度的容忍甚至迎合和追捧),一下子把分数赚回来了,而且还有大把才俊在劳改营里等着他点将来将功赎罪。而且希特勒好死不死先西后东,结果还给苏联就这么找到一大群不计前嫌的西方盟友。再加上俄罗斯大地天然的有来无回属性,毛子军队天然的抗击打和死缠烂打能力(毛子历史上以烂泥仗着名,持久战专业户,很少有痛快的赢,更少有痛快的输,和毛子对抗,无论是土耳其、普鲁士还是法国还是日本,总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还没完没了,战事往往漫长到让对手无语)~~~
这盘开局大好的棋,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翻过来了。
遥想当年,假如希特勒首先一门心思东进,而非把西进摆在前面的话~~~~
当然,这么干希特勒就没法大搞国家社会主义,必须采取更加保守的国内政策,其结果也没有后来那些事了。
㈣ 纳粹德国二战时为什么打苏联
一,侵苏联是纳粹党长期的“即定国策”。这直接决定了攻苏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一个不甚明确的计划--进攻俄国!1928年还写了另外一本秘密的书,这本书重申了《我的奋斗》中关于进攻俄国的观点。即便那并不是一个详尽的计划,它也是希特勒所思所想的清楚表白。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赫上校在1937年贝希特思加登的一次会议上,记录下了希特勒准备在德国开始失去其优势前夺取东方领土的计划。希特勒十分清楚,德国一定要抓住在东面出现的机会。“霍斯巴赫备忘录”基本上预告了希特勒的行动。
二,目标:苏联还是英国!?
法国覆灭之后的两个多月内,希特勒在东进(攻苏)和西进(攻英)问题上犹豫不决。攻英计划和攻苏计划差不多是同时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对英国狂轰滥炸,软硬兼施,一方面又隐蔽地将陆军大批东调。虽然希特勒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向东进攻苏联,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国,避免两线作战。要是德国具有空中优势,德军一定会渡过海峡,入侵英国。可是希特勒的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受重创。由于德国不具备空中优势,希特勒并未因此推迟执行进攻苏联的计划。尽管德国无力击败英国,希特勒还是决定进攻苏联,希望迅速击垮苏联,然后对付英国。希特勒计划:德国武装部队应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为此,德国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陆军部队,而海军则仍以英国为主要作战对象,这一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总的战略企图是以装甲部队纵深锲入,大胆作战,摧毁苏联西部的陆军主力,尔后快速追击,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苏联的亚洲部分。而且,他认为德国这样做还可以阻止英国与苏联结成同盟。
那磨希特勒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西欧粮食恐慌,石油短缺,给希特勒扩大战争带来很大困难,要拿下英抡三岛反而会增加这种困难。因此他迫切需要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给武装部队输血。
第二,德国海军较弱,渡海作战困难较大。即使击溃大英帝国,希特勒也认为“德国人流血牺牲得到的胜利,但获得实惠的只是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何况,希特勒被胜利冲混了头脑,过高的估计德国陆军的实力。因而确定了先大陆,后海洋的信念。
第三,在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中,苏联是主要敌人,而英国则是可以妥协的不对象。当时欧洲大陆的战略态势是苏德两雄对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苏德当时的力量对比。
到1940年夏,德国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这些地区拥有1亿多人口,是欧洲的心脏,也是欧洲工业集中的地区。另外,攻打苏联还将得到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和苏联的死敌芬兰方面的帮助。还有,法西斯盟国日本也将在苏联的远东西伯利亚方向牵制大量苏军。
从苏联方面不但备战的动员准备不够,战略战术思想陈旧,而且在斯大林对苏军中高领导阶层的“大清洗”之后,苏军的指挥队伍在人才方面出现了巨大真空。这些都会告诉德军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我们将有机可乘!!
在1941年夏,苏德之间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对比关系,从总体上是德国处在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把主要兵力投入侵苏战争,在军队人数上占两倍于苏联的优势,而坦克和飞机都接近苏联的三倍(与此相对的是在火炮方面苏联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都保持着绝对优势,这也可能与苏联人“大纵深”和防守的战略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综上原因希特勒最终选择了攻苏的决策。
三,希特勒的失误探讨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从而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在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又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向美国宣战。或许希特勒是想让日本深陷战争之中,因为他一直希望日本站在自己一边,而且他也对美国的船只发动潜艇战。这样一来,希特勒也就挑起了一场葬送第三帝国的全球大战。
希特勒的最大弱点之一就是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他宣称雅里安人种是最优秀的。这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力量。比如,德国第一次进攻苏联的时候,许多乌克兰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起来反对斯大林的野蛮统治。但是,希特勒把他们视为斯拉夫人,认为德国不值得与他们合作以来对付斯大林。这使德国错过了一个建立最广泛反苏同盟的机会,这种损失是无法预计的!也认为美国很弱,因为其人口中包括黑人和犹太人,却殊不知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权利的源泉!
㈤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打苏联
一,侵苏联是纳粹党长期的“即定国策”。这直接决定了攻苏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一个不甚明确的计划--进攻俄国!
二,目标:苏联还是英国!?
法国覆灭之后的两个多月内,希特勒在东进(攻苏)和西进(攻英)问题上犹豫不决。攻英计划和攻苏计划差不多是同时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对英国狂轰滥炸,软硬兼施,一方面又隐蔽地将陆军大批东调。虽然希特勒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向东进攻苏联,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国,避免两线作战。要是德国具有空中优势,德军一定会渡过海峡,入侵英国。可是希特勒的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受重创。由于德国不具备空中优势,希特勒并未因此推迟执行进攻苏联的计划。尽管德国无力击败英国,希特勒还是决定进攻苏联,希望迅速击垮苏联,然后对付英国。
㈥ 二战中德国怎样才能打赢苏联
当时的德国准备并不充分,怎么打都是输。如果真的要问怎么才能打赢苏联的话,我个人认为,德国要重视苏联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德国应该夺取土耳其(至少要建立支持纳粹的政权)然后南方集团军夺取巴库油田。同时在41年时期应该选在四五月份进攻,这样有半年的时间天气不是那么恶劣的。希特勒并没有重视天气的问题!中央和北方集团军以及仆从国应该分别夺取明斯克和基辅,并且打几次大的歼灭战。然后中央集团军应该往回打和南方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会合。切断苏联的战略补给线,同时积极招募在乌克兰的仆从军。北方集团军应在莫斯科附近进行大纵深防御以抵御苏联的反击。德军应当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脉等作为战略后方。之后德军应集中力量攻下莫斯科,继而和芬兰联手攻下列宁格勒,这时日本看苏联支撑不住应该会进攻西伯利亚。这是战略层面。在战术方面德军在战争初期应该集中相当力量的机动化部队和装甲部队运用钳形攻势分割包围歼灭敌军,并积极的将战术胜利发展至战役胜利,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获取战略资源为目的,以充分发挥闪电战为手段迅速摧毁敌人抵抗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对苏战争必须在42年冬天来临前结束。也就是在一年半之内夺取苏联重要的大城市。否则拉锯战对于德国来说就是失败!
以上只是个人依据历史做的一个沙盘模拟。即使德军真如以上方案进攻苏联,也很难击败苏联。胜率渺茫到德军甚至无法承受一个战役的失利
㈦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要进攻苏联
因不列颠空战未能取胜,海狮计划无限制推迟,纳粹德国始终无法征服英国。希特勒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通过征服苏联来实现统一欧洲大陆的野心。其原因,应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要扼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众所周知,苏联是共产国际的大本营,而共产国际在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都十分活跃,是各国政府的大敌……其间自然也包括纳粹德国。
其二,出于和拿破仑同样的考虑,二战结束前,在欧洲人眼里,欧洲是世界的中心,德国无法从海上征服英国,堵住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就只有通过大陆封锁来堵住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往来,以此打击英国的经济;而苏联,名义上是德国的盟友也是英国的敌人,实际上与英国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英国也没得挑了),这是大陆封锁政策的一大漏洞。
因此,纳粹德国必须出兵苏联,这是其战略上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并不好,我个人认为,应该选择加强非洲军团的力量,攻下埃及,切断英国与其亚洲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才是上策。
但是,根据十来年前苏联解体后解密的一些资料表明,斯大林同志也有大举入侵德占区的计划,进攻时间大约在德国进攻后的一个月左右,部队都部署好了,只是出于隐蔽战略意图而没有公布(这也可以解释战争刚爆发,苏军上百万部队在边境附近就被歼灭和击溃),所以,纳粹德国进攻苏联的另一个理由,或许是出于“先发制人”吧。如果不进攻苏联,等待希特勒的就是苏联进攻德国。
㈧ 德国为什么在战胜法国后直接攻打苏联
德国在战胜法国后就去攻打苏联,原因是德国当时已经打下了欧洲大部分的国家,只要再打下苏联,就可以称霸整个世界,况且苏联还有德国觊觎了已久的资源,再加上苏联德苏之战不可避免,希特勒想出其不意攻打苏联,取胜的机会会更大。
虽然二战才爆发的时候,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无论是苏联也好,还是德国也罢,他们内心都知道,随着战争的推进,苏联不可能再袖手旁观了,也就是说,苏德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那先下手者肯定占的优势越多,更何况德国本来就擅长打闪电战,战争结束的越快对德国越有利。
㈨ 小小的德国为什么敢进攻大大的苏联
楼主看过<我的奋斗>一书没,希特勒这个人最恨苏维埃政权,攻打苏联那是迟早的事,而且小希也提出了,要使德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
先说一下,日本敢挑起美国的战争:日本原本是要配合德国攻打苏联的,不过39年被苏联歼灭了五万人,西伯利亚也没有日本想要的资源,日本想趁着欧洲国家在和德国交战的时候,去抢占他们在亚洲的殖民地,美国又切断了日本石油的运输,而美国在珍的海军基地,肯定会阻碍日本的联合舰队,因为美国的造舰能力是日本的好几倍,所以想要在太平洋上大干一番的话,那么就一定要削弱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想在美国恢复元气之前,尽量多的占有一些岛屿以及资源来和美国相抗,这样的话,在太平洋初期,日本占很多的优势,如果不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是不敢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日本也许就撑不到四五年了,
德国敢挑起苏联的战争:当年苏芬战争,让希特勒看到了苏联的笨拙,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在说了,又不是德国一国之力去进攻苏联那是大半个欧洲的资源呀,还有一点就是因为罗马尼亚,那里的石油德国必需要有的,苏联在德边境布置的军队不仅仅是为了防守德国的进攻,有可能也是要进攻德国,大雷雨计划,苏联进攻德国的计划,总之一句话,打苏联是希特勒必需要做的,
㈩ 二战的时候德国进攻苏联的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联:
1、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2、中部战线,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由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3、南方战线,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