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的公路有什么差距对比一看,一目了然
现如今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享受着国家带来的条件,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很多人在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下都会选择买一辆汽车当作代步工具,随着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国内的汽车保有量也是越来越多,道路的交通也开始变得复杂,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看到了,一些大城市每天在上下班的时间段都会堵车,因此,国家也在不断的建设公路,有句话说得好:“想致富,先修路”,只有道路通畅了,国家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也有一些朋友会好奇,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的公路有什么差距?对比一看,一目了然。
?最后再来看看德国的公路,德国的汽车行业非常发达,国内的很多豪车都是来自德国,靠其强劲的动力在世界上都是毫不逊色的,德国拥有着顶尖的汽车制造技术,自然道路也不会差,德国的公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公路,而且德国的高速公路做到了不限速行驶,这一点很多国家都是比不了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㈡ 日本车,美国车,德国车各有什么优缺点
纠结买日系车?还是美系车?还是德系车?现在我把他们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日系车代表品牌:丰田、本田、雷克萨斯、日产、三菱
优点:
传统技术领域有领先优势,质量保证体系使用康采恩标准一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质量标准。工艺好,技术硬,车身较坚固,崇尚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对于在高速上行驶的时候包括车子开几万公里底盘也都是特别的稳,给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感特别强。
缺点:
后期维修保养费用要比自然吸气发动机高。使用时间久了后期的小毛病多,由于底盘上有很多橡胶部件.随着时间增加会出现老化现象。
以上就是有关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的优缺点。
㈢ 德国车跟日本车比 好在哪
我总体看法与上面的雪米骑士差不多,但是有部分观点不一致。 有一个形象比喻德国车与日本车不同的话:德国车是他造什么,你要什么。日本车是你要什么,他造什么。 德国车非常注重汽车本身的发动机技术含量,机械性能稳定,车架刚度,被动式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本车非常注重销量,人性化服务,温馨而实在的配置,市场份额,电子设配,新动力开发这些方面的。你不能说日本就没有好车,没有好车的话怎么实现占领市场? 在外国(尤其是美国),德国车并不是很受欢迎,如果你经常看一些汽车杂志的话,你会发现德国车经常是美国消费者投诉最多的车,这个和美国人有关,美国人自认为是世界的霸主,他觉得汽车营销应该都和日本人似的,点头鞠躬式服务,而德国人通常是严谨,说一就一那种死板形象,所以美国人心里承认德国车,但是脸面是不会给的。 在安全方面,日本车虽然近年来拿到了各个评测汽车安全机构的好评,但是日本车安全性能真的不如德国车(同级比较),日本车不少安全配置都是针对评测而诞生的,就像咱们应付领导检查似的。我在德国待的那段时间里,和德国人聊日本车,他们通常都认为日本车在高速上跑等同于自杀。 德国车的技术过剩问题目前已经得到所有德国厂商的重视,相信往后德国人会注意这方面问题的。 在中国,德国车技术过剩还真没体现出来,帕萨特二代五代六代同时存在在市场上的现象世界就中国一家,德国人对中国看法并不好,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最先进的技术引进中国,而其中国的油品确实存在问题。日本车虽然更新换代快,但是在中国,日本车真正的龙头老大丰田确实做的不怎么地道(凯美瑞2.4用的是老佳美2.2的发动机扩缸产物,没比4G64年轻多少,锐志后驱车竟然没有ESP!),不过本田,马自达做的还是不错。德国方面大众目前也已经慢慢开始将中国市场与世界接轨了。 5
㈣ 德国车和日本车到底哪个更优秀,只有在高速路上才知道
论汽车品质,日本车不差,但与德国车一比较,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夸张的说,德国车甩日本车至少19条街!占尽了世界名车排名﹕奔驰、宝马、保时捷、迈巴赫!
㈤ 德国车和日本车哪个的要好点
德国车比日本车重,主要因为以下方面原因:
1)为确保高速行驶的操控性、稳定性、安全性(车体刚性),德国车的底盘用料十足,特别结实(同排量德国车的最高速度大多比日本车要高,比如1.8升花冠的最高速度比1.8宝来/GOILF要低20公里/时,只与1.6升的宝来/GOLF相当),因此,重量增加了。看看XCAR俱乐部什么车的用户加装平衡杆多就便知其中差异了。德国车几乎没有加装平衡杆的,而日本车比比皆是!
2)德国车发动机底部大多装有高强度防护板,而日本车除了中高档车外基本没有装(光这一点重量就相差至少20-30斤);
3)德国车采用前后高强度加强型吸能保险杠(确保低速追尾碰撞变形尽可能小,尽可能不伤及发动机仓内部件,减小不必要的维修费用,这一方面GOLF便是典型代表)。而日本车所谓的碰撞吸能,是以牺牲保护汽车内部部件为代价来保护乘客,中低速碰撞就会导致碰撞部位严重变形,往往伤及内部部件,使得维修费用大增,这一点飞度便是典型代表);
4)同排量德国车的载重能力往往比日本车要高出30%!(同排量的宝来/高尔夫比花冠载重能力高出150斤!)。为此,德国车的避震弹簧更粗,避震装置自然更重。
5)德国车(比如POLO、GOLF等)采用钢板双面镀锌防锈工艺,空腔注腊技术、多层喷漆工艺等确保车身12年不生锈,而日本车给省了。
6)同排量的车德国车的轮胎宽度往往比日本车大一号,由此也增加了重量。
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移动重量越重的静止物体要克服更大的惯性,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样,汽车自重越重就越耗油,尤其在城市拥堵路况开开停停行驶更加明显。
日本车之所以轻(相对省油),说难听点是“偷工减料”的结果,其所谓的省油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降低安全性与操控性为代价换来的。
从国际上汽车售价就可看出,日本车普遍处于中低档次(凌志等少数高档车除外),日本车是侧重满足用户基本安全和代步要求而设计的,至于操控乐趣、品味等就免谈了吧,买日本车是抬高不了自己的身份的。
关于汽车的概念,欧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横贯欧洲不能有问题。美国人想的是我从美国的东海岸开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国人责问为什么使两年以后哪哪都是毛病时,是这么说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车上,一年也就跑一万公里。谁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万公里!日本人开3年就换车了,你非得开15年,你怨谁?”
欧美人发明汽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无到有的想象、钻研。日本人学做汽车是为了赚钱。所以他把别人有的拿过来琢磨怎么做的更便宜!日本车打入美洲市场是能源紧张,油价上涨的70年代。――他最省油。
大家知道车怎么能省油么?――车轻!(风阻系数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风阻系数的作用是与速度有关的。)为什么在日本车迅速占领市场的时候,欧美人(特别是德国人!)却不生产同样省油的廉价车与其竞争呢?是因为他们作汽车的目的不一样!!!
德国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想的是把钢板换成铝合金,这一下成本高得吓人!日本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直接把2个厚的钢板换成0.8的。结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国人真的没想过这么做吗?真个这么笨吗?德国人真的没想过这么做!但却绝不是笨蛋!!!
前面说了,因为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对汽车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说了二者造汽车的目的不同。结果造成什么直接的结果呢?举个例子:两个人各自开着日本车和德国车以同样的速度撞墙,50公里的时候,日本解说员对驾驶员说:“你看,这是最新科技:发动机下陷技术,保证不会进入驾驶室造成对驾驶员的伤害;这是利用塌缩吸能原理制造的三级吸能结构,确保其通过充分变形来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驾驶员的安全。”(车已经报废了)。德国的解说员只对驾驶员说了一句话:“看,没问题。”然后是时速100公里,撞完之后德国解说员不好意思地对驾驶员说:“对不起,您的车报废了!”日本解说员大声对驾驶员骂道:“活该你死,开这么快,你还敢撞墙?”
德国人想的是要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的更坚固,以确保在车的损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为了节约成本把驾驶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证发动机室比驾驶室更不结实就行――这样就不至于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试验能过关)。
而这两辆车带给人的直接区别是:日本车每百公里省1-2个油,每开出一万公里,日本车少花几百块油钱――前提是别有事故,因为一有事故,日本车用于修车甚至换车的综合费用要比德国车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国车的一个保险杠是日本车的几倍,德国车需要换保险杠的时候,换成是日本车可能已经报废了!)
想一想你买车花了多少钱,你每年能开多少万公里,你就知道省这点油钱对你有没有意义!而多花这点油钱对你有多大的好处!
人要学会自爱,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一定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一样。日本人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是尤其不会在乎你中国人的死活的!!!
首先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有位网友问我:“德国在中国卖的车也减了配置”。还有的网友说:“日这本车卖给中国的质量次,在欧美的品质还是不错的。”
这些朋友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这次我就试着分析一下“品质”与“质量”的区别。举一个例子,有位朋友说:“在国外美女最多的是韩国,大街上到处都是。”大家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基本都是假的。再举个例子是香港电影。好莱坞越来越重视香港电影,但并不意味着香港电影就有资格与好莱坞相提并论。为什么,因为凡大卖的香港电影60%以上都能从好莱坞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说没有香港电影并不会影响世界电影的发展,而没有好莱坞将引起世界电影的倒退。举这两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就是想说质量和品质的差别。什么是质量好,韩国的美女就可以说是质量好!质量的好坏是外界的评价是一些客观标准的达标。什么品质好,品质好就是好莱坞的电影!香港电影可以拍的比好莱坞更花哨(只限武打场面)、更血腥、更紧张。但没有了好莱坞,我们将直接失去的是想象力(香港电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好莱坞想象力的亚洲演绎版)。品质是内在的,是内在的对想象力、原创力、生命力的追求!韩国人以他认为美的标准不断的整下去的结果并不会使韩国的母亲们生出更多符合标准的美女来,只能使他们的美容业病态的发达。而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民族的自卑!
走了这么远回到汽车上来,同样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质量好,但他还没有能力做到品质好。日本人做汽车的初衷是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赚钱的产业。他现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车企业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为第一代的企业已经在前赴后继的冲击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伤亡殆尽了。(当时日本没有什么汽车消费市场,他做车就是为了出口)当时的美国甚至出过专门针对日本车的笑话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懂得了质量的概念。并且它也做到了这一点――它可以让使用者在一定的范围内挑不出毛病。而这一切是源于他对欧洲人对汽车品质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现在日本车在欧洲仍然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再举个相对专业店的例子,欧洲车的功率响应峰值是在一定转速范围内的一个平台,而日本车则只是一个尖点。同样的道理两种车都宣称有ABS系统,德国车通常是连带着EBD的。而日本车在更贵一些的车型上会标着ABS+EBD!
就是同样的ABS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也是相差很大的。但这并不影响日本车的质量――因为绝大多数使用者并不能察觉。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遇到极限情况。而一旦遇倒这种极限情况将是致命的!!!
品质和质量的差别同样体现在德国车和日本车在对中国销售的车型减配置上。日本人在对中国销售的汽车减配置上不仅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还有一种病态心理。(具体为什么有这种病态心理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在下一次试着分析一下)德国人减配置是因为中国人病态的喜欢日本车的心理造成德国车必须降低成本和他拼价格。我说过在国际市场同档车德国比日本要高1/4――1/3的价格双方销量持平。(中国人为什么有这种病态心理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也在下次分析一下)
我前段时间在媒体上看见很多关于马3PK速腾的文章,这两款车是否PK,这与我无关,这两款车我都仔细地看过,两款车都很诱人,特别动感的外形让两款车都定位于运动型车,我也觉得很合适;从动力系统上看,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和大众的涡能增加发动机都是世界闻名的发动机,第一台转子发动机诞生于1961年,而大众的涡能增压发动机诞生于1966年,涡能增压最开始是用于飞机的发动机,渐渐地用于汽车。虽然转子发动机是日本马自达的技术优势,其实转子发动机是德国工程师汪克尔(Wankel)发明的,1988年11月份,日本马自达公司购买了汪克尔的发动机专利。可见,马自达的发动机的根还是德国,这就是德国人在发动机上的优势,或许是德国高速路不限速的情况让更多的发动机工程师疯狂的改进发动机。
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汽车起源于德国,德国车以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操控性见长,而日本的地理条件(岛国山多)决定了日本汽车也需要良好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可是,在动力性方面,日本对此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因为日本的弯路多,车速不能上去,但是对操控性要求高,比如马自达6的良好的操控性也能说明。德国公路不限速,直路居多,从此德国车不但要有良好的动力性,还要有安全性和操控性,可以看出来,在高速的情况下,不但要有良好的安全性还要有操控性才行。这就是德国车在其高速的情况下比日本车多了一个筹码,那就是安全性。虽然这有些片面,不能说明所有的日本车和德国车都那样,但是这一定是绝大多数的日系和德系车的区别。在安全的速度下行使,日系车和德国车都很安全,可是,在超高速的情况下,谁更加安全?
当然,上面题外话,还是回到文章的主体上来,马3和马6都不错,并且,马6以弯道之王而赢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厚爱,德国车的捷达和桑塔纳10多年市场不衰,宝来除了价格高了一些和后排空间的弱点,但是市场还是一片看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可以看出。
首先,我们看看马6和马3的细节,马3和马6都具有很棒的外形设计,马3的动力也很棒,马6也号称弯道之王,可是,大家可以仔细地看看马3和马6的内饰和做工,不管是马自达6还是马自达3,他们的隔音效果都是特别差,不信的人可以自己亲自比较。另外,马3和马6的做工都比较粗,这可以从他们很细小的部分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就拿马自达的座椅来说,从座椅的针线匀称、以及座椅的塑料部件与部件的切合度都可以看出来,马自达的内饰和做工明显偏粗。此时,我就觉得有些怀疑了,既然马3和马6在外形设计,发动机上都舍得花钱,为什么那些内饰和部分做工都不可以改进、或者做得更好呢!同时,我们可以比较内饰和做工所需要花费成本与汽车设计、发动机、变速箱等配件的成本,谁更加高?或许傻子都知道后者的成本更加高,可是为什么还不在内饰和做工上下功夫呢?
其次,我们再看看速腾,甚至德国大众的别的车型,以及其他德国车,他们的内饰和做工怎么样?有句很经典的话:德国人造车如同造艺术品。即使这句话不能用来形容全部的德国车,但是德国的豪华车完全可以用这句话来印证。我们甚至可以从捷达车来看它们的内饰,即使是呢绒的座椅,也绝对做到每一针线的匀称和到位,速腾也不例外,为什么我可以这么说,因为我亲自仔细考究过两款车的内饰。
此时,我想到了以前看过的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我不知道日本的本土产的马自达内饰情况怎么样,但是从日本的电子商品的做工来看,日本对细节的要求也是很严密的,来到中国后的马自达的内饰和做工却变得那么粗糙了,这是为什么?难道这就是马自达在忽悠中国消费者?尽管德国车也有缺陷,比如价格普遍偏高,外形比较古板而稳重,但是德国车在细节上做得较好,在技术研发方面也很有突破。
最后,我想到了一句话:细节都做不好,还能够持续地做大作强吗?马自达被福特收购,或许原因就在此,难道这就是马自达和德国汽车企业的文化之一。这对于国产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既然我们在技术上比别人差,但是我们可以从细节上下功夫啊!如果本身技术都不先进,再加上细节也做得不到位,消费者怎么才会信赖它们。
㈥ 德国汽车的安全性能真的比得上日本汽车吗
是的因为两个国家的造车侧重点不一样,同等价位德国车比较安全。
高速公路上的动力表现最能体现一款车的性能优劣,以我国高速公里最高120Km/小时的限速,日系车和德系车进行对比,这种对比需要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同级别的车子进行比较,例如奥迪A4L对比丰田凯美瑞,两款车在主动安全配置上,凯美瑞要比奥迪A4L要丰富许多,诸如碰撞预警、主动刹车、车道保持、并线辅助、ACC只适应巡航等,凯美瑞基本都配齐了,而奥迪A4L则要打折扣;凯美瑞拥有10个安全气囊,对乘客的保护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而奥迪A4L则拥有安全带预警功能,整体上看,丰田凯美瑞在安全配置上要优于奥迪A4L的,因此,评判一款车的安全性,并不能只看车外壳的坚固程度。
整体上看,德系车的底盘调教都要偏硬,目的还是为了加强行车的安全性,但是,同时也牺牲了车辆的乘坐舒适度(部分高端车型除外),相对来讲,日系车普遍的调教都比较偏舒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驾乘体验上,视觉上德系车的车身线条也给人感觉比较“硬”,而日系车的线条则更加的柔和。
㈦ 德国车和日本车综合比较,买哪个更好
神马是日本车,神马是德国车【转帖,原帖来自G系论坛】
本人不才,只对车子了解那么一点皮毛而已,我就个人对两个名族的车发表一下不成熟的观点,大家若有觉得哪里不妥的地方望留言指正。
现在买什么名族车大家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肯定是日本车不安全,车钢板薄,车子轻,没有防撞钢梁,日本人拿到中国来的车都是三流的,我就这几个问题做一个个人观点解释。
日本车钢板薄,其实不然,如果你身边有老旧的德国车,可以去敲敲看,再看看最新的德国车,对比对比新老德国车的钢板厚度,你马上能感觉到老德国车的钢板更硬更厚,德国佬们也在减少自己车子的钢板厚度,甚至材料。难道德国佬无耻的速度慢一点,日本人快一点?呵呵,开个玩笑,钢板越做越薄,那是进步的表现,首先,厚重的钢板会增加车子的重量,而更薄的钢板不但可以减轻车重,减少油耗,同时能有更好的可塑性,制造出漂亮的车子,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车子越来越有线条,越来越漂亮,这时候,你肯定会问,那薄了肯定不安全了啊,其实这是不对的,汽车外表的钢材并不能对汽车安全起决定性作用,那只是漂亮的皮壳而已,最终要的还是车身合理的内部结构,以及合适的材料,况且,德国车车壳钢板厚度比日本车厚,这也只是浮云而已,下面我给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
车厂 车型零件名称厚度种类
东风本田思域车顶 0.65 冷板软钢
东风本田 07CRV 车顶 0.7 冷板软钢
东南 LIONCEL 车顶 0.8 冷板软钢
东南 菱绅车顶 0.9 冷板软钢
上海大众 POLO 车顶 0.75 镀锌软钢
上海大众桑3000 车顶 0.8 冷板软钢
上海通用凯迪拉克车顶 0.7 冷板软钢
上海通用景程车顶 0.75 冷板软钢
神龙汽车富康车顶 0.8 镀锌软钢
标致 307 车顶 0.8 镀锌软钢
克莱斯勒 300C 门外板 0.75 镀锌高强钢
长安铃木奥拓门外板 0.8 冷板软钢
东风本田思域门外板 0.75 镀锌高强钢
东南汽车 LIONCEL 门外板 0.85 镀锌软钢
广州本田 08雅阁门外板 0.8 镀锌高强钢
广州本田飞度门外板 0.7 镀锌软钢
哈飞汽车赛豹门外板 0.7 冷板高强钢
南京汽车 MG75 门外板 0.8 镀锌高强钢
上海大众桑3000 门外板 0.7 冷板软钢
雪铁龙 凯旋门外板 0.8 镀锌高强钢
一汽大众新捷达门外板 0.7 镀锌软钢
一汽海马普里马门外板 0.7 镀锌高强钢
一汽海马普里马门外板 0.75 镀锌高强钢
郑州日产帕拉丁门外板 0.8 镀锌软钢
郑州日产 D22皮卡门外板 0.8 镀锌软钢
从这个表格来看,日本车车薄,那就是一个虚假的流言罢了,总之,汽车外表钢板越厚就代表越安全,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奥迪R8用的还是很轻很薄的全铝车身,宝马有一个很牛X的概念车,他甚至使用一种特殊材料的布来替代车壳,难道,宝马和奥迪的理念是想放弃对消费者的安全吗?
再来说说车重的问题,车重真的代表安全吗?车重开高速不会发飘,家用车,开直线,车重不发飘,这个我承认,但是弯道呢?更大的惯性会带来什么,那就是真正的发飘,能要了我们小命的发飘。车辆的稳定性,主要集中在底盘,以及车身刚性(注意是车身刚性,不是车壳刚性),还有悬挂的优劣,这三者完全决定了车辆的过弯能力,后面我就吧这三者直接规划为底盘(免得表达困难),底盘功底差的车,你80迈的速度过弯,可以让你翘小辫子,底盘功底好的车,160迈的速度过弯都能做到妥妥的,那些超级名车赚来的钱,主要都砸在了底盘和发动机的研发上。一般正常的中高级轿车,车重都保持在1.5-1.8吨的重量上,而F1赛车却只有750KG,你能说F1赛车在赛道上发飘吗?
最后来说说防撞钢梁,我不想否认防撞钢梁是好的,但是它的用处不是用在车祸的安全上,而是小磕小碰时对行人的安全,以及减少车主的修理费用,真正的高速撞车,那薄薄的防撞钢梁起到的安全作用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日本合资车减少防撞钢梁,那是真的,但是德国车减少防撞钢梁那也是真的,它们到中国来都变了味,还是中国人自己干的丑事,不要相信小强热线那有选择性的评测,完全是骗人的,很多德国车在国外有防撞钢梁,到中国来也简配啊,有木有。。。。日本车的防撞钢梁上一般都配有泡沫,有很多人觉得日本人真小气,不把钢梁做厚点,放个泡沫上去,笑死人。其实可笑的人是你,中国多少媒体在抨击日本车防撞钢料上的泡沫,但日本人始终继续这么做,毫无悔改的意思,这恰恰是他们值得尊敬的地方,为什么非要装上这几分钱的泡沫,因为人家日本人是真的在为行人生命安全负责,你把人撞了,是先心疼你自己的车,还是先心疼受害者,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日本人喜欢把车做的软一点,德国车硬,安全好,这是你们的想法吧,我问问大家,一个气球和一个铅球以同样的速度打在你身上哪个痛?往往小车祸发生时,日本车都会惨烈一些,这是事实,但是发生高速碰撞的时候呢,一样的作用功,一个发生变形溃缩,一个硬挺挺的,功都作用到哪里去了,没错,就是作用在你身上了,这句话也许你看了会觉得可笑,日本车都变形溃缩了,你人也变成一滩烂肉了,大家不要笑,你可以上网去看看日本车发生高速正面碰撞的时候是不是车头废了,车厢保持完好,日本车硬就硬在了保护人的车厢上,这就是日本人的安全理念,保车还是保人,这就看您喜好了。。。
说了这么多,您也许改变了观点,也许您疑惑了,也许您觉得这是一篇狗屁文章,日本车,德国车到底哪个好,小弟也不太清楚,只是看不惯有人天天在暗地里叫别人喊自己神车罢了。。。最后,让大家看一些图片来做文章的结束吧.....(图片声明,本人只是为了证明,日本车没有那么垃圾和不耐撞,并不代表德国车不好,任何名族的车都不能说自己的车耐撞,如果大家想看日本车被德国车虐,我同样能找出很多图片,谁惨谁不惨,很多时候是角度问题,有时候是你撞到它最硬的地方了,也有时候是你撞到它最软的地方了,这是力学问题,请大家不要再自己一个人看一张图片就意淫了)
㈧ 日本车与德国车哪个更好
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汽车,叫了几十年,
德国,拥有,
世界领先的ZF 9AT变速箱技术
世界独创的涡轮增压技术,
世界领先的底盘调教技术,
世界领先的激光焊接技术
世界领先的空气悬挂技术,
世界领先的材料技术,
世界最大规模的工匠团队
世界最严谨的造车理念
世界销量最大的汽车国,
世界汽车发源地,
世界最先进的混动技术,宝马i8已经使用,
拥有世界最严磕的产品监管体系,
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汽车工业,
德系:车
优点:技术含量高,操控好,加速快,做工严谨,外形朴素,开起来感觉不错,操控加速一流(仅限于宝马,大众 奔驰 奥迪 保时捷)奔驰奥迪很舒适,宝马 大众 保时捷 主打驾驶乐趣,只要稍微上点层次,性能那都是 无敌的状态,无论是加速感 推位感,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底盘的扎实度,都是很牛很牛,玩起性能绝对都是神话,谁要敢德国车玩性能玩操控,那其实都是不自量力的找捏,玩起性能绝对是老大中老大,绝对是 横扫千军,谁也不好使。
而大众车他的口碑一直都是皮实 耐用 可靠,操控,安全,30万以下车型比较保值,独创激光焊接技术,全球销量冠军,
像奔驰 BMW 奥迪,我就不说啦,相信和大家都是老朋友啦,
缺点是:由于德国人对机械的追求过了头,维护保养同级别最贵,
瑞典车,
主打安全性和可靠性,品牌有沃尔沃,安全性非常出色,凭借着顶尖的材料技术,大量的使用高强度压缩铝,和碳纤维的材质,所以强度非常高,碳纤维这种材质,曾经是在美国军用航母舰载战斗机上大量的使用,后经几翻谈判,沃尔沃公司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购买售后此技术,而且瑞典车安全气囊通常也非常多,主动安全系统非常先进,比较人性化,还有激光焊接技术也非常好,所以帝造沃尔沃1000起事故 无1人死亡的记录,,瑞典车一直的口碑就是非常可靠,而且超级安全,
2、法系:
底盘调教一流,操控好,外形个性,做工扎实,但是技术落后,还在用扭力梁悬架,6AT,开起来感觉上成,扎实,法系特有的操控,好在现在开始注重中国市场了,诸如3008,C4L,C5,508这些重量级车型都引进了,但法国人不造大车,因为人家法国流行小车,千万不要以为他的水平不高,看他最好的车还是508..其实并不是产品线越全水平越高,不要有这种误区,也并不是壳子越大越好,更不是外形越好看这车就越好,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买车一定要看,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悬挂的技术,底盘的技术,调教的技术,匹配的技术,机械素质,这才是一个车灵魂,法国的车特点就是底盘扎实,安全,在欧洲卖的很火,,但很遗憾,国内销量很差,广告力度也不够,越销量不好越不保值,越不保值销量越不好,成了恶性循环,但4008和科雷傲那个suv真的不错,
有事没事去美国旅行都看看,看看日本车在美国是个什么档次,
凯美瑞撑死和福克斯一个价格,
看看人家那个法律
大众公司一个小小拍放们事件 罚了180亿美元,
而国内呢?只要车上有方向盘能开走,这就是合格拉,
国内的cncap测试部门碰撞连追尾环节都没有,
他总说5星碰撞,
它不提示你,5星碰撞测试没有追尾吗?
难道它不提示你仅供参考吗?
告诉你钣金薄就是用料不实,别扯什么轻量化设计,都是脱脱逗你玩,
你听这个世界有人质疑日本车不安全,
你听这个世界有人质疑韩国车不安全,
但谁质疑过美国车不安全,??
谁质疑过德国车不安全?
谁质疑过沃尔沃不安全?对不对?
而且你知道吗 欧洲德国都是激光焊接技术,
而日本还是手工点焊,
激光焊接技术可以实在一体冲压,无缝焊接,
可以提高驾驶室AB柱强度,
而日本呢?还是落后点焊技术,
显然已经落后啦,
高强度碰撞时,钣金焊接点只要有一点点缝隙,
就是被外力所利用,
从而导致钢板爆裂驾驶变形,危机室内人员安全,
激光焊接的优势就是比手工点焊更精确,
更细腻,
可以实现无缝焊接,
而手工点焊接 需要看工匠的心情,
哪怕有一点点小小的疏忽,漏下一点点缝隙
关键时刻也许就会夺走你的Ming
什么叫激光焊接一体冲压??告诉你,
你拿一个鸡蛋,用手握实鸡蛋,使劲握,
你无论使用多大的力气也捏不碎,
这个就是一种物理的原理,
但前提,鸡蛋不能有缝隙,
安全性,并不是5星碰撞那么简单,那吉利也就不会花那么多的钱去收购沃尔沃了,
cncap 5星碰撞只是参考,
沃尔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安全性最好啊?,,第一钣金厚,用料好。
第二,沃尔沃安全气囊数量通常比同级别其他品牌的车都要多,
比如沃尔沃s90.全车20多个安全气囊,
而这个级别的车比如雷克萨斯es, 一共还不到十安全气囊,
CNCAP官方测试是车撞墙,开50脉的速度撞墙,人没事就是5星通过,
而现实中车祸 是车撞车,,比如你从对面开50脉向西走,,,而我从西面开50脉向东走
, ,这时咱俩一旦撞在一起 那加在一起就是100脉的撞击力,, 而五星碰撞只是50脉撞击一个墙 而人没事就算通过,
比如沃尔沃的某某车型车身长度,为5米,,那我们就以5星碰撞测试标准,以50脉撞击后,车身长度变成了4.5米,,70脉撞击后就变成了4.2米,
而日本车,某某5米长的车身,50脉撞击车身长度变成4米,,,70脉撞击变成3.2米,最后驾驶室人员活活被推死,
在这种撞击下,显然钣金厚有优势,
也许你会认为,5星碰撞50脉撞击力完全够用,
但我告诉你,还是那句话,你开50脉,我开50脉,咱俩撞在一起就是100 脉,对不对
而日本车50脉撞击几乎要推到驾驶室,
60脉你一定会被推死的,
而德国车你就在加上20脉,也完全没有问题,
目前有一些人 说轻量化设计,车要吸能,告诉你全都是忽悠,,
他们说钣金太硬,撞车时 车啥事没有 只掉了点漆,而人却被2次碰撞震死,这种说法完全就是忽悠,
我告诉你吧,在碰撞时 只要你要你戴安全带,人的身体就不会往前冲,就不会导致二次碰撞,
而这时撞击时,车内安全气囊也会瞬间弹出,保护你的身体以及头部,,,所以不存在那种事情的发生,
,轻量化设计,都是一种营销手段,不可信的,
在材质一样的情况下,就主要看钣金的厚度,
除非你的车用是碳纤维的材质,或者有什么高级的材料,强度高,,,要不然就看谁厚,
而40万以下的车型,百分之百通常都是普通铁.
这时比被动安全就看谁的用料更实在,
,,,而碳纤维的材质通常都是法拉利那种超百万的级别才会采用,
总之你要记住 无论商家如何辩解宣传广告,网络,贴吧,小编,收音机的媒体,
你要知道钣金薄成本低
钣金厚制造成本高
记住这个道理,任何人都忽悠不了你,
还有啊,进口雷克萨斯比国产丰田钣金厚,大家都去试一试,,国产就轻量化设计??,哎i,漏洞一大堆,
美国车:
美系分为两个时期,初期的美系油耗高,乘坐非常舒适,车型大,做工稍微有点粗,现在的美系大不一样了,有一些往德系靠拢的倾向,跟着德国的理念走,,做工精细一些了,底盘也扎实了,车身重量也下来啦,没有以前那么费油了,
,美国人较注重耐用性,耐用度非常好,
发动机都很棒,但是缺点变速箱做的很一般,档位太少,导致不够平顺,
如果美国人把变速箱技术解决 那绝对是顶尖中顶尖造车强国水准,
公认,世界造车第一强国,德国,代表品牌奔驰 宝马 奥迪 大众 劳斯莱斯 保时捷,迈巴赫,
世界造车第二强国,英国,代表品牌,積架 路虎 宾利
世界造车第三强国美国,代表品牌,福特,凯迪拉克,特斯拉,阿斯顿马丁,通用,
世界造车第四强国,意大利,代表品牌,玛莎拉蒂,法拉利
世界第五造车强国,法国,代表品牌,标志 雪铁龙,雷诺,
世界造车第六强国,瑞典,代表品牌,沃尔沃,
世界第七造车强国,日本车,代表品牌,讴歌,,三菱,雷克萨斯,尼桑,英菲尼迪,本田,铃木,丰田,大发
,
世界第八造车强国,韩国,代表品牌,现代,起亚。
其实日本车和韩国车其实只能说还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销量多并不代表就是好车
,销量好分几方面,性价比,便宜,省油,维护便宜,都会销量好,
比如举个例子,奔驰销量不如丰田,那只是奔驰太贵而已,