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历史上有哪些不经意的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
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译电员一字之差,加之偶发因素,千年古城长沙被付之一炬,3万余人丧生,房屋大部被焚,史称“文夕大火”。“文夕大火”案与河南花园口决堤案、重庆防空洞惨案并称抗战史三大惨案。
㈡ 谁放走了希特勒
是在一战中希特勒被打趴下.到后来亨利.坦迪也非常后悔.亨利.坦迪1891年8月30日生于英国沃里克郡利明顿(Leamington)。1910年,19岁的坦迪加入格林.霍华兹步兵团,开始了他的军旅冒险。1914年10月,坦迪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血腥的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两年后,他在着名的索姆河大会战中脚部负伤。伤愈后,他随第9营在佛兰德等地与德军苦战。1917年11月,他再次负伤住院。伤好后,坦迪被分配至惠灵顿公爵第5步兵团。在此后的战斗中,二等兵坦迪似乎时来运转了。1918年8月28日,坦迪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优异战斗勋章”;9月12日,他在哈维林肯特战斗中因英雄主义表现被授予“军事奖章”;同月28日,在夺占马尔宽渡口的激战中,坦迪的英勇表现又为他赢得了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坦迪是战争期间获得荣誉最高的英军士兵。如果他是个军官的话,王室毫无疑问会册封他为骑士。然而,坦迪决不会想到,在如此荣耀的经历中,他铸成了一桩历史大错。 命运时刻 在夺占法国小镇马尔宽渡口的战斗中,英国战报五次提到坦迪的英勇表现。1918年9月28日这天,坦迪所在的步兵团一度被德军猛烈的重机枪火力所压制。二等兵坦迪跃出战壕,只身一人匍匐靠近德军阵地并成功地消灭了德军枪手。抵达渡口时,他再次冒着密集的炮火率先铺设起木板,使英军冲锋部队得以顺利冲入敌军阵地,最终迫使人数占优的德军退出战斗。两军的血腥厮杀渐渐平息下来,突然,坦迪的视线中出现了一个德军伤兵。这个一瘸一拐走出阵地的德军士兵也看到了不远处坦迪的枪口正死死地指着他。然而,这个伤兵显然已经精疲力竭,他既没有举枪也没有惊慌失措,只是毫无表情地盯着坦迪,似乎在等待已无可避免的最后时刻。“我当时的确瞄准了,但我从来不射杀伤兵,”坦迪日后回忆起当时戏剧性的一刻,“我让他走掉了。”这个年轻的德国伤兵略略点了点头,然后就慢慢走远了。历史在这一刻忽然转向了。这个名叫希特勒的德军下士与德军残部顺利撤回后方,而坦迪很快也淡忘了这个战斗结束时刻的小插曲。1919年12月17日,他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意大利艺术家福蒂尼诺.马塔尼亚专门创作了一幅以伊普尔战役为背景的油画,坦迪在画中背着一个伤兵,以示这些勇敢的士兵是在为“结束一切战争”而战斗。1926年,35岁的坦迪荣归故里,娶妻生子,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往事成新恨
㈢ 希特勒在一战时曾经差点被一个英国士兵打死,但这个英国兵放了他,是怎么回事
亨利·坦迪1891年8月30日生于英国沃里克郡利明顿。坦迪早年生活困苦,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孤儿院度过,成年后他在利明顿一家旅馆干过锅炉工。1910年8月,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穷小子加入格林·霍华兹步兵团,开始了他的军旅冒险。同年,坦迪随步兵团第2营辗转南非、根西岛等地服役。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14年10月,坦迪所在的部队参加了血腥的第一次伊普尔战役。两年后,他在着名的索姆河大会战中脚部负伤。伤愈后他随第9营在佛兰德等地与德军苦战。1917年11月,他再次负伤住院。次年,坦迪被送往第12营。不久,他所在的部队因伤亡惨重被解散,坦迪被分配至惠灵顿公爵第5步兵团。在此后的战斗中,二等兵坦迪似乎时来运转了。1918年8月28日,坦迪因作战英勇被授予“优异战斗勋章”;9月12日,他在哈维林肯特战斗中因英雄主义表现被授予“军事奖章”;同月28日,在夺占马尔宽渡口的激战中,坦迪的英勇表现又为他赢得了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战争结束后,坦迪随惠灵顿公爵第2步兵团在直布罗陀、土耳其和埃及等地服股。1926年1月5日,他以中士军衔退役。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坦迪是战争期间获得荣誉最高的英军士兵。如果他是个军官的话,王室毫无疑问会册封他为骑士。然而,坦迪决不会想到,在如此荣耀的经历中,他铸成了一桩历史大错。 在夺占法国小镇马尔宽渡口的战斗中,英军战报5次提到坦迪的英勇表现。1918年9月28日这天,坦迪所在的步兵团一度被德军猛烈的重机枪火力所压制。二等兵坦迪跃出战壕,只身一人匍匐靠近德军阵地并成功地消灭了德军机枪手。抵达渡口时,他再次冒着密集的炮火率先铺设起木板,使英军冲锋部队得以顺利冲入敌人阵地。紧接着,坦迪与战友一起与德军展开刺刀战,最终迫使人数占优势的德军退出战斗。 两军的血腥厮杀渐渐平息下来,德军或投降或撤向后方,英军亦无力再战。突然,坦迪的视线中出现了一个德军伤兵。这个一瘸一拐走出阵地的德军士兵也看到了不远处坦迪的枪口正死死地指着他。然而,这个伤兵显然已经精疲力竭,他既没有举枪也没有惊惶失措,只是毫无表情地盯着坦迪,似乎在等待已无可避免的最后时刻。“我当时的确瞄准了,但我从来不射杀伤兵,”坦迪日后回忆起当时戏剧性的一刻,“我让他走掉了。” 这个年轻的德国伤兵略略点了点头,然后就慢慢走远了。历史在这一刻忽然转向了。这个名叫希特勒的德军下士与德军残部顺利撤回后方,而坦迪很快地淡忘了这个战斗结束时刻的小插曲。1919年12月17日,英王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亲自为他挂上“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为表彰这位士兵英雄在战争期间的杰出表现,当时的英国报纸对坦迪的战功广为报道。意大利艺术家福蒂尼诺·马塔尼亚专门创作了一幅以伊普尔战役为背景的油画,坦迪在画中背着一个伤兵,以示这些勇敢的士兵是在为“结束一切战争”而战斗。 历史是个创造命运的大师,荣誉纷至沓来之时,大错已无可挽回。1926年,35岁的坦迪荣归故里,娶妻生子,过起了平静的生活。谁又会想到,不到10年,命运之神就又来打扰他了。 1938年的欧洲,风雨如晦。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同意前往德国与元首希特勒会谈。这位已是69岁高龄且从未坐过飞机的大英帝国首相居然肯降尊纡贵,希特勒大喜过望。双方商定在巴伐利亚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新近修成的私人别墅见面。 9月15日,张伯伦长途飞行7个小时,又坐了3个小时火车,终于到达建在山头的希特勒的别墅。令首相大感惊奇的是,这位德国元首的客厅里赫然挂着一幅马塔尼亚当年为坦迪所作画像的复制品。希特勒解释说:“画中的这个人差点要了我的命,当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再也见不到德国了,上天将我从英国士兵瞄准我的枪口下救了出来。” 张伯伦当时心中有何感想已不得而知。或许他心里在暗想,坦迪要是扣动了扳机,欧洲今天的这场灾难可能也就无从而起了。
㈣ 历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应的案例有哪些
所谓“蝴蝶效应”,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气象学家洛伦滋提出的一句近乎荒谬的理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会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很夸张,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怎么可能就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呢?不过,中外历史上还确实曾发生过由于一点小事,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的结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
再来说说国外的“蝴蝶效应”事件——“蚱蜢之战”。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交界处,曾住着两个印第安部落。他们就像吴楚两国人一样,本来和睦相处,相互依存。有一天,一个部落的小男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到了一只漂亮的大蚱蜢。另一个部落的小男孩,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于是,两部落的孩子们围绕着这只蚱蜢发生了争斗,大家互相厮打在一起。
部落里的妇女见此情景,纷纷跑出来护犊子,又扭打在了一起,双方都损失惨重。等到傍晚时分,部落里的男人们回家见到满屋子的伤员,愤怒的火山爆发了。他们在各自部落酋长的带领下,展开了为一只蚱蜢而战的血腥战争,这就是十八世纪着名的“蚱蜢之战”。
当然,这种“蝴蝶效应”的历史事件还有很多,即便在现代,仍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南美洲的蝴蝶轻扇两下翅膀,会引发得克萨斯的龙卷风”并非耸人听闻,也不是一句所谓荒谬的话。
㈤ 原因很有戏剧性!希特勒最感激的人为何是个英国大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灾难,而发动这次战争的罪魁祸首就是德国的元首,但是他却感激一个英国的士兵,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不容假设,事情就是如此的奇妙,能够让人更好的向往着未知的生活,要是一天到晚就是吃喝玩乐,是不是也挺没劲的?我觉得是。我主要是没有享受过每天就是吃喝玩乐的生活,所以才觉得枯燥无味!要是享受到的话,说不定是可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了!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的想法?
你觉得让坦迪再选择一次,会不会还会这么做呢?你要是坦迪,你会怎么做?
㈥ “蝴蝶效应”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一,万历援朝战争(1592年-1598)的蝴蝶效应导致了满洲女真的崛起,最后使明朝灭亡。
1592年4月-1598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两次倾举国之力,两次入侵朝鲜。
两次都被朝鲜政府和明朝援军击败,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退出了朝鲜。
此战是明朝队对外战争的最后的辉煌,保卫了朝鲜半岛,但明朝国力受到巨大的损耗。
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
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此后日本三百年不敢觊觎朝鲜半岛。
但由于明朝国力的削弱,东北的女真部逐渐脱离了明朝政府的控制,力量逐渐强大。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年号天命。
努尔哈赤割据东北,对明朝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明朝中央政府为了扫平努尔哈赤的判乱,在全国加征“辽饷”导致了明末农民大起义,在外有“后金”内有农民大起义,明朝最后走向灭亡。
(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军装甲部队侵入沈阳市、继而进攻锦州 )
二,二战着名的“蝴蝶效应”诺门罕战役。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后,日本东京当局为"北进"及"南进"的策略而举棋不定。
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它战役,诺门罕战役一场名声不显的战役。
"这是一场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战争",1939年7月20日,《纽约时报》的社论这样评价苏联红军和日本军队在蒙古草原上的这场苦斗,时报不屑一顾地嘲讽道"(他们)在人们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里发泄着愤怒"。
当两年后,日本的轰炸机编队将炸弹投掷在珍珠港后,美国人才意识到正是这场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战役决定了日本“南进”跟美国开战。
正是由于,在诺门罕战役中遭受到苏联红军的迎头痛击,日本帝国主义放弃了“北进”策略,转而“南进”。
当时,德苏两国正在莫斯科战役相持不下,双方油尽灯枯,正是由于日本放弃了“北进”。斯大林才敢在关键时刻从西伯利亚抽调20个师,加入莫斯科战役,一举奠定胜局。
如果,日本“北进”从两个战略方向夹攻苏联,苏联极有可能面临更危险的局面。
若日本不“南进”偷袭珍珠港,美国可能还会“隔岸观火”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没有“诺门罕战役”中日军被苏联红军击败,二战的走向将变得扑朔迷离。
选择就像是人位于一个岔路口.走哪条路都要靠他自己的决策.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J.E.丁格
㈦ 伟大人物犯过的错误
毛泽东曾经干下一件事,文化大革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家为生计所累,所有孩子自幼便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但非常难得的是,尽管一贫如洗,但所有孩子都学会了读书习字,并念完了小学。
未来的作家在孩提时代便体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极高的禀赋,他非常痴迷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积极参加了地下革命。
192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利沃夫战役中受了重伤。伤愈后,他在基辅铁路工地工作。在此期间,他得了伤寒。此外,他还感染了骨结核,病情迅速恶化。
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他的双目开始失明。正是在这一人生的艰难时刻,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最初创作了小说的前几章节,但手稿却在邮寄过程中不慎遗失。自那时起,作家便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个奇迹:尽管饱受病痛折磨,但他10年来从未向死神低头。在体能严重哀竭的情况下,他执意要将这部描写自己这代人命运的小说留传后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本自传体小说,从中可以读到有关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实片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他誊写一页页书稿。1931年10月,小说的第一部封笔,并于1932年付梓。第二部于1933年5月杀青,1934年出版。
奥斯特洛夫斯基刚刚开始小说创作时,并未配备助手。他的妻子赖莎·波尔菲里叶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尽管疼痛难忍、躯体几乎不能动弹,但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借助刻字板,独立完成了小说的开篇。1931年初,他的母亲与妹妹前往莫斯科与他团聚,他才改为口述着书。每天,他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见的困难。他不仅需要记住作品的总体脉络,将构思形象化、细节化,还不能遗忘所写的句子及所用的词语。他通常在深夜里文思泉涌,成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文字喷薄而出,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他只能整宿不眠,反复吟咏脑海中的珍贵片段。小说中的每个句子都经过了他的精心锤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早在1934年,该书就被翻译成乌克兰语、波兰语、摩尔多瓦语和楚瓦什语。读者的来信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参考资料:http://iask.sina.com.cn/b/9906522.html
㈧ 希特勒当年差点被人杀了,为何最后被放生了
因为当时谁也不认识希特勒,也不知道他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当时只是一名德国无名小卒,在战场上被另外一名英军士兵发现,但是当时希特勒已经丧失抵抗能力,这位英国士兵大发善心,就放他离开了。
怎么说呢,即使希特勒当年被人杀了,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希特勒可能比希特勒还要残忍。这种未知的不可控的时间没有人能够说得好。或许这位英国士兵怀着一生的愧疚,但是,希特勒已经发动了世界第二次大战,现在说这些没用,至于他被放生,只能说他运气好。
㈨ 坦迪是英国的一个英雄人物,为何他却后悔了一辈子
坦迪参加了世界第一大战,并且拿到了许多荣誉,在英国当然是一名英雄。然而,再一次战争过程中,他放走了德国的一位士兵,这个士兵名叫,希特勒。后来,希特勒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坦迪非常后悔当初没有杀死这名德国士兵,可能世界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希特勒作为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人物,对全世界人民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世界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危害,然而,坦迪当时有机会杀死希特勒,却没有选择这样做,只能说造化弄人呀,当然,这种事情都是无法预料,所以说只能后悔了吧。
㈩ 有人说在坦迪举枪杀与不杀之间,世界发生了翻转,这究竟是个什么故事
因为当时坦迪杀与不杀的那个人是希特勒,如果他当时选择开枪,那么世界上可能就会没有希特勒这个人或许就不会发生世界第二次大战,或许太多太多的人就不会遭受苦难,不会死亡。但是他选择了没有开枪,所以这个世界就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这种情况也是不可控的。
其实,即使当时杀掉了希特勒,不代表世界第二次大战不会发,这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必要过程,没有了希特勒可能会出现另一个人或许比希特勒更残忍。当时坦迪作为一个士兵放走一位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敌国士兵,并没有什么错,所以大家也不能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