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国首富的超市靠什么打败沃尔玛
2006年7月,沃尔玛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在德经营八年间,累计亏损过亿美元。在德国重创沃尔玛的正是本土的老牌连锁超市阿尔迪。低价,质优,看似是悖论的成功哲学,成了连锁超市阿尔迪的生存秘诀。
模仿阿尔迪主要是三个方面:精挑细选、灌输定位、低成本低价。
1、精挑细选
精挑细选原则一:用心挑选,PK竞赛
精挑细选原则二:打造个性渠道
阿尔迪不是卖商品的超市,而是帮顾客选商品的渠道,要让消费者在超市发现不一样的商品,而不是市场上销售量最高的商品。
精挑细选原则三:优先选择非知名商品
根据精挑细选原则二,我们应该优先选择非知名商品,当某个品类,某top商品和非知名商品性价比相同时,优先选择非知名商品。如果我们大都选择TOP商品,那怎么体现“精挑细选”原则了,如果只按top原则筛选商品是采购员而非买手。
要优先选择非知名商品,前提是能找到性价比高于top商品的非知名商品。top商品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吗?在很多品类中都未必,top的原因可能是营销好(或起点早)而非性价比最高。
精挑细选原则四:品质之根本,构建印象商品
优先选择非知名商品,但是如果某小类非知名商品性价比不如top商品怎么办,比如很难找到比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更好的碳酸饮料。
这样的情况就选择top商品,因为我们的核心是为顾客推荐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品质价格才是根本。top商品的价格比较敏感,微毛利(零毛利)销售这些商品,顾客会因为印象商品低价,而认可整个超市低价印象。
精挑细选原则五:商品结构合理,满足主流维度
顾客到超市购物,如果找不到所需商品,那么下次就不会光顾,所以商品数量可以少,但商品结构要比较全。并且还要分析每个品类主流口味/规格/包装/型号/价位,以此为参考推荐商品。
Ⅱ 沃尔玛发展史、
1962年 在美国阿肯色州 罗杰斯开设第一家沃尔玛商店。 1969年10月31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成立。 1972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上市。 1983年在俄克拉荷马州中西部城开设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店。 1987年 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卫星通讯系统。 1988年在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 1990年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 1992年 4月5日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逝世。 1993年沃尔玛国际部成立,波比·马丁出任国际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在墨西哥开设了第一家美国本土以外的商店。 1994年沃尔玛购买了加拿大的沃柯(Woolco)连锁的122家商店。
1996年 沃尔玛于1996年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开工在中国深圳 开设第一家商店。 1997年沃尔玛取代沃尔沃思(Woolworth)成为道琼斯 工业平均指数股票。 1997年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68万雇员。 1997年 沃尔玛的营业额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 1998年沃尔玛收购21家Wertkauf,进入德国 1999年沃尔玛拥有114万雇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收购了ASDA集团公司(有229家店),进入英国 2002年沃尔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营业额)。 2003年沃尔玛在一个黑色星期五创造了一个单日销售纪录,15.2亿美元。 2004年沃尔玛花1700万美元收购了波多黎各 的阿米戈连锁商店。 2005年增加对日本西友百货的持股至56.56%。出资收购了葡萄牙在巴西Sonae SGPSSA集团的140多家商店。 2006年取得中美洲零售控股公司的控股权,由此拓展了其在哥斯达黎加、瓜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及尼加拉瓜等国的业务。05月,沃尔玛在韩国的16家商店转售予新世界(E-Mart),撤出韩国市场。07月底,沃尔玛在德国的经营全面失败,将旗下85家超市全数转售予麦德龙(Metro AG),撤出德国市场。 2007年 02月,取得中国大陆好又多(Trust-Mart)35%股权。
Ⅲ 的原因.如果你作为一个高层的管理人,你会怎样改善让它从新走进德国市场,
失败是成功之母.!
1,认清以前失败的真正原因,有了上一经验,相信重出江湖比刚出道的雌儿占有优势.
2,产品要更新,更要创新,更主要的,是要适合大众的需要.
3,价格方面要在获利的同时,可以让大众消费者能够接受.
4,促销和地点方面可以根据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态度和接受程度相对地调整和决定.
5,知人善任.将军需要好兵!
以上是本人基本看法.
另外,从一些地方看到的资料.
(2002年07月26日 09:27 大洋论坛)
大洋网讯 德国《商报》报道,美国最大的连锁商沃尔玛进入德国市场4年来连遭败迹,不仅损失以亿计,而且它在财务上遮遮掩掩的做法无法蒙混过德国法律这一道关,它将不得不对外公开1999和2000两年度的财务情况。
德国的业内人士认为,沃尔玛失败主要原因是经营人员没有本地化,因而不谙德国市场情况,造成许多决策错误。沃尔玛并没有因为在德国的受挫而恢心丧气,在德国已拥有1.7万职工、设有95家分店德国沃尔玛准备采取整顿措施,在德国市场上再次一搏。(经济参考报)
沃尔玛帝国失意欧亚大陆 遭受排他性抵抗最严重2006-09-05 05:14:22 来源: 东方网 网友评论 2 条 进入论坛
分析沃尔玛在韩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韩国消费者有着坚不可摧的对本土品牌支持的理念,抵制进口商品、支持国货;二是韩国当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亲密牢固关系,令擅长推行低价行销的沃尔玛力不从心
在所有跨国巨头当中,帝国般庞大的沃尔玛遭遇到的排他性文化的抵抗,可谓最为深刻。有趣的是,沃尔玛遭遇到的这种排外,不仅来自亚洲和欧洲,还来自美国本土。某种程度上,这种抵抗力与沃尔玛的杀伤力相当。
亚洲市场:排外的文化
在沃尔玛的扩张版图中,亚洲无疑是文化、思想差异最大的地区。这或许一早注定了沃尔玛在亚洲不能一帆风顺。
1994年沃尔玛远征香港,由于商品品种和选择地点失误,两年后被迫撤退;1996年沃尔玛再次进入印尼,雅加达的一家门市在1997年的暴动中先是被洗劫一空,随后又被一把大火焚毁,沃尔玛仓皇“逃出”印尼。
今年初,沃尔玛在亚洲拥有日本、韩国市场,而这两个区域也是民族情绪最为浓烈的国家。1998年,韩国遭遇金融危机,沃尔玛趁机通过兼并一家韩国小型零售商进入韩国市场。运营初期,沃尔玛凭借雄厚资本和强大采购优势形成的低价模式,在韩国取得了成功。然而好景不长,亏损从2004年开始,到2005年亏损额达到了104亿韩元。今年5月,沃尔玛自动放弃了韩国市场。
分析沃尔玛在韩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韩国消费者有着坚不可摧的对本土品牌支持的理念,抵制进口商品、支持国货;二是韩国当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亲密牢固关系,令擅长推行低价行销的沃尔玛力不从心。同样,韩国政府的商业立法和政策监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据说家乐福1999年至2001年期间,由于拖欠供应商货款及收取进场费,三次受到韩国政府的高额罚款。
在亚洲仅存的日本市场,沃尔玛控股53%的日本西友(Seiyu)上半年亏损额增加了5倍,从去年的106亿日元扩大到540亿日元(约4.65亿美元)。尽管西友首席执行官埃德·科沃杰斯基(EdKolodzieski)表示沃尔玛不会放弃日本市场,但业内人士对此并不乐观。原因在于日本消费者同样排外。沃尔玛虽然绝对控股西友,可没有更换自己的名称,据说是怕对价格和品牌相当敏感的日本消费者不接受外来品牌。
欧洲市场:强敌如林
时至今日,在拥有成熟零售体系的欧洲市场,沃尔玛的扩张困难重重。尤其是德国,沃尔玛的错误正如不来梅大学的学者们所称之为的“典型的如何进入外国市场的教科书案例”。
1997~1998年,沃尔玛以16亿美元收购德国 W ertkauf和Interspar两家连锁商店,进入德国这个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市场。但接下来,沃尔玛一直亏损。德国分析人士认为,沃尔玛第一大错误就是任命了一位不会说德语的负责人。接着,下一任负责人,一个英国人,又想将英国的经验照搬到德国。让他吃惊的是,德国人跟美国、英国人不同,不需要身边老是有微笑的服务员;而当地的营业时间非常短,例如周日不营业。
德国当地政府的价格控制、严格的劳工法和分区经营规则也令沃尔玛措手不及,以至于庞大的采购魔力完全失去效用;另外,竞争对手Metro、Aldi和Lidl也给沃尔玛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沃尔玛在欧洲谨慎推进的过程中,刻意避开了对手家乐福的强劲火力,选择了“非家乐福”势力范围。撤离德国后,沃尔玛在欧洲市场只剩下英国。早前沃尔玛在英国并购了Asda,成为英国第二大零售店。现在,英国、墨西哥、加拿大的销售占到其海外营业总收入的80%。
可英国的经济计划编制限制了国外的超市进入,使得外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竞争相当艰难。而不断降价的英国零售老大特易购(Tesco)对Asda的压制,令素来以低价着称的沃尔玛也吃不消。
本土市场和新兴市场
但即便在美国本土,沃尔玛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抵抗。据有关数据显示,自沃尔玛1983年开业以来,全美已有50%的服装店关闭,30%的五金店停业,25%的建材商破产。研究证明,沃尔玛每提供2个工作岗位,就会有3个人失业。
一项研究俄亥俄州10个小社区独立店数量的报告称,过去10年独立店已下降8%。如果当地商业大量破产,小镇的商业中心将破灭,这会给社会整体带来严重问题,如人口减少,失业率增加,税收恶化和资产贬值等。据悉,20世纪80年代,美国甚至掀起了以反对“WalMartingofAmerica”(美国沃尔玛化)的运动。
事实上在行业协会势力强大的新泽西、伊利诺伊和加利福尼亚,沃尔玛遇到了“不可逾越的警戒线”。
前不久,沃尔玛的广告代理公司的管理层接到沃尔玛关于调整广告业务的通知,要求逐渐改变“天天低价”的品牌形象。不过这种试图将穷人富人“通吃”的做法受到普遍质疑。
中国市场已被沃尔玛纳入重点关注区域。现在,他们又将赌注押在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亚市场等。但是,反对“沃尔玛化”的趋势很可能会阻止沃尔玛的扩张速度,同时增加额外成本。
8月26日,沃尔玛宣布美国地区8月同店(开店一年以上)销售额增长率约达2.7%,这个全球最重量级的超级零售帝国眼下空前膨胀。然而,与沃尔玛前所未有的销售纪录背道而驰的是,沃尔玛盈利10年来首次下跌。截至7月31日的第二季度,沃尔玛公司净利润下跌至20.8亿美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8亿美元。
相关链接
沃尔玛中国“非常待遇”遭质疑
沃尔玛奉行“天天平价”,但这一策略在中国遭遇到“中国式低价”时却完全失灵。为了扭转劣势,沃尔玛不断向供应商施加压力,以使他们能够降低成本。沃尔玛的一位食品供应商曾向记者抱怨,沃尔玛要的是最低价格,公司不仅没钱赚而且还要倒贴。而与沃尔玛合作过的一位地产商则表示,有些同行给予沃尔玛的租金免租期长达几十年,租金价格只有15元/月,远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不过,沃尔玛的这种“超国民待遇”现在正受到众多地产商、零售商的质疑。他们强烈呼吁,各地方政府实行平等待遇,同时加快进行商业网点规划,对大型超市的进驻实行合理布点。据称中国商业网点规划也即将出台,对于商业网点的布局进行听证,沃尔玛今后在拿地、设点方面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容易。
而中国正在讨论中的“二税合一”、商务部针对外资并购的最新限制等条款公布,都显示了中国在对待引资的问题上更加理性。不久前,沃尔玛宣布要在中国所有的卖场建立工会,这被业内视为这家“坚持原则”的美国公司,已经开始注重“中国国情”的一种表现。(第一财经日报 梁冰)
Ⅳ 为什么沃尔玛要退出韩国、德国、中国、拉美
是沃尔玛退出德国力拓中国和拉美吧! 沃尔玛的德国店面已连续亏损多年,上一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约为20亿欧元,如今甚至营业收入也是每况愈下。所以,沃尔玛在今年6月表示,该公司在德国的门市若无法转亏为 盈,将面临关闭或易主的命运。 分析人士指出,放弃德国市场是沃尔玛在2个月之内撤出的第二个市场,说明沃尔玛已不愿再等待德国经济复苏。此举有助于沃尔玛集中资源,全力拓展更有利可图的中国及拉美等国际市场。▲
Ⅳ 世界最大连锁超市
沃尔玛简介
(Wal-Mart Stores, Inc.)来自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以营业额计算),属世界性的连锁企业。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根据沃尔玛的财政报告,截止2005年1月31日的公司财政年度,总营业额为2852亿美元,净利润103亿美元,利润率为3.6%。如果把沃尔玛当作一个国家,它的收入在乌克兰与哥伦比亚之间,可以列为世界的第32位。沃尔玛也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全世界共有约170万雇员。同时也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雇员最多的企业。它在美国零售业占零售业总收入的8.9%。沃尔玛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2005年遗族中的五人在福布斯(Forbes)杂志的世界富豪榜上也赫赫有名,分列于第10至13位;长子S. Robson Walton第10,次子John Walton(2005年6月27日试飞自制超轻型飞机时坠机丧生)与三子Jim Walton并列第11,女儿Alice Walton与创始办人遗孀Helen Walton居于第13,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福布斯(Forbes)同时将创始人Sam Walton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20企业家”中,并称许他完善了零售业的方式,对资讯技术以及物流供应链的推崇,该杂志中也写着:如果Sam Walton还活着的话,他的财富会远远超过目前财富第一名的微软董事长William Gates III。沃尔玛主要有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商店、沃尔玛社区店等四种形式。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二,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十七。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
沃尔玛历史年表
1962年 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开设第一家沃尔玛商店。
1969年 1969年10月31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成立。
1972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上市。
1983年 在俄克拉荷马州中西部城开设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店。
1987年 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卫星通讯系统。
1988年 在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
1990年 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
1992年 4月5日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逝世。
1993年 沃尔玛国际部成立,波比·马丁出任国际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 在墨西哥开设了第一家美国本土以外的商店。
1994年 沃尔玛购买了加拿大的沃柯(Woolco)连锁的122家商店。
1996年 沃尔玛于1996年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开工在中国深圳开设第一家商店。
1997年 沃尔玛取代沃尔沃思(Woolworth)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股票。
1997年 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68万雇员。
1997年 沃尔玛的营业额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
1998年 沃尔玛收购21家Wertkauf,进入德国。
1999年 沃尔玛拥有114万雇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收购了ASDA集团公司(有229家店),进入英国。
2002年 沃尔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营业额)。
2003年 沃尔玛在一个黑色星期五创造了一个单日销售纪录,15.2亿美元。
2004年 沃尔玛花1700万美元收购了波多黎各的阿米戈连锁商店。
2005年 增加对日本西友百货的持股至56.56%。出资收购了葡萄牙在巴西Sonae SGPSSA集团的140多家商店。
2006年 取得中美洲零售控股公司的控股权,由此拓展了其在哥斯达黎加、瓜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及尼加拉瓜等国的业务。05月,沃尔玛在韩国的16家商店转售予新世界(E-Mart),撤出韩国市场。07月底,沃尔玛在德国的经营全面失败,将旗下85家超市全数转售予麦德龙(Metro AG),撤出德国市场。
2007年 02月,取得中国大陆好又多(Trust-Mart)35%股权。
创始人
由美国零售业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于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开设第一家商店至今,沃尔玛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业巨头。
统计数据
沃尔玛已在美国及墨西哥、加拿大、德国和中国等九个国家共开设超过5000家购物广场或会员店。
沃尔玛统计数据:
1、美国本土数据
沃尔玛折扣店 1,353
沃尔玛购物广场 1,713
山姆会员商店 552
沃尔玛社区店 85
合计: 3,703
2、美国以外数据
墨西哥 697
波多黎各 54
加拿大 262
阿根廷 11
巴西 149
中国 48
韩国 16
德国 91
英国 283
合计: 1,611
3、员工 数 量
美国 超过126万
国际部 超过40万
合计: 170万
4、配送中心 110个
沃尔玛在德韩
2006年5月22日,沃尔玛在韩国首都首尔宣布,它以8.82亿美元的价格将沃尔玛韩国分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韩国的新世界百货公司,从而正式退出韩国市场,承认在韩国经营失利。
2006年7月28日,沃尔玛公司宣布,全线撤出德国市场——将全部85家分店都卖给德国的麦德龙公司。这是继在退出韩国零售业市场以后,又一次从一个国家整体撤退。
沃尔玛在中国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深圳、东莞、汕头、昆明、福州、厦门、武汉、长沙、南昌、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天津、太原、重庆、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81家商店(购物广场43家、会员店3家、社区店2家)。
2007年2月27日 —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今天宣布了购买Bounteous Company Ltd. (BCL)公司35%股权的协议,BCL公司在中国运营好又多超市,是一家领先的零售商,在34个城市开设了101家好又多商场。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麦道克(Michael Duke)说:“通过对好又多的投资,我们有机会扩大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个零售市场上的业务,这是我们增加在华零售业务规模的重要一步,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做我们所擅长的工作,即为顾客提供不断改进的服务,高品质,创新商品,以及天天平价。”
好又多董事长于曰江说:“随着我们受益于沃尔玛在物流与营运方面的经验,这次合作使好又多的顾客服务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为我们的供应商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有可能进入沃尔玛全球供应网络提供了新的机遇。”
好又多现有31,000多名员工,并将继续采用好又多的名称运营,双方公司也将继续新店拓展。在取决于一些条件之后,沃尔玛将会在今后成为控股股东。
企业文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沃尔玛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个人 服务顾客 追求卓越
Ⅵ 德国aldl超市打败沃尔玛读后感
是这样的:
2006年7月,沃尔玛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在德经营八年间,累计亏损过亿美元。在德国重创沃尔玛的正是本土的老连锁超市阿尔迪。低价,质优,看似是悖论的成功哲学,成了连锁超市阿尔迪的生存秘诀。
阿尔迪(ALDI)是德国一家以经营食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它的前身是1948年阿尔布莱特兄弟接管其母在德国埃森市郊矿区开办的食品零售店。1962年该店进行了改组,为由阿尔布莱希特家族经营的廉价折扣商店。
目前,阿尔迪的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美元,成为德国最大的食品连锁零售企业。阿尔迪在同业中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处处精打细算,从而保持较低的营业成本;销售原则是优质低价,所有商品都要以最低价格推向市场;为了做到既物美又价廉、赢得顾客信赖,它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全球采购。哪里的产品有竞争力,就从哪里进货,从原产地国进货,长年大批进货就保证了价廉;其二,由进口商或国外制造商提供质量保证;其三,控制了稳定的货源。
此外,阿尔迪超市还创造自己的低价品,实行“质量走高,价格走低”。在《福布斯》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中,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曾以拥有256亿美元资产位居第三,并再次蝉联德国的首富。
超市行业公认的楷模,经常用来讲故事的就那么几个,国内的是胖东来、乐城超市、香江百货、永辉超市,大润发,国外是阿尔迪、好市多、全食、TraderJoe’s。阿尔迪超市仅仅750个单品(部分门店一千多sku),全球8000个门店,近700亿美元销售规模不是一般的牛逼。很多同行都想过在国内模仿阿尔迪模式打造一家牛逼超市,俺也来凑个热闹,在此文中构想如何打造一家阿尔迪式的超市。
牛逼的阿尔迪
阿尔迪的牛逼之处不仅仅是门店多,销售额高。还有很多奇葩的特点,比如全店只有750个单品,不做活动和市调,没有市场部门,没有年度计划,商品价格普遍比市场低30-50%,甚至很多商品比国内价格还低,但阿尔迪纯利率居然高于同行,阿尔迪老板还是德国首富。
阿尔迪定位十分简单:“商品精挑细选、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阿尔迪整个体系都为此定位服务,全球采购,严格检查,一流品质,买断经营,深入供应链,90%自有品,每个门店所售商品不超过750种,不做任何活动和市调,尽量最低价格采购,最低成本经营,合理利润最低售价。
阿尔迪门店多在500-800平米,门店只有5个营业员,营业员都是多面手,很多商品直接放在地上,不会精心摆放商品,货架很少,收银台不能刷卡,不提供免费购物车和购物袋,阿尔迪没有年度规划,规定不接受任何采访,因为阿尔迪认为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整理商品。
阿尔迪认为市场上的商品太多无效成本。比如可乐价格3元,包含生产成本05元、包装成本05元、广告成本1元、物流成本05元、渠道成本1元、利润05元。如果是自有品可乐,那么就能把价格降到2元,仍然有一样多的利润。
总之阿尔迪为了做到“商品精挑细选,价格最低,性价比最高”,把商品SKU数量降到最低,把采购价降到最低,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保持一流品质,简单的理念做到极致,于是成就伟大事业。
模仿阿尔迪的核心
阿尔迪成功的核心是只关注提高商品品质和降低售价,整个体系和所有行为都围绕这两点构建,舍去一切不相关的其它元素,阿尔迪坚持这一理念甚至到了固执的地步,很长一段时间内阿尔迪门店没有收银机(商品少,人工记住商品价格),完全依靠人工收银,现在还坚持不能刷卡支付。
目前国内的超市基本都要收取供应商通道费,采购员关注通道费多过关注商品性价比,造成优质低价商品不能摆上货架。超市处于粗狂发展快速开店时期时,收取通道费能更快占领地盘,但目前超市已经饱和,需要精耕细作,采购员要变成买手,学习阿尔迪是国内超市突围困境的办法之一。
要在国内模仿阿尔迪,应该模仿阿尔迪的核心:1、商品精挑细选。2、最低成本经营。3、最低价格销售。“精挑细选”和“低成本经营”只要用心就能做到,但最低价格需要低进价支持,而低进价需要销售规模为基础。德国阿尔迪“精选低价定位“已经深入人心,要在国内模仿阿尔迪,不仅要真正做到精选+低价,还要向消费者灌输“精选低价”定位,只有消费者认可,项目才能真正成功并且形成壁垒。
根据上文核心点分析,模仿阿尔迪主要是三个方面:精挑细选、灌输定位、低成本低价。
精挑细选
精挑细选原则一:用心挑选PK竞赛
每个商品都要决策者自己使用,自己品尝,用心选出好商品,可由高管组成体验团把控商品质量。可引入PK机制,同一个品类由两组团队选品,给予资源支持,在选品会上PK盲测,用竞争机制选出好商品。
顾客没有精力和能力选品,不知道哪些商品性价比最高,于是只能购买top商品,买手的责任是用自身专业度选出最好的商品推荐给顾客,而不是和大卖场一样给出多种商品让顾客自己判断选择。
为品类画圈,说出品类特点,比如花生有哪些产地,几种
Ⅶ 请从德国人的消费习惯分析沃尔玛败走德国的原因
沃尔玛为何不适韩德水土
-------------------------------------------------------------------------
http://news.tom.com 2006年08月08日 08时07分来源:人民网
近日,在入驻德国8年后,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宣布,将其在德国的85家门店全部出售给德国麦德龙公司。早在今年5月,沃尔玛把其在韩国门店的股份全部转让给韩国的新世界百货公司。
沃尔玛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零售业巨头,其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共拥有超过5000家商店,2003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563亿美元,并且连续两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但为何会在韩国、德国市场相继失败呢?
首先,忽略本土化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一个零售企业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经营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这个企业在跨区域或跨国经营的成功。任何一个企业要进入国外市场,“因地制宜”是关键,只有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当地的文化、政策等相关因素才能始终在零售业立于不败之地。例如,韩国的消费群体大多是“主妇型消费”。根据韩国的出行与消费习惯应该将超市建在居民区的附近,而沃尔玛恰恰反其道而行,采用廉价的选址(通常在市郊),给当地的消费者造成了不便。而同样,德国人也并不喜欢沃尔玛某些经营特点,比如员工必须向顾客微笑等等。诸如此类企图改变消费者喜好的做法,显然不够明智。
其次,竞争激烈,本土企业势力雄厚也导致了沃尔玛的退出。综观韩国与德国的本土零售业企业可以发现,国内的零售业市场基本被本土的企业控制,在国内占有很高的份额。本土的企业在满足顾客需要与自我盈利方面,做得较出色,因为零售业与当地的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等息息相关。韩国的易买得不仅本身具备雄厚的实力,而且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能力。而对于近日沃尔玛在德国市场的全线溃败,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沃尔玛未能充分认识到在德国并不能完全依靠价格上的竞争,他们未能为赢得在德国的市场份额而作出任何有效的努力。”
再次,沃尔玛退出韩国、德国两大市场是其自身战略调整的一部分。据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沃尔玛在全球开设的商店总数超过6600家,总销售额达到3120亿美元。迅速地扩张使沃尔玛得不到预期利润甚至遭受巨额亏损。据悉,在德国,沃尔玛2007财年第二季度他们将遭受10亿美元的经营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区域集中”的战略计划,将主要的海外市场发展重点集中在了中国和中美洲地区是比较正确的。
尽管沃尔玛在部分海外市场受挫,却将战略重点对准中国市场。沃尔玛表示,已经将中国市场锁定为核心市场,并计划开设20家新的门店。沃尔玛撤资韩、德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示,值得中国本土的零售业认真分析和借鉴。
(本报实习生谈贤超)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Ⅷ 我想知道沃尔玛的历史
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沃尔玛(Wal-Mart Stores, Inc.)来自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以营业额计算),属世界性的连锁企业。沃尔玛主要涉足零售业。根据沃尔玛的财政报告,截止2005年1月31日的公司财政年度,总营业额为2852亿美元,净利润103亿美元,利润率为3.6%。如果把沃尔玛当作一个国家,它的收入在乌克兰与哥伦比亚之间,可以列为世界的第32位。沃尔玛也是世界上雇员最多的企业,全世界共有约170万雇员。同时也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的雇员最多的企业。它在美国零售业占零售业总收入的8.9%。沃尔玛连续三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前茅。 2005年遗族中的五人在富比士(Forbes)杂志的世界富豪榜上也赫赫有名,分列于第10至13位;长子S. Robson Walton第10,次子John Walton(2005年6月27日试飞自制超轻型飞机时坠机丧生)与三子Jim Walton并列第11,女儿Alice Walton与创始办人遗孀Helen Walton居于第13,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富比士(Forbes)同时将创始人Sam Walton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20企业家”中,并称许他完善了零售业的方式,对资讯技术以及物流供应链的推崇,该杂志中也写着:如果Sam Walton还活着的话,他的财富会远远超过目前财富第一名的微软董事长William Gates III。沃尔玛主要有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商店、沃尔玛商店、沃尔玛社区店等四种形式。
历史
1962年 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开设第一家沃尔玛商店。
1969年 1969年10月31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成立。
1972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上市。
1983年 在俄克拉荷马州中西部城开设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店。
1987年 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卫星通讯系统。
1988年 在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
1990年 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
1992年 4月5日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逝世。
1993年 沃尔玛国际部成立,波比·马丁出任国际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 在墨西哥开设了第一家美国本土以外的商店。
1994年 沃尔玛购买了加拿大的沃柯(Woolco)连锁的122家商店。
1996年 沃尔玛于1996年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开工在中国深圳开设第一家商店。
1997年 沃尔玛取代沃尔沃思(Woolworth)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股票。
1997年 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68万雇员。
1997年 沃尔玛的营业额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
1998年 沃尔玛收购21家Wertkauf,进入德国。
1999年 沃尔玛拥有114万雇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收购了ASDA集团公司(有229家店),进入英国。
2002年 沃尔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营业额)。
2003年 沃尔玛在一个黑色星期五创造了一个单日销售纪录,15.2亿美元。
2004年 沃尔玛花1700万美元收购了波多黎各的阿米戈连锁商店。
创始人
由美国零售业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于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开设第一家商店至今,沃尔玛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业巨头。
统计数据
沃尔玛已在美国及墨西哥、加拿大、德国和中国等九个国家共开设超过5000家购物广场或会员店。
沃尔玛统计数据
美国本土 数 量
沃尔玛折扣店 1,353
沃尔玛购物广场 1,713
山姆会员商店 552
沃尔玛社区店 85
合计: 3,703
美国以外 数 量
墨西哥 697
波多黎各 54
加拿大 262
阿根廷 11
巴西 149
中国 48
韩国 16
德国 91
英国 283
合计: 1,611
员工 数 量
美国 超过126万
国际部 超过40万
合计: 170万
配送中心 110个
沃尔玛在中国
目前在中国大陆的深圳、东莞、汕头、昆明、福州、厦门、武汉、长沙、南昌、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天津、太原、重庆、上海等大中城市开设48家商店(购物广场43家、会员店3家、社区店2家)。
企业文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沃尔玛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个人 服务顾客 追求卓越
相关网站
沃尔玛美国地区在线购物网站http://www.walmart.com
沃尔玛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wal-martchina.com
沃尔玛美国官方网站http://www.walmartstores.com
Ⅸ 袄尔玛的发展史
1962年 在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开设第一家沃尔玛商店。
1969年 1969年10月31日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成立。
1972年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上市。
1983年 在俄克拉荷马州中西部城开设了第一家山姆会员店。
1987年 在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私营卫星通讯系统。
1988年 在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
1990年 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
1992年 4月5日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逝世。
1993年 沃尔玛国际部成立,波比·马丁出任国际部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 在墨西哥开设了第一家美国本土以外的商店。
1994年 沃尔玛购买了加拿大的沃柯(Woolco)连锁的122家商店。
1996年 沃尔玛于1996年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开工在中国深圳开设第一家商店。
1997年 沃尔玛取代沃尔沃思(Woolworth)成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股票。
1997年 沃尔玛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有68万雇员。
1997年 沃尔玛的营业额第一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
1998年 沃尔玛收购21家Wertkauf,进入德国。
1999年 沃尔玛拥有114万雇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雇员公司。收购了ASDA集团公司(有229家店),进入英国。
2002年 沃尔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营业额)。
2003年 沃尔玛在一个黑色星期五创造了一个单日销售纪录,15.2亿美元。
2004年 沃尔玛花1700万美元收购了波多黎各的阿米戈连锁商店。
2005年 增加对日本西友百货的持股至56.56%。出资收购了葡萄牙在巴西Sonae SGPSSA集团的140多家商店。
2006年 取得中美洲零售控股公司的控股权,由此拓展了其在哥斯达黎加、瓜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及尼加拉瓜等国的业务。05月,沃尔玛在韩国的16家商店转售予新世界(E-Mart),撤出韩国市场。07月底,沃尔玛在德国的经营全面失败,将旗下85家超市全数转售予麦德龙(Metro AG),撤出德国市场。
2007年 02月,取得中国大陆好又多(Trust-Mart)35%股权。
创始人
由美国零售业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于美国阿肯色州罗杰斯开设第一家商店至今,沃尔玛已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业巨头。
Ⅹ 沃尔玛进军德国失败的文化因素
[ 摘要] 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与其市场环境因素分析的失败、消费者因素分析的失败、市场竞争分析的失败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失败密切相关。本文研究对于沃尔玛及其他国际零售商的海外扩张以及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国内市场的跨区域扩张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零售国际化失败的理论分析框架
( 一) 对零售国际化失败原因的理解
国际化失败可能是由于主业的经营活动或者外部环境原因造成的。有时的国际化经营不善, 则是企业出于某种形式战略安排的考虑, 试图通过短期的亏损快速提高市场份额, 从而保证长期的盈利水平。但对于长期的国际化失败, 零售商一般会试图通过减少投资, 或机构重组等方式降低亏损。如果仍然无效, 零售商将通过资产出售、国际店铺置换、破产等方式全面退出该国市场( 赵萍, 2006) 。
对于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具体原因, 不少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Benito和Welch(1997)认为从经济学角度看, 零售商海外市场撤退是对不停变化的外部环境所做出的一种理性回应。当环境和时机改变的时候, 经营者要快速果断的做出反映。此外, 零售国际化失败还与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企业资产以及在不同市场因地制宜的管理密切相关(Boddewyn, 1985)。Wrigley和Currah (2003)曾经通过Ahold撤出拉丁美洲市场的研究证明了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失败可能会受到在其他目标市场财政状况的影响。Benito(1997)曾经系统的总结了导致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四组因素: 一是环境因素, 包括经济环境, 竞争环境, 社会环境, 政治环境等。这些相对稳定并且可长期产生影响的因素直接影响到各企业的整体发展, 包括影响到企业的宏观战略部署, 管理机制等, 而环境风险的增加无疑容易引发零售国际化失败; 二是企业运营状况, 企业的运营状况往往可以从很多财务统计数据上体现出来, 包括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海外市场短期和长期目标的完成程度及一致性等, 这些运营中的因素往往对企业的各个部门产生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对零售商海外市场成功或失败产生影响; 三是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一致性, 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 保持母公司及海外子公司的战略一致性往往是很难达到的, 而战略的不一致可直接导致企业管理上的脱节, 从而导致海外子公司经营和运转的失败; 四是治理因素, 主要指母公司在不同的海外环境下所采取的特殊的经营方式和策略, 如果这些经营方式或策略不能很好地适应目标国市场, 就容易发生国际化失败。
( 二) 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综合国外学者对零售国际化失败问题的研究,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来分析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原因。首先, 对目标市场环境因素的不准确分析会导致零售商在国外市场的失败( 比如, 供求数量与预期相差很多会直接导致外国子公司无法正常运营) 。对目标国经济环境是否健康、稳定、保持可持续发展及目标国经济风险的不准确把握会直接导致跨国零售商宏观策略的失败。同时, 对目标国的政治环境( 如法律、劳动保障制度等) 分析不透澈、不全面也会导致跨国企业的失败。其次, 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不准确分析也会导致零售商在国外市场的失败。有些国际零售商在本国凭借其独特的销售方式或技巧可以牢牢地吸引住消费
者。但在目标国, 这些在本国可以成功吸引消费者的方法很可能并不会对目标国的消费者产生任何作用, 从而导致这些国际零售商的失败。再次, 在目标国的竞争失败同样可以致使国际零售商放弃目标国。一个国际零售商有可能很适应目标国环境且很受当地消费者欢迎。但与此同时, 强大的竞争者的加入也会使零售国际化失败。国际零售商可能在经营运作的各方面都没有失误, 但和其他竞争者相比, 国际零售商可能没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从而不能在目标国站稳脚跟。最后, 由于战略管理理念的错误而产生的决策失败也会直接导致零售国际化的失败。比如, 国际零售商可能为了公司在本国或者不同国家整体发展而做出决策而不是站在每个不同目标国家的角度上作决定。如果零售商做出了不是完全适合目标国情况的决策, 在目标国的零售经营很可能会面临失败。
上述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最终都会导致国际零售商在海外市场的失败。其中的前三个方面主要是在市场分析中的失误而最后则是管理上的失败。这四个方面的失败可以同时发生并且相互关联, 影响国际零售商在海外市场经营与发展。
二、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案例分析
( 一) 沃尔玛的发展
1962年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 Sam Walton) 在美国阿肯色州成立。经过近30年在美国本土的发展, 1990年沃尔玛成为美国第一大零售商。随后在1997年, 沃尔玛年销售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 达到1050亿美元, 并于同年成为美国第一大私人雇主。到1999年员工总数达到114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私有雇主。与此同时,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晚期, 在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下, 沃尔玛开始筹划进军国际零售市场以进一步保持其快速的增长。1991年, 沃尔玛商店在墨西哥城开业。自此,沃尔玛正式进入海外市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沃尔玛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连锁零售商。截止2007年5月, 沃尔玛在全球开设了近6960家店铺, 员工总数超过190万人, 分布在美国、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波多黎各、英国、加拿大、中国、尼加拉瓜、日本、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哥斯达黎加14个国家。
( 二) 沃尔玛在德国
沃尔玛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 但自1997年进军德国市场后, 却问题重重。事实上沃尔玛进入德国的经营危机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沃尔玛从开始进入国际零售业到现在, 市场扩张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采取大举入侵的方式收购。在德国也同样如此,起初, 沃尔玛采取收购的方式打入德国零售市场。1997 年12 月, 沃尔玛以12 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Wertkauf 旗下的21家自助店正式进入德国市场。第二年, 沃尔玛又以8.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Interspar的74家连锁超市。两次收购成功后, 沃尔玛一跃成为德国第四大零售商。1999年沃尔玛又在多特蒙德开设首家大型购物广场。但在进入德国市场后的起初几年中, 沃尔玛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按照沃尔玛的计划, 到2001年初, 沃尔玛应新增50家连锁店。但实际上沃尔玛不得不关闭它的两个大的销售点。同时, 沃尔玛只有能力把收购到的所有商店中的三个转化为沃尔玛连锁超市的模式进行经营。虽然沃尔
玛在德国的分店曾一度达到95家, 但2002年就被迫关闭6家分店。2002年, 沃尔玛的营业额只有29亿欧元, 市场占有率只有1.1%, 沃尔玛这个美国零售巨人在德国市场只是个小商家。沃尔玛在进入德国的最初几年就由于入不敷出先后经历了部分性的关闭商店, 降低经营规模等经营上的失败。2006年7月沃尔玛在德国已经亏损10亿美元, 不得不宣布全面撤出德国市场, 将在德国的85家沃尔玛连锁店转让给欧洲对手麦德龙(Metro)。
( 三) 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原因
对于沃尔玛在德国失败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市场环境、德国消费者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以及沃尔玛战略管理理念四个方面寻求解释。
1. 德国市场环境方面。德国零售业年销售额占全欧洲的15%, 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欧元, 拥有8千万消费者, 是欧洲最大的零售市场。但由于欧洲整体经济的不景气, 2002- 2003年被认为是零售业的低谷年份。平均来说, 德国消费者把他们30%的收入花在零售业。这比10年前的40%整整低了10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很多消费者把更多的收入花在了住房、旅游、通信等方面。从1996年到2001年, 德国的就业人口从275万下降到了250万, 而且在这些就业人口中还有50%是兼职的。总体而言, 德国零售业目前很不景气。德国零售业营业总额在不同领域都有不同额度的下
降, 只有食品销售相对保持稳定。德国零售业正经历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如这一颓势继续发展, 15000家零售商将面临倒闭, 由此危及5万名员工的就业。德国零售业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长下滑和复苏前景不明使德国消费者忧心忡忡, 他们不得不放弃或推迟购置高档耐用消费品或不十分急需的商品。与此同时, 德国食品零售商集约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商家竞争加剧。Aldi、Penny、Lidl等低价连锁超市继续推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 其营业额和市场份额均保持较高的增长, 对传统的超市形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 沃尔玛的加入无疑为德国基本饱和的零售业市场又添加了新的压力。此外劳工问题上, 沃尔玛一直被本土劳工组织批评为缺乏员工利益保障,美国联邦机构对沃尔玛雇佣非法劳工的调查也未结束。德国向来有着十分严谨的劳工和贸易法律, 沃尔玛看到自己的财势, 却没有评估德国法律条例对它
的影响有多大, 因此造成了经常性的纠纷事件。2002年7月, 因沃尔玛拒绝与德国服务业工会集体协议、并拒绝加入德国雇主协会, 爆发了一千多名员工参加的罢工, 忽视法律环境导致的劳工矛盾使沃尔玛陷入危机。因此对德国市场环境的不全面分析直接导致了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
2. 消费者状况。当沃尔玛刚刚进入德国市场时信心百倍, 但事实证明, 沃尔玛没有很详细的了解德国的消费者。如德国消费者并不喜欢沃尔玛某些经营特点, 比如员工必须向顾客微笑等等, 诸如此类企图改变消费者喜好的做法, 影响了沃尔玛在德国的发展, 而且德国消费者认为沃尔玛服务人员过多是一种浪费行为, 雇佣这些服务人员会增加沃尔玛的运营成本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花费。
3.市场竞争状况。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竞争战略曾无情地挤跨了无数竞争对手, 但在德国却行不通。这是因为德国的零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很多本土零售企业竞争优势明显。2005年, 在全球3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 德国独占6家, 它们分别是麦德龙(Metro) 、Schwarz、Aldi、Rewe、Edeka、Tengelmann。这些德国零售商在德国本土零售市场竞争力很强, 并且国际化扩张也比较成功。如德国Aldi的货架上只卖区区700种商品, 全是“少得不能再少的生活必需品”, 比如卫生纸只有两种牌子。一些Aldi店铺甚至在几年前还没有普及激光价格扫描系统, 全靠售货员强记所有货品的价格。但相对以折扣促销着名的沃尔玛, Aldi货品的定价却比沃尔玛还低, 深受德国消费者喜爱。在德国市场上受专业店、折扣店和中小超市强烈竞争的夹击, 德国大型自选商场日益失去其
竞争优势, 营业总面积自1990年以来明显下降, 超过1万平米的大型自选商场已寥寥无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与自选商场不同, 德国的现购自运商店(Cash& Carry) /仓储式商场只对公司和消费大户开放, 普通消费者未经许可不能入店, 因此, 德国的现购自运商店被纳入批发类, 其定位与大型综合超市或沃尔玛的购物广场是不同的。所以竞争激烈及德国本土企业势力雄厚导致了沃尔玛购物广场的生存空间不大。
4.企业战略管理理念。沃尔玛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战略是收购。通过收购, 沃尔玛可以很快地得到当地的经营信息, 这可以为沃尔玛节省不少成本。但在德国, 收购的结果并不乐观。沃尔玛当初收购Wertkauf集团和Interpar连锁店是一个绝大的投资错误, 有74家连锁店的Interspar几乎就是“垃圾”。沃尔玛先收购的Wertkauf只基本上覆盖了德国的西南部地区, 所以很快沃尔玛又收购了Interspar以覆盖德国整个市场。但Wertkauf和Interspar在德国都不是很受欢迎。这直接导致了刚进入德国市场的沃尔玛有了一个很差的品牌效应。同时, 沃尔玛发现收购的两家公司很难达到一体化的管理, 而且很难达到沃尔玛的营运标准。沃尔玛花费了很大一笔资金对收购的店铺进行改革, 结果得不偿失, 销售额每年都在下降。显然, 沃尔玛在德国的战略管理理念没能迎合德
国零售市场的需要。
三、结语
本文初步构建了零售国际化失败的分析框架,并以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为例展开了详细说明。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与其市场环境因素分析的失败、消费者因素分析的失败、市场竞争分析的失败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失败密切相关。通过本文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跨国零售商海外市场扩张时有几个问题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 对目标国的市场分析十分关键,这包括对目标市场经济、政治法律环境等不可变因素的分析; 对消费者喜好和购买力的分析; 对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的分析。准确无误的市场分析是国际零售商在海外市场成功运营的先决条件。其次, 根据对目标市场的分析做出合理可行的管理决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从沃尔玛在德国的失败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对于其他国际零售商的海外扩张以及当前中国本土零售商国内市场的跨区域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